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隧道贯通方案1

铁路隧道贯通方案1

铁路隧道贯通方案1
铁路隧道贯通方案1

***控制测量设计方案

一执行的标准和规范

(一)《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

(四)***铁路建设相关文件的规定

二、概况

***位于仁化县周田镇塘富村西北约400m的丘陵地区,属于剥蚀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高程为100-200m,相对高差20-160m,隧道最大埋深约151m,隧道两端洞口地形坡度不同,赣州端洞口较缓,坡度在10°至20°,韶关端洞口相对较陡,坡度20°至30°,隧道起讫里程为DK146+108-DK148+198,长度2090m,隧道全段位于R=2800m的曲线上,隧道纵坡为-5.4‰、 -4.0‰的下坡。

三、平面控制测量

1.洞外平面控制测量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任务是测定相向开挖洞口各控制点的相对位置并和路线中线联系,以便指导隧道开挖,使隧道照设计的方向按规定的精度贯通。根据设计院提供的GPS控制点布置情况和地表、地形条件。拟采用四等导线建立控制网。对设计院给出GPS点进行复测,确认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后,采用一级导线点D004、D003、D002、D00 1、D005、D006、G-D0151作为进洞放样校核。然后用这些控制点作为进洞开挖放样依据。随着坑道的向前掘进,再将洞口控制坐标,方向及洞口水准点的高程传递到洞内,再用导线的方法建立洞内平面控制网,指导开挖方向,并作为洞内衬砌及建筑放样

的依据。

根据本标段施工环境和条件,决定采用利用D001、D002、D003、D004,D005、D006、G-D015点建立四等导线网进行控制测量,用索佳230R全站仪(角度:±2″,距离:2+2×10-6D(mm)对点观测。

四等导线网布设如图一:

隧道

线

隧道

隧道

进口

D004

D001

D003

D002

D006D005

G-D015

图一

表一四等导线的精度指标:

注:表中n为测站数,

表二四等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2.洞外高程控制测量

洞外高程采用四等三角高程准测量方法,往返观测,闭合到设计院给出的高程点上,确定精度满足后,方可依次传递洞内。

四等三角高程的技术指标:

注:表中D以公里计。

3.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采用主副导线闭合环(副导线只测角不测边)的方法,洞内以每200米左右交叉布点。主导线传递坐标及方位角,副导线只测角不量边,供角度闭合。通过角度闭合差来评定角度观测质量和提高测角的精度,使导线点坐标及隧道中心线坐标只沿主导线进行传算。

洞内导线采用方向观测法,为减少照准误差,洞内观测时,采用瞄准两次,读数两次的方法且必须配备照明设施,洞内导线边长采用全站仪对向观测取平均值的方法测定。

洞内四等导线的测量技术指标,观测要求要符合表一,表二的要求。

洞内四等导线网布设图:

隧道

线

隧道

隧道

进口

D004

D001

D003

D002

D006D005

G-D015

4.洞内外联测

洞内外联测,应选在阴天,气温稳定,无风情况下进行。水平角观测在不同时段采用方向观测法测2组,每组4个测回。测距采用对向观测,其中竖直角观测四个测回,测距6次,边长计算考虑气象改正,投影改正。投影面高度最好为隧道中线平均高程(GPS网投影高程面)。高程测量严格按照《铁路工程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四等水准测量要求使用徕卡DN03精密水准仪进行,采用往返不同线路进行施测,在往返闭合差满足要求时,取往返平均值。

表三 光电三角高程的观测限差

四、贯通误差预计

1.洞外控制测量误差对贯通精度影响值估算: 由测角误差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

M β=± m ″β2Rx ∑/ρ″ m β──导线测角中误差 ρ──弧秒,取用206×103″

∑Rx 2──导线各测角点至贯通面垂直距离的平方总和(m 2) 由测距误差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 M L =±m L 2dy ∑/l

m l /l ──导线测边相对中误差

∑dy 2──导线各边长在贯通上的投影长度的平方总和(m 2) 单导线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总影响值: m=± M M 2L 2+β

2.***贯通精度误差预测:

大伯岭隧道贯通设计示意图

贯通面

设导线测角中误差m β=±2.5″,测边中误差m l /l=±1/20000,则: 测角误差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 M βY =±2.5/(206×103)*√

(617.92+427.162+253.722+75.22+89.882+2562+4052+5842)=±13.36mm

测边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

M L =±1/20000*√(322+842+222+892+112+762+492+662+552)=±8.96mm 横向贯通误差的总影响:

m=±√(M L 2+ M βY 2)=16.08mm 贯通误差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合格。 3.高程贯通误差预测:

m △h =±m w /√2*√L

洞外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对高程贯通精度的影响:

m △h 外=±8.0/√2*√3.0km=9.78mm

洞内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对高程贯通精度的影响:

m△h内=±10.0/√2*√2.2km=10.48mm

洞内外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对高程贯通的总影响:

m△h=±√(m△h外2+ m△h内2)=±14.35mm

隧道贯通误差的限差(mm)

五、贯通误差的测定

由于本隧道是相向掘进的,且在曲线段上贯通。因此采用四等导线测量,在贯通面附近定一临时点,由进测的两方向分别测量该点的坐标,所得的闭合差分别投影至贯通面及其垂直的方向上,得出实际的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再置镜于该临时点测求方位角贯通误差。

四等水准路线由两端向洞内进测,分别测至贯通面附近的同一水准点或中线点上,所测得的高程差值即为实际的高程贯通误差。

1、纵、横向贯通误差的测定

隧道洞内布设单导线,采用导线法进行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先在贯通面附近设置一临时点E,由近测的两方向分别测量该点的坐标,由进口一侧测得的E 点坐标为xj、yj;由出口一侧测得E点坐标为xc、yc,(如图2)则实际贯通误差为:f=yj)2

