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合肥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安徽省省会,下辖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处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日照2100多个小时。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水源就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由于合肥市拥有众多水库,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陶冲水库、梅冲水库、三十头水库、罗集水库等,加之合肥市通过淠河干渠从大别山引水,使合肥市占据充足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农业灌溉由于灌溉难度大,受灌溉技术的限制,使气候因素仍是使农田出现干旱,形成旱灾的主要因素。下面主要分析合肥地区农田干旱、旱灾成因与对策。

1.旱灾成因分析

1.1 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

降雨持续偏少,梅雨量失常,不雨时间长,且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是造成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如2011年1至4月份合肥降雨量出现50年的同期最小值。这便是2011年旱灾出现的主要原因。

1.2 水利工程现有供水能力相对下降与需水领域相对扩大之间的矛盾

以长丰县为例,尽管全县农田水利40多年的不断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水的领域相对扩大,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需水,更要保证城乡供水、工业用水等其他发面供水,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

1. 3 作物种植结构与水利工程布局不适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在水利条

件较差的地方习惯于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一旦受旱容易成灾。

1.4农业效益低与较大抗旱成本之间的矛盾

越是干旱严重的地区,农民困难越大,抗旱成本高,缺少劳动力,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群众抗旱积极性。

1.5抗旱社会化与现行农村生产体制不适应的矛盾

抗旱应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作,要统一组织,要靠集体完成。然而现行农村生产体制下,如果干部部组织或组织不力,常常会贻误抗旱的最佳时机,导致作物大面积受灾。

2.防旱、抗旱,减灾对策

2.1 因地制宜在水利条件差的地区种植耐旱作物

缺水易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像长丰县在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地区受制于旱的局面仍未彻底解决,作为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条件却不优越。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抗性农业比较突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证明,单一的生产结构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建县43年来有25年发生旱灾,干旱缺水仍然是全县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选择种植耐旱植物种植是防旱、减灾、增收的有效应对措施。

2.2 兴修水利应对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季风地区雨热同期,降雨集中在梅雨期和七八月份。如果能够利用水库不仅可再防涝防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必将在缺水期的抗旱工作中取得巨大效益。亦可以利用水资源发展养殖业等,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打破降水分布不均,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3.3 建立有效的防旱、抗旱应急指挥机制

把握抗旱的最佳时期对减灾工作意义重大,建立建立用配水序列机制问题、建立水源地监管机制、健全抗旱指挥机制负责抗旱组织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民抗旱补贴,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优化灌溉技术达到节水目的。

干旱、旱灾的产生关系到众多的工程和非工程因素,其中值得注意也容易被忽略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我们

也必须看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全人类防灾减灾必须学习的一个重大课题。防旱减灾也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个体、集体、社会有效的配合和共同努力。

水利11-1班

钱明明(20113652)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通过对宁夏地区持续干旱成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干旱暴露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干旱成因;问题;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宁夏地区的持续性干旱加剧了本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本次长时间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象因素 1.1自2004年秋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海洋状况已基本接近正常。但该事件可能是造成宁夏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 1.22005年上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但其脊线位置偏南,使热带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偏南,宁夏地区难以出现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3区域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及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2005年5月第6候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常年同期相比偏晚,强度偏弱,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青藏高原积雪与宁夏地区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反相关系。2005年以来,各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积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秋季以来宁夏各地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特别是2005年春季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月份以后偏高尤为明显。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为11.80 ℃,较常年同期偏高2.70 ℃;5月份平均气温为17 ℃,偏高1.80 ℃;6月平均气温为21.30~24.40 ℃,较常年同期偏高2.90~3.50 ℃。由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 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1.产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https://www.doczj.com/doc/0c19504809.html,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 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降水方面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 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2.水资源方面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 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个农业生产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

干旱的成因

一、干旱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讲,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但是近年来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也加剧了水的供需的失衡。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2.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3.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4.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行动起来了。在我国,控制人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节能的灌溉方式转变。 防治干旱的有效办法 二、防治自然灾害的有效办法是:植树造林,采用绿色植被遮盖裸露在阳光下的一切地面。 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提倡种草,因为草在冬春季节是引发火灾的导火索。但植树时也不可把草全铲除,因为当树成林之前留住草还可以遮挡阳光,保持水土,当树成林之后草会自己消亡。要以增加降水改善气候为主,因地制宜,首选速成乔木,其次选耐旱灌木。 森林具备使天空多降雨水的六种功能: ㈠能制造凝结成水滴的凝结核。树木呼出的氧气是带有水分子的凝结核,这是植物专门制造雨水来解决自身干渴的特异功能。凝结核是形成水滴的核心,只有水气是不会形成水滴的。森林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这些凝结核促成降水核心。如热带雨林自身也会降雨。

