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1.下列民居与分布地区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两面坡式民居-南方地区B.四合院-湘西少数民族

C.帐篷、蒙古包-黄土高原D.吊脚楼-云南西双版纳

【答案】A

【解析】南方降水充沛,两面坡式民居有利于排水,A对,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B错,

帐篷、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C错,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传统民居。

2.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四幅图中反映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的是()

【答案】B

【解析】因纽特人聚居区位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冰层广布,易于取材,墙体厚,利于保持室

内温度,所以建造了冰屋居住;黄土高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人们开凿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东南亚位于热带气候区,炎热多雨、比较潮湿,居住高架屋,有利于通风防潮;西双版纳地区富

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傣族的竹楼,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流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

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

【考点】该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聚落主要分布在…………………………… ( )

A.热带B.温带C.寒带D.亚热带

【答案】B

【解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温带沿海平原地区,

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荒漠地

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根据题意,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住帐篷,穿长袍,过着游牧生活;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住木屋,穿毛

皮衣服,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造成两地生活习惯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文化因素C.经济因素D.气候因素

【答案】B

【解析】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地区,由于西亚和北非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阿拉伯人多喜欢穿白色的长袍,白色可以反射较强的太阳光线,长袍可以阻挡强劲的风沙,住在

帐篷里,是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东西伯利亚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雅库

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主要是

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A.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答案】A

【解析】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6.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答案】D

【解析】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分散.城市是人口达

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集;乡村里有很多池塘,种

了很多果树,城市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7.“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的居民主要分布在()

A.西亚热带沙漠地区

B.南亚温暖湿润地区

C.北亚寒冷干燥地区

D.东亚夏季多雨地区

【答案】A

【解析】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厚墙加小窗,防晒又

凉快”的居民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地区,如西亚和北非地区,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8.对不同地区聚落景观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东南亚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主要受炎热少雨气候的影响

B.西亚村庄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是受极地寒冷大风天气的影响

C.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时充分利用了当地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很强的优点

D.因纽特人的冰屋主要分布在非洲高山地区,主要是受海拔高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不同地区聚落景观差异是由气候导致的。东南亚的高架屋楼主要受炎热多雨气候的影响,所以选项A错误。西亚房屋墙厚、窗小,主要是受炎热少雨的沙漠气候的影响,B错误。因纽特

人的冰屋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受高纬度寒冷影响,D有误。所以应选择C为正确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人类生活。

9.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A.水源充足B.交通不便

C.矿产资源丰富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解析】试题解析:

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宜聚落的形成与发

展.根据题意.故选:B.

【考点】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0.下图几种民居为抵御湿热和毒蛇猛兽而建造的民居是()

【答案】C

【解析】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房

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或竹楼,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还能抵御毒蛇猛兽

的侵袭,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1.连线题:(10分)

【答案】蒙古包—内蒙古民居竹楼—云南傣族民居窑洞—陕西民居冰屋—因纽特人民居高

架屋—巴西热带雨林民居

【解析】(1)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根据黄土的直立性质开挖了窑洞,冬暖夏凉;(2)在内蒙

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3)北极地区的

因纽特人住冰屋.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作为建筑材料;(4)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潮湿,

竹楼通风好,不容易受潮发霉,同时也可以预防野兽的袭击;(5)东南亚的乡村和巴西热带雨

林地区常见高架屋,下屋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样的房屋主要是为了通风透气,

避免潮湿.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2.世界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答案】城市乡村

【解析】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

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

13.平原地区聚落多呈()

A.条带状分布B.点状分布

C.带状分布D.组团状分布

【答案】D

【解析】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

只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

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其中平原地区适

合聚落的形成,其分布特点是组团状分布.

【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特点.

