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习称“陇东”,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诞生、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民俗庆阳是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庆阳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1927年王孝锡在宁县建立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1930年刘志丹领导太白起义,打响了陇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西大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庆阳战斗和生活过。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以“面向群众、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庆阳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唱响祖国大江南

北的红色经典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就是最具代表的陇东民歌。

庆阳是历史灿烂悠久的岐黄故里。远在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农耕,闻名世界的“环江翼龙”、“黄河古象”化石和中国第一块旧石器都出土于庆阳境内。中医学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就在庆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周代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汉设北地郡,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纵贯全境。隋唐置庆州,唐代名相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宋代名臣范仲淹父子两代3人先后四知庆州,留下了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晋大学者傅玄的《傅子》、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空同集》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庆阳是农耕文明发祥的周祖圣地。庆阳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夏朝孔甲年间,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率族人徙居庆阳,教民稼穑,陶复陶穴,遵修训典,开创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奠定了周王朝发展兴盛的根基,《史记》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庆阳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910平方公里)、黄土堆积最厚(平均200多米)、塬面保存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有760多万亩的子午岭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天然水库”、“绿色屏障”。庆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

苹果、黄花菜、白瓜籽、小杂粮等绿色农产品品质优良,是农业部批准建设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

庆阳是最具艺术气质的民俗之乡。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并称“庆阳五绝”,环县道情皮影戏、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唢呐艺术、窑洞营造技艺分别被列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唯一的地方剧种陇剧,就是由陇东道情发展而来。以“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为代表的文化节会活动丰富多彩。庆阳先后荣获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周祖农耕文化之乡、中国香包之乡、中国陇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居民之乡、道情皮影之乡、荷花舞之乡、民歌之乡、书画之乡等13项命名,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宝藏,是先辈先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文化支撑。“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庆阳要抓住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南梁精神”,全面落实华夏文明

传承创新区建设各项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促进庆阳老区加快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步伐,塑造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文化新风貌,共同建设幸福美好新庆阳。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习称“陇东”,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诞生、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民俗庆阳是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庆阳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1927年王孝锡在宁县建立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1930年刘志丹领导太白起义,打响了陇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西大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庆阳战斗和生活过。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以“面向群众、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庆阳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唱响祖国大江南

北的红色经典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就是最具代表的陇东民歌。 庆阳是历史灿烂悠久的岐黄故里。远在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农耕,闻名世界的“环江翼龙”、“黄河古象”化石和中国第一块旧石器都出土于庆阳境内。中医学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就在庆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周代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汉设北地郡,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纵贯全境。隋唐置庆州,唐代名相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宋代名臣范仲淹父子两代3人先后四知庆州,留下了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晋大学者傅玄的《傅子》、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空同集》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庆阳是农耕文明发祥的周祖圣地。庆阳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夏朝孔甲年间,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率族人徙居庆阳,教民稼穑,陶复陶穴,遵修训典,开创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奠定了周王朝发展兴盛的根基,《史记》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庆阳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910平方公里)、黄土堆积最厚(平均200多米)、塬面保存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有760多万亩的子午岭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天然水库”、“绿色屏障”。庆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汇报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 作汇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环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2012年8月1日) 环县位于庆阳市西北部,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全县有21个乡镇(办)、251个行政村、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属国贫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后,我县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共享工程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环县的重要抓手,扎扎实实地组织全县共享工程项目的实施,先后投资630多万元,在曲子等20个乡镇建成了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87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251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230个,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现将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环县支中心于2009年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设备总投资70万元。其中:建成电子阅览室40平方米,多媒体室35平方米,主控机房15平方米,综合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共设坐席60个。2010年3月,与县电信局协商,专线以每月2000元月租,通过10M光纤接入互联网,100余台计算机都可浏览共享工程的信息,现已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支中心的建成,进一步推动了我县图书馆基础建设,实现了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管

理。2009年至2011年,分批在我县曲子镇等20个乡镇文化站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级服务点,在曲子双城等250个行政村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其中有电信模式终端接收点23个,卫星模式终端接收点227个,23个电信模式接收点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一套设备,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实施,227个卫星模式接收点由县文广局负责设备配发,县图书馆负责指导设备的调试、运行、人员培训、业务开展等工作,目前各基层服务点设备运行良好。 二、开展活动情况 在省中心、市局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行,各站点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发挥文化共享,为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加快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朋友对科学文化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面对我县基层文化设施陈旧、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广播电视覆盖面小,信息转送滞后等现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把传播先进文化、转变致富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共享工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共享工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走近庆阳民俗文化