(xc

-

xj)2

(yc

-

图2

由于隧道在直线段贯通,所以以路线的中线为x轴,此时横向、纵向贯通误差分别为:

f横=y c-y j

f纵=x c-x j

2、方位角贯通误差的求取

如上图所示,在E点安置仪器,测出夹角,再将进出口两边导线连通,就求出导线的角度闭合差,也就是方位角贯通误差。

3、横向贯通误差的调整

隧道贯通且测得贯通误差后,进行贯通误差的调整,原则上在隧道末段衬砌段进行。本隧洞调整地段为曲线,根据实际贯通误差,由曲线的两端向贯通面按长度比例调整中线。自进口控制点O至贯通点A进口一端已建立的洞内导线;自出口控制点C至贯通点B为出口一端已建立的洞内导线,这些地段已由导线测设出中线,并据此衬砌完毕。A、B之间是尚未衬砌的调线地段。在隧道贯通之后,以A、B两点作为已知点,在其间构成含贯通点E的附合导线。因此,在调线地段可作以下调整:

(1)以附合导线A-n-….-E-…..n-B计算角度闭合差(即方位角贯通误差),并平均分配至附合导线的角度上。

(2)以调整后的角度,推算附合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进而与边长推算各边的坐标增量,并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fx、fy。

(3)将fx、fy按边长成比例对各边的坐标增量进行改正,最后算出调整后

的各点坐标。

(4)以调整后的坐标作为未段衬砌地段施工中线放样的依据。

O

洞内导线贯通后的误差调整图3

4、高程贯通误差的调整:

高程贯通误差在规定的贯通误差限差之内时,应按下列方法调整:(1)、由两端测得的贯通点高程,应取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高程;

(2)、可按高程贯通误差的一半,分别在两端末段衬砌地段的高程上按线路长度的比例调整;

(3)、应以调整后的高程,作为末段衬砌地段高程放样的依据。

土地岭隧道贯通方案专项施工方案

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 土地岭隧道贯通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项目部 二O一七年八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施工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贯通区间内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贯通区间设计支护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贯通区间地质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施工进度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贯通总体施工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贯通总体施工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开挖工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及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超前地质预报........................................................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监控量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质量保证措施 (9) 八、安全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危险源辨识及预控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现场贯通安全控制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环境保护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水土保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文明施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应急预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与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塌方的征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应急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拌和站施工方案【详细版】

目录 1 编制依据原则及范围 (2) 1.1 编制依据 (2) 1.2 编制原则 (3) 1.3 编制范围 (3) 2 工程概况 (3) 2.1 项目简介 (3) 2.2 主要工程数量 (3) 2.3 主要技术标准 (3) 3 施工组织机构 (3) 3.1 组织机构 (3) 3.2 主要管理人员配备及分工 (4) 4 资源配置 (4) 4.1 人员机械配置 (4) 4.2 主要材料配置及调配计划 (5) 5 施工准备 (5) 5.1 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进场 (5) 5.2 物资准备工作 (5) 5.3 技术准备工作 (5) 6 工程进度计划 (5) 7 拌和站施工方案 (6) 7.1拌和站概况 (6) 7.2施工机具 (6) 7.3施工工艺流程图 (6) 7.4 场地施工 (6) 7.5 拌和站基础施工 (7) 7.6 料仓建设 (7) 7.7 主机安装 (8) 7.8 生活区建设 (12) 8 质量和工期的保证措施 (12) 8.1 质量保证 (12) 8.2 工期保证 (14) 9 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14) 9.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14) 9.2 安全保证体系 (14) 9.3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6) 10 文明施工 (17) 1 编制依据原则及范围 1.1 编制依据 ⑴现行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法律、规范、验标、施工指南和铁道部最新 规章制度等; ⑵沪昆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临时设施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的通知》; ⑸宁安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做好2010年一季度重点工作的通知》(宁安综发[2010]24号)及

上海铁路局颁发的工厂化生产指导意见(上铁建函[2010]170号); ⑹ 2010年1月份现场调查资料、与相关部门签订的协议及工作成果; ⑺中国路桥宁安铁路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⑻宁安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审批的三分部大临规划方案 1.2 编制原则 ⑴符合性原则。必须满足建设单位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求。 ⑵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统筹分配安排施工便道大临工程的工期,组织均衡、连续生产,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 ⑶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采用、利用沿线可用资源,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水平,保证施工便道大临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 1.3 编制范围 中国路桥宁安铁路3-1#拌和站建设工程。 2 工程概况 2.1 项目简介 新建宁安铁路第三项目分部的施工管段为DK113+000—DK133+909.35,全长20909.35m。桥梁12366.8m,占线路总长的58.89%,其中特大桥4座,大桥3座、框架桥(立交桥)5座。路基长度8347.2m,占线路总长的39.75%,其中含繁昌西站及涵洞39座。隧道长度286m,占线路总长的1.36%,为明挖隧道。公跨铁立交桥2座。全线跨321省道两次,跨芜铜铁路既有线一次,跨军事专用铁路线一次。施工线路长,便道建设标准高,所经地段塘多,地下水丰富,都为施工便道的建设造成很大的难度。 拌和站拟建在DK119+100附近,在主线右侧,临近321省道,距321省道约100m,距离施工便道约2.5Km,平均运距7Km,混凝土最大运距17Km,占地面积约44亩。我管段混凝土总量约为28万立方米,我管段日最大混凝土需求达600立方。我拌和站拟准备装三台HZS120型机组,以便满足施工时混凝土最大需求量。 2.2 主要工程数量 2.3 ⑴拌和站以满足建设单位要求为准, ⑵合理的规划拌和站用地, ⑶站内道路满足重型车行走要求, ⑷布置一定比例的绿化, ⑸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 3 施工组织机构 3.1 组织机构 根据大型临时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结合宁安城际铁路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我们单独成立了“大临工程”施工组织机构,负责管段的临时工程施工,同样管理拌和站工程。 详见:中国路桥宁安铁路第三项目分部大临工程组织机构 中国路桥宁安铁路第三项目分部大临工程 管理组织机构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方案详细