⑵能提高空气湿度、森林内地下水蒸发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空气湿度提高,水气的上升补充了天空飘来的白云,使空气中水气达到饱和,容易达到降水条件; ㈢能降低气体温度、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很少转化成热能,所以树荫之下气温低,保和的水气偏低一度即可转为露点,森林内温度比无林区要低一到六度,空中的水气很容易转为露点,露点增大后才能形成雨滴。 ㈣能降低大气压力,空中的水气只有遇到低气压处才能停留聚集,达到保和时降雨(高气压天晴,低气压降雨)森林有云海景观,沙漠就没有云海景观; ㈤能降低风速。森林内风速低,空中来的云团,只有风速低或无风时,才能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通过进一步的聚集,增加水气含量,才能达到饱和而降雨。 ㈥能加强土地的浸水、贮水和吸水功能,丰水期使地下含水量提高,枯水期吸水蒸发,增加空气湿度。有一棵树等于一水库之说。 雨水充沛的地区是现存的大森林。可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森林仅存在酷热、严寒或深山陡涧之地,不是酷热或严寒难耐,就是交通不便,是最不适合人类生活地区。好的一点是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动物等于保护人类自己的重要性!

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500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现在的中国正在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这样的成绩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相当艰巨的!干旱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旱灾相当频繁,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增大,形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且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矛盾有加剧之势。 一.干旱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5.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6.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

例析干旱灾害及其成因

例析干旱灾害及其成因 洛阳市的干旱灾害严重,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干旱灾害的损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干旱使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河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旱涝)的发生情况,总结灾害发生规律和成因以及我省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力求为洛阳防旱抗旱提供一些决策依据,达到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 1 旱灾及干旱发生情况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气象上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为指标。旱灾,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通常是30天以上的时段,降水量比常年同期的平均状况偏少,并导致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可见,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只是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降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1.1干旱情况 用降水变率分析干旱情况 根据洛阳地区1961~2014年降水资料统计,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49mm,但年际间的变化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055mm(2003年),最少年降水量为368mm(1997年),前者几乎为后者的3倍。为了表明降水量年际间的变化特征,常用降水变率作为衡量某一地区降水变化的一个指标,用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来表示。变率大反映逐年降水量变差大不稳定,反之则差异小稳定。表1是洛阳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平均降水量的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从气候角度看,年降水相对变率>25%,则该地区旱涝频繁。 从表1可以看出,洛阳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6.8%,四季降水相对变率分别为:冬季最大96.2%,夏季最小24.5%,春、秋季居中,其中春季37.2%,秋季48%。值得注意的是春季相对变率小于秋季,但春季降水变幅却大于秋季,最多年降水量为最少年降水量的6.6倍(秋季为4.2倍)。 2 旱灾及干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1 以2014年为例分析干旱的天气原因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引言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不仅担负着丰富的水资源供给任务,也承载着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长江流域连续出现了屡次干旱事件,给当地经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峻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干旱事件的特征与成因,本文将对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干旱状况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可能的成因。 二、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干旱特征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降雨量偏少:相比往年同期,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降 雨量明显偏少。特殊是在6月和7月,降雨量仅为历年同期降雨量的40%左右。这导致了长江流域多个流域内的水库和河流 水位下降明显,严峻影响了浇灌、发电等行业的正常运行。 2. 水文干旱严峻:除了降雨量偏少外,2022年夏季长江 流域还出现了水文干旱的状况。水文干旱是指地下水位、河流流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水文条件严峻不足的状态。在夏季,长江流域许多重要河流的水位相继下降到历史低位,甚至发生了枯竭的状况。这给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供应带来了严峻恐吓。 3. 生态环境恶化:长江流域干旱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水资源供应不足,湿地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必要的水分供应,导致湿地植被枯萎、水生生物死亡等问题。同时,干旱还引发了植被火险和沙尘暴等自然灾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破坏。

