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北京市高三二模各区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与断句

2014北京市高三二模各区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与断句

2014北京市高三二模各区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与断句
2014北京市高三二模各区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与断句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东城)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

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想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是殆有媚人之癖乎?

(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则无论寒燠.晦明燠:暖,热 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蹇:跛,瘸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但:空,白白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凡:凡是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独行(于)古道之中 B.正宜悬挂(诸)中堂

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 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

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

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

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

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①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注释:①晡: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西城)

①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②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③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④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⑤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

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⑥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⑦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属潮守放编置人移吉阳军,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 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⑧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胜非去位会:恰逢 B.浚初求去.去:前往

C.怅余生之.无几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天下闻而.悲之而:表顺承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10.下列的理解和,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11.请根据选文第⑥⑦段内容,分析赵鼎的品格特点。(4分)

12.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最突出的治国才能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

阐释,并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贤相之才”的认识。(200字左右)(12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故先王畏民。

(取材于《管子·小称》)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海淀)

游南岳①记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日。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

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危:高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使: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极:穷尽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画:自我限定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11.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2.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此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字左右,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选自《孔子家语·五议》)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朝阳)

李廌传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廌六岁而孤,能自奋立,少长,以学问称乡里。

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廌再拜受教。而家素.贫,三世未葬,一夕,抚枕流涕曰:“吾学忠孝焉.,而亲未葬,何以学为!”旦而别轼,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轼解衣为助,又作诗以劝风义者。于是不数年,尽致累世之丧三十余柩,归窆华山下,范镇为表墓以美之。

益闭门读书,又数年,再见轼,轼阅其所著,叹曰:“张耒、秦观之流也。”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遗之,赋诗以自责。吕大防叹曰:“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轼与范祖禹谋曰:“廌虽.在山林,其文有锦衣玉食气,弃奇宝于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将同荐诸朝,未几,相继去国,不果。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师之勤,渠敢以生死为间!”且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为悚.。

廌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当喧溷仓卒间,睥睨而起,落笔如飞驰。元祐求言,上《忠谏书》《忠厚论》,并献《兵鉴》二万言论西事。朝廷擒羌酋鬼章,将致法,廌深论利害,以为杀之无益,愿加宽大,上纳其言。

廌中年绝进取意,始定居长社,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卒,年五十一。

(取材于《宋史〃李廌传》,有删改)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而家素.贫,三世未葬素:向来

B.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蒇:完成,解决

C.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典:主持,主管

D.词语奇壮,读者为悚.悚:恐惧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

苏轼说他的文笔如波涛翻腾,有飞沙走石的气势

B.将同荐诸朝,未几,相继去国,不果

打算一起推荐李廌给朝廷,没多久,几人相继去世,此事便没有结果了

C.至于事师之勤,渠敢以生死为间

至于勤勉侍奉老师,哪敢因生死相隔而间断

D.廌深论利害,以为杀之无益

李廌深刻论析利害关系,认为杀鬼章没有好处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李廌六岁丧父,但能奋发自立,勤奋好学,后来向苏轼赠送文章求教。

B.李廌在苏轼的帮助和勉励下,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安葬亲人完成心愿。

C.贡举考试遗漏李廌,吕大防赋诗自责,并与范祖禹商量一起推荐李廌。

D.李廌谈论治乱很有见解,元祐年间曾上书言事,并有建议被皇上采纳。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2.上文中,苏轼劝勉李廌说:“你的才华,是可以和万人匹敌的,如果再有高尚的节操促进,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你了。”这说明苏轼特别看重高尚的节操对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对苏轼的见解,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200字左右,12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取材于《鬼谷子〃持枢》)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丰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②。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③。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

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

..。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④直,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今恺景仰前修.修:修长

B.后不得以为比.比:比照

C.不得典城选举

..选举:选拔举用(贤能)

D.以.身先之以:用,拿

8.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肯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年的法令,是为了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贾逵上书引用孔子“礼让为国”的名言,列举韦玄成等人以高行洁身辞爵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撤除刘恺封国的提议。

B.和帝认为国法的本意就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所以采纳贾逵建议,准许刘恺承袭其父的爵位,并任命他为郎。

