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4题。

1.上图能正确表示一个沿海国家毗连区范围的是( )

A.a B.b

C.a+b D.a+b+c

2.对于沿海国在b+c区域内享有的权益,说法正确的是( ) A.享有与领陆、内水一样的主权

B.行使管制权

C.只行使管辖权

D.享有部分主权权利及其他管辖权

3.沿海国在b享有的海洋权益是( )

A.享有的主权及于其上空和底土

B.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法律和规章的管制权C.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D.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的权利

4.各国船只在④海域享有的海洋权益是( )

A.享有的主权及于其上空和底土

B.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C.海洋强国可以有效声称将其置于其主权之下

D.应用于和平目的

解析:第1题,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不超过12海里。第2题,由图判断a为领海,b为毗连区,b+c为专属经济区。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其他国家的行为必须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第3题,b为毗连区,沿海国具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第4题,④海域为公海,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声称将公海的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权之下,公海只应用于和平目的。

答案:1.B 2.D 3.B 4.D

如下图,中间多边形表示一岛国。读图,回答5~6题。

5.该图数字所示区域为该国的( )

A.领水B.领海

2019-2020年高中选修2地理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6.2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中图版练习题第四十三篇

2019-2020年高中选修2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6.2 海洋环境问题与 环境保护中图版练习题第四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海洋污染物危害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大洋环流 D、生物循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土地被淹没的原因有( ) ①岛屿沉降②海水膨胀③暴雨泛滥成灾④两极冰盖融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石油污染成为日益突出的海洋污染问题,下列海域污染严重的是( )

①沿海水域②海上航道沿线③海上石油产区④石油输出港附近海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图中字母A B 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读70年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变化图(左图)和主要海湾自然岸线比例的变化图(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70年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和自然岸线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海湾的面积均保持不变 B、自然岸线长度存在先降低后增长的态势 C、岸线总长度存在先增长后降低的态势 D、自然岸线比例不断下降,近30年下降尤为显著 关于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和岸线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海湾自然岸线长度和海湾面积的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 B、由于海湾沿岸土地资源丰富,沿海开发建设对海湾形态影响不大 C、海湾自然岸线长度的减少速度不断加快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 D、近几十年以围海造陆为主的人类活动成为海湾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无 【解析】: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气候状况。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4.天气状况。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 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1.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⑴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⑵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⑴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西亚的热带沙漠气候与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 ①西亚、北非位于大陆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形成沙漠气候; ②南亚、我国东南部位于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湿润的季风气候。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⑻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⑽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⑾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 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

高中地理水资源及其利用专题复习

高中地理水资源及其利用专题复习 一、水资源的分类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按空间分布分类可以分为地表水(如江河水、湖泊水、冰川)和地下水(如潜水、承压水);按循环周期分类可以分为静态水资源(如淡水主体——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和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其中动态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一个区域水资源主要有地下水、地表径流、降水、湖泊水等,其与降水量的大小、地表径流流入量、湖泊库容及其水资源量、冰川融化速度等呈正相关,和径流流出量、蒸发量、植物蒸腾量、地下径流流出量等呈负相关。 二、主要的水资源 1.河水 (1)河流的补给来源 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①雨水补给:是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可依据气候类型判断丰水期和枯水期。) ②积雪融水:纬度较高、冬季有大量积雪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而出现春汛,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 ③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 ④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节作用,丰水期可以削减洪峰,起到分洪蓄洪作用,枯水期起到补给径流的作用。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 ⑤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如济南附近的小清河。注意: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河流水、湖泊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径流的变化 ①季节变化:修水库以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②年际变化:修水库以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2020-2021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节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整合提升鲁教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2节海洋污染和生态 破坏整合提升鲁教版选修 1.运用资料,说明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2.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基础·初探] 一、海洋主要污染物 1.来源: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污染物排放,以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世界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1.为什么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地? 【提示】目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上。 2.主要污染类型 (1)石油污染:主要是由于油船事故、海上井喷事故、输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矿企业、城市和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等造成的,目前这类污染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海洋污染。 (2)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大量增加,使总氮和总磷含量严重超标,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3)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的废水、化学农药以及含铅汽油等。 (4)放射性污染、海洋热污染:核废料入海可造成放射性污染,电力、冶金、化学等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冷却尾水,是海洋热污染的来源。

