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焊接结构件退火工艺

焊接结构件退火工艺

退火工艺

退火定义 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 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或得到预期的物理性能。退火工艺随目的之不同而有多种,如重结晶退火、等温退火、均匀化退火、球化退火、去除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以及稳定化退火、磁场退火等等。 1、金属工具使用时因受热而失去原有的硬度。 2、把金属材料或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后,使缓慢冷却。退火可以减低金属硬度和脆性,增加可塑性。也叫焖火。 编辑本段 退火的目的 (1)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2)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 (3)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 在生产中,退火工艺应用很广泛。根据工件要求退火的目的不同,退火的工艺规范有多种,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编辑本段 退火方法 退火的一个最主要工艺参数是最高加热温度(退火温度),大多数合金的退火加热温度的选择是以该合金系的相图为基础的,如碳素钢以铁碳 平衡图为基础(图1)。各种钢(包括碳素钢及合金钢)的退火温度,视具体退火目的的不同而在各该钢种的Ac3以上、Ac1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各种非铁合金的退火温度则在各该合金的固相线温度以下、固溶度线温度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 重结晶退火

应用于平衡加热和冷却时有固态相变(重结晶)发生的合金。其退火温度为各该合金的相变温度区间以上或 退火 以内的某一温度。加热和冷却都是缓慢的。合金于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各发生一次相变重结晶,故称为重结晶退火,常被简称为退火。 这种退火方法,相当普遍地应用于钢。钢的重结晶退火工艺是:缓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来。通过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第一回相变重结晶)以及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与此相反的第二回相变重结晶,形成晶粒较细、片层较厚、组织均匀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退火温度在Ac3以上(亚共析钢)使钢发生完全的重结晶者,称为完全退火,退火温度在Ac1 与Ac3之间(亚共析钢)或Ac1与Acm之间(过共析钢),使钢发生部分的重结晶者,称为不完全退火。前者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轧件、焊件,以消除组织缺陷(如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使组织变细和变均匀,以提高钢件的塑性和韧性。后者主要用于中碳和高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的锻轧件。此种锻、轧件若锻、轧后的冷却速度较大时,形成的珠光体较细、硬度较高;若停锻、停轧温度过低,钢件中还有大的内应力。此时可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使珠光体发生重结晶,晶粒变细,同时也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改善被切削性。此外,退火温度在Ac1与Acm之间的过共析钢球化退火,也是不完全退火。 重结晶退火也用于非铁合金,例如钛合金于加热和冷却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低温为α相(密排六方结构),高温为β相(体心立方结构),其中间是“α+β”两相区,即相变温度区间。为了得到接近平衡的室温稳定组织和细化晶粒,也进行重结晶退火,即缓慢加热到高于相变温度区间不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使合金转变为β相的细小晶粒;然后缓慢冷却下来,使β相再转变为α相或α+β两相的细小晶粒。 等温退火

最新对于消除焊接应力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对于消除焊接应力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对于消除焊接应力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时间越长,通常到了550度的时候只需要2-3小时就可以消除90%左右的焊接应力了。我们使用的基本上都是560度,保温2小时,这是对于中小型焊接结构件,对于大型焊接件也基本适用。另外楼上说的也有道理,可以进行振动时效处理,效果也不错,但如果大部分的板子厚度大于30mm的话,建议还是进炉处理,时间倒是没有必要那么长。 大型焊接件去应力处理方法:去应力退火一般在梢高于再接近温度下进行,结构钢一般都在550-650度,然后随炉冷却到300度以下空冷. 大型焊接件须去应力处理,560度,保温8小时,然后随炉冷,200度以下出炉空冷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1 范围 1.1 本守则适应于碳素(合金)结构钢制造的电机、电器、机械等产品的焊接结构件的退火。退火可以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还能使钢的品粒细化,以及消除内应力,并为下一步工序作准备。 1.2 焊接结构件的退火,是因为构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了残余内应力。将会使在机械加工后,引起变形,从而对产品的加工尺寸和装配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个别情况下的退火,是为了避免焊接后机械强度的降低。必须经过退 火,消除其内应力的有: 1.2.1 拼合的和有断面的焊接结构件,以及不对称形状的和尺寸长、刚性 小,且受单向机械加工的零件: 1.2.2 在大的动负荷条件下工作的焊接件: 1.2.3 特殊的与工艺要求的构件。

