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沙·安文

财政联邦制,顾名思义就是指联邦制国家中各个政府间的公共财政制度。然而,每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具体细节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如何在不同层级政府间及与其相关的财政制度安排中分配财政权利。特别是在财政制度安排的一些领域,例如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由于每个联邦制国家的实施方式不尽相同,这些领域就需要我们定期地回顾(例:加拿大五年次修订条款)与重新定义,以确保能够和国内及国际间相关背景的变化保持同步。同时,这些制度安排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联邦制国家中不同层级政府或者其法庭(例如澳大利亚和美国)对法律、法规条文的解释不同而造成的。另外一点值得提出的是近些年来对具体制度的选择还受到了来自信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显著影响。本章主要回顾十二个作为案例分析国家对财政联邦制的实践,并且着重阐述能够从这些实践得出的经验与教训。

本章第一部分主要大体分析这些国家各自财政联邦制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对各个国家如何分配财政权力的比较性回顾与分析。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对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以及包括为固定资本投资融资在内的增加财政收入责任的相关内容。除此以外,本部分还将讨论政府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进行宏观调控。第四部分是关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并且着重讨论旨在缩小地区间财政不平衡的转移支付。最后一部分给出从这些实践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一、所选取联邦制国家的突出特征

本书中所选取的十二个联邦国家(其中西班牙与南非虽然都只具有一部宪法,但在实践中被视为准联邦制)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联邦体制模式以及财政联邦体制的特征上非常不同,呈现出很大的多样性。在这些国家中,瑞士是最小但却是第二富有的国家,它的人口与人均GDP分别为800万、37465美元(2002)。印度是人口最多,同时也是最贫穷的国家,它的人口与人均GDP分别为11亿、666美元(2004)(见表1)。样本国家中,其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澳大利亚、印度与俄罗斯建立的是二元联邦制下的千层饼模式。其特点是拥有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这种模式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职责是不同且分离的,不同层次的政府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其中印度不仅在共享权力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威而且掌握共享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联邦政府甚至可以改变各个州

的地理范围。西班牙与马来西亚可以被定义为二元联邦制的不对称千层饼模式。无论是西班牙的纳瓦尔国与巴斯克国,还是程度稍轻的马来西亚的沙巴州与沙拉越州,不仅拥有自治权,而且较该联邦国家的其他成员而言享受更为公平的待遇。加拿大、瑞士和美国采用的是二元联邦制的同等权力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联邦的各个州享有非常大的自治权,并且地方政府仅仅是本州的产物,他们与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的关系。德国和南非具有合作联邦制的特征。在这两个国家中,表面上看来不同政府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但实际上只有联邦政府具有全国相关政策及标准的立法权,州政府则主要承担着实施代理机构的角色。尼日利亚采用的是三层等级体系,同时具有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相比而言,巴西呈现出的是具有三层独立政府的合作联邦制。在巴西、印度、尼日利亚与南非,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在其他的联邦制国家中,地方政府只仅仅是区域(省/州)政府的产物。

表1

对所选财政系统的比较

指标

澳大

利亚巴西加拿大德国印度

马来西

俄罗

西班牙南非瑞士美国

2004年人口(百万)20 184 32 82

1090 24

130

144 40 47 8 296

面积

(1000平方千米)7687 8512 9985 357 3288 330 924

17075 505 1223 41 9631

2004年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32 4 35

33

0.7 5

0.5

4 24 5

37

(2002

42

联邦制的

特征二元

联邦

制千

层饼

模式

合作

与独立

二元联

邦制同

等权力

模式

合作

与独

二元联

邦制同

等权力

模式

对称二

元联邦

制千层

饼模式

二元

联邦

千层

饼模

对称二

元联邦

制千层

饼模式

合作与

独立

二元联

邦制同

等权力

模式

二元联

邦制同

等权力

模式

财政联邦制的特征双层

集权

三层分权

双层分

双层

整合

集权

三层集

双层集

双层

集权

双层集

三层集

双层分

双层分

地方政府

组成的角

否是否否是否是否否是是否

表1

对所选财政系统的比较(续)州实际对

地方政府的控制强弱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

一般强

和一般

弱之间

地方政府

的责任范

有限无限无限有限有限有限有限有限有限有限无限无限

联邦/州之间的平

等性强(很

大程

度上

减少

了收

入和

支出

差距)

一般

强(很

大程度

上减少

了收入

的差

距)

强(很大程

度上减少了

收入和一些

支出差距)

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弱

指标澳大

利亚巴西加拿大德国印度马来西

尼日利

俄罗斯西班

南非瑞士美国

基于产出

有条件的

转移支付

否是是否否否否否否否否是

州税收能

弱清强强一般弱弱一般一般弱强强

地方财政

自主性

一般一般强一般弱弱弱一般一般一般强强

平等方式家长

式接

受力

和需

要隐性并

琐碎的

家长式

财政能

家长式

财政能力

兄弟式

财政能

隐性并

琐碎的

家长式

接受力

和需要

隐性并琐

碎的

家长

财政

能力

家长式

接受力

和需要

混合式

能力和

需要

隐性并

琐碎的

平等标准隐性

的隐性的显性的显性的隐性的隐性的隐性的显性的隐性

隐性的隐性的没有

各州税基

的一致性

是否是是否是是是是是否否

各州税率

的一致性

是是否是否否是否否是否否

州和地方

财权与事

权的匹配

是是是是否否否否是是是是

在联邦政府对州政府的影响力方面,不同的联邦制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别。影响力大的国

家包括澳大利亚、德国、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俄罗斯、西班牙和南非;影响力弱的

国家有巴西、加拿大、瑞士和美国。在后一组国家中,联邦政府对各个州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州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去决定本州的税基与税率(见表2与表3)。在集权的联邦制国家中,联邦政府主要通过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来影响地区与地方政府的优先地位。在澳大利亚,宪法就规定了联邦政府必须采用地区差别性政策。

在省/州政府如何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制定上,不同的联邦制国家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一些国家中,州和国家的政治机构(“行政”或“州际”联邦制)是被明确分离开的,但是可以通过各自政府官员、部长间的会面来相互影响。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西班牙和瑞士都是这种情形的代表。德国与南非则不同,州政府在国家的政治机构中具有直接发言权。因为国会的其中一个议院——德国的参议院和南非的省委员会(“州内”联邦制)就是代表各个州政府利益的。但如果考虑到他们国家掌控立法权的首要性与州政府争取这些立法权的需要的话,德国与南非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种联邦制度的设计在德国同时限制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自主权,造成的结果就是费尔德和范海根提出的以难以进行决策为特征的“意大利面碗”政治。在俄罗斯,按照宪法的规定,联邦委员会(上议院)是由各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和立法机构负责人代表组成。其宪法在经过修订之后,规定由政府领导人推荐一名代理执行人员,由联邦委员会中各个地区的立法机构代表集体推荐产生联邦立法机构成员,这样一来地方对中央的影响力就被削弱了。宪法的这一更改也直接使得俄罗斯政府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即不再由普选产生,而是由总统提名,由地区立法机构来任命。在巴西、印度、马来西亚和美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在作为立法机构的下议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时这种角色可能不是去支持各州行政长官所采取的立场,因此会成为扩散地区间压力的因素。在巴西,因为所有的州在议会都拥有相同的席位,所以一些东北地区的小州对整个联邦体系就有着与它们大小不成比例的影响力。在加拿大,下议院的议员是由总理提名的,所以议会在其定位上就具有专家统治性,因为议员一般都是根据他们在政府,政界或商界所取得的成就大小来任命的。