走近庆阳民俗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原题为“戏曲大舞台”,教者考虑到本地区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科技人文等方面制约,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因此因地制宜更换题目为“我眼中的庆阳民俗文化”。教学中紧扣“民俗文化”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四项活动: 1、说一说家乡(庆阳)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其中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又有哪些?(要求学生在走访调查后有针对性的列举); 2、选择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谈谈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老师和同学介绍) 3、尝试参与其中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体验其艺术特征和人文魅力; 4、探讨各个民俗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发展前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谈体会、谈认识,并将三项活动的资料整合写成作文)。 二、活动目标的确定 活动总目标: 1.初步了解庆阳地区几种常见民俗文化活动的有关知识; 2.了解庆阳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

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和交流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感情和关注; 3.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为家乡民俗文化献计献策的激情。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与同学、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培养实践能力; 3、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5、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力求培养“自我〃社会”的认识观。 三、确立活动小组 课题确定以后,活动正式开始。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及其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的类型,将七(三)班50名学生分为两个小组。 四、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询、积累资料 (一)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父母、采访村民等方法了解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感受庆阳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发展前景。 活动地点:农村书屋、学校图书室、微机室、爱好民俗文化的村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庆阳市区域概况及城市规划简介

庆阳市城市规划简介 一、区域概况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习称“陇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区和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南部与陕西省咸阳市、铜川市和甘肃省平凉市为界;东部与陕西省延安市相连;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毗邻。地处东经106°20′-108°45′,北纬35°15′--37°10′之间。全市辖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7县,144个乡镇,1263个行政村,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总人口262.43万。南北长207公里,东西宽208公里,总面积27119平方公里。随着庆阳市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等资源贮量的探明,庆阳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庆阳被列为“能源新界”。2004年根据长庆油田多年勘探开发资料表明,全市煤炭预测储量达2360亿吨,占甘肃全省预测储量的96.4%,其中千米以上浅层资源量达190亿吨,具备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资源条件。 二、发展战略及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战略部署,紧盯一个目标(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围绕一个主题(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突出两大战略(工业强市、产业富民),破解四大瓶颈(交通滞后、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人才缺乏),开发

四大资源(红-革命老区、绿-农产品、黑-石油煤炭、黄-黄土民俗文化),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战略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十二五”末,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十三五”末,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进入全省乃至西部前列。 三、建设目标 庆阳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陕甘宁接壤地区的经济发展强城,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绿城,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生产指挥和生活基地,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 四、城市性质 庆阳市城市性质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城市,人文魅力城市,黄土生态城市。 五、规划年限及范围 1、规划年限: 2009年——2025年 2、规划区范围:北至彭原乡草滩村,南至董志镇周庄村,东至温泉乡西头组,西至后官寨乡巴家咀水库,面积约210平方公里。 3、建设用地范围:北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至董志镇小崆峒风景旅游区,东至温泉乡八里庙村陇东学院东侧,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1、传统文化的主体属农耕文化。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中国的传统经济特点是农耕经济,它的文化就必然是农耕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形式,但中国诗歌不同于外国的诗歌,它短小精致,表现的只是一种意境、一个情形、一种情绪。正如中国农民所经营碎小的土地、单一的农作物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手段,是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在文化上的表达方式。用“诗是土地的心语”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某一特征是恰如其分的。 游牧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有力的补充。传统认为,农耕文化高于游牧文化,从社会演进来看,农耕社会比游牧社会先进;但文化则不然,因为文化具有长期不变相对稳定的性质和继承性与遗传性的特点,农耕文化则保持着游牧文化的一些特质,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有力补充。比如游牧文化中的尚勇好斗、豪爽刚毅的秉性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重要特征,平衡了农耕文化中的某些弱点。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我们常说自己是“华人”,华人根源于陕西的华山周围居住的仰韶文化,因为先民根深蒂固的崇尚玫瑰花的传统,因此称为“华人”;中国人所以称为“龙的传人”根源于对龙凤的崇拜。而最早的中华龙凤图腾即出土于内蒙古东部的翁牛特旗。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中国北方是广袤的草原,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山,地域相对广阔,有一定回旋余地,具备几种原生文明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融合的优越条件,最终凝聚成“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中国文化的正统意识非常浓厚。正统意识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如《三国演义》就宣传刘氏权力集团是正统的,曹操与孙权集团则是非正统的,因为天下是姓刘的。然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每每不是靠正统文化,而是靠非正统的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推动。如果秦王不听李斯的劝谏,不使用或驱逐外国人才,秦能统一天下将是个问号。唐朝诗歌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峰,也是外来文化的结果。李白就是明例。李白祖籍是是甘肃天水县,出生于碎叶城,后经四川,他受的是胡风夷俗的文化影响,佛教不是中国的正统文化,但它创造了足以称世的敦煌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中国传统文化排斥民主与科学。排斥民主就必然漠视个人意识的权利,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批评的权力和理性的权利。也必然反对科学。民主与科学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庆阳民俗文化研究杂谈

