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媒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

从《非诚勿扰》看大众传媒

在这个学期的《大众媒体与大众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所以说是收获丰富,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下,作为学生的我可谓受益匪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我懂得了很多的有关当今媒体的一些现状,同时也了解了我们现在身边接触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途径的特点。这次的论文,我就以现在的三大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对当下内地火红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报道态度,节目定位等方面,分析三大媒体的不同之处。

首先,《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新节目的互动形式将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

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而这样的一档相亲节目,因为马诺、马伊咪、赵贤伟等嘉宾大胆、出位的言谈,成为了内地最火红的娱乐节目,也在中国各媒体的宣传下,激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节目带出了很多当今社会的敏感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

一、平面媒体

我们先由传统的平面媒体说起,平面媒体,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电视、网络等称作立体媒体。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没有严格的定义,只是从信息传递、传播的维度和方式上区分的。而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主要受众为一些思想比较保守,年龄介乎于35岁以上的年龄层,以及一些对国家时政比较关心的人士。

而对于《非诚勿扰》,平面媒体更多是有一种以两种观点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评述,以一方认可《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另一方批评《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观的歪曲的两种不同说法结合,相对折衷地阐述《非诚勿扰》对社会的影响,其报导的手法相对其余两种媒体来得更为客观,而且言辞相对比较保守,尽量务求以中肯的方式面对读者。这正好反映了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平面媒体,在处理潮流话题的严谨性和作为一个以文字为主的媒体的保守。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的特点:

优点

1. 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 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 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吸收报章的讯息;

4. 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报章强。

缺点

1. 受截稿及出版因素影响,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以及即时更正讯息;

2. 纸张过多带来携带及传阅的不便;

3. 图片和文字在电视和电台的影音片段的比较下震撼力和感染力比较低。

二、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作为《非诚勿扰》这类相亲型节目的始作俑者,对于相亲节目强大的炒作能

力,以及其身后所能涉及的一连串巨大的广告利益,电视媒体当然是对《非诚勿扰》推崇备至,就是不是推崇备至,也是努力去把《非诚勿扰》的炒作进行到底,将个中利益实现最大化。

电视媒体,作为受众主要是居家一族,尤其是家庭主妇等,观众都希望看电视的时候相对于读报等能有更多的娱乐元素,能够丰富他们本来就比较乏味的日常生活,填补个人娱乐的空缺。所以一档出色的电视节目总是具有吸引人的娱乐元素,适当地制造争论,话题,是电视媒体常用的方法。而其优缺点也相当的明显,主要如下:

1、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广告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是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因此电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所难以达到的。

2、有较高的注意率

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机已经普及,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广告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便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的兴趣,收视率也比较高。电视既可以看,还可以听。当人们不留神于电视的时候,耳朵还是听到的内容。充满了整个电视屏幕,也便于人们注意力集中。因此,电视容易引人注目,接触效果是较强的。

3、费用昂贵

费用昂贵,一是指电视广告片本身的制作成本高,周期长;二是指播放费用高。就制作费而言,电影、电视片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以制作周期长、工艺过程复杂、不可控制因素多(如地域、季节天气、演员等)而著称。而且为节目专门作曲、演奏、配音、剪辑、合成,都需要花大量的金钱。

4、容易产生抗拒情绪

因为电视有显著的效果,运用电视需要巨大的费用,而广告费是最主要的来源,广告的客户的不断增加,电视节目经常被电视广告打断,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

三、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在与上述两种媒体的比较中,其特点可谓相当的突出,也和前两种媒体有相当大的差异。因为网络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交流性,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想法,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的同时,更加相互地影响。而在对《非诚勿扰》这档节目的影响中,网络的力量可以说是《非诚勿扰》火红之最主要功臣,马诺、闫凤娇、马伊咪等节目嘉宾在网络上火速窜红,是《非诚勿扰》收视率节节攀升的根本。

