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摘要:

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

墓室陵园秦始皇陵

正文:

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后妃的坟墓,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类型,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陵墓的起源,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的缘故,从氏族社会开始,这种观念就已存在。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开端是秦始皇陵,到了汉代,帝王修建陵墓形成了一种制度,每位帝王一继位便会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为我们留下了宏伟的且庞大的陵墓群,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一、陵墓建筑的布局方式

陵墓建筑的布局分三个方式。首先,是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的封土是覆斗状的,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氛围,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然后,是以神道贯穿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一布局方式重在强调正面神道,以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来衬托出陵墓建筑的宏伟不凡,如唐高宗的乾陵。最后,是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个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并且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使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陵墓的庄严肃穆之感。

二、陵墓建筑的分类

陵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和陵园。

陵墓墓室分为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和石筑墓室三种。由于时代的不同墓室的结构形式也不同。从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墓室都是大型木椁墓室,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主要用特殊木材修建墓室,称为“黄肠题凑”,这一形式使木构墓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汉代的一些王墓就是以这种形式而造的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这两类。空心砖墓室起源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大致起源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它的使用开始逐渐广泛,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就是砖砌墓室。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是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是筒拱等。石筑墓室大多采用拱券结构,如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就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从明朝开始,墓室建筑发展到了顶峰,开始用巨型条石建造

大型墓室,明清陵墓的墓室全部都是采用高级石料砌筑而成的拱券,数个墓室之间相互贯通,宛然是座华丽丽的地下宫殿。若要根据墓室的内部结构,墓室可分为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冥殿、享殿、寝殿等等。

地上陵台也就是封土,是指陵墓在地面以上由堆累而成的部分。周代首先出现了“封土为坟”,但一直到西周时期都没有普遍流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普遍起来。由于存在高高的封土,墓的名称也发生了改变,有“墓”到“丘”,最后到“陵”。《礼记》中关于孔子家墓的记载中说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之后,秦始皇建造骊山陵时采用了封土,因为陵台是方锥形,所以也称为“方上”,而汉代因沿袭秦代的墓葬制度,都有又高又大的封土。到了唐代,以唐乾陵为代表,为防日后被偷盗,大都依山为陵,但要追溯起来,汉文帝才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为陵的帝王。宋代沿用“方上”的形式,且做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改变。元代帝王因为担心陵墓被偷盗,所以不立坟。到了明代,帝王为了防止雨水流入墓室,因而在地下宫殿上面建造半圆形坟,称为宝顶,又在陵墓外围绕城墙,称为宝城。从这之后,中国古代的陵台就由方形土台、土山转变成了圆形的人工建筑物。

陵园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祭祀性建筑区,以供祭祀之用,多为祭殿。其次是神道,又称御道,甬道,是通往宝城和祭殿的导引大道,大道两旁放有成对的石人和石兽,称为石像生。最后是护陵监,它是专门保护园陵的机构,有衙署、市衙和住宅等建筑。

三、陵墓建筑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的陵墓是政治性很强的大型纪念建筑,它所要体现的是帝王的神灵不朽,法则永存的含义。所以,陵墓建筑大都给我们一种肃穆、神圣的感觉。唐代以前,陵墓建筑多注重陵墓本身的设计规划,对环境没有太多的关注。从唐代开始,陵墓建设对环境加以重视,不但建造了很长的神道,并且在神道两旁摆放石像,来烘托纪念氛围,还会利用自然山峰作为封土,使从神道到陵前的过程逐步升高,令人感到气势磅礴,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陵墓本身建筑关注较少,肃穆、庄严地感觉略有不足。要说陵墓建筑的艺术形式最突出的还要属明清陵墓了,各方面的艺术手法都非常成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陵墓建筑的纪念性、神圣性和纪念性。

陵墓建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数量丰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不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陵墓建筑本身,还有其中的随葬品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能够从中研究古人的艺术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他们当时的技术水平等等。但在我们从陵墓建筑中获得我们所需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保护所有的陵墓建筑。因为这些陵墓建筑并不是我们获取利益的工具,而是为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辈们的安息之所。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

https://www.doczj.com/doc/1c19211414.html,/view/e6513e7931b765ce0508144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c19211414.html,/view/e0eb743231126edb6f1a10e6.html

