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最著名的“绍兴师爷”曾捕杀飞贼

2009-02-18 10:08:40 来源: 网易博客网友评论15 条点击查看

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晶报》专栏

一说到“绍兴师爷”,可能多数人会皱起眉头,眼前浮出留山羊胡子、猥琐、刻薄的刀笔吏形象。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绍兴师爷”(也许还是最著名的“绍兴师爷”),将颠覆您对师爷的固有印象。

斯人即汪辉祖(1731-1807),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人,著名幕客、文人。他11岁丧父,为两个母亲(徐、王二夫人,一是生母,一是其父之妾)艰难抚养大,因此终身都特别孝顺。

二母去世,他编纂《双节堂赠言集》,四处拜托名士为二母作传、诔、铭、赋、诗,多年积成千数百篇,凡62卷。他还花不少钱为她们请旌表(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可见徐、王二夫人均是青年守寡,共同抚孤,殊为不易)。

辉祖20岁时,岳父任江苏金山知县,招呼他去帮忙,这也是辉祖作幕友的开始。清代的幕友大约有三种:刑名、钱谷、书启。刑名协助结讼断案,钱谷协助经济民生,书启协助起草公文,其中刑名的待遇最高。

辉祖做的就是刑名。早年在长洲县幕中,他遇到一老油子,叫李胡子,要传授他纳贿秘技,辉祖坚拒。恰好他回省乡试,别人代馆,听了李胡子的话,不久就事发被查办。

辉祖在幕中,不但清明廉洁,又常以宽厚之心、严谨之思断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

平湖县有个叫盛大的逃军,回当地纠匪抢劫被逮捕,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不想多吃皮肉之苦,问什么劫案都信口诬服,其实有些案子不是他做的。辉祖发现口供疑点,进而找寻物证,抽丝剥茧,洗清了盛大未犯的罪名。最终,盛大没有被判死刑。

又有个青年寡妇俞氏,无子有二女,孀居四年,族人援例要充公其夫遗产42亩田为宗祠祭产,县官看援例不假,就批准了。辉祖当时在休假,回来一看,立刻反对。他说,孤儿寡妇不受遗产,却让不相干的族人收去,“不但无此政体,也无此风俗”,遂为俞氏争回田产。

他的仁厚悲悯,大抵如是。

算起来辉祖作幕友的时间足有34年,在江苏9年,在浙江25年,共经历16个主人,直到他56岁考中进士,到湖南宁远当县令,才结束游幕生涯,也正好一试在幕中练就的仁心妙手。

宁远县有少数民族,民风粗野,又有不少挑拨生事,借以牟利的讼棍。辉祖就先整典型,处治恶讼师黄天桂,使其仓皇逃逸。随后黄氏报复,匿名投书侍郎傅森,诬告辉祖。傅森派人调查,百姓皆称辉祖“湖南第一好官也”,于是辉祖声名愈著。

接下来,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随后,辉祖又漂亮地处理了一桩关系民生的“盐引之争”。当时卖盐需要盐引,也即一种类似许可证的东西,按地域划分,比如持淮盐引,就只能卖淮盐。宁远县按律当食淮盐,但邻境多食粤盐,而粤盐的价格又比淮盐低几倍,宁远县的百姓就常私买粤盐。知府得知,派牟侦捕,民心惶惶。辉祖觉得这不合理,就给上级写信,希望改宁远的淮引为粤引,却久不得回复。他就自己发布公告:零买10斤以下食盐者,允许选择粤盐。民间举额相庆,而官场一片哗然。还好,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比较开明,幕中也多名士,认同辉祖的做法,遂开盐业零售之禁。时人赞称辉祖为“莽知县”。

但这“莽知县”在断案上,却又一点不“莽”。他轻易不肯动刑,认为受刑之供多不可信,即使可信,也是用刑逼出来的,自己良心上不能安。而遇到罪人当杖,辉祖就呼之前,说:“法律不可违背,然而你的肤体受于父母,怎能因行不肖而亏辱之呢?”再三语,直到罪人哭,辉祖也哭。

