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顾恺之的介绍

关于顾恺之的介绍

关于顾恺之的介绍
关于顾恺之的介绍

关于顾恺之的介绍

顾恺之(348— 409 )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个人概述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职业生涯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艺术特色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象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

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女史箴》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

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宋代版画插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于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

顾恺之的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云台山是道教的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其中唯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的险峭之势,山峰上有孤松,山中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这篇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早期山水画是包含了神仙怪异的因素的。

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当众点晴妙捐百万我国古代东晋,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庙叫瓦棺寺,寺庙落成后,和尚请众人捐施。一天,有位年轻人来到寺庙,在捐款薄上写了个“百万”的数字,人们都有很惊讶,因为数日来,在众多捐施者当中,还没有一个人捐款超过十万的,大家以为这个小名叫“虎头”的穷年轻人吹牛乱写,所以和尚当即让他把写的数目涂掉,但是这位年轻人却十分有把握地说:“别忙!你们先给我找一面空白墙壁。”于是,他就关起门来,在指定的空白墙壁上画了一幅像唯独眼珠没有画。这时,年轻人对和尚说:“第一天来看画的人,每人要捐十万钱给寺庙;第二天捐五万钱,以后,捐助数目由你们规定。”等这位青年人当众点画维摩诘眼珠时,寺门大开,如同神光显耀,满城哄动,人们争相来寺观画。纷纷称赞这幅画画得生动传神。看画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多久,百万数目就凑足了。这位挥笔作画者,就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遗存著作

顾恺之著作有《启蒙记》3卷,文集20卷,皆已失传。

其画论由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录而保存了3篇,即《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其中心组成部分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传神”即重视精神状态

的表达。他认为“手挥五弦”尽管是很细致和难于掌握,但比之“目送飞鸿”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的表达却要容易。在画论中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其目的是达到形神兼备。“迁想”是画家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中的揣摩、体会,以至构思,即想象思维的过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对象内在的本质。“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作者与表现对象及读者相互间思想的交融。这些论点实为谢赫六法论的先驱。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绘画作品

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

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内容系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分12段,每段题有箴文,现存9段,自“玄熊攀槛”开始,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结束,是了解顾恺之绘画风格比较可靠的实物依据。另外故宫博物院尚藏有宋人摹本一卷,艺术水平不如前者,但多出樊姬、卫女2段,也有研究价值。《洛神赋图》,绢本,淡设色,今存宋摹本5种,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及美国弗里尔美术馆等处。内容根据三国时曹植《洛神赋》一文而作。此卷母本的时代,有的认为要早于顾恺之,或与东晋明帝司马绍所作《洛神赋图》有关。画卷以丰富的山水景物作为背景,展现出人物的各种情节,人物刻画,意志生动。构思布局尤为奇特,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多次出现,组成有首有尾的情节发展进程,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图中的山水部分,对了解东晋山水画的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列女仁智图》,绢本,亦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内容系描绘《古列女传》卷三《仁智传》部分。今传本只有10段,大约系南宋人所摹。此卷线条刚劲,似与文献所载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不合。

人物故事

“痴绝”顾恺之二三事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叫桓玄的人代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两个月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晋书.文苑。顾恺之传》)

又有一次,还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郑重地对他说:你看,我手中拿的这片

树叶,是一片神叶,是蝉用来藏身的,人拿了它,贴在自己的额上,别人就立刻看不见你了。恺之听了特别高兴,而且特别相信。随即把那片叶拿过来,贴在自己额头上。略过了一会儿,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来,恺之不以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见他了,所以才有如此动作。

