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出现旱灾的原因是什么

广东出现旱灾的原因是什么

广东出现旱灾的原因是什么

广东出现旱灾的原因是什么

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平均出现频率为每26个月发生1次,以秋冬旱或冬春旱为主,持续性干旱事件具有大范围全省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那么广东出现旱灾的原因是什么呢?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广东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区,虽年内降雨量充沛,但有季节分配不均、干湿明显、降水强度大、降水利用率低等弊端。从季风气候特点看,广东南部沿海由于冷空气到达已成强弩之末,受春季锋面降水影响小,春雨来得迟,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常酿成春旱,粤北内陆地区由于夏季风南退较早且受台风影响小,9月雨季先后结束,步入少雨干燥季节,因秋季及初冬气温仍较高,蒸发量大,作物蒸腾作用亦强,需水颇多,所以也易酿成秋冬连旱。

气候异常是干旱害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受害程度的大小也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例如大气环流异常、高压长期控制一个地区是造成干旱害的气象原因;地形、地貌对干旱害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夏季暖湿气流受山脉的影响,可使山脉背风面降水量显著偏少,容易出现干旱害;土壤植被状况、水利设施与干旱害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土层深厚、质地较细的土壤,保水、蓄水能力较强,旱害较轻。反之。则较重;人类活动对旱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毁林开垦,造成

农业生态恶化,使偏旱年出现机率增大等等。对广东农业生产影响程度来说,主要是春旱和秋旱两种,夏旱和冬旱也有,但夏旱持续时间一般较短,范围也较小;冬季少雨是正常现象,且冬种多为旱作,需水较少,也较耐旱。

西南干旱高考地理热点

高考地理热点:聚焦西南五省市干旱问题原因及应当措施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 重。 请用地理知识具体解释一下西南地区干旱产生原因和详细 应对措施

一.原因 1. 四川方面:当前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在此前提下,比较容易产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而四川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度地带,受 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 四川干旱的原因有: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影响。我省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导致印缅低槽弱,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 雨天气。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我省的边缘“溜”了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如果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那座山,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盆地,与暖空气形成了降雨的第一个条件:对流天气。

山东干旱的原因

山东干旱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我省夏季降水量持续偏少。1999年夏季降水量为265毫米,较常年偏少37%;2000年和2001年夏季降水量为401毫米和410毫米,分别较常年偏少5%和3%;今年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208毫米,较常年偏少52%。 邹树峰认为,造成我省持续少雨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这几年所处的少雨干旱的气候背景有关。我省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如1951年到1964年是降水量偏多阶段,1965年到1978年为正常阶段,1979年到1989年为降水量偏少阶段,1990年以后降水比80年代增多,但仍处在旱涝交替、以旱为主的气候阶段,目前我省仍处在这一气候阶段中,所以这几年降水以少为主。 与这几年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期有关。从1999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进入高值阶段,2000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1999年至2002年均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资料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对应山东省降水以偏少为主。 与这几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异常有关。1999年至2001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北,1999年和2000年西伸脊点位置较常年明显偏东;而副高位置明显偏东是1999年、2000年夏季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2002 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副热带高压的主体位置不仅较常年偏北而且又明显偏东,山东上空缺少水汽来源。 与这几年出现的明显冬暖现象有关。降水明显的1999年夏季和2002年夏季的前期,1998年和2001年冬季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对应夏季降水以偏少为主,出现大范围多雨洪涝的可能性较小。 与这几年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有关。这几年山东与全国及世界各地一样,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如1998年、2001年冬季的气温是近50 年来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降水偏少,且2001年春季降水是历年同期的最少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气温偏高,且为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2年1—2月、3月的气温是历史同期的最高值;2002年7、8月的降水量是解放以来历史同期的次少值和最少值等。所以这几年我省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要警惕和做好防范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准备。

