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巴黎起源与发展

浅谈巴黎起源与发展

浅谈巴黎起源与发展
浅谈巴黎起源与发展

浅谈巴黎的起源和发展

班级: 08城市规划(景)姓名: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巴黎的城市扩张过程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透过历代城墙的演变来简单分析巴黎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巴黎、城墙、城市空间、城市形态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认定的城市概念是被城墙围合起来的聚居场所。纵观巴黎历史,巴黎城前后有六道规模较大的城墙和一些小城墙,从它们的演变可以看出城市的扩展轨迹,同时这些城墙是也一直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巴黎地区的结构和景观。以下将结合历代城墙和巴黎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来简单分析巴黎的起源和城市扩张。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urban expansion of Paris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s,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ity walls to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Paris.

Key words:Paris、city wall、urban space、urban Form

1、巴黎历史之源

图1 塞纳河与西堤岛的位置

塞纳河——“巴黎之河”,巴黎就是沿

着该河发展起来的。塞纳河流经此处时弯曲

回转,中间形成若干小岛;岛屿以北为大片

湿地,东西两侧有塞纳河的支流绕行,远处环

有若干山丘高地。可以说,巴黎的第一道防

御设施就是塞纳河提供的天然防护。

西堤岛——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

座岛屿,巴黎就起源于这个有着天然城墙的

小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居

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堤兹”,是一座没有城墙完全开敞的城市。

2、早期的巴黎

西堤岛地处连通河流南北两岸的轴线上,宗教和商业活动的交流使西堤岛成为当时交易走廊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巴黎地区首批定居者的庇护所,早期(约公元前50年)的巴黎只是赛纳河中间“西堤”岛上的一个小渔村。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过,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ile de la Cité)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52年,巴黎地区被罗马人征服。公元358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这一年被视为巴黎建城的元年。罗马人起初将该城命名为Lutetia(“鲁特西亚”,意为“沼泽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但是罗马时期高卢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定居点,而且集中在左岸。

公元3、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巴黎希人,该城被命名为“巴黎”。公元3世纪末,外来民族大量涌入,巴黎的城市发展因此发生巨大变化。为了抵挡外族人的入侵,高卢一罗马人建起了第一道小型城墙,石材主要取自西堤岛以南,塞纳河左岸被摧毁的罗马建筑。

3、中世纪的巴黎(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3.1建都巴黎:

公元508年,法兰克人占领了巴黎,开始在此建教堂和宮殿。於格·卡佩于987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开创了卡佩王朝,同時巴黎也首次成为法兰西的首都。自中世纪中期法国成为统一的封建王朝后,巴黎就一直是法国历代王朝和共和国的首都。3.2中世纪巴黎的发展特点

中世纪的西欧,宗教凌驾于王权之上,形成了教区与社区合一的城市生活形态,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而已经发展为基督教中心的巴黎自然也形成了典型的中世纪城市面貌。巴黎圣母院(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堤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就鉴证了这一点。

3.2.1巴黎市中心雏形与主要城墙的形成

图2 11世纪的巴黎城市布局

第一道城墙的形成:12世纪,国王路

易十二(1120一1180)修建了新的城市防御

工程,先后建起了大夏特雷城堡、大桥以

及位于塞纳河左岸的小夏特雷城堡。从巴

黎建都开始,巴黎城基本上是以西堤岛为

中心,沿塞纳河两岸建设城市,因此此时

已经开始形成巴黎市中心的雏形。

第二道城墙的形成:13世纪,为加固

城市防御体系,巴黎修建了菲利普·奥古斯

特城墙,与城墙外、塞纳河畔的卢浮宫,

共同组成城市防御体系。

第三道城墙的形成:城市扩张很快便

突破巴黎原有城墙的禁锢,沿交通干道延

伸。14世纪,巴黎城内已少有空地,加

上英法战争,城市防卫变得迫切,查尔

斯五世(1338-1380)于1356年下令修筑

了查尔斯五世城墙,在现状的基础上,

扩建了城墙,工程主要集中在右岸,与

卢浮宫联系为一体,长4875米,宽3米。

4、文艺复兴后期以及绝对君权时期的巴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强调人本主义,

但其先进的思想没有感染到法国,随着

文艺复兴运动在16世纪开始衰竭,当时

兴起了真正改变西欧城市格局的巴洛克主义,并催生了法国宫廷古典文化。

4.1巴洛克主义和古典主义对巴黎的影响:

巴洛克主义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

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

感和序列景观。古典主义注重规则有序的几

何构图,形成庄重对称的格局,充分体现其

唯理主义思想。

图4 “环形+放射”式道路

法国城市在这个时期就是以“巴洛克+古典主义”的思想进行建设,其对巴黎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19世纪巴黎的城市改建。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巴黎形成了有组织、有秩序、主从关系明确的城市空间,城市道路倾向于采用“环形+放射”式。

