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完整版)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完整版)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完整版)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2014年3月14日8:30AM,通过疫情网络信息系统审核发现**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4例,3月15-16日**县人民医院又报告该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3例。我中心应急办立即给领导汇报了疫情相关情况,中心领导马上向县卫生局报告了疫情。经研究:专家一致确认这是疫情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令疾控中心立即派遣流调专业人员赴疫情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疫情状况,落实防控措施。3月17日8:30AM,县CDC派遣唐清益、颜琳琳等5人分别前往县人民医院和寸石镇太上村疫情搜索疫情,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置。经调查3月9--15日寸石镇太上村陆续发生7例手足口病,他们分别是伍恩泽、伍智杰、伍诗涵、伍嫣然、伍焱、伍孜然、刘佳铮,均为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其中伍智杰、伍诗涵是同胞兄妹,伍嫣然、伍孜然是同胞姊妹。所有7名患儿均居住在一个院落,属邻里关系,平时玩耍相当密切。流调人员赶到后,一边开展流调,一边指导患者家庭消毒。3月18日县流病科向市CDC流病科进行了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汇报,市CDC流病科科长王晖科长等专家组一行于

当天上午立即赶到现场,进行了病例搜索和处置措施的落实。现将本次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寸石镇太上村属丘陵地貌,距**县城约22KM,距寸石镇卫生院院约,有一条省级公路与该村相通,交通比较方便。全村总人口1380人,总户数为397户,共有14个村民小组。其中0-6岁儿童为107名,5岁以下儿童为98名。村内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人员约600余人。在家人员主要从事种田、种菜、养殖、建筑、运输等行业,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生活饮用水为本村自建集中供自来水。当地群众卫生习惯一般,院落拥挤,环境卫生较差,但平时无饮生水习惯。该村设村卫生室一所,从事村卫生室工作10余年,日常防保工作比较扎实,特别是预防接种工作深受群众欢迎。本次疫情发生前一周内该村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内设有小学一所,全校共有学生243人,其中学前班一个,就读学生38名;邻村**村有幼儿园一所园内共有幼托儿童70人;据该园负责人报告,该园今年以来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且幼儿园狠抓卫生和消毒工作,坚持每日一清扫,对课桌椅玩具每周消毒两次。

二、首发病例诊治经过

患者伍嫣然,女,2011年3月12日出生,户籍为**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其母伍密花代诉:患儿3月9日15pm 许出现发热,咽喉不适,触摸额头有烫手感,当时未引高度重视,当晚病情加重,3月10日其母遂带小儿到本村卫生室就诊,经检测体温℃,咽喉部及舌尖部有少许红色疱疹,手、足、臀部无异常,肺、支气管无明显异常,村医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给予双黄连、凯塞欣、炎虎宁等抗炎对症支持治疗,连续治疗二天,病情好转。3月11日晚其母发现患儿手掌、臀部出现白色小水泡,疑为"手足口病"。3月12日9:00AM其母带患儿到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门诊医师以"手足口病"将患儿收住院治疗。经检查:患者低热,手掌、足底、口腔上颚黏膜可见散在的斑丘疹及白色疱疹,周围炎性红晕,无破溃。唇无发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神经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体查:℃、R22次/分、P80次/分、Bp108/70mmHg,×109/L、×1012/L、/L、NEUT%%、LYMP%%↑。医院给予:1.常规护理,清淡饮食;2.消化道隔离,3.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处方:5%、阿糖腺苷/ivgtt/Qd,5%、喜炎平75mg/ivgtt/Qd,5%、、VitB6100mg/ivgtt/Qd。入院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3月16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腔内的疱疹全部吸收消褪,

一般情况尚可。3月17日痊愈出院。

三、其他患者治疗经过

继患儿伍嫣然患病后,同院落的其他6名儿童陆续出现相似症状,相继到县人民医院就诊。经门诊医师检查均诊断为"疑似手足口病"而住院治疗。患儿一般情况均可,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口腔部位不同程度的斑丘疹与疱疹。住院治疗后,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治疗效果均很理想。所有患者从3月12日起陆续住院,到3月19日9:00AM均陆续痊愈出院。经调查其中有4名患者为同胞兄妹,伍智杰和伍诗涵为同胞兄妹,伍嫣然和伍孜然味同胞姊妹。其他三名患者均为邻居。