在一些联邦制国家,制宪规定要求所有立法承认最高的权利属于人民。例如,加拿大的所有法规都必须遵守“加拿大权力宪章”。在瑞士,一个法律上联盟而实际上是个联邦制的国家,直接民主政治条款赋予公民要求政府承担责任的权利(如所有主要立法的更改均需得到公民投票的赞同)。在马来群岛,委托人宪章(Clients’ Charter)赋予公民要求政府为任何没有达到标准的具体公共服务承担责任的权利。

然而,在对大部分案例研究的国家中,地区收入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在南非最大,在美国最小。

对省/州的财政分权

联邦-州政府间转移支付

国家州政

府职

责范

州政府对国

家政策的影

响力

联邦政

府对州

政府的

影响力

州政

府财

政自

给自

重要/

不重要

强调有条

件转移支

付/无条

件转移支

付/税收

共享/收

入共享

财政

能力

均等

支出需

要均等

向国

内银

行/

上级

政府

借贷

能力

发行

国内

债券

能力

向国外

银行借

贷能力

发行国

外债券

能力

整体财

政分权

水平

澳大利亚

广泛弱强否重要

无条件和

有条件的

是是是是是是高

巴西广泛一般一般是重要收入共享

和有条件

转移支付

否是否是否是高

加拿大广泛强弱是重要均等和有

条件转移

支付

是否是是是是高

德国广泛强强是重要均等和有

条件转移

支付

是否是是是是中等

印度广泛一般强是重要收入共享

和有条件

转移支付

否是是是否否中等

马来西亚

有限弱强否重要收入共享否是是是否否低

尼日利亚

广泛一般强否重要收入共享

和有条件

转移支付

否是是是否否中等

俄罗斯广泛弱强否重要均等和有

条件转移

支付

是是是是是否中等

西班牙广泛一般强是重要收入共享

和有条件

转移支付

否是是是是是中等

南非广泛弱强否重要

无条件和

有条件的

否是是是否否低

瑞士广泛强弱是重要均等和有

条件转移

支付

是是是是是是高

美国广泛一般一般是不重要

有条件转

移支付

否否是是是是高

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

国家地方政府

是省/州

的衍生物

地方政

府职责

范围

地方政

府对省/

州政策

的影响

地方政府

对联邦政

策的影响

地方财政

能力均等

地方财

政支出

需要均

向国内

银行借

贷能力

发行国内

债券能力

对地方

政府的

整体财

政分权

水平

澳大利亚

是有限弱弱是是是否低巴西

否广泛弱弱否是否是高加拿大

是广泛弱弱是是是是高德国

是广泛弱弱是是是是高印度

是有限弱弱否是否是低马来西亚

是有限弱弱否是否否低尼日利亚

否广泛弱弱否是是是中等俄罗斯

是广泛弱弱是是是是中等西班牙

是广泛弱弱是是是是中等南非

否广泛弱一般否是是是高瑞士

是广泛弱一般是是是是高美国

是广泛一般弱否是是是高

二、财政权力的划分支出和立法权力的分配

在案例研究的国家中,宪法对支出和立法责任的权利划分总体上遵循了辅助原则(subsidiarity principle)。但印度、马来群岛和南非除外,由于历史遗产的原因,这些国家的宪法塑造了一个占主导作用的联邦地位,以印度为例,中央任命的进一步巩固统一了全民服务。作为历史、文化、宪制因素和司法解释巨大差异的结果,除加拿大以外的大部分联邦制国家实际上允许了一个比起初宪法制定者所设计的更广泛的联邦作用。起初的联邦作用被大

大限制在“维护和平、秩序和建立良政政府”等全国范围内的服务上。这一作用在后来由于各种因素而扩大,如在澳大利亚和美国是由于战争和对宪法的不可司法解释;在印度和俄罗斯是由于脱离联邦的威胁;在美国是由于反对恐怖主义和促进民族平等;在巴西、尼日利亚和美国是由于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在巴西是由于债务管理和财政纪律;在马来群岛是由于对大多数本土人的保护;或更普遍地,联邦政府使用立法和支出权力以达到保持共同经济联盟的全国性目的,正如大部分案例研究国家那样。联邦立法权力的使用经常导致没有提供资金或缺少资金的联邦命令,而条件性配给补助的使用又导致地区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中间级别政府的整体作用在瑞士和加拿大显得最大;在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次之;在其它联邦制国家相对较小,其中在南非最小。然而,对于社会和基础设施的提供,中间级别政府的作用在所有案例研究的国家中仍比较强大,除了马来群岛和南非这两个中央供应上述服务的国家。在加拿大,省级政府在移民政府和规范证券和劳动市场上起到作用,因此在内部共同市场创造了潜在的无效率。

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在瑞士、美国、巴西和加拿大是相当广泛的,而在西班牙、印度、俄罗斯和马来群岛则相对受限,在澳大利亚是高度限制的(见图1)。在西班牙,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中间级别政府的支出责任;在俄罗斯,诸如公共传媒、道路和消防等几项地方服务是地区政府的责任,而地方警察和地方征税是联邦政府的责任;在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重要,其主要负责物业相关的服务,诸如垃圾处理,街道维护和清理。

图1 国家以下支出占总政府支出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本书不同章节。政府财政统计年鉴(不同年份),华盛顿特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总体上看,除了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和马来群岛,在案例研究的国家中,国家以下支出占整体公共支出的50%或以上,州和地方政府在瑞士和加拿大占了整体公共支出60%以上(见图1)。

共享原则有时是混乱和冲突的一个根源。在加拿大,省级政府试图通过与联邦政府达成一个社会联盟框架协议以限制联邦政府在社会服务供给上的支出权利。在德国,联邦和州政府的相互交织是这里的一个问题,“联邦制度改革法案2006”限制联邦法律要求具体支出范围须得到联邦参议院(上议院) 同意的规定并赋予州政府在行动中偏离联邦法律的灵活性。在瑞士,关于共享原则的不明确性通过确立政府间协议和合同得到避免。在美国,俄罗斯和南非,没有提供资金和缺少资金的联邦命令是州(省/地区)政府关心的焦点。

征税权利的分配

征税权利(税基、税率的决定和税收征收)在马来群岛、南非和澳大利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75%或以上为中央收入),在巴西、印度、俄罗斯和美国是一般中央集权的(60%到75%的收入由中央征收);而在瑞士征税权利是高度分权的(37%的总收入由中央征收),在加拿大和尼日利亚是一般分权的(40%到50%的收入由中央征收)。其它国家征税权利的分配落于此区间。在俄罗斯,税收管理的中央集权化导致了州(地区)和地方税征收努力度的降低。