义熙三年(407),恺之做了散骑常侍,心里很高兴。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明月当空,诗兴大发,于是便高声吟起诗来,他的邻居谢瞻,与他同朝为官,听到他的吟咏,就隔着墙称赞了他几句。好,这一称赞不要紧,恺之一时兴奋,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折腾了一会儿感到累了,就想回屋睡觉,于是就找了一个下人代替他和隔墙的那一位继续折腾。人换了,调变了,恺之不知有变,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作品欣赏《女史箴图》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女史箴》计334字,全文如下:茫茫造化,两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牺,肇经天人;爱始夫妇,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伦。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女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结离,虔恭中馈;肃慎尔仪,式瞻清懿。樊姬感庄,不食鲜禽;卫女矫恒,耳忘和音;志励义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夫岂无畏,知死不杀。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夫方如微,荣辱由兹,忽谓玄漠,灵鉴无象;勿谓幽昧,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翻以取尤,治容求好,君子所仇,结恩而绝,实此之由。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静恭自思,荣显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的《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专家认为自"茫茫造化"至"式瞻清懿"为第1段,画有庖牺氏定夫妇君臣之制的事迹。"樊姬感庄,不食鲜禽"为第2段。画楚庄王夫人樊姬为劝阻庄王沉溺于狩猎而不食鲜禽的故事。"卫女矫桓"至"而二主易心"为第3段,画有齐醒公夫人卫姬不听郑卫之音、以感化好淫乐的齐醒公的故事。现存《女史箴图》第1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应为第4段。冯媛是元帝的婕妤(帝王妃子),元帝游园时,一只大熊突然从围栏里跑出来,情急之下,冯媛不顾个人安危冲到大熊跟前护住元帝。现存第2段画汉成帝班婕妤辞辇的故事,插题箴文从"班婕有辞"至"防微虑远"4名。班婕妤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成帝对之宠爱异常。一次成帝游兴大发,要班婕妤同辇一游,班婕妤推辞说:"古代贤君出游都有名臣在侧,只有夏商周三代亡国之君才由宏妾陪同,今天你要学亡国之君吗?"第3段画冈峦重叠,一蹲虎伺一野马,从山后转山獐、免,山上日月左右相向,山下一人跪而张弩。插题箴文是"道罔隆而不杀"至"替若骇机"6名。意思是日月星夺、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劝诫人们(女史们)得意时莫轻狂,得宠时不傲慢。第4段画两位皇后核饰。插题箴文从"人咸知修其容"至"克念作圣"。意思是:人们都只知修猸容貌,而不知修身养性比这更重要。第5段画床帏间男女背坐,红衣女子侧坐一旁,仿佛发生了争执,男子正欣被作仓猝而起状。插题箴文?quot;出其言善"至"同衾以疑"。规劝女子对夫君应善言相待,否则即使同床而寝也会互相猜疑。第6段画夫妇并坐,姜御2人旁

侍,群婴罗膝。画意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方一行都与自己的荣辱有关,勿以善小面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假如富贵了,也要不骄不躁。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第7段画男女2人相向对立,男的打算离开,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插题箴文是"欢不可以渎"至"实此之由"。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而专宠必生傲慢,宠到极点之时便是被抛弃之始。第8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插题箴文?quot;故曰翼翼矜矜"。至"荣显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大富大贵,必须谨言慎行。第9段画一女子优雅地站着正执笔而书,前有2姬相伴而行,作相顾而语之状。插题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两句。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末题有"顾恺之画"4字。顾恺之(约345-406年),东晋无锡人。出身望族,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疾绝。他最擅长人物画,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中国画史上的经典论段。在绘画理论和技法上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晋以前的中国画家就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这种线条均匀而有节奏,像春蚕吐丝一般连绵缠绕,而顾恺之则将这一技法推向极致。《女史箴图》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在整个人物构图上,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傅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高妙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现存大英博物馆(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除看看印刷品外,如今欲睹真容,却要远涉重洋。望美人兮天一方,思之令人心痛不已。

【《洛神赋图》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此《洛神赋图》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

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斫琴图》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一个制作场面。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1900年9月,荟萃历代国宝的圆明园在大火中熊熊燃烧,硝烟中走出的载宝驼队在身挎洋枪、手持利刃的八国联军押送下绵延数里、延时数月……中国绘画史上无与伦比的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即在蒙难之列,在姜切的驼铃声中流落英伦……

评价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画作极多,有隋朝官本《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恒玄像》、《列仙图》,著录于《梁太清目》;《宣和画谱》著录有《夏禹治水图》、《春龙出蛰图》等九件。其中传世的《女史箴图》卷,传为早期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另传顾之《洛神赋图》卷,乃宋人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他的画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

野史逸闻

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名叫虎头,晋陵人。顾恺之很有才气,尤其擅长作画。他的画构图勾线,涂抹写意,没有不绝妙的。谢安对顾恺之说:"你的书法,自从有人类存在以来没有过你这样的。"又说,"你的画郁郁苍苍,也是从古以来所未有的。"顾恺之曾经将一厨柜的画暂时寄放在恒玄家里,都是他最上品的画从未面世过的,并贴上封条。后来恒玄听说厨柜里盛的都是顾恺之自己的上品画作,便打开柜将画取走,并欺骗顾说他并没有打开柜子。顾恺之不怀疑他柜子里的画是让人给偷走了。而是自我解释说:"好画能通神,幻化成仙飞走了。就象人修炼成仙一样。"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曾经爱过邻居的一位姑娘,将这位姑娘的画像画在墙上,用钉子钉在心上。这位姑娘马上心疼,将这事告诉了顾恺之。顾恺之马上拔走画像上的钉子,这位邻家姑娘心马