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巴黎郊外设计了许多新城堡,将巴黎城市和郊区的宫殿、花园、公园和城镇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尺度的景观综合体,此阶段巴黎被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进行设计,这个时期的城市成为了炫耀君权的场所。

4.2第四道城墙的形成:

图 5 第四、五次城墙扩

张范围示意图

新的城市发展、人口

的迅速增长使得原有城墙

周围的城市建设日趋密

集,火炮技术的进步也使

其失去了防御功能。17世

纪路易十三下令修筑了新

的城墙:“黄色战壕”,此

次城墙的修筑让大片农田

被划归城市建设用地。

17世纪,法国发展成了当时的世界强国,巴黎经历了一段封建君权异常鼎盛的时期。巴黎的城市建设在17~18 世纪特别是在路易十四执政时取得很大进展。这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塞纳河右岸,建成了香榭丽舍大街等多条干道和一批纪念性建筑物:卢浮宫东廊、卢森堡宫等;兴建了许多封闭式广场:公主广场、宫廷广场(现沃士日广场)、路易大帝广场(现旺多姆广场)、协和广场等,在巴黎郊区也建成了凡尔赛宫等一些花园和宫殿。这些纪念性建筑同主要干道、广场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区的建筑艺术中心(见图6)。

图6 17世纪形成的巴黎轴线

1670年,鉴于原城墙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太阳王”路易十四下令拆毁原有城墙,改建为林荫大道,巴黎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成形的环城大道,而且成为巴黎人最喜爱

散步的场所之一,而此时的巴黎也再次成为一个完全开敞的城市。

凡尔赛宫

4.3第五道城墙的形成:18世纪,为增加国家税收,国王以国家和城市的名义向进入首都的商人征收赋税,因而修建了包税人城墙。该城墙城是唯一一座完全出于经济目的的城墙,其位置基本沿着如今的巴黎二环。墙内设巡防区,严禁任何建设,墙外为58米宽的林荫大道。由于城外没有赋税,所以聚集了大批新移民和城市居民在此定居,郊区市镇得以迅速发展。这段纯粹财政意义上的城墙不得人心,因此,包税人城墙发挥作用的时期比较短暂,此后城市继续向东和向北发展。

5、19世纪的的巴黎

19世纪是巴黎城内大兴土木时期,许多建筑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因而形成了巴黎建筑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也奠定了巴黎城市的最终面貌。

一、拿破仑帝国时期:

19世纪是巴黎最值得炫耀的时代,拿破仑时期建造的练兵场凯旋门和雄狮凯旋门东西相距3公里,奠定了巴黎市中心的轴线。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后为缓解交通,在雄狮凯旋门周围开拓了星形广场,协和广场和星形广场之间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

二、最后的城墙,最后的边界——蒂埃尔城墙

法国七月革命结束后于1830称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Louis Philippe)不希望巴黎太轻易落入外国军队手中,开始着手再次兴建围绕巴黎的城墙。1844年,这段城墙完成,被称之为蒂埃尔城墙,这基本上确定了现在的巴黎边界。在这前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巴黎历尽沧桑,城墙基本上起不了军事功能。

三、拿破仑三世时代(1852~1870年):奥斯曼城市改造

奥斯曼城市改造,主

要集中在林荫大道的修

建和城市轴线的加强。巴

黎在该时期完成了“大十

字”干道和两条环路(如图

所示),构成了巴黎城区

的基本骨架,交通网络更

加清晰。“十大字”主要

是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

两条环路:内环——在塞

纳河以北,大体沿原路易

十三和查理五世时期的

城墙遗址;

图7 奥斯曼改造后的巴黎轴线与环形交通

以南为圣·日耳曼大街;外环——为拆除1785年城墙后建成的大街。主要的纪念性建筑大都布置在广场或街道的对景位置上。

奥斯曼改造使巴黎从一个中世纪面貌的城市转变成一个现代城市,道路解决了马车时代的主要问题;增加的公园和林荫大道,构成了巴黎的绿色网络;对街道建筑物的改建和控制统一了城市的街景。

但是,1870年普法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巴黎再一次遭到战争的破坏。巴黎公社在面临失败时,于1871年5月24日放火烧毁了巴黎的众多主要建筑。此後巴黎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发展时期。作为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同时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于1889年修建了埃菲尔铁塔。为迎接1900年世界博览会修建了巴黎地铁,同时建造了大皇宫和小皇宫。

6、20世纪的巴黎

该时期的巴黎已经意识到了老城区不能在被破坏,城市发展的压力催生了大巴黎区的城市规划。

6.1最终边界的确定:

由于蒂埃尔城墙已经无任何存在的意义,于是这段33公里长的城墙,连同其堡垒,从1919年起开始拆除。拆除后的空地被用于兴建城市社会住宅,以及一些体育设施。为了抑制巴黎郊区城市

