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籍管理作业整理

地籍管理作业整理

地籍管理作业整理
地籍管理作业整理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

答:地籍是指国家为了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依照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及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二、地籍分类有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写其中两点就行)答: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

答:1、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是地籍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它是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3、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薄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4、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的管理是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理是地籍管理工作的终端,也是地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桥梁。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统一管理的原则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第二章土地分类

一.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体系有哪些?P33

答:(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应.用其中的若干个标志或全部标志的综合作为归并划类的具体标志。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主要依据某些评判尺度标志,如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主要依据土地经济特性开展的土地分类。对此分类研究较多的是区域性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和适宜性评价等内容。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依据的通常是土地的综合特性指标(包括土

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来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土地综合特性影响着人们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着土地用途的确定,形成土地利用效果等的差异。在人们的日常习惯上就归结为是用途上的差异、利用方式上的差异。

二、什么是土地分类利用系统,并简述各自的特点?(有疑问)P53另外整理答:根据现阶段土地的实际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要素的异同性进行的土地分类称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而土地分类利用系统则是土地利用分类的产物。

我国现行土地分类系统:

1、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该土地分类应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工作全面启动的需要而形成。该系统采用的是有

层次的多级续分制,统一的全国分类由两个级组成。其中一级类型8个,二级类型46个,

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手段,各地类分别编有统一的编码。

2、1989年《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该土地分类应用于多年来的城、镇、村的地籍调查中。它同样是由两个级组成。共10

个一级类和24个二级类,有着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不完全一样的编码方法。3、2001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该土地分类是一个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体系。它实行三级分类,共3个一级类,15

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

4、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该分类在向城乡一体化分类的方向下,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对目前农村土地调查的土地

分类又作出了某些专门的归并处理。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三、概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分类有哪些,基本含义要点有哪些?(不需要全部记)

月开始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1年2007。国家于P56-P61,P53答:

一级分类有:0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大于50%或单位面积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占地。

04 草地:指长期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可分为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

05 商服用地: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06 工矿仓储用地: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包括工业、采矿、仓储用地。

07 住宅用地: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包括居住地、民住小区、居住街坊、单位生活区和零星的居住用地。

08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用地。

09 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用地。

10 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

12 其他用地:指上述地类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土地。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

答: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地类土地的面积、利用、分布和权属状况。在完成县级调查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按系统进行汇总,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最终成果。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P68

答:①以县为单位查清从基层到全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②为开展土地管理提供基础。③为编制计划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内容:①查清土地权属界线和各行政管辖界线。

②查清土地利用分类分布并计算各类土地面积。

③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管辖,汇总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

④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县乡两级)和土地权属界线图。.

⑤按土地利用现状作出判断,汲取经验,提出意见。

⑥特殊内容的调查: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框图P71

四、土地面积的量算的原则

①以图幅为基本控件。

②分幅进行量算。

③按面积比例平差。

④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量算面积的控制体系:按图幅理论面积—县土地面积—乡土地总面积的顺序设置控制。

五、县级以上成果汇总的关键技术要点

①下辖相邻单位在相邻边界涉及的同一图号的图幅上边界的标会必须一致,将各方同一图号的边界图进行套合检查。

②下辖相邻单位的面积和应当与下达的控制面积一致。

③如果由于界限发生调整,对相应部位的控制面积应在上级主持下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部分碎部图斑面积须重新量算及调整,调整量不大的,尽量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来调整。

④行政区域届的套合和控制面积的接边:要以较大比例尺图件上量算的数据为准,

即小比例尺图件上量算的数据必须按大比例尺图件上量算的数据进行调整。

第四章地籍调查

一、什么是地籍调查?P99

答: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二、试述地籍调查的类型、内容和原则。P100-101

答:1、类型:

①根据地籍调查时期和任务的不同,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②根据地籍调查区域范围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2、内容:

①由于建立地籍的目的、地籍制度的不同,地籍调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②根据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地籍管理的实际需要,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调查的主要内容。

3、原则:①依法的原则;②实事求是的原则;③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④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4-1

图P102 三、勾绘出地籍调查的程序框图。见.

四、什么是宗地?P104

答:宗地是指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归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按《城镇地籍调查的规程》规定,宗地是指由权属界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宗地具有明确的权利边界和固定的位置,并可同时辨认出它的权利、利用、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

五、土地权属调查的任务和内容有哪些?P107-108

答:任务: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和对象,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是土地进行登记前具有法律意义的初步确认。

内容: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宗地的位置、界线、权属状况和土地使用状况等的调查,具体包括:

①宗地的位置调查主要是对宗地所在的辖区(如区、街道)、门牌号及四至关系的调查。

②宗地的界线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权属界线)的调查。宗地界址线大多数以界址点间所连接的直线为界,也有少部分以曲线形地物(如公路)为界。

③宗地的权属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和土地使用期限、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名称等内容的调查。

④宗地的土地使用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内的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地价和共用情况等进行调查。

六、为什么要绘制宗地草图?宗地草图应具备哪些基本内容?它与宗地图有何区别?