上不疼了。还有一次,顾恺之想为殷仲堪画一幅像。殷仲堪有眼疾,坚决辞谢。顾恺之说:"画像上的你眼睛没有病,我画人物从来不点眼睛。若明点眼瞳,涂上一笔,便如同轻云蔽日一样,那不好。"顾恺之画人物,多年不画眼睛。有人问他不画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说:"画人物画身体四肢画得好与不好,没有多大关系,传神之笔,就在这不画眼睛中呢!"顾恺之给裴楷画像,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说:"裴楷长相俊,有鉴识,就画在此处。看画的人一定感觉这个人很不寻常。"嵇康赠给顾恺之四言诗一首,顾恺之将诗意绘成画,常常指着这幅画说:"画上的这个人物,画他挥手弹琴很容易,画他目送归飞的鸿雁就难了。"顾恺之又作一幅画,画的是谢幼舆站在山谷中。有人问他怎么这样画?回答说:"一山一谷,这个人适合将他放在山谷中。"顾恺之曾经为瓦棺寺北殿的墙壁上画维摩居士像,画好后维摩头顶华光四射,月余不散。《京师寺记》上记着说:"兴宁中年,瓦棺寺刚建成住进僧人,设置法会,请朝中贤士,世间应人捐款赞助,当时的官员文士捐款没有超过十万钱的,唯有顾恺之捐资百万钱。他家一向清贫,人们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法会上宣读的捐款祝祷文上写的数额付款时,顾恺之对僧人说:"请贵寺选一面空白墙壁,我去到那里后,关好门户,不许他人进入。顾恺之在寺里整整呆了一月有余,在这面墙壁上绘一幅巨大的维摩画像,将要画眼睛时,顾恺之对僧人说:"这幅画作好后,第一天来观看的人,请让他向寺里施钱十万,第二天来观看的施钱五万,第三天来看的随便施多少都可以了。到打开门时,壁上的维摩巨像,光濯整个寺院。前来观看布施的人群堵塞寺门,挤满了寺院,不到一会儿工夫,就集资上百万钱。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桓玄大司马,每请顾恺之与羊欣讲论画书时,竟然一谈就是一个通宵,连疲劳都忘记了。"

顾恺之的极致人生

顾恺之的极致人生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张炳瑞香翻开中国美术史,顾恺之的名字赫然醒目,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和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也是我国人物画中左右历代风气的大宗师了。他约生于东晋穆帝司马聃初年,距现在已是一千六百多年了。在绘画史上他是六朝时代的杰出者。直如永夜中一颗晶莹璀璨的明星,到现在还可见其灿烂光彩,辉映着祖国的画坛。 顾恺之,字长康,生于晋陵的无锡。顾恺之的生平事迹,古迹上记载的不多,其中可以凭信的,就是散见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檀道鸾的《续晋阳秋》;丘渊之的《文章录》许嵩的《建康实录》以及《晋史》的中兴等。其次就是集录于《晋书。文苑传》中的《顾恺之本传》。在画史方面,就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几种。 顾恺之是现在的江苏无锡人,顾氏,原为江南显族,查《无锡顾氏宗谱》:恺之的父亲,名悦之,字君叔,曾为杨州别驾,即刺史,历尚书右丞;祖父名毗,字子治,在康帝时为散骑常侍,曾祖父等也都在吴晋做大官。可以说他是在名门阀阅中长成的。他在小时候,聪颖有才气,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艺能,美书法,尤妙绘画。然顾恺之素性率真,通脱,好矜夸,工谐谑,并带有痴呆的意趣。因此

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晋书。顾恺之本传》也说: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所说才绝方面:是对顾恺之的聪颖,多才气,擅文学,多艺能而说的。所说画绝方面:是对他的擅长绘画而说的。所说痴绝方面:是对他的慧黠与好矜夸,工谐谑而说的。 顾恺之的才绝: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他所著的《顾恺之文集》虽已失传,但其中的精彩片章,仍多为后人所传诵。而遗留到现在的,尚有《虎丘山序》,《风赋》,《冰赋》,《观涛赋》,《筝赋》,《四时诗》等。其《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杨明辉,冬岭秀孤松。”足见顾恺之在文学上的一斑。 我国的书法,自汉代的蔡邕,三国的钟繇以后,已成为与绘画并立的艺术品,到了两晋,尤习成风,书家辈出,为我国书法的最高峰时代。顾恺之恰好生长在这个时代,凭他的聪明才气,造成他对书法的研究与成功。当时与王羲之,王献之齐名的书法大家羊欣,常常与他讨论书法。顾恺之是沉醉于文学艺术的人,不论写作诗文书画,或讨论诗文书画,总是把他全副的体力精神放在诗文书画里面。他对诗学与书画的自信与爱好已达到了一种忘我的高境界。 顾恺之的痴绝:对顾恺之痴绝的事例,可分为:好谐谑,率真通脱,痴黠,好矜夸四项。《世说新语》说:顾长康作殷荆州参军,请假还东,尔时例不会布帆,顾恺之苦求之,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鉴赏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关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再认识 课程名称:中国传世人物名画鉴赏 上课时间: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 任课教师:*** 职称:助教

