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研究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研究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研究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研究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

研究

1 引言

过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多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内容,进行人才培养,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会突然发现产业和岗位已经变化了,人才培养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着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岗位之间交叉性越来越强、联系性越来越大,某一项技能和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岗位发展和快速变动,也要求学生不仅仅是专,更要求有强大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以上问题和达到以上要求,必须从根源入手,优化资源配置、吻合产业群发展设置专业群,以专业群为整体,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和共享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前瞻性、高适岗能力、技能更硬、素质高超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将结合江苏长三角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探索吻合产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共同探索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方法。

2 探索产业发展规律,明细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它决定着如何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配备教师、如何配制教学资源、如何进行师资培养、如何训练和教育学生,如何界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就如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显然滞后,应该前瞻性的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才能保证三年后学生毕业时吻合产业人才需求。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群发展迅速,结构调整频繁,技术更新快,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移动平台、海量数

据中心、智能感知设备等技术发展,可以通过政府产业研究与决策部门或产业协会,调查分析该产业、产业群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找出发展规律,提取人才需求的重点指标,以此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规格的前瞻性设计。

3 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动态调整专业群的专业

产业发展方向和动态,最新的信息掌握在政府决策部门、专业学会、产业协会,学校要和他们建立密切的合作,有专门人员与他们对接,不断获取最新的产业发展数据和人才要求信息,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再通过就业调查、企业调研,不断丰富产业结构数据库数据,数据可以包括产业群产业结构、产业核心技术发展、产业发展人才要求、产业发展动态、专家对产业发展的预测和人才规格的评估等信息,并不断丰富新这些信息,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数据库数据,以此为基础,动态更新专业群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动态建设机制,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专业的流程和框架,及时增减群内专业,合理增加专业方向,以适应人才规格培养的需求。

4 结合岗位群技能要求,动态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为例,该产业包括了众多岗位群,有软件开发与测试、数据库安全与运维、电子商务运维、网络架构与施工等多个岗位群组成,每个岗位群吻合产业的不同工作需要,由不同的岗位组成。例如:电子商务运维岗位群包括商务平台开发与设计、商务平台管理与营销、商务数据管理与安全、物流电子配送管理等岗位,而这些岗位有着不同岗位技能要求,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电子商务专

业可以选定岗位群中一个或多个岗位,进行专业人才规格定位、设置专业目标、界定专业课程体系,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岗位和岗位技能,不仅仅是以毕业生调研数据为依据,更重要是以产业发展数据库中数据为依据,这样才能界定出前瞻性强、岗位适应强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目标,设置出科学、实用和超前的专业,并根据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正和更新。

5就业为补充,动态凝练专业群建设特色

就业为导向虽然导致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性,但也很容易定位产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重点要求,也就是对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这些重点或者核心能力要求,往往比较稳定,不会瞬间改变,因为他是体现该类岗位技能核心要求,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亮点。为此,还是要尊重就业导向,通过毕业生调研、企业走访,凝练出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重心,构建核心课程模块,组建内容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素材,探索教学方法,将核心课程模块做出亮点,形成专业建设特色,并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途径、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一个专业特色体现,必须与产业发展吻合,以解决产业人才需求瓶颈为突破点,并建立动态的发展机制,因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日新月异,吻合该产业的专业特色也不能一成不变,专业特色体现的是它的特殊性和新颖性,如何来凝练专业特色呢?可以从以下原则进行建设和总结:

(1)吻合产业岗位,以岗位工作内容为载体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项目。

(2)借鉴岗位工作过程,探索基于岗位流程和技术操作过程的教学流程和方法。

(3)依靠企业、政府、产业,政、校、企、行业共建专业委员会,共建专业课程,探索教学模式。

(4)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模式,用实践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适岗能力,凸显专业教学成效。

(5)积极培养有理想、有品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工匠型教学队伍,形成特色教学团队。

6 结论

总之,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专业设置,科学、前瞻、实际的人才规格定位是关键,建设好一个专业必须吻合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多方给力,动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发展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建成特色发展的品牌专业。

