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美学的意义

教育美学的意义

教育美学的意义
教育美学的意义

教育美學的意義

崔光宙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一、教育學與美學的科際學科

美學思想在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很早就有清楚的紀錄,中國先秦「禮記」的樂記篇,和古希臘柏拉圖的「饗宴篇」(Symposium)和亞里斯多德的「詩學」(Poetics),都是西元前就完成的著作。在西方歷史上第一部以「美育」為名稱的著作,首推德國詩人席勒在1793年開始所陸續發表問世的「美育書簡」(On the Aesthetics Education of Man in a series of letters.)。至於「教育美學」(Educational Aesthetics),在教育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仍算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甚至它還不是在現今教育學術界中,學者普遍接受的名詞。顧名思義,「教育美學」就是「教育學」(Pedagogy)和「美學」之間的科際學科(interdisciplinary),就原本的美學來說,教育美學延伸了它的應用領域到教育學之中;而就教育學術而言,教育美學是美感教育的理論基礎。

二、教育哲學的一部分

教育美學會逐漸形成為一個學術領域的原因,可以從學術發展和教育改革實際需求兩方面來看,在學術的發展上,教育學原本是一個統整各種深入瞭解「人的理論」與「教育實踐經驗」的學術領域,德國教育思想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在十九世紀初,就提出教育學有兩大理論基礎—「倫理學」(哲學的一部分)和「心理學」,隨後其他各相關的學術研究:像社會學、人類學、行政學…的理論視野,逐漸成為教育學中的討論主題,於是有了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等這些教育學中第一層次的科際學科。傳統的美學原是哲學的一部分,因此,教育美學的成立,也與教育哲學的關係最為密切,要瞭解教育美學的成立,可以從教育哲學的發展主軸入手。

三、教育哲學的三種類型

在近半個世紀以「教育哲學」為名的學術著作綱要編排方式中,我們可以隱約見出一個發展的趨向,它的過程大體上是由「哲學體系」為主體,逐漸走向以「教育論題」為主體,而這個走向的三個階段,可明顯表現在和教育哲學大綱編排的不同類型上:第一個階段的類型是嘗試尋找和建構哲學體系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關係,因此它以哲學體系中的三大部門:知識論、形上學和價值論為架構,以形成知識論與教育、形上學與教育、價值論與教育為主題來設計著作綱要,這種教育哲學的論述依附在傳統哲學體系之下,好處是方便有哲學基礎的學者能很快掌握到著作的分類系統,但教育問題常只是附帶一提的附屬品;第二個階段是以分析現代西方各派哲學中的教育主張為主軸,例如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存在主義

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學派教育思想、觀念分析哲學的教育思想、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想…等。這種類型的好處是每個哲學派別都有自身的核心主張,不再被哲學體系所切割。但各派別思想差異很大,如果讀者不是有高度成熟的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反而無所適從。而且有些哲學別派並未提出明確的教育主張(如存在主義),著者將他們的思想延伸出原典論述之外,難免使思想更加混淆;第三個階段和種類則是教育問題的哲學省思,例如教育本質問題的哲學省思、教育目的問題的哲學省思、教育方法問題的哲學省思、教育內容問題的哲學省思、教師專業的哲學省思、教育對象的哲學省思…。

四、教哲第三類型的主旨

到了第三階段,教育哲學的研究,確實從學術附屬和借用,逐漸走向以教育問題為主體。這個研究取向的好處是教育哲學的關懷焦點不會受限於原本的哲學體系與哲學派別,而能開拓自己的學術論述與道路,使學術思考與現行教育實踐的關係更為緊密。例如傳統的教育哲學較難碰觸現在教育改革中常見的「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統整」、「綜合中學」、「建構式數學」…等概念,第三種類的教育哲學,反而應以這些概念的哲學省思與批判為討論題材。但有時學術討論尚未成熟,就捲入現實政策中「改革」與「反改革」之爭,反而不利心平氣和的理性思辨。所以將學術發展返回歷史根源為基礎的討論,似有其必要。「教育美學」這個學術領域,就是要回顧思想史上的美學主張,提供教育學思考的新元素,進而提供美感教育理論基礎。