14.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下列现象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宜的是()

A.阿拉伯人穿白色长袍,戴头巾B.荷兰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C.因纽特人住在冰屋D.我国南方地区大力推广小麦种植

【解析】阿拉伯人居住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少雨,穿白色长袍,戴头巾是为了反射阳光,避免阳光照射;荷兰地处大西洋沿岸,风力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因纽特人聚居区位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冰层广布,易于取材,墙体厚,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所以建造了冰屋居住;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是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5.以下做法中,使空气质量降低的是()。

A.公园扩大了绿地面积B.汽车增多,尾气的排放量增多

C.合理安排农贸市场D.城市道路拓宽

【答案】B

【解析】空气污染指数指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中表示的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多,是空气质量下降。

【考点】空气质量

16.广州特有、最富岭南地方特色的古老传统民居,是西关大屋以及骑楼建筑.恩宁路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近日,拥有百年历史、记载着广州老西关文化的恩宁路已经开始拆迁.以下是广州城市建设中关于西关特色建筑的不同观点和做法,请选出最为合理的选项( )

A.西关骑楼是广州居民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护下来

B.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区建筑日久失修,西关骑楼变得残旧、混乱,干脆全部拆掉,盖新楼房算了C.有些西关大屋老旧了,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

D.对西关骑楼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答案】D

【解析】对典型聚落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本题应该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对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应能区别对待。旧的聚落建筑具有典型性应加以保护,因为它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遗存,是全人类的财富。

17.连线题

【1】将下列地区与对应的民居相连:

【答案】1-5,2-6,3-4,4-1,5-2,6-3

【解析】北京的民居主要为四合院,贵州、湘西主要为吊脚楼;黄土高原主要为窑洞;云南主要为竹楼;西藏主要为碉房;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为蒙古包。

【2】将下列省份与对应的旅游景点连线:

【答案】1-6,2-5,3-4,4-2,5-1,6-3

【解析】

陕西的景点主要有秦始皇兵马俑坑;山东的景点主要有泰山;河南的景点主要有龙门石

窟;

江苏的景点主要有苏州园林;西藏的景点主要有布达拉宫;云南的景点主要有丽江古

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

18.“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杆栏式建筑反映了:()

A.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B.炎热干旱的气候特点

C.亚洲北部的寒冷气候D.大陆内部的气候特点

【答案】A

【解析】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19.下列地区的居民因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的是

A.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B.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

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D.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

【答案】D

【解析】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生活在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炎热,一年分旱雨两季。大部分雅库特人原本过半游牧的生活,冬季住处是覆土的圆木小屋,在中国称“仙人柱”。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湿热,过着聚居生活。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0.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C.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答案】C

【解析】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有利于反射阳光,平顶屋——塔里木盆地,降水少,架空支撑的房屋——东南亚,降水丰富,湿润,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

21.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村落多为两层竹楼,通常上层居住用,下层置物用,这是因为当地的气候:()

A.冬冷夏热B.高温少雨C.寒冷干燥D.高温多雨

【答案】D

【解析】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村落多为两层竹楼,通常上层居住用,下层置物用,这是因为当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闷热潮湿。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

22.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答案】A

【解析】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高原、山地地势高,空气稀薄,气温低,不适合人类居住,气候终年炎热地区,气温过高,不利于人类居住。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世界上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的作用: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

2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景观的相关知识。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大,建筑密而高,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24.历经184天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作为全世界人民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华风情和世界潮流的融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

C.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D.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课外知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所以选A

25.窑洞这一特殊民居分布在我国的

A.西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黄土高原属于北方地区。

故选:C。

26.聚落在不断发展,其表现是

A.人口不断增加B.经济发展趋缓

C.占地面积不断增加,建筑物增多D.城市数量减少

【答案】C

【解析】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在不断发展,其表现是占地面积不断增加,建筑物增多.故本题选C。

27.(2分)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A.人口多少不同B.建筑形态不同

C.产业类型不同D.文化水平不同

【答案】C

【解析】乡村是指居民以农业活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城市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解: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乡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非农业,如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等.

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两大聚落形态有很多区别,但本质区别是产业活动的区别,农业与非农业的区别.

28.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巴西---足球B.波兰---风车

C.西班牙----斗牛D.阿拉伯---驼队

【答案】B

【解析】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足球王国,故巴西—足球,荷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风车,西班牙最著名的娱乐方式是斗牛,阿拉伯属于沙漠气候,驼队是其主要景观,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文景观与地理气候的关系。

29.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_和乡村。

【答案】城市

【解析】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

会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0.平原地区聚落多呈()

A.条带状分布B.点状分布

C.带状分布D.组团状分布

【答案】D

【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小到只

有几十人的村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

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其中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其分布特点是组团状

分布;故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聚落的特点。

31.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产业类型不同()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聚落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者在居住地、外观和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上有明显的区别,其中从事的生产活动是两者主要的不同,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主要从事非

农业生产活动,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乡村和城市的不同。

32.下列地理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水源充足B.地形崎岖

C.交通便利D.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聚落的形成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较好的地区,才有较大的人口承载能力,如自

然条件中的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等,社会经济条件中的交通便利,都是有利于聚落形

成的条件,而地形崎岖条件恶劣,不利于形成聚落,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聚落形成的条件.