与此同时,在这种人机交互式进行的互动交流的新一代媒体内,由于其拥有良好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让发言的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辞也能够相对夸张,用语也更为自由,无拘无束,把人们的思想能够不加掩饰地表现在显示屏上,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而其拥有鲜明的特点:

一、即时性

即时性是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的形象表述。网络媒体为凸现新闻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时甚至将新闻电头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即使是日常新闻报道,新闻内容页面一般都标注了精确到秒钟的发布时间,一些新闻列表的每个标题后也标注发布时间。

二、互动性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互动性又称交互性,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体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电子邮件、ICQ及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等,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但由于有了超强的互动性,网络媒体很难对用户进行管制,过滤掉一些危害社会的不良信息。

三、多媒体性

网络所拥有的一大特性是多媒体性,它使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性是指互联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兼容报纸、广播和电视多种媒体的传播手段,全面刺激受众的多种感官。网络传播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报道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263581392.html,/)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女性与大众传媒

xxxx大学 《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摘要;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传媒女性众问题已引与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拟从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商业广告及网络等当今主要的大众传媒入手。分析目前大众媒介在刻画女性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获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女性形象大众传媒问题研究 正文:在西方,“女性与传播”研究的兴起跟上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和女性运动和女性主义发展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强调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95世纪妇会以来,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引入中国,引起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大众传媒运动的繁盛使之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女性与传媒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作为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强大影响力量,传媒具有促进性别平等的作用。下面我们一一探究。 (一)报刊杂志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期刊杂志作为发展比较早的的女性媒体之一,最能代表女性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关于女性的报道在数量上明显少于关于男性的报道对女性的报道大多数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符号,忽略了女性自身存在的意义。通史,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之下,关于女性的报道往往以噱头的形式而出现,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二)影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电视产业按照社会习俗,把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一个不够完全的人物。在家庭中她是为其他家庭成员服务的创造人员常会习惯于将女性当做电视剧的爱情戏元素加以运用,她们不需要事业,不在乎成败,可以只为爱情而活。但是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却要丰富的多,他们有事业,有爱情,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当然也有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形象,然而在电视剧中,这些成功女性的行为跟一个成功男性没有多大区别;并且电视剧中成功的额女性,家庭生活总是不够健全。 在肥皂剧中,女性形象存在类型化的问题。不是被塑造为有落后性别意识的温良恭俭让的不懂反抗的旧时女性,就是在美容,逛商场,买首饰的所谓时尚另类女性。影视中大肆渲染婚外情,美丽可爱,善解人意,有修养有层次的女性往往都是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而原配夫人要么琐碎唠叨。蛮不讲理,俗不可耐,要不忍气吞声,降低人格,缺乏品味,里外都是女人的错,剧中的男性理直气壮,不被谴责。实际上,这些电视剧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叙事完成的额,也就是说,电视剧的女性形象总是通过男人的眼镜看出来并用男人的话语说出来的。 (三)广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内容,现有的中国电视广告更倾向于是用女性形象,这是由于采用女性形象的广告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复习)

一、何谓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发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生理性别 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 一)性别的鉴定: 1、出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利取得出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个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分辨: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三、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培养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改变。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一定是一致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规范人的行为,决定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第二性》中的著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互相嵌入的关系。 2、社会性别研究的出发点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状况。 3、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平等和再生产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互相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评类别——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评。1、制作领域2、文本领域3、对受众的影响 1、制作领域。对于媒体制作领域的研究主要检视媒体制作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A制度层面:针对那些已经是成规的媒体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的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研究它对女性的影响B组织层面:制作机构内部的惯例和实际操作。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与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C个体层面:女性在媒体从业的数量和所处的职位 2、文本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女性的媒体形象问题。文本领域的研究在美国已经有40年,一直是学者考证的重点。媒介形象研究源于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 3、对受众的影响。媒体对女性影响的研究,注重于分析对于女性潜在的教育功能,包括探讨媒体对于女性观念的影响和媒体对于女性行为的影响。 媒体对社会性别影响和建构的两个方面: 1、促进女性的发展 媒体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对于女性自强自立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利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只是从目前来看,媒体中的女性声音非常微弱。