关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再认识 摘要:东晋著名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是依据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一《洛神赋》之内容,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其神奇魅力故事。描绘了曹植与美丽的洛神在湖边奇遇游玩,最终分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顾恺之以长卷的形式,构思精巧,设色古艳,浓墨重彩的画笔显现了这一奇特的爱情。 关键字:顾恺之;洛神赋。 一、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的画家。他多才学,工诗赋,善书法,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尤其擅长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顾恺之本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因此他的画风犹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线条,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感情:衣服线条流畅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因此他的画风犹如“春蚕吐丝”。顾恺之著有《画论》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著书。他在绘画实践中创立了“以形写神”等传世理论。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甑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则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的《洛神赋》诗篇名著有感而作,是他的一幅卓越的代表作。 二、作品介绍与赏析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花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烁若芙蕖出渌波….”这是传诵不已的千古绝唱,是流芳万世的人神之恋。优美的文辞掩饰不住内心的伤痛,动人的旋律宣扬着悲婉凄切的故事。顾恺之针对这篇优美文创作的千古名画,意境缠绵,画风古朴,可以说是艺术和文学珠联璧合,是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早期典范。 现存的《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洛神赋》是以曹植与嫂子洛神甄氏之

传神论

传神论 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美学命题。已知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他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历代名画记》卷五),又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对顾恺之传神论有两种解释:①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重神但不轻形,认为神似须由形似达到;②顾恺之是重神而轻形论者,“以形写神”不是作为独立的肯定命题而是作为否定命题的一部分提出的。 传神论在公元4世纪提出来,是受了汉末魏初名家论“言意之辨”和魏晋玄学的影响。名家以《周易·系辞》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知人论事,主张看人不能只看其骨相与言论,还必须观其内在的神,而神常是不可言传的。玄学家王弼以老庄解《易》,发挥庄子“得意忘言”思想,并扩而大之把它作为解经、证玄、调和乃至认识艺术的新方法。他的“得意忘言”与名家的“言不尽意”都重神、意,但名家轻言、象,只强调意会;他则从另一方面认识到“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意是目的,言、象是手段,唯有通过手段才能达到目的。顾恺之生活在玄风颇盛的东晋,与许多谈玄论道的士人相交,他接受王弼所代表的“得意忘言”思想是很自然的。他说“凡画,人最难”,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都是强调传神很难,画之妙不在形体而在内在精神气质,这显然是由“得意忘言”变化而来的。那么,顾恺之是否像名家那样认为言、象、形体可有可无呢?从他的《论画》等著述并结合他的绘画遗迹(摹本)看,他是重视形似作用的,因此才有“以形写神”之说,才在论临写时有“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历代名画记》)之叹。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所谓形神,当时都是针对画人物而提出的。直到唐代,传神论也还是主要作为人物画的审美标准被运用的。五代以后山水、花鸟画大盛,抒情寄意作为突出的美学命题被提出来,由是自宋以后,写意论成为更流行的审美准则;传神论一方面由人物画扩大到山水、花鸟领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缩──“传神”一词渐渐成了肖像画体裁的专用语。 历来论传神论者,大抵有两种意见,一种坚持贵神贱形求离形得似;另一种坚持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他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籍贯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是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他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顾恺之为他作了《祭牙(旗)文》。顾恺之多才艺,善于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这“三绝”之称。他大多作画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己他画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他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了三根毛,却更加觉得有神韵了。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中,画作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傅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朝吴道子的疏体。顾恺之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著作,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存于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了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图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中。所传,他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同时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对他的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擅长诗词文赋,尤其精通绘画。他善于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他也注意描绘人的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的神情。他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他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现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他善于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他留下的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的真迹并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其中,《女史箴图》为绢本,淡设色,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其是唐代摹本。

中国绘画鉴赏

中国绘画鉴赏 学习这本绘画鉴赏后,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所吸引,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尤其卓越,下面就其作品《洛神赋图》进行适当介绍一下。 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