注:一般的须经过退火的焊接零件,均应在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中予以说明。 2 设备 2.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 2.1.1 炉体及相关的辅助设备与工具。 2.1.2 控制系统 2.1.3 技术说明书。 2.1. 3.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操作说明书。 2.1. 3.2 320KW炉温控制系统操作说明书。 2.1. 3.3 EH.SERIES中型打点式长图记录报警仪使用操作说明书。 3 准备工作 3.1 将准备退火的工件,运至炉旁,并均具有检查合格证,无合格证者,不 得入炉退火。 3.2 检查工件的外形尺寸,是否年装炉。 3.3 将退火用的设计资料与工艺文件准备齐。 3.4 对设备进行检查、电气线路、冷却水路、炉内状况、周围环境。 3.5 装炉时,垫平工件用的垫块准备齐全。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1范围 1.1 本守则适应于碳素(合金)结构钢制造的电机、电器、机械等产品的焊接结构件的退火。退火可以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还能使钢的品粒细化,以及消除内应力,并为下一步工序作准备。 1.2 焊接结构件的退火,是因为构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了残余内应力。将会使在机械加工后,引起变形,从而对产品的加工尺寸和装配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个别情况下的退火,是为了避免焊接后机械强度的降低。必须经过退火,消除其内应力的有: 1.2.1 拼合的和有断面的焊接结构件,以及不对称形状的和尺寸长、刚性小,且受单向机械加工的零件: 1.2.2 在大的动负荷条件下工作的焊接件: 1.2.3 特殊的与工艺要求的构件。 注:一般的须经过退火的焊接零件,均应在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中予以说明。 2设备 2.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 2.1.1 炉体及相关的辅助设备与工具。 2.1.2 控制系统 2.1.3 技术说明书。 2.1. 3.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操作说明书。 2.1. 3.2 320KW炉温控制系统操作说明书。 2.1. 3.3 EH.SERIES中型打点式长图记录报警仪使用操作说明书。 3 准备工作 3.1 将准备退火的工件,运至炉旁,并均具有检查合格证,无合格证者,不得入炉退火。 3.2 检查工件的外形尺寸,是否年装炉。 3.3 将退火用的设计资料与工艺文件准备齐。 3.4 对设备进行检查、电气线路、冷却水路、炉内状况、周围环境。 3.5 装炉时,垫平工件用的垫块准备齐全。 4 装炉要求 4.1 工件下面应予以垫平或垂直。

4.2 工件离炉底、炉壁及工件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 4.3 工件不能相互叠放。 4.4 工件应选择热状态变形最小的位置放置,如半环之类的结构件,开口不得向上。 4.5 材厚相差悬殊的结构件,不得混合装炉退火。 5 退火规范 5.1 开炉(盖盖)后,慢慢升温,2h内,升温到400℃以下; 2h后,以每小时100℃的速度,加热到640℃~660℃,并保持炉内在加热过程中,各区的温度差不大于20℃。 5.2 加热到640℃~660℃,在炉内进行保温,其温度时间,由计算决定,以焊接零件最厚的断面为准,每25㎜为1h,但不得少于4h(即保温时间,经过计算,不足4h者,应保温4h)。 其中: a.带“号字”产品的机座、支架的保温时间,要保持到5.5h~6h。 b.超高强度钢的焊接结构件的保温时间,保持到5h~5.5h。 5.3 在关闭的炉中,冷却到200℃以下时,将退火件从炉中移出,置于静止的空气中,冷却到室温。 其中: 5.2 条中a、b件,在室温低于20℃时,工件随炉冷却200℃以下后,吊开炉盖,在炉腔内冷却到室温,再移出。 6 质量检查 6.1 对准备进行退火的焊接零件部件,在装炉前,按照图纸、工艺文件等进行质量复查(着重复查:外形尺寸、焊缝表面质量以及易于变形的部位是否已焊牢工艺筋等)。 6.2 按(四章)装炉要求,对焊接零部件退火的装炉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 6.3 在退火过程中,对本守则第五章规定的退火规定的规范的执行进行检查。温度、自动记录等情况,进行观察,若中途仪表、仪器等设备失灵,则要作好记录。 6.4 焊接零部件退火后,按照图纸、技术条件、工艺文件等进行质量检查。 7安全技术与设备维护 安全技术与设备维护,分别按照技术安全科及机械设备科的有关规定执行。