州政府的税收权利在瑞士、加拿大、美国、巴西和尼日利亚是相当广泛的,而在南非、澳大利亚、西班牙和马来群岛则是相当受限的(图2)。由支出中自有收入融资所占比重衡量的支出自治在马来群岛、尼日利亚、瑞士、德国、加拿大和美国都很高,而在印度和西班牙较低(除此两地区外)(图3)。州税收自治程度(拥有对自有税收税基和税率决定的责任)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美国、尼日利亚、印度和巴西都很高,而在德国、西班牙、马来群岛和俄罗斯相对受限。在后面这些国家中,州政府可能被赋予设定税率的权力,但税基的决定是联邦政府的责任。再者,地区政府在俄罗斯没有收入自治能力,对电子商务和流动要素的征税是限制美国和印度州政府财政的重要问题。

收入和销售税收系统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马来群岛、俄罗斯、西班牙和瑞士是协调的,而在巴西、印度和美国是不协调的。缺乏相互协调的税收体系导致在多个州运转的公司和个人高昂的税务执行成本。在美国,联邦宪法的州际商业条款作为对州税收的限制,扭曲了州际间的商贸活动;另外,州政府也被禁止对内部和外部贸易的征税。在印度,正好相反,对州际贸易的征税是州政府的一个重要税收来源。在巴西,销售税在联邦、州和地方

政府间是不协调的。巴西州政府财政理事会(Brazilian Council of State Finance Ministers)(CONFAZ)曾试图协调州的增值税,但收效甚微。通过州增值税系统起到的财政激励在巴西导致了州与州之间的财政争端。在加拿大,收入税收的协调是通过给予遵循共同税基的联邦激励来实现的。销售税的协调通过类似的激励只起到了部分效果。加拿大还通过创建由联邦、省和私人部门监督的独立代理人而引进了在税收管理制度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在其它国家,税收协调通过中央集权化税基决定和/或税收征收而达到。

图3 国家自有资源收入占政府总收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本书不同章节。政府财政统计年鉴(不同年份),华盛顿特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除了尼日利亚,案例研究的国家都遵循借款中的黄金法则定律(例如,只为资本性支出借款),它们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纪律来限制州和地方政府的这种借款行为。在尼日利亚,州和地方政府的借款在事前须得到联邦政府的批准。在马来群岛,地方借款是受到州政府的监管制约的。这种直接借款是最不受支持的;相反,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的提供是受到鼓励的。在巴西,外部债务必须得到联邦参议院的同意,且所有的借款都受立法财政规定的制约。几个联邦国家有特殊的协议以帮助州和地方为资本性项目借款。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贷款委员会通过为资本市场提供财政数据而便利这种借款。在加拿大,省的王冠公司(Crown corporation)按商业原则辅助地方借款。在美国,州政府债券银行(私人代理机构)核对地方借款需求并为组合需求发行债券。同样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这种借款的利率是可以抵扣其对联邦收入税债务的——相当于联邦政府直接为这种借款提供补助。在瑞士,瑞士地方团体合作中心为地方政府提供资本融资。

并没有证据表明在案例研究的国家中,由于州和地方税收自治导致了“竞次”现象,即

打到底线的竞争。大部分国家没有表现出任何严重的税收竞争——在巴西和瑞士这种竞争只是表面的,而在印度、加拿大和美国也只是有限度的竞争——没有导致一种更低的税收努力和州和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下降。

总体上看,样本国家的征税权利要比财政联邦制原则要求的更为集权。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可能导致了这一结果。其中,大部分国家鼓励税收协调可能是部分原因。另外,支出权力的下放要比允许根据职责来融资从政治上看更可行,且州和地方政客对傲慢的征税权并没有太大的热情,相反他们对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更感兴趣,因为他们并不需要为此对地方纳税人承担过多的责任。

纵向财政缺口

征税权力过度中央集权的下降和支出责任的分权是纵向财政缺口或说州和地方政府中存在的收入来源和支出需求不匹配的结果(见表4)。在那些征税权利中央集权度高于其所必须承担的联邦支出和为满足全国性目标而支出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的联邦制国家中,国家以下的纵向财政缺口和收入自治仍然是这些国家所担心的问题,因为这将导致大量使用条件性转移支付以对国家以下政策施加并不适当的影响。再者,这种大的缺口将带来民主责任赤字(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deficits),因为州和地方政府将乐于支出而不必为附加的支出向纳税人证明其正当性。在澳大利亚、德国、印度、马来群岛、尼日利亚、俄罗斯、西班牙和南非,这是州政府所关心的问题。在尼日利亚,中央政府对收入资源的分配是个特别值得关心的问题。在德国,这种关心激起了一种对分配问题的更深思考和对联邦、土地(land)和地方政府的权利划分的反思。对德国财政联邦制度的新框架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表4

纵向财政缺口 资料来源:本书各个章节;政府财政统计年鉴(不同年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收入份额

财政缺口

国家 政府层级 转移支付前

转移支付后

支出份额 转移支付前

转移支付后

国家 0.76 0.56 0.61 0.15 -0.06 省/州 0.18 0.37 0.34 -0.16 0.04 澳大利亚(2003-04) 地方 0.06 0.07 0.05 0.01 0.02 国家 0.68 0.55 0.60 0.08 -0.05 省/州 0.25 0.27 0.26 0.00 0.01 巴西(2003) 地方 0.06 0.18 0.14 -0.08 0.04 国家 0.46 0.42 0.36 0.10 0.06 省/州 0.44 0.48 0.52 -0.08 -0.04 加拿大(2005) 地方 0.10 0.10 0.12 -0.02 -0.02 国家 0.52 0.40 0.41 0.11 -0.01 省/州 0.34 0.37 0.37 -0.03 -0.01 德国(2002) 地方 0.14 0.23 0.22 -0.08 0.02 国家 0.61 0.42 0.45 0.17 -0.03 省/州 0.36 0.53 0.50 -0.15 0.03 印度(2002) 地方 0.03 0.05 0.05 -0.02 0.00 国家 0.91 0.85 0.90 0.01 -0.05 省/州 0.06 0.09 0.07 -0.01 0.02 马来西亚(2003) 地方 0.03 0.06 0.03 0.00 0.03 国家 0.48 0.43 0.46 0.02 -0.03 省/州 0.36 0.40 0.38 -0.02 0.02 尼日利亚(2004) 地方 0.16 0.17 0.16 0.00 0.01 国家 0.63 0.55 0.47 0.15 0.07 省/州 0.26 0.28 0.29 -0.03 0.00 俄罗斯(2004) 地方 0.12 0.17 0.24 -0.12 -0.07 国家 0.53 0.27 0.51 0.02 -0.24 省/州 0.29 0.49 0.31 -0.03 0.17 西班牙(2002) 地方 0.18 0.24 0.18 0.01 0.07 国家 0.82 0.36 0.49 0.33 -0.13 省/州 0.01 0.46 0.36 -0.34 0.10 南非(2002) 地方 0.16 0.18 0.15 0.01 0.03 国家 0.37 0.30 0.31 0.06 -0.01 省/州 0.38 0.42 0.42 -0.03 0.00 瑞士(2002) 地方 0.24 0.28 0.27 -0.03 0.01 国家 0.55 0.44 0.46 0.09 -0.02 省/州 0.25 0.29 0.24 0.01 0.05 美国(2004)