(工作规范)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手册

(工作规范)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手册

中国传媒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工作手册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编印 2006年3月 目录 壹、指导思想 (2) 二、组织管理 (2) 三、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3) 四、对评阅教师的要求 (4) 五、对学生的要求 (4) 六、过程要求 (4) 七、答辩要求 (7) 八、评分要求 (7) 九、中期检查 (9) 十、总结 (9) 十壹、基本规范及格式要求 (10) 十二、附件 (14)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手册 为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管理工作进壹步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也便于教师执行和查阅,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管理办法》和《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特制定本手册,作为对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各学院也可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拟定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 壹、指导思想 (壹)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提升团队精神和个人责任感。 (二)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应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性、时代性、规范性的特点,具有壹定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根据我校学科特点,兼顾不同专业具体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管理按照统壹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 (壹)教务处 1.制定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2.负责组织对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查。 3.负责组织对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的总结,组织经验交流。 (二)学院 1.根据学校的统壹部署,制定本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管理实施细则和工作的计划,且报教务处备案。 2.成立本单位毕业环节各关联组织且有效开展工作。 3.组织落实本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具体工作,且对各环节进行检查、考核。 4.根据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的管理办法,结合专业特色,制定本学院各专业的具体评分标准(如毕业环节包括论文、设计、创作、演出等多项内容,应明确各部分于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 三、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壹)指导教师的条件

大众传媒论文

从《非诚勿扰》看大众传媒 在这个学期的《大众媒体与大众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所以说是收获丰富,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下,作为学生的我可谓受益匪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我懂得了很多的有关当今媒体的一些现状,同时也了解了我们现在身边接触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途径的特点。这次的论文,我就以现在的三大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对当下内地火红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报道态度,节目定位等方面,分析三大媒体的不同之处。 首先,《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新节目的互动形式将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 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而这样的一档相亲节目,因为马诺、马伊咪、赵贤伟等嘉宾大胆、出位的言谈,成为了内地最火红的娱乐节目,也在中国各媒体的宣传下,激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节目带出了很多当今社会的敏感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 一、平面媒体 我们先由传统的平面媒体说起,平面媒体,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电视、网络等称作立体媒体。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没有严格的定义,只是从信息传递、传播的维度和方式上区分的。而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主要受众为一些思想比较保守,年龄介乎于35岁以上的年龄层,以及一些对国家时政比较关心的人士。 而对于《非诚勿扰》,平面媒体更多是有一种以两种观点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评述,以一方认可《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另一方批评《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观的歪曲的两种不同说法结合,相对折衷地阐述《非诚勿扰》对社会的影响,其报导的手法相对其余两种媒体来得更为客观,而且言辞相对比较保守,尽量务求以中肯的方式面对读者。这正好反映了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平面媒体,在处理潮流话题的严谨性和作为一个以文字为主的媒体的保守。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的特点: 优点 1. 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 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 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吸收报章的讯息; 4. 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报章强。 缺点 1. 受截稿及出版因素影响,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以及即时更正讯息; 2. 纸张过多带来携带及传阅的不便; 3. 图片和文字在电视和电台的影音片段的比较下震撼力和感染力比较低。 二、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作为《非诚勿扰》这类相亲型节目的始作俑者,对于相亲节目强大的炒作能

大众传媒论文

论教育与网络合一的趋势与意义 摘要:信息化时代与大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是每个时代必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围绕教育与大众媒体结合的新模式进行分析,将详细讲诉教网合一这一趋势的例子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网合一大众媒体创新传统教育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及其信息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在教育的教学领域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其灵活、开放、便捷等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成为新一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教网合一的新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以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老师系统地教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系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系统地按照老师传授的方式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方法注重不够,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现在所提倡的教育与网络结合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之所以提倡教育与网络结合,是因为传统教学有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板书教学与投影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首先,板书信息量有限,课堂上写板书虽然直观上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但因为书写的地方有限,往往不能全面直观的表达出老师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二,上课书写板书花费时间多,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不能够充分的得到利用,同时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会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三,板书没有保存