混凝土拌和站建设方案 1.工程概况 XXX拌和站位于XX里程线路左侧30米,承担作业队结构物砼拌和任务,主要供应xx地方砼,砼总量约8万立方米。混凝土类型为普通混凝土,等级有C20、C25、C30、C35混凝土。拌合站占地约5亩。拌合站的建设分基础、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和试运行五个阶段。 2.拌和站设备型号及生产能力 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拌和站设HZS35拌和机2套,按日工作12h计算,日生产能力约800m3。 拌和站配置六个储存罐,其中40m3水泥罐四个, 40m3粉煤灰罐2个;配置碎石仓4个(5-10mm碎石仓两个,10-20mm碎石仓两个),细骨料仓2个。拌合站场地全部硬化处理。 拌和站附属设施配置见下表: 拌和站附属设施配置表 注:砂石料仓位置见《拌和站平面布置图》 另配备有: ①拌和站附近设置有一长10m宽10m深2m的蓄水池,总计可蓄水约200m3。 3.基础施工 3.1平面布置 拌和站的平面位置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具体位置由测量人员实地放线确定。 3.2扩大基础施工 待测量人员将拌合站各基础位置放样后进行扩大基础开挖。水泥罐、拌和楼等基础平面布置及开挖尺寸应满足厂家提供的基础施工图纸,按照地基承载力验算结果确定。 3.3场地硬化

拌和站场地进行硬化处理。施工前将地表浮土清除后,进行碾压,要求压实度>95%,基底承载力不小于100kpa;面层采用20cm厚C20混凝土。 4.拌和站安装方案 4.1平面布置 拌和站平面布置见《第一拌和站平面布置图》 4.2安装准备 4.2.1现场人员的配置 4.2.2机械设备配置;配置2台25t汽车吊相互配合进行拌和站安装。并配备揽风绳8根。 4.2.3安装前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选用的电气设备及电器元件符合拌合站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环境,并有合格证。金属构件的成套性和完好性。 4.2.3检查预埋件的位置、数量符合要求。 4.2.4基础的位置和及承载能力符合要求。 4.2.5准备电焊机2台、气焊装置2套、电工工具1套。 4.3安装 4.3.1安装顺序: 设备基础施工—控制房安装—搅拌主机安装—皮带输送系统的安装—配料站的安装—粉罐安装—水泥输送系统安装—电气系统安装—施工排污水沟—水池、沉淀池及外加剂池施工—拌合站围护—地面硬化处理—上料台施工 4.3.2安装注意事项 ○1主机基础及配料站安装需用水平仪校正 ○2各节点的螺栓必须紧固,不得漏装。 ○3搅拌主楼基础位置误差小于2㎜,混凝土硬化后才能安装主楼及粉罐。 ○4搅拌站设置专用接地网,与粉罐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其接地电阻不小于10Ω;

隧道贯通方案1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况 (2) 3 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 (3) 4 隧道贯通方案 (4) 4.1贯通面的选择及贯通误差估算 (5) 4.1.1洞外控制测量 (11) 4.1.2 洞内控制测量 (11) 4.1.3 横向贯通误差估计 (11) 4.2 贯通前的施工方案 (13) 4.3 实际贯通误差测定 (16) 4.4 贯通误差调整 (16) 4.4.1 平面贯通误差调整 (16) 4.4.2 高程贯通误差调整 (16) 5 质量标准及保证措施 (17) 5.1洞身开挖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7) 5.2洞身开挖质量保障措施 (17) 6 安全与环保措施 (17) 6.1 隧道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7) 6.2环境保护 (19)

帕隆2#隧道控制方案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本工程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境内,它东起波密县通麦镇以西约恰路1.5公里,沿途跨越易贡臧布,经排龙乡,西至林芝县境内的105道班。第三标段帕隆2#隧道位于林芝县排龙乡境内,桩号为K4101+108至K4103+195。隧道为2087米的单线隧道。 隧道平面设计线路为圆曲线加直线加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分别为850m、680m,圆曲线长度分别为988.369m、296.806m;直线长度为1032.909米。进口设计高程设计为2086.000米,出口设计高程为2033.040米,纵坡为-1.596%至-2.641%,隧道纵向高差为52.96米。 2、编制依据 ①国道318线川藏公路(西藏境)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②《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③《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④《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⑤105道班第三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⑥项目已投入本工程的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以及在其它同类工程施工中取得的成熟经验。 3、编制目的 隧道控制测量是隧道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阶段是保证隧道相向开挖时,能按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并使建筑物的位置符合规定,不侵入建筑限界,以确保运营安全。 4、控制测量设计思路 为保证隧道的准确贯通,本着先总体后碎步的原则,在隧道沿线建立一精密的控制网,覆盖所有隧道,使之总体受控,以便根据它进行隧道的洞内控制测量或中线测量。本项目是在每隧洞口布设三个GPS定位网点,在洞外GPS定位网的基础上,根据洞口施工情况于洞

