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标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指针对某个专业或学科制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和要求。下面是一个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示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明确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包括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培养等方面。 2.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3.实践环节: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包括实习、实训、实验、项目等,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相关学科中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5.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 1.课程目标:明确每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以确保学生在不同层次和领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课程内容: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包括基础理论、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等方面,以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需求。 3.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科要求,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研究等,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 4.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考核方式、评分标准和评价指标,以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这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针对具体专业或学科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确保其毕业后具备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具体的方案和标准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 标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用于规范学生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以下是一个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示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明确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包括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培养等方面。例如,强调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等,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培养方案的完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完善培养方案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优化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对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引入跨学科和综合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培养方案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来制定,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培养。培养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培养方案的完善还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我们需要引入新的学科和新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优化课程体系和完善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同时,我们还应当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我们还应当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将社会资源纳入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社会资源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它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通过与社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优化课程体系和完善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与社会的合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能够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基础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2015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1996年开始招生,07年招生110人,08年招生110人,现有在校生220人,2015年计划招生80人。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专业教学团队 开始建设之初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人,“双师素质”教师12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有两个实训中心,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共52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由车、钳、铣、焊、电加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CAD/CAM仿真、机械拆装区组成;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由电子和电控2个区组成,拥有PLC、数控维修实验、电气智能、电工等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能承担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培训等。 4.校外实习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元隆达模具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 2015年至2015年培训职业学校教师81人次,培训企业下岗转岗职工5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05人次,社会职业技能鉴定220人次。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 一、引言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和实施。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个成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应该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培养目标还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前瞻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 课程设计应立足于培养目标,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课程模块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课程构建。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将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各个模块。每个模块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评价。 五、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是学生扎实专业基础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其设置应尽量全面覆盖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设实践性课程和项目实训,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专业课程外,通识教育也是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选择。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合理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七、选修课程的设置 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灵活选择。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可以针对某一专业方向的深入学习。选修课程的设置应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度和继续深造的机会。 八、实践环节的设计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获得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并与企业、实验室等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九、评价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这种方式只能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和素质难以全面评价。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应尝试更多的评价方式,比如项目评价、实践评估、个人表现评价等,从而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十、学生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机构制定的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总体规划。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期望。本文将重点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各门课程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合理的、完整的课程结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学科综合性原则: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2.阶段性渐进原则: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能力,逐步增加课程难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紧密联系实际原则: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系统性原则: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学生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以上原则,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学科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如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等;专业选修课则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其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学习。 二、毕业要求的设定 毕业要求是指对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标准,也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毕业要求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基础知识: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 2.专业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专业工作。 3.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5.职业素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上要求可以通过设计各类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来实现,如项目实践、实习实训、论文写作等。同时,还可以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平台+岗位”课程体系的提出及其在周口市海燕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推广实践,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2”阶段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另外,“双导师制”的纳入为“1”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该模式是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该模式的实践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该模式要求中职高专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提出把用户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确立和建设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及以特色取胜的理念。 第二,该教育模式是专业素质教育的载体。实施该模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施该模式的专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进行了较大的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而这套体系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素质教育这条线。 一、“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即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岗位系列

课程。周口市海燕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推动下,积极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于2010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研究、实践、完善、优化的循环过程,已取得明显效果和成果,形成了“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和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中,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效果良好。 岗位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以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和2~4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岗位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拓展的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编码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等。每一岗位的技术(技能)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2~4门理论课程加1~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的构建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形成适应计算机类职业岗位要求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平台与职业发展素质平台。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目标与背景: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建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二、原则与理念: 1.质量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宽基础、强应用: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追求广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5.多元化发展:开设多样化、多层次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建设步骤与内容: 1.需求调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目标设定: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培养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3.采用最新教育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手段,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