原因: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基本内容:1,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权属主名称

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

3,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几何距离和条件距离

4,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5,指北针和概率比例尺,丈量者,丈量日期

区别:宗地草图是宗地的原始描述,图上标注数据是实地勘丈的,精度较高,其是近似图。

七、什么是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他是服务于地籍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主要由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部分组成。八、地籍图应具备哪些基本内容?

1,地籍要素:主要包括土地的权属,利用,质量,位置和数量及其相关内容。2,地物要素:主要包括围墙,道路,房屋,铁路,公路,河流,水库等

3,数学要素:主要包括轮廓线,坐标格网线的展绘及坐标标记等

九、试论述地籍调查中权属实地现场调查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P109-112 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宗地的

补充:第三单元试论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田坎系数计算的具体步骤。

答:1划分类型通过选区主要的宏观要素对调查区域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再按直观因素划分成一些组,在每一个组内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逐一进行详细的分类测量,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测算出田坎系数。

2布设样点在每个类型区内进行分组,组内布设样点。根据规定每个区内根据不同的坡度级和耕地类型进行分类。

3实际丈量样点布设好后需实际丈量样点内全部耕地面积及田坎面积。

4计算田坎系数 Ki=Si/S 如果同一组内个样点之间的系数差异过大,则应去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同类型组的样点田坎系数的平均值为该类型的田坎系数。第五章地籍变更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1.变更调查的基本任务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调查之后,为满足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土地权属、类型、位置、数量等变更情况的调查。

①更新土地利用数据,保持土地利用资料的现势性。

②逐步改正、补充土地利用调查资料中的错误和遗漏。

③实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同步与统一。

④形成系统的土地利用资料,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特点:

①变更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

②变更频繁,工作连续性强。

③多种工作方式密切结合。

地籍变更调查的特点:

①主动申请。无论是否发生界址变更,均由变更单位(土地使用者)申请提交合法变更的原由证明。

②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

③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④调查与资料变更连锁进行。

⑤任务紧急。

3.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技术环节P142

①变更之判定。实际中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种类和原因是各式各样的,对于发生了的变化需要首先做出一个判断,即所调查的变化是否属于变更调查的对象。.②变更单元。事实上一切土地利用变更最终都表现为图斑的变化。图斑是调查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基本的调查单元。分析图斑的变化:发生图斑属性的变化;原图斑发生分割;原图斑发生合并;图斑发生重组。

③图斑编号。图斑编号一般以基层单位为单位进行连续编号。如何编号:新增图斑加支号的办法;变更图斑加支号的办法;延续编号的方法。

④平衡。是一个工作过程,是变更调查内在关系的要害,是防止差错的一种方法手段,是一项技术要领。

4.分别陈述界址改变和不改变界址情况下变更调查的内容P148

界址发生变化的调查:①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变更土地登记申请表;原有地籍图的复制件;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件(包括宗地草图);有关界址点坐标;必要的变更数据准备;变更地籍调查表;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

②变更地籍中的权属调查:核查本宗地及邻宗地指界人的身份;检查变更原因是否与申请书上陈述的一致;全面复查原地籍调查表中的内容是否与实地情况一致。

③变更地籍测量:先是界址点、线的检查,再是进行变更测量(原界址有解析坐标点位测量,原界址没有解析坐标点位测量)。

界址未发生变化的调查:在准备工作和权属调查时的内容同上。地籍测量上:①界址点的检查,包括界址点位检查及用原勘丈值检查界址点是否移动。②变更测量一般是用当时已有的高精度的仪器,实测宗地界址点坐标。

第六章土地分等定级

1.简述我国土地分等定级体系P167图6-1

①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城镇土地分等反映一定区域内不同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将城镇作为一个点,研究整个区域内各城镇从整体上表现出的土地质量差异,其顺序在城镇间排序。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内部各部分土地的经济和自然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城镇内部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效益的区位差异,从而评定土地级别的过程。

②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体系:土地等的划分,以构成土地质量的长期稳定的自然条件差异以及土地生产潜力的实现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差异为依据,按全国农用地间的相对差异进行比较评定。土地级的划分,以影响土地质量、易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水平、利用效益上的微观差异为依据,按地方范围内土地的相对差异进行比较评定。

2.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依据: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壤肥力理论、土地质量观。

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则: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差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3.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技术路线P175

①定级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土地利用效益资料、影响土地级别的因素调查。.