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

贞丰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10】9号)和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 2.特色发展原则。以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突出专业特色;坚持调整与改造、淘汰与增设相结合,促使特色、重点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办学特色为主线的专业群,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规模稳定原则。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坚持专业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相结合、需求预测与办学实际相结合,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规模,促进规模与效益相协调。 4.动态调整原则。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建立能上能下的专业调整机制,实行专业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5.持续建设原则。以促进专业长效发展为目的建立相关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自我评价机制,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工作目标 加强专业设置引导和调控,建立健全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合理控制本科专业数量,逐渐形成与地

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

专业设置与专业动态调整标准 一、专业设置标准 1、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职教特色,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学校设置或调整专业,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应符合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及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专业设置标准,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开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以当地或相邻地区支柱或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要有专家论证报告,内容包括:拟设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能力及素质结构,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分析等。每两年对老专业进行开展一次专业调研论证。 4、增设新专业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满足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需要,有相对稳定、数量足够的人才需求。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5、依据国家有关文件和部颁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相关教学文件。 6、专业年招生不少于两个平行班,其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师配备不少于两个年级需求(特殊专业如体育、艺术专业一般不少于30人)。 7、根据专业设置标准或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具有开设专

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完善 内容摘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现有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应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完善了扶持政策,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能力是重要且关键的能力,只有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持续优势,为我国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动态能力 日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被明文列入“十二五”规划,从而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国务院和发改委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选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一大批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产业予以重点支持,以此帮助我国消除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构,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更为健康、稳定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由来和必要性 (一)汉密尔顿的奠基理论 美国汉密尔顿新兴战略产业扶持政策,不仅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奠基理论,也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理论的基本框架。时任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敏锐地洞察了古典经济理论在发展落后国家经济方面的不足,而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提出了在美国运用政府的保护性政策,对于一些重点产业实施支持,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引导美国的经济发展。然而当时的美国经济理论学界,古典经济理论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完全市场机制理论和汉密尔顿的扶持新兴制造业思想之间维持了长时期的争斗,最终引发了美国内战(1861-1865年)。战后,扶持新兴产业思想主导了此后美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活力。 (二)德国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扶持新兴制造业的思想指导下的美国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态势,引起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注意和思考,并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梳理和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构建出一个落后国家保护本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制造业,利用保护性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其后德国也正籍其提出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指导,才得以逐渐壮大,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三)战后日本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的巨大成功 日本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的巨大成功带来了现代新兴战略产业扶持政策的新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方案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方案 制表时间:2011-12-1 目录

序言 (1) 一、专业建设现状与基础 (1) 1.1 建设现状 (1) 1.2 建设基础 (1)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3)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2.2 建设基本思路 (3) 2.3 建设目标 (3) 三、重点建设内容 (5) 3.1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建设 (5) 3.2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6) 3.3教学团队建设 (8) 3.4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8) 3.5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9) 3.6信息技术应用,打造知识管理信息平台 (10) 3.7教学管理制度及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 (11) 3.8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1) 四、主要保障措施 (12) 4.1 机构设立 (13) 4.2 经费保障 (14) 五、实施步骤 (14) 六、建设经费预算 (14)

序言 按照《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结合我校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规模,申报该专业为河南省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专业。该专业创建于1998年,办学层次为中专,2001年,我校成为中原工学院的二级学院,办学层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目前,已有11届毕业生,在校生规模已达到800多人。为了使主持与播音专业更好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我们将对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专业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继续强化“堂台结合、节目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把主持与播音专业打造成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一、专业建设现状与基础 1.1 建设现状 我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大专层次创建于2002年(98年创办中专播音专业),经过多年建设,主持与播音专业已经成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隶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和河南省文化厅,一直以来依托广播电视行业办学,行业优势突出。经过14年的打造,我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比较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教学质量体系比较完备,毕业生服务于本地区广电行业和社会发展,为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及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婚庆礼仪公司、企事业单位、动画产业相关领域输送了1500多名毕业生。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成绩优良。 2011年元月1日,按照河南省委指示精神,由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和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整合成立新的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组建的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是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河南省唯一考点(原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文化路79号考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河南省唯一鉴定站。2010年5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特别指示要把新的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建成精品学校,使之“成为一个可以经常让人们来参观领略感受体验中原文化的地方,要体现与一般院校不同的文化气息、文化氛围、文化底蕴”。 1.2 建设基础 1、初步建立了适应广电行业、文化产业建设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广电行业和文化产业升级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使本专业建设步伐与省域内行业产业对接。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专家为成员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制度,坚持每学期初对本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学期中进行督查,期末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和总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初步建立了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培育强化了“堂台结合,节目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动态调整