C.汉旧制高级官员实行短丧制、不服三年丧,邓太后下诏长吏以下官员须服三年丧,后来经刘恺建议扩大到牧守级官员。

D.文章褒扬高行洁身的“礼让”,弘扬服三年丧的“孝道”,反映了犯法抵罪的“法治”情况,展现了当时的与一些社会风尚。

10.刘恺的“风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分析。(4分)

11.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一句的认识。(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东坡云:“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美哉斯言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而巫蛊之祸罗织之狱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

(取材于宋·洪迈《容斋随笔》)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东城)

9.(3分)C 10.(3分)D 11.(3分)C

12.(12分)

评分要点:概括哲理3分(言之有理即可),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分析4分,语言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13.(5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

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二.(西城)

8.B[应为“离开(朝廷)”,离职]

9.D[根据上文语境,秦桧应该见的是赵鼎的“谢表”,而不是赵鼎本人]

10.D[赵鼎想弹劾秦桧,但还未及揭发,此选项与原文不符]

11.当发现自己荐人不当时,能够修正自己的错误(1分);遭人诬陷时,上书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1分);

预见秦桧的阴险迫害时,绝食而死保全家人(1分)。由此可见赵鼎是一个知错能改(1分)、坚定不屈(1 分)、勇敢决绝(1分)的人。(意思对即可)[评分标准:本题4分,性格特点2分,事例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12.[答案要点]文内关于赵鼎治国才能的概括:

(1)严厉处理刘韩二将冲突,不偏袒,能做到执法严明。

(2)合理安排范冲等人职务,尽其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3)监修神宗哲宗二朝历史,司其责,能做到是非分明。

(4)劝阻高宗不要奢侈贪财,守其正,能做到犯言直谏。[答到任意一点,阐释合理,即可得4分]

[评分标准:本题12分,对“赵鼎治国之才”的认识(2分)和阐释(2分);自己对“贤相之才”的认识(1分)和阐释(实例或分析均可)(3分);语言表达(4分)]

三、(共23分)

13.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

也察矣/不可遁逃/故先王畏民。 [评分标准:本题5分,“/”处为必断点,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海淀)

8. B 9.A 10.B (每小题3分)

11.逐一(全部) (1分)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1分),既要从整体上(1分)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1分)。

(共4分)

12. 评分参考:结合文章内容恰当,2分;联系生活实际恰当,2分。思考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共12

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1分。

13.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

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共5分,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朝阳)

8.D(悚:恭敬)

9.D(虽:虽然。A于:表动作行为方向/比;B也:表判断/语助词;C焉:兼词/代词,哪里)

10.B(“几人相继去世”有误,应为“几人相继离开京都”)

11.C(“吕大防赋诗自责”有误;与范祖禹商量推荐李廌的是苏轼)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2.(12分)(观点2分,联系实际3分,具体分析3分,语言表达4分)

13.(5分)断句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

藏/亦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评分标准: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生养成藏”中间可断可不断。)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丰台)

7.A。(修:善,美好。前修:前贤。)(3分)

8.B。(“体谅”错,原:推究。“治刘恺的罪”不当,只是建议撤除他的封国,并不至于“治罪”。全句理解

为:有关部门不推究刘恺乐于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则处理此事。)(3分)

9.B。(B.和帝采纳了贾逵的建议,准许刘宪袭爵,又征召刘恺,将他任命为郎。)(3分)

10.①善于礼让:刘恺本应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却让给弟弟刘宪;②尊重人才:推崇隐士,每有征举,他一定以隐士为先;③坚持主见,见解独到:刘恺不赞同公卿大臣们的议论,独自建议刺史、二千石这样的官职更应该实行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制,得到太后采纳;④坚持法纪,不曲意附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迎合邓骘的旨意,不再事先请示,就独自解除任尚的监禁,刘恺不肯附和此议。

【评分标准】共4点,每点2分,概述1分,举例1分,写原句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

11.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一句的认识。(12分)【评分标准】①对此句意思的解释(翻译),2分;②表明自己对此句的看法,明确自己的观点认识,2分;