②定级单元划分:单元划分原则:①单元内土地质量状况应基本一致,相邻单元间应有明显的差异。②单元面积规模取决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或价值水准。③

具有整体功能作用的区域不宜分割。单元划分方法:①主要因素分值重叠法②主要因素判定法③网格法④均质地域法。

③定级因素指标体系的确定:因素选择方法:①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提供的定级因素。②通过特尔菲法来测定要选择的因素。定级因素的权重的确定:①城镇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确定原则②特尔菲法确定权重③因素成对比较法④层

次分析法。

④定级因素分值的计算:分值计算方法:①因素对土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类型②面、点、线状土地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③繁华程度作用分值计算④交通条件的作用分值计算⑤基础设施作用分值计算⑥环境条件作用分值计算⑦人口密度作

用分值计算。

第七章:土地登记

一、简述土地登记的概念、原则和种类

概念: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将土地权利人依法取得变更、**的名项土地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依法记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原则:1、依法的原则。2、申请的原则。3、审查原则。4、登陆原则。5、公示的原则。

种类:1、按登记时间跟内容划分:土地登记可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

2、按权属性质划分:依据我国现行的规定土地登记的权属类型主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抵押权跟地役权称为土地他项权利。

3、按权属的主从关系划分:可以分为主登记和附记登记。

4、按地域性质不同划分:可分为城镇土地登记和农村土地登记。

二、我国现行的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p215

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地登记制度是一种权利(法律)登记制度,是兼有托伦斯登记制度和权利登记制度两者优点的一种登记制度。

1、强制登记:土地权利的取得、变动都必须完成登记,方为有效。

2、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经登记的土地权利,一旦受到侵犯时,国家法律将保障其权利的合法性。

3、进行实质性审查:土地登记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必须经过严格的实质性审查。在土地登记程序中的权属审核阶段,要经过初审。附审、公告、批准等步骤,重点对权源是否合法、界址是否清楚,面积是否准确,土地用途、地价是否合理,是否有土地他项权利等进行实质性的审查。

4、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土地登记按照《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按土地登记申请——权属——审批+注册登记——颁发或者更换土地证书的过程进行。

5、自我举证:《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申请人申请土地登记,应当提交包括地基调查表、宗地图及宗地界址坐标等材料,从而改变了登记举证的主体.

6、统一登记:我国城乡土地实行统一向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登记权利机构是唯一的。

7、颁发土地证书:土地证书的内容是根据土地登记卡相关内容填写的。因此,先有卡、后有证。

三、简述土地总登记的概念和程序?p231

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程序:1、通告:土地登记通告是政府让社会知晓进行土地总登记的一种行政措

施。

2、土地登记申请

3、审查核实

4、公告:所谓公告,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将经权属审核认为符合登记要求的宗地情况向社会公布,并征询公众意见的行为。

5、注册登记

6、颁发土地证书

四、简述初始土地登记的概念和程序?p233

概念:初始土地登记是指土地权利人取得土地权利后,为获取国家法律认可而进行的土地登记的行为和过程。也称为第一次登记。

程序:1、申请:申请人持土地登记申请书、单位法定代表人证明、个人身份证或者户籍证明、土地权属资料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2、审查核实:由登记机关依据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审查申请人的身份资格。土地权属来源是否合法,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

3、注册登记: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以及其他土地权益有关者,对土地登记审核结果未提出异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办理注册登记。

4、发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项权利证书》

五、简述更正登记的概念?p247

概念:更正登记是指已完成总登记,或初始登记,或变更土地登记后,发现登记的结果有误或者有遗漏时,由权利人、利害关系人申请或由土地登记机关依职权更正原登记内容的土地登记。

六、简述预告登记及异议登记的概念?p248

预告登记:预告登记是指当事人约定转让土地权利时,为了限制债务人处分该土地,保障债权人将来取得土地权利而进行的登记。

异议登记:异议登记指利害关系人对土地登记薄上有关权利主体、内容的正确性存有异议而向土地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将其异议在土地登记簿中加以记载的过程。.

第八章土地统计

一、简述土地统计的四个阶段P285

答:1、土地统计设计阶段:土地统计设计是依据土地统计的对象特性、内容和现实条件,为实现土地统计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所做的通盘考虑和科学协调的安排。这一阶段工作包括确定统计目标、设计统计指标和表格、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等。

2、土地统计设调查阶段:土地统计调查时根据土地统计的任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土地原始资料和开展实地调查的调查。包括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

3、土地统计整理阶段:土地统计整理就是根据土地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对土地统计调查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以得出反映土地资源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步骤:审核订正,资料整理,统计汇总,编绘图表。

4、土地统计分析阶段:统计分析是土地统计工作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地土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说明土地利用情况,揭示土地变化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的工作。

