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给孩子进行美学教育

如何给孩子进行美学教育

如何给孩子进行美学教育
如何给孩子进行美学教育

如何给孩子进行美学教育

前不久,听到一则让人捧腹的笑话:“一所地处偏远的小学在上美术课,讲台上放着一尊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塑像。前来视察教学工作的县教育局长走进教室,问一位学生:这个塑像怎么没有胳膊?学生怯生生地回答:不是我弄坏的。老师在一旁赶忙解释说:这塑像买回来的时候就是残的,没胳膊。校长不好意思地打圆场说:学校经费紧张,买的是次品。局长很生气,对校长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下次一定要买好的,有胳膊的!”这个笑话看似戏谑,却也尖锐地点明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全民艺术素养亟待提升。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日,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艺术亦渐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此,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

幸运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现已正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以美术学科为例,

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早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目前,这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依专家之见,核心本位的美术教学如若真的要落地践行,还有赖于我们对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惟其如此,灿烂的教育理念之花方有可能结出累累硕果,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号”与“呼吁”层面而直达教育改革的深层。

核心素养时代,课堂美术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如若真

的要培养与生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则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思维和探究过程。究其原因,有这样一个对核心素养的经典理解——它是“个体在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此外,此次教育部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张华教授也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认为其“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

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据上述理解进行推证,核心素养不是直接可以教授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生成的一种能力。

再来看传统的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课为例,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不尽然!一直以来,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更多是站在“知识传授与讲解”的层面展

开教学,让学生记忆各种事实和知识,人名、风格、流派、特征等不一而足。就算有问题,如“文艺复兴三杰是谁?”“印象主义绘画有哪些特征?”“徐悲鸿对现代美术的贡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材或网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直接“拿来主义”或“复制”即可,遑论能够有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成分了此种“学科本位”的

美术教育观,有的更多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非着眼于从学生认知和发现的角度培养其敏锐的审美眼光与判断能力。

在专家看来,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需要基于问题式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美术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活化学生的思维,同时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并灵活地将其用于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其间,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课堂上“横空出世”的书本知识或者是教师的权威定论,而是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分析、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而自主建构的知识。这个过程中,“问题”可以

被理解为一种有待解决的困惑或疑难。在教育学领域,这种“困惑”或“疑难”不同于考察学生记忆与理解似的“提问”。它需要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探究意识,并在各种繁复的真实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分析并给予相关解决对策。这个过程包括观察、推理、收集组织相关材料、设计研究方案、实践验证分析等,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举个美术教学的例子,“为何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声名大噪、名垂画史?”这就是一个值得在课堂中好好探索并引领学生探究的好问题。不同于传统讲述画家逸闻轶事和“下定论”的教法,如若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其势必涉及对梵高生活时代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学院艺术、传统规范是如何抑制青年艺术家的创新?艺术创新的动力、方法、角度?艺术观念如何更迭?为什么审美标准会随时代的迁移发生变化?对这些系列衍生问题的探究,是不能靠简单描述梵高悲惨的生活经历和对梵高艺术特色教科书版的标准答案呈现来解释的。

于此可见,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中“好问题”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其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所引起的“涟漪”,会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以及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其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获得一种对艺术新异的眼光、卓越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20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经这么说过,“一个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去寻找新的土地,而是获得新的目光”。我想,对于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样子,亦可作如是观吧。

艺术与审美教育

第十六讲艺术与审美教育 1 艺术何为 2 艺术作为审美教育 3 当代人与艺术的问题 4 艺术与游戏的人 我们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一般本性,并揭示了它在根本上是作为技艺、欲望和大道的游戏。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艺术现象的基本结构,阐释了艺术家、艺术创造过程、艺术品和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本性及其关系。但我们还必须探讨艺术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和功能。这就是说,我们还要追问,艺术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1 艺术何为 艺术对于人类有何种意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回答一个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前的另一个问题,艺术是否有意义。所谓意义总是在一个事物和它者之间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意义在根本上就是事物自身对于它者意味着什么。这其实关涉于艺术自身的目的:艺术何为?亦即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它是为了它自身,还是为了它自身之外的其它什么?对此一向就有两种理论。一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或者为社会而艺术。 关于艺术何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在艺术从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些基本活动如宗教活动尚未分化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不存在艺术何为的问题。这时艺术就是生活世界必备的一部分,并且它就是为了生活世界。于是艺术的目的是没有疑问的。艺术何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伴随着艺术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艺术自身本性的自觉,艺术要成为艺术自身,因此便产生了艺术和生活世界关系的争论。但为艺术和为人生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现代和后现代,并且成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争论的主题。在20世纪初的极端现代主义阶段,艺术所面临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主义的垄断和支配。为了保持其自身的本性并拯救其所遇到的危机,艺术有意识切除与生活世界的各种关联,而回到了自身。这样便发生了艺术的“去人类化”或者是“解人性化”的运动。但这主要是艺术反抗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一种消极的行为。但到了在二十世纪中叶,晚期现代主义开始抛弃自我关涉的形式主义的艺术,而发展出了新的模式,诸如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等。这些艺术思潮一方面保持现代主义对于现实的反叛性,另一方面却摧毁了现代主义的关于艺术的自律的狭隘性,因此成为了后现代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主要强调了艺术的自律,认为艺术是一个与生活世界不同的独立的世界,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本性。这个本性一般被理解为所谓的形