大家都来关注西南地区百年大旱

大家都来关注西南地区百年大旱- 农田水利 极端天气事件,使云贵地区在去年夏秋连旱基础上,延续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引起了政府、各界媒体及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本人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这次特大干旱是在去年的夏秋连旱的基础之上,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受旱时间长,土壤失水严重,可谓是天灾。 这次特大干旱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主要是时间太长,有些地方缺水已达200天。大家如有机会可来云贵地区看看,即使不是在这样长的缺水年份,而在正常平水年份,山区老百姓也常会有十几天或一两个月缺水期,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云贵地区,前些年搞的“三小”工程就是针对这种平水年和一般的缺水年,老百姓只要挖个水池、水窖,搞个小山塘就基本可以解决一两个月的喝水问题。但这次干旱时间确实太长了,小水池、小水窖的容量小,那能承受这样长时间的干旱,这些地区的乡镇供水工程抗旱能力根本抵抗不了这样长时间的干旱。这也暴露出了一些乡镇或人饮工程标准定得过低,设计供水能力无法保证长期受旱对水的需求等问题。 二、云贵地区特有地形地貌,使之本身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 通过这次大旱的发生、发展能看出,受旱情况首先是高山地区,其次是半高山地区,再蔓延到各地;而受旱最严重的地方,基本上是在

高山和半高山地区。 云贵高原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大多岩层没有隔水层,不能阻止降水下渗,地表径流直接流入地下暗河和地下溶洞,导致高山区和半高山区缺水现象严重。一个网上转载很广的事例“云南一老百姓到几百米深的溶洞中去找水,就是这一地区特有地形的真实写照”。 山区还有一个特点是高差大,有些地方的落差甚至达到几百米,河水一般引不到老百姓家中,有些地方要搞三到四级泵站才能将河水提到村寨,成本很高。比如:某些座落在乌江边的村寨也会发生干旱缺水的原因,就是由于落差太大了。 近年,水利部门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多投向“三小”工程,骨干水源工程少,这些“三小”工程对一个月、两个月的轻旱作用效果到是明显;但对于这样罕见的特大干旱,作用不大。起码有95%以上的“三小”工程都已干枯。因此,在云贵地区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东部平原地区捐献的一批抗旱应急机具,如扬程才19米的水泵,而流量却达800米/时,由于扬程低、流量大,运来这些地区,基本派不上用场,只能作摆设罢了。不过,水利部派出支援干旱地区的地下水钻探队、钻探设备和地质专家的到来,钻探深井、抽取地下水作为抗旱应急水源点的措施,对缓解云贵地区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石漠化现象,土壤、植被不能含养水源,储存不了水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 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1.产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https://www.doczj.com/doc/774516128.html,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 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降水方面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 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2.水资源方面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 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个农业生产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甘肃定西市农作物因旱受灾391.0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830.1万元。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定西市年内连续发生春旱、初夏旱和伏旱的年份以前只出现过6年。那么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因素来说,干旱的发生主要与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二是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加上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四是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怎样预防干旱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多管齐下,防治水土流失; 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治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1、多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以防止土地沙化。 3、防止土壤板结。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尤其是含磷一类的化肥。含磷化肥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5、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农作物,这样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2018年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还是人祸-范文精选

2018年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 还是人祸-范文精选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 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我想到的是,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力开发西部,曾是各级政府呼吁和努力做的事。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惜,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果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西南大旱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根据有关有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