内容:(1)对统计整理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加工,如计算相对数和平均数等各种基本的分析指标,形成统计分析的“零部件”,供组合分析之用;(2)从总体的特殊表现过渡到总体的一般表现,即达到规律性的认识;(3)对现象做出判断和评价;(4)推论,就是从对现状的认识过渡到对未来的认识(预测)。土地统计分析一般包括土地现状及动态分析、土地专题分析、土地综合分析和土地预测分析。

二、土地统计指标体系有哪几类?并分别给出具体指标举例。P288-290

答:1、土地数量统计指标体系:(1)土地总面积,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等;(2)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等

2、土地质量统计指标体系:(1)自然指标;(2)社会经济指标;(3)土地质量等级指标。

3、土地权属统计指标体系:(1)集体所有的土地面积;(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3)园地土地使用权面积;(4)征地集体土地面积。

4、土地利用统计指标体系:(1)反映土地开发程度的统计指标;(2)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统计指标;(3)反映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统计指标;(2)反映土地利用效果的统计指标。

3、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P292

答: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1)普查。普查是一种全面的、普遍性的调查。主要用来调查对象在某一时点上的全面状况。

(2)重点调查:选择少数在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点范围或重点项目进行调查,借此了解总体的情况。

(3)典型调查:在对调查对象(总体)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4)抽样调查:根据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的全部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

(5)统计报表:统计报表制度是行政管理中常用的调查方式。

土地统计调查的方法:(1)航摄资料调查法:即利用航空摄影相片或已纠正的相片,或镶嵌平面图、影像地图等资料进行野外调查,调绘出土地权属界线或土地类型界线。

(2)卫星资料调查法。(3)直接量测法。

(4)报告法:报告法是要求被调查单位根据统一的要求填报调查资料的方法。(5)采访法。(6)通讯法。

第九章地籍信息管理

一、何谓地籍档案的立卷、鉴定、编研?P332,p334,P336

答:地籍档案的立卷:地籍管理形成的文件材料经过分类以后,还需要对每一类别内相当数量的文件材料系统化,组卷就是这种系统化的整理过程,也就是在每一类别内按照文件材料在形成和处理过程中的有机联系编立成各个案卷。

地籍档案的鉴定: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工作,也是甄别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挑选有价值的地籍档案继续保存,剔除将失去价值的地籍档案,并予以销毁的工作。

地籍档案的编研:地籍档案的编研工作是以档案室室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地籍档案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题

目,经过选材、加工、排列、组合、编印,并将人们经常需要利用的重要地籍档案汇编成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撰写出版专门著作等一项编辑研究性工作。

二、地籍档案的概念

答: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地籍管理重点(最终版)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 1、地籍的概念: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特性: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资料的连续性 3、地籍的分类:(1)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2)按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3)按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4、地籍的内涵和基本概念:以法定的土地权属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所需信息资料。 5、地籍管理的概念: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6、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的原则;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通;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7地籍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簿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 8、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可以结合地籍管理的概念、目的、作用等进行阐述) 第二章:土地分类 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单位面积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 茶地:种植茶树的园地 其他园地 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牧草地 5、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6、土地分类的体系: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7、土地利用分类:按照统一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排列组合在一起。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外业调查的工作:地类图斑的调绘:指实地为同一地类的连片土地,在外业调绘片上形成的 一个斑状图块 各种界限的调绘 线状地物的调绘:指河流铁路公路固定沟渠林带道路管道用地等。 零星地物得调绘 2、外业调查的基本程序:(1)设计调绘路线;(2)确定站立点;(3)核实调查;(4)边走边调绘;(5)询问。 3、综合调绘法: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预判解译、外业实地核实、补充调查。 4、土地调查: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

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对策

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对策 【摘要】在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管理作为解决土地权属问题的重要国家措施,其通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分等定级等措施来取得有关地籍的资料,从而更好实现对土地权属和状况的研究。地籍管理工作对于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地籍管量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对地籍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规律,监测土地利用权属变更情况,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文中从地籍管理的概述入手,对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地籍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籍管理;地籍管理制度;信息化 1、地籍管理概述 1.1地籍管理定义 地籍作为一种簿册,其专门用来对土地位置、数量、界址、权属和用途的基本状况进行记载,通过对土地进行调查、分等定级、估价、登记、统计和档案等为主要内容的地籍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对土地进行科学的管理,获得真实可靠的地籍信息,从而更好的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 1.2地籍管理的任务

