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观评记录】

叶老师执教的《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我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极高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折服。通过这节课,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几点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

一、主要优点是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剪刀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分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的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不但能从研究的问题、收获、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能死搬硬套,要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物理的积累,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要学以致用,要善于发现,敢于发现,让生活与物理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杠杆的实例,要善于发现,仔细钻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建议

(1)如果学生自主讨论时间再稍微多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再多些,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一些。(3)合理调控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本节课给我的体会是:

教学中,要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

不能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教学中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能总结出杠杆的共同特征;列举不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这种现象说明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物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头脑中除了那些来自课本的公式、定义、定律等结论性的知识外,再也没有什么了。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感到能力不足、束手无策。因此怎样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提高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评课人:【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建立的杠杆的概念,对杠杆的五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中首先注重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建立杠杆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杠杆的共同特征,总结建立杠杆概念。实验探究前如何提出合理的问题,从而进行猜想与假设,强调实验探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如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加挂钩码时有何技巧等。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间合作交流,教师及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收集数据得出结论。整堂课环节流畅,效果很好。【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评测练习】

1.一根______棒,在_____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_______,这根棒叫杠杆,这个固定点叫________。杠杆可以是弯曲的吗?______。2.一根轻质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已经平衡,现在对杠杆再施加一个作用力,则()

A.杠杆不可能再保持平衡 B.杠杆有可能再保持平衡C.杠杆一定能保持平衡 D.要根据力的大小才能做出判断

3.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调节______,使杠杆在_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 _ 。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值。

由表格中内容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大力对应,小力对应,等力对应。

(3)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A.减小摩擦 B.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C.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在本次实验课的总结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钩码下方再各加挂一只相同的钩码,释放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那么杠杆是否平衡取决

于。

【课后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入手,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对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巧。

在授完这节课后,认为本节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今后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现对本节课的上课情况反思如下:

1、能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和知识再现。例如:在教授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时,先在屏幕上出现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动态杠杆,使学生看了就能够了解什么叫杠杆;并能用其中的一幅图与学生一起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在作力臂时,还用动画的方式再现了作图的过程。在教授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实验的装置和探究的过程。通过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很容易就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能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就克服了过去的纯概念式教学的不足。

2、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学生集体回答和学生单独回答为主贯穿整个课堂。例如: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看教材的内容和讨论这部分学了杠杆的哪些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这部分的主要知识归纳出来,变“单边活动”为“多边活动”,立刻把学生的思想指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力臂作法的学习中,不先给出作图的方法,而是先进行了随堂练习,展示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再

让学生讨论、归纳出作图的方法,并由一个学生来回答。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物理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例如:在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工人撬不动石头,请你帮忙出点子把石头撬动。学生回答的十分活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复习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体现了《新课标》的物理理念。

4、本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作用,还得到了很多有关老师的指导,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大家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很好,应该多多提倡。

5、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够大胆的让学生回答:例如在点评学生的随堂练习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环节,只让学生在座位上回答问题,应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点评效果会更好。在杠杆平衡条件的拓展延伸中,所选择的问题不是最好。

【课标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杠杆部分知识属于一级主题“运动与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其基本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沪科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之前学过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基本的力,已经对力

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将就力的应用之一杠杆进行学习。杠杆是最简单的一种机械,它也是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教材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因此本节需要两个课时才可以完成。第一课时进行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第二课时进行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方面的教学。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观评记录】 叶老师执教的《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我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极高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折服。通过这节课,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几点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

一、主要优点是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剪刀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分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的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不但能从研究的问题、收获、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能死搬硬套,要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物理的积累,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要学以致用,要善于发现,敢于发现,让生活与物理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杠杆的实例,要善于发现,仔细钻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建议 (1)如果学生自主讨论时间再稍微多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再多些,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一些。(3)合理调控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本节课给我的体会是: 教学中,要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授课人: 单位:

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主题】杠杆的平衡条件 【时间】1课时 【课标要求】2.2.6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能从身边的物品中抽象出理想的杠杆模型,了解杠杆 的定义;理解支点、阻力、动力。 2. 通过观察生活中两个情景,理解阻力臂、动力臂,并能正确画出。 3. 通过实验,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定义及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信息化资源:电脑、暴风影音播放器、实物投影仪 常规资源:剪刀(1个)、镊子(1个)、钳子(1个)、螺丝刀(1个)、核桃夹(1个)、勺子(1个)、三角板、食品盒(1个)、核桃两个。 杠杆(10个)、钩码(10盒)、托盘天平(1个)。

【评价设计】 1.通过“探究”活动(一)(二)、问题1及课堂形成性练习1、2;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情景设置(一)、(二)及问题2、3及课堂形成性练习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探究”活动(三)、(四)及问题4、5、6及课堂形成性练习4;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探究”活动(五)及问题7检测过程与方法中目标4的达成。 【设计说明】设计教学活动前,首先明确怎样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依据评价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达到明确“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的目的。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 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 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 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 的定义。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巧妙的应用,利用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杠杆及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杠杆的应用很广泛,但杠杆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来熟悉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名词术语:支点:杠杆绕着转动固定不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二、杠杆平衡条件

初中物理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1 杠杆教学设计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画受力示意图,这节课认识并画出杠杆的动力和阻力都不困难;力臂的学习学生即使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仍然有些困难,这里需要老师讲解要清楚,同时要有一些相关的练习来训练和巩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探究过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困生也能熟悉实验的操作过程及结果,我安排了四人一组进行实验,组内学优生学困生搭配,分工并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学优生起了帮带的作用。在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不难,正确率很高。总之,这节课相比较而言,对初中孩子们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将本节课的相关练习题完成的不错! 在动画引入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的接受了杠杆的概念。力臂的学习是个难点,学生结合数学点到线的距离弄明白了力臂的概念之后,画力臂的练习做的还不错。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参与度高,在四人一组进行的探究实验中,几乎所有小组在共同合作的前提下都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非常不错。因此在反馈练习和达标检测练习中,学习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都不错。相信再结合后期的巩固练习,学生能够将这节较难学的内容掌握好。 杠杆的知识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但

要注意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好分寸,因为这个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出力臂,教师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12、1 《杠杆》学案 反馈练习一 画出下面两个杠杆的力臂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数据表格 实验次数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1/N 阻力臂l1/cm 1 2 3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练习二 1.如图,杠杆已经平衡,下列仍能使杠杆平衡的做法是() A.左右各减一个钩码 B.左减两个、右减一钩码 C.左右各向外移一个小格 D.左右各向内移一个小格 2.如图所示为活塞式抽水机,若加在柄上的动力F1为 180N,动力臂l1是50cm ,阻力臂l2为20cm,求活塞对柄的阻力F2是多大? F F

初中物理_第1节 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下《11.2杠杆》教学案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 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称不等 量的水果。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因为要使杠 杆达到平衡,如果 杆秤不平衡了,就 无法称出水果的 多少,且要根据水 果的多少来移动 秤砣或更换秤钮。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与水果及秤 砣重量,还有他们 与杠杆提手之间 的距离有关。 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探究杠杆的 平衡条件。