干旱成因分析与与对策

合肥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安徽省省会,下辖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处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大多数年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在±25%以内,日照2100多个小时。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水源就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由于合肥市拥有众多水库,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陶冲水库、梅冲水库、三十头水库、罗集水库等,加之合肥市通过淠河干渠从大别山引水,使合肥市占据充足的水资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农业灌溉由于灌溉难度大,受灌溉技术的限制,使气候因素仍是使农田出现干旱,形成旱灾的主要因素。下面主要分析合肥地区农田干旱、旱灾成因与对策。 1.旱灾成因分析 1.1 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 降雨持续偏少,梅雨量失常,不雨时间长,且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是造成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如2011年1至4月份合肥降雨量出现50年的同期最小值。这便是2011年旱灾出现的主要原因。 1.2 水利工程现有供水能力相对下降与需水领域相对扩大之间的矛盾 以长丰县为例,尽管全县农田水利40多年的不断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水的领域相对扩大,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需水,更要保证城乡供水、工业用水等其他发面供水,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 1. 3 作物种植结构与水利工程布局不适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在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习惯于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一旦受旱容易成灾。 1.4农业效益低与较大抗旱成本之间的矛盾 越是干旱严重的地区,农民困难越大,抗旱成本高,缺少劳动力,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群众抗旱积极性。

干旱的原因

干旱的原因 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长江区多为伏旱,华北区旱灾频率最大以春旱最为严重,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地区多夏旱。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另外,东北地区到底是以春旱为主还是以夏旱为主?教材上是说盛夏季节常引起旱灾,可人教社星图社地理室合编的星图社出版的地图册上 p19“中国的干旱灾害和季节干旱地区分布”一图却又用春旱表示东北区。 干旱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的概念: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失败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干旱的类型: 1、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分类 (1)土壤干旱 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份的吸附力,植物的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便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至发生旱害。 (2)大气干旱 虽然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光照强、气温高,植株蒸腾加剧,终使水分入不敷出,植株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遭致旱害。 2、根据干旱发生的季节分类 (1)春旱 春旱主要发生在3-5月份,这时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地方,春季温度回升很快,空气干燥,太阳辐射较强,风力大,蒸发力强,在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稀少,一量春季长时间无雨或雨量明显偏少,就易发生春旱。 (2)夏旱 日射强烈,气温很高,空气温度低,因而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如长期少雨或无雨极易造成干旱。 (3)秋旱 秋旱的特点与夏旱相类似,但强度稍弱。秋夏主要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的灌浆成熟,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和出苗。 (4)冬旱 由于冬季,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我国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且多西北大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 什么是干旱,可造成哪些灾害? 干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是不同的。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 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30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这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干旱出现频率在40%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达50-60%以上。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其次,1 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一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1637一1643年和1939一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一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

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

摘要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 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 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 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 2.1 自然因素

2019年西南特大干旱事件成因及分析

2019年西南特大干旱事件成因及分析 摘要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 年秋季至2010 年春季的秋冬春西南特大干旱过程中各指数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自2009 年10 月底东亚冬季风建立以来,至2010 年春季,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偏强,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北,西南地区长期受副高控制,气温持续偏高,由于冷空气虽然总体偏强,但主要控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华北和华东地区,造成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少有交汇,致使降水偏少,干旱发生发展;2,印缅槽强度较常年偏弱,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条件不足,同时西南大部地区水汽通量矢量偏东南方向,而来自南海的水汽通量矢量则为西南方向,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同时孟加拉湾水汽通道的水汽输送方向无偏西南方向距平,因此向西南地区输送的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两条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均较常年偏弱很多,加之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自2009 年秋季以来,长期处于下沉运动的正距平区,造成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干旱少雨,旱情持续。 关键词:西南特大干旱;西太副高;印缅槽;大气环流异常 第一章前言 干旱是世界上广为分布的自然灾害,据Obasi统计,[1]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约占85%,而干旱造成的损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2~3]干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4]其具有发展速度缓慢、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广和危害严重的特点。[5](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越开越严重,[6]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气候变暖对全球干旱面积有很大贡献,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干旱面积大概增加了8%,到本