33.下图中A、B、C、D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答案】C

【解析】

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据图可知:四处聚落中,C处地势

平坦,且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故

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4.我们一般把聚落分成两大类()

A.工业和农业B.农田和村庄

C.工厂和城市D.乡村和城市

【答案】D

【解析】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为聚落,聚落分为两种:一种是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可以

有林场、牧场、渔场等不同的村落类型;另一种是城市,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它的人

口有较大的规模,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的聚落.

35.将下列各地区与其建筑物用直线连接起来。

【答案】

【解析】丽江古城是云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故A—①,平遥古城是山西的旅游景点,故B—③,西亚由于气温炎热,故建筑物多是厚强加小窗,C—②,皖南古村落是安徽的旅游景点,故D—④,水城威尼斯属于意大利,故E—⑥,东南亚气候湿热,故建筑物多为高脚屋,故F—⑤。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36.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答案】C

【解析】

聚落的形成发展深受地形、气候、水源、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地势平坦、土壤

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据图可知:A、B、C、

D四处聚落中,C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7.我们常说的“人类的家园”是指()

A.我们的家庭B.我们的家乡

C.我们的祖国D.整个地球

【答案】D

【解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只有地球有大气、水、温度和引力状态,是唯一一个有生

命存在的星球,创造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别的星球没有水,也没有生命,因为地球适合人类生存,

因而成为人类的家园;故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38.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北京故宫B.敦煌莫高窟

C.青岛的栈桥D.秦始皇兵马俑

【答案】C

【解析】

认识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

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青岛的栈桥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9.我们的家乡大庆(市区地理位置北纬45°46'至46°55',东经124°19'至125°12'之间)是一个

因油而生的城市,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之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球上的五带划分的角度看,我们大庆位于五带中的:

A.北寒带B.北温带

C.热带D.南温带

【答案】B

【解析】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

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其中,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为热带;极圈以内的

区域为寒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区域为温带。我们大庆位于北温带,故本题选B。

【2】春节期间,大庆冰天雪地,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110°41′)却是鲜花盛开,椰风和煦,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D.经度差异

【答案】B

【解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跨纬度范围广,冬季时我国北方地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白昼短,因此热量少,而南方地区由于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热量较多,造成了我国南北方地

区温差大的特点,因此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故本题选B。

【3】聚落的形成依托一定的有利条件,大庆城市聚落形成的最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A.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B.土壤肥沃

C.石油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

【答案】C

【解析】聚落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有利于人类

的生产和生活,往往是聚落的稠密地区。大庆市石油资源丰富,这是该聚落形成的最主要的有利

条件,故本题选C。

【4】大庆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东部地区主要为季风气候区,又大庆市位于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所以其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故本题选B。

【5】我们大庆所在的大洲是下面的哪一个()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

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七大洲。我们大庆属于亚洲。据图可知:A为亚洲;B为非洲;C为欧洲;D为北

美洲,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世界的气候、大洲和大洋。

40.①②③④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

利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据图可知:④处位于平原地带,且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