新浪博客

https://www.doczj.com/doc/1c19211414.html,/s/blog_50a92a6d01008h0v.html

中国百科网

https://www.doczj.com/doc/1c19211414.html,/article/1/78/437/2007/20070521113689.html 我的中国心

https://www.doczj.com/doc/1c19211414.html,/zgzwxz/showpic.asp?ID=33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1、著名的石窟有哪几个?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2、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到什么时候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两宋时代 3、中国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是什么?天人合一(儒家)、物我一体(道家) 4、中国古建筑房屋一般以什么为承重构件?柱 5、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建筑形式属于哪一种?干阑式建筑 6、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通过西南面的洞可以借三十六鸳鸯馆的景。 7、在土楼的建造中要用到哪三种材料?竹片、黏土、糯米 8、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因山为穴是从哪代开始的?唐代 9、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南宋 10、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变化的程序可以说保持很强的稳定性。 11、在颐和园当中水面占据3/4 12、我国古典家具完成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是南北朝。 13、说文解字中我们把什么解说为种植果木之处?园 14、长城起源于战国。我们现今所保留的砖长城都是明代所保留的 15、解释下什么是斗拱?清代建筑尺寸的一种计量单位。斗口按建筑等级划分为11等,只要选定了一种斗口尺寸,建筑物的其他尺寸就都确定了。 19.解释下什么是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性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16、台榭台本是土筑的高台,台上有建筑物则称之为”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后来离宫也称台。 17、什么叫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19、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3) 有诗画的情趣,园林如诗如画(4) 有意境的蕴涵 26、清朝建筑的成就与特征P51(1)供政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2)藏传佛教的建筑兴盛。(由于蒙藏民族的崇信和清朝的提倡,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由于清朝的版图大,境内少数名族多,居住建筑的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 (4)简化单体建筑、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清代群体布置手法十分成熟)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例如采用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引进玻璃,使门窗样式发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 平庸的天子 96.未被打开的帝陵--清昌陵 清仁宗嘉庆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 昌陵的三大特点:昌陵的三大特点:

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 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河南安阳市侯家庄

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后人根据筑墓材料的不同给这种墓室作了分类:崖墓,在山崖中穿凿出巨大洞穴作墓室;空心砖墓,在横穴土洞中用大型空心砖作椁室;砖室墓,用普通小砖砌筑墓室,东汉大型砖室墓往往施彩色壁画;画像砖墓,四川境内的砖室墓,有些在砖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画像石墓,墓室用石材构筑,或砖石并用,大多在石材上雕刻各种画像。这些墓室以居室为模仿对象,以多室对应地面上的多进房屋,用雕刻和绘画表现室内木构细节,自身也作了多处建筑处理,使用了先进工程技术,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建筑资料。此外,从东汉到西晋,流行以陶制明器为随

陵墓建筑(总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下部分: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共墓地(氏族人生前死后都在一起)夫妻合葬(父子合葬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东汉以后: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唐、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地上部分: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由墓丘陵;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曹魏: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 唐太宗:因山为陵,以九峻山为坟,茔地高踞山际。 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建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圆形人工构筑物的转变。 陵墓建筑 - 儒家内涵 陵墓特指一种用以瘗葬帝王,墓顶有封土的建筑类型。从殷商开始萌芽,战国正式出现,经秦汉唐宋以至明清,在中国一直受到极大重视。产生于史前时期的原始祖先崇拜,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强化,延续2000多年,体现在建筑上,除了前面谈到的祭祀祖先圣哲的“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陵墓了。儒家特别强调孝道,认为是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秩序的稳固基础,说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孝事家庭尊长,不但应该在尊长生前,即使在尊长死后,也要事死如生,按时祭祀,逢事祭告,甚至平日出门进门,也要告于祖先牌位。