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_马建华

第41卷第24期 2010年12月    人 民 长 江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V o l .41,N o .24 D e c .,2010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24-0007-06 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 马建华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根据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和重庆等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干旱灾害等基本情况,特别是近几年特大干旱暴露出的问题,全面分析了干旱灾害的成因及其所带来的启示,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强化水利管理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以提高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关 键 词:特大干旱灾害;成因分析;对策措施;水利工程;西南地区中图法分类号:P 426.61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0-08-30 作者简介:马建华,男,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工作。 1 区域概况1.1 自然地理 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以下简称西南5省(区、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介于东经91°21′~112°04′、北纬20°54′~34°19′之间,总面积136.4万k m 2 ,占全国总面积的14.2%。区域内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主要属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高程以1000~2000m 为主;广西盆地主要属于第三级阶梯,高程在1000m 以下。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谷、坝(盆地)镶嵌其中,其中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92%,谷地、盆地仅占总面积的8%左右。区域内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其中贵州、广西岩溶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3%和41%。 区域内河流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0k m 2 以上的主要河流有38条,主要分属长江、珠江和西南诸河,广西南部有部分小河流直接流入北部湾。区域内河流具有河谷深切、比降大、水量丰富、含沙量低和岩溶地区地下伏流普遍发育的特点。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丰富,季节性变化大,当地水资源总量8347亿m 3,占全国的29.4%。区域内水能资源富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3.1亿k W ,占全国的44%,可用于经济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5亿k W ,年发电量约9.19万亿 k W·h ,分别占全国的61%和68%。该地区是我国重 要的战略水资源储备地和水电基地。 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140多种矿产中大部分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品位好、利用价值高等特征。西南5省(区、市)有我国“第二林区”和“绿色宝库”之称,现有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27.6%,是我国重要的林产基地。该地区还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宝库,物种繁多、区系复杂,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之美誉,区域内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分别占全国的7/10和2/3,许多为特有或具世界保护意义的动植物。 1.2 社会经济 西南5省(区、市)辖地级行政区61个、县级行政区549个。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2512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平均人口密度183人/k m 2 ,城镇化率33.5%;地区生产总值33499亿元,占全国的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332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耕地面积约1850万h m 2 ,其中农田有效 灌溉面积651.5万h m 2 ,分别占全国的15.2%和11.2%;粮食产量8673万t ,占全国的16.4%。 2 干旱基本情况2.1 干旱季节性分布 干旱季节性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因降水量、