高铁隧道防水堵漏施工方案

高铁隧道防水堵漏整治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隧道工程出现渗漏水现象,主要表现为二衬及抑拱负压力渗漏水。根据现场勘查,为自然因素及施工操作因素而形成的渗漏,以施工缝和线形、麻面、孔眼、蜂窝等渗漏为主。这种病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铁路的运行,故须及时给予整治,为彻底解决这一渗漏隐患,我公司根据现场情况结合多年专业施工实践经验,决定采用双堵抗渗法来处理渗漏水这一有效措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现特备以下方案供初选,谨请贵单位领导及专家审定。(所谓双堵抗渗法:对于结构蜂窝等混凝土松散的地方采用开槽手动注浆施工,对于线缝型渗漏采用电动不开槽注浆施工。) 二、材料选择 在整治时,首先要考虑到堵漏防水材料对混凝土原有的结构是否有负面影响,以及对环境保护等要求,我单位决定采用对原有结构没有负作用,符合相关要求的以下几种化学材料。 A、开槽堵漏材料选择 1、acrYlamide材料 该材料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在引发剂作用下极易

进行连续聚合反应,形成具有弹性不溶于水的高分子硬性凝胶体,将漏水缝灌压填满阻止水的通行。 2、亚甲基双材料: 该材料是一种白色粉末状交联剂,跟AM材料结合后形成凝胶体,它是一种良好的吸水剂和保水剂在建筑灌浆作业中用作堵水剂。 3、过硫酸铵材料: 该材料是一种白色晶体状材料,与主剂等其他材料结合起到引发和氧化作用,同时可以控制凝胶体形成速度。 4、三乙醇胺材料: 该材料是一种无色至微黄色粘稠澄清液体,与主剂等其他材料结合起到促进和还原作用,使其形成的凝胶体有一定的粘性。 5、SC-FB-299防水抗渗剂 该材料是一种高效建筑防水涂料,是当今所有防水材料的更新产品,适用于混凝土的防水抗渗、堵漏、密实等,提高混凝土的自身防水和抗渗性能,是铁路、公路隧道的首选材料。 6、acrYlamide组合浆液的组成与配制

铁路拌和站建设方案20140225

中铁十局龙烟铁路ZQ-III标段 2#拌和站建设实施方案 1.工程概况 中铁十局龙烟铁路ZQ-III标段三分部途径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山区、芝罘区至珠玑站,新建正线西起福山区福新大杨家,起点里程GDK100+300,线路终点里程GDK112+879.27;福山联络线起点北皂线路所,起点里程GDK111+022.4,并行龙烟正线,线路与龙烟正线分开后,上跨沈海高速,在GHDK112+345并行烟大轮渡线,下穿龙烟正线、蓝烟下行线接入烟大轮渡线,线路终点里程GHDK113+351.55,联络线全长2.329km。 2.拌和站的选址及总体规划 龙烟铁路ZQ-III标段2#拌和站位于福山区福新路以西柳行居委会旁边,线路里程103+000处右侧,距离线路垂直距离75米左右,此位置交通方便,紧邻柳子河。本拌和站占地约19亩,主要供应龙烟铁路ZQ-III标段三分部结构混凝土,混凝土总量约29万立方米。 依据现场实际地形进行合理规划,采用砖砌围墙进行全封闭管理。拌和站内分出生活区、搅拌作业区、材料存放区及运输车辆存放区等,材料存放区分为待检区和合格区。(详见《龙烟三标2#拌和站平面布置图》) 3.拌和站机械设备及材料的配置 本拌和站配置2台HZS120大型自动计量搅拌机(每台含4个200T水泥罐,2个100T粉煤灰罐,1个100T备用罐,一台三级配的配料机,提升斗上料);两台装载机,一台砂子筛洗机,一台碎石冲洗机,12台混凝土运输车,安装一台400KVA变压器,

备用一台250KVA发电机,一台150T地磅。 本拌和站配备试验检测设备主要有: 施工高峰期间现场混凝土需求量约1000m3/日,根据规范对混凝土拌和时间要求(每盘搅拌时间不低于120s),并考虑上料和出料时间,每台HZS120型搅拌机实际最大生产能力为40m3/h,两台搅拌机同时作业,每天工作15小时,最大生产混凝土量为1200m3,满足高峰期混凝土的需求。 4.拌和站建设施工

拌和站建设方案

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仙桃段 第二合同段 混凝土拌和站标准化建设方案 编制:______________ 复核: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 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仙桃段第二合同段 中建五局项目经理部 2013年3月

目录 一、工程概述 (3) 二、选址情况 (3) 三、拌合站建设方案 (4) 3.1拌和站规划 (4) 3.2设备选型 (4) 3.3人员配置 (7) 3.4场地建设 (8) 3.5临时用电、消防布置…………………………………………………………… 15 3.6排水设计与施工 (16) 3.7场区标识、标牌施工…………………………………………………………… 16

混凝土拌和站标准化建设 一、工程概述 本合同段属于仙桃市西流河镇、沙湖镇范围内,起于仙桃市西流河镇金桥村,止于沙湖镇滩湖村,起点与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仙桃段1标段对接,终点与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荆州段对接,桩号为K153+000~K175+938,全长22.938Km。 本合同段共有特大桥4座:苟美湖特大桥、沙湖中心沟大桥、沙湖特大桥、东荆河特大桥;大桥2座:连接线电排河桥、沙湖互通A匝道桥;小桥1座:连接线红土堰沟桥;盖板涵5道,通道8道。共有C30混凝土约42.5万方,C50混凝土约25.4万方。根据施工总体进度计划,主体混凝土需要在21个月内浇筑完成,通过生产能力核算,为便于项目组织生产,和三个分部有效管理站场,项目部决定在全线布置三座混凝土拌和站。分别由三个分部进行调度管理。 1号拌和站主要负责供应苟美湖特大桥砼供应,其中C30砼9.865万方,C40、C50砼6.3837万方。 2号沙湖中心沟大桥以及全线范围内小桥、涵洞、通道的混凝土,其中C30混凝土约8.083万方,C40、C50混凝土约5.043万方。 3号拌合站主要负责供应沙湖特大桥、东荆河特大桥的混凝土,其中C30混凝土约24万方,C50混凝土约13.8万方。

