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文/雒三桂在中国绘画史上,东晋画家顾恺之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不仅因为著名的《女史箴图》相传为顾恺之所绘,也因为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的传奇故事。东晋以前,人物绘画在中国虽然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但作者都是民间画工,士大夫文人阶层几乎从没有介入到人物绘画活动中去,顾恺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士大夫文人画家。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出身于江东门阀世家顾氏家族。父顾悦之,官至尚书左丞。在孙吴时期,顾氏是江东士族第一高门。孙吴灭亡之后,顾氏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在东晋时期保持了相当的政治势力。

《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顾恺之的故事。如《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又:“桓征西(温)治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顾长康时为客,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即赏以二婢。”又:“顾长康拜桓宣武(温)墓,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同漠)长风,眼如悬河决溜。’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又《世说新语·文学》:“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顾恺之很有个性,常常专注于某个事物而忘记一切,因此当时人认为他有些“痴”,即有点傻,这当然不是事实,只是顾恺之的个性使然。《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中兴书》说顾恺之“为人迟钝而自矜尚,为时所笑。”说顾恺之对事物反应迟钝,比较自负,受到时人讥笑。又引宋明帝《文章志》载桓温之言,说顾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平平耳。”桓温雄才大略,自然不把顾恺之放在眼里,所以评价并不公允。因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顾恺之甚至经常被人戏耍。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

说顾恺之“矜伐过实,诸年少因相称誉,以外戏弄。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自云得先贤风制,瞻每遥赞之。恺之得此,弥自力忘倦。瞻将眠,语槌脚人令代,恺之不觉有异,遂几申旦而后止。”活活被谢瞻耍了一把。当时人说顾恺之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对其绘画艺术与文章做出了高度评价。而顾恺之的诗文只有一些零散的文字流传下来。而其绘画艺术在当时就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人们对其画作赞誉有加,说他的画“妙绝于时”,“妙画通灵”,为“有苍生以来所无。”《世说新语·巧艺》:“谢太傅云:‘顾长康画,有苍生以来所无。’”注引《续晋阳秋》:“恺之尤好丹青,妙绝于时。曾以一厨画寄桓玄,皆其绝者,深所珍惜,悉糊题其前。桓乃发厨后取之,好加理。后恺之见封题如初,而画并不存,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

顾恺之曾经为许多当时名士画过像,并写了画赞。在魏、晋时期谈玄之风盛行,世族名士莫不以熟读老庄、清谈竟日的风气下,顾恺之所图画的人物也主要以世族名士为主,如山涛、夏侯玄、王衍等人。所以《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条刘孝标注说顾“恺之历画古贤,皆为之赞也。”画像并题赞语,说命了顾恺之的内心思想及对待名士们的态度。顾恺之在山涛的《画赞》说山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际,而其器亦入道。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见《世说新语·赏誉》“王戎目山巨源”条刘孝标注)又说山涛“有而不恃,此类也。”(指山涛不肯以能清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说,往往与老、庄之意合)基本符合当时名士对山涛的评价。《晋书·王衍传》载王衍“隽秀有令望,希心玄远,未尝语利。王敦过江,常称之曰:‘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顾恺之作《画赞》,亦称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其为人所尚如此。”(《晋书》此语本于《世说新语·赏誉》“王公目太尉”条)这也是魏晋士族的品人角度。在为夏侯玄写的《画赞》中顾恺之说“太初(夏侯玄字太初)从魏帝拜陵,陪列于松柏下,时暴雨霹雳,正中所立之树,冠冕焦坏,左右睹之皆伏,太初颜色不改。”则不仅品评人物,还带入了人物故事。因此,图画像《女史箴图》这样的作品就不足为怪了。