性,一般上完一节课之后就要把板书擦掉了,这样,老师的资料便得不到保存,而且同学们上课记笔记也可能不够时间、记不全。不仅如此,有些老师板书潦草,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看得懂,而且坐的方位不同,或者视力稍差的同学会看不清楚。以上列举的板书教学问题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至于投影教学,虽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板书教学的不足,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投影的工作原理是一台主机连接投影仪,通过投影的方式将主机的内容播放出来,由于很多学校的主机没有连接到互联网,所以老师必须在讲课之前就先把资料拷贝好在主机上,而且受主机系统和操作软件的制约,可能只能播放一定的资料内容。网络资料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在校园主机上读出,更有些处于知识产权的考虑,有些资料或视频只能够在线观看。这些弊端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新模式 而现在,一个基于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学模式。网络为教育提供了集合声、像、动画等功能的多媒体工具,具有多媒体化、信息化和互动性的优势,带来了传统教育从行为到观念的改变。 网络与教育结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首先,网络上存在的信息是海量的,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你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课堂上不应该只局限于老师讲什么,学生吸收什么,因为老师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这时候我们便需要借助互联网,寻找发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便捷与趣味。试想一下,当你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芬兰极光,无论老师讲得有多逼真或者书上图片有多漂亮,都不如网上一段视频讲解来得更直观和更震撼。以上是体验信息量的巨大,而存储量大则体现在与老师能将所有资料放在邮箱上共享,画质感比板书好看,而且资料齐全,保存时间也相对比较久。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更会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无论是对于一些数据的统计还是一些匿名投票,运用网络都会比较方便快捷。由此可见,网络给教育方式带来了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班级式、集体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满足人的个性需要。网络下的教育方式是集体化和个人化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参与各个类型的讨论,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相互争论,形成思想上的碰撞。网络技术应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暂行)为规范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格式,根据国家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制定本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十万字,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论文须用计算机打印,字迹应清晰,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 学位论文须有封面、独创性声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目录(含论文的章、节、目)、简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文献综述、正文、参考文献、注释(包括引文注释)、致谢词、封底等部分组成。 2学位论文基本结构 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包括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 2.1前置部分包括: (1)封面 (2)独创性声明 (3)致谢 (4)摘要页 (5)目录页 (6)插图和附表清单((可根据需要)) 2.2主体部分: (1)引言(绪论) (2)正文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关键字:大众传媒社会女性传统权利大众传媒妇女发展 辩证地看,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社会成为可能。 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另一方面,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制造刻板印象;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现代社会的性别对立已不直接表现为压迫与反抗,而是表现为渗透、吸附和同化,现实生活中一种由男性话语霸权构筑的“场”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对女性构成吸附和挤压。在这种吸附和挤压下,女性不由自主地把男性的需要和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需要,从而放弃独立的自我人格,成为“他”所要者。 关于女性发展与传媒发展的互动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方面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涨带来的性别鸿沟逐渐消弥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下媒介使性别鸿沟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一、赋权与维权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验、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制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2.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它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3.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赋权,其赋权的程度范围受制于国家机器和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大众传媒具有更多的社会公共和公益事业的特征,国家通过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向公民传达信息和国家意志,并进行多项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从而使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点对于农村女性尤为重要。 据1995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统计,中国女性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在报业,女性占全部记者、编辑的27.5%;在广播电视业,女性占37.3%;在通讯社,女性占29.2%。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80%以上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其中有新闻专业职称的占总数的33%。①此外,中国还有为数不多的妇女媒介。截止1996年,中国有42种女性期刊,3种妇女报纸,1996年3月,中国妇女报社与首都女记协联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② 女性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国女性的代言人,为消除性别歧视,争取和维护妇女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言权的获得是女性干预现实、争取发展的关键性的一步。 对于我国女性而言,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女性进入新闻工作者队伍,将大大加快女性赋权的历史进程。 二、开放与对话 中国传统女性活动的范围限于一家一户,其发言的内容限于柴米油盐,其交流的对象限于同