三、长江流域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 长江流域夏季干旱的成因分外复杂,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表遮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造成长江流域干旱的重要原因 之一。气候变暖导致了长江流域蒸发量增加,降雨量缩减的趋势。此外,由于气候变化,长江流域的季风活动也发生了变化,降雨分布不匀称,导致某些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降雨缺口。 2. 大标准环流异常: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大标准 环流异常,如冬夏风强度的改变、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等。这些异常环流使得长江流域处于一个较为干燥的大气环境之中,有利于干旱的形成和进步。 3. 地表遮盖变化:长江流域的地表遮盖变化对降水形成 和分布也起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农田扩张的加快,长江流域的地表遮盖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导致了地表水文变化,使得降水的入渗和蒸发过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降水的利用效率。 4. 水资源管理不当:水资源管理不当也是长江流域夏季 干旱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流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水资源的供需冲突尤为突出。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导致长江流域水资源在夏季干旱期间的应对能力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为了应对长江流域夏季干旱的挑战,我们应实行以下对策: 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节水技术和设施设备的 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维护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增进上下游流域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加大水资源保卫力度,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面降水少于正常值,导致土地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自然现象。干旱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以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干旱的成因 1. 气候因素:高温干燥是导致地区干旱的主要气候因素。当气压高、湿度低、降水少且不均匀分布时,容易形成干旱。 2. 地貌因素:地势高低不平、植被覆盖率低、土质贫瘠等地貌因素都会加剧一个地区的干旱程度。 3. 人为因素:人类的生产活动、工业排放、乱砍滥伐等行为也会对地球的气候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干旱的发生。 二、干旱的应对措施 1. 降雨增雨:利用科技手段增加降雨量,比如云雾消融技术、人工增雨等,来减轻干旱给地区带来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浪费,增加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3. 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来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 4. 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倡节水意识,采取减少用水、改进农业灌溉方式等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5. 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救灾体系和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援措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干旱对地区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只有深入了解干旱的特点及其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共529字】 第二篇示例: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干旱是指一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稀少或者没有降水的气候现象,这种气候现象会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干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了解干旱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减轻干旱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一、干旱成因

干旱区气候变化与对策

干旱区气候变化与对策 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而干旱区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如何应对干旱区的气候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干旱区的气候变化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改变陆地覆盖,降雨量和蒸散发强度变化等。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一、改变陆地覆盖 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植被覆盖广泛且十分关键,它能够控制强烈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同时也能够形成屏障来防止风沙侵袭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但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的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翻转这一趋势。首先是要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植被的生态系统。在干旱区的森林地区,可以采取集中治理和差别化管理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从而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在干旱区的淹没区,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水土保持,追求节水等。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植被技术,比如绿色覆盖等,来提高植被覆盖度。

二、降雨量变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降雨量变化是影响干旱区的另一个 因素。干旱区的气候一般都是干旱少雨的,当降雨量发生变化时,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影响当地农业和社会经济。 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可以通过水库建设和河流整治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 源利用效率,这样可以增加灌溉用水量和防止饮用水短缺。其次,还可以采用节水技术,比如雨水收集、储存、净化等。 三、蒸散发强度变化 水分蒸发强度的变化对干旱区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强度及风速等因素的改变可能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从而影响土壤的水分含量和植物生长。

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对策

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对策 干旱是指地理区域在相对较长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偏少的状态。干旱严重影响着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资源短缺被认为是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探讨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应对对策。 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气温的上升和降水变化,进而影响水资源的供给。许多干旱地区的水文循环已被破坏,导致降水量减少和干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不足。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冰川融化和蒸发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除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首先,过度使用水资源导致了供需失衡。人类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长,包括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等各个方面,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其次,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水资源管理不善,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和污染等问题,都导致了干旱区水资源的短缺。 针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各种对策应运而生。首先,改善水资源管理是关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调控,推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能够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是另一个应对手段。干旱区往往靠海,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将海水转化为淡水供给人民生活和生产,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此外,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尽量减少浪费,改变浪费水资源的习惯,提倡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助于缓解干旱区的水资源紧张形势。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和水资源变化规律,预测干旱情况,提前采取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同时,加大对水资源科技创新的投入,研发高效节水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能够为解决干旱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云南干旱的原因 (2)

云南干旱的原因 引言 云南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部的省份,因其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享有盛名。然而,尽管云南以其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干旱却是该省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将探讨云南干旱的原因,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气候特点 云南省地处靠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被大山环绕,地形复杂多样。由于地理位 置的影响,云南省的气候条件在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巨大。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南部地区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干旱主要出现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和半干旱为主要特征。 降水不足 云南省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降水不足。西部地区的气候干燥,降雨量很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较低。由于该地区高温干旱,水分蒸发速度快,导致土壤水分枯竭。此外,降水分布不均匀也是造成干旱的原因之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雨季,而非雨季的降雨量相对较少,导致非雨季时期的土壤干旱。 改变的降水季节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干旱问题的严重性加剧,主要是由于降水季节模式的改变。以 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而现在雨季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非雨季的降雨量相对