在东晋以前,虽然人物绘画已经存在许久,但画家基本上都是民间画师,其中的佼佼者能够进入宫廷,成为宫廷人物画师,如传说中的毛延寿之类。从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先秦汉魏墓葬壁画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人物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够知道当时民间人物绘画的大概情景。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绘画只是绘画整体的一小部分,还远没有分离成单独的一科。即使那些以人物活动为主的墓葬壁画作品,也是为了满足丧主的要求,并不追求人物形象的生动传神。汉魏时期,人们对人物绘画更看重其教化功能,即曹植所说的“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太平御览》卷七五一引《历代名画记》)东汉学者王延寿在其《鲁灵光殿赋》中曾如此描绘鲁王灵光殿中所图画的各种动物及人物形象:“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洪荒朴略,厥状睢盱。炳焕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上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文选·鲁灵光殿赋》)鲁灵光殿的壁画内容,使我们想起屈原在其《天问》中所反映的楚国神庙壁画,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但这种情形,在汉末以后发生了变化。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以宗教宣传为背景的人物绘画开始独立出来,并涌现出一批佛教绘画名家。

东汉中晚期以后人物品评风气的盛行,此时开始与人物绘画相结合,人物绘画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神话传说和前代人物,而开始面向当世人物。前代人物因为已经故去,可以随意图写而不必求其像真,神话人物更可以随意涂写,但当世人物必须追求形神逼肖。而像山涛、王戎、夏侯玄等名士,一般画工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士大夫文人画家的介入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内容上,士大夫画家开始转向当世名士,绘画也与书法、围棋等一样,成为有此技艺的士大夫名士修养风度才情的表现方式之一;在具体的绘画技艺方面,在人物才性品评十分盛行的背景之下,形神兼备,能

充分反映人物精神气质,笔墨简淡高华成为士大夫人物绘画追求的主要目标。这一点,在顾恺之的绘画创作中就有非常典型的表现。顾恺之图写人物,并不仅仅图其外形轮廓,而十分注意人物精神世界的塑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顾恺之甚至开创性地使用了许多在当时看来十分超前的非常手段。《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故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又:

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仲堪),殷曰:“我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耳。(殷仲堪眇一目)但明点童子(即瞳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

又: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又: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又: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以上故事,说明顾恺之在绘画艺术方面做了非常辛苦的探索,并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这些实践经验对以后中国人物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唐代学者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卷一中记载顾恺之讨论绘画的话语说:“画人最难,次山水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又《北堂书钞》卷一五四引《俗说》云:“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都不点眼睛,便送还扇主,曰:‘点睛便能语也。’”这些记载固然说命了顾恺之的自负,也说明了顾恺之绘画修养的深度。《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些能够反映顾恺之名士风流才情的一些故事。《世说新语·排调》:

顾长康作殷荆州(殷仲堪)佐,请假还东。尔时例不给布帆,顾苦求之,乃得发。至破冢(地名,在华容县境),遭风大败。作笺与殷云:“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又: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又:

桓南郡(桓玄)与殷荆州(殷仲堪)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东晋时期的门阀士族名士,由于朝廷各种政治势力的纷争,也多半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顾恺之也不例外。东晋晚期,桓温势力被压制之后,谢安一系曾控制东晋朝廷多年,之后是殷仲堪等人得势,与谢安分庭抗礼。顾恺之曾经作过殷仲堪的幕僚,与殷仲堪比较亲近,而与谢安则比较疏远。对于这一点,《晋书·顾恺之传》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当时的一些记载中可以加以推断。《世说新语·轻诋》:

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谢安喜欢作洛下书生咏,人所共知。洛下书生咏者,效洛下读书之声以咏诗也。陆法言在《切韵序》中曾经说:“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汉语的这种语音差别今日犹然,而洛阳地处黄河岸边,语音与江南相比显得重浊,今日如此,古代亦然。顾恺之祖籍无锡,语言为江南之音,与北方洛下之音差别很大,其轻重清浊之不同如同今日洛阳话和无锡话一样。晋朝王室南迁之后,洛阳虽然陷入异族之手,南迁的中原士族依然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了中原口音,并以此为荣。谢安祖籍陈郡(今河南淮阳),语音也属北方之音,且洛阳既为旧都,洛下方言就像今天的北京话一样被奉为正音,因此谢安在吟诵诗作的时候喜欢用当时的洛下之音吟诵。顾恺之在政治上比较亲昵于桓温一派,所以在桓温死后曾作诗祭

