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版本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

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6、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标志)

背景:第一、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执行研究把项目放到了核心地位并要求研究组织如何对项目作出贡献。

第二、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以及政治学的范围,而达到了更广泛、更综合的跨学科的程度。

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产生标志:199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被看作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选择题)

美波齐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戴维。H。罗森布鲁姆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选择题)(主要掌握人物、著作、及代表性的观点)

首先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进行的。

西蒙认为,所谓的“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

其次是从政治—行政二分法进行的。

西蒙认为政策问题和行政问题的区分与价值—事实的区分有着密切关系。

西蒙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基本概念来研究公共行政学,认为决策活

2、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尊崇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

不同点:公共选择关注的焦点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解决政府面临的困境;新公共管理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

3、治理的概念及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治理:指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利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因此,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观点:

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第五,责任并不简单;

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第三章:公共组织

1、公共组织概念: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协调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准政府组织:介于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2、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具有非强制性和服务性。

特征:萨拉蒙和安黑尔:正式组织性、非政府性、非利润分配、自主管理性、志愿性和公共性

沃尔夫: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3、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问题:(1)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身份不清楚、官方色彩浓、自治水平低

第二,缺乏资金、内部组织不健全、行为缺乏代表性和规范性;

(2)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政策实施和法律等构成的外在环境问题

第一、对非营利组织基本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培育和监督管理脱节、重登记而忽视过程监督的现象;

第二、法制薄弱

措施:(1)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

第一.在社会领域推进“政社分开”改革;

第二、重点在资金方面进行必要的资助

(2)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

第一.逐步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其活动的法律法规

第二、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通过依法行政和强化法律追

惩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各种法律规范的事实和监督,特别

是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政府资金使用的监督。

4、事业单位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

特征:

第一,事业单位活动的非经济性和政治性

第二,事业由政府主办并主管;

第三,事业单位经费由公共财政供给;

第四、整个事业单位系统具有行政性。

5、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与措施

必要性:第一,事业单位规模巨大、增长过快,财政负担过重的困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第二,社会效益不高,服务功能弱化。

第三,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措施:第一,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第二,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第三,转变事业单位管理方式

第四,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

第四章:公共领导

1、公共领导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含义: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特征:,(1)公共领导者赖以发挥其领导作用的组织依托是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2)公共领导职权的公共性和服务性

(3)决策的公断性

(4)公共领导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作用:(1)导向、统领的作用(2)影响、表率的作用(3)协调、沟通的作用(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

2、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掌握人物及代表性观点)

3、我国公共管理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问题:(1)领导职能相互混淆(2)领导权力过于集中(3)领导权力的约束滞后(4)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5)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改革路径:(1)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

(2)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

(3)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

(5)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

4、领导方法的含义及具体运用(包括原则、途径)

含义:指领导者配置资源、沟通和协调关系、统筹安排时间、统御和激励下属的各种手段与途径

具体运用:领导协调的原则:以人为本;客观公正;整体性原则;求同存异;互惠双赢;灵活机动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

沟通、环式沟通、Y式沟通)

(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

第五章: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

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来进行的,旨在认识政策形成原因、理解政策内容和价值、深化对政策过程的认知、研判和评价现有政策得失、寻求改进决策效率和质量的方法路径、改善公共政策运行效率和效能的一种研究方式和研究工作。

2、公共政策发展实现公共管理价值途径

(1)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导向

(2)构建公共管理稳定的运行平台

第一、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整个公共政策过程构成公共管理的重要路径第二、公共政策贯穿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第三、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第四、公共政策发展实现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

第六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特点:⑴生物性⑵能动性⑶时效性⑷智力性⑸再生性(6)社会性。

2、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关于人性的假定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以物为中心,把人看做一种成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最核心的资本。

(2)工作的性质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扮演控制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的角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扮演的是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的角色。(3)管理内容不同。传统人事管理主要存在于雇佣关系从发生到结束的运动

过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大大拓宽了原有人事管理的内容,形成全方位管理。(4)管理部门的地位不同。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部门视为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地位较高。