发展的无政府状况,法国政府

于1960年编制并通过了《巴

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

计划》,在蒂埃尔城墙原址上

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封闭的快

速交通道,作为巴黎的最终行

政边界,其内部就是“小巴

黎”,面积105平方公里。

6.2大巴黎区的发展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

黎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战後巴黎继续向四周发展,直到到20世纪70年代才停止盲目扩张,1961年和1968年,两次调整了巴黎市的管理体制,决定不再扩大市区,而把市区的工业、金融业扩散到大巴黎区。此时的巴黎主要是发展郊区卫星城。

1965年大巴黎规划:1965年制定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主要解决方案:发展卫星城,改变原单中心城市格局,在近郊发展德方斯、克雷泰、凡尔赛等9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布置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以减轻原市中心负担。

1977年以后巴黎市区的建设:

1、在相当于18世纪时巴黎的老市区范围内,主要是保护历史面貌,发展步行交通。

2、在19世纪形成的范围内,

主要加强它的居住区功能,保

护19世纪形成的统一和谐的

城市空间面貌。

3、市区边缘,主要发挥它的

居住区功能,加强区级中心,

发展商业活动。

总结:

巴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

成世界级大都市,是一代代巴

黎人苦心经营的成果,其演变

过程中伴随着厚重的文化传

承,巴黎的每一个区,尤其是

塞纳河沿岸的老城区,都记载

着巴黎的历史与往事。巴黎城

墙的修建、扩建与拆毁也见证

了巴黎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

城墙,最早是用来起防御作用的,对城市发展来说,起不了阻挡作用。从技术上说,推到城墙以增加内部空间,扩大市界,是不难的事。巴黎城市中的环形道路,像大树上的圆形年轮,证明它各个阶段发展时扩大了的城墙。不像伦敦曾经被1666年伦敦大火所摧毁,里斯本曾经被1755年里斯本地震摧毁,巴黎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面保留了过去的印记,甚至是历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并且实现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当代巴黎的大部分城市面貌是19世纪中叶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男爵对巴黎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的结果。在许多世纪中,该市一直是迷宫般的狭窄街道和半木架房屋,但是从1852年开始,奥斯曼男爵的大规模都市计划,使得整片整片的区域让位给宽阔大道两侧的新古典主义的中产阶级石砌建筑;大部分的“新”巴黎就是今天看到的巴黎。今日受欢迎的圣日尔曼大道、塞瓦斯托波尔大道等都在那时开辟。巴黎经常用作“对齐”(alignement)法规的同义词,沿着林荫大道两侧,预先确定的街道宽度,确定外墙位置,然后修建同样高度的建筑物,大楼的高度根据所面临街道的宽度界定。建筑物外立面富于韵律,设计了二楼阳台和五楼的装饰。

长期以来,巴黎一直遵守严格的城市规划,特别是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规划在许多情况下今天仍然适用。今天,对于高度超过37米的新

建楼宇只在特殊的例外情形下才被被允许,而在许多地区,对于高度的限制甚至更低。1973年修建的蒙帕纳斯大楼是法国的最高建筑,不过这个局面将在2010年发生改变,拉德芳斯区的摩天大楼将成倍增加:Tour AXA将加高到225米,但是又将被高300米的Tour Phare和高318米的Tour Generali超过,成为西欧的最高建筑。

巴黎市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时也是法国的第75省,属于法兰西岛大区。巴黎大都会为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从古至今,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巴黎的年轻人都拥有各种梦想和野心,在这里他们曾实现梦想,也曾有过失望,然而正如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巴黎:城墙内外的城市发展》刘建2003.4.11