奠,有“鱼鸟无依”这样的句子,可见其心中对桓温何等亲近。尽管桓温曾经讥笑过顾恺之。但谢安却是桓温的反面,在桓温晚年欲篡夺东晋政权的激烈政治斗争中,正是谢安的沉稳老练击败了桓温,使桓温没有得逞。顾恺之既在政治和个人感情上反感谢安,对谢安喜欢作洛下之咏自然更加鄙视而不屑效仿,说洛下书生咏是“老婢声”,大约针对谢安而发,只是《世说新语》没有说清楚。

流传到今天的《女史箴图》有两幅,都是绢本,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定为南宋摹本;另一幅为唐代摹本,设色绢本,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原有12段,唐摹本只剩下9段,每段书有“箴”文,卷首有乾隆皇帝所题“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卷末有“顾恺之画”落款,为后人所加。在两幅摹本中,唐代摹本与顾恺之的原迹神韵最为接近,画面及画后的裱纸上钤有历代收藏印信数十方,计有宋徽宗用瘦金体所书《女史箴》词十一行,以及“弘文之印”、“宣和”、“绍兴”、“睿思东阁”、“广仁殿”等,还有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张孝思、笪重光、高士其等收藏印信。乾隆时期,这幅名作被掠入内府,成为清宫中最重要的晋唐名迹之一。而记录《女史箴图》的书画著作则有《宣和画谱》、《清河书画坊》、《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佩文斋书画谱》、《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侵略军洗劫颐和园,一名英军大尉得到这幅作品,将其带回英国,现存大英博物馆。

顾恺之几乎没有可靠的画作传世,这幅《女史箴图》的身世也充满了疑问。在宋代以前,此画没有任何记载,唐·朱其贞《贞观公私画史》中著录顾恺之画作共17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著录有29件,但没有提到这幅《女史箴图》。到了北宋晚期,《宣和画谱》记录的北宋宫廷藏画中也没有《女史箴图》,但米芾在其《画史》中提到:“顾恺之《维摩天女飞仙》在余家,《女史箴》横卷在刘有方家。”又说《女史箴图》“三寸人物”“笔彩生动,髭发秀润。”这是《女史箴图》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到了明代,汪珂玉在其《珊瑚网》中引用了米芾的话,将《女史箴图》定为顾恺之的真迹,董其昌则将该画的箴文墨迹收录到他所辑刻的《戏洪

堂法帖》中,并称这些书法墨迹“风神俊朗”,“自余始为拈出,千载快事也。”显然,董其昌将《女史箴图》当成了顾恺之的真迹。但董其昌的好友陈继儒则以为《女史箴图》绝非顾恺之真迹,而应当是南宋的作品。在《妮古录》中陈继儒说:“《女史箴》,余见于吴门,向来谓是顾恺之,其实是宋初笔。乃(宋)高宗书,非(王)献之也。”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曾经收藏过此画。在卷末项元汴题写跋文说:“宋秘府所藏晋顾恺之小楷书女史箴图神品真迹,明墨林山人项元汴家藏珍秘。”对其十分珍视。明代另一位著名书画收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中则只是提了一下《女史箴图》,并没有说它是谁的作品。清代学者胡敬在《西清札记》中首次提出《女史箴图》是唐人摹本,今人多持此说。此外,还有一幅号称为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风格与《女史箴图》非常接近,其余画作都已佚失。

《女史箴图》的画面内容本自西晋张华的《女史箴》。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杰出的文学家、学者,“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晋书·张华传》)晋惠帝即位,因弱智而无法处理朝政,皇后贾南风专权跋扈,荒淫放恣,恶名昭彰,张华意存劝谏,便以历代贤妃故事为本撰写了《女史箴》,全文三百多字,当时流行甚广,被称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尽管如此,贾南风为了收买人心,依然重用张华。不久,“八王之乱”爆发,赵王司马伦起兵作乱,控制朝政,张华被司马伦杀害,但其品德才华一直被后人称道。

“女史”在秦汉时期是宫廷女官的别称,一般以有文化的女子充任,负责宫廷礼仪和文件书写等。《周礼·天官·女史》称女史的职务是“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汉书·外戚传·班婕妤》载班婕妤的诗句有“陈女图以镜鉴兮,顾女史而问《诗》。”“箴”,规劝,劝诫。