高校美育教育

高校美育教育 程啟鹏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

浅论美学教育

浅论美学教育 毛坝小学刘光华 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然而在我国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相当多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艺术教育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能发挥相应的培养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成了教育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可以看作是普通美术教育同时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中小学教育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匮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美术课作为副课更受到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忽视。不可否认,美术课承担着中小学生的审美养成任务,其目的主要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教育资源不足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源匮乏 如今的农村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特别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上。例如,农村中小学,有的学校附近除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任何与美术相关的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村本身经济落后,地方无力对教育有更大的投入,从而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 其次,美术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不会对升学造成影响。这样,在学校和家长看来,美术就是“鸡肋”,不能和语、数、外相比,也就更不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增加投入。 基于上述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所能够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匮乏的,而某些学校教学器材和专业图书之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由经济和地域问题导致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可说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不足,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不要说优秀的教师,就连刚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去,这必然会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无条件吸引师资,所以根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在这种条件下,农村中小学在教学上基本是实行包班制,部分老师兼语、数、外与美术教学于一身。而且这些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培训,没有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认为美术课并不重要,经常把美术课改为体育课和自由活动课,或者干脆布置作业变成作业课。这种对农村孩子美术熏陶和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美术修养和城镇孩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因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和青少年审美意识养成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大部分专职教师接受的还只是学院式的造型技术培养,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一定距离,缺乏可资借鉴的教学手段,这也使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三)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缺乏 从学生方面来说,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开设了美术课,但并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

舞蹈教育与审美教育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

舞蹈教育与审美教育外文翻译中英文 英文 Theoretical Arguments for Dance as a Means of Provid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abina Macovei, Mihaela Zahiu, Roxana Sulea Abstract Building autonomous and creative personalities is one of the ideals of integral education that also includes aesthetic education. One of its components is the education for self-expression through movement which can be achieved in school by mea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rtistic field enabl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posture through movement is dancing, and this is why we have chosen to dedicate our study to the formative-educative value of danc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it in primary school curricula, considering that the years spent in primary school a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upils’ personality. Keywords: dance, aesthetic education, expressivity, motricity 1 Introduction Aesthetics or “the science of artistic beauty”, as defined by Vianu (1936), is a cultural value that leaves its mark on huma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ne of its manifestation forms is represented by dance, a human activity with many facets, from the simple pleasure of joining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语语言文学系 084班 王金星

什么是美感 什么是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他又强调:“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他理解说:“任何东西,凡是我们在期中看见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我们喜欢那种生活,便是美。”可以看出美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他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一是,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二是,美感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三是,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四是,感觉和描写世界的美 对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赠汪伦》的诗来解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一,正式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伦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汪伦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

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一、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学习美学?简而言之,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己觉的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思到我们在说“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我们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伦理观与真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光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光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提到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的能力。 第四,有利于各种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

