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模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模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模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模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第7-10题。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②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③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④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于是:在这里。

③聚落:村落,村庄。④匡庐:庐山。⑤迨:至,到。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华( ) (2)造( )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9.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去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10.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顺义区:

二、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第6-8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①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

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③,悉更约束④,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①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②难:驳倒。③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④约束:纪律和规定。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然不谓善.()②秦悉.坑之()

7.下列加点“以”字的解释与“以天下莫能当”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光先帝遗德 B.全石以.为底

C.必以.分人 D.皆以.美于徐公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①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翻译:

②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翻译:

9.你认为赵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

(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阅读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顺义区:

6.(1)擅长(1分) (2)全部,都(1分)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 D

评分:共2分。

8. ⑴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2分)

(2) 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2分)

评分:每句2分,共2分。

9.赵括只能纸上谈兵,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战争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却不知道变通。(2分)

7. 【(1)开花(1分) (2)到(或“往”)(1分)

8. ⑴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2分)

9. 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

10. (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2分)

1.(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

2.B

3.(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4.(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鵷鵮”(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八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修订版)精选

(2017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6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 ..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日:“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时 ..西边用兵/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 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 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 (浙江绍兴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8分) 云梦田 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①,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日:“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日:“无之。”安陵君愕日:“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日:“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1.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二处)(2分) 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楚王好.安陵君: (2)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 (3)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 (4)景睢失色.而退: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16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夏日赏荷 李盛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余以为妙绝 ..: (3)濯.清涟而不妖: (4)陶后鲜.有闻: 2.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4.读文赏莲、赏荷。(5分) (1)赏莲:莲在文中象征了。具有的高尚品格。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8.(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 9.(2分)B(代词,代人) 10.(3分) 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 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 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3.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l2~l5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 )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一)柳敬亭传(14分) 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2)可使以.其技鸣( ) (3)句性情,习.方俗( ) (4)期月 ..而诣莫生(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 (2)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4分) 答: (二)勤学(14分) (明)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1]。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2],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3],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注释:[1]确:坚实。[2]侪辈:同辈。[3]乐易:愉快和蔼而又平易近人。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 ) (2)笃.志力行( ) (3)自矜 ..自是( ) (4)讳.己之不能(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2)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 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根据这篇短文,结合王阳明的生平,说说本文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哲学思想?(3分) (三)益者三友和益者三乐(14分) 《论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②辟,友善柔,友便佞③,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④游,乐宴乐,损矣。” (注释)①谅:诚实②便(pián)辟:逢迎谄媚 ③便佞(nìng):用花言巧语迎合于人。④佚(yì):放纵。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 乐.节礼乐.乐宴乐. 10.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童趣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 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 它们分别指的是: 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论语》十则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 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慭慭:yìn yìn ,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 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 ( 驴不胜怒 ( 技止此耳 ( 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 罔不因势象形 ( ③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 且焉置土石 ( ⑤益:益习其声 ( 有所广益 ( 3、选出下列各句中“ 之” 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C 、虎因喜,计之曰 D 、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 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 跳踉大阚” 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 终不敢搏” 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 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 2个。(2分 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3分 二、郑人逃暑① (11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记与欧公言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颖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卷三·技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公遂.大笑然操遂.能克绍 B.以.笔墨烧灰饮学者以.塞忠谏之路也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温故.而知新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翻译下面句子。 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答案: 1.C 2.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 4.B 译文: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个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医生问他患病的原因,他说 :“乘船时遇到风浪,偶然而患上此病。”医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搀合丹砂、茯神这一类东西,柂工喝了这药就痊愈了。如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于是说:“医生凭想当然来用药的都跟这是一样的,乍看好像儿戏,但是偶尔有点疗效,几乎不容易对他质疑了。”我于是对他说 : “把毛笔和墨烧成灰和上水让学生喝下去,就能够治好他的糊涂和懒惰了吗?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吃比干的剩菜剩饭,就能够治好奸伪;舔樊哙的盾牌,就能够治好胆怯;闻西施的耳环,就能够治好容貌丑恶。”欧阳修听后就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乘船到了颖州界,正好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地见到欧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浣濯:洗涤。参军:官名。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3分)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1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 答案:12.好,做13. B(未经洗涤的) 14.喜,赐15. C(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 译文: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二)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 19.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 (2)日月广明之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