方式。 4.强化教师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和进修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其对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创新课程设置: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实施与保障: 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外部合作,引入有实力和经验的专业教育公司,共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果和优势,增强其对课程体系的认同和支持。 4.持续改进与优化:实施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五、预期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基础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2015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1996年开始招生,07年招生110人,08年招生110人,现有在校生220人,2015年计划招生80人。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专业教学团队 开始建设之初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人,“双师素质”教师12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有两个实训中心,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共52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由车、钳、铣、焊、电加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CAD/CAM仿真、机械拆装区组成;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由电子和电控2个区组成,拥有PLC、数控维修实验、电气智能、电工等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能承担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培训等。 4.校外实习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元隆达模具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 2015年至2015年培训职业学校教师81人次,培训企业下岗转岗职工5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05人次,社会职业技能鉴定220人次。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4 1.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汽车、客车、农机等行走机械产业链,对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构建素质与项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所面对的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为逐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在此思想指导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素质与项目课程,形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以岗位能力为重点,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模具设计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以此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育人,打好基础,熟练技能,使学生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创业型劳动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胜任园艺作物种植、园林绿化工作的技术人员。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适应现代信息产业生产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及社会进步需要,主要从事园艺作物栽培、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及有关园林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中级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城乡园林绿化部门、城建部门、花卉生产企业、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从事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及花卉的培育与养护、花卉艺术加工、盆景制作及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与防治的工作,也可以自主创业或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工作。 五、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目标

1、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3、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必需具备以下知识: 1、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园林植物、景观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与养护的基本知识。 3、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 4、掌握园林工程的基本知识。 本专业毕业生必需具备以下能力: 1、熟练掌握了园林植物繁育与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2、掌握常见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 3、运用所学知识,营销园林产品,同时具有从事种子、农药、化肥的经营能力。 4、具有从事农作物、园艺植物良种繁育、病虫防治的能力。 5、具有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预算的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的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根据要求考取对应模块的相关证书:作物种子繁育工、农作物植保工、花卉园艺工、插花员、园林设计员等。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选修课程三大类,并开设培养综合能力和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第一局部工程建立根本情况 一、工程建立根底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xx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1996年开始招生,07年招生110人,08年招生110人,现有在校生220人,xx年方案招生80人。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工程相融合、能力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专业教学团队 开始建立之初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人,“双师素质”教师12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开始建立之初有两个实训中心,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共52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由车、钳、铣、焊、电加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CAD/CAM仿真、机械拆装区组成;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由电子和电控2个区组成,拥有PLC、数控维修实验、电气智能、电工等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能承担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等。 4.校外实习基地

开始建立之初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一汽集团、长春数控机床、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吉林省元隆达模具等22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效劳 xx年至xx年培训职业学校教师81人次,培训企业下岗转岗职工5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05人次,社会职业技能鉴定220人次。 二、工程建立主要内容 4 1.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根底上,根据吉林省汽车、客车、农机等行走机械产业链,对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一汽集团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根底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构建素质与工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根底理论知识学习与储藏,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开展奠定坚实根底;二是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所面对的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为逐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奠定根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1、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的推出,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行业以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 2、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动漫平面广告制作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

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3、本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动漫及平面广告制作、计算机及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具有如下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所学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及动漫设计的基础知识 ③.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论证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行业背景 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更新很快的行业,表现为市场规模大,发展势头迅猛。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装饰企业约有30多万家,从业人员近3000万,行业年增长速度持续在18%以上,行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建筑装饰行业属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装饰行业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装饰热”会持续升温,再加上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以及由于制度性变革带来的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私人拥有住宅比例的提高,建筑装饰行业呈现出持续、迅猛增长的势头,成为成长性最好的新兴行业之一。从2005年开始武汉的房地产行业的热度不断攀升,全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城镇居民个人拥有的住房数不断上升,“装饰热”维持高温不降。这些都带动了武汉建筑装饰专业的发展。而目前,武汉从事建筑装饰业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而来,虽然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建筑装饰行业属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加上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美术专业人员无法真正成为建筑装饰的行家里手。另外,每年武汉市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足500人,建筑装饰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赣中极少,造成本地专业的装饰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室内装修基本上还是处于游击队的状态。我校座落在中心城区位优势明显,一是武汉市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约为4000万人左右,住宅需求量很大,装饰市场潜力和规模庞大;二是武汉市是赣中建筑装饰材料的集散地,集中了三家规模很大的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三是装饰行业企业最为集中,且数量较多,约为300多家中小企业,实习和就业空间大;四是在装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新风格和新设计理念的借鉴、推广和应用上,武汉市起着最前沿,扮演着引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国家教师教育,面向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宽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中学、生物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教研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如下目标预期: 1.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规,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2.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一门外语;掌握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学不同层次的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具有从事生物学相关领域教学、教育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3.了解国内外的生物学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生物科学实验技能和中学生物教学、教法的基本训练,以适应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要求如下: 1.践行师德 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已任。 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具有主动引导中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意识。 3.学科素养 3.1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