地方

0.20

0.27

0.30

-0.10

-0.03

三、财政联邦制和宏观经济管理

联邦财政体制致力于提供保护措施,以应对事关民众的决策中所遇到的集权化利己行为和分权化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事实上,财政联邦制主张不同的地理单元“来到一起”或“聚到一起”,从而更好的利用国家的“庞大”和“细小”。但财政联邦制的这一目标,可能会威胁到宏观经济稳定。出于这一考虑,就案例所研究的国家,我们探讨两个主要问题:(1)财政纪律(2)政府间竞争。

自给型财政联邦制下的财政节约和财政纪律

联邦制国家中,由于相当程度的省际政府自治为联邦的财政(紧急)援助提供了机会,省级政府缺乏财政纪律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成熟的联邦政府,通过同时实施行政性和立法性联邦制以及制定正式或非正式的财政规则,保持财政政策协调以支持财政纪律。近些年,立法性财政规则受到更多的关注。其主要形式包括:预算平衡控制、债务限制、税收或支出控制,以及对新税收和支出提案的表决投票。大多数成熟的联邦政府在设立中央银行时都详细对“不实行财政(紧急)援助”予以规定。由于存在或明或暗的(紧急)援助保证以及银行部门的优先贷款权,下级政府能不断“圈钱”,这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近期的一些财政调节计划的实践表明,立法性的财政规则对于成功的财政调节并无益处,但却有助于形成一个持续的政治承诺(political commitment),从而改善财政绩效。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分裂性政治组织和联合整体的国家。比如,这些规则有助于形成持续的政治承诺,促进在比例代议制国家(巴西)、多党联合政府(印度)、或立法和行政功能分开的国家(美国和巴西)的改革。财政规则在有助于限制(国库)拨款政治的同时还能改善财政纪律,这已经被巴西、印度、西班牙、俄罗斯和南非的实践所证实。

巴西2001-2007年在财政规则上的成功尤为显著。可是,单就州一级政府而言,德国并未在财政纪律上获得成功,尽管德国也有财政规则。原因在于联邦宪法法院庇护了联邦财政援助,从而造成了政府的预算软约束。联邦法院最近的一项决定(2006年11月)驳回了柏林的援助请求,这预示着此项政策或将取消。在美国,州一级的财政保守主义确保了财政纪律,但财政规则并没有很好地限制联邦政府的拨款政治。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存在类似结果,当然它们并没有立法性的财政规则。然而德国即使拥有立法性的财政规则,财政纪律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关于财政纪律,瑞士的经验是最具有教育性的,它通过两个重要的手段激励州政府遵守财政纪律。首先,财政表决给予公民否决任何政府计划的机会;其次,有的州立法规定了州政府可留存一小部分财政盈余以备不时之需(在美国,这被称作“雨天基

金”)。

政府间竞争

在许多联邦制国家中,州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很常见。这种竞争表现为院外游说活动,主要通过招徕联邦或私人部门以及军事基地的项目;鼓励国内外的直接投资;提供激励措施及补助以吸引资本和劳动;供应公共基础设施以便利企业选址;提供一揽子有差别的公共服务;提供许可和注册的专用窗口;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对于新的资本和熟练工人的门户开放政策等。州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存在于设立贸易和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地的产业和企业上。有时它们还在对非居民输出税收负担以及获得更高份额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上过渡竞争。

在联邦制国家中,保持政府间的竞争和分权化决策对于构建一种迅速反应和负责任的地方治理是很重要的。瑞士和美国的经验说明了这种竞争的积极影响。“使你的邻居变穷”的政策可能会逐渐地损害这些从分权化决策中获得的益处。最近,西班牙发生的“争当老末”运动,巴西和瑞士的“财政战争”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瑞士,辖区间为了争夺富有居民纷纷取消了州遗产税。在瑞士,通过逆行的所得税时间表,竞争进一步升级。旨在减少这种竞争的州之间合并的议案被公投所否决。为了限制这种竞争的不利影响,必须采用合作的手段,通过在联邦制国家内部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同盟以保障在地区融合和内部结合过程中提供最好的政策选择。这种要素的自由流动是通过确保一个共同的公共服务最低标准、贸易壁垒的消除、以及更加广泛的信息和技术获取渠道来实现的。这并不单单是一个“竞争还是合作”的问题,还是怎样保证所有各方,既平等竞争又密切合作而且互不欺诈的问题。

四、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在案例研究的国家中,联邦政府都通过收取比其需要多的收入来满足自身的支出(日常职责)需求。这种财政盈余保障了联邦政府可以凭借其支出权力,通过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国家的目标。这些转移支付在实现国家目标的同时,也支持了分权化的决策。在西班牙和南非,联邦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占到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近三分之二,对于加拿大、瑞士和尼日利亚,这一数字却不到20%(见图4)。在联邦制体制下,转移支付的设计对效率、公平、政府责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案例研究的这些国家来说,这种转移支付有三个重要的目标:(1)填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国内的财政差异;(3)通过设立关于社会和

基础设施服务的国家最低标准,保证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同盟。接下来的段落讨论案例国家如何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这些目标。

资料来源:本书各个章节;政府财政统计年鉴(不同年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填补纵向财政缺口

至少从概念上讲,纵向财政缺口对于加拿大、美国和瑞士等国并不是重要问题。因为在这些国家中,联邦政府有足够的力量来克服缺口。在加拿大,过去联邦政府运用税收抵免和税基共享的刺激来克服财政缺口。这种纵向财政缺口对于其余案例研究国家则是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这些国家有集权化的税收管理部门和受限的联邦和地方税收权力。为了克服财政缺口,巴西、印度、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都采用了涉及大量均等因素的一般收入共享制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印度,这种收入分享通过采用1971年的人口数据为基础来配置资源给各邦;在巴西,州和地方的系数固定在1988年的水平。德国采用税基共享和税种分享,澳大利亚、俄国和西班牙则采用财政需求均等型转移支付(大都是历史支出)。对于大多数样本选取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从盈余转为赤字(见表4)。

弥补国内的财政差异

国内的财政差异是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元素。除美国外,在所有案例研究国家,这种差异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加拿大,由于自然资源归省所有以及油气价格的飞涨,这一差异更为突出。旨在向每个有选举权的公民提供与其税收水平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的财政均等化计划经常被采用以克服财政差异。联邦政府试图运用这些计划来促进商品和要素的流动,从而确保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同盟。

在案例研究的国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西班牙和瑞士都试图通过财政均等化计划来解决地区间财政差距的问题。美国没有这样的联邦计划,因为要素的流动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和经济上的差距,尽管州与州之间的这种差距始终是政策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州的教育融资主要运用均等原则。在加拿大,这一计划被规定在加拿大宪法中,并讲道“这使得联邦更加牢固”。在案例研究的国家中,除德国和瑞士外,财政均等化计划都是联邦融资的。在德国,富州贡献相当大一部分的均等化储备基金以供穷州从中使用。在瑞士,新的均等化计划将在2008年付诸实施。它包含一个由联邦政府和富州所提供的混合型储备基金。在俄罗斯,均等计划主要被地区政府用来实现本地的均等化,通常采用混和方法。