当时民间争讼,常至于倾家荡产,因为打官司的草民既要负担官员的贿赂,又要对付胥吏、讼师等的讹诈,若输了还可能被重罚。辉祖对此有清楚认识,他在《佐治药言》里引民谣“堂上一点朱,民间千点血”,以为县官应体恤民生,不可峻刻,否则“下笔时多费一刻之心,涉讼者已受无穷之患”。

问案之外,相验(验伤、验尸)也是县官重要职务。辉祖幕友出身,深知仵作、杂佐可能在此环节舞弊,因此无论寒暑远近,必亲临现场相验。在60多岁时,他还远赴200多里外的山区,验一起命案,结果轿夫失足将他摔下山崖,伤了左足。偏巧此前上司要派他去桂阳办一起棘手的案子,加上他平日清直耿介,得罪过不少小人,遂被安了个“迁延规避”的罪名,革职斥退。辉祖离开宁远县的时候,众多百姓哭泣相送,牵连不舍,至县境犹不忍返,可见其得人心之厚。

他辞归后,又被大吏邀去主持西江塘的水利工程,此工程最初预算28900缗,结果在辉祖主持下,工程规模扩大了一倍,且异常坚实,而实际用钱却省了6300缗。古今相似,兴修水利均常是上下其手的好机会,辉祖却一介不取,那是信守对他两个母亲的承诺。早先他作刑名幕友时,二母不悦,以为刑名多自百姓劫中求财,辉祖就立誓决不枉收一钱,他也做到了终身守约。

有人曾当面称赞辉祖“官声好”,“一介不取”,辉祖却不高兴地回应说:“这有啥好夸的呢?就像良家妇女不乱搞一夜情,那是分内之事,没什么好表扬的”。辉祖的意思大约是说,不贪污只是道德底线,而非道德高端,因此不值得赞扬。

辉祖大半生在幕中,后又为县令,尘务缠身,学问上自然说不上太好。但他在史学尤其姓氏学上,也颇有心得,著有《元史本证》、《史姓韻编》、《二十四史同姓名录》等书,而《韻编》还是最早的《二十四史》人名索引;其《学治臆说》、《佐治药言》二书,对地方行政实务有不少精湛论述,且饱含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其自撰年谱《病榻梦痕录》及《梦痕录余》,胡适称赞为“中国自传文学中最佳一部”,瞿兑之则认为可当一部“乾隆六十年中社会经济小史”,亦有不凡价值。

辉祖曾给章学诚写信,声称自己只做州县的幕友,不做督抚的幕友。因为州县幕友与主人地位相当,可分庭抗礼,不合则去,才能真正佐治,裨益民生;而督抚幕友虽华贵舒适,但必须察看主人颜色,献策也难以专为治民。官至督抚的阮元可算辉祖知音,他读了辉祖的佐治著作,忍不住感叹说,要是有司之治皆若汪君,就好了。阮氏又作《循吏汪辉祖传》,

说:“天下虽大,州县之积也。州县尽得孝廉者治之,则永治矣。”而今日我们若考察现实,也可发见,折腾百姓最烈的,往往就是污秽的基层吏治。基层吏治若得澄清,则民生大幸。

关于辉祖的盖棺论定,洪亮吉为其拟的墓志铭说得好:“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又为醇儒……君亦可为完人矣”。除“醇儒”略有溢美外,余皆实词。

“完人”汪辉祖活了76岁,在当时也算得寿。他外表平凡——个头矮小、眼睛近视、表情温和,却怀揣一颗价值连城的仁心,也终于在淤泥中开出洋溢人性温暖的莲花。

【参考文献.姓氏拼音为序】

鲍永军,《绍兴师爷汪辉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

钱仲联主编,《广碑传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

汪辉祖,《汪辉祖自述年谱二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张养浩、叶留、汪辉祖撰,文青校点,《为政忠告.为政善报事类.佐治药言.学治臆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师爷故事