刘家堡3#隧道贯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1

刘家堡3#隧道贯通专 项施工技术方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刘家堡3#隧道贯通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刘家堡3#隧道全长180m,属黄土Ⅴ级偏压,开挖后拱顶部位易掉块。最大开挖断面为120m2,其初期支护采用喷锚、钢筋网及钢架联合支护形式,设计喷砼厚度25cm,钢架为I20的型钢钢架,钢架间距60cm。其超前支护形式设计采用φ42小导管,每根长,环向间距33cm,每环39根,纵向每一环。 2施工方案 开挖到DK246+710时,停止掌子面掘进,施做一环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33cm,全环39根,在中导加临时仰拱,预留核心土并封闭掌子面,同时紧跟仰拱和二次衬砌施工。当隧道剩余30m后,锁脚锚管由2根增加至4根,隧道剩余21m后钢架间距调整为。施工中仰拱距掌子面距离控制在20m以内,二衬距仰拱距离控制在15m以内。接近贯通时仰拱距下导不超过5m。当隧道施工至中间部分剩余5m左右时,上、下导停止掘进,中导每(隔2榀)施作中槽超前支护,加强拱部超前小导管搭接长度,直至中槽贯通。中导贯通后,上、下导继续掘进,每次开挖为1榀间距,左右向错开开挖,至全隧贯通,及时施作仰拱及二次衬砌。 3施工步骤 ⑴开挖至DK246+707时,停止掌子面开挖,施做一环超前小导管,整修好开挖面,并做好临时支撑。网喷封闭掌子面,挂设 20×20cmφ8钢筋网,喷射C25混凝土10cm。

⑵施工仰拱至下导,施工二衬至下导距离不大于15m。 ⑶进口段边仰坡开挖及防护。 ⑷施作超前大管棚套拱及30m长超前大管棚。 ⑸当隧道施工至中间部分剩余5m左右时,出口拱部每施作一环超前小导管,保证超前小导管搭接长度,每次开挖长度为一榀拱架间距,拱架间距不超过60cm,开挖后及时封闭,稳步向前推进。 ⑹中导贯通后,上、下导继续掘进,每次开挖为1榀间距,左右向相错开挖,至全隧贯通。 (7)及时施作仰拱及二次衬砌。 4施工方法 双侧壁导坑开挖 施工中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即先采用φ42超前小导管护顶,先开挖隧道两侧导坑及时施做导坑四周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对余部采用二步或三步开挖。仰拱紧跟下台阶并及时闭合成环。采用该法施工时,在上、中、下各台阶形成一定的步距,而且同一台阶左右工作面形成相互错开后,即可在各工作面按每循环进尺进行平行流水作业。施工时每循环进尺,各台阶步距控制在3m,同一台阶左右工作面错开1m。 双侧壁导坑施工的主要工序如下,见图1: 1、①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做隧道超前支护;开挖1部左(右)侧导坑上部土方;喷8cm厚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②导坑周边部分初喷4cm厚混凝土,架设钢架及临时钢架,并架设锁教钢管,钻设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隧道贯通方案

成昆铁路永仁至广通段扩能工程 站前工程I标 隧道贯通施工方案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永广铁路工程指挥部 二零一六年五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况 (2) 3 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 (2) 4 隧道贯通方案 (4) 4.1贯通面的选择及贯通误差估算 (4) 4.1.1洞外控制测量 (4) 4.1.2 洞内控制测量 (5) 4.1.3 横向贯通误差估计 (5) 4.1.4测量操作原则及平差方法 (7) 4.2 贯通前的施工方案 (8) 4.3 实际贯通误差测定 (12) 4.4 贯通误差调整 (12) 4.4.1 平面贯通误差调整 (12) 4.4.2 高程贯通误差调整 (12) 5 质量标准及保证措施 (12) 5.1洞身开挖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2) 5.2洞身开挖质量保障措施 (13) 6 安全与环保措施 (13) 6.1 隧道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3) 6.2环境保护 (15) 6.3文明施工 (16)

永广铁路站前I标第二项目部隧道贯通方案 1 编制依据 ①成昆铁路永仁至广通段扩能工程隧道施工图及相关隧道通用图; ②《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③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等; ④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⑤我公司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 2 工程概况 站前I标段起讫里程:DK631+145~DK666+854.85,标段全长35.709km,其中第二项目部承建隧道工程12875m,分别为:永仁隧道斜井区、出口区、石头房隧道、楼梯田隧道进口区、楼梯田隧道出口区、班别隧道进口区、斜井区。 3 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 隧道贯通前,洞内超前支护、开挖、出渣、喷锚支护、钢拱架、防排水、二次衬砌等工序要保证平行流水作业。施工劳动力配置要求130人,单口劳动力计划见表3-1。 表3-1 单口劳动力计划配置表

【隧道方案】高速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1.1 工程概况 (2) 1.2 地质概况 (2) 1.3 设计概况 (2) 2 施工准备 (3) 2.1 人员准备 (3) 2.2 现场准备 (3) 2.3 机械设备配置 (4) 2.4 技术准备 (4) 3 测量放样 (4) 4 中央排水系统 (5) 4.1 中央排水沟 (5) 4.2 横向排水沟 (5) 4.3 中央水沟暗井 (5) 4.4 洞口连接 (5) 5 路缘排水系统 (6) 6 环向滤排水系统 (6) 6.1 环向排水管 (6) 6.2 环向滤水层 (6) 6.3 边墙角纵向盲沟管 (6) 7 防水系统 (7) 7.1 衬砌复合防水层 (7) 7.2 沉降缝防水 (7) 7.3 施工缝防水 (7) 8 质量保证措施 (8) 8.1 材料采购的质量保证措施 (8) 8.2 组织管理措施 (8) 8.3 主要技术措施 (8) 9 安全保证措施 (9)