(5)管理方式和手段的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强调标准化式的管理,管理手段较为刚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人性化。

3、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演进(人物、代表性观点)

企业文

化时代

知识经

济时代

4、国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背景和特点)

背景: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一是刻板的规章制度和集权化的控制模式必然压抑人的自主和创造精神,影响人的积极性;而是由于晋升的内部循环和僵硬的科层制度使政府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三是论资排辈的晋升办法使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四是烦琐的人事规则容易导致政府的繁文缛节和低效率。这种人事管理方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

特点:(1)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

(2)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

(3)实行谈判工资制。

(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

(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

(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5、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改革(问题与措施)

问题:第一,没有进行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第三,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第四,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

第五,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

第六,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

措施:(1)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

(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4)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方法,改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

(7)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

第七章:公共预算管理

1、公共预算的含义,功能和要素

含义:是一种政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而进行的财政资源分配活动。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

功能:计划、管理、控制(阿伦。希克)

计划、管理、控制、优先排序和预算问责(鲁宾)

要素:资源申请、资源分配、资源保护

2、我国立法机构在预算审查监督上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不足: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

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

第三、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

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落实

措施:必须要从制度上建立健全人大的预算监督和审查权,要进一步明确人大常委会预算初审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应的程序和方式;要建立预算修正制度;

规范预算调整的审查,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程序;同时,还要落实人大在收入政策上的审批权。

第八章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是一种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政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公共部门自身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2、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合法性、及时性、真实性、利益平衡、不收费和责任原则

3、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问题:网络应用平台重复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基层政府网络建设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之间差别很大;各地区、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

应用平台和信息交换共享机制;重硬轻软,信息资源匮乏;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没有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以及信息保密与信息安全存在潜在危险等问题。

发展战略:第一、完善有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

第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第三、重视政务信息内容的完善和服务;

第四、进一步改进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

第五、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第六、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

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特征: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影响的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

2、公共危机管理含义: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活动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3、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动态模式(活动过程,几个阶段)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危机预警及准备、识别危机、隔离危机、管理危机以及善后处理等步骤与阶段。

(1)危机爆发前的活动。主要是负责协助组织对危急情境进行预期,并在危机发生前即将危机消弭于无形。这个阶段的活动包括:建立危机计划系统、危机训练系统、危机感应系统等,并成立危机知识库,负责危机相关情境的草拟及推演。

(2)危机爆发时的活动。主要为危机管理小组提供相关的支持,如重要信息及资源等的提供。这个阶段的执行机构大致可分为:第一,危机指挥中心第二,危机情境监测系统;第三,危机资源管理系统。

(3)危机解决后的活动。对组织的执行绩效工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对目前危机管理过程修正的参考。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有:第一,成立评估调查系统,确认危机的成因;第二,加速复原工作的进行;第三,继续推行下一波的危机管理计划。

第十章:公共管理技术和方法

1、传统行政管理方法和现代公共管理方法

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1)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引导、行政信息、行政咨询服务等。

(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非经济利益性;封闭性。)

2)法律手段,如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处置、行政强制执行等。

3)经济手段,如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4)思想教育手段,如行为激励方法(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参与管理方法、公共责任方法等。

现代公共管理方法

(一)社会化手段,如社区治理、志愿者服务、公众参与等。

(二)市场化工具,如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

(三)工商管理技术,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顾客服务、标杆管理、流程再造、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等。

2、民营化:是指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承包或出售给私人,通过市场作用,依靠市场力量来提高生产力,公共服务及垄断行业向私人部门开放。方式:一是有向公众出售股份的形式,实现国有企业的撤资;二是通过特许投标、合同承包,鼓励私营部门提供可市场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全面质量管理

含义: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以顾客满意为目的、以质量为中心、取得高层支持是关键、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

(1)高层领导带头推动

(2)和上级疏通并征得同意

(3)聘请质量评估中心专家培训指导

(4)培训结束后各部门成立质量改进小组

(5)实践全面质量管理之后进行再学习

(6)试点成功大面积推广

4、公共部门流程再造:

