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合肥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安徽省省会,下辖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处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日照2100多个小时。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水源就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由于合肥市拥有众多水库,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陶冲水库、梅冲水库、三十头水库、罗集水库等,加之合肥市通过淠河干渠从大别山引水,使合肥市占据充足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农业灌溉由于灌溉难度大,受灌溉技术的限制,使气候因素仍是使农田出现干旱,形成旱灾的主要因素。下面主要分析合肥地区农田干旱、旱灾成因与对策。

1.旱灾成因分析

1.1 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

降雨持续偏少,梅雨量失常,不雨时间长,且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是造成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如2011年1至4月份合肥降雨量出现50年的同期最小值。这便是2011年旱灾出现的主要原因。

1.2 水利工程现有供水能力相对下降与需水领域相对扩大之间的矛盾

以长丰县为例,尽管全县农田水利40多年的不断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水的领域相对扩大,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需水,更要保证城乡供水、工业用水等其他发面供水,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

1. 3 作物种植结构与水利工程布局不适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在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习惯于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一旦受旱容易成灾。

1.4农业效益低与较大抗旱成本之间的矛盾

越是干旱严重的地区,农民困难越大,抗旱成本高,缺少劳动力,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群众抗旱积极性。

1.5抗旱社会化与现行农村生产体制不适应的矛盾

抗旱应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作,要统一组织,要靠集体完成。然而现行农村生产体制下,如果干部部组织或组织不力,常常会贻误抗旱的最佳时机,导致作物大面积受灾。

2.防旱、抗旱,减灾对策

2.1 因地制宜在水利条件差的地区种植耐旱作物

缺水易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像长丰县在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地区受制于旱的局面仍未彻底解决,作为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条件却不优越。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抗性农业比较突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证明,单一的生产结构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建县43年来有25年发生旱灾,干旱缺水仍然是全县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选择种植耐旱植物种植是防旱、减灾、增收的有效应对措施。

2.2 兴修水利应对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季风地区雨热同期,降雨集中在梅雨期和七八月份。如果能够利用水库不仅可再防涝防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必将在缺水期的抗旱工作中取得巨大效益。亦可以利用水资源发展养殖业等,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打破降水分布不均,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3.3 建立有效的防旱、抗旱应急指挥机制

把握抗旱的最佳时期对减灾工作意义重大,建立建立用配水序列机制问题、建立水源地监管机制、健全抗旱指挥机制负责抗旱组织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民抗旱补贴,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优化灌溉技术达到节水目的。

干旱、旱灾的产生关系到众多的工程和非工程因素,其中值得注意也容易被忽略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必须看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全人类防灾减灾必须学习的一个重大课题。防旱减灾也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个体、集体、社会有效的配合和共同努力。

水利11-1班

钱明明(20113652)

水资源短缺现象原因及解决办法

水资源短缺 21世纪,水,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水环境被严重污染等等都是当今社会所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如何解决好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污染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粮食生产的安全、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安全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安定。水,是经济,也是挑战。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环境概论》这门课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水资源短缺的当前现状 根据当前形势,全球水资源短缺本就已存在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资源。在全球水资源中陆地淡水仅占6%,其余94 为海洋水。而 在陆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极,22.4%分布在很难开发的地下深处,仅有0.4 %的淡水可供人类维持生命。 2、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如非洲扎伊尔河的水量占整 个大陆再生水量的30%,但该河主要流经人口稀少的地区,造成一些人口众多的地区严重缺水。再如美洲的亚马逊河,其径流量占南美总径流量的60%,但它也没有流经人口密集的地区,其丰富的水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丰富的水资源流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而人口众多的西部、南部、中亚地区则出现水资源短缺。全球水资源分布在地理上已经基本确定,难以重新分配。巴西、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印度、哥伦比亚以及扎伊尔9 个国家拥有了全球水资源的60%,即便在一定范围进行重新分配,其成本也是极高的。 3、水是难以替代的资源。人类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寻找石油和木材等资源的 替代品困难得多,尽管许多缺水国家已经开始海水淡化工作,但目前在资金和技术上都还远远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除了以上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加剧了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I.人口的增长使淡水供应紧张。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和其他生活用水量不断扩大,但人类的取水量增长缓慢,导致人均用水量的下降。据有学者预测,到20 世纪末,人类的人均占水量将下降24%,像非洲的肯尼亚、尼日利亚等一些国家,人均用水量将下降40-50%。II.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陆地淡水急剧减少。森林被毁、土壤退化等导致地面对水的吸收保护能力下降,雨季大水泛滥,而旱季严重缺水,使得各地灾情不断,比如我国西南旱灾、南方洪灾,还有国外一些地区雨季洪水泛滥,使得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III.水资源遭到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全球水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天然水资源被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所污染。许多大量河流、湖泊的水已不再适于人类生活使用,地下水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非洲的尼罗河、美洲的亚马逊河、亚洲的长江等世界著名河流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IV.使用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人们在用水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浪费,一些水利设施在设计管理使用上不合理,是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从目前来看,水资源缺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最为突出的是国家和地区性水资源短缺问题。非洲水资源缺乏比较严重,据预测,6 个东非国家和5 个邻地中海的北非国家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三分之二的非洲地区每年都将面临干旱的威胁。亚洲本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也将成为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大陆。一些国际水资源专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到下个世纪,亚洲大多数国家将会面临缺水问题。南亚地区干旱日益严重,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中国水