2、《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张京祥2005.05

3、《阅读城市》张钦楠2004.01

4、巴黎历史维基百科

5、巴黎规划互动百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韦勒克曾专门著文(《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①)清理过“比较文学”(ocmParativelite仆由叮e)一词的来源。在《文学理论》和其它几篇文章中他也对 比较文学的任务和性质进行过探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比较文学的名称 “比较文学”(ocmpaartiveliteratUre)是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术语。前不久, 还有人提出要将“比较文学”更名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在汉语中如此英 语中同样如此。康奈尔大学的雷恩·库柏(LnaeCo叩er)就认为“比较文学”是 一个既无意义而又不符合句法的“杜撰术语”。他因此拒绝把他的系叫做“比较 文学”系,而执意叫做“文学的比较研究”系。韦勒克指出,这是因为“文学” 一词的意思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对文学的研究”。“文学”既然 是用来指文学作品,指诗歌又小说等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不会存在一种用“比 较”的方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能用“比较文学”一词 。Th。Namoo)讨Na帆了C。即。ar触Litera翻er,收入论文集Rne6wellke:。留喇m正na自此凡洲为巴。CoCnPe台of 0在记台m,NweHavenand助ndon:Y目eUnivesriytPSSerll970,PI一360 228 或几个国家的作家创作的影响。但是,法国学派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具有方法论和 逻辑学的基础,也就根本无法界定比较文学。举例来说,按法国学派的观点,研 究莎士比亚对法国作家的影响是“比较文学”,而研究莎士比亚在英国本土的影 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韦勒克坚决反对法国学派的这一比较文学观。在韦勒 克看来,“比较文学在只研究两种文学关系的狭窄含义上也不能成为一门有意义 的学科,因为那样,它就必然变成两种文学之间的`外贸’,变成对文学作品支 离破碎的探讨,就不可能对个别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就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 史一个附属的学科,使它处理的散乱无章,使它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①不 仅如此,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观由于专注于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就非常重视文 献、来源、声誉和传记材料等的研究,这就落入了韦勒克所谓的文学“外部研究`’ 的案臼。韦勒克从他的文学本体论来看,文学批评和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部 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所以,法国学派的文学研究只是十九世纪文学研究中 的“实证主义”。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说:“文学之间的比较,如果与总的 民族文学相脱节,就会趋向于把`比较’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威望和声誉等一些 外部问题上。这类研究不允许我们分析和判断个别的文艺作品,甚至还不允许我 们考虑其整个复杂的起源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引起的反 响,如翻译及模仿,而这些仿作又往往出自二流作家之手,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 作产生前的历史及其主题和形式的演变和传播。”②也就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 究”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的审美“结构”研究之外,只涉及文学作品的外 部事实,而这些研究根本无法解决作品的优劣、意义和特征等问题,也就不是对 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判。就象索绪尔所打的比方,法国学派所研究的只不过是国 际象棋从法国流传到英国这样的、与国际象棋内部规则和特性无关的外部事实, 只不过是一种外部研究。这样,韦勒克把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反驳逐渐引导到 自己对比较文学实质的阐述上来。 卜 韦勒克在反驳了几种对比较文学的错误认识后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观。现 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韦勒克比较文学观的两大特点。一是把比较文学与

《人类进化史》观后感

马原论文 《人类进化史诗》观后感 【内容摘要】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探索认识人类形成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完善的方向,途径和最终结果,我们就会认识到,促使人类进化,形成的力量,也是把人类在社会关系方面由动物状态提升到人类社会状态(高级形态)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完善到达一定必然结果社会形式的动力。 【关键词】人类进化社会观后感 【正文】 在远古,人类体格与强悍凶猛的食肉动物相比,显得如此弱小,不堪一击,然而人类为何能战胜比自己强大数倍、百倍的动物,存活下来呢?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原始人类的进化?如果是物种自 然进化的结果,那么自然对所有物种给予的生存环境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是生存的本能,所有动物、植物皆有求生的本能,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从物种基因的角度看,即便现代人与小老鼠的基

因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不同,那么,原始时代到底是直立人的哪点不同,使他们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到底是什么关键因素,使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 最早推断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他在1809年发表《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人类来源于猿”的科学假说。英国学者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人从“类人猿”发展而来。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渐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论。他的观点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说他是“邪恶的人”。他上街时就有人喊:“猴子来了。”但是赫胥黎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奠定了人类起源的科学基础。 根据适者生存的规律,许多生物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被淘汰了,一部分古猿为求生存被迫从树上下来走向平地。原先他们在树上生活,采摘野果充饥,不用为食物而发愁。如今,现成的食物已不存在,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去寻找新的食物而去捕捉野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四肢和大脑开始发育。打猎和运送猎物的需要,使四肢的功能逐渐分离。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前肢所从事