是指借鉴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公共治理的理念、原则、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绩效和服务质量,使传统的职能导向型政府向流程导向型政府转变。

5、分析含义:

即在宏观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6、分析含义:

即公共组织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分析是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和弱势(),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

第十一章公共管理规范

1、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公共管理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领域里的个人基本伦理维度、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道

德规范和社会公共伦理精神。

实质:公共利益作为判断公共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是公共权力赖以运作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反映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质

2、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第一,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

第二,加强立法,将更多的伦理规范纳入法律规则体系;

第三,完善社会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干预和监督机制;

第四,把公共管理伦理作为公共管理人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

3、公共管理法制化建设

第一,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第二,行政组织法治;

第三,行政职权法治;第四,行政程序法治

4、公共管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问题: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

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较小;

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措施: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建立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法律机制;

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完善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制约机制。

第十二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含义、特征和指标

含义:是指根据绩效目标,运用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按一定

的的评估程序对公共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履行职能或岗位职责所产生的结果及影响,进行测量、划分绩效等级、提出绩效改进计划和运用评估结果改进绩效的活动。

特征:复杂性多层次性难量化性利益性

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客观性

指标:一般包括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产出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的背景

第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先导。

第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放松规制、提高公共部门的主动性,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目标。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

第一、从解决部门内部的管理问题来说,绩效评估有助于解决政府部门内部管理的问题。

第二、从解决公务人员发展问题来说,绩效评估有助于解决部门内部公务人员个人发展问题

第三、绩效有助于政府部门科学制定管理策略,解决部门的管理策略问题

第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据并对社会公众负责。因此,绩效评估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树立服务行政意识

4、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局限性:(1)评估自身隐含许多矛盾,如强调既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能力,又要确保社会公平和对公众负责、提高服务质量,效率目标和民主目标

难以统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相冲突。

(2)评估自身隐含许多缺陷,如主体主观片面、目标难以准确、对象难

以量化、标准难以确定、信息难以收全,以及其他如技术、资金等制约

因素。

发展趋势:

第一,强调结果导向

第二,主题更加趋向公民导向

第三,评估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

第四,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

第五,评估技术与方法不断成熟、科学化程度提高

5、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问题:

第一,当前还处在自发、半自发状态,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存在盲目性和照搬照抄。

第二,评估主体不明确,缺乏专门的评估机构和具体的制度建构。

第三,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评估程序不规范,存在较大随意性和封闭性。

第五,评估方法单一,未能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常常采取运动式的评估。

第六,未能将绩效评估作为提高行政水平、规范行政行为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防御、事后制裁的手段。

第七,绩效评估的不科学和表面化,助长了“只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刻意制造政绩”等现象的出现。

措施:

一,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

(1)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差异

(2)注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

(3)清晰界定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价值

二、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

(1)要按照立法程序构建公共部门绩效目标和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职责(2)要建立与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

(3)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按照“积极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来推进和实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三,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实施的环境条件

(1)创新公共管理理念,树立以效绩为导向的理念

(2)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界定公共部门职能

(3)打破制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体制障碍,营造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实

施的体制环境。

第十三章:公共部门改革

1、公共部门改革的含义: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兴起的原因

第一、流程再造理论带来了公共部门改革问题上的观念更新

第二、出现了促使公共部门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为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提供了推动力