在进行土地管理时,需要以地籍中所记载的相关资料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料,从而更好的维护土地产权权益,加快推进土地改革的实施,为土地使用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管理作为基础工作,需要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更好的维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保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同时还要利用地籍管理工作中所获取的土地信息来编制土地年度和 总体规划,制定各种土地制度和法律,确保地籍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2、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地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各项发展政策也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不断的调整,而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地籍管理事项和管理对象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的,这就使地籍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测量登记工作需要随时根据政策的变化来重新进行,相对于土地管理来讲,地籍管理工作相对较为滞后。 2.2地籍内容存在着失真和不完整的情况 地籍管理工作做到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建立和完善都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我国地籍管理工作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需要针对政策的变化要求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1、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分类: (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③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 3、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一种地籍制度确立后,由于缺少该制度下的地籍资料,而就某个行政辖区全部土地开展的一次基础性的全面的调查、记载、整理等,从而建立起的地籍。 4、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5、地籍管理的性质:(1)、鲜明的阶级性。(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6、地籍管理的任务:总任务是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具体任务是:(1)广泛深入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由数量和分布向质量甚至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体化土地资源家底资料。(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包括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3)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充实调查资料,持续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推动地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努力实现土地登记城乡一体化。(4)推动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土地自然性状、土地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其他环境条件与土地自身基本的调查相互融为一体;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组织深入细致的专项调查,为土地利用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将土地调查向多用途地籍需要的方向发展。(5)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并努力向商业化、普及化方向发展。(6)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地籍管理的社会公信度和公示性,提高地籍资料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7、地籍管理的内容: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⑤地籍档案管理。 8、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9、地籍管理的手段:(1)行政法律手段,如法规、规程。(2)测绘手段,如地籍测量(3)图簿册手段,如土地利用现状图、评价图、土地级别总图、土地统计表、土地证书、土地统计台帐等。(4)计算机手段,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S技术应用。 10、社会主义地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选择题):(1)革命根据地的地籍管理。1928年12月在井冈山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2)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这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主要是配合解决土地权属问题。期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50)、《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1951

(整理)地籍管理学试题1.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0706)《地籍管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6)《地籍管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练习一名词解释 2:练习二填空题 3:练习三不定项选择题 4:练习四问答题 5:练习五问答题 6:练习六问答题 1:[论述题]请列举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数据采集功能 (2)图形处理功能 (3)制图功能 (4)属性数据的管理功能 (5)空间查询功能 (6)空间分析功能 2:[论述题]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以建立完整的地籍资料处理模式为前提,而不是单独处理某一类数据; (2)软件运行环境的限制少,增加实用性; (3)要求系统存储的信息便于更新、查询,能及时提供现实性好的地籍信息; (4)处理图形与属性数据的连接问题,实现它们之间的双向检索; (5)对地籍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3:[论述题]地籍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从国内外的发展及其大量的研究论文可知,多年来,地籍信息系统主要致力于解决:(1)地籍数据的管理 (2)业务办公自动化 (3)提供地籍服务 4:[论述题]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请问什么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是一个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宗地(或图斑)为核心实体,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储存、检索、编辑、统计、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以及成果输出的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专门管理地籍信息的系统。 5:[论述题]根据我国地籍管理的现有实践和发展趋势,地籍档案编研工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编写参考资料 (2)汇编地籍档案文集及史料 文集及史料是按一定的专题、时间或地区等特征,把地籍档案材料选编成册,在一定范围使用或公开出版。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汇编、地价评估成果汇编等。 (3)参加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 6:[论述题]地籍档案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地籍档案作为地籍管理工作的历史写照,记录了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方面地籍管理工作的真实面貌,储存着大量的、历史的、真实的地籍工作信息资源,有着广泛的社会作用。 地籍档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依据 (2)地籍档案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依据 (3)地籍档案是国土教育、宣传的素材 (4)地籍档案是研究土地科学的可靠资料 (5)地籍档案是土地信息储存的一种手段 7:[论述题]请说出地籍档案的特点?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地籍档案数量大、形式多样、保存分散; (2)地籍档案具有成套的特点; (3)地籍档案跨年度、周期长,包含长期的日常工作; (4)地籍档案具有动态性和现势性; (5)地籍档案技术含量高。 1:[论述题]请说出土地统计分析的意义?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开展土地统计分析是实现统计优质服务的关键 土地统计分析主要是通过土地统计分析报告向政府决策机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各单位提供对统计资料分析的结果。 (2)开展土地统计分析是实施土地统计监督的基础