条件,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练习(含答案) 1.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形崎岖,气候寒冷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资源贫乏,气候干旱D.水源匮乏,地形崎岖 2.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高原、山地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 C.荒漠地区D.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3.聚落一般分两大类( ) A.散村与集村B.乡村和城市 C.集镇和乡村D.集镇和城市 4.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有住宅、学校、医院、影院,而乡村聚落没有 5.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 A.居民人口的多少B.占地面积的大小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D.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6.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7.“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 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 8.有关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地多竹林,所以就地取材 B.当地气候湿热,竹楼利于散热防潮 C.当地降水频繁,较陡的楼顶便于雨水下泻D.当地经济落后,没钱盖砖瓦房屋9.渔村、牧村、农村、城市等不同聚落类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自然条件的影响B.开发利用的时间长短不一C.各地政治制度不同D.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10.有关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点B.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C.自然环境的差异并不影响聚落民居的建筑风格 D.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一般墙薄窗户大,有利于散热 11.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多雨的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一定有聚落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定为居民点 C.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D.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发展的作用不如人文、环境的作用重要 强化提高题 13.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14.以下正确体现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是( ) A.东南亚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上层住人,下层不住人 B.西亚和北非地区因为炎热少雨,所以民居窗户大,屋顶是平顶 C.我国南方地区冬季为了御寒屋内有土坑 D.日本因地震较多,所以房子大多用砖瓦建造,特别牢固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 B. 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 C. 该区域主要分布黄色人种 D.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增强【答案】 A 【解析】【分析】由河流的流向可知,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A正确;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B错误; 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C错误;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把握相应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2.甘肃省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600万,则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A. 33人/平方千米 B. 60人/平方千米 C. 600人/平方千米 D. 300人/平方千米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的人口总数除以当地的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是由2600万人/43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是60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

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3.下列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是() A.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B. 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 C. 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 D. 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 【答案】 D 【解析】【分析】世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四选项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赤道附近的雨林地区气候湿热,自然条件恶劣,都是人口稀少的地区;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4.民居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下列建筑风格最能体现湘西民族特色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A项是西亚地区墙厚窗小的碉堡式建筑,B项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C项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D项是“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湘西地区的特色民居。 故答案为:D。 【点评】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5.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含答案详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聚落一般分两大类( ) A.散村与集村B.乡村和城市C.集镇和乡村D.集镇和城市2.下面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A.B. C. D. 3.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上,小华和小红分别对自己的家乡做了介绍。小华说:“我的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和池塘,村里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小红说:“我的家乡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下列关于小华和小红家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华住在城市B.小红住在城市C.两人都住在农村D.两人都住在城市 4.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D.雨林地区 5.下列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交通不便、远离水源D.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6.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纽人特别耐寒 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 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 7.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东南亚的高脚屋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上的窑洞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8.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9.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A.应该大力保护 B.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C.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D.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10.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下列聚落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A.威尼斯城 B.丽江古城 C.塞纳河沿岸 D.北京故宫 二、解答题 11.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 于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 是。 (3)下面是B地近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图: 该图反映了B地由演变为的过程。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看出,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占地规模不 断;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聚落的交通将会越来越。 (4)关于聚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绥化)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 A. 平遥古城 B. 丽江古城 C. 皖南古村落 D. 威尼斯城【答案】 D 【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和意大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搜集相关资料解答即可。 2.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 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 【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3.