稍有增加。这种变化导致了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增加了干旱的风险。这个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结果,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水资源过度利用 另一个导致云南省干旱的原因是水资源的过度利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农业灌溉是最大的水资源使用者,也是水资源过度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水被用于农作物的灌溉,这导致了水资源的枯竭和土地的退化。此外,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对水资源造成了压力。 土地退化 干旱还导致土地的退化,这是云南省干旱问题的一个严重后果。土壤干燥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使土壤贫瘠化,减少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此外,土地退化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风险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干旱问题。 影响 云南省的干旱问题对当地居民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缺水导致农作物歉收,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供应。同时,干旱还导致水电供应不足,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此外,干旱还会引发草地和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对策 为了解决云南省干旱问题,各级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计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该加强土地保护和恢复,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此外,应该推广节水措施,促进农业的可

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研究报告 一、引言 干旱是自然界非常普遍且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干旱缺水问题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干旱缺水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1. 干旱缺水的地理分布 中国干旱缺水问题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山地和半干旱地带,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是干旱缺水问题的主要发生区。 2. 水资源供需状况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供需状况严峻。国内水资源总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地表水和地下水被大量开发利用,导致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现象。 3. 气候变化与干旱缺水 气候变化对干旱缺水问题的影响不可忽视。不断升高的全球温度导致了气候不稳定性增加,降雨模式出现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全球变暖加剧了中国干旱的程度和频率,加大了干旱缺水问题的风险。 4. 人类活动与干旱缺水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也是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原因。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的需求使得水资源过度开采,水污

染问题严重。此外,水土保持能力不足、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等也对干旱缺水问题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的影响 1. 农业影响 中国是农业大国,干旱缺水对农业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干旱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限,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干旱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2. 生态系统影响 中国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多样,但干旱缺水却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冲击。长期干旱会导致植被减少、物种灭绝,破坏生物多样性。此外,干旱还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导致湿地退化、河流干涸,影响河流流域的生态平衡。 3. 社会经济影响 干旱缺水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缺水导致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受限,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此外,干旱还加剧了农村地区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增加了旱灾对灾区居民的生活影响和风险。 四、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政策,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力度。同时,加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供水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遏制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增强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抵御干旱的能力。 3.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干旱的原因

干旱的原因 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长江区多为伏旱,华北区旱灾频率最大以春旱最为严重,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地区多夏旱。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另外,东北地区到底是以春旱为主还是以夏旱为主?教材上是说盛夏季节常引起旱灾,可人教社星图社地理室合编的星图社出版的地图册上 p19 “中国的干旱灾害和季节干旱地区分布”一图却又用春旱表示东北区。 干旱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的概念: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失败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干旱的类型: 1、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分类 (1)土壤干旱 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份的吸附力,植物的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 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便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至发生旱害。 (2)大气干旱 虽然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光照强、气温高,植株蒸腾加剧,终使水分入不敷出,植株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遭致旱害。 2、根据干旱发生的季节分类 (1)春旱 春旱主要发生在3-5月份,这时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地方,春 季温度回升很快,空气干燥,太阳辐射较强,风力大,蒸发力强,在这些地 区冬季降水稀少,一量春季长时间无雨或雨量明显偏少,就易发生春旱。 (2)夏旱 日射强烈,气温很高,空气温度低,因而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 如长期少雨或无雨极易造成干旱。 (3)秋旱 秋旱的特点与夏旱相类似,但强度稍弱。秋夏主要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 晚熟春播作物的灌浆成熟,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和出苗。 (4)冬旱 由于冬季,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我国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且多西北大风,

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是现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于少雨、高温、蒸发强烈等自然因素,加上不适当的水资源管理和人类活动的限制,导致了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农田灌溉受限等问题的出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首先,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干 旱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匮乏。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带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和洪水的频繁发生。这些变化使得水资源的稳定供应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 其次,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也是导致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在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却存在着浪费、滥用的问题。例如,一些农田灌溉系统存在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或者工业生产中存在水资源污染的情况。同时,一些地区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浪费。 针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对策,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管理。这包括建立科学的 规划制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水资源供应基础设施,提高用水效率,避免浪费。此外,应加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情况,做好储备和调配工作。 其次,要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科学的节水措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例如,推行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和家庭用水;推广节水器具,减少家庭和工业用水量;加强水资源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水资源意识。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寻找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例如,通过海水淡 化技术将海水转化为淡水,提供给干旱地区使用;开发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的用水效率。同时,要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减少农田灌溉的需求。