江北岭隧道防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第三合同段位于永嘉县境内,全长4.815公里,设计为双线分离式6车道。其中江北岭隧道左、右洞全长3180m,起点桩号:左洞ZK5+395,右洞YK5+415,终点桩号:左洞ZK6+995,右洞YK6+990。 1.2 地质概况 江北岭隧道位于浙东南低山丘陵地貌,地表为山麓斜坡地形,坡度达15°-45°,坡面植被较茂盛。浅部为含碎块石粘性土,稍密-中密,山坡处可见大量滚石,径1.5-3.5m,最大可达6-8m,粘土层厚度8-10m,土层下为晶屑凝灰岩,巨厚层状,岩表10m左右的全风化层,呈砂土状,局部夹强风化碎石快。隧道出口段为古崩塌体,岩性以含粘性土碎石、块石为主,稳定性差。 1.3 设计概况 隧道设计断面形状为三心圆,设计标准断面积95.54m2,设计建筑界限高5m,建筑界 限宽为:行车道W—3×3.75m,侧向带宽:L 左=0.5m,L 右 =1.00m,检修道J—0.75m(单 侧)。 本工程防排水设计按“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综合防排水体系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衬砌砼与初期支护之间设滤水层和防水层; 2、衬砌砼为自防水结构的微膨胀砼,防水抗渗标号达S10; 3、衬砌工作缝设BF遇水膨胀止水条和背贴式止水带; 4、衬砌沉降缝设桥式止水带和背贴式止水带; 5、防水层与初期支护间按渗水量设置环向排水管; 6、在墙角设置纵向盲沟集水通过UPVC管引至中央排水沟; 7、路基下设中央排水沟,将洞内水排至洞外排水体系; 8、中央排水沟与纵向盲沟间、与环向排水管采用横向排水沟连接; 9、路面边缘设单侧纵向排水沟,并与洞外边沟相连。

拌和站施工方案【详细版】

目录 1 编制依据原则及范围 (3) 1.1编制依据 (3) 1.2编制原则 (3) 1.3编制范围 (4) 2工程概况 (4) 2.1项目简介 (4) 2.2 主要工程数量 (4) 2.3主要技术标准 (4) 3施工组织机构 (5) 3.1组织机构 (5) 3.2主要管理人员配备及分工 (5) 4资源配置 (7) 4.1人员机械配置 (7) 4.2主要材料配置及调配计划 (7) 5施工准备 (8) 5.1 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进场 (8) 5.2 物资准备工作 (8) 5.3 技术准备工作 (8) 6工程进度计划 (8) 7拌和站施工方案 (9) 7.1拌和站概况 (9) 7.2施工机具 (10) 7.3施工工艺流程图 (10) 7.4 场地施工 (10) 7.5 拌和站基础施工 (12) 7.6 料仓建设 (12) 7.7 主机安装 (13) 7.8 生活区建设 (17) 8质量和工期的保证措施 (17) 8.1质量保证 (17) 8.2工期保证 (19) 9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20) 9.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20) 9.2安全保证体系 (21) 9.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23)

10 文明施工 (26) 1 编制依据原则及范围 1.1 编制依据 ⑴现行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法律、规范、验标、施 工指南和铁道部最新规章制度等; ⑵沪昆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临时设施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的通知》; ⑸宁安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做好2010年一季度重点工作的通知》(宁安综发[2010]24号)及上海铁路局颁发的工厂化生产指导意见(上铁建函[2010]170号); ⑹ 2010年1月份现场调查资料、与相关部门签订的协议及工作成果; ⑺中国路桥宁安铁路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⑻宁安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审批的三分部大临规划方案 1.2 编制原则 ⑴符合性原则。必须满足建设单位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求。 ⑵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统筹分配安排施工便道大临工程的工期,组织均衡、连续生产,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 ⑶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采用、利用沿线可用资源,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水平,保证施工便道大临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

搅拌站建设方案

如意城搅拌站建设方案 根据项目施工内容需要建设一座商混搅拌站,搅拌站占地面积 6 亩,搅拌站由搅拌楼、骨料场地、运输车间及附属工程(如蓄水池、生活办公房、配电室等)。 本站采用JS1500型搅拌机,配有相应设备皮带输送机、集料皮带机、配料机(四仓),搅拌站里还配有仓库和外加剂,储水池以及搅拌楼,每小时可生产混凝土80M3 左右,满足施工要求,搅拌机后设有 4 个粉罐,分别是 1 个粉煤灰、 2 个水泥罐、一个外加剂罐,罐内必须储存7 天左右用量,为应急备用一辆散装水泥罐车,在骨料场地分别建设有4200M2 的砂、石堆料储存场地,配有 2 台装载机进行堆料及向搅拌机骨料仓装料,外加剂等材料建立专属材料库,以便存放和管理;有 4 台混凝土搅拌输送车运输混凝土,可确保工程砼的输送。本站的用电,建议使用电力专线,安装一台变压器,为防止电网停电,专门配备一台315KW 发电机,是搅拌站自备电源。 搅拌站四周用砖砌墙,可以在墙外栽种些许花草、树木。 搅拌站必须满足一下要求: ①设立自动计量的搅拌系统,每个配料系统必须满足二级碎石级配的要求, 所有的计量仪器必须经过标定。 ②搅拌站按全封闭设置,防止灰尘污染空气。 ③砂和碎石堆放场地必须全面硬化,隔墙的高度要满足不同材料能够彻底 隔离的要求。 ④砂、碎石堆要有标牌:标明材料名称、产地、进场时间、数量、级配范 围(碎石)、细度模数(砂)、检验日期和结果、可使用于何类混凝土结 构物等内容;进料、检验、用料台账记录齐全。 ⑤水泥或粉煤灰罐必须安装避雷设施。 ⑥上料斗之间加设隔板,避免上料时混杂,上料斗必须搭设遮雨棚。 ⑦ 冬季施工时,应有水加温设备,夏季砂石料场搭设遮阳棚、配备制冷设 备。 精品文档1