所有实行均等化项目的案例国家都会关注财政能力的均等化。澳大利亚除此之外还实行一个综合性的方法以达到财政需求的均等化。西班牙是根据历史支出来均等财政需求的,而俄罗斯和马来西亚都是根据选定的需求指标来考虑如何部分地均等支出需求。加拿大和德国的均等化项目则是使用一个明确的均等化财政能力标准来同时决定总数目以及在各个委托人个体之间的分配。这样一个原则性很强的均等化方法正是所想要的,因为它能在配置均等化支付时更透明并且更客观。另外的所有项目都是利用一个固定的总数目但是却使用配置公式来决定资源在各个个体之间的分配。

均等化项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含义在大多数联邦制国家中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在澳大利亚,由支出需求补偿产生的复杂性是对现存公式不满的重要起因。加拿大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各个省所有,这是省际间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而在均等化项目中处理这些自然资源的收入的方式仍备受争议。在德国,过于累进的均等化公式致使一些富裕地区的财富反而减少了。过去在德国有些富有的地方政府就会将这种情况反映到宪法法院那里,要求减少他们对均等化总集做的贡献。在西班牙,为了达到均等化的目的而区别对待自治区(宪章政体)和其他的地区(普通政体)引起了不断的争论。而巴西,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

俄罗斯和南非,许多争辩和论战都是由现存项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影响所引起的。在尼日利亚,武断地运用联邦账户(资源收入总集合)来处理联邦债务和收入分享公式的组成成分,尤其是对来源成分收取13%的份额是关注的焦点所在(尤其是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

从制度上来设计和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

这些案例国家使用了各种不尽相同的方法来从制度上进行组合以实现均等化转移支付。这些不同的组合是根据各个国家特殊的国情来设计的。在西班牙、瑞士、马来西亚、俄罗斯和南非,是由联邦财政部门或国库负责决定总数目和在各个委托人个体之间的分配的。而巴西,总数目是由宪法决定的,然后由联邦参议院决定各个州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澳大利亚、印度和尼日利亚(半独立)都是委托独立的转移支付代理机构来为这种转移支付的公式和分配提供建议,可是在这之前法律将事先决定总数目,然后联邦议会将签署这些决定并立法通过,并且由联邦财政部门来执行。在德国,一个由联邦政府立法通过并由财政部门实行的协议将决定分配。

然而源自先验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个制度上的组合一定能比另一个更好,经验证明当设计这种转移支付面临更大的复杂性时往往会选择独立的转移支付代理机构来处理,然而却会导致更多的讽刺和争论。但是,如果将这些决定完全留给联邦政府单独决定,那么这种转移支付就会很容易受到当权政府一时兴起的影响。政府间讨论会为我们提供了第二好的选择,因为所有相关的利益集团都能参与到这种转移支付的决定中来。

通过基于产出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设定全国性最低标准

为区域-地方服务设定全国性的最低标准可以同时实现有效性(产生一个内部共同市场)和公平性(不管公民居住在哪都能受到同等待遇)。这样的标准可以通过有条件的非匹配转移支付来实现,这种转移支付的条件能反映全国性的基于产出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并且当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没有达到时,接受转移支付的单位会被处以财政处罚。因此这些条件不是限定转移支付的特定用途,而是限定了达到这些标准的质量、途径以及服务水平。这种基于产出的转移支付不会影响州和地方政府达到支出有效性的动力,但它们确实能促使各地达到全国性特定标准的途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实现。如果这种有条件的、非匹配的和基于产出的转移支付设计合理的话,它就能在公共部门产生革新和竞争的激励效果,刺激它们改进服务的提供并增强它们基于结果的责任感。基于投入的转移支付就无法产生这样的责任制环境了。尽管基于产出(绩效导向)的转移支付是最适于授予者达到他们的目标的,并且

比传统的基于投入的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更容易管理,它们在简单联邦制国家却很少被采用。比较显著的例外情况是巴西、加拿大和南非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财政,以及美国的高速公路财政。其原因与政客和官僚们面临的动机有关。这种转移支付赋予代理们更多权利然而却缩小了机会主义者和议员为选民争取地方建设经费政治的活动领域。并且这种转移支付产生的动机加强了政治和官僚精英对公民负责的责任感,同时却削弱了他们散播影响力和建立官僚帝国的能力。他们对金钱的关注暴露了腐败、低效率和浪费等问题。因此这种类型的转移支付被这些潜在的失败者所反对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除了个别例外情况之外,在大多数案例国家,联邦的有条件的转移支付都是使用基于投入的条件形式。这种条件性会削弱州和地方的自治并且是一个导致冲突的根源。在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和俄罗斯,由于越来越广地使用这种转移在州和地方政府造成了一定问题。垂直的财政差距-未进行转移支付前的收入份额和支出份额之间的差异-在南非各省,澳大利亚和印度各州之间非常显著,但是这种差异却被财政转移支付消除了。

在巴西、加拿大和南非部分地区,教育和医疗转移支付关注的是产出和获得途径等方面的条件。在美国,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除了高速公路的转移支付以外,在过去基本上都是基于投入的条件性转移支付项目。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渐渐出现了要求将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朝基于绩效标准转变的关注。

五、经验教训和结束性评注

以下结论是从这些各异的经验中得出的。

·财政体系能够成功运转的关键在于责任清晰并且定期进行联合复查,正如鲁迪亚德·吉普林曾说过的那样,我们可以有160种方法来设计财政层级,并且其中的每一种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宪法和法律的体系以及制度必须提供一种机制来建立能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新协定,这些协定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并且在执行时还有责任对其进行适时调整。

·非对称的联邦制源自于对称和一致的原则,它能导向和谐且稳定的结局。

·财政必须遵从其职责以强化对纳税人的责任和义务。

·财政规则,连同“守门人”政府委员会一起,为财政纪律和财政政策协调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基准框架。

·为了确保财政纪律,必须要求所有的政府都正视他们的决定所带来的财政后果。

·通过自由的商品和要素流通,以及全国性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最低标准来确保

一个统一的经济联盟是长期内政治与经济稳定以及区域性趋同的最优保障。

·以制度上的组合来处理政府间的冲突在联邦体制的平滑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恰当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加强基于结果的责任感,并且能促进在公共产品的提供,财政和谐,州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区域间平衡等方面的竞争。天降甘霖式的转移支付或者双边谈判的转移支付会产生对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将导致对在财政上处于弱势的地区慢性的经济扼杀。所有的转移支付都应配合周期性的复查。

·对各种不同的政府秩序发挥的作用,和限制他们的权利上达到社会性的统一规范和一致认同对分权决定的获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些规范和认同,直接的中央控制将不起作用,而政府间的往来将会产生机能失调的宪法。直接的民主体制下的供应可以有助于制约政府。