浅论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及对策研究

浅论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及对策研究 引言 吉林省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在最近的几年里, 吉林省的一些城市出现了干旱及缺水的问题。这种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就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城市干旱缺水的原因 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是导致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吉林省的降水量减少,干旱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热浪越来越常见,给吉林省的城市供水带来了压力。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是城市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促使大 量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不合理的用水方式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都加剧了城市干旱和缺水的程度。 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的影响 生活用水短缺 城市干旱和缺水导致了生活用水的短缺。居民每天的生活所需水量无法得到满足,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此外,就医、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供水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农业灾害 吉林省是东北地区的粮食产区,干旱和缺水对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作物的 生长受阻,粮食产量下降,农民的收入减少。此外,缺水还会导致农田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对农业生产产生长期的影响。 生态环境破坏 城市干旱和缺水不仅对人类生活和农业产生影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水 资源的缺乏导致湿地的萎缩和湖泊的干涸,使得许多野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水资源管理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是解决城市干旱缺水的关键。通过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控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和浪费,可以确保城市正常的供水需求。 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资源是解决城市干旱缺水问题的基础。加强水源地的保护,采取措施防止水体污染,保持水源地的生态平衡,可以确保城市有足够的水资源供应。 水利设施建设 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供水的能力。建设新的水库、水厂和输水管网,提高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干旱缺水问题。 提倡节水意识 通过提倡节水意识,加强公众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可以减轻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从而缓解干旱缺水的问题。 结论 吉林省的城市干旱和缺水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资源、建设水利设施,并提倡节水意识。只有综合采取这些对策,才能保证城市的供水安全,缓解干旱缺水的问题。

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和荒漠化问题随着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气候变化正在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中,干旱和荒漠化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介绍干旱和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并探讨对策以减轻其影响。 一、干旱的定义和原因 干旱是指由于气候因素导致的地表水位下降、水源减少以及水分蒸发量增加,从而引发的土地干燥的现象。气候变化是导致全球范围内干旱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模式的改变导致了全球范围的降水分布不均匀,某些地区出现降雨量减少,从而导致了干旱的发生。 二、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 荒漠化是指由于非自然因素(例如人类活动)和/或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变化)导致土地逐渐失去植被覆盖,进而不能再维持耕作或养殖的过程。荒漠化是干旱的一种严重后果,它导致土壤贫瘠、水源匮乏和生态系统崩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三、干旱和荒漠化带来的影响 干旱和荒漠化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们导致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食品安全。由于干旱和荒漠化导致土壤贫瘠,农作物无法生长,农民的生计受到威胁。其次,干旱和荒漠化还导致水资源的匮乏和水质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此外,荒漠化还会

引发沙尘暴和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加剧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生物多 样性丧失。 四、减轻干旱和荒漠化影响的对策 为了减轻干旱和荒漠化的影响,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全球范围内 的联合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轻干旱和荒漠化影响的根本解决之道。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措施。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 制定科学的灌溉方案,减少水的浪费。此外,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也 是减缓荒漠化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和湿地保护 等措施,增强土地的保持能力和抵抗力。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和荒漠化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和生 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施有效的对策,才 能减轻其影响,保护人类的生计和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成因及相应对策 一、引言 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万头。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万亩,成灾万亩,绝收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面对如此极端的干旱,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应该致力于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为云南干旱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 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的省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自然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 气象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高压坝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最主要原因。高压坝就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年~2006年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C,升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分,云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变暖迹象,而90年代后期的增温最明显,而滇中地区则是最近10多年来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学士毕业论文 青海省东部干旱灾害成因分析 及预防对策 论文作者:乔存姐 系别:地理系 专业、年级:地理科学 学号:20051111112 指导教师(职称): 唐仲霞 论文起止时间:2009 年 3 月~2009 年 5 月论文提交时间:2009 年 5 月 17 日 论文答辩时间:2009 年 5 月 19 日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制 2009 年·西宁

目录 摘要 (3) 引言 (5) 1基本概况 (5) 2旱灾产生的原因 (5) 2.1降水与农业旱灾 (5) 2.1.1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 (5) 2.1.2降水变率大 (5) 2.1.3降水高度集中 (6) 2.2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农业旱灾 (5) 2.3植被少,坡度大 (5) 2.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 (5) 2.5水利工程自出薄弱,抗旱能力低 (5) 2.6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复合 (5) 3.旱灾的危害 (6) 3.1旱灾对粮食产量的的影响 (6) 3.2旱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6) 3.3旱灾对植被的影响 (6) 4旱灾的预防措施 (7) 4.1正确认识旱灾,树立水资源短缺意识 (7) 4.2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7) 4.3开发动态水资源,增加降水量 (7)

4.4不断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 (9) 4.5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工程建设 (9) 4.6加强旱灾研究,利用科技防灾减灾 (9) 4.7引种抗旱品种,调节农作物种植结构 (9) 4.8用地膜、秸秆或砾石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9) 5.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