庆阳民俗文化研究杂谈 庆阳民俗文化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一辈民俗文化大家的不断努力和付出,直到近年来随着香包节举办开始被外界了解,但庆阳民俗文化在称谓和定义方面由于学者研究方向不同导致混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表述。影响到了外界对庆阳民俗文化的误解。为弥补庆阳民俗文化方面相关的空白笔者现将庆阳民俗文化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定位。欲通过定义,以及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庆阳民俗文化价值和现状的介绍。以达到这一目的。 研究发现,所谓庆阳民俗文化就是官方宣传的庆阳香包艺术文化,通俗的定义是这样的,庆阳民俗文化是指以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刺绣,泥塑,根雕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的和以庆阳皮影道情,陇剧,杂曲,民歌,荷花舞,唢呐艺术,徒手秧歌,社火等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的,并在此基础上,伴随着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民间文化风情。 下面笔者谈谈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英爱说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庆阳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大范围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文化交流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就是从几个方面来谈庆阳民俗的形成。 (1)庆阳民俗主干在庆阳,是远古文化的传承。庆阳在远古时期,植被茂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易于开发从事采集和农业生产。因此在庆阳的土地上便留下了许多远古人类的足迹,庆阳是炎黄部落生息的地方,仰韶文化区,并且是周先祖生息的地方,中医鼻祖歧伯与皇帝论药,公刘劝课农桑。使之庆阳人祖辈保留下了,勤劳,朴实,持家的品质。这些先民的活动给庆阳民俗文化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浓郁的原生态文化气息。庆阳香包有叫“绌儿”,取意绌这个动作。绌是远古人类缝制兽皮的方法。用粗线将布穿到一起。庆阳香包制作就保留了这一原始的动作。可见民俗文化气息的浓郁。 (2)庆阳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于陕西,宁夏接壤。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生活在农耕区的汉民族与生活在畜牧区的少数民族各自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都要首先抢占这里。西北少数民族要进入中原,庆阳是唯一通道,而中原汉民族政权要控制周遍少数民族也必须先控制庆阳。加之在西汉,隋唐时期,庆阳有是国都腹地,地理位置更为重要!我们知道、军事的冲突伴随着文化的对撞,这虽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在多难,但也造就了庆阳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兼容并蓄的品质。我们知道,秧歌本身来源与南方,是人们在插秧的时的一种农间活动,今天的庆阳徒手秧歌能成为庆阳民俗文化一绝,就是在陕甘宁边区的时候传到了庆阳,。秧歌传到庆阳是红军战略转移的军事活动造成的,但这