《女史箴图》现存的9段画面中,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描绘冯媛以身挡熊,护卫汉元帝的故事,所题写的箴文已经佚失。《汉书·外戚传》:“建昭中,上(汉元帝)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

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

第二段“班婕有辞”,描绘汉成帝嫔妃班婕妤(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姑母)辞辇不坐的故事。《汉书·外戚传》:“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所以《女史箴图》的箴词为“班婕有辞”,“防微虑远。”

第三段画人物于山间射猎,题箴文云:“道罔隆而不杀······替若骇机。”

第四段画二女相对梳妆,箴文云:“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

第五段画床帏之间,夫妇相背,妇侧坐,夫揭帏而起,箴文云:“出言其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

第六段画夫妇、侍妾围坐一起,三个儿童绕膝嬉戏,寓意为后妃不嫉妒则子孙繁多。

第七段画男女相对而立,男子欲去,并举手相却,箴文云:“欢不可渎,宠不可专……”

第八段画一妃端坐,神态娴静,箴文云:“静恭自思,荣显所期。

”最后一段画女史端立,执卷而书,前面有二姬偕行,窃窃私语,题箴文云:“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在形式上,《女史箴图》为典型的中国绘画早期的横卷式结构,卷中的每一段画面都相对独立,各有箴文,但又通过题款及人物衣饰线条的处理,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散而不乱,疏密得当。横卷式绘画在汉魏时期的绘画遗存中比较常见,如陕北绥德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就采用横卷式结构,分上下两层表达;还有百戏图;另一块画像石也分上下两层,上层画山中射猎和武士角抵,下层刻画出行和七盘舞表演图。场面最为壮观的是

陕北米脂县官庄村出土的《仕君围猎画像石》和1977年绥德县延家岔出土的《放牧出行》画像石,人马鸟兽都达到数十个之多。徐州汉画像石和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类似场面也非常常见。汉代墓葬壁画中这种形式也较多。直到今天,横卷式绘画依然是中国画的基本形制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制。横卷式绘画在描绘人物时,多画人物的侧面或半侧面,很少正面,但《女史箴图》则有半侧面、全侧面、多半侧面和正面,比以前更加丰富。

如前文所言,顾恺之在刻画人物的时候,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这样评价顾恺之:“象人之美”“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又说:“顾公远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宵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这幅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虽然不能肯定是顾恺之的真迹,但其画风一定有所本,因此在人物的神情刻画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如画面第一段冯婕妤挡熊,画面之上,冯婕妤面对猛兽,挺胸向前,毫无惧色,与旁边卫士的紧张、汉元帝的惊悚、侍女的恐慌形成鲜明对照。第四段“人咸知修其容,莫知养其性”一段,女子对坐化妆,化妆品罗列于地上,左方一女端坐,对镜凝视,背后一女站立,正在挽着袖子给她梳头,右边一女子已经梳妆完成,正在对着镜子顾影自怜,面容通过镜子反衬出来。第三段“道隆而不杀”一段,除了人物之外,还有处于早期阶段作为人物绘画背景的山水画面,山石只以线条勾勒而出,没有任何皴擦,树叶为小夹叶,山间有一老虎正在侦伺,一马、一獐和一只兔子从山后绕出,山上左右悬着日月,山下一人正单腿跪地,张弓待射,这种稚拙的山水描绘与汉魏时期的墓葬壁画中偶尔出现的山水画面非常接近。张彦远在谈到魏晋时期的山水绘画时说:“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女史箴图》的山水画正是这种情景。第五段画男女二人的侧面,眼神相对,既亲昵又克制,所谓“勿谓幽昧,神听无响”,告诫人们即使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地上三尺有神灵!而人物的造型,古朴典雅,从中可以看到战国秦汉帛画的影子,也说明它在艺术上与前代绘画的前后相承。