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1)C (2)D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长沙)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 A. 防御风沙 B. 防御台风 C. 防御风雪 D. 防御地震【答案】 C 【解析】【分析】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以便于防御风雪。故选:C。 【点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要理解记忆。 2.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 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通过公式计算可知台湾的人口密度是23160000/36000= 643.3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A 【点评】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主要地形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处,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主要工业类型为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依次分别是() A. 英语、汉语 B. 汉语、法语 C. 汉语、英语 D. 汉语、日语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长沙)读北半球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据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于 A.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 B. 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 C. 中高纬度的临海地区 D. 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 (2)甲处人口稠密,其适合人口居住的气候条件 A. 冬冷夏热 B. 冬雨夏干 C. 终年高温多雨 D. 终年温和多雨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故选:A。(2)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甲地人口稠密。故选:D。 【点评】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此题考查世界人口分布,理解回答即可。 2.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印度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结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富足,人口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后来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3.甘肃省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600万,则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A. 33人/平方千米 B. 60人/平方千米 C. 600人/平方千米 D. 300人/平方千米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的人口总数除以当地的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是由2600万人/43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是60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4.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 C 【解析】【分析】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5.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1.人们居住地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___________。 【答案】部落 【解析】世界上的人们人们居住地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 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 世界上大约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聚落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识记聚落的概念定义,即可解答。 2.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场所。 【答案】劳动生产社会活动 【解析】聚落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 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聚落的作用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识记聚落的作用,不同聚落人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即可解答 3.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答案】地形气候资源 【解析】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都有利于早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早期聚落的形成条件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识记早期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即可解答。 4.世界遗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三大类。 【答案】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解析】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 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世界遗产的分类 点评:本题是是一道基础题,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三大分类,即可解答。 5.亚洲乡村人口较少,村落中的房屋较分散。() 【答案】× 【解析】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亚洲乡村聚落人 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为密集。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聚落景观差异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识记聚落景观差异,识记几个典型聚落的特征,即可解答 6.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答案】√ 【解析】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非洲许多地方保 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聚落景观差异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识记聚落景观差异,识记几个典型聚落的特征,即可解答 7.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 【答案】√ 【解析】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 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目前,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即可解答。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试题〔含答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后作业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刘沁星 1.聚落的两种根本形态是〔〕 A.城市和乡村 B.工人和农民 C.平原和高原 D.气温和降水 2.以下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高原、山地地区 B.热带雨林地区 C.荒漠地区 D.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3.关于聚落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C.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D.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没有差异 〔2021·厦门〕读“聚落景观图片〞,答复4~5题。 4.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与④聚落比拟,②聚落的〔〕 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 B.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C.交通经常堵塞 D.房屋更集中密集 6.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选项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拟兴旺,聚落分布比拟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东南亚的中学生马莉娅和西亚的中学生伊斯梅尔是网上结识的好朋友,在网上她们各自晒出了自己的家乡照片。读图答复7~8题。 7.马莉娅家乡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炎热多雨 B.地表蜿蜒崎岖 C.气候炎热枯燥 D.地表以平原为主 8.伊斯梅尔家乡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9.渔村、牧村、农村、城市等不同聚落类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自然条件的影响B.开发利用的时间长短不一 C.各地政治制度不同 D.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10.有关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经济兴旺的地点 B.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C.自然环境的差异并不影响聚落民居的建筑风格 D.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一般墙薄窗户大,有利于散热 11.读以下图,完成以下要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测试题(含答案)