师爷故事 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这是个充满智慧性的群体,尤以绍兴师爷最为出名。这里带来一组绍兴师爷的智慧故事。 巧治恶钦差 清康熙年间,皇帝派某钦差来到浙江巡视,考察行政官吏。该钦差因未受到绍兴府下会稽知县的宴请送礼,回京后即以会稽知县在祭禹大典上东张西望、大有犯上之心为由,向康熙帝告了御状。康熙帝当即下旨,令绍兴府台查核此案。 绍兴府台接旨后,回想当时祭禹情景,始终未见会稽知县有什么越轨行为。钦差告此恶状,其中必有蹊跷。 面对此桩冤案,本来只要写一纸呈文,即可了结此事,但府台越想越感此案难办:若如实向皇上申报,那钦差知晓后必然怀恨在心,此人阴险奸诈,岂肯善罢甘休,弄得不好反而祸及自身;若顺势谎报,那属下会稽知县就得遭天大不白之冤,即便不被处死,也得罢官,于心不忍。在左右为难之际,就去求教幕下一位绍兴师爷。 师爷问明情况之后,对府台说:“此事不难,鄙人心中已有一计,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府台详问其意,师爷说:“你只需对皇上实说,钦差来到绍兴祭祀禹陵,下官也曾参加,按例站在会稽知县的前面,祭典开始后,又虔诚叩头跪拜,未能顾及身后之人是否遵守仪礼。” 府台一听,顿觉这一计策妙极:既不说钦差诬告,也不说会稽知县失仪,还表现了自己敬禹之真诚,正是一石三鸟,由康熙帝自去明辨是非。于是,他按计行事。 皇上见过绍兴府台奏章,案情即了然于心,随即传讯钦差问罪,说:“你告会稽知县祭禹大典中不守仪礼,可是实情?” 钦差一口咬定说:“若有谎报,愿受重罪。” 皇上接着又问:“祭禹之时,照大清律例,你位于府台之前,会稽知县更位于府台之后,若专心诚意参拜,怎能看到在你身后的第二个人有大不敬的行为呢?” 钦差无言以对,只好从实招认,他害人不成反害己,终于被革职查办。 智斗洋神父 清末,一些洋教徒倚仗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领土上胡作非为。当时,云南发生了一起当地民众联名控告洋教徒的教案,道员耿公达在盛怒之下,把那名助纣为虐、横行霸道的洋教徒给抓了起来。 耿公达想:抓了洋教徒,那洋神父肯定会出来交涉。果然不出所料,耿公达的侍从送来洋神父的信,要求保释刚刚被逮捕的洋教徒,措词傲慢而强硬,并以上告领事馆相威胁。 当时在幕府中的一位绍兴师爷十分钦佩耿公达的正义气概,看过洋神父这封信后,便如此这般地献了计策。第二天,耿公达开庭,以严词训斥那洋教徒,并当着洋教徒的面,把洋神父的信撕得粉碎扔在地上,又将那洋教徒打了四十大板,下了大狱。 洋神父得悉后,气得浑身发抖,亲自赶至衙门质问耿公达,要拉耿公达去领事馆对质。此时,耿公达泰然自若,坦然一笑,取出了神父的信,让神父当众出丑,并说:“昨天我所撕的是这个无赖的一张供状,他在公堂之上不但未招认罪行,反而诬陷好人,所以我把它撕