2.石油污染主要分布在那些海区? 【提示】结合石油污染的来源,石油污染主要集中在海上石油运输线路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集中海域,沿海工业城市附近等海域。 二、海洋污染的危害 1.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大量营养盐进入海洋,使海水富营养化,引起某些藻类快速繁殖,消耗水里的溶解氧,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2.对人类的危害:生物体内累积或腐化产生的毒素可通过食物链而威胁人类健康。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非正常竞争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4.对海洋旅游的影响: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3.为什么赤潮主要发出在中低纬度海域? 【提示】中低纬度阳光强烈、水温高,便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另外,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对这些海域的影响大,海水富营养化严重。 三、海洋生态破坏 1.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1) 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海岸滨海、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以及大洋区等生态系统。 (2)破坏原因:海洋污染物过量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2.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使珍稀、濒危物种灭绝 (1)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保持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原料和能源,

2019-2020年地理选修2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人教版巩固辅导

2019-2020年地理选修2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人教版巩固辅导 第1题【单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间。下列行为不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 A、大面积的海水养殖 B、大量捕杀饵料生物 C、渔业过度捕捞 D、定期海上休渔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11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7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8届“航海日”。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国家设立“航海日”,对于我国开发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实现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有着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我国拥有的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是根据________计算出来的( ) A、内水 B、领海 C、专属经济区 D、毗连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关于海冰和冰山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海水结冰,海区盐度会降低 B、海冰主要是咸水冰,高纬度海区直接由海水凝结形成 C、冰山为陆地淡水冰川滑入海洋而成,夏季冰山数量多 D、冰山的撞击力巨大,隐藏在海水中的部分危险更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回答。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高中地理水资源的利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水资源的利用知识点总结 一、水资源的概念 1、概念 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它包括海洋水,不能直接利用。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从能否饮用的角度上说的。 区别:水资源、水能(力)资源、水利资源水能(力)资源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水利资源指航运、灌溉、发电、养殖等多方面交通的利用。 2、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我们从数量上和运动上分析水资源的有限性:数量上看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量很少,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而陆地淡水的主体-冰川和深层地下淡水人类很难利用,较易利用的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只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仅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从水循环运动来看,陆地上的淡水来自大气降水,除每年流入的径流量和分布在人类难以居住的热带雨林地区的水量外,每年全世界真正可以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仅有约9000立方千米。因而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人类应该珍惜水资源。 二、水平衡原理 概念:全球水总量没变,但对一个地区来说有时候降水多,有时候降水少。某个地区在某时期内水量收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陆地上的某地区在不同时期,水量的收入与支出是不平衡的,但多年平均储水变化量的值趋于零,水量的收入与支出达到平衡。 具体解释如下:设某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R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E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P0,则该地区如果是外流区,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E0+R0=P0。 如果是海洋,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E0=P0+R0。如果是内流区,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E0=P0。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E0=P0。 此表达式说明,全球多年平均水分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即全球多年平均水量是平衡的。 1、全球水平衡状况 (1)海洋水平衡:海洋蒸发量=海洋降水量+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 (2)陆地(外流区)水平衡:总降水量=陆地蒸发量+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 (3)全球:多年平均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和水平衡的影响 由刚才海陆间循环演示,我们知道,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要影响水循环,我们就应从这两点出发。但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只能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 合理措施: (1)改变水的时间分布(修建水库大坝、植树造林等) (2)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引水灌溉、适度地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 三、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前景 读“各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对比图”,说明世界水资源分布的概况。 简述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的特点。简述世界及我国水资源普遍紧张的原因。 1、世界水资源分布概况 要了解全世界或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就要了解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这就涉及到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的应用。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的多寡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是多年平均降水量;二是多年平均蒸发量;三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一组是( ) ①陆地上的农耕业 ②偶发的油轮泄漏 ③铺设海底电缆 ④核电站冷却水排放 ⑤港口工程建设 ⑥舟山渔场春季休渔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解析:选C。海上污染物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源于陆地上生产活动,如倾倒废弃物,港口建设时排放污染物,核电站排放的冷却水;陆地农耕业中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随径流入海。二是偶发性的海上石油泄漏。舟山渔场休渔是为了让鱼类更好地繁殖生长。 读三角贸易示意图,完成2~3题。

2.海域①~④中,石油污染较严重的是( )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受石油污染的影响,上题中的海域( ) ①海洋生态遭受破坏 ②海岸环境遭受污染 ③爆发赤潮 ④洪涝灾害加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2题,石油污染主要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第3题,爆发赤潮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加剧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答案:2.C 3.A 21世纪是向海洋进军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海洋的污染源主要来自( )