③结合文本事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进行分析论证,3分;④联系现实事例进行分

析论证,3分;⑤语言表达与逻辑条理,2分。

【答案示例1】

把源头弄浑浊了却指望水流清澈,把树形弄弯曲了却想要树影正直。我认为这样做是荒唐的。文中汉旧制规定牧守级别以上官员不行三年丧,以至“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而邓太后时商议者认为长吏应该守孝至于牧守则说不合适,这不正是“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吗?这样又怎能弘扬孝道呢?当下,许多父母为孩子不努力而忧心似焚,甚至斥骂、毒打,却很少反思自己,懒惰的父母又怎能教育出勤奋的孩子呢?只有从自身做起,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才能使孩子奋发努力,成人成才。

【答案示例2】

把源头弄浑浊了却指望水流清澈,把树形弄弯曲了却想要树影正直。我认为这样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文中汉旧制牧守以上级官员不行三年丧,以至“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刘恺就用这句话批评了这一现象。当今时代,道德出现滑坡,官员贪污、奸商坑人、恶人诈骗等不良行为充斥社会。为什么政府一再加大打击力度,依然屡禁不止呢?是因为很多时候仅仅是“治标”而不是“治本”,所以必须正本清源,完善法制和监督机制,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源清”“形直”,建设一个诚信、文明的和谐社会。

三、12. 【答案】东坡云:“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美哉//

斯言/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而巫蛊之祸/罗织之狱/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

上海市2019届中考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16区全)

2019年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浦东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晚乃遁②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象④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⑤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注】①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②遁:遁世隐居。③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④遗象:犹遗制。⑤“环堵”一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1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谪居于黄居() (2)余告之故故() 12、文中“余既耸然异之”的原因是(1)(2)(用自己的话表述) (4分) 1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方山子,本名陈慥,因佩戴古代的方山冠,人们则叫他方山子。 B、“方山子亦矍然”写出了方山子遇到作者时惊讶的样子。 C、“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境遇的理解。 D、选文中的方山子,一身侠气,威武豪放,隐居山中,淡泊名利。 静安区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颌首,殆欲下拜。【注释】①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②瞿然:惊讶的样子。③握手,拱手。扣:询问④溥(pǔ)大。⑤凝:注意力集中 7.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必将名.世()(2)某妄意易.一字() 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李泰伯把记和赞词读了三遍,不停地感叹其韵味。

2019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附答案】

2018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019.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1分) (2)“家住吴门,”出自北宋词人的《苏幕遮?燎沉香》。(2分) (3)《琵琶行》中,描写乐曲奏完后众人依然沉浸其中的场景的两句是“,”。(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用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小丁听了同学对自己阅读疑惑的解答,评价说“昭然若揭,深刻透辟”。 B. 小李外出旅游开阔了视野,赞叹大自然的美景“造化万千,巧夺天工”。 C. 小王为一本科幻小说写推荐语,把“炙手可热,畅销不衰”作为宣传点。 D. 小赵分析月考作文失分原因后,告诫自己不可“生编硬造,贻笑大方”。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作为,曲艺是,更是的“自律的艺术”,始终。 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②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 ③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④在雅俗之间游弋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杜尚的质疑 ①1917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法国艺术家杜尚把一件从器皿店购得的陶瓷小便池送到展会。这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是作者刻意寻来的批量生产且“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它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暴。 ②在传统观念中,艺术是独特的,应该看上去是美的。杜尚用自己的行动对习惯性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自此以后,艺术并不只是追求表现崇高的美、和谐的美,现代艺术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壁垒,拓展到了诸如荒诞、颓废、反讽、神秘等范畴。 ③那么,从现代美学的视野来透视,究竟该如何看待艺术呢?美学上对艺术的讨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种概念,其中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属概念,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等。在这方面,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一个艺术四要素理论。