退火的种类及工艺

退火的种类及工艺 退火的种类 1.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完全退火又称重结晶退火,一般简称为退火,这种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成分的各种碳钢和合金钢的铸,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一般常作为一些不重工件的最终热处理,或作为某些工件的预先热处理。 2.球化退火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的碳钢及合金工具钢(如制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钢种)。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为以后淬火作好准备。 3.去应力退火去应力退火又称低温退火(或高温回火),这种退火主要用来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热轧件,冷拉件等的残余应力。如果这些应力不予消除,将会引起钢件在一定时间以后,或在随后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产生变形或裂纹。 退火与正火 1.钢的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称为退火。钢的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发生相变或部分相变的温度,经过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退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组织缺陷,改善组织使成分均匀化以及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减少残余应力;同时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所以退火既为了消除和改善前道工序遗留的组织缺陷和内应力,又为后续工序作好准备,故退火是属于半成品热处理,又称预先热处理。 2.钢的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钢全部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它能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对于亚共析钢正火可细化晶格,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要求不高的零件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是比较经济的。 完全退火处理完全退火处理係将亚共析钢加热至Ac3温度以上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Ac1温度以上50℃左右的温度范围,在该温度保持足够时间,使成為沃斯田体单相组织(亚共析钢)或沃斯田体加上雪明碳体混合组织后,在进行炉冷使钢材软化,以得到钢材最佳之延展性及微细晶粒组织。 铸铁之弛力退火处理几乎所有的铸件在冷却过程中都会產生热应力,在热处理过程中,特别正常化处理和退火处理之后均会成内应力,内应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於铸件的内部肉厚不同,在急速冷却过程中由於热降的差异发生,肉厚不同会使每一个不分的收缩各异,因而引起了所谓内应力,冷的部分具有较高的潜变长度,而热的部分其长度较低,故热的部分就会在冷的部分收缩后形成热点造成部份的变形,变形部分之强度,随著变形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后再不能进一步变形时,铸件内部形成某种程的弹性应力,甚至塑性应变,即為内应力,此应力几乎可高达与抗拉强度等值,一且由於任何外在的原因使局部应力超过抗拉强度的时候,此类铸件很容易因而造成破裂,热处理是消除内应力最重要的一种方法,主要程序是升高温度,令所有铸建在非常均匀而缓慢的情况下,加热及冷却。 退火温度的高低,主要视铸件的组成部分,以及必须消的强度量而定,甚至必须考虑组织的可能变化,最适合的退火温度可大致归纳如下:对非合金性的铸铁而言,约在500~575℃之间,对於低筋性的铸铁而言,大约在550~600℃之间,对高合金铸铁而言则在600~650℃之间,炉内的温度分布,必须儘可能的均匀以避免存在温度梯度,不论任何情况下,用於退火的火焰或热气体,不能直接喷向铸件,以避免在加热的时候,薄壁的部分在次引起热应力,而增加残留应力的存在量,进而引起破裂,在到达退火温度后的第一小时内大部分的内应力均会消除,

四种焊后热处理方法

钢的热处理种类分为整体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两大类。常用的整体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可分为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两类。 正火 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c₃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或Accm(Ac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 )以上 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 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 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 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正火主要用于钢铁工件。一般钢铁正火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稍大,组织较细。有些临界冷却速度(见淬火)很小的钢,在空气中冷却就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处理不属于正火性质,而称为空冷淬火。与此相反,一些用临界冷却速度较大的钢制作的大截面工件,即使在水中淬火也不能得到马氏体,淬火的效果接近正火。钢正火后的硬度比退火高。正火时不必像退火那样使工件随炉冷却,占用炉子时间短,生产效率高,所以在生产中一般尽可能用正火代替退火。对于含碳量低于0.25%的低碳钢,正火后达到的硬度适中,比退火更便于切削加工,一般均采用正火为切削加工作准备。对含碳量为0.25~0.5%的中碳钢,正火后也可以满足切削加工的要求。对于用这类钢制作的轻载荷零件,正火还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高碳工具钢和轴承钢正火是为了消除组织中的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

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方法

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方法 碳钢和低合金钢是常见的焊接材料,它们在工程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和组织变化,焊接构件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焊接构件的性能,常常需要进行焊后热处理。本文将介绍碳钢和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方法。 我们来看碳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方法。碳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主要包括回火处理和正火处理两种方法。回火处理是将焊接构件在适当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冷却,以减轻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和改善组织性能。正火处理是将焊接构件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冷却。正火处理可进一步改善焊接构件的硬度和强度,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方法。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主要包括时效处理和淬火+回火处理两种方法。时效处理是将焊接构件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进行冷却。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合金元素在焊接过程中析出并形成强化相,从而提高焊接构件的强度和韧性。淬火+回火处理是将焊接构件在高温下快速冷却(淬火),然后再进行回火处理。这种方法可以使焊接构件的组织细化并提高其硬度和强度。 除了上述常见的焊后热处理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热处理方法可