屠呦呦和青蒿素英语介绍

Tu Youyou& Artemisinin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青蒿素), a drug therapy for malaria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2011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honors a scientist who discovered artemisinin and its utility for treating malaria. Tu Youyou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developed a therapy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 artemisinin-based drug combination is now the standard regimen for malaria,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sts artemisinin and related agents in its catalog of "Essential Medicines." Each year, several hundred million people contract malaria. Tu led a team that transformed an ancient Chinese healing method into the most powerful antimalarial medicine currently available. Malaria has devastated humans for millennia, and it continues to ravage civilizations across the planet. In 2008, the mosquito-borne parasites that cause the illness, Plasmodia, infected 247 million people and caused almost one million deaths. The ailment strikes children particularly hard, especially those in sub-Saharan Africa. It affects more than 100 countries—including those in Asia, Latin America, the Middle East, parts of Europe—and travelers from everywhere. Symptoms include fever, headache, and vomiting; malaria can quickly become life-threatening by disrupting the blood supply to vital organs.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duces disease incidence, prevents deaths, and cuts transmission. In the late 1950s, the WHO embarked on an ambitious project to eradicate malaria. After limited success, the disease rebounded in many places, due in part to the emergence of parasites that resisted drugs such as chloroquine that had previously held the malady at b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cret military project that aimed to devise a remedy for the deadly scourge. The covert operation, named Project 523 for the day it was announced—May 23, 1967—set out to battle chloroquine-resistant malaria. The clandestine natur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olitical climate created a situation in which few scientific papers concerning the project were published for many years, the earliest ones were not access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many details about the endeavor are still shrouded in mystery. Almost every new antimalarial drug has initially slashed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en the parasites stop succumbing to it. At that point, sickness and death rates climb again. Small pockets of resistance to artemisinin-based compounds have already cropped up in Western Cambodia. To avoid resistance, patients typically take two drugs that attack the parasite in different ways, and since 2006, the WHO has discouraged use of artemisinin compounds as solo therapies. The organization now recommends several combination treatments, each of which contain an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 是,不可挡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 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 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 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 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 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 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 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 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 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 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

十个有趣的心理小故事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 “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呼一声就拔出了宝箭。骤然间他惊呆了,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儿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轰然坍塌。结果很显然,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温馨提示: 把胜败寄托在一枝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是多么危险!永远记住: 自己才是一枝宝箭。 ▲乐观者和悲观者 从前,有一对夫妇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以卖煤为生,小儿子则卖雨伞。每到下雨,母亲就唉声叹气说大儿子的煤要卖不出去了,天晴时,母亲又惆怅抱怨小儿子的伞没人要。但父亲则和母亲恰恰相反,下雨天,他为小儿子高兴,天晴时,他为大儿子叫好。 温馨提示: 性格决定命运,乐观的人会在逆境中找到快乐,悲观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 ▲飞翔的蜘蛛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忍的昆虫,它的网织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温馨提示: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 年,一个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学术权威,还有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一些成功人士把自己的创业艰辛过分地夸大了。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进行了研究。1970 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最著名的“绍兴师爷”曾捕杀飞贼 2009-02-18 10:08:40 来源: 网易博客网友评论15 条点击查看 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晶报》专栏 一说到“绍兴师爷”,可能多数人会皱起眉头,眼前浮出留山羊胡子、猥琐、刻薄的刀笔吏形象。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绍兴师爷”(也许还是最著名的“绍兴师爷”),将颠覆您对师爷的固有印象。 斯人即汪辉祖(1731-1807),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人,著名幕客、文人。他11岁丧父,为两个母亲(徐、王二夫人,一是生母,一是其父之妾)艰难抚养大,因此终身都特别孝顺。 二母去世,他编纂《双节堂赠言集》,四处拜托名士为二母作传、诔、铭、赋、诗,多年积成千数百篇,凡62卷。他还花不少钱为她们请旌表(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可见徐、王二夫人均是青年守寡,共同抚孤,殊为不易)。 辉祖20岁时,岳父任江苏金山知县,招呼他去帮忙,这也是辉祖作幕友的开始。清代的幕友大约有三种:刑名、钱谷、书启。刑名协助结讼断案,钱谷协助经济民生,书启协助起草公文,其中刑名的待遇最高。 辉祖做的就是刑名。早年在长洲县幕中,他遇到一老油子,叫李胡子,要传授他纳贿秘技,辉祖坚拒。恰好他回省乡试,别人代馆,听了李胡子的话,不久就事发被查办。 辉祖在幕中,不但清明廉洁,又常以宽厚之心、严谨之思断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 平湖县有个叫盛大的逃军,回当地纠匪抢劫被逮捕,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不想多吃皮肉之苦,问什么劫案都信口诬服,其实有些案子不是他做的。辉祖发现口供疑点,进而找寻物证,抽丝剥茧,洗清了盛大未犯的罪名。最终,盛大没有被判死刑。 又有个青年寡妇俞氏,无子有二女,孀居四年,族人援例要充公其夫遗产42亩田为宗祠祭产,县官看援例不假,就批准了。辉祖当时在休假,回来一看,立刻反对。他说,孤儿寡妇不受遗产,却让不相干的族人收去,“不但无此政体,也无此风俗”,遂为俞氏争回田产。 他的仁厚悲悯,大抵如是。 算起来辉祖作幕友的时间足有34年,在江苏9年,在浙江25年,共经历16个主人,直到他56岁考中进士,到湖南宁远当县令,才结束游幕生涯,也正好一试在幕中练就的仁心妙手。 宁远县有少数民族,民风粗野,又有不少挑拨生事,借以牟利的讼棍。辉祖就先整典型,处治恶讼师黄天桂,使其仓皇逃逸。随后黄氏报复,匿名投书侍郎傅森,诬告辉祖。傅森派人调查,百姓皆称辉祖“湖南第一好官也”,于是辉祖声名愈著。 接下来,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屠呦呦与青蒿素课稿