第四、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支撑

3、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间的关系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第3章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学 答: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指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公共管理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 2.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 ①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相同; ②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③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 3.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以及由其授权的有关机构或部门为了解决公共资源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等社会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安排,这种决定或安排是确立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通常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 4.政治—行政二分 答:政治—行政二分由威尔逊最早提出,他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应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 ①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 ②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其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 ③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 ④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 ⑤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 5.B途径 答:B途径是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之一。B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简述题(共5题,共30分)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 ①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相同; ②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③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 2.B途径 答:B途径是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之一。B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在这一派的理论中,许多概念是直接从企业管理借鉴过来的,如民营化、企业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等。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如下。 ①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②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③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④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B途径主要来自商学院,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3.政务公开 答:政务信息公开是指政务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的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并方便社会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的总称。就我国而言,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按照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不收费原则和责任原则来进行。 4.政策问题 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即便存在上述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倘若它并没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它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之间,更多地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让某些个人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直至上升为政策问题,往往不是少数个人行动就能奏效的。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推荐下载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 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观点: 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第五,责任并不简单; 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第三章:公共组织 1、公共组织概念: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协调 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 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准政府组织:介于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 利的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对公共 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 2、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 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具有非强制性和服务性。 特征:萨拉蒙和安黑尔:正式组织性、非政府性、非利润分配、自主管理性、 志愿性和公共性 沃尔夫: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有一个不致令任何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版本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

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6、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标志) 背景:第一、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执行研究把项目放到了核心地位并要求研究组织如何对项目作出贡献。 第二、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以及政治学的范围,而达到了更广泛、更综合的跨学科的程度。 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产生标志:199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被看作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选择题) 美波齐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戴维。H。罗森布鲁姆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选择题)(主要掌握人物、著作、及代表性的观点)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版本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 更加重视目标的设计更加重视目标的运作 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 的手段 更加关注过程、程序以及内部取 更加关注结果、责任以及外部取向向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 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以及收费困难 ....等特征 ....、自然垄断性 .......和非排他性 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 .....、收费困难、规模效 ........ ...、自然垄断性 益大、 ....... ...初始投资量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 ... 法治、负责、透明、有效 ...........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部门改革)【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13章公共部门改革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改革 答:公共部门改革是指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政府职能 答:政府职能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具有整体性、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程序性、依法性等特点。 3.行政体制 答: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关于组织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力划分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这是政治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又要反映古今中外行政活动、行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技术层面的内容。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不同、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因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政研

究与行政发展实践也就存在不同的着力点。一般而言,在创建社会主义理论和取得社会主义政权时期。比较多地从政治层面上思考问题,因而较多地重视行政体系政治层面的内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比较重视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从技术层面上思考问题。因此,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既要强调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要从技术层面上完善和改进行政体制、政府职能定位、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等问题。 4.业务流程再造 答:流程再造是指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和文化等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流程再造的优点:a.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流程再造技术可以提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b.帮助组织应对风险和变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创造性的新途径,使组织能够在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变革中生存。流程再造的缺点是:公共部门的成本难以量化,难以评估提高服务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与企业相比较,在政府机构中打破部门界限和壁垒难度更大。 5.法治政府 答:法治政府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而言,法治政府意味着: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把机构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果法制化;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坚持和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6.服务型政府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公共管理的含义 (1)概念: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与西方国家不同,在中国,公共管理还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2、1993年,波齐曼《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论文集(第一次全学会); 1993年,凯特尔、米尔沃德《公共管理的现状》论文集(第二次全学会); 1990年,波齐曼、斯特拉斯曼《公共管理战略》(第一部较完整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1.2 公共管理学到概念范畴 1、基本范畴:公共public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policy, public affairs, public goods , public services , public sector, public governance.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学派之争:第一,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学派;第二,认为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范式;第三,认为公共管理在实践上就是以市场化和企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行政改革。主流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作为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 本书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相同:在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相异:设计——运作、政府行政机关——非政府公共组织、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手段、过程程序内部取向——结果外部取向。 (4)中国:公共管理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而且是大于公共行政的学科概念。 3、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相对于的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福利经济学家认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比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可能性。 4、公共政策 (1)相同:第一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公共性,第二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相互作用,公共政策指明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公共政策依赖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去执行。 (2)相异:公共政策是制定社会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公共管理是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来实现公共利益。 5、工商企业管理 (1)性质不同:公共领域——企业内部事务领域; (2)目标不同:公共利益——营利; (3)内容不同:公共事务——企业经营行为。 6、公共治理与善治 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的持续过程。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大纲重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Barry Bozeman (ed.), Public Management: The State of the Ar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2.Donald F. Kettl, H. Brinton Milward(ed.),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蔡立辉:“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0章~第13章 【圣才出品】