2014中考21篇文言文

2014中考文言文阅读[共21篇] 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学士文集》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属赠序性质,古人在亲友临别之际,用作送行的文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致书以(而)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致书:取得书。这里是买到书的意思。 我幼年时就喜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天大寒,砚冰坚, 砚冰坚:砚台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 (借来)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天气最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弗之怠:不放松。“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完了,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以(因为)是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 加冠:指成年。 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读到众多的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 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德隆望尊:道德高,名望也高。 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捧着经书请教。(这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弟子、学生 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辞:言辞。色:脸色。援:提出。质:询问。 们挤满了他的屋里。他一直态度严肃。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俯身倾耳以(而)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叱咄:训斥,呵责。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复:还言,分辩。 一句话也不敢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获得了不少知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于]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穷冬:严冬。 当我去投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走在深山大谷里。时当深冬,刮着猛烈的寒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皲裂:干燥破裂。支:通“肢”。 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没有感觉到。到了客舍,四肢冻僵不能动转。 媵人持汤沃灌,以(用)衾拥覆,久而乃和。寓[于]逆旅主人, 媵人:客舍服务人员。和:暖和。逆旅:迎接旅客。逆:迎。 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主人那里,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一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同在客舍居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腰:挂着。容臭:香袋。烨然:光彩耀眼。 戴着饰有红缨带,镶着宝石的帽子,腰挂白玉环,左悬佩刀,右缀香袋,光彩耀眼地 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缊袍:旧棉袍。缊,旧絮。慕艳:羡慕。艳,艳羡。 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口体之奉:指吃穿方面的供给。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勤奋而艰苦的求学情况就像以上所说的这样。…… 内容理解: 主要内容:自述在青少年时,克服艰难,勤奋求学的经历,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坚强意志,刻苦学习的精神。作者写求学过程分为四个方面,即借书抄录之劳、从师问学之难、百里投师之苦、旅居生活之陋。 1.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怎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嗜学慕圣贤之道中有足乐勤且艰(思想认识,行为特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018年上海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课外文言文汇编(15区全)

宝山嘉定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齐君使.治阿()(2)遣使.追() (3)乃起兵.击之()(4)以私兵.战()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2分)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阿县大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14.根据选段内容,推测与“遂败魏师”原因无关的一项是()(2分)A.子奇善于听从长者的建议。 B.子奇拥有料事如神的本领。 C.子奇得到民众的拥戴。 D.子奇得到齐君的信任。 答案: 11.(1)派遣(2)使者(3)军队(4)兵器(4分,每空1分) 1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决断政事,一定能管理好阿县(2分) 13.发展农业救济穷人(4分) 14.B(2分) 崇明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之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③诮:责备。④大司马:官名 1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冯异定关中定 (2)号为“咸阳王” 12.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2018年最新高三二模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二模)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美学特质的金属艺术。 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一文化交流。唐代墓金舞马街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精湛的捶探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软民族的器物形制。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工艺技巧日趋精湛,作品更加注重装饰性,强调复杂的手工技法,艺术风格越来越华丽繁复。加之金属属于贵重材质,特别是黄金和白银是古代稀有的材料,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金属艺术品,更是华美珍贵的质料与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具有市场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类金属制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碰撞,追求简洁‘几何化的现代审美风格逐渐风靡。而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反思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兴起,当代金属L术在手工艺与机械工艺的碰撞之下应运而生。‘ 当代金属艺术一方.面重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非完美 的宽容、对过程的展示和对感性的释放;另一方面不断汲取机械工艺的优长,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使金属艺术创作的材质从传统拓展到各类合金乃至综合材料,金属艺术工艺从传统发展到先进机械工艺乃至3D打印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当代金属艺术上承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下启独立审美表达、先进工艺技术与国际融合创新的木来。 (节选自王晓听《熔古铸今话金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于是一鼎象征九州就成为夏王统治天下的标志。 B.汉代长信宫灯外观精美雅致,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艺术构思至今仍然无法企及。 C.唐代婆金舞马衔杯银壶萃取各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它属于我国国宝级艺术珍品。

历年中考文言文

近4年江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骑数千四面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优()(2)备()(3)遁() 1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1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1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01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13题。(10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0c6033996.html,]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2012)(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