浅析教育美学的深刻内蕴意义以及审美判断标准

浅析教育美学的深刻内蕴意义以及审美判断标准 0804 初教小英张帅晨 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美学”一词出现的频率呈几何级增长,像一朵几近枯萎而又不甘寂寞的“明日黄花”,在跨世纪的空气、阳光和雨露的洗礼下,重新鲜活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繁茂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时之间,“后现代美学”、“后实践美学”、“城市美学”、“生态美学”等,甚嚣尘上,好不热闹。这对于当代美学发展的利弊姑且不论,但至少,它足以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什么东西都能加上“美学”的后缀而派生出美学的又一门新的学科;似乎21 世纪是一个“美学世纪”。 然而,教育美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新兴学科。它把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研究包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教育中的环境美学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育美学的视阈中,教育之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课堂教学言语,既具有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等艺术技巧,又能达到“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情美以感人”的审美效果,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深刻的穿透力、紧密的凝聚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在美中得到升华,给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那么,深刻的意义,以及丰富的内蕴使得教育美学具有一种略带神秘感的气息。而却早在几年前教学美学并不为人所重视,也就是说,当时没有人觉得美学应当应用于教育。但是,事实证明,教育美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其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历史积淀的。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我在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的一位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这对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要出现教育美学这一理论范畴有了进一步的更加直观的认识。 “大概二十年前,在县城的新华书店购得一本《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那时对宗先生是何许人也,其学术方向是什么一无所知。也许是出于对“文化”两个字的敏感和迷信,在好奇心和虚荣心的合力的驱使下买了此书。到手之后也没有认真读过,所幸的是至今保存着。一年前宗白华先生才真正走进我的视野,此时我才知道他是个美学家,学贯中西的大师。读了一些他的文章,托朋友买了一本他的著作《美学的散步》,深为他的学识折服。然而让我怦然心动的不仅是他的学识,更有他文章中蕴含的人生情趣。他用美学家特有的艺术的审美的眼光,为我诠释诗歌、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还有宇宙、万物和人生,让我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美,和美带给心灵的愉悦。由此引发我对美学的兴趣。粗略读了一些关于美学的文章之后,我隐约得出这样一种认识:美无处不在。不仅艺术作品中有美,生活中也包含着无穷的美的因素,或许可以这样说:美是生活的特质。就像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而然的,我就联想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疑问,教育蕴含着美。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教育和美学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教育与美融为一体? 这想法还要追溯到更早以前,我对教育的基本属性的思考。几年前,在论坛上参与一个朋友发起的讨论: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在此之前,对教育的属性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也没有认真考虑过。看了朋友的发言,深为其观点服膺,确立“教育是科学”的信念,也曾用文字为之鼓吹。然而随着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的深入,这一观念开始动摇。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教育科学论无法帮助我解决

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及其意义(1)