2012~2014年乌鲁木齐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2012~2014年乌鲁木齐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综合防治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12~2014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部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2012~2014年乌鲁木齐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8119例,其中重症6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2/10万。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病率最高为138.85/10万,男性高于女性。每年5~7月为发病高峰期。≤5岁儿童发病占87.13%。结论乌鲁木齐市手足口病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和人群性,应加强幼托机构和小学的疫情监测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防止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 标签: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是最主要的病原体。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较快,其流行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5岁年龄组儿童发病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我市的手足口病主要以CoxA16型病毒为主,其它亚型并存。目前我国尚无手足口病疫苗或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为防止疫情的暴发,须重点做好春夏高峰期,<5岁幼托及散居儿童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另外还需要加大对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县的管理;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有效落实小学及幼托机构晨检、午检、因病缺课追踪及消毒制度;对已感染儿童,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聚集性疫情暴发;同时,应做好病原学监测工作,严防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平,钱燕华,缪小兰,等.无锡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539-1541. [2]李辉,胡茂红,吴景文.南昌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2):129-131. [3]张庆东,王伟.扬中市2008-2011年手足El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2):48-49. [4]Chang LY,King CC.Hsu KH,et a1.Risk factor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erpangi-na in children during an epidemic in Taiwan[J].Pediatrics,2002,109(6):e88. [4]郭珍.东海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5):52-53.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工厂、幼儿园、学校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麻疹在江苏省广为流传,在使用疫苗前,麻疹是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隔2~3年全省出现一次大流行。1959年是有疫情记载以来疫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高达1000.4/10万。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至1998年江苏省麻疹发病率降至最低,仅为0.87/10万。但近几年来,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麻疹发病大幅回升现象,全省年平均发病率在2~6/10万之间,一些市的麻疹发病率超过10/10万,并不时出现暴发疫情,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为及时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版

卫生部等3部门关于印发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2〕76号 二〇一二年六月六日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 /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第七条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缺课追因等工作,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用具、餐具等物品和活动场所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第八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关班或关园 附表: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

附表 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 一、集体单位或社区基本信息 1.单位或社区名称及地点: 1.病例数个,发病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分布于个年级个班,年龄范围岁至岁 病例临床类型:①普通例②重症例③危重例④死亡例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 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 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 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 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 年1 月1 日-2013 年6 月30 日期间PebMed 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 和2008 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 年5 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 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 年1 月1 日-5 月1 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 年5 月2 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 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 验室证据(包括EV71、CV-A16 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 年1 月1 日-2012 年12 月31 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 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 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 例/1000 人- 年;其中,267942 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 例(0.03%)死亡。

(完整版)一起手足口病暴发调查报告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2014年3月14日8:30AM,通过疫情网络信息系统审核发现**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4例,3月15-16日**县人民医院又报告该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3例。我中心应急办立即给领导汇报了疫情相关情况,中心领导马上向县卫生局报告了疫情。经研究:专家一致确认这是疫情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令疾控中心立即派遣流调专业人员赴疫情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疫情状况,落实防控措施。3月17日8:30AM,县CDC派遣唐清益、颜琳琳等5人分别前往县人民医院和寸石镇太上村疫情搜索疫情,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置。经调查3月9--15日寸石镇太上村陆续发生7例手足口病,他们分别是伍恩泽、伍智杰、伍诗涵、伍嫣然、伍焱、伍孜然、刘佳铮,均为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其中伍智杰、伍诗涵是同胞兄妹,伍嫣然、伍孜然是同胞姊妹。所有7名患儿均居住在一个院落,属邻里关系,平时玩耍相当密切。流调人员赶到后,一边开展流调,一边指导患者家庭消毒。3月18日县流病科向市CDC流病科进行了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汇报,市CDC流病科科长王晖科长等专家组一行于

当天上午立即赶到现场,进行了病例搜索和处置措施的落实。现将本次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寸石镇太上村属丘陵地貌,距**县城约22KM,距寸石镇卫生院院约,有一条省级公路与该村相通,交通比较方便。全村总人口1380人,总户数为397户,共有14个村民小组。其中0-6岁儿童为107名,5岁以下儿童为98名。村内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人员约600余人。在家人员主要从事种田、种菜、养殖、建筑、运输等行业,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生活饮用水为本村自建集中供自来水。当地群众卫生习惯一般,院落拥挤,环境卫生较差,但平时无饮生水习惯。该村设村卫生室一所,从事村卫生室工作10余年,日常防保工作比较扎实,特别是预防接种工作深受群众欢迎。本次疫情发生前一周内该村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内设有小学一所,全校共有学生243人,其中学前班一个,就读学生38名;邻村**村有幼儿园一所园内共有幼托儿童70人;据该园负责人报告,该园今年以来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且幼儿园狠抓卫生和消毒工作,坚持每日一清扫,对课桌椅玩具每周消毒两次。