运筹学的历史

运筹学(yùnchóuxué)简介 英语全称为:Operational?Research(英国)或者是Operations?Research(美国) 在中国战国时期,曾经有过一次流传后世的赛马比赛,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田忌赛马。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在已有的条件下,经过筹划、安排,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就会取得最好的效果。可见,筹划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普遍认为,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前者提供模型,后者提供理论和方法。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 但是作为一门数学学科,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最优方法的选择安排,却是晚多了。也可以说,运筹学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门分支。 运筹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中能用数量来表达的有关策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当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运筹学的许多内容不但研究经济和军事活动,有些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了。运筹学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数学上的分析、运算,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最后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已达到最好的效果。 运筹学作为一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处理千差万别的各种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解法。 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及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运筹学已渗入很多领域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筹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包括好几个分支的数学部门了。比如:数学规划(又包含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组合规划等)、图论、网络流、决策分析、排队论、可靠性数学理论、库存论、对策论、搜索论、模拟等等。 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服务、库存、搜索、人口、对抗、控制、时间表、资源分配、厂址定位、能源、设计、生产、可靠性、等各个方面。 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兼有逻辑的数学和数学的逻辑的性质,是系统工程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种基础理论和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运筹学已被应用到各种管理工程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运筹学的历史 运筹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英美两国发展起来的,有的学者把运筹学描述为就组织系统的各种经营作出决策的科学手段。?P.M.Morse与G.E.Kimball在他们的奠基作中给运筹学下的定义是:“运筹学是在实行管理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作出决策的一门应用科学。”运筹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定义运筹学是:“管理系统的人为了获得关于系统运行的最优解而必须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使用许多数学工具(包括概率统计、数理分析、线性代数等)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以期发挥最大效益。 现代运筹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在某些组织的管理中最先试用科学手段的时候。可是,现在普遍认为,运筹学的活动是从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军事任务开始的。当时迫切需要把各项稀少的资源以有效的方式分配给各种不同的军事经营及在每一经营内的各项活动,所以美国及随后美国的军事管理当局都号召大批科学家运用科学手段来处理战略与战术问题,实际上这便是要求他们对种种(军事)经营进行研究,这些科学家小组正是最早的运筹小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OR”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重要作战问题,显示了科学的巨大物质威力,为“OR”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人类起源进化