《女史箴图》最令人惊叹的是优雅而连绵不断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绵延柔劲,灵活飘逸,极富于韵律感。男性的宽袍大袖,女性的精雅罗裙,活色生香,充满了艺术魅力。细节处尤见其工,画中人物的五官描绘精细入微,动态处理也自然大方,人物表情各异,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这样评价顾恺之的人物线条之美:“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元代画家汤垕在其《画鉴》中说顾恺之的人物线条“如春蚕吐丝”,“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女史箴图》的设色也非常精美典雅,汤垕谓其“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古朴而自然,正是中国早期人物绘画的典型特征。因此,即使这幅《女史箴图》并非顾恺之的原迹,也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值得我们珍视。

《隋书·经籍志》载有《顾恺之集》七卷,郑樵《通志》载《通直常侍顾恺之集》十三卷,今天已经全部佚失。托名顾恺之的传世著作有两部:《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主要讲绘画的临摹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当注意的事项等,但绝非顾恺之所著,而是后人的伪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讨论山水画法的文字,也是一篇托名顾恺之的伪作,因为在顾恺之时代,中国山水绘画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连山水诗都没有产生。山水自然之美虽然已经被东晋名士们所认识,但用绘画的方式来达到“卧游”“畅神”的目的,还要到稍晚些的宗炳时代才开始。

【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洛神赋原文及翻译

【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洛神赋原 文及翻译 【--爱情祝福语】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本内容由跟大家分享洛神赋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洛神赋原文: 魏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

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

语文文言文译文及答案

文言文主题复习译文及答案 《中考指南》P170—P174 ·《后汉书.班超列传》 ①.原文翻译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广阅书传,很有口才。 永平五年(63),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同事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们怎么知道壮士的志气呢?”后来,他到看相的那里去看相,看相的说“:先生,您不过是布衣之士罢了,可是将来必定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询问他的形状,看相的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侯的相貌啊。”过了很久,显宗问班固:“你的弟弟在哪儿?”班固对显宗说:“他在给官府抄书,得点钱来供养老母。”显宗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 永平十六年,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到了鄯善国,国王广接待他们礼节非常恭敬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疏忽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随从人员说:“你们难道没觉察鄯善王广的态度变得淡漠了么?这一定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使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服从谁好的缘故。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预见到还未发生的事情,何况现在已明摆著呢?!”于是班超找来一个服侍汉使的鄯善人,诳骗他说:“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现在住在哪里?”侍者吓不过,就吐露了全部情况。班超便把侍者关起来,把他的部属三十六人都召集起来一同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班超便用语言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处在极偏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而鄯善王广便取消礼敬,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那我们的骸骨就会永远喂豺狼了。你们看怎么办呢?”部属都说“:现在处在危急存亡的地方,死活都听从司马的吩咐。”班超说“:不到老虎洞里,就抓不到小老虎。现在的上策,只有趁夜晚天黑,用火攻击匈奴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会大为惊恐,我们便可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会因此吓破了胆,我们便大功告成,事情办好。”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曰:“是吉是凶,决定在于今日。从事是庸俗的文官,听了我们的计划必定会因害怕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初更时分,班超便率领部属奔向匈奴使者营地。这时,正刮着大风。班超叫十个人拿着鼓躲在匈奴使者驻地后边,约定说:“你们看到火攻起来了,就都击鼓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拿着弓箭武器,埋伏在匈奴使者驻地的门前两

顾恺之的简介及故事

顾恺之的简介及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 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 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 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约344-406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 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 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 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 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 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 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图》,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 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 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 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 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 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 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顾恺之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 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 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 画赞> 、《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他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籍贯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是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他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顾恺之为他作了《祭牙(旗)文》。顾恺之多才艺,善于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这“三绝”之称。他大多作画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己他画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他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了三根毛,却更加觉得有神韵了。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中,画作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傅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朝吴道子的疏体。顾恺之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著作,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存于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了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图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中。所传,他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同时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对他的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擅长诗词文赋,尤其精通绘画。他善于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他也注意描绘人的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的神情。他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他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现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他善于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他留下的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的真迹并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其中,《女史箴图》为绢本,淡设色,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其是唐代摹本。

曹植《洛神赋》赏析

曹植《洛神赋》赏析 导读:《洛神赋》原文 作者: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

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阅读附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2)以为求之必得。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______”;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小题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小题1:(2分)画绝痴绝(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顾恺之经常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因此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洛神赋》赏析评价