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 思想: 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创作理论,即通过想象获得最终的灵感。特别注意人物的“传神”,同时也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而自然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顾恺之的功绩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升到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 说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最典型的就是“传神论”。顾恺之主张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想象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他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以“传神”的形式进行绘画,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建设,说明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这种思想使绘画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现的技巧不断的提高,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顾恺之所主张的绘画理论重点表现生活内容和塑造形象手法,使线描这一绘画手段得到更大的创造与发展,注重表现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画人物传神,重视点睛,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他认为只有将人物的神情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才能算是一幅传神的作品。其次,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突出人物的性格志趣将其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好像春蚕吐丝那样自然流畅。 2、作品主要思想 曾有人拿唐代山水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同《洛神赋图》对读,以设色全用青绿、线条平稳、均匀,山石有勾勒无皴法等特征上看出了李家山水在技法上跟顾恺之有一脉相承处,顾恺之在画史上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绘画美学家,他从理论上对“古法用笔”的体悟也有深刻之处。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洛神赋图》,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3、品评《洛神赋图》 人物: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第28卷第1期2011年3月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Chan gjian 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Vo l.28N o.1M ar.2011 收稿日期:2010-11-16作者简介:彭志斌(1982-),男,湖南衡阳人,助教,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探析 彭志斌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摘 要: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理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也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传神论;魏晋玄学;顾恺之;以形写神 中图分类号:J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96(2011)01-0079-02 On Eeastern Jin Dynasty Artist Gu Kaizhi 'Theory of Soul Communication PENG Zh-i bin (Changji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Wuhan 430212,China) Abstract :Rise of m 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changes of so cial ideolog y makes the beauty w hich the ar t of this per io d pursues not o nly co ntains form and color but also ex cesses for m am d colo r.It consists of per sonality and thoug hts of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hig hlig hts e -m otional meaning s and value.Gu Ka-i zhi 's theory of soul com munication,as a fo undamental theo -r y,has had a pro fo und influence o n the developm ent of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theory of soul comm unication;metaphysics of the Wei and Jin dy nasties;Gu Kaizhi;idea of spirituality of form 顾恺之约生于公元345年,卒于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 顾恺之在画论中,从美学角度论述了道教绘画创作问题,提出/传神0/写神0,强调/迁想妙得0/以形写神0/气韵生动0等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理论,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被历代美术史学所重视。魏晋时期顾恺之传神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及玄学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政权分裂。东汉中叶以后,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汉朝所竭力宣扬的儒家王道同汉末的腐朽政治和残酷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是社会统一思想的儒家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而道家思想对人世黑暗和人生苦痛的批判与超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恰好符合亲历战乱 与动荡的门阀世族的心理,于是以老庄学说为核心的玄学兴起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淡玄学之风的兴起,是魏晋时期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导致了这个时期美学精神的重大转折。玄学清淡之风的高涨深化了自汉末以来对人生的感慨和重才情风尚,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所追求的美,既有形色又超于形色,含有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格思想,高扬了情感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认识到人的自然之情不可消除,应该使情能/畅0,能/物情通顺0。这种/情0原先所包含的政治伦理道德内容已大为减弱,成为一种与个体的人格理想相联系的/高情0,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审美感情。而这种情的外在表现,见之于色则谓之/神0。玄学立足于以/道0畅/情0这一根本点,追求一种妙合无垠的情感的体验、抒发和表现,使许多文人士大夫更加向往潇洒不群、超逸绝尘、纵情山水、高远放大的悠闲生活。如嵇康好服食,好游山泽,见到打柴山民,以为是神降仙临。艺术中,他们自觉地把情感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现中去追求美。在宗炳的5画山水序6、王微的5叙画6等著作中,都把情放到了审美的中心位置。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汉人看重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达、不拘于泥法、不拘泥于形迹,简略玄澹的人生境界,即所谓的/魏晋风度0。士大夫虚静超脱,睿智才情的内在精神 ) 79)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非常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被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鼻祖。顾恺之博学多识,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画家顾恺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顾恺之(约348年-409年),字长康,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线条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以上三篇文章现今存在最早版本由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抄录以传),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的艺术特色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 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是什么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是什么? 主要绘画作品:《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艺术成就: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伟大祖国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兵马俑雕塑的艺术特色,主要是绘塑结合,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 法灵活,形式和内容统一,既富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总体而言就是: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节刻画。 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整体的动静和谐统一中,蕴含着无穷的威力,流露出艺术设计者对秦王军威的仰慕和崇敬。作为雕塑个体,形象的具体化,尤其是面部个性化的特点增加了军阵的勃勃生气。陶俑在制做上采用模制和手捏结合的方法。工匠艺术家们在捏塑过程中运用贴塑、刻、划等技法,根据长期对不同人物的观察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想象。俑的脸型、神情多种多样:有的脸长方、宽额,有的圆浑、两颧隆起;有的骠悍,有的清秀;有的憨厚朴实,有的精明干练。须发的样式也别具一格。蓄须的有呈牛犄角上翘,面颊浓髭相连,有的几缕长须;有的只留短髭。发型也奇异多变:长发绾髭,髭有锥形有圆型,位置有偏有正。脑后发辫或盘成十字形、大字形,或盘成枝丫形。姿态除少数立射、跪射俑和驭手外,大部都呈立势,右手握武器,左手下垂,身体多为模制。军阵这一主题要求武士姿态挺直,整齐划一的排列自然形成军阵整体肃穆的布局,显示了秦军千军万马横扫六合勇不可挡的气势。艺术家在有限的自由创作中,塑造着一个个武士,倾心灌注了他们对普通人家子弟的爱。在整体和个体的统一变化的和谐中,完成了巨大的艺术构想,它既体现了统治者的所要的军威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2017-03-27 1 【单选题】艺术系统可以分为多个部分,其中不包括(D)。 A、艺术创作 B、艺术作品 C、艺术鉴赏 D、艺术收藏 2 【单选题】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句话出自(D)。 A、姚斯 B、伊塞尔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别林斯基 3 【判断题】接受美学以姚斯和伊塞尔两位理论家为代表。(√) 1.2 1 【单选题】《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D)。 A、王维 B、巨然 C、吴道子 D、黄公望 2 【单选题】 关于艺术的意义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艺术发展完全不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B、 艺术修养是每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D、 艺术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成果 3 【判断题】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1.3 1 【单选题】《海底两万年》的作者是(C)。 A、海明威 B、笛福 C、凡尔纳 D、布勒 2 【判断题】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1.4 1 【单选题】“艺术就是把你体验过的感情,通过文字、画面、声音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产生同样的感情。”这句话出自(D)。 A、别林斯基 B、席勒 C、米兰·昆德拉 D、列夫·托尔斯泰 2 【判断题】罗中立的《父亲》真实的刻画出了中国的老农民形象。(√) 3 【判断题】顿悟和共鸣是审美升华的两种形式。(√) 2.1 1 【单选题】《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D)。 A、黄公望 B、吴道子 C、阎立本 D、顾闳中 2