3.质量保障描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我校2016年秋至2017年春开设专业稳定,无专业动态调整,主要开设以下几个专业。

3.质量保障描施 3.2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2016年秋至2017年春开设五个专业。 分别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畜牧兽医、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 开设公共基础课10门; 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音乐》、《体育》、《班会(含安全教育)》、《书法》; 共开设专业课46门: 烹饪专业开设专业课13门:分别是:《烹饪化学》、《烹饪原料加工技术》、《原料知识》、《中国烹饪概论》、《饮食成本核算》、《中式烹调技艺》、《中式面点技艺》、《冷菜冷拼与食品雕刻》、《营养与卫生》、《实习菜》、《技能实训与鉴定》、《现代餐饮经营管理基础》、《烹饪工艺美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专业课11门:分别是:《机械基础》、《汽车概论》、《仿真软件》、《摩托车构造与维修》、《电工基础》、《钳工基础》、《汽车美容》、《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汽车钣金》、《汽车涂喷》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共开设专业课8门:服装工艺、服装手工工艺、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平面款式设计、缝纫机

使用与维护、服装制图、时装画、立体裁剪基础 畜牧兽医专业共开设专业课14门:分别是:畜禽解剖生理学、畜禽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病理学、畜禽生产、兽医药理学、兽医基础、中兽医基础、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畜禽生产、牛羊病防治、特种动物养殖、农业经营与管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共开设专业课10门;分别是: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客服服务员、礼仪与形体、旅游英语、茶艺、调酒师、美发师、美容师、专业技能实训我校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情况: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材建设与选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质量。 我校一贯重视教材选用工作,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全面规范相关工作环节,教材选用按照上级下发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校专业特点选用教材;建立了由备课组负责上报,通过授课教师多年教学实践,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教材研究分析听取科任教师意见及建议后,上报教材选用,教务处统计把关,分层负责、严格把关的教材选用机制,为学校选用优质教材进课堂提供了制度保障。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在教材的选用中,教材选用上参照大纲要求和规定,选用“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为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十二五”期间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的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建设,结合《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社会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加工制造业专业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在经历了设备改造、技术革新之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外高新技术、新工艺迅速涌进、机械行业的加工手段越来越多,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时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中药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机械制造业竞争的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因此,大力培养数控技术人才,是加快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实现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行业发展背景 青州位于潍坊市最西端,与工业城市淄博市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在潍坊市经济委员会的《潍坊制造业战略升级的行动纲要》中指出:加快推动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坚定的走出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四个中心”的客观要求。青州制造业战略升级的重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现代生物与现代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工程设备制造、起重设备制造安装、新能源和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液压件及石油机械加工制造;原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技术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广、清洁型的都市型工业,上述产业都与数控技术应用密切相关,而作为工业城市的青州市,各类机电产业生产的厂家众多,给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背景。 山东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地处于青州市经济开发区,有山起重工、环盾锅炉、建富齿轮、卡特彼勒、江淮轻卡、中辰电力等众多的机械制造企业,因此,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需求量日益扩大。 (三)人才需求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从外国引进了一大批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设备,但是新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开发工作明显落后,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领域内的人才的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拥有量与发展趋势不相称,目前,全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人员短缺进6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态势。我国高技能人才占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规范全市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运作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总体要求 (一)我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五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均遵循本规定。 (二)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应按照“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的思路,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 (三)产业扶持政策资金以当年财政实际安排数为准,实行总量控制。 (四)坚持政策传承和政策创新相结合、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给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使产业扶持政策更好地适应我市产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五)实行市和县(市)区、开发区政策联动。市收缩战线,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县(市)区、开发区“跟进补充”,

