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能第1章(修订)+2011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技能第1章(修订)+2011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三级心理第一章诊断技能复习概要2016

辅导习题共计118题,其中单项选择65题,多项选择53题。

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1)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

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

(一)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应有的仪态是坐姿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平和、保持正常社交距离。

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仪态是:

①坐姿随意、服饰入时、表情热情、密切注视着求助者;

②坐姿随意、服饰整洁、表情平和、不停地扫视求助者;

③坐姿端正、服饰入时、表情热情、视线不离开求助者。

(二)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初诊接待时正确的询问方式是“你希望我能帮助您解决什么问题”。

初诊接待时不正确的询问方式是:

①您有什么样问题需要解决,说吧;

②您能否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事吗;

③您找我究竞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对保密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说明保密原则时亦须说明保密例外。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不正确的是:①心理咨询员时刻保守求助者的秘密;②求助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正确的描述是心理咨询不能够解决他的全部问题.

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不正确的描述是:

①没有必要告知对方什么是心理咨询;

②求助者不必了解心理咨询如何进行;

③心理咨询按照对方的要求解决问题。

(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参考教材P74的内容)

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包括:①如实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②要按共同商订的时间表进行心理咨询。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包括应按时完成作业并协商解决收费问题。

(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门诊、电话、网络等)

三、相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危机的处理

(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四、注意事项

初诊接待时应该正确把握的内容是:①避免紧张情绪;②避免使用方言;③严守保密原则。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初诊接待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可以适当地使用专业术语。

对初诊接待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应禁止使用专业术语。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正确的是求助者对于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对心理测量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是在咨询范围以内可适当向求助者做出承诺。

(五)咨询时的仪态

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 (5)

一、学习目标: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①避免提问失误,绝对不能扭转对方谈话内容;

②保持中立性态度,但必要时使用批评性语言。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①对方自我探索过多;

②谈话内容过于具体。

二、工作程序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习题:

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时,正确的做法是对求助者的许多内容分别进行谈话。

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①依上级咨询师诊断的结果进行谈话;

②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分析进行谈话;

③依咨询员主动提出的内容进行谈话。

(二)确定提问方式(一般情况下使用开放式提问,不用封闭式提问,特殊情况下使用半开放式提问)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①一般应该使用封闭式提问;②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

(三)倾听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正确的是全神贯注地们听,不要随便打断。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全神贯注地倾听;②不随便打断谈话。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不正确的是自然随意地倾听,给予恰当评论。

对释义的理解和运用:对释义的理解正确的是释义能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员所提问题很合理。

对释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使用释义技巧时没必要先征得求助者的同意;

②指重复并评价对方话题后顺便提出另一问题;

③它是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中不大常用的技巧。

(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P6)

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常用方法:

1、释义“内容反映”: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

2、中断:非语言技术,用行为来中断

3、情感反射:有意识刺激求助者,是会谈转向某类问题。慎用!

4、引导:由原来话题引申出新话题。

习题:

控制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是涉及问题时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控制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

①应该按照求助者的意愿来进行;

②运用技巧随心所欲地转换话题;

③控制会谈内容对咨询员最重要。

关于中断:对中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①强迫对方停止谈话;②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建议变换地方再谈,时间有限下次再谈,暂时休止然后再谈都是正确的。

对中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强迫对方停止谈话。

关于引导:对引导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把目前话题转向另一话题。

对引导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咨询师通过暗示转换话题;

②咨询师直接建议转换话题;

③经由中介转换出新的话题。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会谈之后必须对问题进行归类)

谈话中不正确的操作是即使对方同意也不可做录像。

谈话中应把握的要点是:

①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可做笔录;

②谈话信息依靠临场记忆整理;

③交谈中一般不做笔录和录音。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

三、相关知识(会谈法简介)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2.态度(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

对谈话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就应该将谈话维持下去;

③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

对谈话法的理解正确的是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

对中立性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对其情绪和行为效应采取肯定态度;

②对其情绪和行为后果采取保留态度;

③对其情绪和行为的规律性给予保留。

对中立性态度的理解正确的是会谈中不应该明确表明自已的态度。

3.区分和鉴别(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十分重要)

4.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危机性会谈)

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

①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测验的种类的谈话是鉴别性谈话;

②通过谈话了解病史和其他状况的谈话是摄入性谈话;

③针对精神变态和行为异常的谈话是治疗性谈话;

④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

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

5.最常使用的“摄入法”是背景资料采集法。

经常选用桑德伯格制定的一个17项提纲;

6.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马隆和沃德总结出了结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的12个题目。

7.怎样提问题

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是解释性询问。

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

①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

②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

③咨询师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

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

不恰当提问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①造成依赖(不问不说话);

②责任转移;

③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④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⑤求助者因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⑥提问过多会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可减少对方自我探索的主动性。

对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可减少双方共同探索的主动性;

②可产生不准确信息而延误确诊。

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不包括:①间接性询问;②开放式询问(包括“修饰性反问”和“解释性询问”)