实用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 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

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一小兵张嘎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一小兵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二小战士孙大兴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三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1929—1943),也作王噗,幼名兰贵,男,河北省完县人,抗日儿童团长。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奸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奸。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枣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一授予王林“抗日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四小英雄潘东子 我小时候学习的榜样就是潘东子,最崇拜的就是潘东子这个小英雄。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帅哥。他从小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红军。在白色恐怖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为党的地下工作做立下了不少功劳。在斗争中,他失去了母亲,但他没有被黑暗势力吓倒,一心向往革命,最后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小战士。内容大致如下: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潘东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而潘东子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作仇与爱。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退,临别时,父亲留给东子一颗红五星。柳溪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亲为掩护乡亲,被捕后从容就义。在党和前辈们的照顾下,东子迅速成长起来。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向游击队投降。在游击队筹

十个有趣的心理学故事

十个有趣的心理学故事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 “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呼一声就拔出了宝箭。骤然间他惊呆了,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儿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轰然坍塌。结果很显然,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温馨提示: 把胜败寄托在一枝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是多么危险!永远记住: 自己才是一枝宝箭。 ▲乐观者和悲观者 从前,有一对夫妇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以卖煤为生,小儿子则卖雨伞。每到下雨,母亲就唉声叹气说大儿子的煤要卖不出去了,天晴时,母亲又惆怅抱怨小儿子的伞没人要。但父亲则和母亲恰恰相反,下雨天,他为小儿子高兴,天晴时,他为大儿子叫好。 温馨提示: 性格决定命运,乐观的人会在逆境中找到快乐,悲观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屠呦呦与青蒿素》读后感】 屠呦呦青蒿素读后感

【《屠呦呦与青蒿素》读后感】屠呦呦青蒿素读后感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拥有波涛澎湃的气势;一棵树只有扎根丛林,才会有参天耸立的丰姿;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会拥有所向无敌的威力。 屠呦呦与她的团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它如一个魔鬼,在一年中使两亿人饱受折磨,它还肆意地夺去了百万余人的性命。屠呦呦临危受命,与她的团队开始奋斗。她们起先编辑了以以640万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集方集》,然而,并没有结果。整个团队不气馁,她们又继续努力着。终于,她们发现了青蒿,在经历过190次的失败后,她成功了,她的团队成功了,她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集体的荣誉与成功靠每一位集体成员的努力,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也离不开集体的帮助。这次发现青蒿素,屠呦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集体的每一个人都功不可没。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过: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她深知:没有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你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 在运动会的接力赛上,是大家默契配合,一起挥洒汗水,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换成一个人去与一个集体对抗,那会怎么样呢?在拔河的赛场上,是大家的相互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拔捯对手,取得成功。如果换成一个人去与一个集体对抗,结果会怎样呢?在一艘不动的大船上,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把大船划动。如果换成一个人,结果又会怎样呢?其实,很多的事情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个人与集体就像一对孪生子,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小溪不奔向大海,终有一天会枯竭,而大海容纳不下百川,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气象。没有谁是完美的,万能的。只有与人合作,融入集体,每个人才有可能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人物传记