大众传媒论文

大众传媒通论4次媒体接触感想 ——浅谈4种媒介的适用人群说实话,我是因为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有过与记者这个行当的接触,并在一段时间里把记者当作自己以后的职业来看待(我曾在小学时还去考了浙江电视台的小记者证),所以才会在选课的时候,选这门“大众传媒通论”。 我是一个喜欢看文字的人,我个人也有看报纸、听广播的习惯,所以我想大众传媒通论布置的4次作业对我就是日常生活的顺带。一开始我原本还想,这门课对于我来说是一点作业也没有。 可是在上了几次课,做了几次作业以后,我就不这么认为了。接下来我就以各次媒体接触的顺序来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一、报纸——最古老的媒介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报纸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报纸绝对是对我影响最深的的大众媒体。 《邸报》,被传是最早的报纸(我肯定是没见过的);《华尔街日报》,说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这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参考消息》,那一定是中国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虽然我也不看) 所以在做第一次报纸的媒体接触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困难。 我大多看的报纸是:《都市快报》和《钱江晚报》。所以我的新闻多是摘录于这两份报纸,接下来是我摘录的的新闻的标题: 1.《都市快报》世界新闻“中国团组游客拿假票参观卢浮宫,惊动法国警方已证实:中国游客做了回冤大头” 2.《都市快报》世界新闻“久坐不动等于慢性自杀美国开始流行跑步机办公桌” 3.《都市快报》中国新闻“16年前资助我读完小学的高叔叔,你现在在哪?” 4.《都市快报》、《钱江晚报》“开学三天 19位学生流鼻血,乐清一小学被迫停课” 5.《都市快报》 B15“四天内全国发生3起输液事故,一年至少10万人打点滴后丧命。我国人均每年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 对于第一次的媒体接触,我的自我评价是很好(是4次中最好)。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报纸因为是报道的都是前一天的新闻所以各家报纸的新闻都会有重复,但也正因为如此,各家报纸的不同评论给了读者多种角度的引导。 2.报纸的便捷性要求它的新闻简洁性,报纸大多是消磨时间用的,所以报纸的短篇新闻很多,只有一些要讲清来龙去脉的新闻才会出现几版都是一个报道的情况。 3.老师上课讲过,报纸是受政府严格监管的,这点我也有感觉到,不同的报纸中国新闻的第一版都是政治新闻(没有特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而且大多新闻内容都是一样的。 二、杂志——最详细的媒介 杂志我很少看,所以在第二次的媒介接触是我有很大的困难,对于杂志我了解的也不多,就一些有名的像《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三联生活周刊》翻过一点,所以我就不说太多了。 接下来是我摘录的的新闻的标题: 1.转自日本《东阳经济周刊》“日本应提升消费税税率”