凯利将临床交谈提问的性质做了6条归类:

①“为什么……”的问题;

②多重选择性问题;

③多重问题;

④修饰性反问;

⑤责备性问题;

⑥解释性问题。

修饰性反问引起的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修饰性反问引起的不良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8.会谈内容的选择(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⑴求助者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咨询师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是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正确的是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①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②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⑵有效③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④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⑤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⑶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不正确的是:①可把思维障碍的症状加以讨论;②能够改变求助者的个性和态度。

对会谈法临床价值的评价是不能够用来预测学习成绩。

四、注意事项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正确的做法是除了进行咨询性谈话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作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第三单元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14)

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使用心理测验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①不必说明进行测验和选择某测量手段的原因;

②必要时不必征得上级咨询师的同意即可施测。

使用心理测验时把握不正确的是:

①为深入了解对方应尽量多做心理测验;

②使用心理测验的目的不一定只为诊断;

③特殊情况下可打破操作规定实施测验;

④有时依据心理测验结果可以给出诊断。

二、工作程序

(一)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二)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三)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会谈,再行评测。

三、相关知识(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针对性。

2.为了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使用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3.为探索求助者行为的倾向性,可选用SCL-90

4.为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使用SCL-90,SAS、SDS、MMPI。

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要求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来选择恰当的测验项目。

四、注意事项

(一)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使用心理测验时把握正确的是任何情况下都应按操作规定实施测验。

(二)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第四单元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15)

一、学习目标:学会对临床资料的整理

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归类的目的是为最终诊断提供确切依据。

二、工作程序

整理归纳临床资料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①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的情况;

②求助者人际、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条件;

③他人对求助者印象和治疗情况的评价;

④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书上没有此内容。

(一)按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

①人口学资料;②生活状况;③婚姻家庭;④工作记录;⑤社会交往;⑥娱乐活动;⑦自我描述;⑧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⑨其他资料。

一般资料的整理包括求助者的:①娱乐活动;②自我描述;③工作记录(不包括“身体状态”);④生活状况。一般资料的整理包括求助者的生活状况

对求助者一般资料的整理不包括家庭教养方式。

(二)按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可列表填写)

①婴幼儿期;②童年生活;③少年期生活;④青年期;⑤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及对它的评价。

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包括①围产期母亲身体状况;②家庭教养的方式如何;③婚姻是否受到过挫折;④目前对既往事件的评价。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包括对成长中事件的评价。

对求助者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不包括情绪体验的描述。

(三)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

①精神状态(知、情、意和人格);②身体状态;③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整理归纳临床资料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的情况。

对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不包括职业和法律意识。

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不包括:①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②家庭情况和婚姻状况。

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包括躯体感觉和体检报告。

(四)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

(五)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按:环境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行为四个方面分类。

三、相关知识

(一)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二)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

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采用的方法一般是:①补充提问;②问卷和测验;③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亲友资料)。

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测验资料。

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临床资料赋予意义时采用的方法不包括控制决策。当我们赋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一般采用三种方法或三个思路:①就事论事;②相关分析;③分析迹象。

(三)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可能是:

①过分随意的交谈可能形成暗示;

②咨询师的倾向性可能形成暗示;

③收集资料者也是后来的决策者;

④不能依情况灵活做出交谈计划。

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不包括能够依情况灵活做出交谈计划。

(四)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

不同职业对资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生物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应为生态学者。

不同职业对资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临床医生从来访者是否有病的角度看问题;

②行为主义者从学习和认知障碍的角度看问题;

③生态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

④非专业观察者常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⑤生物学者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上看问题。

四、注意事项

(一)一定要仔细、严格和按技术要求去搜集和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

(二)咨询师给出的评估有错误或把握不大时,应进行会诊,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

第五单元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20)

一、学习目标:学会从求助者以往的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以利于形成正确的诊断。

二、工作程序

(一)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历和有关资料。

(二)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或治疗)过程如何。

了解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应该包括:

①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疗效情况;

②到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躯体的还是心理的;

③对以往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正确评价。

了解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不应该包括目前的心理诊断及咨询过程是否正确。

三、相关知识

(一)了解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以及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二)分析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哪些是躯体方面的,那些是心理方面的,以及二者的关系如何。

(三)求助者过去曾经历过心理咨询,很可能由于咨询(或治疗)效果不好而来。

(四)有的原来确实患有精神病,但这次的问题不是原来的问题,而是另外的问题,要仔细区分。

(五)有的求助者经过以往的心理咨询之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

四、注意事项

(一)对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

(二)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失误是难免的,不可对以往的失误进行挑剔和嘲讽。

第二节初步诊断 (22)

第一单元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22)

一、学习目标:学习将临床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确定其真实可靠性;学会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抽象概括出牵动各种因素的关键点。

二、工作程序

(一)按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

(二)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是资料分析时既要可靠真实又要符合客观逻辑。

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不包括:

①求助者家属提供的资料最有可靠性和真实性;