干旱与抗旱减灾对策

干旱与抗旱减灾对策 干旱是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干旱频繁发生,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然而,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说,我国抗旱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原有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和农业的盲目灌溉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使本不充裕的水资源日趋紧张。科学面对干旱,建设“节水农业”,提 高防旱抗旱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干旱概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 干旱造成全球农业灌溉用水紧缺 在全球气侯变暖背景下,全球水资源供给、极端干旱 等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增加。观测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了 4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升了7倍。而且洪水和干旱发生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将变成各国棘手的问题。(IPCC)的会议报告中写到,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会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的短缺,缺水问题会成为全球气侯变化的一个恶果。 1.2 我国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一个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185m3,不足全世界人均的1/4,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活和生产用水不合理,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缺水导致农业旱灾范围广、损失大,一般年景经济损失占全国GDP 1个百分点。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冻灾、干热风)中,干旱发生的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的1/3,为各项灾害之首,全国多年平均受旱面积约为2114万hm2,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4.9%。1991~1995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达3000万hm2,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100~2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亿元。近50年中干旱灾害发展具有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这表明干旱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表明中国气候有干旱化趋势,特别是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干旱的重发区。 2007年我国农业干旱范围广,特别是夏季的高温持续时间长,加剧了旱情的发展。7月1日至8月10日,湖南、江西、广东、广西4省(区)因干旱共有151.9万hm2作物受灾,绝收面积24.2万hm2,371.9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49.9亿元。9月21日至12月30日,长时间少雨,导致江南、华南出现严重干旱,其中贵州、湖南、江西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干旱为50年所罕见,截至12月初统计,干旱导致上述地区300多万人、250万牲畜出现饮用水困难。

首件制工程实施方案.doc

G4216 线仁沐新(含马边支线)段高速公路LJ8 合同段 (K83+~ K94+850) 首件制工程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G4216 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线仁沐新(含马边支线)段高速公路 二 O一七年三月 LJ8 合同段项目部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目的 . (1) 三、编制依据 (1) 四、实施范围 (2) 五、实施流程 (3) (一)首件的申报 (3) (二)方案审批 (3) (三)工程实施 (3) (四)评价认可 (4) (五)推广示范 (4) (六)资料管理 (4) 六、保障措施 (6) (一)思想保证 (6) (二)组织保证 (6) (三)技术保证 (8) (四)施工保证 (8) (五)制度保证 (11)