以用于碳钢和低合金钢焊接构件。比如,退火处理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改善组织性能。再比如,沉淀硬化处理可以通过控制焊接构件的成分和热处理条件来形成沉淀硬化相,从而提高焊接构件的强度。 在进行焊后热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根据焊接构件的具体材料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其次,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应严格控制,以确保焊接构件的性能得到有效提高。此外,热处理后的焊接构件应进行适当的性能检测,以验证热处理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碳钢和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的焊后热处理是提高其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并严格控制热处理过程,可以改善焊接构件的硬度、强度和韧性,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并进行必要的性能检测,以确保焊接构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退火工艺的种类

退火工艺的种类 ①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 均匀化退火是为了减少金属铸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的偏析和组织的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高温,长时间保持,然后进行缓慢冷却,以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为目的的退火工艺。均匀化退火的加热温度一般为Ac3+(150~200℃),即1050~1150℃,保温时间一般为10~15h,以保证扩散充分进行,大道消除或减少成分或组织不均匀的目的。由于扩散退火的加热温度高,时间长,晶粒粗大,为此,扩散退火后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使组织重新细化。 ②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又称为重结晶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状 态组织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一般是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结构钢锻件、铸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它们的焊接构件。完全退火不适用于过共析钢,因为过共析钢完全退火需加热到Acm以上,在缓慢冷却时,渗碳体会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呈网状分布,导致材料脆性增大, 给最终热处理留下隐患。 完全退火的加热温度碳钢一般为Ac3+(30~50℃);合金钢为Ac3+(500~70℃);保温时间则要依据钢材的种类、工件的尺寸、装炉量、所选用的设备型号等多种因素确定。为了保证过冷奥氏体完全进行珠光体转变,完全退火的冷却必须是缓慢的,随炉冷却到500℃左右出 炉空冷。 ③不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加热到Ac1~Ac3之间温度,达到不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 的退火工艺。 不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中、高碳钢和低合金钢锻轧件等,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加 热温度为Ac1+(40~60)℃,保温后缓慢冷却。 ④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是将钢件或毛坯件加热到高于Ac3(或Ac1)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温度区间地某一温度并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 却的退火工艺。 等温退火工艺应用于中碳合金钢和低合金钢,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20~40)℃,保持一定时间,随炉冷至稍低于Ar3温度进行等温转变,然后出炉空冷。等温退火组织与硬度比完全退火更为均匀。 ⑤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量过剩碳化物溶解。因此,它不可能消除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则在球化退火前须先进行正火,将其消除,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普通球化退火

焊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

焊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 焊接件是一种常见的加工零件,其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应力。为了降低或消除这些应力,常采用应力退火工艺。本文将就焊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进行详细介绍。 一、应力退火的概念和目的 应力退火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使焊接件内部的应力得到缓解和消除的工艺。焊接件在焊接过程中会受到热变形、残余应力等影响,而应力退火则可以使焊接件恢复到正常状态,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二、应力退火的工艺步骤 1. 温度升高阶段:将焊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达到退火温度区间。 2. 保温阶段:保持焊接件在退火温度区间内一定时间,使内部的应力得到缓解和消除。 3. 温度降低阶段:将焊接件从退火温度区间内冷却至室温,终止退火过程。 三、应力退火的影响因素 1. 温度:退火温度的选择直接影响焊接件的应力退火效果。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组织粗化、形状变化等问题,而过低的温度则可能无法达到退火效果。 2. 保温时间:保温时间的长短与焊接件的厚度、材料等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焊接件的保温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3. 冷却速度:退火后焊接件的冷却速度也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过快的冷却速度可能导致应力重新积累,而过慢的冷却速度则可能导致退火效果不佳。 四、应力退火的效果评估 应力退火后的焊接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其退火效果: 1. 组织结构:观察焊接件的显微组织结构,如晶粒尺寸、晶界分布等,来判断应力退火的效果。 2. 力学性能:通过对焊接件进行拉伸、硬度等力学性能测试,来评估退火后的性能变化。 3. 形状和尺寸:退火后焊接件的形状和尺寸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达到要求的设计要求。 五、应力退火的注意事项 1. 焊接件在进行应力退火前应进行充分的清洁,以避免杂质的影响。 2. 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和时间,避免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3. 控制好焊接件的冷却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冷却速度对退火效果造成影响。 4. 对于大型或复杂的焊接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段退火,以确保退火效果的一致性。 5. 在进行应力退火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焊接件的加热和冷却速度,