甘肃省庆阳市的饮食文化

美食 庆阳市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集各家之所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庆阳人民对饮食品位的追求越来越高,促进了饮食技艺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历史悠久的臊子面、荞剁面、羊羔肉等传统名吃,以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和诱人美味,吸引着满座高朋,四方佳宾。 大凡衣食住行人必不可少,俗话说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今天故做次小人说说庆阳的小吃。天下之大各地物产不有异,所以就有不同地方美食的特色。说起美食大家不用想就能随口说出好几个如扬州炒饭、四川火锅、武汉鸭脖、兰州拉面。说起庆阳小吃先说物产,庆阳位于华北连接西北之处,草原文化连接农耕文化的特殊地带。虽周祖的农耕在这里发展较早,但五千年的中国这里长期为游牧者占据,游牧者在这里学会了农耕,当然农人也懂得了畜牧生产。农牧业在这里的长期协调发展便有了这里以农产品为主料,畜牧产品为辅聊的特色美食。 庆阳的小吃至今还没有一样走向世界的,所以在外人看来庆阳没有美食可言,这也是我执意要班门弄斧说庆阳小吃的原因。庆阳跟许多北方地区一样特色是面食,就制作方法而言有擀面,扯面、削面、揪面、拉面、撮面、切面、饸烙面等、就成品而言有汤面、炒面、烩面、臊子面、油泼面、干拌面、杂酱面等等。我已经说过了这里处在牧区的边缘那理所当然就少不了以牧产品为特色的美食,庆阳的特色那就是早胜牛、庆阳驴、环县羊等。但庆阳的牛肉和驴肉是不出名的,这大抵缘于周祖农耕思想的影响牛是主要畜力,农人之本;驴则是山区主要脚力,可以说这两个是人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朴实憨厚的庆阳人怎会忍心将他们搬上餐桌呢?所以在西北羊肉食谱中环县的羔羊肉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其他诸如鸡鸭猪之类地域不同各有千秋,惟有猪灌肠特色鲜明。 臊子面 其名因浇臊子汤而的名,此物为陇东的上等传统美食,大凡祝寿生日之长寿面,贵客到来主妇必用臊子面款待,当然臊子面制作的好坏代表了一家主妇乃至东家的厨艺水平。其制作要经过和面、揉面、馐面(揉好的面在密闭环境搁置一段时间)、擀面、切面、煮面、捞面、浇汤。汤的制作也相当讲究,选萝卜、豆腐、大肉等切丁,加黄花节、木耳、海带等配葱的调料入锅热油爆炒,兑水加入油泼辣子、打入鸡蛋即成香气四溢的臊子汤。面的制作其讲究并不亚于兰州拉面,庆阳俗语曰:“煮在锅里莲花转,挑在筷子打秋天,捞在碗里一条线,吃在嘴里活神仙。”这比起那兰州拉面从一代祖师马保子说到享誉全球,从一清、二白、三红、四绿……说到中式快餐简单有力地多了。因其食时有声如哨子声,故有称“哨子”面。臊子,一般用猪肉或羊肉切成一般大小的肉丁,再加入盐、姜粉、大香,辣椒面和花椒等调料、臊子可提早做成,装入瓮罐保存,随用随取;也可用新鲜猪肉、羊肉现做现吃。做臊子汤,先用清油将葱花炝炒,然后加入臊子、熟猪油和辣椒面,再放人红、白萝卜丁和豆腐丁、黄花、木耳,加水煮熟,再放人鸡蛋菱形薄饼和菠菜。这些作料做成的臊子汤,色鲜、油厚、味浓,香味扑鼻,诱人馋涎欲滴。臊子面大多为小麦面擀成的细长面,不仅汤要好,而且做面条十分讲究,面要和好、揉好、擀好、切好、煮好,这“六好”中有一好不到位,臊子面就没了味道。在食用时先上臊子汤,再上清水面条,然后用筷子将清水面条捞到盛有臊子汤的碗内,可一碗汤食用两三碗面条,也可一碗汤一碗面条食用。 羊羔肉 羊羔肉是庆阳地区环县等地传统的地方风味名吃之一,肉嫩味鲜,不膻不腻,非常可口。

甘肃庆阳子午岭基本情况

甘肃子午岭基本情况 (一)地理分布 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位于著名的董志原和洛川原之间的抬升山地, 东北部与白于山、崂山相望, 南部与渭北高原相连, 其北部从甘肃华池以北北西一南南东方向延展至黄陵境内的蛐蜒岭以南分成近乎东西两支, 绵延400多公里,伸入洛河和径河源地, 并构成径洛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南端西支伸至陕西旬邑县境内以石门山为最高点, 海拔为1885米, 东支伸至宜君、铜川、耀县, 构成宜君梁。子午岭主峰海拨1687米, 位于沮水河左测源头, 其它如甘泉、志丹和富县交界处的墩梁(海拔1625米)、沮水河上游的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庙山(海拔1734米)等均是子午岭的主要山岭。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部的子午岭,北起华池,南至正宁,西与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四县毗邻,主脊长达250多公里;林区年平均气温7.4~8.5℃,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20mm之间。林区现有4个林业总场、26个国有林场、9个木材检查站和中湾林科所,有职工3982名,其中在职职工2140名。林场总经营面积751.73万亩,其中林地669.21万

亩,非林地82.52万亩,在林地中,有林地469.86万亩,疏林地25.92万亩,灌木林地33.21万亩,未成林地9.47万亩,宜林地127.15万亩,其他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19.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64%。 (二)地貌形成 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生长在群峰众壑上的苍松翠柏四季长青,白杨、红杏枝繁叶茂,染绿了庆阳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遥望桥山映太虚,混古重染一带绿。 秦皇驱车由斯过,帝子乘龙从此归。 古今多少回首事,历史几遭留青册?