与市扶持政策衔接配套、捆绑投入,发挥全市产业扶持政策整体推进效应。 (六)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要依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状况,每年对“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分别提出动态调整意见。 (七)有偿方式投入收回的资金,作为下年度安排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来源之一。 第三条风险控制 (一)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对采取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有偿方式投入的资金,允许存在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和偿还的情况。 (二)建立风险补偿与预警机制,降低风险投资成本,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证财政有偿资金良性运转。 第四条管理职责 (一)市财政局负责设计政策总体框架,明确扶持方式和政策资金总量,负责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为产业政策制定、执行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根据本规定,提出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拟定具体政策条款和实施细则,并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确保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 (三)市审计局应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政策资金安全。 (四)对违规制定和执行政策,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问责。

人才招聘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

人才招聘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 一、我国人才市场发育现状 面对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三个方面衡量我国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发育度偏低,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其主要表征为,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人才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区人才价格,同一地区的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才价格,在较长时段内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过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 1、全社会人才价格,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发布尚未成为公共产品,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价格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 2、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机制还未形成。体制内的人才评价多数仍在沿用学历、职称标准,体制外的人才标准更重视经历、能力和绩效,致使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价格形成较大的反差。 3、薪酬制度不透明。用人单位的市场报价一般只限于工资水平,而津贴、奖金及福利则处于隐秘状态,从而扭曲了人才市场价格。 (二)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 1、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存在着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限制了全国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交易费用。目前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掌握人才信息的主渠道,但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使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地区内,妨碍了人才信息的全社会流通。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制度、职业资格认定、市场准入等行政壁垒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人才流动。 2、人才市场格局存在“场内”与“场外”的市场份额倒挂。目前,全国人才中介机构场内成交率约为15%左右,即使考虑人才多次求职的因素,场内成交率也不会高于30%。70%以上的场外成交多数是通过社会人际网络进行的,不仅交易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公开、公平原则。 (三)人才竞争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市场主体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引起各类人事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用人单位与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将契约关系视同儿戏。 二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近年来,双向选择招聘用人机制的实施,为毕业生就业和企事业单位选聘人才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受这一招聘制度不尽完善和其他消极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智轻德。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只注重考查其学业成绩、外语水平和研究成果,而不太注意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校的表现,不考查他们的敬业精神。 (二)是重关系轻素质。招聘人才应以素质为标准,谁的素质高就录用招聘谁。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公然违背招聘的原则,只看社会背景,只看是哪位领导或者熟人介绍来的,对有关系和背景的往往来者不拒,优先录用。 (三)是重男轻女。有些单位认为女性体能和业务水平不如男性,且她们又要生儿育女,哺乳休产假,操持家务,使用女性职工劳动力成本较高。 (四)是重文凭轻水平。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不切单位实际,只看学历,不注重考察能力,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博士生多多益善,研究生来者不拒,本科生考虑考虑,专科生、中专生不要不要。 (五)是重相貌轻潜能。时下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注重求职者的身高、容貌、气质、身材等外在条件,以貌取人,对相貌挑剔,而不太注重求职者的潜在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 三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的原因

把握产业规律 促进产业发展

把握产业规律促进产业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凭依,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更加复杂。我国产业发展同样不可能完全照搬某种模式,而是必须在把握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之上推动产业发展。 长城战略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十余年的产业研究总结,我们认为产业发展规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第一,同自然科学规律一样,产业发展有其内在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规律,对这两大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建立观察产业发展的多方位视角,帮助我们系统化理解产业发展中众多表层特征,把握产业发展内在机理;第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稳定的可控机理,这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组织规律,对于产业组织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手段,优化稀缺要素的配置,以产业组织创新为核心来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成长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的纵向发展趋势,即一个产业从萌芽、成长到壮大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新时期产业成长突出表现出细分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生命周期具有连续性两方面显著特征。充分认识产业成长基本规律,是各级政府把握新兴产业和细分产业发展机遇,明确发展什么、决定投资取向和重点的关键。 产业价值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的横向发展趋势,即产业发展中的分解、融合、转移和集聚特点。充分认识产业价值规律,是政府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产业高端发展、推动业态创新、做好产业空间布局的关键。 产业组织规律集中反映了产业运行的可控机理,即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在不同的价值链位置上,对于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服务等产业要素配置的不同需求,以及为满足这些特定需求而出现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共同推动的产业组织创新的过程。充分认识产业组织规律,是把握产业运行可控机理,进行积极的产业组织创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 把握产业发展三大规律的意义 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制订适宜产业促进措施 首先,政府只有把握产业成长规律,密切关注产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细分产业,才有可能确认出高成长性的新兴细分产业。这些高成长性的新兴细分产业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关区域产业定位的核心内容。举例来说,目前汽车电子产业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细分产业,3G手机产业是移动终端产业的最重要细分产业。