中国建筑史心得

中国建筑史心得 建筑不仅仅是我们的房屋,诸如纪念碑、陵墓、桥梁等都包括在建筑的范围之内。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同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经济、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环境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建筑又是风采各异的艺术,随着地域的不同,人们将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丰富变化,形成了独到的艺术语言,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中国建筑学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综合的学科。 建筑艺术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艺术。当远古的绘画、音乐、文字等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建筑并不少见。尽管由于木构架结构的某些缺憾,很多恢弘的建筑不能像西方的帕特农神庙那样留存至今,我国的古代建筑依然是东方文明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我们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现在正在积极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自己的历史,因为这些文化古迹对中国的历史有着特殊的贡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懂得去欣赏和保护它们。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而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摘要: 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 墓室陵园秦始皇陵 正文: 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后妃的坟墓,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类型,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陵墓的起源,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的缘故,从氏族社会开始,这种观念就已存在。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开端是秦始皇陵,到了汉代,帝王修建陵墓形成了一种制度,每位帝王一继位便会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为我们留下了宏伟的且庞大的陵墓群,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一、陵墓建筑的布局方式 陵墓建筑的布局分三个方式。首先,是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的封土是覆斗状的,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氛围,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然后,是以神道贯穿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一布局方式重在强调正面神道,以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来衬托出陵墓建筑的宏伟不凡,如唐高宗的乾陵。最后,是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个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并且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使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陵墓的庄严肃穆之感。 二、陵墓建筑的分类 陵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和陵园。 陵墓墓室分为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和石筑墓室三种。由于时代的不同墓室的结构形式也不同。从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墓室都是大型木椁墓室,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主要用特殊木材修建墓室,称为“黄肠题凑”,这一形式使木构墓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汉代的一些王墓就是以这种形式而造的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这两类。空心砖墓室起源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大致起源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它的使用开始逐渐广泛,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就是砖砌墓室。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是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是筒拱等。石筑墓室大多采用拱券结构,如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就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从明朝开始,墓室建筑发展到了顶峰,开始用巨型条石建造

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建筑艺术赏析 ——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姓名:李德星 班级:建筑101班 学号:2 指导老师:罗锐东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埃及是世界上做古老的国建之一,在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古埃及建筑规模庞大,其石结构建筑已达到很高水平。古埃及建筑有着与时间一般永恒的纪念性,主要体现在各个时期所建造的陵墓和宫殿上。无论是造型简洁的金字塔,还是整体有序的神庙建筑群,无不述说着古埃及建筑的辉煌艺术成就。 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文明的发源地位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可以断定,在这个文明时代诞生之初,曾受到与尼罗河相距不远的苏美尔文明的某种影响,然而埃及人在开发尼罗河流域以及三角洲丛林沼泽地带的过程中,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并且极为安宁持久的地区文明。古埃及一般指公元前32世纪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这段时间内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埃及全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依斯兰教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领土还包括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是地跨两洲的国家。海岸线长约2 700千米,境内多为海拔200-700米的高原。沙漠占全国总面积96%以上。尼罗河三角洲为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西奈半岛沙漠遍布。南部山地上的凯瑟琳山海拔6 671千米,在境内长1350千米。埃及现存金字塔107座,主要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吉萨(Giza)高原。这一地区有三座较大的金字塔,分别是胡夫金字塔(也叫大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它是吉萨金字塔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也是建筑成就最高的一座。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也是埃及的象征。埃及大部分都是黄沙滚滚的沙

中国建筑史

中建史 一名词解释 1)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全城实行宵禁。三国时期,城市开始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的“里”。2)瓮城:为增强城门的防御力量,而没在大城门外的小城 3)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持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4)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5)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6)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9)偷心造:宋式斗拱的一种做法,即在一朵斗拱中,只有出跳的拱、昂,跳头上不安横拱。10)计心造:在宋式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方式 11)龙尾道: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远望如龙尾。12)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用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13)雀替: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14)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 15)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 16)方城明楼:在宝城之前,尚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 17)坞壁:平地建坞,围城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角楼,略如城制。 18)侧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 19)明堂辟雍:古代天子宣明政策的地方。 20)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二画图 1 屋顶形式 2 四合院 3 北京天坛 4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及立面 5 穿斗式抬梁式 6 柱的形势 A 都柱B 满堂柱式C金厢斗底槽D 单槽E 双槽F 分心斗底槽 三填空 1)木结构建筑的优势 A 取材方便B 适应性强C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木材越来越少2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虫蚀,不耐久3难以营造大而复杂的空间