②咨询师凭借经验可以对初期资料做定性分析;

③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内涵是该因素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对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该因素随着形式的改变,其本身性质也改变;

②它是个别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表现有联系。

三、相关知识

对临床诊断来说,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案例]

四、注意事项

(一)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二)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第二单元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24)

一、学习目标:依据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临床初步印象。

二、工作程序

(一)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是逐个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项指标”进行衡量。

(二)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三)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相关知识

(一)关于“第一印象”问题(参见教材《社会心理学》知识中的相关部分)

对初步印象不正确的理解是,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

对初步印象不正确的理解是,对求助者:

①心理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

②行为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

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是:

①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

②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

③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二)关于心理诊断(心理诊断的内涵和外延,广义的心理诊断和狭义的心理诊断)

对心理诊断的理解正确的是能确切说明治疗前的决策过程。

心理诊断最早出现在罗夏的《心理诊断》一书。

(三)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对心理诊断适用范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不适合于心理疾病边缘状态。

与心理诊断概念不符合的是:①内延方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②不应限制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

(四)心理诊断的科学性(书上没有)

判断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依据是:

①任何单项测定均应该有可以比较的常模;

②诊断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判断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依据是诊断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1.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

2.各单项测定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性,同时测定结果与临床症状应有相对一致性。

3.心理诊断的提出和方法设计都应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律和操作原则为依据。

4.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五)心理诊断的目标(心理诊断是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书上没有)对心理诊断目标的理解正确的是确定个体的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对心理诊断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②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

四、注意事项

(一)心理诊断中,避免“贴标签”。应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二)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25)

一、学习目标:学会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原则。

二、工作程序

(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对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背离一条原则者就可定为可疑精神性问题。

对判断病与非病的原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背离一条原则者不能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

②背离两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

③背离三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对统一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的行为只要在量与质方面和外部刺激保持一致,则必然正常;

②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与客观环境一致;

③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对统一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自知力”是精神病学临床上是否有精神病的一项指标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性)

心理过程的内在协调一致是区分:

①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标准之一;

②正常人群与异常人群的标准之一。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对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②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改变。

对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二)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1、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精神病性问题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常常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而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动求医。

对求医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神经症者常常有强烈的求治愿望;②神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痛苦;③精神病性问题的患者很少主动求医。

对求医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由家属陪同者求治的愿望不强烈。

2、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是有“自知力”的;相反精神病性问题的人对自己的症状没有“自知力”。

[案例]

对症状自知力的理解正确的是求助者能找出问题原因及与症状的关系,说明自知为完整。

对症状自知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求助者出现某些思维障碍和行为的异常,说明自知力丧失;

②求助者能认识自己异常但不能做出解释,说明自知力完整;

③求助者能认识问题存在但不能分析原因,说明自知力完整。

(三)确定工作范围

1、明确自己的胜任力

2、主要对象正常范围内的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部分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3、对精神病性问题,有条件的辅助性工作

4、慎重对待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确诊神经症

5、综合分析和鉴别精神病性问题和神经症性问题。

习题:

对心理咨询范围的理解正确的是心理咨询对某些问题不一定能起到作用。

对心理咨询范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①心理咨询师应给予对方承诺以求得信任;②咨询师不包揽一切,但可提出指导性意见;③与心理有关系的问题都应该妥善的解决。

(四)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的问题的处理

明确和转接

第四单元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35)

一、学习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

二、工作程序

(一)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二)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三)分析求助者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四)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五)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六)形成初步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时间:近期发生到2个月内。情绪泛化:未泛化。反应程度:强度不太强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来访者要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的条件:①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②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③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④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不泛化)。

对一般心理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反应强度不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

对一般心理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问题内容尚未泛化;

②咨询效果一般较好;

③反应强度不太剧烈;

④人格没有明显异常。

(六)形成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或过程见三级技能P36案例1-17分析

三、注意事项

(一)采集资料是初学者的基本功,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不能怕麻烦。

(二)在收集资料操作中应主动地体会各类资料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第五单元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39)

一、学习目标:学会对严重心理问题做出诊断。

二、工作程序

(一)把握主导症状,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判断严重心理问题时应该考虑到求助者是否存在着器质性的病变基础。

(二)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三)分析求助者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

(四)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

(五)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的表述是: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②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③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④反应对象被泛华。

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关键是与神经症相区别。

关于“严重心理问题”,不正确的说法是持续时间可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

(六)形成初步诊断

三、相关知识(通过案例学习)

四、注意事项

(一)健康心理咨询的心理诊断,力求与典型的神经衰弱、神经症相鉴别。

(二)心理冲突的性质,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通常都属于高强度刺激。

(四)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注意泛化和心境对人影响区别。见P45

第六单元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45)

一、学习目标:综合初诊材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原因做出评估。

二、工作程序

(一)临床资料的核实(使用调查法)

(二)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三)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四)综合上述三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三、相关知识(通过案例学习)

熟读教材中的案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