探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讨论实验步骤。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记录的是杠杆上的格数,如果不在水平位置平衡,那么臂长就不等于格数×格长了。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 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学生分组认真探究,将结果填入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中,同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学生: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章 第一节 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 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1课时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 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杠杆 观察下图中物体的工作特点,请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 让学生按下图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力的大小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大。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问:那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无法解释(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出示课上练习纸让学生在图上画出过支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这一点有些学生的准备知识可能不足,老师可先观察,若学生画得很好,老师就略画一下,若不行,老师就得详细示范给学生看)并标上l1、l2。 问:l1、l2哪个大?F1、F2哪个大? 老师再来解释要使杠杆保持静止状态,力的大小不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而是跟支点到刚才的直线的距离有关,我们把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跷跷板的示意图,并示范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请同学们画出下图的力臂。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 教师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1)确定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定力臂。 探究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们把刚才杠杆所处的状态叫杠杆的平衡,所谓杠杆的平衡就是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那么杠杆的平衡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初中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2.2.6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把杠杆识别出来。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在杠杆上确定杠杆的五要素。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 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 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杠杆的生活实例指出杠杆的五要素;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 准确找出力臂; 2. 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实例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基 本的技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能知道,并能正确的使用部分简单机械,但他们对它们的原理并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见的实例入手,概括杠杆的共同点。考虑到学生对力臂理解有一定困难,可首先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够将 动力臂与点到线的距离联系起来,并比较力臂的大小;对实验探究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能识别杠杆。 2、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二)方法目标(认知策略) 1、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对杠杆的发展史的学生,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 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四)教育类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一)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所需器材(分组情况):演示实验:杠杆、铁架台、核桃钳、剪刀,杆秤。 二人一组的分组实验:杠杆、铁架台、勾码。 (三)多媒体课件 五、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体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五 大主张,体现四个基本程序及主要策略的运用;可以运用“ 以问题探究为主 的课堂教学程序) 1

初中物理_杠杆(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等工具,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深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而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节内容是“力和运动”知识的加深和拓展,变现在由原来的物体受力平动,拓展到杠杆受力转动,从二力平衡的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力平动的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而杠杆受力转动的效果不仅和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支点的位置有关。层层递进,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而且也为后续学习滑轮和其他简单机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杠杆的特征,让学生亲身体验用瓶起子打开瓶盖,再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感悟杠杆模型,使学生全面认识生活中的杠杆;在学习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中,有两个难点,一是阻力方向的确定,二是力臂的理解与确定。通过引导学生层层分析突破难点;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两点:实验前调节水平平衡是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调节水平平衡是便于直接测量力臂的大小。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初步感悟杠杆模型;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经历探究杠杠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杠杆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初中物理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师通过演示生活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唤起选择性知觉,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一、杠杆 1.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在的作用下的硬棒叫做杠 杆,此硬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 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有哪些?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用字母标出。 (2)动力:,用字母标出。 (3)阻力:,用字母标出。 (4)动力臂:,用字母标出。 (5)阻力臂:,用字母标出。 练习巩固 如下图所示的杠杆,请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二、杠杆平衡的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 _____。 1、如图所示的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处于平衡状态,杠杆重不计。物体A重100N,AO=0.6m, BO=0.3m ,求:物体B受到的重力。 2、如图,一轻质杆OA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可绕O点转动,已知0A=0.3m,OB=0.2m,在A 点处悬挂一G=20N的重物,在B处施一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拉 力F为多少N? F G (1) (2) (3) B A O F

初中物理_杠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课标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物理素养为目的,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观察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运用多元的评价对学生适时、有度的“激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 所以,本课尝试做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力图转变学生以往只是认真听讲、单纯记忆、练习巩固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发现新知和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适时的精讲、点拨使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归纳、推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杠杆》学情分析 (1)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2)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不喜欢老师的单独说教,更喜欢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杠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中考理化实验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的操作能力。 (2)杠杆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所以本节课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辨认出杠杆,准确找出杠杆五要素;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能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工具,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探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深入探究其平衡条件,进而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符合课程基本理念。 学生有“力与运动”知识作为基础,已经初步了解了平衡的概念,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已有初步认识。在探究平衡条件时,学生结合天平的使用,对钩码挂在哪边产生什么效果有直观的理解。可以由浅入深学习本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讲述,教室明显感觉到杠杆力臂的得出是本节一个难点。学生可能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与教师的初次尝试,引导不够熟练有很大关系。但总体学生还是可以通过画图理解力臂的定义。 至于平衡条件的得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还可以。 杠杆是鲁科版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力和运动”知识的加深和拓展,表现在由原来的物体受力平动,拓展到杠杆受力转动。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物体受力平动的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有关,而杠杆受力转动的效果不仅跟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支点的位置有关。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杠杆的特征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体验一: 体验二: 杠杆在动力、阻力作用下静止或者匀速转动,我们称之为杠杆平衡。 F F F F