2020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总结范文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总结范文 面对手足口病的疫情,区委、区政府、区卫生局、区教育局等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快速反应、有效应对、科学防控,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月25日区卫生局召开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会议,会议上王笃峰局长传达了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全区的防控工作,重点强调了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贯彻各手足口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指出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容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暴发,群众关注程度高,社会影响程度大,波及范围广,防控工作关系民生。二是加强监测,规范报告,提高传染病预警预测能力。三是强化培训,规范诊疗,努力提高传染病救治水平。四是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五是加强部门协调,实行联防联控,形成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合力。各级各单位要加强与教育、宣传、农业、工商、 __等有关部门合作,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联动,要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协同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六是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

报刊、宣传画册等各种宣传手段,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4月25日区委、区政府在雷健民副区长的主持下,召开了有区卫生系统、教育系统、乡镇分管乡镇长参加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会议上分析了我区的手足口病疫情,强调了手足口病的防控是当前疾病控制的首要任务,对防控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公布了咨询电话,实行责任包干制。在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中,分管区长靠上抓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现场督导,多次召开调度会,协调各部门防控工作的开展。保障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迅速调整了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局调整了XX区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副区长雷建民任组长,区旅游局局长张义岭、区卫生局王笃峰副主任,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全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小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的技术指导及相关标本采集的指导;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医疗救护的诊断、治疗技术指导。宣传教育指导工作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消杀组负责疫点的消毒处理. 落实手足口病防控关口前移措施,是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

传染病疫情流调报告案例一

传染病疫情流调报告案例一 [案例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号签发人:× × × 关于×县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 ××××(主送机关) 我中心于×月×日接到×县卫生防疫站报告该县×镇发生麻疹局部暴发疫情后,非常重视,于×月× 日派出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组深入疫区,协助×县开展疫情调查与控制工作。经调查,证实为麻 疹局部暴发,发病574例、住院×例,无死亡发生。事件发生后,×及时开展调查处理工作,目前该疫情 得到基本控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北部,属丘陵地区,离县城约75公里,207国道从其中通过,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繁。 全镇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51426人,学龄前儿童4981人,小学生8122 人。镇卫生院在职职工93人,其中防保组6人。全镇有村医生58人。 本次疫情从×月×日~×月×日共发病574例,住院治疗7例,无死亡。疫情累及3个乡镇12个行政村。 二、疫情发现及报告:×年×月×日×市卫生防疫站接到×医院报告收治了1名来自×县×镇×村的麻疹患儿后,当即前往进行个案调查。经调查,患儿邻居儿童也有类似病例,该信息当天被反馈到×县卫

生防疫站。×月×日×县防疫站业务人员到疫点及相邻村屯进行调查,并于×月×日向×市防疫站报告在 3个行政村发生疑似麻疹病例7例,现已痊愈。×月×日晚11点×县防疫站再次向×市防疫站报告有6个行政村近段时间出现麻疹疫情,初步掌握发病人数有35例。×月×日防疫站立即要求该县马上以传真 方式向上级报告。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一)流行病学调查 1、流行特征 时间分布:×年×月×日首例病例出现于×村×组,其后陆续出现新病例。其中1月份发病37例,2月份发病273例,3月份发病253例,4月份9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2、3月。3月25日开始进行麻疹应急接种后,病例逐渐减少(附件1、2)。 地理分布:本次疫情波及××县×、×和×× 3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其中×2例,×2例,病例主要集中在X镇,该镇13个行政村除×3个行政村没有病例报告外,其余10个行政村皆有病例发生,罹患率 为11.12‰,其中最高的×达69.74‰。,最低×村为2.34‰。(附件3)。 年龄性别分布:572例病例中男283例,女289例,男女性别比为1:1.02,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2岁,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0~6岁发病423人,占发病总数的73.95%,学龄儿童罹患率为77.23‰, 其中1~4岁儿童2、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出疹 后部分有糠麸样脱屑等。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 第一条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二条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三条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第五条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见附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第六条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2009年东丰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