《居民与聚落》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南亚的居民大多数属于() A.黄色人种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D.混色人种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北美洲 B.非洲、欧洲 C.北美洲、南美洲 D.北美洲、欧洲3.我国华北地区乡村聚落多且房屋较密集的原因主要是 A.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人口众多 C.地势平坦开阔 D.经济发达 4.下图所示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该国人口总量最大的时间点是 A.a B.b C.c D.d 5.下列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A.日本、法国、印度 B.中国、英国、美国 C.澳大利亚、德国、美国 D.新西兰、韩国、埃及 6.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 ) A.冰屋—北极地区 B.窑洞—中国黄土高原 C.竹楼—东南亚地区 D.平顶房屋—中国南方 7.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人口最少的大洲分别是: ( ) A.亚洲和欧洲B.亚洲和大洋洲C.非洲和欧洲D.非洲和大洋洲 8.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倡导() A.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努力增加物质财富和发展经济 C.少开采本国资源而从国外进口 D.少用或不用资源,保护环境 9.平原地区聚落多呈() A.团块状分布 B.点状分布 C.圆状分布 D.条带状分布 10.一般聚落比较密集的地区是

A.高山地区B.丘陵地区C.平原地区D.河流上游地区 11.“屋内有壁炉和火炕,窗子多为双层玻璃,屋顶大多高耸”,此民居多数分布在()A.炎热多雨的地区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少雨的地区D.温暖多雨的地区 12.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 ) A.非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洲 D.亚洲 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问题。 13.图中的民居为双层木楼,下面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该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炎热干旱的沙漠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D.地势高峻的高原 14.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和“中国画里的乡村”的传统古村落是 A.山西平遥古城B.澳门历史城区 C.云南丽江古城D.皖南古村落 读世界地图,完成下列小题。 15.下列关于A、B、C、D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地人口稠密B.B地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 C.C地人种以黑色人种为主D.D地通用的语言是英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练习 一、单选题(共36分) 1.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A. 任其自然发展 B. 应该大力保护 C. 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D. 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2.在下列大洲中,许多地方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村落的是() A. 亚洲 B. 欧洲 C. 非洲 D. 北美洲 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 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 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 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C.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D. 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子 5.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A. 乡村和工厂 B. 牧场和城市 C. 城市和乡村 D. 牧区和林区 6.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 B.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 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 聚落 7.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最主要差异是() A. 房屋建筑的差异 B. 人们收入的差异 C. 人口数量的差异 D.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8.如图①②③三个村庄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无法确定 9.旅游回来的李明说,他看到旅游地的民居有厚实的墙体,小小的窗户,并装有双层 玻璃,其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凶猛动物的攻击 B. 御寒 C. 防御战争 D. 防潮湿 10.西双版纳民居建筑的代表是() A. 冰屋 B. 竹楼 C. 窑洞 D. 四合院 11.古诗“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景观是() 1 /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聚(含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比城市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2.阿拉伯人的长袍多为白色,而且十分宽大,这种服装主要是为了适应() A.美观大方 B.遮挡风沙烈日 C.抵御.寒冷 D.出于宗教信仰 3.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4.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B.大洋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 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 5.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B.工业和服务业C.渔业和林业D.副业和建筑业6.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A.工厂和矿区B.城堡和村落C.城市和乡村D.宗教和寺庙7.“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A.牧村B.农村C.林场D.渔村 8.聚落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B.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 C.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D.农业地位下降,工业地位上升 9.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B.全部拆除再照样重建 C.应大力保护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不要干预,任其发展 10.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表现在() A.乡村人口数量多,人口稠密B.城市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C.乡村功能较为复杂D.居民的职业构成有较大差异 二、填空题 1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场所。12.随着________ 的增长和社会的________ ,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________ 13.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______,它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和___。三、解答题 1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为________聚落,图乙所示为________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遗址的共同因素是________。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15.读石家庄市发展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练习题(含答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句歌词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 2.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集中居住形成了() A.乡村B.城市C.家庭D.聚落 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4.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落指农村B.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物的集合体 C.聚落指城市D.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其主要形式是城市和乡村 5.城市化进程中,下列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的态度,可取的是()A.全部拆掉后改建现代建筑B.坚决不拆 C.只要能带来大量经济效益,就可以拆D.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保护和改造6.下列不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丽江古城B.平遥古城C.澳门历史城区D.桂林山水 7.文化遗产不能反映() A.当时的社会制度B.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C.当时的宗教习俗D.当时的人的喜好 8.读我国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该地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团块状、河流因素B.团块状、地形因素 C.条带状、气候因素D.条带状、河流因素 9.下列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中纬度沿海平原B.沙漠地区C.南极地区D.热带雨林区 10.如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图示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不正确的是()

A.①“冰砖”盖屋﹣﹣终年严寒B.②房屋高架﹣﹣炎热潮湿 C.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D.④顶尖坡陡﹣﹣森林丰富 11.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B.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掉盖成楼房 C.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D.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12.下列关于聚落保护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尽力保护哪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特色的聚落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对于哪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13.以下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A.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B.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尽量多地吸纳参观人数,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二、填空题。 14.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15.世界遗产可分为、以及三大类. 16.聚落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17.如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利于和; 地形以为主. (2)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地,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水源,便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含答案和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 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特色民居所在地区,气候最炎热干燥的是 A.B. C.D. 2.东南亚地区“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高脚屋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是 A.高温干旱 B.湿热多雨 C.严寒干燥 D.寒冷潮湿 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A.牧村B.农村C.林场D.渔村 4.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 A.敦煌石窟B.昆仑山C.南音D.北京故宫5.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狗拉雪橇的原因是该地区 A.气候湿热 B.以山地为主 C.气候严寒 D.多地震 6.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 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 7.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