首件制工程实施方案 一、工程概况 G4216线仁寿经沐川至屏山新市(含马边支线)段高速公路LJ8 合同段起点桩号为 K83+,止点桩号为右侧K94+850、左侧 K94+920。本合同段途经犍为县玉屏镇、龙孔镇、孝姑镇,线路全长合计。 本合同段主要工程量有:路基挖方 2 2 座(折220 万 m、路基填方 120m,大中桥 20 算成整幅宽度),钢筋混凝土圆管涵9 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2 道,分离式立交 3 座,通道 12 道,人行天桥 348m/7 座。 二、目的 通过首件工程施工的开展,帮助施工班组熟悉工程特点,掌握新工艺、新材料 以及其它关键性技术的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不 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通过首件工程施工的开展,能够更直接的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检查施工人 员、施工机械设备等在施工过程中的整体配合效果、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情况。及时分 析、总结施工要点,找出施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明确质量标准、稳定工 艺流程、统一外观要求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施工工艺,以指导后续同类工程施工。 通过首件工程施工的开展,围绕质量一流的总体目标,贯彻以工序保分项、以分 项保分部、以分部保单位、以单位保项目的质量创优保障原则,抓好关键性分项工程的 首件工程质量,制订完完善可行的施工指导意见,将首件工程取得的经验进行推广和 应用。 三、编制依据 (一) G4216线仁寿经沐川至屏山新市(含马边支线)段高速公路设计文件。 (二) G4216线仁寿经沐川至屏山新市(含马边支线)段高速公路招标文件。 (三)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包括,但不限于 ) :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F50-2011 )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第22卷第1期2007年3月 灾害学 J OURNAL OF CATASTROP HOLOGY Vo l122N o11 M ar12007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金江军,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来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降灾害。 关键词: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P64212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07)01-0117-04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虽不至于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很大。截止到2003年,全国地面沉降面积达93855km2,涉及50多个城市[1]。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代表性的城市有上海、无锡、嘉兴、天津、沧州、太原、西安等。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按照形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超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与工程性地面沉降[2]。截止到2005年,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10万km2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mm,面积近1万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三地累计经济损失分别达2900亿元、469亿元、85亿元。据初步估算,上海城区每下沉1mm,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万[3]。此外,宁波市区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90km2,沉降中心沉降量为48912mm;温黄(温州)黄岩)平原的路桥)金清一带最大沉降中心累计超过1m[4]。 根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公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北京市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地区已达到2815k m2,并呈加快趋势。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5个较大的地面沉降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地面沉降速率为14mm/a。目前,天津市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0000k m2,并形成了市区、塘沽、汉沽三个沉降中心。1985~1992年,地面沉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3186亿元[5]。由于开采深层石油,天津市沿海一带负海拔标高地区面积近20k m2,淤积突出,风暴潮灾害非常严重。近年来,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静海县、宁河县出现了新的地面沉降发育中心[1]。 河北省的地面沉降非常严重。河北省平原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深层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降落漏斗规模迅速扩大[6]。到2004年,河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大于200mm的面积达41855万km2,沉降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 m2,沉降大于1m的面积达755km2,沉降大于2m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7]。目前,全省分布有沧州、衡水、任丘、河间、坝州、保定-亩泉、大城、南宫、肥乡、邯郸10个地面沉降中心。以沧州和唐山为例,至2001年底,沧州市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236mm,沧州市累计沉降量大于400mm的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金江军(1978-),男,浙江义乌人,博士生,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E-m ai:l ji ang j un@pku1edu1cn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2010-05-03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夏明方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历史时期的中国旱灾频发,而且旱灾波及的范围要远大于其他灾害,是为害最甚的天灾。 旱灾因其具有的隐蔽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极易使人们心存侥幸,消极等待,而一旦酿成重患,后果很难挽回。 旱灾既是自然变异过程和社会变动过程彼此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自然变异的承受能力的综合反映。 保护自然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包括针对旱灾在内的灾害应急体系,始终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巨系统,即地球生态系统。但是作为地球的一个薄薄的圈层,它不仅与岩石圈的深层、大气圈的高层紧密相连,也与之外的天文宇宙系统息息相关。故而该系统内部各圈层或其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与异动,一旦超过特定的阈值,都会对人类与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参见宋正海、高建国等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第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中,诸如地震、山崩、台风、海啸、火山喷发、洪水以及急性传染病等爆发性的灾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类似于旱灾这样的渐进性灾害,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纵观中国历史,旱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要远比其他灾害严重得多。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在其关于中国人口历史的研究中即曾断言:“旱灾是最厉害的天灾。” 一、旱灾是危害最严重的天灾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 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1.产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https://www.doczj.com/doc/2919249591.html,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 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降水方面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 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2.水资源方面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 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个农业生产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合肥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安徽省省会,下辖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处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日照2100多个小时。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水源就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由于合肥市拥有众多水库,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陶冲水库、梅冲水库、三十头水库、罗集水库等,加之合肥市通过淠河干渠从大别山引水,使合肥市占据充足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农业灌溉由于灌溉难度大,受灌溉技术的限制,使气候因素仍是使农田出现干旱,形成旱灾的主要因素。下面主要分析合肥地区农田干旱、旱灾成因与对策。 1.旱灾成因分析 1.1 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 降雨持续偏少,梅雨量失常,不雨时间长,且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是造成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如2011年1至4月份合肥降雨量出现50年的同期最小值。这便是2011年旱灾出现的主要原因。 1.2 水利工程现有供水能力相对下降与需水领域相对扩大之间的矛盾 以长丰县为例,尽管全县农田水利40多年的不断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水的领域相对扩大,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需水,更要保证城乡供水、工业用水等其他发面供水,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 1. 3 作物种植结构与水利工程布局不适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在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习惯于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一旦受旱容易成灾。 1.4农业效益低与较大抗旱成本之间的矛盾 越是干旱严重的地区,农民困难越大,抗旱成本高,缺少劳动力,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群众抗旱积极性。