·一个包含有对服务和反馈规定了详尽标准以及赔偿机制的委托人宪章有助于强化政府对公民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本书中所考察的这些国家在应对财政联邦制中出现的挑战时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尽管他们面临的挑战可能及其相似,他们发觉和采取的解决办法往往是独特且具有地域性的。这为联邦制精神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它永不停息地追求平衡,并且在积极响应,可靠且负责任的统治上表现卓越。为了实现能包含一切方面的统治的新高,长途跋涉仍在继续。

注:作者特别鸣谢约翰·金凯德教授提供的帮助性的评议。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学习心得之案例分析 财政学可以理解为是政府理财学。作为一门课程,《财政学》是经济学科的主干课程,其地位处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在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财政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合的课程,它所揭示的领域主要是宏观经济或者说是政府社会经济行为,它以财政分配和财政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以求正确处理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学”课程在大二秋季学期开课,上了财政学后,获益良多,不仅对财政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拓展,而且老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是我受益匪浅,并且认为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广泛应用到经济类专业的其他学科,同时我也开始思考社会了,发现政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事没有做好,听到的,看到的,多是人们对政府的喝彩,鼓掌。针对这种情况,就以身边接触到的事件“污染的治理”,“进城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我国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要职能”为例简要介绍。 1.污染的治理 背景:环境保护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完成的关键性任务。环境保护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治理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污染。 分析:如何治理污染?从外部性的角度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

题需要讨论。 (1)治理体制。所谓的治理体制,就是要回答治理的主体究竟是谁?是企业还是政府?我认为,污染的治理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就是说,必须形成以治理污染为自己经营内容的治污企业,可以将这些企业称之为环保企业或污染治理企业,由这些企业承担治理污染的任务,这些治污的企业在治理污染中获得自己的企业利润。只有污染治理的产业化,即企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污染。环保是一个产业,治污也是一个产业,产业化是环保与治污的发展方向。在污染的治理中,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排放标准,只有符合排放的标准,才准予使用。(2)治理模式。污染的治理模式有两种:一个是关闭污染源,即关闭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另一个是治理污染源,即通过那些治污企业用技术改造污染源,用技改消灭污染源。前一种模式虽然能尽快消除污染,但往往巩固不了,例如有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关闭之后,又偷偷开工,因为背后有利益机制的作用,这就是有人需要就业,需要有收入。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保护这种被关闭企业偷偷开工,道理很简单:地方政府需要有税收,需要有就业的机会。因此,仅靠第一种模式是不行的,实际上不可能做到有污染就关闭污染企业。有效的模式是治理污染源。治理污染的主要方式,是产生治理污染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有效的技术改造,将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掉。 (3)治理成本。治理成本首先涉及到治理污染的企业的费用及利润。如果治理污染的企业的费用及利润太高,那么需要治理污染的企业就可能无法承受,从而使治理污染受到阻碍。因此,在利润比较合理的

(完整word版)《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比较》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比较 在当代国家结构形式中,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单一制与联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结构形式也都采用单一制,如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韩国、朝鲜等都是单一制国家。在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虽然只有20多个联邦制国家,可是却包括了绝大多数的大国,如美国、加拿大、、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它们的人口总数在22亿以上,而且占了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那么为什么这样多的大国选择了联邦制?100多年前,当孙中山等前人致力于推翻帝制、创立共和时,曾率先提出了建立联邦共和国的主张。既然如此,那么到底单一制与联邦制孰优孰劣?下文主要从概念、特征、类型与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单一制与联邦制做详细的比较,以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 文献综述: 1、对“单一制优越说”的批判 第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马列著作否定的“联邦制”其实是“邦联制”,并且按照现代学术界的标准,恩格斯所指的“单一的共和国”并不排除采用联邦制的可能性,从而推翻了马列支持单一制的观点。第二,衡量国家结构形式类型优劣的标准应当是看其在经济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及是否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基本问题;在政治上是否有利于政局的长期稳定,是否有利于解决民族、宗教方面的矛盾,是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和法治状态的形成,能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等基本方面。 ——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美国的联邦制 美国宪法中明确禁止州行使的权力有不得订立条约、同盟或联盟,不得铸造货币等;从性质上属于联邦专有的权力有战争权、制定全国统一的归化条例等;属于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有征税权、借款权、为公共福利开支的权力等。管制州际贸易的权力也是一种共有权力。汉密尔顿在讨论宪法授予联邦的权力与州权力之间的关系时就明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一种同时存在的权限”,宪法专门授予给联邦的权力只在三种情况下存在“在宪法明文规定授予联邦专有权的地方;宪法在某些情况下授予联邦一种权力,在另一种情况下,却禁止各州行使同样权力;宪法授予联邦一种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与各州的类似权力绝对和完全矛盾而且不相容的地方”。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第三十二篇, 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美国联邦与州的权力划分分为:联邦的权力、州的权力、联邦的专有权力、州的专有权力、禁止联邦行使的权力、禁止州行使的权力、联邦与州的共有权力和保留权力。 ——杨百揆编:《现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研究》,春秋出版社,1988年3、德国的联邦制 德国的州对联邦法律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执行都作为州的行政权,但这两种执行在性质上仍是有不同的。基本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的执行是将联邦法律的执行完全作为州的职权,因此执行费用由州承担,联邦仅具有合法性监督权;基本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的执行实际是将联邦的事务委任给作为整体的州执行,因此联邦承担执行的费用,并享有合法性监督权和合目的性监督权。后者类似于我国台湾学者所称的“团体委任事务”。而由州的行政机构作为联邦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以事权与财权对等为核心的新一轮分税制完善和改革能早日启动,才是中国经济有可能走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前不久表示,我国将实施一系列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分税财政体制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 十多年以来,分税制使得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大量财力来调控经济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充实地方财政的“腰包”,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将在阵痛中开始“破冰”!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较好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十多年来,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深化改革和加以完善的地方,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2.7%;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从1993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57.2%。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变化,一直在70%左右的水平上波动。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用43%左右的相对财政收入支撑了70%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与分税制改革前地方政府用68.4%的相对财政收入仅仅支撑59%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恰恰相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责,带有非常强的外溢性特征,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理应由中央政府提供,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必须依此来确定。如果由财力严重匮乏的基层政府来承担,必然会导致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或严重不均等,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由于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背离,分税制就无法起到平衡地区差异的作用,更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源缩减,促使其从预算外寻找收入来源,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财政现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土地财政”。据统计,1999至2008年间,中国土地出让面积从45391公顷上升至165860公顷,年均增长率15.5%。同期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不断上升,成交价款从514.3亿元上升至10259.8亿元,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0倍,年均增长率39.5%。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土地出让金成交价款年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关于财政联邦制的比较性结论 沙·安文 财政联邦制,顾名思义就是指联邦制国家中各个政府间的公共财政制度。然而,每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具体细节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如何在不同层级政府间及与其相关的财政制度安排中分配财政权利。特别是在财政制度安排的一些领域,例如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由于每个联邦制国家的实施方式不尽相同,这些领域就需要我们定期地回顾(例:加拿大五年次修订条款)与重新定义,以确保能够和国内及国际间相关背景的变化保持同步。同时,这些制度安排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联邦制国家中不同层级政府或者其法庭(例如澳大利亚和美国)对法律、法规条文的解释不同而造成的。另外一点值得提出的是近些年来对具体制度的选择还受到了来自信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显著影响。本章主要回顾十二个作为案例分析国家对财政联邦制的实践,并且着重阐述能够从这些实践得出的经验与教训。 本章第一部分主要大体分析这些国家各自财政联邦制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对各个国家如何分配财政权力的比较性回顾与分析。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对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以及包括为固定资本投资融资在内的增加财政收入责任的相关内容。除此以外,本部分还将讨论政府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进行宏观调控。第四部分是关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并且着重讨论旨在缩小地区间财政不平衡的转移支付。最后一部分给出从这些实践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一、所选取联邦制国家的突出特征 本书中所选取的十二个联邦国家(其中西班牙与南非虽然都只具有一部宪法,但在实践中被视为准联邦制)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联邦体制模式以及财政联邦体制的特征上非常不同,呈现出很大的多样性。在这些国家中,瑞士是最小但却是第二富有的国家,它的人口与人均GDP分别为800万、37465美元(2002)。印度是人口最多,同时也是最贫穷的国家,它的人口与人均GDP分别为11亿、666美元(2004)(见表1)。样本国家中,其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澳大利亚、印度与俄罗斯建立的是二元联邦制下的千层饼模式。其特点是拥有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这种模式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职责是不同且分离的,不同层次的政府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其中印度不仅在共享权力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威而且掌握共享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联邦政府甚至可以改变各个州