2009年东丰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11-08-26T09:34:0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侯佐东李勇李仁波[导读] 为了解东丰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侯佐东李勇李仁波(东丰县疾控中心吉林辽源136300)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077-02 【摘要】目的为了解东丰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09年全县手足口病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年比去年同期发病明显高,全县累计报告463例,发病率为122.0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7月份,发病188例,占总发病数的40.60%,农村344例,占总发病数的74.30%,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男性233例,女性230例,男女比为1.01:1,患者最小8个月,最大25岁,1—7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共发病393例,占总发病数的84.88%,尤其是4—5岁儿童最多,占102例,幼托儿童270例,占总发病数的58.32%,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主要发病年龄段是1—7岁的幼托儿童,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单峰型,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幼托儿童居多应重点防控。做好幼托机构的综合防控措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了2009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东丰县手足口病患者,共计463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软件和SPSS1 2.0系统软件,对东丰县2009年1月1至2009年12月31日的手足口病的个案信息按发病时间、现住址、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通过全县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463例,发病率为122.04/10万,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男性233例,占50.32%;女性230例,占49.68%,男女性别比例为1.01:1。 2.2时间分布 2009年2月3日出现首例患者,2月4日到3月20日之间没有新病例出现,2月4日到6月13日期间是散在发病,6月13日到9月17日期间是持续高发阶段,尤以7月份发病数最多,达顶峰为188例,9月17日到11月11日是相对回落阶段。11月12日至12月31日无病例发生。 2.3 地区分布 2009月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全县14个乡镇手足口病发病前5位的是三合乡59例、沙河镇50例、黄河镇43例、东风路42例,横道河镇42例,共计236例,占50.97%,其他乡镇合计227例,占49.03%。农村344例,占总发病数的74.30%,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城乡结合部高于其他地区,发病前3位的三合乡与梅河口市相邻,沙河镇与磐石市相邻,黄河镇与梅河口市相邻。 2.4 人群分布 2.4.1年龄及性别分布全县累计报告463例患者中,男性233例,女性230例,男女比为1.01:1,患者最小8个月,最大25岁,发病主要年龄段为1—7岁,共269例,占总发病数的58.10 %,其中男202例,女191例,尤以4—5岁儿童最多,占102例,占总发病数的22.03%,7岁以上为64例,占总发病数的1 3.82%,其中男29例,女35例。 2.4.2职业分布全县累计报告463例患者中,幼托儿童270例,占总发病数的58.32%,散居儿童139例,占总发病数的30.02%,学生52例,占总发病数的11.23%。其他2例。幼托儿童居多。 3 讨论 从时间分布来看发病主要集中在6、7 、8、9 月份,其中7月份为发病高峰,9月份以后疫情逐渐减少。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因为夏季特有的气候特点为该病的盛行提供了条件。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病的高峰季节,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由于低年龄组的儿童好动、不注意卫生或机体抵抗能力下降,便容易感染发病。另外今年雨季较多也为病毒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温度和湿度。 发病人数前3位乡镇是三合乡、沙河镇、黄河镇,由于以上3个乡镇与临近外市县接壤,人员流动频繁,不少儿童在临近市县幼儿园入托,缺少我县与外市县的互相沟通及联动机制,管理不能协调到位造成了本病的接触感染机会增大,引起大面积扩散。 主要发病年龄段是1—7岁,尤以4—5岁儿童居多,4—5岁以下儿童容易发病,这可能与体内的免疫力低有关。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发病机率相对小,而婴儿随年龄的增大,从母体带来的抗体逐渐减少,加之本身的抗病毒能力较差,因此发病可性也逐渐增大,机体缺乏保护性机体可能是低年龄组儿童高发的主要原因。 从人员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患儿集中在托幼机构,此类地点人员集中,免疫力低,交叉感染率高,易于发病。从人员家庭卫生状况分析,大多患儿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家长大多对儿童护理不到位,发病后的不及时就诊。手足口病发病涉及的私营幼托机构均多于公办幼托机构。由于部分幼托机构特别是中小幼托机构、设施简陋,居住和生活环境、卫生差,通风条件不良,教室同寝室公用,公共场所及大型玩具的消毒未落实,登记不完善,生活用品的消毒不规范。另外部分幼托机构学生晨检、午检、因病缺勤追访与登记制度不十分完善,登记不够详细、不规范,大部分幼托机构特别是中小幼儿园无专职、兼职保健医生。不能做到传染病的早期排查。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最主要方法是学校及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午检、因病缺勤追访与登记,发现手足口病立即隔离治疗,加强日常通风消毒工作。注意个人及护理人员的卫生,及时治理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健全与邻近市县的横向联防联控机制,全面通过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宣传手足口病防疫知识和预防方法,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医院应提高诊疗水平,以减少重症病例发生。 参考文献 [1]范晨阳.2008年北京市幼儿家长手足口病认知状况调查[M].中国健康教育,2009,25. [2]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3]杨延民.肥城市25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12):684.