焊后去应力退火方案

焊后去应力退火方案 引言: 在金属焊接过程中,由于热量的集中和迅速冷却,会导致焊接区域产生应力。这些应力可能会影响焊接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为了消除这些应力并提高焊接件的质量,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进行焊后去应力退火。本文将介绍焊后去应力退火的方案和步骤。 一、退火原理 退火是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内部应力状态,从而达到去除应力、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的目的。焊后去应力退火是在焊接完成后,对焊接区域进行加热再冷却处理,使焊接件的内部结构重新组织,达到消除应力的效果。 二、焊后去应力退火的步骤 1. 清洁焊接件表面:在进行焊后去应力退火之前,首先需要将焊接件的表面清洁干净,确保无油污、灰尘等杂质。这可以通过使用溶剂或清洁剂进行擦拭和清洗来完成。 2. 加热焊接区域:将焊接件放入退火炉中,进行加热处理。退火温度的选择应根据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厚度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应低于材料的熔点,以避免材料的再熔化。 3. 保持温度和时间:在达到退火温度后,需要将焊接件保持在退火

温度下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保温时间,其长短也需要根据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厚度来确定。 4. 冷却焊接件:在保温时间结束后,将焊接件从退火炉中取出,进行自然冷却或其他冷却方式。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焊接件的温度逐渐降低,从而使其内部结构得以稳定。 5. 检查焊后退火效果:在完成焊后去应力退火后,需要对焊接件进行检查,以确保退火效果的达到。可以通过金相显微镜、硬度计等仪器来观察和测试焊接区域的晶粒结构和硬度等性能指标。 三、焊后去应力退火的注意事项 1. 退火温度的选择应根据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厚度来确定,需要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材料造成不良影响。 2. 保温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厚度来确定,过短的保温时间可能无法达到退火效果,过长的保温时间则可能导致材料的再结晶。 3. 冷却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焊接件的材料和尺寸来确定,可以采用自然冷却、水淬或风冷等方式。 4. 检查焊后退火效果时,需要确保检测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避免误判。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热量集中和冷却速度较快,焊接结构件往往会产生内应力,这些内应力可能导致焊接结构件发生变形、破裂或失效。为了消除这些内应力,改善焊接结构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退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将介绍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的退火工艺守则。 一、退火温度的选择 在焊接结构件的退火过程中,退火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退火温度应能够使焊接结构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尽可能消除,同时又能保持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金属的组织稳定。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应低于焊接金属的熔点,一般选择为材料的固溶温度或淬火温度。退火温度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材料的热处理规范和性能要求来确定。 二、退火时间的控制 焊接结构件退火的时间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保持的时间。退火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焊接结构件内部的残余应力消除程度和组织的变化。过短的退火时间不能完全消除残余应力,过长的退火时间可能导致晶粒长大、组织过软。一般情况下,退火时间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材料的热处理规范和性能要求来确定。 三、冷却速率的控制 焊接结构件在退火过程中的冷却速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冷却速率过快会导致退火效果不佳,冷却速率过慢会使材料组织发生异常。一般情况下,焊接结构件的冷却速率应以近自由冷却的速率进行。即退火完成后,将焊接结构件从退火炉中取出,自然冷却到室温。

四、辅助措施的采取 为了进一步提高焊接结构件的退火效果,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例如,在退火过程中可以采用预拉伸或应变保持,以消除焊接结构件的残余 应力。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环境介质,如真空、气氛控制等,来对焊接 结构件进行退火处理。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材料的特点,采用超声波、 振动等能量输入方式来进行退火处理。 总之,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的退火工艺守则是根据具体材料的热处 理规范和性能要求来确定退火温度和时间,控制冷却速率,采取辅助措施 以提高退火效果。只有合理选择退火工艺参数,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消除焊接结构件的内应力,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

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 一、引言 不锈钢焊接件在制造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焊接产生的应力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退火工艺对于不锈钢焊接件的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步骤和影响因素。 二、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的基本原理 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组织状态,从而消除焊接产生的应力和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退火过程中,材料的晶界和晶内的原子重新排列,晶粒尺寸得到控制和调整,从而使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 三、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的步骤 1. 加热:将焊接件放入退火炉中,逐渐升温至退火温度。加热速度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快速加热引起材料的热应力和变形。 2. 保温:将焊接件在退火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使材料的温度达到均匀,并使晶粒重新长大。 3. 冷却:逐渐降低焊接件的温度,使材料在退火过程中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冷却速度应适中,过快的冷却可能导致材料再次产生应力。 4. 清洗:将焊接件从退火炉中取出后,应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氧