A.海洋运输B.石油开采C.工业生产D.农业生产5.我国四大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 A.南海B.东海 C.黄海D.渤海 6.治理我国海洋污染的根本途径有( ) ①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配备除污船,随时清除海上油污和垃圾 ④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⑤无害化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答案:4.C 5.D 6.D 7.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是( ) A.防治海洋污染 B.建立海洋保护区 C.整顿沿海工业生产 D.禁止捕捞海洋生物 答案:A 8.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的是( )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高二地理下册 同步检测试题5《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全国通用)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0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8.7级。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人员失踪和死亡超过20万,这次海啸波及7个国家,这是此区域40年以来最大的海啸。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所发生的海域是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3.除了海底地震能引起海啸外,还可能引起海啸的有 ①滑坡②泥石流③海底火山爆发④风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B 本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并以此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从图中所示的地震发生地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上。 2.B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图中所示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该处是板块的消亡边界。 3.C 一些自然灾害之间有关联性。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或风暴引起的巨浪,它能破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而滑坡、泥石流不会引起海啸。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相对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5.我国下列各水域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长江口 B.黄河口 C.辽河口 D.珠江口 6.洋流对赤潮的影响主要是 A.稀释了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物 B.使赤潮发生海域形成大渔场 C.加强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程度 D.使赤潮污染范围缩小 4.D 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工业生产中含氮、磷废水的排放,生活中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相对封闭的海湾,较高的海水温度等是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5.D 珠江口水域相对封闭,水温较高,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严重。 6.A 洋流能够带走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物,减轻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程度,却使污染范围扩大。 国际海底是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或各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国际海底的所有开发活动受有关国际机构管理。下图为我国的国际海底矿区。读图,完成7~10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6 环境保护 [考纲原文] 1.环境与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4.环境污染与防治。5.环境管理。 高考题组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2.(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

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高考题组二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4.(2013·江苏地理)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高中地理 海洋地理测试题

海洋地理 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10年上海卷文综) 1.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沉没,海底原油向外泄漏。借助大风和洋流,浮油“魔爪”不断伸展,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下图(洋流模式示意图)中表示墨西哥湾暖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10年上海卷地理) (七)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在下列世界著名渔场中,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域的是() A.纽芬兰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 D.北海渔场 答案:A 3.当“拉尼娜”发生时,住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答案:D (10年上海卷地理) (八)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 4.随着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月相变化,依次出现的潮汐现象是() A.大潮、小潮、大潮、小潮 B.大潮、大潮、小潮、小潮 C.小潮、大潮,小潮、大潮 D.小潮、大潮、大潮、小潮 答案:A 5.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①稻田灌溉②候潮进港③潮汐发电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10年江苏卷地理第7题) 22C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0 6题。 6.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所覆盖的区域都在中低纬度,而大陆西岸比较宽,则主要因为22℃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暖流增温,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寒流降温,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 (10年山东卷文综第8题) 图4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形象。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7~8题。 8.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B