地籍与地籍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1班叶丽丽11250811135 地籍与地籍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他们在土地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答:地籍概念: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地籍的特点:空间性、公信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谈谈空间性和连续性,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土地的坐落必须与空间位置、界线相联系,地界的变动,必然带来土地使用面积的改变;同时土地的数量、质量都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地籍资料的连续性说明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土地利用与权属的频繁变更,都会使地籍数据失实,必须经常更新,以保持资料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否则难以反映地籍信息的现势性。 地籍的分类:⑴按发展阶段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地籍可区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⑵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⑶按地域和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⑷按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不同,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地籍管理的概念: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地籍管理的分类:按地籍工作任务和进行时间的不同可区分为初始地籍工作和经常地籍工作。 地籍的任务: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法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地籍管理的原则:⑴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⑵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⑶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 ⑷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地籍档案管理。 两者之间的联系:①为了建立地籍,设置地籍簿和地籍图,需要收集、记载、定期更新地籍信息。为此,就要开展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②土地面积、用途、利用状况等都在发生变化,土地的权属也会发生转移,因此地籍管理工作必须跟踪土地的变化,采集变更的现势资料,以保持地籍的连续、系统、和完整。③根据地籍连续性的特点,地籍管理的基本文件应该是有关土地数量、质量和权属等状况的连续记载资料。④为了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地籍管理的工作项目及其文件的格式、要求等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要过于频繁的改动。⑤地籍管理制度的稳定性是保持地籍资料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重要保证条件。 两者之间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地籍是课税对象的登记清册,而且还包括了土地产权登记、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和土地等级、地价 等内容的登记簿册。②侧重点不同,地籍不仅仍在发挥着税收职能和职能,而且随着社会不如多用途地籍时代,地籍将侧重于为合理利用土地服务;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地籍管理必须为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并不断根据阶级统治的

地籍

1.地籍:依据法律规范,对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 调查,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应土地权利之归属。 2.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 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3.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 4.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1.土地调查。2.土地分等定级。3.土地登记。4.土地统计。 5.地籍 档案管理。 5.什么是土地分类标志:在判别过程中,用以辨别事物的具体指标,就是事物间施以归并 和划类的指标。 6.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3)土地利用分类体 系。 7.外业调查的内容:(1)地类图斑的调绘。(2)各种界线的调绘。(3)线状地物的调绘。(4) 零星地物的调绘。(5)工作底图上无法标定的地物的补测。 8.外业调绘的内容:1.基本方法。2.地类图斑的调绘。3.行政区域界线和权属界线的调绘。 4.线状地物的调绘。 5.零星地物的调绘。6基本农田的调绘。 9.土地面积量算的原则: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 上逐级汇总。 10.地籍调查: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 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11.地籍调查的类型:1.根据地籍调查时期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 调查。2. 根据地籍调查区域范围和功能不同,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12.地籍调查的内容:1.由于建立地籍的目的,地籍制度的不同,地籍调查的内容也不尽相 同:不仅要调查土地权属状况,还要调查土地等级和土地用途等状况。2. 根据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地籍管理的实际需要,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调查的主要内容。 13.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1.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2)收集资料。(3)踏勘设 计。(4)制定调查计划。(5)宣传教育。 2.权属调查------(1)宗地权属状况调查。(2)确界,设置界标。(3)绘制宗地草图。(4)填写地籍调查表。3.地籍测量-----(1)地籍控制测量。(2)界址点测定。(3)地籍图测绘。(4)制作宗地图。(5)面积量算。5.资料整理-----(1)技术总结(2)工作报告。6.检查验收 14.宗地:有权属界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 15.宗地划分的基本原理:(1)由一个权属单位所有或使用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划分为一 宗地,称为独立宗;(2)如果同一个权属主所有或使用不相连的两块以上的土地,册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地;(3)如果一个地块由若干个权属主共同所有或使用,实地又难以划分清楚各权属主的用地范围,划为一宗地,称共有宗或组合宗;(4)对一个权属主拥有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如果用地范围过大,或土地权属来源不同,或土地利用状况相差太大,或楼层数相差太大,或存在建成区域为建成区,或用地价款不同,或使用年限不同等情况,可划分成若干宗地。 16.界址:两邻宗地之间的分界线。 17.绘制宗地草图的内容:(1)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 牌号,权属主名称;(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3)戒指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几何距离和条件距离; (4)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5)指北针和概

地籍管理复习考点

题型:名词解释(10个/3分)填空题20-30个、简答题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 1、名词解释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地籍管理即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土地调查:为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记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进行相对评价。 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涉及处理大量图形数据(地籍图、宗地图)和属性数据(宗地信息、文字报告等)。 2、地籍管理的原则、手段、发展趋势 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

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薄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 发展趋势: 1、研究和实施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完善城乡土地统计及专项统计制度,是地籍学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土地产权制度仍然是地籍学的研究重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土地产权变更与保护、土地整理后的产权调整等是近期热点问题。 3、研究如何推进城乡土地统一登记制度、完善登记簿册的内容体系,研究土地登记的过错追究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研究城镇房地产登记中的区分所有权确认与保障问题。 4、研究和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制度和地籍中介服务体系。 5、地籍管理应用技术研究。3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体系。 3、地籍的分类 (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总地籍、日常地籍 (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 4、土地调查的内容 以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论怎样进一步完善地籍管理工作