化物和杂质。 四、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的影响因素 1. 温度:退火温度是影响退火工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不锈钢材料需要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晶粒长大过快,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2. 保温时间:保温时间决定了晶粒的再长大和晶体结构的稳定化程度。保温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能耗的浪费,而保温时间过短可能使晶粒长大不完全。 3.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直接影响晶粒尺寸和晶体结构的形成。冷却速度过快可能引起材料的应力再次产生,影响材料的性能。 4. 清洗方式:清洗方式对于去除材料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有重要影响,应选择适当的清洗方式,避免对材料造成二次污染。 五、总结 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工艺是提高焊接件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工艺之一。通过控制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和清洗方式等因素,可以有效消除焊接产生的应力,调整和改善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组织状态,使不锈钢焊接件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材料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火工艺参数,以达到最佳的退火效果。

焊接件退火去应力工艺规范

焊接件退火去应力工艺规范 1、适用范围 1.1 本工艺规范适用于碳钢、低合金钢等材质制造的焊接件的退火去应力处理。退火去应力处理可有效松弛焊接结构件的内应力,降低焊接后造成的高硬度现象,便于切削加工,还能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为下道精加工做准备。 1.2 本规范不适用于本规范未覆盖的材料去应力处理,本规范以外的金属材料去应力退火规范在经试验论证及工艺技术部门评审合格后方可列入本规范进行使用,列入形式为附录格式,本规范再次修订时可将新增规范列入至本规范正文中并取消附录,并对下发至各部门的旧版文件予以回收作废处理。 1.3 本规范所引用的标准以其最新版本为准。 1.4 本规范为公司内部受控性文件,经发布后立即受控,所有旧版文件即刻作废。 2、规范性引用标准 JB/T 10175 热处理质量控制要求 GB/T 9452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GB/T 7232 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 16923 钢件的正火与退火 GB/T 224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方法 GB/T 228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229 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0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231 金属材料硬度试验方法 GB/T 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T 4341 金属肖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2654 焊接接头硬度试验方法 NB/T 4701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YB/T 5148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3、退火设备及相关注意事项 3.1 退火设备:台车式电阻炉。

3.1.1 炉体校检:热处理炉的有效加热区必须定期检测,应符合JB/T10175标准中V类及以上要求,校检周期为一年一次,检验方法按照GB/T9452进行,校检后必须提供正规的校检报告。 3.1.2 控制系统:温控系统及温控记录仪必须定期检测,应符合JB/T10175标准中V类及以上要求。 3.1.3 技术操作说明书:操作时需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说明书中所记载的要求进行操作。 3.1.4 司炉及安全监护:司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开炉时必须有安全监护人员在场,并记录开炉时间。 4、准备工作 4.1 所有焊接件在入炉前必须经上道工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炉。 4.2 检查工件的外形尺寸,严禁拆卸工艺支撑。 4.3 退火前必须检查工艺文件与工件是否匹配。 4.4 对设备的电气线路、冷却水路、炉内状况、周围环境等进行严格检查,如有异常状况禁止开炉。 4.5 装炉时,不允许拆卸炉膛下方的火砖 5、装炉要求 5.1 装炉时,结构件应放置于适当高度(距离炉膛底部不得少于10cm)的火砖或槽钢等垫块上以保证结构件受热均匀。 5.2 工件与工件之间在水平位置上应留有一定的距离(不得少于10cm),在垂直方向上,不得堆放厚重工件,可以适当地堆放小件,且垂直方向的距离保证在10cm-30cm之间。 5.3 形状简单的厚、大工件必须叠放在最底层,容易变形的工件、薄壁件、小件应放置于最上方。 5.4 允许不同材质但具有相同热处理参数的工件装入同一炉中加热。 5.5 装炉工件均应干燥、不得有油污及其他污染物,以保证工件受热均匀。 5.6 装炉时必须将工件有规律地摆放在火砖或槽钢等垫板上,装炉过程中需缓慢进行,以免碰伤工件或炉膛。 5.7 工件出炉时,不得直接置于地面,应放置于槽钢或其他垫块上,以保证冷却均匀。 5.8 工件下方应予以垫平或垂直。 5.9 工件应选择热状态变形最小的位置放置,开口需朝下放置。 5.10 板材厚度相差悬殊的结构件,或热处理规范不同的工件不得混合装炉退火。

退火工艺的种类

之答禄夫天创作 退火工艺的种类 ①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 均匀化退火是为了减少金属铸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的偏析和组织的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高温,长时间坚持,然后进行缓慢冷却,以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为目的的退火工艺。 均匀化退火的加热温度一般为Ac3+(150~200℃),即1050~1150℃,保温时间一般为10~15h,以包管扩散充分进行,大道消除或减少成分或组织不均匀的目的。由于扩散退火的加热温度高,时间长,晶粒粗大,为此,扩散退火后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 火,使组织重新细化。 ②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又称为重结晶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一般是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结构钢锻件、铸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它们的焊接构件。完全退火不适用于过共析钢,因为过共析钢完全退火需加热到Acm以上,在缓慢冷却时,渗碳体会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呈网状分布,导致资料脆性增大,给最终热处理留下隐患。 完全退火的加热温度碳钢一般为Ac3+(30~50℃);合金钢为Ac3+(500~70℃);保温时间则要依据钢材的种类、工件的尺寸、装炉量、所选用的设备型号等多种因素确定。为了包管过冷