庆阳剪纸文化

庆阳剪纸文化 地理位置: 甘肃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地带,远离大城市,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冲击。早在20万年前,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庆阳又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片热土,播火浴血的正义酣歌仍犹在耳如泣如诉,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土高原造就的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粗犷豪放,浑朴天成,绚烂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勤劳智慧的庆阳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灯盏,在敦厚朴实的心灵里开出的浪漫花朵,这样的山花烂漫,朵朵如诗如画。 文化遗产: 庆阳的文化资源瑰宝多如珍珠,繁若星辰。而全国的节会已经很多,能亮起人们眼球的创意早已被别人占先,在定位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节会上,庆阳人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的结果也颇具奇思妙想。大家产生的一致共识是最能代表庆阳的应该是最具庆阳特点的一种具有媒介传播功能的艺术品,它应该是一种在民间具有广泛传承性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个性特点突出的东西。越是民俗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越是个性的,才越是典型的,只有典型的才能代表和影响普遍的。庆阳最鲜活的文化艺术当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庆阳的人文特点就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俗民情。庆阳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窑洞民居、荷花舞、面塑、五蝠皮鼓等等,每一样都堪称陇东一绝。这里主要介绍剪纸文化。 剪纸的起源: 中国剪纸,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不断创新,使剪纸形成了一种意味隽永的艺术形式。庆阳剪纸,虽没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艺术与人民生活、生产紧密相联。 剪纸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作者大都是农村劳动妇女。他们从小跟着妈妈、奶奶以及村里的巧手学艺,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终止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古老的剪纸艺术就这样呆呆相传,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庆阳剪纸源于生活、讲究情趣,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的结晶,是她们的爱心浇灌的花朵。 剪纸的历史发展: 庆阳剪纸,由来已久,在国内外早有影响。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用纸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纸艺术就开始了。到了隋唐时代,剪纸用途进一步拓展,人们用纸剪出武将秦琼、敬德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门神,祛邪挡鬼。此后,剪纸艺术不断衍变,题材不断拓宽,用途不断增加,由宫廷祛邪走向民间生活。 庆阳作为当时京畿之地,是剪纸艺术最先兴起地区之一。后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剪纸不断发展成熟。1930年,庆城县胡仙川创剪的《五福捧寿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庆阳剪纸首次走出国门。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组织专业人员对庆阳民间剪纸进行过搜集整理。解放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借鉴庆阳剪纸,创作了很多珍贵的木刻。这些木刻又影响了庆阳剪纸,使庆阳剪纸有了新的提高。1959年庆城县编印了《庆阳民间剪纸》一书,在西峰召开的全国群众美术现场会上受到了专家们的喜爱和好评。198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陇东民俗剪纸》,再次把庆阳剪纸介绍给全国。 剪纸的内容取材: 庆阳剪纸,取材宽广。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特别是家庭院落这方圣土内的男女娃娃、牛羊骡马、猪狗猫兔、瓜果蔬菜,因为天天见,对它们观察深透,因而成了妇女们剪刀下永久的题材。她们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取舍剪制来装饰美化家庭环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有表达他们对劳动果实深厚感情的牛、马、驴、羊、鸡、狗、猪、免;有反映传统民俗吉祥喜庆的《骆驼进宝》、《四龙捧珠》;有保护娃娃平