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人民政府汛期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在水灾害形成前,通过严密的组织和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灾害发生,在灾害发生时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科学有序地指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做好水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有效防范水灾,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务院《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精神,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 (一)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 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人民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镇卫生院、党政办、民政、派出所、国土、农技、林业、学校等相关人员为指挥部成员。镇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处理日常事务。 各村相应成立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负责所属地域的汛期防灾减灾工作。 (二)汛期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 1、镇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汛期防灾减灾组织协调工作;负责传达由防汛、气象等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洪水警报和上级有关汛期防灾减灾工作文件;督促各单位抓好汛期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供应、储备、调运和畅通保障等工作;做好汛情收集、上报与发布,协助做好汛期防灾减灾动员宣传等工作。 2、镇人武部负责组织基干民兵应急分队参与防汛抢险工作。 3、派出所负责灾区的治安保卫工作。在紧急防汛期间,按照镇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加强重点地区的治安管理;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确保运送防汛抢险人员和车辆优先通行;

首件工程评估实施方法

精心整理目录 一.编制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编制目的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适用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首件工程评估单元划分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首件工程布置及时间节点错误! 六.评估管理体系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首件评估内容错误!未指定书签。 八.首件工程实施与评估错误! 九.首件工程评估标准错误! 十. 十一. 十二.附件 一. 1.(暂行)》; 2. 则》; 3.工管技【2011】40号文件颁布的《悬臂浇筑连续梁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暂行)》; 4.工管质【2011】36号文件颁布的《关于铁路高风险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5.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相关文件;

6.珠三角城际土建一指【2014】192号关于印发《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土建工程首件工程评估工作流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7.现行铁路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技术指南及相关规程; 8.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 二.编制目的 1. 2. 件制。 三.适用范围 行: 1. 评估,单元长度不小于200米。 2.桥梁工程:按照钻孔桩、基础及墩台身、连续梁三个单元划分。 3.隧道工程:按照不同围岩类别:10米初支、一组监控量测点、一次超前地质预报及一环上台阶开挖作为一个开挖初支评估单元;一环二衬、一环二衬钢筋、一个已浇筑填充的仰拱端头、及5米防水板挂设作为一个二衬评估单元;第一次浇筑

的综合洞室、避车洞、相关接口及预埋件作为一个接口工程评估单元;水沟电缆槽50米作为一个评估单元。 4.无砟工程:200米无砟轨道作为一个单元。 五.首件工程布置及时间节点 根据项目部工程特点和施工顺序安排确定在以下单位工程进行各工序首件评 以上单位工程由各分部按照首件工程评估单元划分原则进行确定评估单元长度及段落,并将相关评估资料报项目部审核. 六.评估管理体系 评估领导小组组长由总工程师任组长,分部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其它分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部,联系人xxx,电话xxx。