浅谈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

选择第二题 浅谈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在网络世界发达的现代,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工具来了解这个世界,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然而,在这个如此现代化的世界,仍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如何正确引导大众传媒,正确利用大众传媒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弘扬女性特色,维护女性权利,提高女性地位,推进女性运动的发展成了重要的话题。 在大众传媒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商业化的本质,为了迎合大众心理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歧视。女性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商业模型。如材料三中的“金龙鱼色拉油”广告中,妻子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丈夫及儿子却在休闲的看报、打游戏。这一小片段无疑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在劳动性别分工中定位成了烧饭做菜,而男性却是“成功人士”,暗示着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和“男强女弱”的观点。这在为潜意识中给新一代的人类重新灌输社会性别的歧视。这种性别视角的再现,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两性的社会劳动分工和形象行为模式,反而通过大众传媒内化成为两性评价自己和异性的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从性别的视角来看,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我国的大众传媒对女性的一些报道中将女性当做被男性欣赏,用来取悦男性的一种附属物品,传递着女性依存于男人而活的潜在信息。而生活在被大众传媒“氧化”社会中的女性却以此将自己定位。如材料一中的“粉刺一搓净”广告中,衣冠楚楚的男子拿着放大镜对自己的“物品”认真仔细的审视。女子“自信”地说:女人的幸福就是被男人的喜欢。再如材料二中的男性用把女人比作荔枝,望着洁白晶莹的果肉说:现在的你就像这个,又大又滑,怎么看都不够。女孩做无比幸福状。把男人的物品比喻当做赞赏,并由此感到幸福。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女性内心深处的对性别社会分工的认知结构也被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左右,自觉的认同甚至以男性的话语为依存,扭曲了女性的特质,使得女性自身的主动性和真实感受未能真正的体现出来随之被社会“潜规则”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未能正确的为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定位,以男性的赞赏为其价值所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男性的肯定。 除提供的三则材料之外,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例子,如周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的展示的TCL电脑广告词“想她,等她,拥有她”和佳能相机广告词“生活必不可少的配件”广告中却用大篇幅的女性脸部为广告海报。更有用女性的裸体吸引大众的眼球等等。但男性在传媒中的形象却是截然相反的,都是属于领导者,运动者等角色。这些都表明,大众传媒不断的给女性形象给予商品化,无疑在向现代人们传递着女人是客体,是物品、附属品。男人可以像拥有商品一样拥有女人,男人在高高上,女人卑微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提倡男女平等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随着大众传媒对生活的渗透,我们女性应该先要学会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和建立好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对大众传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利用大众传媒开拓自己视野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被大众传媒所潜化。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大众传媒中存在着传播陈规定型和贬损的妇女形象,以谋求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有很大的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它可以打破陈规的多样均衡的方式勾画妇女与男子的形象”。即大众传媒对女性地位存在着诸多歧视与挑战,这是由于大众传媒没有受到规范专业的性别教育,缺乏性别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和影响力,所以在这传媒的世界里,我们要将其正确引导,加以利用,更好的去弘扬男女平等,以提高女性地位。 构建绿色健康的传媒文化。首先,女性也要承担起社会角色,从事更多的与社会接轨的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当然,这也需要从传媒人做起,提高传媒人的性别意识是关键,可以提倡建

大众传媒业发展论文传媒业发展论文

大众传媒业发展论文传媒业发展论文 浅析传媒盛行下的专家言论 摘要:信息爆炸时代,专家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常借助大众传播平台发表言论,在大部分传播事件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但传媒在对专家的言论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凸现出了一些问题。专家与传媒只有在形成正确的传者意识和受众意识的前提下相互合作,才能保证专家在传播过程中发挥良性的作用。 关键词:专家型知识分子;意见领袖;泛滥;快思手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专家(全称为专家型知识分子)借助传媒的平台,以各种形式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一、专家在传媒盛行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了各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专家在传媒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传媒业需要智力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类矛盾激化,各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发挥着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的功能。但是大多数传媒从业者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不能对各种复杂的突发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和科学的理性分析。于是,他们向各方面专家寻求智力支持,以满足受众对理性信息的需求。这样,传媒业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的功能,从而履行社会职责。 第二,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亟需意见领袖。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

爆炸时代。大量分散且难辨真伪的信息充斥着受众的视野。在面对这些巨量的信息时,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也难以判断何种信息对自身有益,这反而导致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信息匮乏。此时,受众亟需意见领袖的出现,帮助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甄选。对受众来说,专家的言论在很多时候可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给他们提供一些理性参考。 第三,知识分子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消费工业的发展促成和实现了技术与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的研究趋于专业化成为必然。用拉塞尔·雅各比的说法:“公众的审美趣味无可救药的丧失也在腐蚀着公共知识分子,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必然要屈从于与这个专业化时代更相事宜的专业化思想者。同时,学者康雅雄认为,现代学科制度与教育制度是知识分子专家化的直接诱因。现在,专家型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主体力量。大量专业化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为传媒解读各领域内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矛盾提供了广泛而强大的智力资源。 二、专家在传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专家借助传媒这个传播平台,以专业、理性、深入的专业知识为背景,在为受众解读各种社会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假新闻、新闻炒作事件层出不穷。受众在对信息的接收过程中,