关于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人物传记 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 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己酉年(1969), 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 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屠药师悟,提纯青蒿,初则粗提,后以乙醚为介,得青蒿素,制虐,施于病患,无不效。 壬子年(1972),药师宣其方,天下始知此药。其时,吾国不知专 利为何物,故利虽及众生,然名不及屠药师与其众属。 后六年,吾国始纳为专利,然署名乃众徒,孰为专利主,茫然哉。 其药行于天下,然争扰者众。癸丑年(1973),云南得黄蒿素,山 东得黄花蒿素,皆曰青蒿素。其效胜前,滇与鲁皆曰:吾省所炼药, 其法有异,非屠药师之方也。 有识者曰:非屠氏药不及滇、鲁也,乃材有异也,屠氏炼药于北,北材不如南材,故前后参差。若曰专利,则归屠氏。 药师院有尊上者,曰饶毅,饶药师曰:屠氏尝匿药材与方,秘之,不示于吾辈,焉知真伪。然,以近岁见在论文言,其专利属屠药师, 无疑也。 又有药师曰钟裕容,提纯第一人也,其在屠氏组,故专利归之亦可。

屠药师为人,强梁者也,不言功,亦不言他人功。甲申年(2004年),暹逻国以美刀五万奖屠氏组,众皆曰:以其半与酉阳某学堂。屠 药师曰:可,然得以吾名。乃不果。 辛卯年(2020),获拉斯克奖,天下曰:屠药师去诺贝尔奖近矣。 屠药师曰:非吾之功也,乃吾国与众人之力也。然众人之惑不已,或曰:此药乃以国之力,众人之力成之,屠氏独揽,非宜哉。拉斯克 组委则曰:此奖,非奖众人之力,乃奖屠药师初时之见也。 屠药师得奖,言不及奖,兢兢如初,或问之,则答曰:吾岂有言,所言者,在吾文章。 乙未年(2020年),十一长假,国人纷纷往东瀛问鼎镬,东京新史 记屠呦呦列传人满,吾国义士惑之,又粤南风起,拔木,伤者众。上 下惶然间,十月五日,冰雪国传好音:屠药师得诺奖矣。九州皆振奋。 太史刘曰:屠药师获诺奖事,虽有疑,然于中华,喜多于忧也。 国之起,GDP乃一指标,诺奖亦一指标也。凡强国,得诺奖亦多,曰美、曰俄、曰英法德日,皆得奖多而国强也。吾国前岁管公莫言问鼎,然 文学少公论,多随意,故其力不如科学奖;今又获科学奖,则证吾国渐 强于力也。吾国不愁商贾,但愁科研,李公走,诺奖至,岂偶然哉? 或曰:此不过西方欲顾我,赐之以全脸面。此言又非,他人欲与 我脸面,我得先有脸面,不然,欲与脸面而不得。彼贴金于我,我亦 得先有贴金之质。 又,药在吾国,有中西之分,争之若仇寇。吾同学圈修医药者众,闲时蔼然为友,每至中西医,则操戈而向,不能容于言语间,至有退 群拉黑者。 然屠药师得方于吾国古籍,吾国之医,亦非谬哉。医理一事,纯 科学也,救人也,能济世人,无分中西,夫科学者,以实效为尊,不 得以妄执为念,宜哉。诺奖委员之尊上,以奖与吾国古方,有用意乎?

作文范文之小兵张嘎的故事作文400字

小兵张嘎的故事作文400字 【篇一:小兵张嘎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石亭小学的白佳丽。 从今我讲故事的题目是勿忘国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自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个大大的中国。自我背起小书包,跨入校门第一天起,我学习的就是中国字, 唱的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的百年奋斗历 程,国力衰落,被外国欺凌,曾经多次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今天 我带来一个《小兵张嘎》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 小男孩张嘎与惟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 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 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 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枝手枪,偷偷 把枪藏进老鸹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伤未痊愈,就 偷偷离开养伤的老乡家在归队的途 中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 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日本人还对中国人许多犯下的滔天罪行,令我气愤不已。最近钓鱼 岛事件是正义的宣言,寸土必争,千金不换。同学们我们不应该再 落后了,再挨打了,振兴中华,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为了我们 民族的繁荣和昌盛,我们只有努力奋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敬爱的周恩来爷爷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我们也要为国家强大而努力学习。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祖国的梦,就是我的梦!强国的梦,就是我的梦!它不是安逸的梦,不是享乐的梦,而是奋斗的梦。 请记住吧!我们十三亿中国人共同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的中国梦! 【篇二:作文小兵张嘎观后感(共10篇)】