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 8.目前,许多工业区逐渐向城郊迁移,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为了扩大城市聚落规模B.为了保护城市聚落环境 C.为了疏散城市聚落人口D.为了使城市聚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9.下列不属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工作 B.气候 C.资源 D.地形 10.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 A.乡村和城市B.工业和农业 C.农田和村庄D.工厂和城市 11.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C.中国黄土高原——窑洞D.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子 12.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B.我国北方传统聚落有“平顶,墙厚,窗小”的特点 C.蒙古包属于我国季风区的特色建筑 D.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之处 13.人类历史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A.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的地区 B.峡谷地带和河流上游地区 C.气候炎热的森林里 D.海洋运输便利的近海地区 14.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B.大洋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 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 二、填空题 15.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基本类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________平原.作为聚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B. ②地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 C. ③地盛产苹果、甜菜 D. ④地所在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2)我国某企业拟将一批通信设备通过海运从上海运送至④地,最短航线须经过()A. 土耳其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马六甲海峡 D. 白令海峡 (3)关于图中四地气候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气候类型只分布在欧洲 B. ②地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均匀 C. ③地的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D. ④地气候类型在非洲南北两端都有分布 【答案】(1)B (2)C (3)D 【解析】【分析】世界上各地区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很大,由气候导致各地的风俗也有很大差异。 (1)①地在北温带,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 ②地位于东亚的中国,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B正确; ③地在中南半岛,盛产热带作物,不会有苹果、甜菜等温带作物,C错误; ④地所在国是南非,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国家是澳大利亚,D正确。 (2)我国某企业拟将一批通信设备通过海运从上海运送至④表示的南非,最短航线须经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3)①地表示的温带海洋气候类型除分布在欧洲外,还分布在南北美洲,A错误;

②地属于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不均匀,B错误; ③地的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夏季多雨,C错误; ④地表示的地中海气候类型在非洲南北两端都有分布,D正确。 故答案为:(1)B;(2)C;(3)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综合性强,有难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2019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有信奉伊斯兰教、身着长袍头戴头巾的,他们可能是() A. 阿拉伯人 B. 因纽特人 C. 柬埔寨人 D. 菲律宾人【答案】 A 【解析】【分析】解:根据题干中描述可知,信奉伊斯兰教、身着长袍头戴头巾的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这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身着长袍头戴头巾是为了防太阳辐射,防风沙,信仰伊斯兰教。 故答案为:A。 【点评】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阿拉伯语为阿拉伯国家官方用语,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阿拉伯人的服装非常有特点,头围着围巾身穿长袍,长袍的颜色以白色为主,这已经成为阿拉伯人的一种标志。 3.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 1.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改造最深刻的地方。、、等自然条件始终是一个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气候,水源,地形 【解析】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水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故气候、水源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始终是一个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2.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导致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建筑风格不相同,故A错,B对,世界各地的建筑不仅外貌不同,建筑材料也不同,有茅草屋,有冰屋等,所以建筑风格也不同,故C和D错,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各地聚落建筑的不同 3.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 ]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答案】D 【解析】在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于旧建筑既不能全部保存,也不能全部拆除,要合理的保护和利用,而且聚落的发展和保护是全人类都面临的共同问题,要全人类共同解决。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对聚落进行保护。 4.聚落主要分布在…………………………… ( ) A.热带B.温带C.寒带D.亚热带 【答案】B 【解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温带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根据题意,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将下列典型的民居与所对应的地理事物连接起来 A高架屋①云南 B丽江古城②东南亚 C窑洞③意大利 D威尼斯④黄土高原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1.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和财富的总和 【答案】物质、精神 【解析】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广义的文化不仅是指精神文化,还有物质文化,所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化的定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傣族的住宅多为竹楼,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当地的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B.藏族的服饰主要是传统藏袍,以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 C.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这和当地的气候潮湿很有关系 D.一月份,我国长春与海口市的居民服饰特点区别不大 【答案】D 【解析】傣族的竹楼,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主要是适应当地潮湿的亚热带气候,A对,藏袍白 天气温高时,将袖子系在腰间,晚上可以当被盖,主要适应当地温差大的环境,B对,川菜麻辣,主要是当地环境潮湿,闷热,辛辣食物有利于排汗,C对,冬天长春的气温低,服饰以羽绒服为主,而海口气温高,则以夏天服饰为主,两地差异很大,D错,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环境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 3.聚落主要分布在…………………………… ( ) A.热带B.温带C.寒带D.亚热带 【答案】B 【解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温带沿海平原地区, 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荒漠地 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根据题意,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答案】D 【解析】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分散.城市是人口达 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集;乡村里有很多池塘,种 了很多果树,城市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5.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东南亚的高脚屋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的窑洞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下列不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是() A. 就业困难 B. 劳动力短缺 C. 国防兵力不足 D. 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答案】 A 【解析】【分析】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是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就业困难不属于,人口老龄化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减少。 2.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点评】(1)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季节分配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