【判断题】《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传世名作。(√) 3 【判断题】《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夜阑余兴、玉人清吹、画屏小憩、击鼓伴舞、宴罢聆听五个部分。(√) 2.2 1 【单选题】《牧场戏马图》的作者是(D)。 A、阎立本 B、赵孟頫 C、徐悲鸿 D、韩干 2 【判断题】“画肉不画骨”是杜甫对赵孟頫《秋郊饮马图》中马的形象的评价。(×)3 【判断题】经典艺术作品一定表达了“终极关怀”的人文高度与哲学深度。(√)2.3 1 【单选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D)。 A、吴道子 B、顾闳中 C、黄公望 D、张择端 2 【单选题】《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不包括(D)。 A、城郊景色 B、汴河大桥 C、市区街道 D、皇家园林 3 【单选题】关于《最后的晚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构图具有创新性 B、人物形象生动 C、通过二维平面体现出三维立体效果 D、取材于古希腊神话 2.4 1

中国画简介知识讲解

一:中国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二:国画分类 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 1: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花鸟画 (1)花鸟画的介绍: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2)花鸟画的画法和表现主题: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工笔花鸟; (二)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三:国画的欣赏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 1: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2:书法 一:中国画简介

顾恺之的故事

顾恺之的故事 传说顾恺之一生下来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从小是被奶妈抚养长大。顾恺之因为非常 聪明,又很活跃,大家都叫他为小虎子。小虎子跟其他孩子一样,经常跟小伙伴一起玩耍。有一天,小虎子听到别人在叫妈妈,他突然想到自己怎么从来都没有看见过妈妈,于是就 跑到家中问父亲。父亲先是骗他说妈妈回外婆家了几个月之后回来,但是小虎在盼了好久 都没有回来。父亲只能告诉小虎子,你的母亲死了回不来了。小虎子让父亲给他讲母亲的 容貌形态,之后他便把父亲说的话记在了心中。 在等到小虎子长大了点,他想要给母亲画像,父亲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因为小虎 子都没看见过自己的母亲。小虎子照着父亲说的开始画起了母亲的画像,刚开始父亲认为 画哪哪不像,但是慢慢的手足像了,脸像了,身材像了,后来全身都像了,唯独眼睛不像。小虎子并不灰心,天天画眼睛,连续经过一年的时间,眼睛终于也像了。从此,顾恺之最 拿手的画眼睛的功夫也就这样出名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坚持,顾恺之画眼 睛花了一年的时间,他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持之以恒”。 《列女仁智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之一,此作品为南宋的摹本。孙光禄大夫的《列 女传》是《列女仁智图》的取材来源。全书主要是写妇女的道德行为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和 后果,分别有好和坏两个相反的道德方面来进行描述。此图就是摘取了其中的“仁德卷” 来进行绘画创作。 在《列女传》中的仁智卷一共有15个小故事,但是在《列女仁智图》中却只有7个 故事是保存完整的,另外3个故事只保存了一半,还有其余的5个故事则全部已经遗失。 在完整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主要有描绘到汉代时期男子和女子的穿衣制度,比如男子在头 上要戴上进贤冠,身上要穿有曲线的大袖袍,腰上要佩戴绶带并且要挂上长剑;女子头上 要梳着垂髾髻,身上要穿深色的衣服,眉毛的颜色要朱色,这是模仿赵飞燕的新妆,这些 也可以体现出当时的穿衣风俗和穿衣习惯。又比如所乘坐的马车被称作是“轺车”,这也 是汉代特有的规格。这些细节都描绘得非常到位并且没有错误,与出土的石像、壁画中所 看到的景象都可以相互对应起来。 据《汉书》上的记载,刘向向汉成帝上呈《列女传》的时候,还另外呈送了《列女颂图》,并且把这个画成一个屏风。在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诗中也曾经提到过自己在宫中 看到过《列女传》。并用其中的要求来告诫自己。 顾恺之博学多识,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他的绘画作品注重传神,主张以形写神。 山水画在他的纸上浑然天成,人物画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人 称他为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下) 711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是通过“对”来达到目的的。对顾恺之而言,“对”既有观察对象之意,又反映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凭借关系。因为事物的“神”(精神生命)不能从其表面直接获取而必须深入其内部,所以顾恺之主张画家观察“对象”时要“实对”(深入对象的内在实质),要在对象的形象描绘中体现出对象的内在实质——神。 顾恺之在《论画》中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实对”就是审美主体能够洞察审美对象的内在本质。“悟对通神”就是消解主客体之间的隔阂,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获得“迁想妙得”的意趣。当然,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中,画家对“神”的刻画是最难的。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对于人物画,顾恺之主要从人物的“体态”和“气势”两方面加以阐述。“体态”和“气势”是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体态”和“气势”包含了造型艺术中“空”和“时”的观念。