奥氏体完全进行珠光体转变,完全退火的冷却必须是缓慢的,随 炉冷却到500℃左右出炉空冷。 ③不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加热到Ac1~Ac3之间温度,达到不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的退火工艺。 不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中、高碳钢和低合金钢锻轧件等,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加热温度为Ac1+(40~60)℃,保温后缓 慢冷却。 ④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是将钢件或毛坯件加热到高于Ac3(或Ac1)温度,坚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温度区间地某一温度并等温坚持,使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工 艺。 等温退火工艺应用于中碳合金钢和低合金钢,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20~40)℃,坚持一定时间,随炉冷至稍低于Ar3温度进行等温转变,然后出炉空冷。等温退火组织与硬度比完全 退火更为均匀。 ⑤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焊缝退火方案

焊缝退火方案 简介 焊缝退火是一种常用的焊接后工艺处理方法,用于改善焊缝的力学性能和组织 结构。本文将介绍焊缝退火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方案和步骤。 背景和意义 焊接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连接方式,它通过加热和加压将两个或多个金属部件连 接在一起。然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和应力会导致焊缝区域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焊接接头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焊缝退火的目的就是通过热处理的方式,使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得到恢复和改善。 焊缝退火的主要意义在于: 1.提高焊缝区域的硬度和强度,减少因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而引起的 断裂风险; 2.优化焊缝区域的组织结构,提高其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能; 3.提高整个焊接接头的可靠性和寿命。 方案和步骤 焊缝退火的方案和步骤可以根据具体的焊接材料和工艺参数进行调整,但一般 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焊缝退火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 •清洁焊接接头表面,确保无杂质和污染物; •检查焊接接头的完整性和质量,修复任何存在的缺陷或损伤; •准备退火设备和材料,如退火炉、退火剂等。 2. 加热 将焊接接头放入退火炉中,并逐渐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焊缝退火的温度一般根 据焊接材料的种类和要求来确定,通常在焊接材料的固溶温度附近。 3. 保温 将焊接接头保持在退火温度下一段时间,使其达到均匀的温度分布。保温时间 通常根据焊接材料的厚度和尺寸来确定,可在焊接标准和规范中找到相应的推荐值。

4. 冷却 将焊接接头缓慢冷却到室温。冷却速度一般较慢,以避免产生过多的残余应力 和组织结构不稳定。特别是对于具有较高碳含量的材料,应采用较缓慢的冷却速度,以避免产生脆性组织。 5. 后处理 完成焊缝退火后,进行一些必要的后处理操作,如清洁焊接接头表面、检查退 火效果和质量、记录退火参数等。根据具体的要求,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机械加工或热处理,以达到最终的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 结论 焊缝退火是一种常用的焊接后工艺处理方法,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可以改善焊 接接头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提高其力学性能和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焊接材料和工艺参数来制定合适的焊缝退火方案,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要求。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焊接结构件消除内应力退火工艺守则 1 范围 1.1 本守则适应于碳素(合金)结构钢制造的电机、电器、机械等产品的焊接结构件的退火。退火可以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还能使钢的品粒细化,以及消除内应力,并为下一步工序作准备。 1.2 焊接结构件的退火,是因为构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了残余内应力。将会使在机械加工后,引起变形,从而对产品的加工尺寸和装配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个别情况下的退火,是为了避免焊接后机械强度的降低。必须经过退火,消除其内应力的有: 1.2.1 拼合的和有断面的焊接结构件,以及不对称形状的和尺寸长、刚性小,且受单向机械加工的零件: 1.2.2 在大的动负荷条件下工作的焊接件: 1.2.3 特殊的与工艺要求的构件。 注:一般的须经过退火的焊接零件,均应在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中予以说明。 2 设备 2.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 2.1.1 炉体及相关的辅助设备与工具。 2.1.2 控制系统 2.1.3 技术说明书。 2.1. 3.1 320KW方井式电阻炉操作说明书。 2.1. 3.2 320KW炉温控制系统操作说明书。 2.1. 3.3 EH.SERIES中型打点式长图记录报警仪使用操作说明书。 3 准备工作 3.1 将准备退火的工件,运至炉旁,并均具有检查合格证,无合格证者,不得入炉退火。 3.2 检查工件的外形尺寸,是否年装炉。 3.3 将退火用的设计资料与工艺文件准备齐。 3.4 对设备进行检查、电气线路、冷却水路、炉内状况、周围环境。 3.5 装炉时,垫平工件用的垫块准备齐全。 4 装炉要求