1999及2000年夏季华北严重干旱的物理成因分析介绍

2002-05-24收到,2002-08-19收到再改稿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20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共同资助 1999及2000年夏季华北严重 干旱的物理成因分析 *卫 捷 张庆云 陶诗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 要 分析了1999及2000年夏季华北严重干旱气候灾害及其物理成因。这两年华北夏季严重干旱灾害是欧亚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和长期持续的结果。在干旱持续时期,欧亚35~45b N 范围的纬度带存在E U 型静止波列。这个静止波列的遥相关强迫作用以及干旱灾害区域下垫面的正反馈作用是造成1999及2000年夏季持续性干旱最重要物理因子。 关键词:华北;干旱;大气环流异常;物理机制 文章编号 1006-9895(2004)01-0125-13 中图分类号 P425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1999及2000年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持续两年严重干旱,这是华北、东北近50年来所少有的。由于持续干旱,我国在2000年受严重旱灾面积达2107@107hm 2,北方地区农业歉收达20%~30%。1999及2000年夏季的酷热少雨天气也给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东北的松花江出现断流,京津地区用水紧张,天津实施了从黄河紧急引水工程,以缓解该地缺水的燃眉之急,决策部门也决定启动从长江引水解决京津缺水的中线引水工程。另外,由于这两年北方地区持续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加上2000年早春亚欧大陆盛行经向环流形势,使得2000年春季3、4月北方出现12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其出现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也为50年来少有。这两年的干旱及其引发的资源与环境变化问题引起了广大公众和决策部门的关注。 很多研究表明:干旱过程常常是某种状态的异常环流型持续发展和长期维持的结果[1,2]。海洋温度异常是最重要的大气外部强迫因素之一,ENSO 对中国旱涝有明显的影响[3,4]。但是,气候异常的持续性不能完全归结为海洋巨大的热容量缓慢的变化所引 起。王会军[5]对我国几个大水年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数值模拟,指出在我国 相当多的气候异常事件中,SSTA 并不是主要原因。统计分析表明[3]:一般,拉尼娜年华北降水易偏多,1999及2000年是拉尼娜年,而华北出现了持续两年严重干旱。对重大干旱灾害事件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干旱灾害产生的机理是干旱气候灾害预测的基础。 本文将华北1999及2000年夏季重大干旱气候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包含前期与同期下垫面温湿特征的Palmer 干旱指数(I PDS )[6],描述干旱气候的基本特征,分析干 第28卷第1期 2004年1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28 No 11Jan 1 2004

高中地理干旱缺水问题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干旱缺水问题的知识点高中地理干旱缺水问题的知识点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1)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2)修建水库;(3)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4)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5)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7)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8)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 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干旱缺水问题,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高考地理考点答题技巧:人口迁移 整理了高考地理考点的简答题答题思路,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更多高考地理备考内容在高考频道。 高考地理考点:人口迁移简答题答题思路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 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高中数学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讲解:“经济地理特征”

水灾多发地区的旱灾问题与防旱对策

-------------《水资源研究》第24卷第3期(总第88期)2003年9月-------------- 水灾多发地区的旱灾问题与防旱对策 闵骞1 邢浩2 (1.江西省水利厅鄱阳湖水文分局,江西九江 332800;〓2.江西省 河道湖泊管理局,江西南昌 330046 摘要:根据史料与旱灾统计资料,揭示水灾多发的鄱阳湖区旱灾,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 利用降水实测资料,分析鄱阳湖区干旱气象特征;依据调查材料,指出鄱阳湖区防旱减灾中存在 的问题;探讨水灾多发地区防旱减灾对策。 关键词:旱灾;防旱;水灾多发地区;鄱阳湖区 在鄱阳湖区(指直接拥有湖岸线的11个县、区),由于降水时程分布不均匀,每年的少雨季节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干旱,部分年份出现严重干旱甚至特大干旱;湖区所有县、区均有1~3面临湖,另外1~3面靠山,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特征,致使这一地区不仅水灾频繁,旱灾也经常出现。 本文以江西省鄱阳湖区为实例,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工作进行尝试,供有关部门 1 旱灾实况与干旱特征 1.1 旱灾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1.1 历史时期的干旱灾害 从史料[1]统计上看,在15~20世纪上半叶的550 a中,鄱阳湖区共出现严重旱灾119次,平均9 a 2次;其中特大旱灾24次,平均23 a 1次。连续3 a出现严重旱灾的有1440~1 442、1532~1534、1544~1546、1664~1666年和1834~1836年5次;连续4 a出现严重 旱灾的有1587~1590年和1676~1679年2次;1455~1467年13 a内,有1455~1456年和1466~1467年2次出现连年特大旱灾,其时间间隔只有9 a。如此频繁的严重旱灾,虽然在近50多年内未曾出现过,但类似于这种严重干旱连年频繁出现的情况,是否会在未来出现, 旱灾记载较详的1934年,特大干旱造成鄱阳湖区53万hm2农田(两季农作物)遭灾,旱稻不能结实,晚稻无法栽插,损失稻谷80多万t。灾民多以观音土、树皮、湖草、蕨、葛充饥,外出乞讨者占总人口的60%以上 1.1.2 近期旱灾 1950~2002年53 a中,鄱阳湖区出现了4次大旱灾,分别发生在1963、1966、1967年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pdf