诗情画意流传千古 ——浅评顾恺之《洛神赋图》【内容摘要】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诗作《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流传千古,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以浪漫主义手法,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笔者主要讲述了《洛神赋图》的创作背影,以及它的来源,进而对其内容、构图、用色、笔法、意境进行分析,且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对现有的材料、图画、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浅研,得出自己的浅微的认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流传千古。 【关键词】 顾恺之\《洛神赋图》\诗情画意\气韵\流传 一、引言 魏晋南北朝为中国绘画史初创时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批名画名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传世名家顾恺之以及史传名作《洛神赋图》。这幅画开启绘画进程一个时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谈及顾恺之,他是有历史记载和文献可靠的历史上的东

晋著名画家,约生于344年,卒于405年字长康,江苏无锡人,尤以人物画见长。在约364年,顾恺之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从此引起轰动,开启了走向大师之路的开端。 顾恺之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人,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但在众多才艺中,他的画作是最为成功的。其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在画艺方面,著众多画论,且影响深远。《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都是其画作中的精品。在画论中,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顾恺之学画师从卫协,最善于图画人物,东晋的大名士谢安曾评价顾恺之的人物画,用“前无古人”这四个字来表达对其人物画的推崇。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 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以及顾恺之并称“六朝三杰”,在当时,影响甚大。三杰之间各有差异,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顾恺之和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画派。“疏体和密体”也成为后世人物画最为重要的两种类。 由作者谈及作品,《洛神赋图》是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作而成的长卷。且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宓妃的形象为依托,描绘出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顾恺之传》阅读练习

《顾恺之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①,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晋书·顾恺之传》) 注:①连省:官署相连②术:法术③给:欺骗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遗:舍弃 B.人多爱狎之狎:亲近 C.恺之与仲堪笺曰笺:信纸 D.恺之矜伐过实伐:自夸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仲堪特以布帆借之人或怪之 B. 遂申旦而止合而论之 C. 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以为求之必得 D. 本无关于妙处妙绝于时 11. 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顾恺之“痴黠”性格特点的一组是()(3分) ①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②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③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④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⑤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⑥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⑤⑥ 12. 对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顾恺之幽默风趣,与人相处很有亲和力。 B. 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的画家,画人能够画出人的神韵。 C. 顾恺之喜欢自夸,少年时常常让人夸奖他来玩耍。 D. 顾恺之才华卓绝但是也痴愚天真留下很多趣闻轶事。 13. 翻译句子(8分)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非常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被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鼻祖。顾恺之博学多识,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画家顾恺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顾恺之(约348年-409年),字长康,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线条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以上三篇文章现今存在最早版本由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抄录以传),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的艺术特色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 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

《洛神赋图》赏析

1.《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一文用连续图画形式所绘的长卷。 1全画卷主要内容 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美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全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相遇、倾诉、别离。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2画中人物服饰分析 2.1洛神 展开画卷,只见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长裙曳地,正如曹植自己在《洛神赋》里描述道:“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之流风回雪”,多么灵动,多么飘逸啊。 在高耸的云髻的修饰下,洛神显得格外高挑。洛神的云髻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貌。当时假发盛行,各种发髻也应运而生,有双髻、螺髻花钗、芙蓉髻等等,别具风采。 洛神身上穿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服饰,杂裾垂髾服。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接上层层叠叠的三角形装饰物,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的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而写成了杂裾垂髾服。迎风而起的衣带更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来自天界的不平凡之感,似是开卷就想告诉我们曹洛早在相遇就已

经注定结局的分离。 至于洛神手上持的像似扇子的东西,名为麈尾。它形如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亦绝不像拂尘,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都有很大不同。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且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这就让我有点不解了,为什么洛神,一个女神竟也持麈尾呢?可能是为刻画出一个高雅的女神形象吧。 2.2曹植、随从官员 画卷中的曹子建及随从官员“宽衣博带”,给人以自由洒脱,超凡脱俗的感觉。这是当时文人、士族十分崇尚的服饰,这一服饰的概括性特征是衣下宽、衣袖阔、衣带广。汉代的服装与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曹植头戴梁冠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尽显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随从官员头戴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最早产生于汉代。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戴时必须罩于冠帻之外,才成为帽子,下边用丝带系结。 3总结 《洛神赋图》不论从内容、艺术结构,还是人物造型描绘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瑰宝之一,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的时代审美及服饰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译文) 篇一:中考初中阅读试题答案解析翻译译文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