“体态”是有形可状、可视、可感的,属空间范畴;“气势”是内在的,因时而转,变化多端,属时间范畴。一幅画上,“体态”和“气势”构成了人物神情的全部。毫不夸张地说,只要领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大致掌握了顾恺之的绘画理念。 《魏晋胜流画赞》是顾恺之评价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因此最能说明他在“体态”和“气势”方面见解的高深。《魏晋胜流画赞》载:“《小列女》:‘面如银(一作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似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其中,“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描绘的是小列女的“体态”;而“银”、“刻削”、“不尽生气”、“插置丈夫支体”同时又展现了小列女的“气势”,有力地烘托出其冰雪凛然的气质。“插置丈夫支体”是说,小列女的刚烈造成了体态的“不似自然”,但她毕竟是个年轻女子,俯仰之间不免流露出少女的一些风姿。由此可见,经过画家的处理,小列女的“气势”和“体态”在特定主题的形象塑造中达到了统一。另外,在艺术的表现方法上,我们如果懂得“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是表现小列女的“体态”和“气势”的话,那么也就很容易理解画家在这里用“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的原因了。 在《魏晋胜流画赞》里,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体态”和“气势”的评论。例如,《魏晋胜流画赞》中的《壮士》载:“有奔

南京市情简介

南京市情简介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航运和金融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全市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辖11个区,全市常住人口823.59万人、100个街(镇)。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朝历代南京有很多称呼,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 南京地处宁镇扬丘陵地区,低山缓岗、虎踞龙蟠,万里长江穿城而过,栖霞山、牛首山、幕府山、狮子山、清凉山、鸡笼山环峙城区,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星罗密布,造就了以山、水、城、林为大格局的奇致景观,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每年的秦淮灯会、梅花节、美食节、螃蟹节、桂花节、温泉节等四季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南京还是著名的科教中心城市,素有“天下文枢”之美誉。历史上从诗赋、书画、名著、成语,到佛教、戏曲、教育、科技,可以说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群星闪耀。“书圣”

王羲之、“画圣”顾恺之、“诗仙”李白、“词帝”李煜、“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以及当代书画家林散之、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等无不与南京息息相关。今天的南京文脉传承,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0多人。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每万人中研究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 南京物产丰富,南京云锦、金陵刻经、南京剪纸,金陵琴派(古琴)都已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云锦是明清两代的贡品,色彩艳丽、灿若云霞,与苏州宋锦、成都蜀锦齐名。金陵刻经完整的保存了雕版水印和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金陵刻经处出版的传统手印的经书远销海内外。南京剪纸素以剪工精巧、清新秀丽、线条流畅见长,最富“南秀”剪纸艺术的特色,特别擅长剪动物。金陵琴派源自明末清初的金陵琴派,是我国古琴界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流派。此外,盐水鸭、雨花茶和雨花石都是南京著名的土特产品。盐水鸭皮薄肉嫩、口味鲜美,是受到中外游客普遍欢迎的著名特产。雨花茶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茶叶条索圆直、形似松针,白毫显露、色泽翠绿,一经品饮,回味无穷。雨花石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纹理优美、象形绝伦,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