/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牛青青生技081 0809052024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其他生物类群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一个起源.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进化符合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程序.人起源于动物,人于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人与类人猿之间有更进的亲缘关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类人猿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学派根据人类与猿猴在形态学和胚胎学上的相似,间接地推断人类起源于古代非洲的猿类。后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和猿类化石,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有了大量直接的证据。一般说来时代越早的人类化石在形态上与猿类越近似,有力地表明现代人是从古猿一步步进化来的。虽然至今已经发现了许多种古猿,但是还没有一种可以肯定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不过可以从它们的化石上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人类祖先的影子,有助于对人类起源的研究。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证据 1 人与动物间有亲缘关系 人是动物界得一个自然种.动物界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各类群,各个物种之间都有一定的演化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首先从解剖学上来看,人非常像一般的哺乳动物.人体上具有的典型器官,如骨骼.心脏.肺脏和脑部,一般哺乳动物也都有.此外人体还保留了许多痕迹器官,如第三眼睑.耳动肌.腹直肌.阑尾及尾椎等.这些退化部分的存在,说明它们在人类祖先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有用的,后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才在新的条件下变得无用或用处不大,使之丧失了原来的机能而退化. 从胚胎学上看,人类胚胎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到18--20d时,人胚胎的颈部两侧出现具有鳃一样的结构,发育到两个月末时有相当长的尾巴,后来逐渐消失,只留下骶骨.胎儿5--6个月时全身长满浓密的细毛,直到分娩前脱落. 最早的猿的化石出现在渐新世,即体型较小的原上猿(P ropliopithecus)和埃及古猿(A egyptopithecus).它们可能是中新世(2000万年--1400万年前)广泛分布的槲猿(D rypithecus)的猿类.中新世的猿类化石很丰富,从长臂猿到大猩猩都有发现.其中有三个属已经确定是现代猿的祖先.比较肯定的事人科早期化石代表是发现于非洲南部与东部的南方古猿(A ustralopithecus)化石. 上述化石资料表明,人与动物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是由低等灵长类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而来的.现生的灵长类本身就存在一个由低级到高等的演化过程,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2 人与类人猿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人与类人猿之间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这从形态结构上能看出来,心理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黑猩猩等高等类人猿有复杂的面部表情,能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人类十分相似.此外,类人猿也有人类一些疾病,如霍乱,伤寒等,而猴类则不患此疾病. 尽管早就知道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密切,但其程度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由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揭示出来.首先在多种蛋白质中,人与黑猩猩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两者之间有44种蛋白质和大约一半的等位基因难以用电泳方法加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摘要: 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 墓室陵园秦始皇陵 正文: 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后妃的坟墓,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类型,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陵墓的起源,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的缘故,从氏族社会开始,这种观念就已存在。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开端是秦始皇陵,到了汉代,帝王修建陵墓形成了一种制度,每位帝王一继位便会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为我们留下了宏伟的且庞大的陵墓群,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一、陵墓建筑的布局方式 陵墓建筑的布局分三个方式。首先,是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的封土是覆斗状的,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氛围,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然后,是以神道贯穿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一布局方式重在强调正面神道,以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来衬托出陵墓建筑的宏伟不凡,如唐高宗的乾陵。最后,是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个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并且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使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陵墓的庄严肃穆之感。 二、陵墓建筑的分类 陵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和陵园。 陵墓墓室分为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和石筑墓室三种。由于时代的不同墓室的结构形式也不同。从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墓室都是大型木椁墓室,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主要用特殊木材修建墓室,称为“黄肠题凑”,这一形式使木构墓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汉代的一些王墓就是以这种形式而造的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这两类。空心砖墓室起源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大致起源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它的使用开始逐渐广泛,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就是砖砌墓室。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是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是筒拱等。石筑墓室大多采用拱券结构,如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就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从明朝开始,墓室建筑发展到了顶峰,开始用巨型条石建造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摘要:本文就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展开讨论。主要探讨了古代中国陵墓的起源、演变以及风格特点。指出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反应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中国陵寝园林文化 陵寝园林是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1.陵寝园林的发展历史 30000-18000年前,山顶洞人发明了原始的墓穴文化人尸同洞,上室为居,下室为葬。10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居与墓穴逐渐分开两地。[1]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西周,为了区别墓主,不同等级的墓主的墓圹上栽植不同品种和数量的树木。在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便于死者灵魂“饮食起居” 。从战国中叶开始,对地上坟丘外观规定等级。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2.帝王陵寝制度及其演变 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它首先出现在赵、楚、秦等国。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其坟墓造得越来越高达宽阔,状似山陵,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 西周以前,帝王坟墓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形状多为覆斗式,并以营造豪华墓室和堆筑高大封土为这一时期的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国力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一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将覆斗式封土改为圆式宝顶,增加祭奠设施;改方形院落为多进长方形院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而且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不仅要对水文、地质、气候等诸因素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仅坚固宏整,而且富丽堂皇。 3.陵寝园林的风格特征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人才已经越来越凸显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外部培训机构不能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也不能满足员工对职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渴求,企业大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一、企业大学的起源 1.1 国外企业大学 1.1.1 国外企业大学发源 一般认为,通用电气在1956年建立的克劳顿培训中心(即现在的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标志着企业大学的诞生。事实上早在1927年,通用汽车即创办了通用汽车技术和管理学院(GM学院),试图将培训和学习带到工作中来,这个时间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大学的发源时间。 1.1.2 国外企业大学历史 企业大学出现以前,传统的企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员工的技能普及和培训方面,企业大学的成立掀开了企业管理培训的序幕。下图1描述了国外企业大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企业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传统的培训体制发生改变,“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由迪斯尼公司首先采用,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摩托罗拉大学成立后,企业大学有了全新的功能和形式,它的成功运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企业大学建立的高潮。数据显示,1998年,美国大约有400家企业大学成立,到2000年间,美国的企业大学已经超过2000家。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21世纪初,企业的培训对象开始进一步对外扩展。2001年,惠普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培训需求成立了惠普商学院,很快,客户面就扩大到了整个社会。2002年,摩托罗拉大学完成了从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到内外兼顾的整个价值链培训的转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企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 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 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 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 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 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 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 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 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关键词 人类进化 身高发展趋势 脑量发展趋势 现代人起源 笔者大体上按照时代先后介绍包括600~700万年前的原初人和撒海尔人的最早期的人类、地猿、南方古猿、扁脸肯尼亚人、能人、鲁道夫人、格鲁吉亚的化石人、东南亚的直立人、魁人和弗洛勒斯人、欧洲的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非洲的匠人、罗德西亚人。接着介绍中国的直立人(俗称猿人)的主要特征,并对中国其他人类化石作了简略的介绍。其后用具体资料说明人类进化早期身材逐渐增高,这种趋势停止于大约180万年,人类的脑量则一直存在着增大的趋势,后期增速更快。笔者还简单叙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最后介绍关于现代人起源的争论,特别是从人类化石的形态,古文化遗物,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现代人起源进行了讨论。 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和赫胥黎论证人类起源于古猿时,已经出土的人类化石还很稀少,而且不被学术权威所认同。其后陆续发现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使得人们逐渐对人类进化的历程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越来越接受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而且为人类进化的历程勾画出越来越清楚的轮廓。 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类化石是2000年报道的非洲肯尼亚的原初人土根种的下颌骨、上臂骨、指骨、大腿骨和牙齿,以及2002年报道的撒海尔人乍得种的头骨。其年代估计都是600~700万年前,这可能是人类最初出现的时间。比这两批化石稍晚的有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580~520万年前的地猿族祖亚种,标本有下颌骨、锁骨、上臂骨、尺骨、指骨和趾骨等。440万年前有地猿始祖亚种,化石有头骨、下颌骨、胸椎、上臂骨、前臂的桡骨和尺骨、许多手骨、骨盆、大腿骨、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以及许多脚骨。2009年美国 科学 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报道了关于他的研究成果。其四肢骨骼的形态介于后来的人与猿之间,而偏于人类,但是大脚趾不像后来的人那样与其他四趾平行,而是像现代猿那样适合于与其他各趾相对,做抓握的动作,因此推测他们除经常在地面身体直立用两条腿行走外还可能在树上活动。(地猿复原骨架与复原图,见封二) 420~39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头骨化石照片,见封二),最早的是湖畔种,最晚的有粗壮种,可能在150~100万年前灭绝。两者之间有非洲种、阿法种、惊奇种、羚羊河种、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他们出土于南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乍得,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纤巧型和粗壮型,头骨、骨盆和四肢骨形态表明能直立行走。早期的南方古猿身高有的不足一米,后期的较高。纤巧型的平均身高男女分别为151cm 和105cm;粗壮型男女分别为137cm和110cm。头骨包括两部分,即面骨和保护脑子的脑颅。纤巧型的脑颅比较圆隆,脑量较小,平均在450mL以下;粗壮性平均大于500mL。人类的牙齿包括前面的门齿和犬齿以及后方的前臼齿和臼齿。纤巧型的前齿大,粗壮型的小。粗壮型的后齿比纤巧型的粗大得多,表明粗壮型南方古猿的食物以植物为主,需要用咬合面较大的后齿进行研磨,而纤巧型则食物比较杂,还包括小动物的肉。与粗壮型比较粗大的后齿配套的是比较强大的咀嚼肌,其中的颞肌需要头骨有比较大的表面供其附着。在脑颅较小,能为颞肌附着提供的表面积不够的情况下,便在其男性头顶正中,像大猩猩那样形成一块片状的矢状脊,以扩大颞肌的附着面。比较强大的咀嚼力使得粗壮型的面骨比纤巧型的粗硕得多。 南方古猿非洲种和阿法种、羚羊河种的生存时代较早,时间上有重叠,惊奇种和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和粗壮种比较晚,也可能有一段时间与中期的其他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在360~330万年前还有扁脸肯尼亚人与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已经发现的扁脸肯尼亚人的化石包括基本完整的颅骨和上颌骨,他的面骨下部比南方古猿的较欠向前突出,所以被称为扁脸,也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比南方古猿可能更接近后来的人类的祖先,而所有的南方古猿分支可能都只有灭绝的命运。 在南方古猿还没有完全灭绝前,出现了人科的一个新属 人属。早期人属是能人,与南方古猿相比,其脑量大得多,多数个体的脑量男性和女性分别在700~ 63 自然杂志 32卷2期特约专稿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