教 育 评 论1997年第2期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 走向及其意义 □冉铁星 一 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包含着许多值得发掘和思考的意义。限于篇幅,这里只就笔者的感受简单谈一点管见。 教育美学的兴衰有着深刻而特殊的社会背景。说其深刻,就在于教育美学如同其他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一样,必然受到一定社会背景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美学在世纪初期和后期两次崛起以及在中期沉寂,正好与时代的背景相吻合。本世纪初,破旧立新的社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中国的门户向世界敞开,西学东渐触动了东方文明的自觉,一些深邃而浑沌的古老智慧在近代理性精神的催化下焕发出青春。王国维、蔡元培等就是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启发,在我国倡导起美育。本世纪后期,教育美学的复兴则正好处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也不约而同地受到国外各种学科思想的影响。显而易见,这种影响根植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开放。言其特殊,即教育美学与其他文化形式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社会需要和土壤。可以看到,每当某种伦理精神破坏或失落,社会上功利思潮盛行、机械行为泛滥、国民精神萎靡、个性片面发展时,美及美育的呼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响起。梁启超视美为人生自由之所在,王国维、蔡元培欲以美育代宗教,周扬称美育是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手段, 陈元晖提出要从美学研究中寻找教育本质之最终答案,后起之秀们则认定现代教育的走向在于美育及其理论——教育美学等等,这些主张大都在一种拨乱反正、重塑人文精神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同时,这种背景既是迫切的社会需要,也给教育美学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教育美学的建设成效系于倡导者和研究者的主体性。教育美学发展的两大波峰有着明显的不同,从倡导的规模、研究与实践的广度上看,后者明显大于前者;但从研究及其思想的深度看,后者显然还没有超过前者。例如,在学科体系的构建及美育的具体实施上,后来者远远超过前辈;但在美育及教育美学的性质和功能的探讨上,前辈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则显得高出一筹。美育新民、美育救国、美育代宗教等等思想,如果除去其中唯心的成分,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加以分析改造,则会闪现出天才的远见卓识。提及这一点并不是这里的主要目的,关键的意义在于:前后两期的倡导者和研究者所体现的主体性,对教育美学的发展及其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的主体性主要指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学术事业心、创造精神及学科知识结构。并不需要用多大的努力就可以看出,前后两次高潮由“热”变“冷”,原因是大不一样的:前次更多地是由于战乱频繁,无暇顾及如镜中之花的教育美学;后次则更多的是因为主体性相对不够,拿不出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实施操作,既成效明显又让人信服的教育美学。平心而论, 22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同时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美术教学,让学生感受、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积极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体育教学,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姿态美,在自由、舒展的运动中表现美、体验美;地理教学,让学生认识祖国美丽富饶的疆土,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激发学生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语言表现的美,能够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并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数学美,如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代数图解的曲线美;认识美的数学分析,懂一点美的理性知识。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语音、教态、仪表等可以渗透美育。这样美育与智育密切结合,加强美育,就可以使小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 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 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 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 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 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 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 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 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 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 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 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小学数学中的美学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美学教育 发表时间:2019-10-12T09:53:53.71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2期作者:何海蓉 [导读]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解几道数学题的问题,我们要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感悟天地的广大、数学的无穷魅力。 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四小学6356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忽视了美学教育的渗透,数学教师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数学知识传授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上了,这也无可厚非。数学教学中含有很多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教材,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学习数学科学发现美、科学塑造美,把科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拓展数学美学视野。我执教小学数学以来,认真研究小学数学中的美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智商与情商,立足于新课改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谈谈在小学数学中挖掘美学教育的具体做法,与同仁商榷,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挖掘数学中美学教育的意义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解几道数学题的问题,我们要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感悟天地的广大、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其原因是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尚未形成。形象思维有利于美学的学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善于观察美、欣赏美,对美的追求有着无限的动力。 让美学把学生带入数学的殿堂,通过学习数学发现数学中的美。例如圆是给人一种规则美的图形,旋转可以对称,同时也是轴对称图形,不仅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在动、静中有种平衡的美学存在。再如我们教学中的梯形,有种直线的美,有着对称的美,图形十分规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可以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的思维,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就会逐步形成逻辑思维。 美学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学生对美学的追求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创造美,驱动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学生对积木感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正方体、长方体,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掌握图形的演变,自行制作积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心脑并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圆,可以很规范地画出五角星和折叠出五角星。学生看到自己的手工制作如此精美,便不断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数学可以创造美。 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挖掘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美好的情感,规范美好的行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陶冶情操,美化优化心智活动,涵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从图形中可以观察到图形变化美(可以从长方形演变而成)、平衡美、和谐美、内敛美,演变可以看出外展美。 二、如何挖掘数学中的美 1.图文结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概念叙述,语言简明,逻辑严谨,呈现出一种严谨的美、逻辑力量的美、逻辑清晰的美,公式简洁,符号美观,一目了然。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用图形形象地表达数学语言,不仅生动、形象、直观,而且给学生输入了美学。数学课堂上老师板书清晰简洁,用不同的颜色标出重难点,用线条表达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简约明朗,学生不仅易懂易记,而且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2.用数学观察生活中的美。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美无处不在。为了感悟数学无穷的魅力,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生活中。例如在《三角形》一课,我引导学生观察房屋三角形的屋脊,不仅美丽、对称、平衡,而且具有稳定性。再如生活中人们上街买菜,大多数人口算,不仅速度快,而且十分准确。从这样生活实例我开始讲解简便运算,例如张爷爷上街买菜,1元8角一斤芹菜,买11斤要多少钱?如果不用简便方法,计算量大一点,我们运用简便运算,10×1.8+1×1.8=19.8元,非常简单,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中伟大的智慧美。我们观察窗子、窗帘、穿衣镜有种对称的美,房屋的设计有种平衡、和谐、稳定、力量的美,让生活中的美提高了数学美的高度。 三、优化方法,创造美 1.数学手工制作。数学手工制作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手工制作。例如我们学习立体几何,老师组织我们进行手工制作车比赛,设计不同形状的立体,用纸壳进行立体折叠,通过剪刀、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加工,我们折叠了电视机、柜子、床、粮囤等。在手工制作时,我们运用数学知识思考材料最大化运用,减少浪费。效率要高,手工制品要精美,无一不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要做到手脑心并用,提高数学运用能力和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兴趣十分高涨。 2.数学情感美文赛。数学中有很多美的发现,为了升华对数学的美感与情感,我举行了数学美文大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把对数学中美好文字、图形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科十分亲切,情感丰富,语言生动。有位学生写到:“我今天解一道数学难题,已知条件十分隐蔽,反复阅读文字,百思不解。最后我把题中已知条件、未知数通过一种表格列举出来,表格十分清晰,研究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越来越明朗,大脑中形成了一幅清晰美丽的思维导图,沿图思考柳暗花明又一村……”简短几句话表达数学解题的折磨与兴奋,数学情感与美感一同生成。 总之,数学中美感教育不仅是数学拓展教学,而且是学科整合的一个举措,也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学科之间渗透教育成为时代必然,只要我们科学研究、高效整合,我们的数学教育就会走在时代前沿。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美育是指什么的教育