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特点

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特点 顾恺之是东晋一代绘画宗师,他以“迁想妙得”之笔,绘“传神写照”之像,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他的一生画迹颇多,其中以《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最著名。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以文学作品曹植的《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以洛神为主导,把似去似来,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传情。充分反应出了当时曹植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自己喜欢的女人却被曹丕所夺,而又不能有所反抗,把情感压抑有心中的主题。表现出人物“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复杂心情。可看出处一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恋人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则又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顾恺之反不同的情节在一幅画卷中展示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水树石,一方面使画面连成一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 《洛神赋图》的最大艺术特点在于画中人物秀骨清相,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顾恺之把“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以描绘对象客观所具有的或应该具有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调、论传神的得失来衡量画的成败。《洛神赋图》中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人的生理特征、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画中都有相当的表现。其中人物的头部描绘得最为细致,而头部中的眼睛刻画更是传神。从而反应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神气。从中也反应出当时以顾恺之为祖的绘画风格。 顾恺之通过“迁想妙得”的方法来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裨实质。“迁想”是“妙得”的前提,“妙得”是“迁想”的结果。就是说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反主观的情思投注到客观的对象中去,使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离开了“迁想”,离开了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事物就成了死物,是不可能获得传神的艺术形象的。“迁想妙得”的理论,是对包括了人物、山水、动物在内的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更深刻的发挥,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张彦远所谈的正是鉴赏顾画时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是“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另一方面是在鉴赏过程中“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 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现与财务部签订如下安全生产目标:

传世名画 百家佳作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传世名画百家佳作: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愚雅轩祝您全家新春幸福、安康 传世名画百家佳作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女史箴图(局部)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名称】:顾恺之《女史箴图》 【类别】:字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

英博物馆,由于英国方面知识欠缺,保管不善,将其拦腰截为两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 历史背景据周新国、周波先生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考证记载“《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大权尽落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虽然《女史箴图》来自张华的《女史箴》,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名气要大得多,这是由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决定的。” 【画品现状】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

论述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论述顾恺之地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一.顾恺之地艺术成就 顾恺之<约345?约409)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多才艺,工诗赋, 善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绘画以人物肖像、佛像、山水为主?风格突 出,有“顾家样”之谓,开创了“秀骨清像”地画风?从外形上看,人物体态修长、苗条、清瘦,脸型俊秀?从精神气质上看,具有名士风度和健谈地才华?在绘画用笔方面,提炼出了“春蚕吐丝”地线条,特点是粗细变化不大,纤细均匀,流畅自如,具有轻快、优美地装饰效果和紧劲连绵、气脉通连地特点,给人以迂回荡漾地感觉?画论地主要观点是传神论,内容包括理解对象地性格,甚至社会地位属性,同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辩证手法,解决如何传神地问题?存世作品《<女史箴>图》绢本、《<洛神赋>图》绢本、《斫琴图》绢本?著作存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顾恺之是古代杰出地画家之一 , 他地原作虽然失传,但他地艺术成就以及他地艺术对后代地影响,在我国美术史上是不可磨 灭地.可是,著者并未详述这些史实,却在《玩赏美术底风气》一节中,侈谈顾氏地立身行事之道,和一些与创作无关地琐事?这就只能使人感到顾恺之是个”糊里糊涂”、”近于白痴"地人而已.b5E2RGbCAP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地卓越地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地大画 家.他生于东晋穆帝初或康帝年间,距现在已经是一千六百多年了.他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地大宗师,如同永夜中一颗灿烂无比地明星,直到现在依然还放射出灿烂光彩,照耀着我们祖国地画坛.p1EanqFDPw 顾恺之, 字长康, 世人多称他为顾虎头. 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 生于现在地江苏省无锡, 他地家族是江南地显族. 父亲、曾祖父等都是在吴晋做大官, 所以顾恺之可以说是在豪门中 长成地.他在小地时候,非常聪颖而且颇有才气,并且从小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才多艺,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许多当时地文字记载“恺之博学有才气”、“恺之多才艺, 尤工丹青” . 而且顾恺之带有痴状地意趣.因此当时地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所谓说才绝方面:是对恺之地聪颖、多才气,擅长文学,多艺能而说地. 说画绝方面:是对恺之地特长绘画而说地. 所说痴绝:是对恺之地慧黠与好矜夸, 工谐谑等而说地. 简述如下:DXDiTa9E3d 才绝, 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他所著地《恺之文集》虽然已经失传了,但其中地精彩篇章, 仍多为后人所传诵, 而且遗留到现在地有许多, 如《四时诗》、《水赞》、《风赋》、<冰赋》等等, 藉以知道顾恺之在文学上成就地一斑. 兹录《四时诗》及《水赞》于下:RTCrpUDGiT 四时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