幼儿园手足口疫情调查报告模板

关于***************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调查报告 2013年*月*日9:30,疫情室人员通过网络监控发现:*********幼儿园小班呼伦贝尔班一周内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例,20**年4月1日2例,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人员到现场调查核实。4月2日10:00急传科专业人员抵达市********幼儿园进行调查处理。现将初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幼儿园位于******号,园所建筑面积*****平米,户外场地*****平米。幼儿园现开设****个班级,每班教室面积***平米,平均***名幼儿,并实施两教一保,现在园幼儿***人,在职教职员工***人。幼儿园配有84消毒液,臭氧消毒机,紫外线灯管,消毒柜等物资设施。 二、发病情况 20**年4月1日全园共发生手足口病2例,罹患率为0.60%,至调查结束,无新发病例或重症病例。 三、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2岁,家住*************小区。3月30日发病,4月1日到**传染病医院就诊,主要症状为手心出红色疱疹,口腔有疱疹,无发热,现住院隔离治疗。 2、诊疗情况:2例患儿中均不发热,主要表现为:手心、脚心出暗红色疱疹及丘疹,1例口腔有溃疡。均住院隔离治疗,无危重病例。2例患儿皆为临床诊断病例。

3、时间分布:4月1日2例。 4、班级分布:小班呼伦贝尔班2例,其他班级无病例。 6、人群分布:2例手足口病病例中1例为2岁,1例为3岁,1例男性,1例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 四、幼儿园已采取的措施 1、4月1日,班主任随访获知班级2例幼儿感染手足口病,班主任及时把这一情况上报给幼儿园领导,幼儿园领导立即召开会议,制定防控措施,并将发病情况上报给*******同时在园门口公示栏内公告加强手足口病预防。幼儿园在公示栏中宣传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建议各位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保障孩子健康。 2、园内一直落实各项消毒措施,从4月1日开始,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室内物表、玩具每天用84消毒,学生学习、生活场所白天每天开窗通风,使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消毒,并做好记录。 3、幼儿园决定小班呼伦贝尔班停课放假10天。加强晨间、午检、离园前的排查,同时时刻追查缺课幼儿的原因,并由主班老师随访(电话联系)。 五、发病原因 幼儿可能在外环境中感染手足口病,处于潜伏期内,学生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导致传播。 六、结论 根据《2012手足口病防控方案-**卫办通[2012]**号》的标准:聚集性病例:1 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如何应对? 新浪科技 | 2015年01月31日阅读(12429) 最近几天,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忽然间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1月27日晚,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东城区某大厦暴发麻疹疫情,截至28日,北京共报告麻疹病例142例。数天前的22日,美国加州同样爆发麻疹疫情,其中42人被证实直接在迪斯尼乐园感染。 美国15年前就宣布已经消灭了麻疹,近日竟然卷土重来。我们每人小时候都接种过麻疹疫苗,而这次东城区的疫情中,却有这么多成年人中招。这不禁让我们想知道,麻疹到底是怎样一种传染病? 历史悠久的病毒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根据记载,我国古代医书(一说即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早在公元196-220年,即有关于麻疹叙述;在1023-1104年,已认识到此病为一种传染病,并能与天花初步区别。“麻疹”这一名称的首次提出,则是在1576年,那是已认识到其流行性及具有一定的免疫性。 国外关于麻疹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九世纪,当时阿拉伯的医学家认为麻诊是一种轻型天花,至1675年才认识到是一个独立的疾病。1864年对法罗群岛麻疹流行病学作了第一次确切的描述,并证实麻疹系在人和人之间经呼吸道传播。 1864年,贝纳肯定了麻疹是通过呼吸道播散,由人传给人的疾病,潜伏期为14天,可获终生免疫;1911年,哥特贝格等证实了麻疹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 麻疹暴发史和症状