文言文断句方法练习及答案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

2017届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 松江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朱文公有足疾①,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③”。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②筇:竹名。③勃窣:匍匐而行。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道人得诗径去.() (2)足疾大作.() 12.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到“”的变化,他“亟令人寻逐道人”的目的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4分) 13. “得诗径去”表现了道人的内心状态;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4分) 11.(2+2分)(1)离开(2)发,发作12.(1+1+2分)大喜叹息追索其诗 13.(2+2分)心虚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 黄浦区 明帝说日 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③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晋元帝长子司马绍,长大继位后为明帝。②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此时的洛阳被匈奴占领。③东渡意:即晋王朝东迁的原委。据记载,匈奴攻占洛阳后,又攻占长安并灭掉西晋。元帝不得不在健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因此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对于元帝而言都是伤心难返之地。④居然:此处解释为明白清楚,显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具以东渡意告之()(2)元帝异之()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觉得长安和太阳比一样远吗?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觉得长安怎么会像太阳那样远呢? D.你认为从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呢?13.明帝虽只“数岁”却不同凡响。结合选文,明帝的聪明表现在元帝两次提问他能 ___________;明帝的善解人意表现在元帝“潸然流涕”时他能__________。结合注释③可以悟出,明帝在群臣宴会上所说的“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意味深长,表达了_______之情,再次印证了他的聪颖和善解人意。(5分) 11.(4分,每个2分)(1)全部,详细(2)对……感到诧异12.(3分)B 13.(共5分)从不同角度思考判断长安与太阳的远近(2分,强调“多角度”或“不同角度”)及时询问(2分,写“及时宽慰、安慰”也可)故地难返的伤感(1分) 普陀区 陶侃母

2019高三东城语文二模试卷和答案

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 高三语文2019.5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中国一汽总部成为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各型汽车集体亮相 ..。汽车、钢铁、冰雪、歌舞等交相辉映,气势恢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中国一汽的前身是位于的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破土动工,1956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其命名——“解放”;5月,一汽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轿车——“东风”;9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定型高级轿车——“红旗”,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一汽建厂初期,零部件设计、制造都没有经验,技术人员们把苏联车拆开,全厂的工人都去看零件,能做哪个 部件就拿去仿制。一个月的时间,红旗轿车就这样“摆地摊 ...”似的造出来了。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让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技术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之初,老一汽人光祖曾经去外国考察,看到了正在被激光点对点焊接的电钮器,不禁唏嘘不已:三十年前,他们只能靠手工打造。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隔绝 ..的状态,逐渐被现代化的世界 ....,轿车设计、制造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 汽车工业抛在后面。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一汽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合作,引进奥迪车型,1991年合资成立“一汽-大众”公司,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的部件。 一汽一边合资合作,一边自主开发,完成工厂改造和产品换代。目前,一汽与丰田等跨国汽车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业务覆盖48个;产品结构实现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形成了具有12万辆中重型汽车年生产能力、15万辆轻型汽车年生产能力和18万辆轿车年生产能力的三大基地;技术方面已拥有汽车专利技术475项,位居行业第一,逐步形成“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准备一代”的产品研发格局,在发动机这一核心技术领域也取得突破;同时,企业结构完成从单一工厂体制向公司体制的转化,架构起市场经营机制。 (取材于欧阳敏、王萌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一汽的说法,不准确 ...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一汽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而来,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 B.一汽人不畏艰难,曾经在中国汽车制造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 C.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汽已经向德国出口奥迪汽车的发动机。 D.一汽在产品、技术、企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亮相:各种类型的汽车公开露面。 B.摆地摊:形容生产经营的规模小。 C.与世隔绝:不和外界往来,封闭。 D.幼稚:形容技术能力差,发展不成熟。 材料二 红旗轿车诞生于一汽,整体车型“大、平、正、方”,通体黑色。水箱面罩为中国传统的扇子形,前后灯为宫灯造型,发动机使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V8液冷发动机。红旗轿车1959年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和阅兵,1964年起被确定为礼宾用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 红旗轿车曾寄托着一个时代中国人的骄傲,在世界名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进入80年代,因身宽体重、油耗高、车速低、启动慢、不适于高速公路等问题,红旗轿车陷入供大于求的困境,1983年正式停产。 此后,一汽一直试图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来研发新车,曾改进奥迪100,推出被简称为“小红旗”的CA7220,主打平民市场。销售量虽比以前提高,却伤害了品牌价值,接下来的系列产品,都铩羽而归。 从2008年起,一汽开启“后红旗时代”,充分挖掘红旗的品牌意义,尊重其与生俱来的“神圣感”,将产品定位于“中国式新高尚精致主义”。在继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造型设计理念,推出豪华车、跑车、主流车和高