西南地区严重旱灾的人为因素初探

第30卷第2期2010年4月水土保持通报 Bulletin of Soil a 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 ol .30,No .2A pr .,2010   收稿日期:2010-04-01 修回日期:2010-04-16 资助项目:国家基础科学计划(973)研究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2007CB407203) 作者简介:穆兴民(1961—),男(汉族),陕西省华阴市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学。E -mail :xmmu @ms .isw c . ac .cn 。 综 合治理 西南地区严重旱灾的人为因素初探 穆兴民1,2,王飞1,2,冯浩1,2,张睿1,鲁向晖1,高鹏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灾。在综合分析这次成灾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以生态环境变化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矿产开发和水利水电设施等人类活动对西南地区旱灾的影响。分析认为,造成这次特大旱灾的直接原因是长达连续7个月少雨的气象干旱,但水源涵养功能较差引起的土壤和浅层地下水调控能力丧失,矿产开发破坏地质水文环境,水利设施功能减退等人类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灾情加剧。只有综合考虑西南地区的特殊生态水文与地质条件,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才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该区水资源和区域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关键词:干旱灾害;人类活动;生态水文;水土保持;流域管理;西南地区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10)02-0001-04  中图分类号:S423,P461+.8 Human Impacts on Severe Drought in Southwest Region of China M U Xing -min 1,2,WANG Fei 1,2,FENG H ao 1,2,ZH ANG Rui 1,LU Xiang -hui 1,GAO Peng 1,2 (1.N orthwest A &F Univ ersity ,Y ang ling ,S haan xi 712100,China ;2.I nstitute o f Soi 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C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 angling ,S haan xi 712100,China ) A bstract :The severe dro ug ht disaster began in Autum n 2009has strong impacts on agriculture and life in the southw est region of China .Based o n the analy sis of natural causes ,the human activitie s focusing on change of eco -enviro nm rnt ,such as land use change ,soil and w ate r co nse rv ation ,mining ,and w ater resource engi -nee ring ,are discussed to show the po ssible impacts and their approaches .The basic natural cause of the ter -rible drought disaster is the po or w eather conditio n w ith very little precipitation in 7mo nths from Septem ber 2009to M arch 2010.Adjusting capacity loss of soil w ater supply induced by defo restation ,cash crop planting with hig her w ate r consumptio n ,w ater system destroy induced by larg e -scale mining ,and capacity loss of w a -ter reso urce engineering are the m ain causes that m ake the disaster happen and beco me w orse .Only w hen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lo cal co nditions and the process o f eco -hydrological sy stem in the reg ion and practicing integrated w ater sy stem management ,w e can prevent and reduce the nega tive im pacts o f clim ate chang e for the regio 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Keywords :drought disaster ;human activity ;hydro -geology ;soil conserva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outh -west region of China 2009年秋以来,西南诸省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旱灾。截至2010年3月23日,旱灾已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5省(区、市)6130.6万人受灾,1807.1万人饮水困难,5.03×106 hm 2 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1.12×106hm 2,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1]。干旱不一定成灾,但对干旱应对不足则会导致灾害发生。面对西南地区严重的旱情,各界对成灾原因、减灾措施与对策的分析是见仁见智。西南地区气象干旱是造成这次特大旱灾的直接原因,但也有人强 调种植高耗水植物和“水电圈水”的人为作用[2]。由于目前人类干预天气变化的能力有限,预防和应对可能的旱灾主要靠人为有限的干预。本文试图在综合分析这次成灾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该区以引起生态环境变化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矿产开采和水利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对旱区成灾的影响,作为对深入思考和辨析该问题的补充,以更充分认识这次特大旱灾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各观点持有者以及流域管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

云南干旱原因doc

【从地形地貌方面分析】云南作为湿润地区却又时有干旱发生的原因 云南:科学分析干旱原因谋划“十策”兴水 2010年04月02日00:39 本报讯(记者马波)3月31日,围绕“抗旱”主题召开的云南省水利建设工作会议,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富民强滇的头等大事,省长秦光荣不仅利用历史数据和专家分析,阐述了云南干旱的客观成因,也号召全省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推动水利建设。 数据表明:云南自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便有水旱灾害的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水旱相乘,伴随着云南历史的全过程。从1300—1900年的691年间,云南出现干旱年211次,平均每3.3年一次,其中大旱年76次,平均9.1年一次;小旱年135次,平均5.1年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也于1958年、1963年、1977年、1979年、1982年、1991年、1992年、1999年共发生8次严重干旱。云南大旱年多以冬春夏连旱,或春夏连旱为主要类型。目前这次干旱是云南大旱历史上特别突出、特别严重的一次。 结合历史数据和专家分析,秦光荣指出,云南干旱的成因是多方面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3方面: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容易形成“焚风效应”。“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经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隔阻,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去年以来降水很少,这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了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高气压气团,气压场偏低,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达到西南地区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而另一方面,云南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省区之一。据悉,云南省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908条,有高原湖泊40多个,其中湖面30平方公里以上的九大高原湖泊,湖面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8100多平方公里,总库容300多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58毫米,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 这么优越的水环境,为何云南还会连续遭遇严重旱情呢?秦光荣用“水多、水少、水脏、水土流失”4句话来概述。一是“水多”,即水资源丰富。二是“水

西南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一)