1邹城市农业生产现状 邹城市属于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些年来,邹城市始终将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现代高效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此外,邹城市将确保粮食安全置于首要位置,并有效地对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落实,同时还积极推广种植优良作物品种、玉米单粒播、小麦宽幅播等先进技术,使当地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据邹城市农业局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邹城市粮食总产量为66.4万t,与2013年同比增长了0.97万t。其中夏粮总产量为28.39万t,与2013年同比增加了0.42万t;秋季粮食总产量为37.99万t,同比增长0.55万t。粮食生产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 2邹城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1干旱灾害。邹城市农业干旱灾害频发,每间隔3~4a均会出现1次偏旱年,干旱年份的降水量位于450~700mm之间。其中以春旱发生频率最高,春季是农作物播种与育苗的关键季节,这一时期一旦发生干旱灾害不仅会导致农作物的播种与育苗时间推迟,还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邹城市夏季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较低,一旦夏季发生干旱灾害将会导致土壤当中的水分加速蒸发,使农作物生长由于土壤墒情不足而凋萎甚至枯萎死亡。邹城市冬季也有可能会发生干旱灾害,这一阶段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与危害较轻。2010年9月份邹城市持续183d未出现有效降雨过程,累计平均降水量只有12mm,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86%,是195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少的年份,并达到二百年一遇的强干旱灾害。气温持续较高,导致土壤严重失墒,不仅使当地农业、林业等遭受严重损失,还导致人畜饮水出现困难,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经济的平稳发展。2.2暴雨洪涝灾害。邹城市降水季节分布极为不均,降水集中分布在每年夏季的6—8月份,这一阶段的降水量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且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暴雨灾害发生时,低洼的农田将会出现积水,一旦土壤中水分过多将会淹没农作物,并使其生长发育速度有所减缓,甚至还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以冬小麦为例,若暴雨出现在冬小麦抽穗之前则极易出现大面积倒伏,地面积水将会导致土壤的通气度及根系活力明显下降,最终导致冬小麦出现大量的烂根甚至死亡。若暴雨发生在冬小麦开花后期,则对花粉成熟极为不利,极易导致冬小麦由于授粉受阻而出现“胎死”现象,使冬小麦的空壳率显著增加。若暴雨发生在小麦灌浆与成熟时期,既会对冬小麦的千粒重与成熟度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其出现大面积倒伏,进而导致其品质不佳且产量不高。2016年山东省遭遇暴雨、冰雹天气过程的袭击,导致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过程,其中邹城市降水量最大达到126.9mm。本次暴雨灾害导致邹城市大面积的小麦、玉米出现倒伏,棉花、蔬菜、葡萄等多种经济作物严重受灾,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2.3大风灾害。邹城市位于多风地带,大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山谷等地区。大风灾害发生时往往还会出现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其中农业作为受大风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一旦发生大风灾害将会使其遭受严重损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设施农业而言,一旦大风强度较大,将会使大棚的棚架发生变形或扭曲,还会将棚膜掀起,并使大棚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坏;大风灾害发生时还极易导致小麦、玉米等作物出现大面积的倒伏,折断植株的茎秆,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大风灾害发生时往往还伴随有暴雨天气过程,导致农作物遭受严重内涝,对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3防灾减灾措施 3.1树立防灾减灾意识。邹城市气象局应当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并对其进行大力宣传,使当地居民能够明确掌握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有效防御措施,保证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应对处理,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另外,邹城市气象局还应当定期开展素质与技能培训活动,以实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显著提升。3.2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邹城市气象局应当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确保准确地对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及强度等进行预报,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显著提升。还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及发布平台,以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及应急保障的功能与作用,不仅能够为气象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还能为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综合运用互联网、电视、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以确保民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做好其防御工作,以确保农业安全生产。3.3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干旱灾害发生时,邹城市农民应当以土壤干旱程度为依据及时进行引水灌溉。当地人影工作办公室也应当抓紧有利天气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既能够有效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还能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瑞萍.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9,9(02):82-83. [2]王艳斌.甘肃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8,38(02):239. [3]刘飞,吕崇健.贵州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北京农业,2016(5):132-133. [4]马瑞萍.瓜州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9,9(02):82-83. [5]张金凯.湖南省吉首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北京农业,2014(27):163-164. [6]高玉兰,杨凤书,赵翠媛,等.河北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减灾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5):9039-9041.