达标训练 1、请在图1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 画出图2中新型核桃夹手柄受到力F的力臂。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①小明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右端下倾,那么他应该将杠杆左端 的螺母向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现已在左端A点挂有 4 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平衡,钩码应挂在何处?(请设计两种方案,在下图中画出) 杠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简单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 三、导入 章首图(板书课题) 四、新授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铁架台)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 处理转动的方向问题,引出杠杆平衡。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要想了解杠杆,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图1图2

初中物理_第1节 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了解我国杠杆的发展史,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课前准备】: 铁架台、杠杆、钩码、细线、铁丝、弹簧测力计、三角板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 (学生心中有杠杆的形象,但无此概念,所以可以将标题先写在黑板上。由帮老师拔钉子引出本章学习内容,进而了解简单机械——杠杆。但现实中在一个新盒子上很少钉有钉子,通常在木板和墙上有钉子出现,因此最好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比如:老师想用这个木箱子,可是发现它上面有个钉子,谁能帮我把这个钉子拔出来? 〖师〗:该怎么做呢?一生上来展示一下 〖生〗:要用工具 〖师〗:家注意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师〗:聪明,能想到借助工具来完成生活中的难题,真得很棒!这个羊角锤,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生活里复杂的机械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简单机械构成的。 机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与机械有关的知识。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一种最简单的机械----杠杆 二.课内探究: (一).认识杠杆: 那什么才是杠杆呢?实际上刚才这个同学用的羊角锤就属于杠杆,下面我给大家介 绍几种杠杆,大家注意看,这些工 具在使用时有什么特点?以及这些工具自身结构(硬度、形状等)有什么特点? 〖生〗:小组讨论,并试着回答 ①外形多样②质地较硬③使用时用力,已剪刀为例:两个力④绕固定的点⑤转 ,这种运动形式我们以前在物理上从未研究过.(简单板书要点) 〖师〗:在板书要点基础上归纳杠杆的三要素 〖师〗:那杠杆还有没有其他要素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1.认识力臂(三要素的出现有些牵着学生走的意味,此处可以考虑放手给学生,自学完成。对于力臂,用了足够的时间,丰富的办法解决力臂。力臂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是牛鼻子。) (老师通过3次改动实验,完成对力臂及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的认识,这是本节的亮点之一。) 〖师〗:下面我要对我造的这个杠杆做3次改动,注意观察现象,同时思考,这三处改动说明杠杆的平衡受哪些因素影响?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机械和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 件 【学习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知道杠杆的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理解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4、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活动1: 分别用撬棍撬大石块、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吸取式抽水机”抽水。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1)它们都受到了______的作用。(2)它们都绕着某一个____________转动。 (3)它们都是一根____________。 杠杆的定义: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活动2:观察生活中的杠杆,了解杠杆的五个要素: (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是: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2)使杠杆转动的力是_ 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_ 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4)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用字母______表示。 (5)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是,用字母______表示。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其他的: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 (1)调节螺母,将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0.5N),用F1、F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1、L2表示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移动其悬挂位置,使杠杆再一次水平位置平衡。将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3)再次改变钩码的数量和悬挂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4、观察分析实验数据,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 小练习:1、如图所示,用撬棒撬石头,手握在撬棒的末端B端,其中AO为阻力臂L2=0.1米,OC为动力臂L1=0.7米,石头对撬棒A端的阻力F2为3500牛,求在B端要用多少向下的动力F1才能撬起石头?