夸夸我的家乡庆阳

夸夸我的家乡庆阳 三年级(5)班甄奕敏 我的家乡庆阳它是一个四季分明,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走进我的家乡庆阳,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子午岭山脉。它位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绵延400多公里,横跨庆阳市的四个县,24个乡镇。山脊长达250多公里,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文明古今的秦直古道就是沿子午岭主脊前进的。这里不仅有优美的高原风光,而且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家乡的特产可真不少,有:香甜可口的庆阳苹果、香瓜、宁县九龙晋枣、曹杏;还有环县荞麦、羊羔肉;镇原黄芪、黄花菜;华池白瓜子,野生黑木耳等等,数不胜数。其中宁县九龙金枣又名晋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枣子又大又圆、皮薄、色红、肉厚、核小、味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深受人们的喜爱。 家乡的小吃更是多种多样:搓搓面、臊子面、饸饹面、洋芋卟拉、土暖锅、清汤羊肉、猪血灌肠、凉粉、搅团……它们样样美味无比,足以让你领略舌尖上的庆阳! 家乡好玩的地方可不少,有:夏家沟森林公园、罗川古城、华池双塔寺、周祖陵森林公园、北石窟寺、小崆峒等旅游胜地,

其中南梁革命纪念馆,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庆城薰衣草庄园等地方都是人们消遣、度假的好去处。 说完了好吃的,好玩的,我们再说说民俗文化。提到民俗文化,我最想说的当然是环县的皮影和庆阳香包。香包又称绌绌,是甘肃省庆阳市的一种汉族民俗物品。它是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可以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工艺品。这种刺绣工艺品是送礼、祝愿、祈福的佳品。 这就是我的家乡---庆阳。你们喜欢这里吗?喜欢的话就到这里来看看吧! (2017年1月22日) 指导教师:马小妮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学号: 200992130120 姓名:路力鸣 系别: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09电子政务 指导教师:刘艳慧 教师职称:讲师 完成时间: 2012 年 12 月 \

目录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一)香包产地.................................................(二)制作工艺.................................................(三)类型.....................................................(四)特点.....................................................(五)传承.....................................................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庆阳香包民间工艺品的营销策略............................. 四、结论.......................................................... 五、致谢.......................................................... 六、参考文献...................................................... 七、附录..........................................................

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创新性。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相比,功利性的干扰最少,而且拥有较多的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关怀。在校园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方面,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在大学校园里,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最容易产生,旧的观念更容易在批判中更新。在这种文化的产生与更新之中,校园文化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的继承性表现为校园文化的连续性,它是对既有的校园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文化传统。这种校园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 开放性。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区别于社会的其他文化而成一体: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成员为其群体基础,以“校园”为其空间范围的;从时间层面上讲,校园文化自产生之日起所形成的文化特质以及每所学校自建校时所独特的文化精髓就被世世代代稳固的传承下来;从心理层面上讲,校园文化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群体性和排他性。因此,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特征。 高雅性。大学校园是人才汇聚的场所。由于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决定了在价值取向等精神领域的追求上比普通大众的品位高。而且大学校园是知识汇集的场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丰富知识的校园人能够运用知识,以理性的头脑更灵活地思考问题,能够更准确地在校园文化取舍、鉴别、等方面做出决断,而不是如大众文化一般盲目追随;丰富的知识也使校园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和更新,因此相对于一般社会而言,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格调会更高雅。 多元性。当今社会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信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国家和民族间的距离,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点。高校校园成了外来文化最主要的集散地。国外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大多首先传到学校,再通过学校的辐射和人才的流动注入社会。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具有接收外来文化的条件和转化、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校园文化多元性的成因。 载体多样性。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但是这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并不能孤立存在,他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以物质的、制度

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简介

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 投资规模:1亿元 基本情况: 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为了进一步展现农耕文化源庆阳之实,顺应旅游业向观光、休闲、体验方向转变之潮流,为我县旅游产业培育新的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增长点,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推动农家乐健康、蓬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上决定依托国家4A级周祖陵景区,倾力打造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园区占地1500亩,涵盖祭祀怀远、农耕种植、花果栽植、民俗民风、作坊售卖、驯化养殖、民居演变、演艺游乐八方面内容。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产业开发运营格局。 设计依据: 1、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旅游业 向观光、休闲、体验方向转变的良好前景;3、 周祖陵独特的塞下风光和相关项目前期建 设;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 展意见。 设计目标: 1、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游人通过旅游参观了解