第10章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传统行政方法 答:传统行政方法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①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公共部门凭借行政权力,依靠从上到下制定、颁布、运用政策、指令、计划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公共事务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②法律手段是指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领域内,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把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到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中,以达到有效而合理的管理目的。③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④思想教育手段是指依靠宣传、说服、沟通、精神鼓励等方式,激励人们的积极性,使公共管理者和被管理对象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公共部门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方法。 2.市场化工具 答:市场化工具是指公共部门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手段,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目的的公共管理方法。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是市场化工具的的具体方法。 3.工商管理技术 答:工商管理技术是指把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引入公共部门中,以达成公共管理目标。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技

术,都是工商管理技术的具体方法。 4.社会化手段 答:社会化手段是指公共管理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都是社会化手段的具体方法。 5.战略管理 答: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公共部门在分析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确立和调整长期战略目标、进行适当的政策选择、整合资源来实现公共管理战略目标的政策决策与实施过程。战略管理是为应对环境变化需要和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具有七个主要特征:①战略管理注重整体目标的达成;②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它着眼于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寻求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④战略管理是多重目标的统一;⑤战略管理是直觉分析和理性分析的产物;⑥战略管理是一个持续性和循环性的过程;⑦战略管理要求公共管理者主动搜集外部环境信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战略发展规划。 6.PEST分析方法 答:PEST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战略分析方法,是一个宏观环境分析模型:首先是搜集对组织战略产生影响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其次是对这四个因素进行仔细分析,理清这些因素对战略的影响,找到本组织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后是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专家打分法),确定关键战略因素。在因素分析中要重点理清本组织的战略环境因素,并确定这些战略环境因素对本组织的影响程度。不同组织的战略因素会有差别。战略因素的确定与每个组织的性质、职能、服务范围等有很大关系。①政治法律分析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4章~第6章 【圣才出品】

第4章公共领导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领导 答: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具体含义包括:公共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这个系统由公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要素构成;公共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公共领导是公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积极互动过程;公共领导是权威和公共认可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就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对公共领导的绩效评估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2.领导体制 答:公共领导体制是指公共组织中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能,有效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在西方,领导体制是整个公共管理系统得以顺利运转的关键:选民、利益集团和政党的利益要求只有通过领导体制的转换,才能最后形成国家或政府政策;立法机关的大部分政策选择,也只有通过领导体制的转换才具有操作价值。科学的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正常进行的组织保证;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提高整体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正确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 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答:首长制是指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