美育是指什么的教育? 情感的教育美学原理选择题 美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 感性的教育美学原理选择题 《诗论》是谁的著作? 朱光潜美学原理选择题 人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的美育? 五个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美学原理选择题 德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美学原理选择题 在西方,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育”? 席勒美学原理选择题 谁提出的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 尼采美学原理选择题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 索福克勒斯美学原理选择题 以李白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 飘逸美学原理选择题 以杜甫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 沉郁美学原理选择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谁说的? 孔子美学原理选择题 “软实力”是谁提出的? 约瑟夫·奈美学原理选择题 知识产权产业产于哪个国家? 英国美学原理选择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哪部作品? 滕王阁序美学原理选择题 在绘画中,“数年不点睛”的作者是谁? 顾恺之美学原理选择题 “布利洛盒子”属于什么艺术? 波普艺术美学原理选择题 “京城第一玩家”是谁? 王世襄美学原理选择题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是哪种美? 民俗风情之美美学原理选择题 20世纪欧洲雕塑三座高峰代表性人物是谁? 菲狄亚斯米开朗琪罗罗丹美学原理选择题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来源于哪部作品?《美学散步》宗白华美学原理选择题 自然美就是“胸中之竹”是谁说的? 朱光潜美学原理选择题 20世纪50年代对自然美的性质主要的看法?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

电大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专科考试

电大《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专科考试小抄 美学与美育作业A.B.C.D.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着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在1750年出版的专着(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因而被视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是(B)A.康德B.鲍姆加登C.席勒D.黑格尔 3、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是德 国的心理学家(C) A.席勒 B.叔本华 C.贾希纳 D.狄而泰 4、从20世纪初起借鉴西方美学观念撰写 美学与美育论文,因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 学创始人的是(A) A.王维国 B.黄遵宪 C.蔡元培D蔡仪 5、《谈美》《文艺心理学家》和《诗论》 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 A.王维国 B.朱光潜 C.宋白华 D.胡远 6、美学主要是一门(A) A.人文科学 B.自然科学 C.社会科学 D.实 践科学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美学的性质就是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基本属性和特 质。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审美体验并非神秘,不可知的,它是生的 产物。 三、简答题

1、西方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西方美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和文化论美学。 2、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阶段?答:美学在中国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20世纪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和90年代美学 3、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阐释法四、论述题 1、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的 方法 答:例如,分析《红楼梦》时,要注意调 动有关古典长篇小说的审美阅读知识,显 示小说在语言、文体、人物性格、环境刻 画、意境描写等方面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成 就,并且获得一种认识《红楼梦》是中国 古典文学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是体现中国 古典审美精神的代表性作品。这种分析方 法及结论是由对美学以外的有关政治学, 经济学、法律学。人口学、社会学知识去 阅读,从中见出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法律、人口、社会等方面的生活图紧,从 而获得这样一种认识《红楼梦》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种观察在美学中 不应被人为地对立起来,而应当形成密切 的汇通,相互渗透,相互激活,相互共生。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 1、俄国民主广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 据唯物主义哲学提出的着名美学命题是 (B) A.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美是生活 C.美 是关系D.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

高校美学教育

高校美学教育发展 曹伟矿加09-5班06092607 摘要: 一个人才的教育与发展必须从德、智、体、美四方面均衡发展,而目前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人才的教育中逐渐淡化了美学的教育,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学教育在我国高校的现状,对人才成长和社会的意义以及美学教育在大学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美学教育人才的均衡发展 正文: 1.大学教育现状分析 美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通过个人内在情感的丰富与涵养,形成和谐与完整的人格,实现人 的艺术化生存。但是在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面前,大部分大学生往 往把所有的精力和学习热情都投入到与职业前途紧密相关的专业学 习和奔走于各种“考级”、“考证”与社会工作之间,一些大学生则醉心于各种流行文化的追逐、沉溺于网络视频和游戏的精彩刺激。他们要么是以前卫的“中性”酷感来吸引目光,要么是毫无主见的随波逐流。大学校园出现了“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 悬浮”等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迫于以后生存压力,为自己的 生存打算,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人对自己价值观的缺失,对信仰的缺乏,缺乏追逐理想的热情与信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更体现出了现代教