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引言: 我们之前进行了有关绩效预算的内容的介绍,现在我们对绩效预算进行一些探讨。(一)政府的绩效评价: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府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预算的基础 2、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3、政府的绩效评价本质上是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一个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是有一定的内在因果联系的。(二)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 1、发展观是基础,决定了他的政绩观 (1)要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有两种道路可以选择: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大推进,二是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 (2)如何看待发展观的区域角度?是地区协调发展还是单兵突进的模式? 2、正确的政绩观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观 西方国家政绩观考核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中国政绩观考核更多的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作为执政者来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追求。 3、快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在带来福利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1)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外部负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2)在市场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差距的拉大等;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矛盾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过快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相对均等的经济增长的福利。 4、发展观和政绩观决定了政府的理财观 政府理财的理念和理财观主要分为两类: 1、追求财政的收支平衡理财观——(古典理财观) 财政收支平衡的理财观是政府将收支平衡放在第一位,不寻求收和支,可以让政府不必要承担经济的风险和过多的负担。 2、打破收支平衡的理财观——(现代理财观) 一是追求周期性的平衡,比如五年、十年的平衡,例如西方国家很多采用的是周期性的预算;二是放弃平衡,不怕负债,而依靠滚动的负债来支撑负债。此种理财观是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放在首位,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源更多地掌握在手中,按照政府的意念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理财观是被动的,依从于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三)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 1、在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的发展基础上,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2、在分类评价基础上确定支出和预算 3、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评价政府的绩效,需要分类评价,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支出。 (1)政府行政行为的合规性:政府行为是否遵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以及总原则;

高中历史美国的联邦制

课题:美国的联邦制 授课教师:陈观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认识美国联邦制的利弊 能力目标:运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分析美国联邦与州关系演变的能力。 运用有关联邦的基本知识,分析美国各州与联邦政府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到政治体制的健全与完 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懂得政治文明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增进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信心。 教学重点:美国的联邦制特征及利弊分析 教学难点:美国的联邦制特征及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分析法情景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简单介绍美国国旗,然后引入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推进新课:美国的联邦制 一、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1、美国的邦联制 (1)形成:1871年的《联邦条例》 (2)特点: 作为邦联政府的唯一机构的邦联国会,由各州代表组成。 国家真正权力在州,中央政府对公民没有直接管辖权,邦联国会法令须经州同意才产生约束力。(3)弱点: 首先,最根本的弱点是,邦联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只是各州之间的松散联盟。 其次,在财政和经济方面,邦联政府既无权向国民征税,又无权管制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邦联政府所需经费,根据各州土地的价值,按比例摊派到各州,但是否缴纳则取决于各州。 再次,在国防上,邦联也十分软弱。邦联政府拥有海陆军,但军队规模很小,不得不依靠各州民兵的支持。 2、从邦联到联邦 (1)过渡的原因:实行邦联制期间,政府难以应付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外部军事威胁等问题。(2)过程: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3)联邦与邦联的区别: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联邦制国家的成员单位没有独立的主权,不具有国家的地位;而邦联的成员单位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第二,在联邦制下,联邦宪法和法律是全国性的最高法,联邦中央政府拥有最高国家权力,可以直接对各成员单位的人民直接行使权力;在邦联制下,虽然也设有各成员国派出的代表组成的中央机关,根据各成员国的明确委托行使某些权力,但它的决定是协商式的,只有经所有成员国政府认可后才具有约束力。第三,邦联各成员国人民没有共同的国籍;联邦制国家中各成员单位的人民具有统一的国籍。第四,邦联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联邦是国际法的主体。 二、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及利与弊 1、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的基本特征 (1)分享政治权力。 联邦政府: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力”。 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表现: 第一,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各自对公民有直接管辖权; 第二,各自设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各自有宪法和法律; 第三,各自的任命、监督和考核各自的政府官员,互不干涉事务。 (3)联邦地位高于州。表现: 第一,联邦宪法、法律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 第二,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第三,各州的宪法与法律,若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三、联邦制的利与弊 (1)、最大的优点: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2)、最大的缺点: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 课堂总结:归纳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不同之处: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英联邦国家有哪些

英联邦国家有哪些? 政治 英国 军事 国际 财经 英联邦国家有哪些? 英联邦国家在与英国贸易,军事,政治等合作中有哪些便利? 回答收藏问题| 查看更多问答我有靠谱回答3个回答 杜达特洛夫斯基 国际问答达人02-26 10:09 134赞 踩 英联邦有52个成员国,英联邦国家可以得到英国提供的经

济、军事、政治利益。以下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英联邦的情况。英联邦有52个成员国它们是: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巴拿马、赞比亚、瓦努阿图、乌干达、图瓦卢、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汤加、坦桑尼亚、斯威士兰、南非、斯里兰卡、新加坡、所罗门群岛、塞拉利昂、萨摩亚、圣文森特、塞舌尔、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卢旺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新西兰、瑙鲁、纳米比亚、莫桑比克、毛里求斯、马耳他、马来西亚、马拉维、莱索托、基里巴斯、肯尼亚、牙买加、圭亚那、格林纳达、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加纳、斐济、多米尼加、塞浦路斯、加拿大,喀麦隆。英联邦是大英帝国的延续,成员国大多都是英国的前殖民地或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开展独立运动。英国为了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力,在1926年被迫承认,自治领地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但是自治领地与英国共同终于英国国王,并且组成英联邦双方利益平等,英国无权干涉其他成员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英国为了维持这52个英联邦成员国,就在金融、教育、贸易、国防、政治、科技、科研、医药、法律、农业等方面与52个英联邦成员国进行合作。英国向这些国家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和科技支持,给英联邦各成员国带来了经济发展利益。这是英国维持英联邦存在的重要原因。英国利用英联邦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影响