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2009外建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部分 1.金字塔Pyramid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古埃及王权和神权的一种稳固的象征。金字塔底座是方形,越上越窄,聚上塔顶而形成方锥形,其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为金字塔。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 2. 美加仑Megaron 这是个希腊字,它原本是指有内部四根柱子,中间还有一个炉位的房间。(对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来说,炉火是房屋的重要空间,炉火的燃烧也象征了家庭运势的兴旺)广而推之,也同样可以用来称呼任何长方形,而在短的一侧开有出入口,里面有一串房间的建筑物,而其中位居最内部的房间设有立柱和炉位,有的还有半圆形的屋顶。像这样的建筑物皆可称之。 3. 古典柱式 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对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是建筑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公元前6世纪对其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罗马人称之为“柱式”。有希腊三式和罗马五式。 4.古典建筑 古典建筑即古希腊与罗马之建筑,古典主义崇尚古代的希腊罗马建筑,以古典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记功柱作为效法的榜样,主张建筑是理性,井井有条,和谐均匀协调,广泛使用古典柱式和装饰纹样。古典主义在英国比比皆是,代表作有琼斯设计的柏林威治女王行宫,雷思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大英博物馆和英格兰银行等。 5. 巴西利卡Basilica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6.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 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也称罗曼式或者罗马式。 建筑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Romanesque 被译作“罗马风”,它是用来指定建筑风格的术语,该风格建筑源于早期木质建筑,11~12 世纪流行于欧洲。人们之所以称其为罗马风建筑,是由于它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厚重的墙体和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平面等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类型主要是修道院、教堂等宗教建筑。早期的罗马风建筑敦厚朴实、凝重神秘。后期出现的城市教堂建筑,装饰精致、统一和谐。罗马风建筑中出现的扶壁、肋拱与壁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1 基本概况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

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伊斯兰教次之。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坛庙建筑也可称为“礼制建筑”,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以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帝王、官吏和民间祭祀天地、日月、名人、祖先的庙、坛、寺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由于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次坛庙建筑同时也是反映古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方式之一。古代建筑出现的最早的类型当数民居建筑,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它的分布很广,建筑形式多样,反映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实物,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宫殿建筑如今大都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为多为砖石结构,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来。据统计,至今地面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在这类建筑中,除了陵寝本身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雕刻、绘画和碑帖文字,它们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也形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陵墓形制的发展阶段 1.方上——秦汉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君王陵墓区。这时帝王陵寝的陵区规划、陵园建筑、陵墓形制以及随葬制度已经初具雏形,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陵园前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班级 2013级土木一班 指导老师蔡中奇 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 包文波120130301012 乔晨光120130301046 郑千元120130301041

目录 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 (一)、陵墓的主要类型 (1) 1.无陵无墓 (1) 2.有陵墓 (1) 3.有陵墓 (1) (二)、陵墓结构 (2) 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 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 (2)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 1.秦始陵 (3) 2.唐乾陵 (5) 3.明长陵 (6)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 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 (一)、 (8) (二)、 (8)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 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 1.无陵无墓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 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 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

中西方陵墓建筑比较

视觉传达八班12530158 许小倩 中西的设计比较———中西陵墓建筑比较 一.陵墓建筑历史文化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伴的尸体,因为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不应许的原因外还有就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同类“死亡”的意义是什么。直到旧石器时期才开始掩埋尸体,因为人类不忍心同类,亲人在死亡之后成为野兽的食物,并开始认为死亡不是他们不存在,而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并向其进行祝福和歌颂。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深据土坑把尸体埋了,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土葬,但因为地区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式和意义。一般来说,陵墓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枢的墓室;地面部分,则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从地形选择到人口、神道、祭已场所、陵体以及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创作纪念性建筑或严肃静穆环境,极有参考价值。 陵墓建筑反映了人间建筑的布局和设计。秦、汉、唐和北宋的帝后陵都有明显的轴线。陵丘居中,绕以围墙,四面辟门;而唐与北宋诸陵在每个陵的轴线上建京殿、门阈神道和石象生等。在唐宋陵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各陵,采用公共神道与牌坊、碑亭以及方城明楼和宝顶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清朝的皇陵基本上承袭了明朝的布局和形制。 二.中西陵墓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1)在中国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时期‘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中原地区土丘坟已经出现了,在当时棺椁的出现时丧葬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进步。棺椁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的墓葬中出现,或是长方框形,或是长方盒形的,或是井字形的。一些学者认为“原始木椁”,还未定形。大汶口十号墓墓廓有二层台,有遗迹表明这墓有原木卧叠构成的井字形木椁。 翁棺的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小圆孔。翁棺多用于成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翁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 演化过程。 (2)在西方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不是死亡时与亡灵的对话的地方。 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精神内涵的区别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精神内涵的区别中国与西方