高中地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3、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自组学习。 2、案例分析法 3、合作探究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重点 1、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难点 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6人一组,共9组。 2、搜集初中学习过的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按课本的活动和案例要求,由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本地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投影资料,进行演示。 (二)导入新课 1、请问最近有没有看从化新闻? 2、主要报道什么?(从化各地旱灾,领导到各处视察,与村民一道解决农田缺水问题。) 3、解决了没有?(部分地区有好转,从全市来看,仍很干旱。) 4、如果农田缺水问题继续蔓延下去,将会带来什么影响?(水稻减产,农民失收,还会影响到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5、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困境?(近两个月几乎没有降水,江河水径流不足,流溪河的河床很浅,几乎见底。) 6、由此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十分重要,你了解水资源吗?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练习卷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实现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前提是: A.减少或禁止人为干预,保持海岸线自然塑造过程 B.人类实施大规模海岸开发行动,如大面积采石挖沙、滥挖珊瑚礁等 C.大力修筑海堤等海岸防护工程,隔绝海洋波浪对海岸岩石的冲击 D.研究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规律,制定长期的海岸管理政策 2.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水的三相变化 B.重力 C.大气运动 D.太阳辐射 3.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 4.储量最多的水和储量最多的淡水分别是: A.海洋水和淡水湖泊水 B.海洋水和冰川 C.海洋水和地下淡水 D.海洋水和陆地水 5.赤道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B.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附近有寒流经过 D.附近有暖流经过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任何国家都享有12海里领海权②只有沿海国家才拥有专属经济区 ③专属经济区的范围是领海以外200海里内 ④在专属经济区,该国享有勘探、开发、保护、管理海床上覆盖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7.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化害为利的合理措施是: A.扩大灌溉面积,过度抽取地下水 B.大面积排干湖泊和沼泽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行人工降雨 8.深海锰结核矿是世界公认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 A.北大西洋 B.南大西洋 C.南太平洋 D.北太平洋 9.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 B.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C.海水密度的差异 D.大陆轮廊和岛屿的影响 10.由信风引起的风海流,其运动方向为: A.南北半球都由东向西 B.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 C.北半球向西,南半球向东 D.北半球向东,南半球向西 11.海洋表面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A.赤道附近海域 B.北回归线附近海域 C.北冰洋沿岸海域 D.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域 12.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影响显著的洋流是: A.日本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13.寒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的暖流经过的海区相比较: A.水温低、盐度高 B.水温低、盐度低 C.水温高、盐度高 D.水温高、盐度低 14.人类在海洋中的捕鱼量90%以上来自: A.热带海洋 B.大洋中部 C.温带大陆架浅海 D.寒带地区 15.澳门的面积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沉积 B.海面下降 C.地壳上升 D.围海造陆 16.实现海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 A.禁止在海岸带进行捕捞活动 B.有计划地改变海岸系统的自然过程 C.加快海岸带的开发利用速度 D.制定长期的海岸管理政策 17.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是: A.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B.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 C.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D.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增 18.海洋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的关键因素是: A.海洋面积大 B.海洋水体深 C.海水的热容量大 D.海水的热容量小 19.反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有: A.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大洋环流 B.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大洋环流 C.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 D.北印度洋夏季洋流 20.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水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同纬度海区水温相同 B.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C.暖流水温高于所流经的海区的水温;寒流水温低于所流经的海区的水温 D.相同经度各海区水温相同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关于秘鲁附近海区的正确叙述是: A.有水平风海流 B.有上升的补偿流 C.有上升的密度流 D.受洋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22.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为: A.大气输送的热量 B.太阳辐射的热量 C.海水蒸发的热量 D.寒流带走的热量 23.下面关于洋流的正确叙述是: A.北印度洋沿岸不受暖流的影响 B.印度洋北部海区在冬夏季风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洋流 C.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D.从密度差异考虑,地中海表层海水流入大西洋 2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促进了全球的水量平衡 B.促进高低纬的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C.使受污染的海域加速净化,但也使污染范围扩大 D.促使南北半球大陆东岸增温增湿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如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④碱性土壤(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尤其以夏季为盛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课后检测:第六章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一组是() ①陆地上的农耕业 ②偶发的油轮泄漏 ③铺设海底电缆 ④核电站冷却水排放 ⑤港口工程建设 ⑥舟山渔场春季休渔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解析:选C。海上污染物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源于陆地上生产活动,如倾倒废弃物,港口建设时排放污染物,核电站排放的冷却水;陆地农耕业中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随径流入海。二是偶发性的海上石油泄漏。舟山渔场休渔是为了让鱼类更好地繁殖生长。 读三角贸易示意图,完成2~3题。 2.海域①~④中,石油污染较严重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受石油污染的影响,上题中的海域() ①海洋生态遭受破坏 ②海岸环境遭受污染 ③爆发赤潮 ④洪涝灾害加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2题,石油污染主要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第3题,爆发赤潮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加剧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答案:2.C 3.A

21世纪是向海洋进军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海洋的污染源主要来自() A.海洋运输B.石油开采 C.工业生产D.农业生产 5.我国四大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A.南海B.东海 C.黄海D.渤海 6.治理我国海洋污染的根本途径有() ①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配备除污船,随时清除海上油污和垃圾 ④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⑤无害化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答案:4.C 5.D 6.D 7.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是() A.防治海洋污染 B.建立海洋保护区 C.整顿沿海工业生产 D.禁止捕捞海洋生物 答案:A 8.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利用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解析:选D。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油污处理方法是先利用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再集中处理。 北极圈里的因纽特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因纽特人“手舞足蹈”最主要是因为() 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 B.气候变暖,生活更舒适 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