西南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一) 摘要西南干旱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阐述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了旱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南旱灾;农业;影响;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西南旱灾的损失结果分析,笔者充分认识到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危害性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旱灾所带来的损失。 1西南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自2009年9月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自治区遭遇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气象干旱,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截至2010年3月23日,西南5个省耕地受旱面积643.6万hm2,作物受旱473.13万hm2,1805万人、1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旱灾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畜饮水困难 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云南省742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700多万人;贵州省受灾总人口1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数为312.9万人;广西有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四川省受灾人数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人需救济;重庆有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西南干旱地区的人民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解决受灾地区群众目前的饮水困难。 1.2农业减产严重 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绝收或大幅减产,春播、春种难以进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云南旱区逾200万hm2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50%,甘蔗将减产20%;贵州省的农作物受旱面积82.97万hm2,约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其中重旱28.95万hm2,干枯11.83万hm2;广西农作物受旱面积75.092万hm2,其中轻旱48.92万hm2,重旱23.90万hm2,干枯2.27万hm2;水田缺水15.18万hm2,旱地缺墒33.88万hm2,因旱灾而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四川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1.1万hm2,成灾面积24.8万hm2,绝收面积5.7万hm2;重庆市农作物受害18万hm2,其中重旱4.33万hm2、干枯6000hm2、水田缺水15.33万hm2、旱地缺墒10万hm2,42万头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1.3当地物价上涨 部分地区受干旱严重影响,农业作物的产量大范围的减产,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干旱造成水电发电量减少,一些地方用电偏紧。旱灾既影响生活、生产,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造成干旱损失重大的主要原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多5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的幅度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而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分析1961—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可以得出,气温变暖使云南的降雨减少,进而导致干旱。

高考地理旱灾的各种成因(原创)

1华北春旱 (1)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①雨季未到,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多大风,加速水分蒸发;④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⑤水资源浪费严重。 原理: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春旱是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灾害,时间长时,地表水干涸,地表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实时检测天气变化,节约用水,实行人工降雨,以及南水北调均可以缓解春旱。 2长江中下游伏旱 时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原理: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十分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气,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盛夏伏旱。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影响地区: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原因 (1)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 (2)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

(3)气温高,蒸发旺盛。 (4)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或反气旋。3云贵高原大旱原因 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处于冬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自然:1.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2.多大风,加速水分蒸发, 3.主要仍受西北风影响,东南风带来得水汽少,降水少, 4.河流刚结束枯水期,径流量小, 社会:1.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水量大,农业用水增加, 2.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加,造成水资源短缺。 它与华北春旱成因最不相同的一点,那就是,它处在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 貌区岩石透水性好,溶蚀作用强。导致地表水流下渗过快,引起地表水量减少,导致地表干旱,也是引起春旱的重要原因。 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雨季提早结束,降雨异常偏少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云南经历了较为严峻的冬春连旱形势。 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续时间很长 同一季节为何会出现反差如此巨大的气候情况? 主要原因是,

旱_动_西南_成因和警示

■王奉安 “一涝一条线,一旱一大片”。自古以来,干旱因其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伴随饥荒等特点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干旱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09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就有3个事件与干旱有关,分别是“30年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在2009年秋到2010年春,一场持续时间极长的干旱再次袭击了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 西南旱之殇 干旱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自然灾害中 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 又占气象灾害的50%以上。干 旱的频繁发生,会造成沙尘暴 肆虐、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原 退化严重、天然水域缩小、河 道断流、水资源锐减、土地沙 化面积扩大等,致使自然灾害 的发生频率加大,给国家的经 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 大损失。干旱造成的环境影响 有土壤和地下水的盐碱化、淡 水生态系统污染加剧、动植物 品种的区域性灭绝等。随着人 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 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直接 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 化程度的加重。 去年秋天以来,由于西南 气流偏弱、水汽输送少,酿成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 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 严重旱灾。云南大部分地区干 旱等级升至100年以上一遇, 贵州为80年一遇,广西为50年 一遇,四川的西南山地为50年 一遇。云南、贵州、广西等省 (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5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7 ~9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 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 少2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 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关于这次旱灾的成因, 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 论:高温少雨是干旱的直接 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太平 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 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 法登陆形成降雨;特 殊的地旱“动”西南:成因和警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