从大众传媒看女性审美标准

从大众传媒看女性审美标准 2014272109 汉文一班刘振洋从性别角度看,女性更多地被当作审美对象。这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因素。女性身体的曲线天然具有美的因子,而这更多地是由于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女性失去了人身自由,异化为男性的审美对象。我国古代“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女人的“三寸金莲”被作为男性怜爱的对象;在欧洲,女人是供男人欣赏的花瓶。女性沦为男性的审美对象,女性的人性就被忽视了:作为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生存权利和生存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作为女人,却常常达不到这做人的起码标准,她们为他人活着,按着别人、尤其是男性的标准规范自己、发展自己,其结果是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丧失了自由发展的机会,降低了自我生存的价值。 我国社会仍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利益的驱使和世俗文化的回潮,使得塑造女性美的商业日趋发达,女性服装业、美容美发业、塑形、减肥业等比比皆是,并愈演愈烈;曾遭到西方女性主义者抗议的选美活动亦此起彼伏。借助现代社会对人的社会化有着巨大作用的大众媒体,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关于女性美的市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其控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女性群体的审美内容、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由这篇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文章可见,对中国女性的市美标准,从古至今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不论是三寸金莲、“环肥燕瘦”、抑或是窈窕淑女,这一切的市关标准从来不是由女性自己决定的,面是由男性决定的。大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女子的关皆由异性情感来判定,即关人出自男性爱慕者之目。换句话说,女性就是身体,身体成为关丽的载体。女性成为身体的载体。在社会角色的划分上。女性依然是“被看者”。女性形象的构造和呈现依然是基于男性的兴趣和欲望。在积极争取女性权利、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这种观念似乎已经得到了深刻与彻底的批判,例如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玩物等等。然而事实上,这种传统的对女性的市关观念,至少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失去它的效力。不仅如此,今天这个时代的大众媒介对女性身体审关的这一观念,更是采取了默认甚至是鼓励的态度。而大众媒介在承担身体书写的功能时拟定身体美丽的定义,并且将关丽身体的元素进行反复的组合与呈现,调动对象的兴趣和认同并且加入到这一过程

大众传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大众传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姓名:刘冬兰学号:131041185 班级:13级经济4班 【论文摘要】在信息时代,人们接触最多的是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信息,不断进行自我的社会化。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网络传媒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更加普遍的人群。本文首先对大众传媒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以及总结了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后针对大众传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众传媒;日常生活;影响;解决对策 正文: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有被称为新闻传媒。 一、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当代世界大众传媒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亦然。1998 年至2001 年间, 中国国内传媒业连续3 年保持了25 %的增长速度; 从1998 年起, 传媒业的利润,总额就超过了烟草业, 跃居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 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广告收入增长迅猛,媒体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品。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6379亿,比上年增长15.2%。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1年,报纸电视占据了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31%,互联网业务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2%,几乎占据了传媒产业的半壁江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传媒业发