铁路隧道贯通方案1

***控制测量设计方案 一执行的标准和规范 (一)《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 (四)***铁路建设相关文件的规定 二、概况 ***位于仁化县周田镇塘富村西北约400m的丘陵地区,属于剥蚀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高程为100-200m,相对高差20-160m,隧道最大埋深约151m,隧道两端洞口地形坡度不同,赣州端洞口较缓,坡度在10°至20°,韶关端洞口相对较陡,坡度20°至30°,隧道起讫里程为DK146+108-DK148+198,长度2090m,隧道全段位于R=2800m的曲线上,隧道纵坡为-5.4‰、 -4.0‰的下坡。 三、平面控制测量 1.洞外平面控制测量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任务是测定相向开挖洞口各控制点的相对位置并和路线中线联系,以便指导隧道开挖,使隧道照设计的方向按规定的精度贯通。根据设计院提供的GPS控制点布置情况和地表、地形条件。拟采用四等导线建立控制网。对设计院给出GPS点进行复测,确认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后,采用一级导线点D004、D003、D002、D00 1、D005、D006、G-D0151作为进洞放样校核。然后用这些控制点作为进洞开挖放样依据。随着坑道的向前掘进,再将洞口控制坐标,方向及洞口水准点的高程传递到洞内,再用导线的方法建立洞内平面控制网,指导开挖方向,并作为洞内衬砌及建筑放样

的依据。 根据本标段施工环境和条件,决定采用利用D001、D002、D003、D004,D005、D006、G-D015点建立四等导线网进行控制测量,用索佳230R全站仪(角度:±2″,距离:2+2×10-6D(mm)对点观测。 四等导线网布设如图一: 隧道 中 心 线 隧道 出 口 隧道 进口 D004 D001 D003 D002 D006D005 G-D015 图一 表一四等导线的精度指标: 注:表中n为测站数,

隧道防排水方案

XXX隧道防排水施工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1.1 编制依据 ⑴新建XXX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⑵XXX隧道设计施工图、双线隧道防排水及辅助工程措施参考图; ⑶《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⑷《高速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 ⑸《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331-2009); ⑹《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TB10005-2009); ⑺《混凝土结构耐久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⑻《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⑼《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 ⑽《铁路隧道防水材料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21号)》; ⑾《铁路隧道防水板铺设工艺技术规定》(建技【2010】13号) ⑿其它铁路工程技术规范及国家行业标准、规则、规程。 1.2工程概况 XXX隧道工程,进口里程0,出口里程5,线路长度0m,隧道埋深3.12~85m,排水采用保温侧沟和深埋中心沟。隧道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内纵坡为6.0‰的单面下坡。进出口结构相同,均为18m喇叭口式洞门,以及19m路堑对称式明洞。 1.3地质概况 隧道范围穿越地层较单一,进出口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粗角砾土,粉质粘土,粉土;洞身范围为太古界(Ar)片岩。另外山涧沟谷底部多有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堆积。根据物探显示DK561+460~DK561+900段洞深波速4.6km/s,DK561+950~DK562+370段洞深波速4.8km/s。 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分布较广,以浅部为主,含干基岩风化带、风化裂隙及构造节理裂隙中,水位和水量受季节降雨量影响明显。其中DK561+330~DK562+545段地下水具氯盐侵蚀性。据渗透入渗法隧道分段正

拌和站规划方案汇总

拌和站规划方案 1编制依据 1.1深茂铁路业主标准化文件; 1.2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数据及现场情况; 1.3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铁道部有关标准等; 1.4我单位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2规划原则 按照“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能环保、方便施工管理”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选点,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有效避开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点,并且尽量避开林地、少占农田,利用荒地,和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选点;应“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复垦。 3选址说明 拌和站位置选址在白沙镇里边村,位于S274公路旁,在线路里程DK175+300右侧90~240m,占地面积为17052m2,计划用地约25.6亩,主要为荒地。 3.1交通:选址处位于既有公路旁,交通便利,临近本区段的重点工程台城河特大桥与凤阳特大桥,便于重点工程混凝土需求量的供应。 3.2地貌:该地段属丘陵地貌,地段临近S274公路,交通便捷,便于统一规划、布置及展开施工。通过现场踏勘、调查了解,确认没有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存在。远离高山深谷和水库,属安全地带。 3.3施工:场区地势较为平坦,先用机械将现场场地整平,然后对表层淤泥部分挖除并用附近路基范围内的山体土进行换填,压路机分层碾压夯实,尤其注意在水泥罐及搅拌机基础位置处,开挖时需挖至硬层,深度较大时采取加深混凝土基础。将拌合站生活办公区及试验站布置料仓右侧,高差5m,边坡按1:1坡度施放。 3.4水电:搅拌用水及驻地生活用水采用接入自来水取水解决。由于搅拌站用电荷载较大,在拌和站与凤阳特大桥桥尾中间安装一台630KVA变压器,做为拌和站的电源供应,同时配备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3.5人员配置:拌和站计划32人,实行架子队管理模式,站内设试验站,须按要求配齐各类工作人员,确保拌和站生产及试验检测等各项工作顺利进展。 4场地规划及布置