4.1 工件下面应予以垫平或垂直。 4.2 工件离炉底、炉壁及工件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 4.3 工件不能相互叠放。 4.4 工件应选择热状态变形最小的位置放置,如半环之类的结构件,开口不得向上。 4.5 材厚相差悬殊的结构件,不得混合装炉退火。 5 退火规范 5.1 开炉(盖盖)后,慢慢升温,2h内,升温到400℃以下;2h后,以每小时100℃的速度,加热到640℃~660℃,并保持炉内在加热过程中,各区的温度差不大于20℃。 5.2 加热到640℃~660℃,在炉内进行保温,其温度时间,由计算决定,以焊接零件最厚的断面为准,每25㎜为1h,但不得少于4h(即保温时间,经过计算,不足4h者,应保温4h)。 其中: a. 带“号字”产品的机座、支架的保温时间,要保持到5.5h~6h。 b. 超高强度钢的焊接结构件的保温时间,保持到5h~5.5h。 5.3 在关闭的炉中,冷却到200℃以下时,将退火件从炉中移出,置于静止的空气中,冷却到室温。 其中: 5.2 条中a、b件,在室温低于20℃时,工件随炉冷却200℃以下后,吊开炉盖,在炉腔内冷却到室温,再移出。 6 质量检查 6.1 对准备进行退火的焊接零件部件,在装炉前,按照图纸、工艺文件等进行质量复查(着重复查:外形尺寸、焊缝表面质量以及易于变形的部位是否已焊牢工艺筋等)。 6.2 按(四章)装炉要求,对焊接零部件退火的装炉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 6.3 在退火过程中,对本守则第五章规定的退火规定的规范的执行进行检查。温度、自动记录等情况,进行观察,若中途仪表、仪器等设备失灵,则要作好记录。 6.4 焊接零部件退火后,按照图纸、技术条件、工艺文件等进行质量检查。 7 安全技术与设备维护 安全技术与设备维护,分别按照技术安全科及机械设备科的有关规定执行。

退火加工工艺介绍

退火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退火 英文名称:annealing 定义1:将金属构件加热到高于或低于临界点,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缓慢冷却,从而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与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热工自动化、电厂化学与金属(二级学科) 定义2: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工程(2)_热处理(二级学科);整体热处理(三级学科) 定义3: (1)热变性核酸或蛋白质经缓慢降温后的复性过程。(2)两条单链多核苷酸通过互补 碱基之间的氢键形成双链分子的过程。可发生在同一来源或不同来源核酸链之间,可以形成双链DNA分子、双链RNA或DNA-RNA杂交分子。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重结晶退火(完全退火) 应用于平衡加热和冷却时有固态相变(重结晶)发生的合金。其退火温度为各该合金的相变温度区间以上或 退火 以内的某一温度。加热和冷却都是缓慢的。合金于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各发生一次相变重结晶,故称为重结晶退火,常被简称为退火。 这种退火方法,相当普遍地应用于钢。钢的重结晶退火工艺是:缓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来。通过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第一回相变重结晶)以及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与此相反的第二回相变重结晶,形成晶粒较细、片层较厚、组织均匀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退火温度在Ac3以上(亚共析钢)使钢发生完全的重结晶者,称为完全退火,退火温度在Ac1 与Ac3之间 (亚共析钢)或Ac1与Acm之间(过共析钢),使钢发生部分的重结晶者,称为不完全退火。前者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轧件、焊件,以消除组织缺陷(如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使组织变细和变均匀,以提高钢件的塑性和韧性。后者主要用于中碳和高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的锻轧件。此种锻、轧件若锻、轧后的冷却速度较大时,形成的珠光体较细、硬度较高;若停锻、停轧温度过低,钢件中还有大的内应力。此时可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使珠光体发生重结晶,晶粒变细,同时也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改善被切削性。此外,退火温度在Ac1与Acm之间的过共析钢球化退火,也是不完全退火。 重结晶退火也用于非铁合金,例如钛合金于加热和冷却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低温为α相(密排六方结构),高温为β相(体心立方结构),其中间是“α+β”两相区,即相变温度区间。为了得到接近平衡的室温稳定组织和细化晶粒,也进行重结晶退火,即缓慢加热到高于相变温度区间不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使合金转变为β相的细小晶粒;然后缓慢冷却下来,使β相再转变为α相或α+β两相的细小晶粒。 等温退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