周朝先祖的丰功伟绩,增强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 2、集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体验 体系; 3、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 性产业经营。 功能分区: 1、祭祀怀远区:仅供一年一度祭祀周朝先祖的丰功伟绩, 同时清明节前后农业部领导在此宣布黄河流域春耕开始。此区由祭祀广场、祭坛、祭祀大殿组成,建筑风格为先秦风格。该项目及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计划投资5800万元。 2、农耕种植、花果栽植、民俗民风、作坊售卖(包括土法 织布,原始碾米、磨面,酿酒,制醋,制陶等)、驯化养殖和民居演变区由村民投资实施,计划投资550万元。 3、演艺游乐区:供游客观赏、参与、体验传统民族音乐、 歌舞。演艺游乐区由风情演艺广场和四季五谷钟组成,四季五谷钟置于45米高的建筑之上,建筑物设计观光电梯,每层有休闲、售卖、观光的场所。风情广场是直径为80米的圆型广场,占地8亩,计划投资3200万元。 4、鱼塘垂钓区:园区内规划鱼塘垂钓区两处,占地18亩, 供游客垂钓、休闲、享受大自然。计划投资450万元。效益分析:

文化资源调查

文化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包括物质和文化两种生产力;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同时受到生产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水平的限制。 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 文化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1、文化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 2、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于全部文化生产,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物化”到对象中去。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 (文化产业的水准反映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不可能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金,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

文化资源调查 文化资源的开发一般都要经历调查、鉴定、开发三个阶段。 文化资源的调查是资源开发的第一步,是对资源的现状、潜力、特征、类别、规模等方面进行的全貌、系统的考察,以便鉴定出资源的价值、品味,为开发提供直接而准确的数据资料。 文化资源调查是对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勘察、分析、整理的一个综合工作过程。 一、进行文化资源调查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资源的调查) 文化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已开发的资源,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开发措施的实施,自身构成因素及其在周边环境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认识能力的增强,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的得到了拓展。所以,针对文化资源这个动态概念,调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调查区域内文化资源的类型、现状、特 征、规模和开发潜力等因素,从而为对其评价和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提高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调查所获得的基础资料,可以建立信息档案,链接到区域 信息库中,从而起到摸清家底、了解现状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旅游、文化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非遗库) 3、通过对文化资源自身和外部开发条件的深入调查,可以全面掌握该资源的开 发、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确定改正一开发导向、开发时序、开发重点和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像是可靠的材料。 4、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定期调查,可以动态、系统地掌握旅游字的开发进展状况, 检查其保护环境,从而为文化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迅速做出反应提供条件,并使其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二、进行文化资源调查的指导思想 文化资源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对其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调查工作,必须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资源调查,首先要掌握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分布规律,文化消费者的需求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而学会分析文字资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岭南民俗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显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

弘扬华夏文明传承庆阳文化

美丽的庆阳 永正初中七四路一凡 我是土生土长的庆阳人。今天,我将带你了解庆阳的民俗文化。庆阳是一块神奇的高天厚土。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 交会处。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 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据《史记》记载,人 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 这里居住的氏族部落繁多。这个拥有辖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七县及西峰区的城市正一步步走向繁荣。不 仅香包甲天下,而且石油资源丰富,曾被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坚 定地说:“中国有油,中国庆阳更有油!”又有发现!在庆阳的 土地下,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接近于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俄罗斯 顿巴斯集团。庆阳是一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丘陵起伏、梁峁连绵、山原相继、河川纵横,在庆阳众多的河流中,马莲河却卓尔不群,流域内一条条支流、一道道溪水、像一缕缕纤微灵动的毛细血管,滋润着庆阳大地。董志原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有13627亩,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 下黄土第一原”。子午岭的400多万亩次生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 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之称。庆阳地 处我国苹果适生带内最佳纬度区,充足光照,肥沃的土壤等得天独 厚的自然环境,庆阳苹果以其果肉脆爽,外观鲜艳光亮,可溶性物 质含量高,被称为“中华名果”!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庆阳民歌享誉“黄土歌魂”,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

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是庆阳人 孙万福、汪庭有等农民歌手的佳作。评剧精品、电影《刘巧儿》讲 述的就是华池县农民封芝琴争取婚姻自主的真实故事。在陇东道情 的基础上孕育诞生的陇剧,是庆阳惟一的新剧种。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已蜚声海内外。目前,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 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 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庙、周祖 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 爷爷说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是庆 阳农民的象征。具有十分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在庆阳 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辛勤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庆阳 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听爷爷说过去,一位农民辛劳作一生, 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生了子才算成了家 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 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近多年的端午节特别热闹、特别有意义。尤其端午节前后庆阳 香包摆满大街小巷,香包作为民间传统饰物,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 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 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 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古老 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到处传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