育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缺失 2.大学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2.1大学美学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2.1.1 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大学教育普遍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但我认为单纯的创造学教育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灵感是创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一个学生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具有发散性,很难产生灵感 美学教育可以不断开发人体的右大脑,这对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艺术和美学修养能够开发人脑的创新思维,较大地活跃大脑的右半脑激发大脑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它使左右脑沟通快捷有效,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美学教育对实现大学生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人称它像风一样无影无踪,却又像风一样有力而不可抗拒。因为美在陶冶人的心灵上能够做到以形悦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可以增强大学生抵抗侵蚀的免疫力,净化心灵,消除污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1.3 美学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抽象理论的兴趣 抽象理论总是很难理解,但是理论也是一种美,一个接受过美学教育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去发现科学理论背后的科学美,更容易产生对

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美学教育

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美学教育 作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容之一的美学,旨在培养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美学修养,进使学生分析文学的理论储备以丰富。根据现代学理论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美教学内容课程化的基础上,实现材教学化,也就是将教材内容效的转化为教学内容。当前美教学所面临的实际是教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就极易出现课时安排上的松后紧的现象,将美学教材有效的学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有效实现教学内容学化的途径。 一、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料之的关系 美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但又是关于审美这一性认识的科学,所以说,美学是理与感性的统一体,旨在通过学教育,培养学生在理上的思辨能力以及在感性上美的感受能力,所以在美学教学践中,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之间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均衡否则,如果过于强调论,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和积极性;过于强调感性材,很难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思辨的能,对知识的掌握也会相对肤浅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课程还存许多不足,要培养新型的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注意如下个方面:紧扣时代发的脉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强化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职责,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开潜在课程,培育教师精神;创教学手段,提高教效率。 美学理论人类审美的理论思辨的方以及深度的标志,学习美学的基础,同也是我们提出、分析美学题,提出自己见解的重前提。可以说,在美学教育中,理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只有经过较为系统

的美学论学习,才能引导学掌握基本的美学思方式,达到一定的美学理高度,并提出自己的见和主张。但单纯的强调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习兴趣何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如朱光潜先生所主张的通艺是谈艺的前提感性材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更加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激发起学的兴趣和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 正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生活并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者在进行美学教学的实践中,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中的美。例如,引导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点滴小事,如校园的宣传画、建筑等,将美理论与生活联系,这样增加了美学的教学素材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养起对美学的学习兴趣。此外,借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增加美学感性教学材料,在课堂上,给学生示多媒体的影视材料,并结进行美学理论教学,过感性材料生动、象的展示美学理论,使学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握理论知识。例如以完成对不同形态的的讲解后,给学生展示些记录片,可以让学生对美有个更形象的感受。教学实践也表,这种教学方法可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免费论文下载中通将感性材料融入教学,可以对枯燥理论加以调和,引导学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美,将理论和践相结合,通过美学理论提升感性料的理论高度,将理论和感材料充分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相轻松且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不但有于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训学生将理论向实践的转能力。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

美育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美育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1137247773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的美育教育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形式,而针对自己孩子选择具体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却是每位家长很迷惑和无助,因此也很盲目。其实我们做家长的在审美观点和思维习惯上本身存在局限性甚至有扭曲的可能,所以对孩子的美育教育不能受自己的喜怒爱好来选择教育方式,我们必须赋予它以社会功能,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对每一位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思想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我们每位家长都已经有了超强的认识,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是被我们严重淡漠的,而这对我们的整个社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

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塑造美的心灵着手。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而对一个孩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美育教育,不但使孩子的心灵得以净化,还可以在这过程享受到更大的快乐和童趣。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上面是我认为美育教育的意义,而零点美术就是每个孩子培养美好心灵的温床,是孩子架构一个正确、科学的心理结构的基础,是每个孩子美好未来的起点,是每位家长梦想开始的地方,是创建更加美好社会的一个源点。我忠心希望零点美术能以创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为己任,把每个孩子都能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我也非常感谢零点美术多年来对孩子辛勤教诲和培育,特别是宋老师对孩子教育的精心和认真,使我非常感动。在此,我要特别的感谢宋老师,祝您事业发达、工作顺心、健康幸福! 施展的家长:施健 2011.01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