财政学案例分析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谁来填补养老基金缺口 贸易经济11 成员:苏春强 2111802220 王光瑞 2111802221 2013.11.28

题目:《关于“谁来填补养老金基金口”的案例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苏春强贸易经济11 2111802220 王光瑞贸易经济11 2111802221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新民周刊》2012年第38期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的文章说,持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必须得到填补。谁来填补缺口?目前看有4个可能的来源。 一是国企红利。我国约有国有资产33.8万亿元,国企红利每年已经超过1万亿。2012年实际上缴比例约为7.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将上缴比例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 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我国有外汇储备约3.4万亿美元,占GDP约5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期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用主权财富基金的收益补充养老基金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国企红利、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划拨到社保基金,国家财政通过社保基金补贴养老金缺口不失为一种办法。 四是直接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是社会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之前养老金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埋单。 二、案例分析: 1、养老基金缺口的形成 (1)、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资金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过程中,在探索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满足当期养老基金支付需要;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本人退休时才能发放,可以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积累资金。但现在除了部分进行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都是混账核算,大量个人账户的钱被用于当期发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账。 (2)、“中人”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 1997 年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种群体对应三种方法的计发方式,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

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 学习美国历史的过程中同学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美国1776年宣告独立,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现在则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美国国力的飞速上升?这当然有天时、地利等多种原因,而其主要原因应该说是依托于美国的政治体制——联邦制的。那么,美国为什么会确立联邦政体呢? 一、邦联制的弊端 美国建国之后实行的是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制。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于1777年11月通过了《邦联条例》,1778年经各州批准后该条例生效。根据条例,解散了原来的大陆会议,建立了邦联政府,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议会虽是当时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只是各州代表的会议,它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它也不是立法机构,它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而各州却拥有主权国家所享有的一切权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邦联制美国遇到许多新问题。1.美国独立前,它的商船队在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不怕北非等地的海盗的抢劫,因为它受到宗主国英国的保护。独立后,失掉英国舰队的护航,美国商船队经常遭受海盗的袭击,损失惨重。2.1778年美法签订了联盟条约,法国放弃了以前在新大陆殖民地的种种要求。但它仍然妄图在北美大陆的西部南部海岸建立新的殖民地,成为美国地理政治视野上的障碍物。3.英国自1783年同美国缔结巴黎和约以来,它仍然在美洲屯兵,威胁美国的安全;它还想利用美国邦联制的弱点,以使英国商人长期称霸于美国市场。4.美国独立后,其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是各州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的联系。同时,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十分混乱,各州越来越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和发展美国经济。5.美国向西部扩展领土的过程中,西部各州与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都有冲突,而当时的邦联政府却无法就是否派遣一支军队到“边疆”去作出决定。6.1786年,美国爆发谢司起义。谢司起义既是因战后美国经济的萧条,农民们生活濒临危机造成的,也与邦联政府在处理农民问题上的无能有关。由此可见,新生的邦联制美国,其权力过于软弱,对内对外的威信也很低。谢司起义更暴露了邦联制美国政权的软弱无力。以上种种使美国各阶层认识到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认识到没有国家的统一、强大,没有在国际上的地位,任何集体、阶层、个人的利益也将不保。由此关于改组和加强中央政权的问题自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联邦制能够在美国建立的原因 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进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为什么说联邦制中所尊重的州的权力由来已久?因为美国建国之初是一个地地道道由州政府和乡镇政府管理的国家,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州的权力的来源具体表现在: (1)早在美国建国之前,英国对北美十三块殖民地采取的就是分而治之的政策,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当时大多数殖民地都是英王的直辖领地,总督由英王任命,权力较大,总督有权任命法官和殖民地管理机构的其他官吏。其他殖民地有的是国王将一部分土地所有权授给一个人或一个公司,被称为业主殖民地,其总督由业主任命,权力较小;有的是一定数量的移民在不违反英国法律的条件下建立的自治殖民地,其总督由贵族与高级商人中选出,权力最小。这些不同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十三块殖民地没有

西方国家财政联邦制的比较与借鉴

西方国家财政联邦制的比较与借鉴 【摘要】:财政联邦制理论以蒂布特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该理论是西方学者首先借鉴政治学中的联邦制概念而创立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传统的财政联邦制理论是关于公共部门职能合理分配和不同层次政府间财源合理分配的理论。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又借鉴了公共选择理论对其的理论批判,并逐渐形成了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伴随着对当今世界各国的财政联邦制实证研究,财政联邦制理论在继续发展和更新。财政联邦制基础理论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不同层次政府间的职能分配、税收权限的划分和转移支付。本文有针对性的选取了四个典型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两个联邦制国家:美国和联邦德国,以及两个单一制国家:法国和日本,从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分析其各有特色的财政联邦制,在对各国分别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各自特点和异同以及它们财政联邦制的经验。职能分配方面的经验有:1、各级政府财政具有相对独立性;2、政府间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明确;3、明确的法律规范予以保障。在税权划分方面:1、依据政体形式和经济体制选择税权模式;2、不同程度地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权;3、中央占税权主导地位;4、税权划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5、有良好的权力制衡机制。在转移支付方面的经验是:1、转移支付制度各具特色;2、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化;3、多种转移支付形式配合使用;4、具有统一的计算公式和客观标准。我国的财政分权化进程,一直被作为成功的转型国家案例来对待,但还远不是一个完美模式。从财政联

邦制理论和其他国家既有经验的角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行政层级架构与分税制不协调;分税制不完善、地方税体系不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以财政联邦制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国家的财政联邦制的成功经验,本文第四部分主要从财政联邦制理论的三个重点内容方面,对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一些意见:1、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2、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事权;3、给予各级地方政府适当的财政自主权;4、改进政府间转移支付。中国特色财政联邦制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在立宪层面上做出努力。【关键词】:财政联邦制职能分配税收权限转移支付西方国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11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2引言12-17一、研究背景12二、文献综述12-15三、思路方法及创新15-17(一)基本研究方法15-16(二)可能的创新点16-17第一部分财政联邦制理论综述17-29一、财政联邦制的内涵17-20(一)联邦主义起源17(二)财政联邦制的含义17-19(三)财政联邦制的特征19-20二、财政联邦主义的理论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 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政府与企业、 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第二阶段是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 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 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 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 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 (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1994 年以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 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有力地支持了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 性和不完善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体制 运行中的不适应、不配套、不协调等矛盾开始激化和暴露出来,需要继 续深化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财经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回顾 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 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 1994 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 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 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 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 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两个 阶段的改革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复习题

案例1: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20世纪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仍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思考: (1)、什么是外部效应?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 (3)、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4)、为什么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5)、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列明政府活动的主要范围。 案例:2: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文化三农等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教育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3-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达2.43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8.8%,较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03-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8937.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598.54亿元,增长48.5%,主要用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费,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和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附属生活设施。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三批共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继续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