论怎样进一步完善地籍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19-06-10T16:05:23.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作者:周家宝[导读] 本文从完善机构体系,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土地登记,加快调查步伐、完善信息系统,做好争议调查处理、维护社会安稳,加强成果应用、发挥基础保障等几条工作措施,对地籍管理工作做了探讨。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常平分局 摘要:本文从完善机构体系,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土地登记,加快调查步伐、完善信息系统,做好争议调查处理、维护社会安稳,加强成果应用、发挥基础保障等几条工作措施,对地籍管理工作做了探讨。 关键词:地籍管理;土地;土地登记 一、完善机构体系、不断提高素质 1.1 建立事业性质土地登记机构 由于土地权属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土地登记的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目前,土地登记量大事繁,单靠地籍处(科、股)具体负责,力不从心,市(县、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建立事业性质土地登记机构,具体负责土地登记的日常事务,与之相适应日益增加的土地登记。 1.2 培育土地登记中介机构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登记生效,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申请人提供的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宗地界址坐标,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进行地籍调查获得。新的土地登记法律、法规为土地登记中介机构提供了很大空间,大量的技术事务工作可由地籍调查测绘中介机构来承担,同时,具体事务可由土地登记代理机构代为当事人申请,收集资料,填写表格。故要加快培育土地登记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土地登记要逐步形成地籍行政部门负责起草法规政策、技术规定、协调管理,登记事业部门负责具体审查、事务管理,中介机构负责技术服务、代为办理的机构体系。 1.3 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素质 地籍管理涉及到法学,测绘、地理信息、土地管理等多个学科,要配备各种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相对稳定现有队伍,坚持“持证”上岗,加强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分期举办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地籍管理的需要。 二、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土地登记 2.1 抓好土地登记制度建设 《物权法》和《土地登记办法》规定了新的土地登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探索研究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注销登记、地役权登记,地下空间土地权利登记等制度建设和操作办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土地登记的质量,不断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前建设项目复核验收制度,严格把好“以证管地”关。 2.2 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 《物权法》规定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可见土地登记机构和登记人员责任将是非常重大,对国土部门,尤其是地籍管理部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由于当事人到场共同申请,还是单独申请;不动产登记簿的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土地登记中如何划分宗地、分摊土地,缺少具体规定,因此,要研究探索出台技术规程和操作办法,不断提高土地登记质量,使每一宗土地的登记结果,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行政复议,经得起行政诉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3 加强服务意识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立足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实行窗口办文,全面提高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和一次告知水平,增强“为民便民”服务的本领,提升服务档次。 三、加快调查步伐、完善信息系统 3.1 完善地籍信息系统。建立管理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的信息系统。 完善现有的地籍信息系统,按照国家和省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选择国际通用平台的软件,全面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的城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3.2 建立地籍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 在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地籍数据库的日常更新机制,实现实地变化一宗,系统变更一宗。在今后的土地登记工作中,要按照地籍调查、地籍数据入库、申请受理、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的程序进行。地籍调查由地籍调查测绘中介机构承担,地籍数据入库由国土信息部门负责。采用先入临时库,待变更登记后正式入库,数据入库合格的,方可出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再转入申请审核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实时更新地籍数据库,达到地籍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完全一致,确保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同时实现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改变一年一度土地变更调查,达到即时变更,长期保持现势性。 四、做好争议调查处理、维护社会安稳 4.1 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工作机制 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为依据,建立调查处理工作机制,理清土地登记前后的土地权属争议和不同处理方式,一般分为立案,调查和处理等阶段。登记前土地权属争议具体程序分为申请受理,调查取证,行政调解,调解不成,行政裁决,裁决不服,行政复议,复议不服,行政诉讼;已登记土地权属争议,这种争议主要是因登记错误而引起,主要通过更正登记、异议登记、行政诉讼程序解决。 4.2 切实做好日常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工作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管理:即将土地的坐落、形状、面积、性质、使用状况,以及土地权利等项,按照法定地籍测量与土地登记程序进行管理。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又称土地详查。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县、市、省、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指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相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6.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 7.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8.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10.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11.交通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地籍管理作业整理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 答:地籍是指国家为了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依照法律规范,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及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二、地籍分类有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写其中两点就行)答: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 答:1、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是地籍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它是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3、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薄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4、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的管理是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理是地籍管理工作的终端,也是地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桥梁。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统一管理的原则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第二章土地分类 一.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体系有哪些?P33 答:(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应.用其中的若干个标志或全部标志的综合作为归并划类的具体标志。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主要依据某些评判尺度标志,如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主要依据土地经济特性开展的土地分类。对此分类研究较多的是区域性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和适宜性评价等内容。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依据的通常是土地的综合特性指标(包括土