隧道贯通方案1

隧道工程 右线贯通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编制原则 三、工程概况 四、施工进度情况 五、施工方案及保证措施 五、贯通段施工方法 七、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四道沟至碾子沟隧道右线贯通方案 一、编制依据: 1、石家庄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承德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的施工图(工程编号:201001) 2、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试验规程、安全规则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4、施工现场实际地形及地质情况。 5、《公路勘察规范》(JTJ061-99) 二、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设计文件、施组条款、质量标准等规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条款进行施工组织、运作,确保工程按照规定要求达标,即质量、安全、工期、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工程成本等的最佳组合; 2、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技能素质,依靠科技,精心施工,合理安排,严格按照项目法管理原则进行操作,实现工程成本与管理的最佳组合。 3、以保质保量、安全稳妥为指导思想。针对现场各部位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加强处理。 三、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工程工程,位于承德市双桥区境

内,左线隧道中心里程里LK1+947.5,净长785米,单项纵坡2.68%最大埋深98.5米。右线隧道中心里程为RK1+920,净长620米,单向纵坡3.0%,最大埋深95.3米。线路为城市快速路,双向六车道、对向分隔行驶。整体式路基宽32m,分离式路基宽16m。隧道采用左、右线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三车道隧道,净宽14.736米,净高7.49米。 地质情况:隧道出洞口段上部为约0.6-6.5米厚的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d)坡积土层。洞口开挖后岩体呈碎石散体状结构,围岩易坍塌。 根据设计,洞门采用端墙式洞门 四、施工进度情况 截至2011年10月17日四右线掌子面开挖施工至RK2+184,剩余36米,目前围岩为粉质粘土,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稍湿,硬结-硬塑状,含坡积角砾。 五、施工方案及保证措施 遵循“早进晚出”为原则,出洞前先对洞口段地形、地质进行现场调查。进口原地面坡度较陡,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埋深约0.6-6.5m。 出洞严格按照CD法施工出洞。即人工开挖上台阶,仰拱紧跟掌子面,同时加快二次衬砌的施工。 上台阶每循环进尺不得大于1.2米,边墙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不得大于2榀,开挖后立即进行初期支护,采用Ⅰ20b工字钢,间距0.6cm 每榀;连接钢筋采用Φ20。拱顶及边墙采用砂浆锚杆,长4.0米,挂网、喷砼支护。实施短开挖、快循环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确保施工安全。

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50940

省道303线巴朗山隧道工程项目 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报审单 承包单位: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合同号:TJ1-1 监理单位:四川省公路工程监理事务所编号:防水2015-01

总监办工程师审定意见: 总监理工程师:日期:年月日 省道303线巴朗山隧道工程项目土建施工 TJ1-1合同段 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省道303线巴朗山隧道工程项目TJ1-1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和目的 ...................................................................................... - 1 - 二、适用范围................................................................................................ - 1 - 三、设置及施工要求 ...................................................................................... - 1 - 3.1 中央排水沟 ............................................................................................................. - 1 - 3.2非中央排水沟部分纵、横向排水系统 ......................................................................... - 3 - 3.3防水系统.................................................................................................................. - 5 - 四、关键防水系统施工要点............................................................................. - 6 - 五、防排水系统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 7 -

拌和站建设方案

新建玉溪至磨憨铁路站前工程YMZQ-19标段3#拌和站建设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中交一航局玉磨铁路项目经理部 2016年5月16日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适用范围 (1) 3.工程概况 (1) 4.混凝土拌和站能效分析 (1) 5.拌和站建设 (2) 5.1拌和站选址 (2) 5.2办公生活区 (3) 5.3生产区 (4) 5.4储料区 (5) 5.5砂石筛分清洗区 (5) 5.6 生活及施工用水 (5) 5.7施工用电 (6) 5.8信息化建设 (7) 6.拌和站建设过程中安全预防措施措施 (7) 7.拌和站防排水及雨季防洪措施 (8) 8、拌和站防雷措施 (8) 9.拌和站后期复垦措施 (8)

3#拌和站建设方案 1.编制依据 1)《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深化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铁总建设〔2013〕193号文); 2)《昆明铁路局关于印发2015年建设项目标准化推进计划的通知》(昆铁建函〔2016〕66号文); 3)滇南铁路公司及其他设计、监理单位关于标准化具体实施的相关要求; 4)《玉磨、弥蒙铁路标准化实施方案(暂行)》(滇南安质〔2016〕31号)。 5)《玉磨、弥蒙铁路建设项目拌和站管理办法》(滇南安质〔2016〕32号) 2.适用范围 本方案仅适用于新建玉溪至磨憨铁路站前工程YMZQ-19标项目3#拌和站建设。 3.工程概况 3#拌和站位于S214省道旁,占地面积为11000㎡,通过新建便道引至S214省道,新建便道长度约为273m,采用C20的混凝土硬化20cm,便道与既有道路采用20%的坡度填土顺接。新建跨河便桥一座,长12m,宽6m。拌和站分为办公生活区、生产区、储料区、砂石筛分清洗区。 4.混凝土拌和站能效分析 因曼木树隧道3#斜井至巴罗二号隧道进口供应范围内无大面积平整场地,拌和站占地面积受限,经讨论分析无条件建设双120拌和站,且设置2座HZS90搅拌机可满足现场需要。 3#混凝土拌和站供应曼木树隧道3#斜井、曼木树隧道出口、关累1#、2#、3#桥、巴罗一号隧道、曼腊特大桥、巴罗二号隧道进口及关累会让站路基,混凝土总量15.8万方,日最大需用量580 m3(供应范围内所有隧道二衬仰拱均同一天浇筑)。单HZS90搅拌机额定效率90m3/h,实际施工中按80%计算,90×80%=72m3/h,双90搅拌机每小时144m3/h,按每天工作10小时,日生产能力1440 m3。综上所述2座HZS90搅拌机可满足现场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