浅析运筹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运筹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表现为对资源的争夺。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每个竞争者所考虑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学和运筹学所着重解决的问题。运筹学就是以数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最优化问题解法的学科。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筹学可以用来很好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运筹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运筹学在企业决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运筹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对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用数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社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经济效益。而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也是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限资源的有效使用的基础上,达到既定目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决策是否有效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利并促进企业的发展,而错误的或者无效的决策只能使企业无利可获甚至亏损,阻碍企业的发展。而运筹学、经济学、博弈论等决策性的科学可以引导投资者选择最佳投资组合策略,为决策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用来解决人们用纯数学方法或者现实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企业正确决策的形成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运筹学;决策;应用;理论体系;效益 一、引言 人们无论从事任何工作,不管采取什么行动,都希望所制订的工作或行动方案,是一切可行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期获得满意的结果,诸如此类的问题,通常称为最优化问题。运筹学就是以数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最优化问题解法的学科。求解最优化问题的关键,一是建立粗细适宜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化

为数学问题;二是选择正确而简便的解法,以通过计算确定最优解和最优值。最优解与最优值相结合,便是最优方案。人们按照最优方案行事,即可达到预期的目标。运筹学的应用可大可小,可以处理各种策略性的问题。 通过对运筹学的学习,无论是从简单的故事,还是真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运筹,是用最小的功效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极大的意义。运筹学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渗透到诸如矿山、服务、库存、搜索、人口、对抗、控制、时间表、资源分配、厂址定位、能源、设计、生产、可靠性、等各个方面。 二、运筹学概述 运筹学作为一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处理千差万别的各种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解法。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及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但是作为一门数学学科,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最优方法的选择安排,却相对较晚。也可以说,运筹学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门分支。运筹学的具体内容包括: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图论、决策论、对策论、可靠性理论等。 三、运筹学的发展 Operation Research原意是操作研究、作业研究、运用研究、作战研究,译作运筹学,是借用了《史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语中“运筹”二字,既显示其军事的起源,也表明它在我国已早有萌芽。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它使用许多数学工具(包括概率统计、数理分析、线性代数等)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它对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期发挥最大效益。作