专业建设机制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专业建设机制: 我校非常重视专业建设机制,以此为基础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铸就,其做法是: 一、主动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形成就业导向机制 (一)适应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设置专业 1、云阳是三峡库区的称民新城,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县域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为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我校新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2、重庆是老重工业基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大量掌握先进机床编程、操作的工人,通过考察论证后,开办了数控专业。 3、汽摩工业是重庆工业的支柱,而模具工业是“工业之母”,征对此情况,我校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庆笔记本基地建成,我校迅速响应,开设了电子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 (三)适应岗位变迁,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引起了变化,由此我校适时进行专业调整。 二、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形成专业指导机制 我们建立了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械专业指导委员会、电子专业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服装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专题研究和市场调研,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 (一)指导专业设置

在老专业的调整、新专业的设置中,我们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对专业调整、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是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重庆汽摩专业的发展而专门开设的特色专业。 (二)指导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以调研论证,我们确立可操作人才培养方案有:模具人才培养方案、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电子电工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等。 (三)指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至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请专家指导,了解专业相应岗位能力的构成,熟悉实际岗位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师实践,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究,把中职教育的职业性落到实处。 (四)请专家讲课、开讲座 机械类专业每学期都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直接将企业实际做法引入课堂,教得有用,学得有效。同时请专家不定期来校讲座,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等及时传授给师生,营造了师生与专家互动的氛围。 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1、大力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学科专业。重在一个“动”字 2、停办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凸显一个“走”字。 3、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先转变一些边缘、交叉性专业群,使之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立足一个“转”字。

产业经济学课后复习资料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 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 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 其外延不断扩展。(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 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 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 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 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因为它研究的既不是国民经济总量, 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省示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专业建设总体案 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化技术为龙头、化装备为辅助、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油化工生产技术、油化工装备工程、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研究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 研究 1 引言 过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多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内容,进行人才培养,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会突然发现产业和岗位已经变化了,人才培养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着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岗位之间交叉性越来越强、联系性越来越大,某一项技能和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岗位发展和快速变动,也要求学生不仅仅是专,更要求有强大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以上问题和达到以上要求,必须从根源入手,优化资源配置、吻合产业群发展设置专业群,以专业群为整体,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和共享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前瞻性、高适岗能力、技能更硬、素质高超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将结合江苏长三角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探索吻合产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共同探索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方法。 2 探索产业发展规律,明细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它决定着如何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配备教师、如何配制教学资源、如何进行师资培养、如何训练和教育学生,如何界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就如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显然滞后,应该前瞻性的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才能保证三年后学生毕业时吻合产业人才需求。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群发展迅速,结构调整频繁,技术更新快,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移动平台、海量数