地籍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土地权属调查:通过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限的调查,现场查实、查清相邻权属单位的确切工作界线,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2、地籍测量: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 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绘制地籍图,并计算其面积, 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持续收集调查,幵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建立初始地籍后,国家每年对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化的土地进行连续调查、全面更新土地用地资料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监测。 5、土地统计:指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作为空间场所和生产资料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制度。 6、土地统计报表制度:是基层单位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指标涵义、统一报表格式和保送程序,定期向国家保送土地统计资料的一项重要的统计报告制度。 7、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8、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的总和。 9、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构成要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调查,以便土地适宜性经济评价。 10、宗地草图: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关系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调查

地籍测量学的复习重点

1地籍的定义: 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臵、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 地籍含义: (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 (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 (3)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地籍 (4)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 ?图?是地籍图。即用图的形式直观地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指尖的相互位臵关系,包括分幅地籍图、宗地图等 ?数?是指地籍数据,即用数的形式描述土地及附属物的位臵、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侧、房地产评价数据 表是指地籍表即用表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臵、法律状态,利用状况等进行文字描述 3地籍的分类: 地籍的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税收地籍是指仅为税收服务的地籍,及专门为土地课税收服务的土地清册。内容包括:姓名,地址和纳税人的土地面积以及土地等级等 产权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鼓励土地交易、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二建立的土地清册。 多用途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保护产权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徒弟利用、保护和科学管理徒弟提供基础资料。 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初始地籍是指再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土地清册。 日常地籍:针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位臵、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城镇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农村地籍对象是城镇郊区及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农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4地籍测量的定义:(地籍测量的含义和内容) 地籍测量是为获得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即其附着物的权属、位臵、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具体内容: (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 (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平差和统计; (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籍变更测量;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5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区别: (1)地籍调查:获得土地管理所需的城镇土地状况的各种信息资料,土地利用

地籍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籍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腾飞,国有土地的开发利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土地地籍管理因此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地籍管理可以说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也是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地籍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土地管理的水平高低,因此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了有关地籍管理的法律条文,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当前土地地籍管理的现状,结合当前的现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土地地籍管理难点问题对策研究 【 abstract 】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boo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ate-owned land is being carried out. land cadastre management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cadastral management can be said to be the found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land management work do well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cadastral management work success or not has a direct impact to our country land management level, and so is the problem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combines relevant cadastral management law, the system introduces the current land cadastr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inally, according

地籍管理练习(选择)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地籍按功能分类的是(d)。 A.税收地籍B.产权地籍c.多用途地籍D.常规地籍 2.下列()不属于地籍管理的内容。 D A.土地调查B.土地登记c.土地统计D.土地规划 3.城镇土地分类以用途为依据,全国城镇土地分为一级类和二级类的个数分别是(D)个。 A.10和26B.12和24C.12和24?D.10和24 4.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是(B)。 A.县B.一宗地c.省D.某一级别土地 5.下列属于土地自然要素调查的是(B)。 A.交通状况调查B.地形调查c.供水设施调查D.能源调查 6.下列属于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的是(B)。 A.水资源调查B.劳动力调查c.特种土宜调查D.植被调查 7.地籍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B)获得宗地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A.土地登记B.地籍测量c.土地统计D.地籍档案来源: 8.我国土地的基本登记机关是()。 A.县级人民政府B.乡镇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D.省级土地行政管主管部门 9.土地登记以()为基本单元。 A.户B.宗地c.使用者D.街区 10.初始土地登记开始,土地登记机关采用一定的形式如公告、通知等,说明申请登记匿的范围、对象和地点。土地登记是按照()进行的。 A.用途不同划分后B.土地面积的大小 C.行政辖区D.登记时间先后 (三) 11.下列不可以作为我国土地登记土地权利主体的是()。 A.国有土地使用者B.集体土地所有者

C.村委会D.他项权利者 12.初始登记的基本环节是()。 A.地籍调查B.土地权属审核C.注册登记D.颁发证书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A.宗地B.某一级别土地C.县D.省 14.土地证书是要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颁发。A.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D.以上答案都不对 15.现阶段国家土地统计报表由()种报表组成。 A.10B.12C.15D.18 16.国家土地统计报表分为()和定期报表两类。 A.月报B.季报C.年报D.周报 17.土地统计报表每年的截止日期是()。 A.9月30日B.10月31日C.11月30日D.12月31日 18.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鉴定。 A.使用价值B.保存价值C.真实性D.完整状况 19.()是地籍档案管理的起点,是地籍档案管理的首要环节。 A.档案的收集B.地籍档案的整理 C.地籍档案的分类D.地籍档案的立卷 20.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后土地权属和土地用途发生变化应依照()规定办理。A.土地权属登记B.土地初始登记 C.土地变更登记D.土地抵押登记 2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包括一级类和二级类的数量分别是()个。 A.8和48B.8和46C.10和46?D.10和48 22.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规定,凡在()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档案应长期保存。 A.10~20年B.20~30年C.30~40年D.30~5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