201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精华】

2010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一、易误读的字 1、七年级 七上: 鹤唳(lì)怡然(yí)土砾(lì)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Lún)碧瓦飞甍(m?ng)倏忽(shū) 高垣(yuán)睥睨(pìnì)连亘(gan)黯(àn)然缥缈 七下: 环谒(ya)称前时之闻(chan)机杼(zhù)赴戎(r?ng)机可汗(kahán)大点兵辔头(pai)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朔气传金柝(tu?)燕(yān)山胡骑(jì)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曳(ya)屋许许声(hǔ)缀(zhuì)行甚远狼亦黠矣(xiá)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ai) 2、八年级 八上: 芳草鲜(xiān)美黄发垂髫(tiáo)阡陌(m?)后遂(suì)无问津者 唯吾德馨(xīn)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清涟而不妖 亵(xia)玩陶后鲜(xiǎn)有闻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y?ujī) 如闻泣幽咽(ya)乘(ch?ng)奔御风素湍(tuān)绿潭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京尹(yǐn)艨艟(m?ngchōng)一舸(gě)无迹 僦赁(jiùlìn)看幕晨兴(xīng)理荒秽(huì)带月荷(ha)锄归 八下: 缥碧(piǎo)鸢飞戾天(yuān)环堵萧然(dǔ)短褐穿结(ha)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u)衔觞赋诗(shāng)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俟其欣悦(sì)负箧(qia)曳屣(xǐ)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右备容臭(xiù)烨然若神人(ya)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贻然不动(yǐ)俶然不动(chù)往来翕忽(xī) 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浩浩汤汤(shāng)谪守巴陵郡(zh?)阴风怒号(háo)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高一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抓实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其后往往能断句。

2020上海各区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市各区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 闵行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一12题(12分) 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治.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参不知所从( ) (2)为参具言之( ) 11.下列对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 曹参喜欢,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B. 曹参喜欢,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C. 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D. 曹参高兴,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12. “齐果大治”在文中的体现是“”,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4分) 浦东新区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0一13题(1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注】①既望:农历每月十六.②属(zhǚ) :倾注,引申为劝酒。③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 、牛宿。④一苇:比喻极小的船。⑤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邀游。 10.语段中的“苏子”是(人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句话在我们学过的《》一文中也出现过。(2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清风徐来()((2)而不知其所止() 1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 B. “徘徊”二字描绘出月光柔和似对游人极为依恋且脉脉含情。 C.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渺小在旷大前的迷茫。 D.在浩瀚的江水上,作者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溢于言表。 13.选段中,作者借写“月”来抒发情怀,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一个相同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3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西城区高三诊断性测试 语文2020.5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科书”。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而且,经过翻新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B.对历史建筑废墟的原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翻修重建。 C.原真性保护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 D.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凋敝的“原真性”尚存有争议。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 ...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是(3分) A.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 B.保持历史建筑的原初形貌 C.保护历史建筑残件不改动 D.延续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专题训练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②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注: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3分) ..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古来共.谈共:②夕日欲颓.颓: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请说说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昔周人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王充《仕数不遇》)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2)用老主亡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才美不外见.()(2)策.之不以其道()(3)泣涕.于途者()(4)是以未尝.一遇()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一食或.尽粟一石人或.问之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吾年少之.时学为文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武节始就. D. 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19高三二模语文朝阳试题和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 语文2019.5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9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 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 ..”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 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 ....,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 恣肆 ..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 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 D.“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欹斜:“欹”读作“yī”,意思是造型奇特。 B.载道:“载”是形声字,形旁“车”表义,声旁“”表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