据中心、智能感知设备等技术发展,可以通过政府产业研究与决策部门或产业协会,调查分析该产业、产业群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找出发展规律,提取人才需求的重点指标,以此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规格的前瞻性设计。 3 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动态调整专业群的专业 产业发展方向和动态,最新的信息掌握在政府决策部门、专业学会、产业协会,学校要和他们建立密切的合作,有专门人员与他们对接,不断获取最新的产业发展数据和人才要求信息,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再通过就业调查、企业调研,不断丰富产业结构数据库数据,数据可以包括产业群产业结构、产业核心技术发展、产业发展人才要求、产业发展动态、专家对产业发展的预测和人才规格的评估等信息,并不断丰富新这些信息,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数据库数据,以此为基础,动态更新专业群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动态建设机制,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专业的流程和框架,及时增减群内专业,合理增加专业方向,以适应人才规格培养的需求。 4 结合岗位群技能要求,动态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为例,该产业包括了众多岗位群,有软件开发与测试、数据库安全与运维、电子商务运维、网络架构与施工等多个岗位群组成,每个岗位群吻合产业的不同工作需要,由不同的岗位组成。例如:电子商务运维岗位群包括商务平台开发与设计、商务平台管理与营销、商务数据管理与安全、物流电子配送管理等岗位,而这些岗位有着不同岗位技能要求,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电子商务专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某某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市场急需专业;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遵循“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石油主干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学科格局,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和文学。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XX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XX个,占XX%;文管类专业XX个,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积极推进特色办学的各项改革和探索,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十二五”期间,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学学科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岗位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岗位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3年底,根据国企改革统一部署,B单位合并到A单位,组建新的A单位,人员面临重新整合,导致A 单位管理人员超员65%,管理人员冗员明显,A单位一线人员缺员率为32%,一线缺员较多,员工队伍结构性冗缺员问题突出,员工队伍活力面临严峻考验。国企改革是大势所趋,造成A单位目前的结构性冗缺员的原因并不是人为造成的,不能简单采用辞退员工等“一刀切”的方式解决冗缺员问题。当前A单位最大的困难和任务就是将冗余的管理人员转移到一线岗位去,解决结构性冗缺员问题,然而管理人员转移至一线岗位,人员岗级下降较多,待遇差别较大,涉及职工个人核心利益,尤其是对“老员工”和管理人员,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队伍不稳定的风险。因此,解决结构性冗缺员既要考虑提升企业运作效率,也要考虑以人为本,维护队伍稳定。为有效促进管理人员与一线人员间互相流动,A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经过多地调研,创新提出建立岗位任期制,具体措施和做法如下: 下载论文网 一、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岗位体系 A单位在组织架构设置及职责梳理的基础上,根据工作

的性质、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的不同对不同岗位岗级进行设置,确定岗位价值,制定岗位规范表,全面规范各层级的岗位设置。定岗、定编、定职、定责、定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岗位体系必须依据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事” 为中心,不因人转移。二是岗位的价值取决于该岗位的任务大小、复杂程度等因素。三是岗位岗级要适当进行分层、分类,适当拉开差距。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岗位的公平性和差异性。公平性在于岗位体系的科学性,对事不对人。差异性是根据岗位价值,建立合适的岗位级差,同时与职业发展通道相匹配。比如,一线员工的工种有很多,针对每个工种确定不同的岗位,针对每个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层级。如A单位在检修岗位设置了×××检修工高级工、×××检修工中级工、×××检修工初级工。针对不同的岗位和岗级,制定不同的岗位职责、岗位说明书及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要求,体现岗位的差异性,形成有效的职业发展通道。 (二)形成能上能下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 1.实行管理岗位任期制。A单位将管理岗位的任期设置为3年。任期结束后,该管理岗位采取公开竞聘,所有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竞聘,最终依据管理人员定编数和人员竞聘结果进行干部人事调整。如此一来,管理岗位上的人员会产生岗位危机,促使管理人员自我加压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大大加

专业设置调整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10】9号)和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 2.特色发展原则。以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突出专业特色;坚持调整与改造、淘汰与增设相结合,促使特色、重点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办学特色为主线的专业群,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规模稳定原则。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坚持专业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相结合、需求预测与办学实际相结合,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规模,促进规模与效益相协调。 4.动态调整原则。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建立能上能下的专业调整机制,实行专业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5.持续建设原则。以促进专业长效发展为目的建立相关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自我评价机制,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工作目标 加强专业设置引导和调控,建立健全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合理控制本科专业数量,逐渐形成与地

产业转移 的规律 因素

产业转移的规律因素

产业转移 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和资源能源的分布不均,从而引起了产业的跨国转移和跨区转移。以获得竞争的优势,取得更多的利益。 1.何谓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我国近几年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 ①产业转移中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十一五”时期,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其主要特点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并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新一轮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并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转移并行,高技术与先进技术并行,且其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 ②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将转向东北、中西部,转移方式更趋多元化。“十一五”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格局也将有所改变:东部仍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地区,但东北与中西部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最快的地区。在区域的产业分布上也将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呈现出较明显的特色分工:东部将承接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转移;中西部将承接重要原

材料与能源及制造加工工业的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将更多地承按配套性装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造船等国际产业的转移。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初期发展轻工业,轻工业经过积累资金和提高技术发展重工业,然后加强基础工业,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进而发展高利技工业。 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其转移有一个共同规律:它们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低,数量较多的地区。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变高,利润减少时,便再次进行转移。而原来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知识指向型企业或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 4.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