初中物理_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 2.2.6 知道简单机械,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 课标解读 1、在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个要素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探究杠杆的平衡 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4、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 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达标迁移 1、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在挂钩码前先要调节,使杠杆在位置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数学表达式为。 2、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的杠杆己平衡,若在两端各减去一只钩码,则杠杆( ) A仍然平衡 B失去平衡,右端下降 C失去平衡,左端下降 D无法判断. 第4题第3题 4、(4号选做)要使图所示杠杆平衡.可在A处向上施加牛的力,也可在B处向下施加牛的力。 教学程序量表 时间2016-3 地点初三、13班 授课人观察人王静 观察记录 序号教学程序用时 1 定向自探10 2 碰撞反刍25 3 达标迁移 5 ……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为了实验探究的方便。 ①我们用刻度均匀的木尺替代跷跷板,作为杠杆。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木尺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两串钩码替代小兔和小鸭,分别挂在支点的两侧。 ③两串钩码的重力大小等于木尺两侧受 到的拉力。左边这串对木尺的拉力看为动力F 1,支点到左侧悬挂点的距离记为l 1,也就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那么,右边这串对木尺的拉力就是阻力F 2,支点到右侧悬挂点的距离记为l 2。(F=G ) ④实验中通过改变钩码的数目来改变F 1和F 2的大小,调节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来改变l 1和l 2的大小,使木尺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教师强调:①一定注意,为了实验的方便,支点一侧只挂一串钩码。②实验中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扶着木尺,有的负责挂钩码,有的则负责记录数据,共同完成实验。③在看木尺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要轻轻放手,防止杠杆剧烈摇晃。 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记录你们的实验数据,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根据各小组实验和讨论情况,适时给予适当点拨。 实物投影:展示2—3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请小组代表讲解本组的实验方法,明确数据l 1和l 2的测量方法,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数据中l 1和l 2是点到点的距离,即支点分别到左右两侧悬挂点距离。 4. 分析与论证 教师:分析实验数据,根据F 1、l 1和F 2、l 2的大小关系,可以得出: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条件是: 。 学生活动4:快乐合作、发现真谛 实验 次数 左边 右边 动力F 1/N 距离l 1/cm 阻力F 2/N 距离l 2/cm 1 2 3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合作能力。

初中物理_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使用杠杆、滑轮或其他简单机械中的任何一种,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是对教学的最低要求。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其与课标要求相比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各种用具和机械图片,提取出杠杆的概念. (2)通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应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和通过人体内部杠 杆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通过男女生拔钉子比赛游戏,体会使用简单机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和探究,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介绍杠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些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材分析 【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不同形式的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经过科学抽象出杠杆的概念,初步体会物理教学中建立物理模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具体目标: 2.2.6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4.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5.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杠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最基本的内容。从原始的、简单的撬棒的应用,到现代的、复杂的各种机械装置中都能够找到杠杆原理的应用;它为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打下了基础。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例,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再结合教材图10-2,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点拨中突出了“评估”的方式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鉴于课标要求及对于本节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重难点如下: 重点: 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1、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定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2、对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认知目标所需的知识基 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已知) 学生自 己能解 决与否 教学中需要补充 的知识和生活经 验(需教师指导)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杠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最基本的内容。从原始的、简单的撬棒的应用,到现代的、复杂的各种机械装置中都能够找到杠杆原理的应用;它为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打下了基础。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例,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教材,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点拨中突出了“评估”的方式方法。 本节课是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应用于一体的探究课。其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处理数据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画杠杆的力臂是本节的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出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探究第一课时,杠杆与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情分析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扫帚、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 等生活中的杠杆,但缺少的是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其中物理道理。例如为什么要使用机械?如何从生活中的杠杆抽象出物理的杠杆?什么是力臂,力臂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使用省力杠杆优点明显,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却不明原因不明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巧妙整合教学内容,给出恰当的场景,让学生建立科学的“杠杆”及其学会如何应用杠杆让生活更方便。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且现阶段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力的有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奠定基础。 效果分析

初中物理_1.杠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