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

洛神赋(曹植) 赏析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就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就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就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与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与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就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就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就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就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得神女之事,于就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就是就在长满杜蘅草得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得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得洛川。于就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瞧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得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得车夫对她说:“您瞧见那个人了吗?那就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得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瞧见得,莫非就就是她!她得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她说:她得形影,翩然若惊飞得鸿雁,婉约若游动得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得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得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测试及答案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小练习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是我国较早的文字。 A、甲骨文 B、藏文 C、樊文 2、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讲的是()退避三舍。 A、楚成王 B、晋献公 C、晋文公 3、爱国诗人屈原投入()而死。 A、汨罗江 B、长江 C、黄河 4、赵国指鹿为()。 A、羊 B、牛 C、马 5、()发明了造纸术。 A、蔡伦 B、王充 C、张衡 6、()运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军队。 A、张飞 B、诸葛亮 C、马谡 7、我国历史上()是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A、柳宗元 B、王羲之 C、顾恺之 8、()被人们称为“药王”。 A、李时珍 B、孙思邈 C、李白 9、“笑里藏刀”讲的是()的故事。 A、李林甫 B、李义府 C、李治 10、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汉宫秋》 B、《窦娥冤》 C、《西厢记》 11、明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医学家()编写了一本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A、华佗 B、孙思邈 C、李时珍 12、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 )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A、林则徐 B、奕山 C、魏源 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40分) 1、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后把全国定名为秦,国定都洛阳。()

2、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是李靖。() 3、刘备手下有两个重要谋士,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关羽。() 4、华佗是被曹操杀害的。() 5、曹植和曹丕是父子。() 6、一位叫做陈寿的史学家写了一本《三国志》。() 7、历史上的狄人杰一直被毒辣难缠的女皇武则天器重,到死都是宰相。() 8、武则天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女政治家。() 9、赵孟頫、颜真卿、柳宗元和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10、明朝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4分) 1、按照道教的说法太上老君就是__ __。 2、中国四大爱情传奇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____ 。 3、鸿门宴中____ 想杀死刘邦。 4、司马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巨著__ __。 5、北宋文坛“三苏”是指苏询、苏辙和____ 。 6、1368年,朱元璋在____ 建立了大明政权。 7、“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为博得___________ 一笑。 8、___ _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9、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捕获了蒋介石,史称___ 。 10、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1、指鹿为马的人是___________ 。 12、韩信“明修栈道”实际上却 ___________ 。 选择题: 1A 2C 3A 4C 5A 6B 7B 8B 9B 10B 11C 12A 判断题: ×××√×√√√×√填空题: 1、老子 2、《孟姜女哭长城》 3、项羽 4、《史记》 5、苏轼 6、南京 7、褒姒 8、南昌起义 9、西安事变 10、1949 11、赵高 12、暗渡陈仓

传世名画 百家佳作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传世名画百家佳作: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愚雅轩祝您全家新春幸福、安康 传世名画百家佳作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女史箴图(局部)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名称】:顾恺之《女史箴图》 【类别】:字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

英博物馆,由于英国方面知识欠缺,保管不善,将其拦腰截为两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 历史背景据周新国、周波先生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考证记载“《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大权尽落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虽然《女史箴图》来自张华的《女史箴》,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名气要大得多,这是由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决定的。” 【画品现状】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

中国画简介知识讲解

一:中国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二:国画分类 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 1: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花鸟画 (1)花鸟画的介绍: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2)花鸟画的画法和表现主题: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工笔花鸟; (二)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三:国画的欣赏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1: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2:书法 一:中国画简介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 及翻译(译文) 《晋书?文苑|顾恺之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 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 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 “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 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 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 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 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 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 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 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 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 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 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深被眷接器重 B.此子宜置丘壑中弃置 C.了无怪色明白 D.恺之矜伐过实庄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恺之尝因假还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B.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C.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