五、研究教育美學的必要條件

如上所述,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為第一層次的科際學科,教育美學為第二層次的科際學科。什麼叫第二層次的科際學科,美學是哲學體系中價值論的一部分,所以在性質上,它原本是哲學的「次學術領域」(sub-disciplinary)。但這個次學術領域在學術發展的過程中,大量吸收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藝術史的材料,而超出了「哲學美學」原本的討論範圍與題材,這對參與這個領域的學術成員而言,或許挑戰性加高、困難度大增。學哲學而又缺乏豐富的藝術經驗的學者,很難在討論過程中談出可說服人的道理。相對的,具藝術背景的人,若缺乏哲學訓練和其他種類藝術的深刻理解,也很難跳出原本學習背景的訓練,而進入美學討論的行列。即使兼有哲學背景、藝術經驗的學者,若缺乏教育實踐的關懷與省思,仍然不足以深入探索「教育美學」這個學術領域。因此,哲學思維、藝術經驗、教育關懷是「教育美學」學術發展的三個必要條件。

六、教育美學的教育目標—提升品味

教育美學的研究目標,是在探索如何提升人的「品味」(taste),或是使人追求更高品質的精神生活,而這精神生活是基於一個人的感官享受或滿足,例如:

音樂是聽覺享受為基礎所產生的想像世界精神滿足;繪畫是視覺享受為基礎所產生的想像世界精神滿足;戲劇則是綜合多種媒介(文學、舞台表演、服裝、燈光、佈景…)的藝術類型。教育美學的主旨就是在以美學研究和藝術經驗,來澄清「提升品質」與「充實精神生活」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而這個研究主旨,在教育學術研究中,仍有再以強化和增進的必要。

七、教育美學的實踐意義

教育實踐方面,教育美學在近十餘年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益顯其重要。民國八十三年所發表的「教育改革白皮書」,中、小學藝術類科的教學,已經打破原本的音樂、美術與表演藝術的科目界線,而統稱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就此學習領域的名稱來分析,其實它的精神是要相當程度的打破不同藝術類別的「專業區隔」,而進行多種學科內涵的高度整合。就「藝術」而言,在美學中叔本華、黑格爾、蘇珊朗格…等人,對藝術分類都有精闢的見解,如今通稱的「八大藝術」,也有很多種說法,不過至少可以包括: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八個種類。而「人文」的範圍更廣,舉凡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都涵蓋在內;因此「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不僅應該「涵蓋」八大藝術,還更要「統整」人文的四大範圍。這個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顯然就不能太過狹隘、缺乏開闊的視野,而應打破「藝術種類」與「人文學科」的分類侷限,具備「有容乃大」的心胸。「教育美學」的學術造型與討論範圍,恰好具備此種特色,而可成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的理論基礎,和美育實踐過程中進行深度省思之依據,而教育美學研究就是在現今教育改革的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八、藝術欣賞教學的理論基礎

具體而言,「藝術與人文」的實施宜以欣賞教學為主,原因是藝術領域相關的教學有:藝術創作教學、藝術表演教學、藝術評論教學…,這些教學的種類與欣賞教學相比,需要更多的專業能力與技巧,而在藝術各相關教學中,欣賞最需要「人文素養」的成份,甚至可以說,藝術欣賞活動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人文素養」,而非像「素描」、「視譜」…等的「技巧訓練」,而人文素養的三大內涵—哲學思考的深度、歷史視野的廣度和文學情感的強度,又是「教育美學」學術研究不可偏廢的範圍,因此「藝術欣賞教學」與「教育美學研究」自然成了相輔相成的體用關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