陵墓的艺术

中国建筑设计史 陵墓的艺术 院系:文学院 学号: 131133112 姓名:郑欣烁 指导老师:高婷 2014.3.30

中文摘要 陵墓建筑,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陆地上的古建筑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遭到破坏,从而阻碍了人们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与此同时,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则因为其终年的“与世隔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即使所谓“十墓九空”,发现的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绝对是弥足珍贵的。 关键词:古代陵墓、结构、装饰风格、影响。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墓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是数量较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类,其中蕴含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同时陵墓建筑本身也是古代艺术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国古代陵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善,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形成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框架,综合反映了古人的环境观、建筑观、审美观、伦理观等等。 陵墓建筑 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 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据考证,我国早期的墓葬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到战国时代,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在封建社会里都以坟墓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等级,国王是一国之主,其墓必定是最高大的。其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 根据礼书的记载,在帝王陵园中,除陵以外,还筑有“寝”,“寝”乃是为死者的灵魂饮食起居而设,当时人们迷信死者灵魂就在墓室之中。作为祭祀祖先举行典礼之用的“庙”,当时则在陵园之外的附近地方,而不在园中。 根据考古资料来看,这种陵侧起“寝”、“寝”旁立“庙”的陵寝制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后已经实行。到了东汉,明帝对礼制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确立了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对帝王陵园中的“寝”进行不断的扩大和改造,而成为现今的寝殿,以适应由帝王率领公卿百官郡吏举行隆重的“上陵礼”和“饮酣礼”之需,所以这时“寝”的性质已异于战国时期“寝”的性质,寝的功能由原来的

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第四节陵墓建筑 古人以为,人死以后,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念。帝王不同凡民,死了以后,更需要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社稷才能得以永存。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呈现形式多样的特点,陵园建筑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头。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根据《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当然天子、诸侯死了以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的。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 “封土为坟”的发展,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现存秦代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其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二)唐代改为“以山为陵” 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 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 (三)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 宋代的“方上”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 一般形式为,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于砖城内填上土,使之高出

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帝王陵园的主要标志,就是上述的“封土”,或“方上”,或“宝城宝顶”。除此之外,因为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 早在商代,在王陵和贵族墓的墓室之上就出现了供祭祀用的房屋建筑,只是由于时代久远,商至春秋时期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坏。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遗址可寻。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祭祀建筑区。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主要建筑物是祭殿。早期曾称作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秦始皇陵陵园的北部设有寝殿,开帝陵设寝的先例。唐乾陵曾有房屋378间。明代帝王陵园的祭祀建筑区由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 第二部分为神道。又称作“御路”甬“路”等,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数石刻,墓道的入口设阙门。到了唐朝,陵前的神道石刻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的“石像生仪仗队石刻已经形成。如唐乾陵的神道,全长约1 千米,神道人口处有华表l 对,华表之后依次为翼兽l 对、鸵鸟1 对、石马及牵马人5 对、石人10 对,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和61 个“蕃酋”像。到明清时期,帝王陵神道发展到了高峰。明十三陵的神道全长7 千米,清东陵的神道长达5 千米。明十三陵神路中央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周围有4个石华表。神路两侧除神道石柱外,又有石兽24 个,都是两卧两立;石人12个,内有武臣、文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 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紫禁城中轴线)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 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 一、唐长安大明宫 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太液池西侧高地上建有一组大型建筑——麟德殿,是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蕃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平面进深17间,面阔11间,规模宏大。 大明宫宫墙用夯土筑成,只有宫门、宫墙转角等处表面砌砖。 二、明清北京宫殿 紫禁城是以明南京宫殿为蓝本,现有建筑多经清代重建、增建,总体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格局。它的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角设角楼。 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是举行典礼、处理朝政、颁布政令、召见大臣的场所,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 太和殿是举行最隆重庆典的场所,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和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都在这里行礼庆贺。面阔11开间。 中和殿是庆典前的皇帝休憩处,3开间。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 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 (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 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 1、甲骨文 2、青铜器 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 城市遗址: 1、成汤都城—西亳 2、郑州商城 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 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