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形象

试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人有性别之分,生理是的区别带来了社会上的地位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到今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地位平等。从母系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被削弱当中。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仅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皇宫后院嫔妃三千,男人妻妾成群,足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男女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地位而言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以回升,人们开始讲求女权,讲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现代社会中,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性别歧视,可总体上说女性的地位已经被社会认可,被社会需要,在大众传媒中女性也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1.影视作品 从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或是第一部故事片《阎瑞生》,到20年代的《海誓》,30 年代的左翼电影,40年代的战后电影……乃至今天影视中的“新”女性,这一传统的、剧作家爱写、观众爱看的女性形象系列到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20年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沉迷于享乐的浮华奢靡的氛围。这时候的女性形象都有欧化的倾向。在《海誓》中,完全没有自觉的女性自我意识,一派洋味,女性形象妖娆妩媚。到了30、40年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描绘被侮辱,被压迫,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女性的呐喊》中,叶莲和她的姐妹,从农村到城市,从事过各自职业,包身工,丫头,小老婆......命运坎坷,没有生活的主动权。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时期的女性没有自强不息,敢于与悲惨命运做斗争的形象。其实是有的,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电影《女人》,梁玉芳,在上学的时候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主,之后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但是丈夫喜新厌旧,被抛弃,之后她走向社会,希望靠自己来改变命运,在一家公司当秘书,但结果是险遭侮辱。最终,她家失火,孩子被烧死,她在绝望中服毒身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悲惨的命运,这是社会的问题,当时的社会使得女性成为社会的变相商品,成为压迫,剥削的牺牲品。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健壮朴实的女性革命形象受到了青睐。《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李双双》中的“李双双”......在革命的时代的要求下,她们富有朝气,热情,敢于与命运做斗争。这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本该应有的美丽色彩,还展现了女性顽强与不甘示弱的美好形象。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中国社会开放多元,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找回了性别和社会的“自我”,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影片往往更多地凸现女性的境遇、心态、情感、欲望,以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为叙事契机,以弘扬女性意识为中心, 试图触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95年后,由于一批有实力的女作家加盟影视圈(如铁凝、王安忆、池莉等),电影似乎更加关注性、婚外恋、飘忽感、现代生活中的家庭与婚姻问题,特别是对当下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探索,通过家庭与婚姻问题来解释现代女性的困惑与迷茫,自始至终贯穿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在当代,女性都有了觉醒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有了两种极端的发展,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独立的更加独立,依附的更加依附.......为了一位成功的男士,她们愿意放弃一切,回家做家庭妇女,或者甘愿去做第三者,二奶。即使在女性地位已有了根本改观的今天,尽管当代中国女性以“半边天”的称谓和姿态活跃在人生的舞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并且在电影中不时的浮现。一般说来,中国电影中的女主角,或者是等待白马王子的营救,或者反过来给受伤的男人以慰藉,这都是男人眼中理想的女性。女性意识一定要是女性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自我独立,这个女主角应该是主动的,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一个社会里,女性地位的提高,除了国家倡导男女平等以外,更重要的是,逐渐成熟起来的女性,一定要有自我意识,她的内心要有变化,内心要有独立生存的愿望。女性只有真正拥有了这种意识,才是一个独立的人。 2.广告 在商业化规范的今天,女性形象在广告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有的中国电视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论文报告基本规范及格式要求

电视系本科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创作报告 基本规范及格式要求 (一)基本规范要求 1.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内容包含论文(调查报告)题目、中英文摘要(含关键词)、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注释等。 2.学生毕业论文(调查报告)的撰写须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有明确主题和完整的论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可靠、语句通顺、逻辑性强、格式规范。 (二)打印要求 毕业论文(调查报告)用A4纸打印。页面设置的页边距为上:2.3cm,下:2.6 cm,左:3.0cm,右:2.3 cm。装订线位置一律左侧。页码居中。 (三)结构及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调查报告)的结构依次为: (1)封面;(2)中英文摘要(含关键词);(3)目录;(4)正文;(5)注释;(6)参考文献;(7)附录;(8)后记;(9)封底 (四)封面 封面颜色一般为白色,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格式排版,论文题目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可分为两行。 (五)中英文摘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及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调查报告)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结论及意义等。中文摘要一般为200-300 字,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关键词一般为3—5个。 (六)目录 目录一般按二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或前言)、正文主体、参考文献、后记等。 “目录”两字三号黑体、居中,“目录”两字与正文空一行。 (七)正文 论文(调查报告)正文部分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毕业环节只写毕业论文的专业,毕业论文正文原则上要求10000字以上;毕业调查报告正文原则上要求8000字以上,正文的层次序号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