上的领导体制,又称独任制。如法定的决策权力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行政首长行使,则称为委员会制,或称合议制。我国实行的是首长制领导体制,瑞士实行的是委员会制领导体制。首长制与委员会制各有优势,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中,应结合实际采用,发挥各自的长处。一般而言,首长制适合速决性的、执行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突发性的等一类领导活动;委员会制适合方针政策、规划制定以及立法性、协调性、综合平衡等一类领导活动。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是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划分的。 4.完整制与分离制 答:(1)完整制是指同一领导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领导机关或一位首长指挥、监督的领导体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在完整制下,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中国实行的是完整制的领导体制。 (2)分离制是指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领导机关或首长的指挥、监督与控制的领导体制,又称为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在分离制下.按照各个公共领导机关的不同职责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限,各机关彼此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美国是实行分离制最典型的国家。 (3)在实践中,分离制迎合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经济市场化,出现了利益关系在整体基础上的多元化,完整制的领导体制也日益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社会协调发展与高度综合的内在趋势日益明显,因而实践中仍然更多采用完整制。 5.领导协调 答:领导协调是指公共部门领导者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通过调配、协调政府与社会之间、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领导)【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4章公共领导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领导 答: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具体含义包括:公共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这个系统由公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要素构成;公共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公共领导是公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积极互动过程;公共领导是权威和公共认可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就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对公共领导的绩效评估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2.领导体制 答:公共领导体制是指公共组织中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能,有效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在西方,领导体制是整个公共管理系统得以顺利运转的关键:选民、利益集团和政党的利益要求只有通过领导体制的转换,才能最后形成国家或政府政策;立法机关的大部分政策选择,也只有通过领导体制的转换才具有操作价值。科学的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正常进行的组织保证;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提高整体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正确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 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答:首长制是指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又称独任制。如法定的决策权力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行政首长行使,则称为委员会制,或称合议制。我国实行的是首长制领导体制,瑞士实行的是委员会制领导体制。首长制与委员会制各有优势,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中,应结合实际采用,发挥各自的长处。一般而言,首长制适合速决性的、执行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突发性的等一类领导活动;委员会制适合方针政策、规划制定以及立法性、协调性、综合平衡等一类领导活动。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是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划分的。 4.完整制与分离制 答:(1)完整制是指同一领导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领导机关或一位首长指挥、监督的领导体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在完整制下,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中国实行的是完整制的领导体制。 (2)分离制是指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领导机关或首长的指挥、监督与控制的领导体制,又称为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在分离制下.按照各个公共领导机关的不同职责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限,各机关彼此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美国是实行分离制最典型的国家。 (3)在实践中,分离制迎合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经济市场化,出现了利益关系在整体基础上的多元化,完整制的领导体制也日益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社会协调发展与高度综合的内在趋势日益明显,因而实践中仍然更多采用完整制。 5.领导协调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 ...... 性.和非排他性 .....以及收费困难 ....等特征的物品。 ....、自然垄断性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 ...........初始投资量大。 ....... ...、收费困难、规模效益大、 ....、自然 .......和非排他性 ..垄断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 .............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6、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标志) 背景:第一、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执行研究把项目放到了核心地位并要求研究组织如何对项目作出贡献。 第二、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以及政治学的范围,而达到了更广泛、更综合的跨学科的程度。 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产生标志:199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被看作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选择题) 美波齐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戴维。H。罗森布鲁姆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蔡立 辉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导论 1.1公共管理学概述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工程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 (1)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 的具体“运作”过程; (2)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 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 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 公共产品—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

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公共政策—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以及由它们授权的有关机构或部门为了解决公共资源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的分配等社会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安排,这种决定或安排是确立 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通常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 划、方案、程序等形式。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 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 (2)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有着某些相通或相通的地方,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 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三,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第四,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组织)【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3章公共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组织 答: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政府行政组织是最重要的公共组织。公共利益是公共组织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公共性是公共组织的本质。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公共组织的两大类要素。 2.非营利组织 答:非营利组织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数量多,而且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公共管理任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非营利组织对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常常能比政府组织更具效率。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包括正式组织性、非政府性、非利润分配性、自主管理性、志愿性和公共性。 3.事业单位 答: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主要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领域。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包括:①事业单位活动的非经济性和政治性;②

事业由政府主办并主管;③事业单位经费由公共财政供给;④整个事业单位系统具有行政性。 4.公共组织环境 答:公共组织环境分为“内环境”与“外环境”,二者均发生了急剧的、复杂的和不可预料的变化。 (1)科层制所弘扬的“官僚制精神”,即非人格化、理性化与制度化,妨碍了个人的成长和个性成熟,技术的普遍运用对个性的压制产生的非人格化与当代人们所渴求的个性的自由解放及对民主的追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经济和社会的节奏加快,陈旧的层级管理和控制系统、照章办事循规蹈矩的传统方式已无法适应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动态因素对政府的职能要求。 (3)全球化的趋势使国内外的联系日益紧密,相对封闭的科层制组织建构与建立在主体交往、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新时代格格不入。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公共组织对外在环境的改造力是指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能动地影响外部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5.公共组织变革 答:公共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为了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以及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依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组织的机构、权力关系、技术、产品服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所做的调整。公共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公共组织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公共组织只有不断地与其环境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把投入转化为产出,才能生存发展和实现组织目标;同时,公共组织只有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变革、保持与其环境的平衡,才可能维持其生存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