第四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

第四章宫殿、坛庙与陵墓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考核知识点: 1、宫殿型制的演变 2、掌握大明宫的空间营造特点;掌握含元殿的宫阙制度对创造宫殿气氛有何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3、掌握明清北京故宫的艺术成就 4、坛庙建筑的内容 5、掌握北京天坛建筑群的群体空间艺术;掌握天坛单体建筑的形式特征及设计手法 6、陵墓的起源 7、了解陵墓建筑的内容 8、掌握“厚葬”、“薄葬”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陵墓制度的不同 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礼仪空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宫殿 一、宫殿型制演变 内容+布局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1)、早期的宫殿型制——住屋 2)、殷商时期——纵轴线上的单体建筑 3)、商代开创宫殿先河——前朝后寝 4)、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型制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1)、秦 2)、西汉长安宫殿 3)、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制 A、曹魏邺城北宫 B、东晋南朝建康宫殿 C、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型制特点 a、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 b、东西堂制 c、骈列制 3、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1)、隋大兴宫:唐太极宫 A、东西堂制改变为三朝纵向排列 B、废除骈列制 2)、宋金元 A、宫前序列的发展: B、宫殿布局的变化 a、皇城在城市当中 b、元大都三殿两宫的型制对明清宫殿有直接影响 3)、明清——三朝两宫五门 A、宫殿布局继承唐太极宫以来传统,三朝纵向排列; B、宫前序列在宋金元基础上强化。 4、小结 1)朝:东西堂制——三朝纵向排列 2)宫殿和官署: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1、唐大明宫 1)建筑群的处理: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确立了纵向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 2)布局: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 3)含元殿型制 2、明清北京宫殿 1)基本格局: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A、中轴线 B. 功能分区:外朝、内廷 C、基础设施 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的典范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 a、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 b、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 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 a、三朝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 b、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 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 3)设计手法特点: 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 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C、空间有序转换: a、以门为媒介 b、以廊庑为辅助 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 重檐〉单檐 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 4)空间的意义 A、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 B、神圣与世俗的分界 a、午门:紫禁城正门,皇帝的家门 午门的独特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b、天安门(承天门):金凤颁诏 3、沈阳故宫 第二节坛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一)坛庙的种类 1、明堂:展现宇宙构造和运行的象征性礼制建筑。 2、祭祀自然神 1)天地日月,风云雷雨 2)社稷坛 社:五土之神稷:五谷之神 3)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3、祭祀祖先

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

2007-06-15第9卷 第2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 A AN XI R T V U JOU RN A L Jun15,2007 V ol 9 N o 2 教学研究 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 王建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运筹学的起源及发展状况进行考证,旨在向电大基层教学科指导教师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员介绍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概况,使电大师生对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更清晰,应用更方便。 [关键词]国际运筹学联盟;运筹学;运筹学学报 [中图分类号] O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649(2007)02 0086 01 人们一般认为,运筹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英国(随即是美国)军事部门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将非常有限的物资以及人力和物力,分配与使用到各种军事活动的运行中,以达到最好的作战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飞机从德国起飞17分钟即到达英国本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预警和拦截成为一大难题。1935年,为了对付德国空中力量的严重威胁,英国在东海岸的鲍德西(Baw dsey)成立了关于作战控制技术的研究机构。1938年,鲍德西科学小组负责人(Row e,A P)把他们从事的工作称为运筹学(oper ational research[英],operations resear ch[美],直译为 作战研究 )。因此,人们把鲍德西作为运筹学的诞生地,将1935 1938年这一时间段作为运筹学产生的酝酿时期。但是,关于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例如,丹麦电气工程师埃尔朗(Erlang,A K)关于用概率论理论来研究电话服务的论文(运筹学中排队论的早期论文)发表于1909年;美国数学家冯 诺伊曼(von Neumann,J )和摩根施特恩(M orgensten,O )所著 对策论与经济行为 一书(运筹学中对策论的创始作)成书前的一系列论文,在1928年就开始刊出;原苏联数学家康托洛维奇( !?#??%&, )的 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 一书出版于1939年。 二战结束时,世界各国的运筹学工作者已超过700人,这些人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其中一部分人力图将他们在战争中进行运筹研究取得的经验和知识转到民用生产中去。在英国,首先出现了一个 运筹学俱乐部 ,1950年出版了第一份运筹学杂志,并于1953年成立了英国运筹学学会。在美国,则于1952年即成立了美国运筹学学会。此后,于1959年成立了国际运筹学联盟(Interna-tio nal Federatio n of Operatio nal Research Societies,简称IFORS)。该联盟现有会员国45个。在中国, 1956年中国科学院即组织开展运筹学研究。1964年,借鉴 史记 汉高祖本记 中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语,把 operations re-search 译名为 运筹学 。中国运筹学学会成立于1980年,1982年加入IFORS,并于该年创办了 运筹学杂志 ,1997年改名为 运筹学学报 。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企业的兴起,科技水平的提高,产品更新的加速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在经济和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运筹学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全世界(尤其在美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多设有自己的运筹学研究组织,在一些较知名的大学里,一般皆开设运筹学课程,不少大学还建有运筹学专业或有关的系和研究所。(下转第46页)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简介]王建功(1957 ),西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教学部主任,教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