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集宁至阿荣旗联络线大板至查白音他拉(赤通界)段建设项目 评估实施方案

评估实施方案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的在于使各地区在决策时,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妥善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在于把社会稳定问题考虑在前,预测防范风险、控制化解风险,消除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在于把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前置到重大事项的启动之前,实现社会矛盾由被动调处向主动化解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为抓好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集宁至阿荣旗联络线大板至查白音他拉(赤通界)段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切实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操作规程试行>等四个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内稳发[2016]1号)和《关于规范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赤稳发[2014]2号)的文件要求,结合该项目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一、评估范围 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集宁至阿荣旗联络线大板至查白音他拉(赤通界)段建设项目,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矛盾纠纷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实施前,都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

二、评估主体及“第三方” 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是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集宁至阿荣旗联络线大板至查白音他拉(赤通界)段建设项目评估工作的评估主体。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为先,稳定为重,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开展的前置程序,切实做到科学评估在前,有效预防在先。 阿鲁科尔沁旗交通运输局委托北京玉龙天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由北京玉龙天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并形成详细的评估报告,但不做出评估结论。 评估主体要加强协调、监督、指导,并对北京玉龙天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的评估过程、评估报告负责,并依据实际情况及北京玉龙天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的评估报告作出评估结论。 三、参加对象 根据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项目评估工作参加对象包括阿鲁科尔沁旗交通运输局、维稳、综治、法制、信访、公安、发改、环保、国土、林业等有关部门。 四、组织领导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搞好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集宁至阿荣旗联络线大板至查白音他拉(赤通界)段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加大组织领导的力度,确保此次评估工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首件评估实施细则5.20

石济铁路客运专线首件工程 评估实施细则(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总公司要求,保证石济铁路客运专线关键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做好首件评估工作,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评估依据为相对应的设计文件、现行验收标准及铁道部工管中心首件工程评估管理办法等。通过对首件工程的标准化管理、资源配置、质量记录及实体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固化施工工艺,指导后续生产,减少质量问题,克服质量通病,全面提升工程实体质量。 第二章分级评估管理权限 第三条首件工程评估实行分级管理,石济公司负责对全线首件工程组织评估,监理单位负责对标段内首件工程组织评估。 第四条公司成立以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公司工程部、安质部为成员的首件工程质量评估领导小组,负责对选定的全线首件工程进行评估。 全线站前工程首件工程评估暂定为:DK34+300-DK36+100松软土路基(一标)、DK103+178-DK105+796松软土路基(三标),DK100+565跨石德铁路48+80+48悬臂浇筑转体连续梁(三标)、DK354+453跨315省道40+56+40悬臂浇筑连续梁(六标)、

DK412+242跨308国道60+100+60悬臂浇筑连续梁(八标)。 公司选取经评估通过的全线首件工程报总公司工管中心评估,经工管中心评估通过后,方可在全线大面积施工。 第五条监理单位成立以总监为组长、相关专业人员为成员的首件工程评估小组,负责对标段内以下的工程进行首件工程评估:预制箱梁、悬臂浇筑连续梁、路基地基处理、填料生产及路基填筑、路基过渡段、路基附属工程、高速道岔、四电关键工序(通信专业GSM-R基站、信号专业中继站、电力专业10KV 配电所、电气化专业接触网样板锚段等)。评估未通过,标段内不得批准大面积施工。 第三章首件工程选定 第六条应选取最先开始施工且具有代表性的施工段落或工点作为首件工程。 第七条首个悬臂浇筑混凝土连续梁应在完成 1 个以上悬臂段后,下一个悬臂段钢筋绑扎完成且混凝土浇筑前,向公司提交评估申请,组织首件工程评估。 第八条路基工程首件评估按照分部工程组织开展,其主要类别有基底处理、填料生产、路基填筑、过渡段、路基附属工程及变形观测等,工序连接紧密的不同分部工程可以合并成一个首件,每个段落不得少于200m。 第九条首组高速道岔应选取一组主要类型的单开道岔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