浙江绍兴的风俗习惯

浙江绍兴的风俗习惯 从越王勾践算起,绍兴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绍兴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欢快、团聚、祥和的气氛当中。 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日,绍兴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绍兴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不知从何时起,这碗著名的稀饭,从寺庙流传到民间,把僧俗搅和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了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过年时节绍兴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大年三十夜,以前绍兴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绍兴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绍兴人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比较有

趣的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需要手持名片,古称“飞片”,上面写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按辈分排序的姓名,如某某率子侄某某,孙侄某某,曾孙某某之类,片尾注某处,老话叫注地脚。有些文墨的家庭或小康富贵之家,新年伊始,家中必备题有“题凤”或“留芳”两字的专用记名本,记其亲属或飞片;记事本的上首四栏是主人为讨吉利自己填写的,第一是寿百龄老太爷,家住百岁坊巷;第二是富有余老爷,家住元宝街;第三是贵无极大人,家住大学士牌楼;第四是福照邻老爷,家住五福楼。造访者虽是杜撰,好在杭州确有其地名可供陪衬。现在看来,这类拜年祝福的风气,已显得过于迂腐和悖时,只有敬老爱幼的纯朴民风和历史延续的地名,还留下一点点过去拜年祝福的痕迹。 过去绍兴人可供人游玩娱乐的场所,只能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杭州百姓终年劳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虽说“钱塘自古繁华”,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差十万人家”新年公认的游乐的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 茶点小吃,鲁迅故居的奶油攀攀其中的一绝。它用奶油和油加糖制成,松脆可口,入口即化。 饮食习俗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

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在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实中学才得以复校,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身患肺

小兵张嘎的故事400字范文5篇

小兵张嘎的故事400字范文5篇 小兵张嘎的故事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 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后来和鬼子比赛爬树时机智的逃了出来。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张嘎终于得到了一支向往已久的手枪,队长正式宣布他已是真正的小侦察员,他的理想都已实现,但是,他知道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完全打垮。 他最后将心爱的木头手枪送给胖墩的时候,还嘱咐胖墩说:“你也要用这支木头的,去缴获一支真家伙!”他希望更多的朋友共同来完成最后打垮敌人的任务。 小兵张嘎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做张嘎,人们亲切地叫他“嘎子”。他生活在白洋淀里,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有一天,日本鬼子来到嘎子住的村子,他们得知村子里有一个“八路”,就到处搜查,结果鬼子抓到了在嘎子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叔叔,奶奶为了掩护他,惨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刺刀下,钟叔叔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钟叔叔,嘎子历经艰辛万苦,才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小的侦察员。他经常配合侦察排长罗叔叔执行任务,表现得非常勇敢和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手枪,就偷偷地把枪藏进了一棵大槐树上的乌鸦窝里。为了攻打敌人的炮楼,八路军队长派他进城侦察时,被敌人逮住了。当敌人拷问他时,嘎子宁死不屈;当八路军攻打敌人炮楼时,他就在炮楼里放火,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救出了钟叔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鸟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就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高兴极了,还把自己心爱的木头手枪送给了他的好朋友胖墩。 小兵张嘎的故事 你有没有看过什么红色经典影片,在我们中国抗日,抗美的几十年了,在这期间,出了许多不可少的英雄人物,有的是红军中的英雄人物抗日,有的也是也有农民抗日的故事。我看的《小兵张嘎》是农民抗日的故事,看了之后,我有很大的感受。 《小兵张嘎》写的是在抗日时期鬼不灵的一个小八路,名叫张嘎,在一次鬼子扫荡中,奶奶牺牲了。于是,嘎子加入了区队,成为了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