1959年,我国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 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很高。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1950-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 “烧三天疹三天退三天” 麻疹症状包括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咳嗽、眼结膜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病情严重时可引发肺炎。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声音嘶哑,眼结膜发炎、充血、流泪、怕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升高,有时甚至可以高达40℃。 患病第2、3天,脸颊内侧粘膜上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斑点,斑点周围有红晕,会逐渐增多、融合;范围可扩展到口唇内侧,常持续2天左右消退。 出疹3-5天后,按出疹顺序消退,从红色慢慢变为棕褐色,会有色素沉着,表皮有糠样脱屑。 艰苦卓绝的抗争:疫苗研制 麻疹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 但是,在特异性免疫预防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受母传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病后免疫较持久;且由于易感者初次暴露几乎均表现为显性感染,发病率特别高,几乎与出生率相当。人类与麻疹的斗争一直处在被动地位。 1930年,勃来兹应用鸡胚培养麻疹病毒成功;1954年,恩多等用人胚肾及人羊膜细胞培养病毒成功;1963年,美国成功地应用了经鸡胚羊膜腔适应和鸡胚单层细胞传代的减毒株制备了疫苗。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XX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

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初次调查报告

***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初次调查报告 ***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从5月29日至6月4日发病8例,1例住院治疗其余7例均在门诊就诊并居家隔离治疗,无重症病例,幼儿园已采取停课等防控措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2013年6月3日9:36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幼儿园报告,该园小班出现4例手足口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上午派出专业人员同教育局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调查处理。 一、基本情况 ***幼儿园位于***路1号,是一所公立幼儿园。现有5个教学班161名幼儿,其中大1班32人、大2班30人、中1班31人、中2班34人、小班34人。在岗教职工23人(含保教人员15名,食堂工友3名,其他工作人员5名),幼儿每天中餐在园内就餐,食堂、园内卫生尚可,教室通风一般。 二、发病情况 经调查核实,***幼儿园首例从5月29日开始,至6月4日发病8例,详见下表: 发病时间29/5 30/5 31/5 1/6 2/6 3/6 4/6 合计发病人数 1 0 0 2 2 3 0 8 (人) 病例分布在小班,均为3岁幼儿,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8名幼儿均有手、足、口腔、臀部、下肢部位中一处或多处不同程度的斑丘疹、疱疹和溃疡,其中7名儿童伴有发热,体温37.5-39.0℃。无重症病例,除1例住院治疗外,其余7例均在门诊就诊并居家隔离治疗。 三、实验室检测 4例病例进行了血常规检测,1例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正常,2例中性比率偏高,2例正常。

6月3日采集5份肛拭样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6月4日 15:47检测结果反馈,5份样本柯萨奇A16型(CoxA16)病毒核酸阳性。 四、调查结论 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结果分析,这是一起由CoxA1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五、防控措施 1、要求幼儿园密切注意观察疫情动态,加强晨检、午检工作,凡发现发热、皮疹幼儿,及时通知家长送到正规医院就诊。 2、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包括地板、桌椅、板凳、儿童玩具、用品等。 3、保持室内通风换气,经常暴晒或清洗消毒幼儿常用被褥、毛巾等生活用品。 4、建议幼儿园小班采取放假10天的措施,时间从6月4日-6月14日。 5、召开家长会,告知幼儿家长目前学校发病情况及采取的防控措施,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及时报告幼儿的健康状况。 6、发病幼儿必须治愈后才能返校。 7、幼儿放假期间,学校须安排人员每天收集发病幼儿的信息(包括新增病例数、治愈病例数、治疗及康复病例数等),并将全校信息收集汇总后于当日16时前报县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卫生局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

麻疹处置

附件: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的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内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将同属一起暴发疫情的病例赋予相同的“暴发编码”进行病例关联,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情调查 (一)个案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开展完整的个案调查,病例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现住址、每一剂麻疹/风疹疫苗接种日期、出诊日期、报告日期、调查日期、标本采集日期、感染来源等10个关键变量要核实清楚,尤其要获取详细准确的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免疫史信息,15岁以下儿童病例须以接种证、接种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为准,准确记录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调查感染来源尤为重要,若为输入病例还需补充调查2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出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

学校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制度

学校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为了使学校的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工作得到规范地落实,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的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设立学校手足口病疫情报告人 学校校长是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手足口病疫情报告人由学校校医兼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校手足口病疫情和疑似手足口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对全体师生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当出现以下3种情况时,教师或校医应当立即向校长报告,学校了解情况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县教育局体委办和镇防保站报告。 1.同一班级,1天内有1例手足口病或者疑似手足口病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 2.个别学生出现发热、收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症状。 3.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应大力协助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医疗机构及其他部门对本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 二、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晨检应在校医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及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发热、皮疹、疱疹、腹泻、呕吐、抽搐等手足口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手足口病病人时,应及

时告知校医,校医要进行进一步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同时,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做到手足口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定期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学校校医与教导处应妥善组织、安排好学生每年体检,建立并完善学生健康档案。 长春岭镇第二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