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净化

关于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净化

关于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净化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净化

向妮娅

数百年来,净化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以什么为净化的对象,有很多关于这些的研究和讨论,至今研究者们都未能达成一致。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解为基础,探讨《诗学》中有关净化的解释。一、《诗学》中提到悲剧和净化的地方

在第一章中说诗作是模仿,在第二章中说诗作中悲剧把韵律、歌曲、语言作为媒介使用。悲剧的对象是优秀的好人。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此种活动至今仍流传于许多城市(第4章),以格律文的形式模仿严肃的人物,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内,这是悲剧和史诗的不同(第5章)。悲剧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

继这处之

后,情节起因于行动者的性格和思想,这个性格在第

15章、思想在第19章中被提出来考察。情节的长度以能容纳足够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篇幅为宜(第7章),情节应该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第8章),既能使

人惊异又能表现因果关系的事件最能引发怜悯和恐惧(第9章)。复杂的情节里伴随突转、发现和苦难(第

10、11章),悲剧由开场白、场、退场及合唱等组成(第12章)。

但是,第13章中关于优秀的情节应该表现有缺点或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的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论述,给了一个有用的启示。可以认为说明了与净化有关的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关于“怜悯和恐惧”在第14、15章中有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净化的解释

如上所述,书中提及净化的地方较少,特别是几乎没什么进一步的说明。净化这个词在原文中写作卡塔西斯,而它的意义也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卡塔西斯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大致有三个意思:(1)医学用语,是“宣泄”的意思;(2)宗教用语,是“涤罪”的意思;(3)道德用语,则是“净化”的意义。一直以来,西方文艺史上对于卡塔西斯在悲剧中的作用有两种解释,首先是净化说,第二种是“宣泄说”。回想一下自身的情感经验,在面对可怕或有威胁的景象、事物时,我

们是否意识到自我的安全对崇高感或美感产生的至关重要性。当我们站在屋内隔着玻璃看到电闪雷鸣中远处的一棵大树被闪电劈断时,与当我们身处暴风骤雨中看到身边的一棵大树刚被闪电劈断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呢?显然不同。一般来说,前者的感受会是感叹自然之伟大,而后者则是赶快逃离以保安全,至于审美或是感叹的情绪,则并不重要。当然,并不能说此时就没有惊讶或崇敬,只是它们的存在几乎被危险完全掩盖,只有在找到了容身之所后再来抒发了。也就是说悲剧是引发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之高涨,把这样郁积的感情发泄出来。

三、净化在悲剧观里的运用

悲剧的作用在于根据出色的梗概,引发恰当的怜悯和恐惧之情的净化。所谓恰当可以解释为“有节度”、“把过度的感情中庸化”。

在被《诗学》称赞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因如神所预言杀父娶母,便自残双眼,流浪国外。知道这个传说的观众,神谕和自己杀人都不考虑一边诅咒先王杀人犯一边诅咒自己,激烈地谴责说事实的预言者忒瑞西阿斯,看到这个感到恐惧和怜悯。俄狄浦斯王的行为不是恶劣的行为,不过也不能说他自己完全没有责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他认为悲剧主人公第一不应该是极好的人,因为好人遭厄运令人反感;第二不应是极恶的人,因为极恶的人遭厄运是应该的,既不令人怜悯也不令人恐惧;第三也不应与一般人太相似,因为这样的人无足轻重。而最好的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极好的人坏而又比一般人好,这样的人因自身的某些过失或弱点而遭受厄运。悲剧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感来净化人的情感。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63.

②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

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2).

③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研究

14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教学内容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 仿说

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 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 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

关于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净化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净化 向妮娅 数百年来,净化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以什么为净化的对象,有很多关于这些的研究和讨论,至今研究者们都未能达成一致。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解为基础,探讨《诗学》中有关净化的解释。一、《诗学》中提到悲剧和净化的地方 在第一章中说诗作是模仿,在第二章中说诗作中悲剧把韵律、歌曲、语言作为媒介使用。悲剧的对象是优秀的好人。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此种活动至今仍流传于许多城市(第4章),以格律文的形式模仿严肃的人物,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内,这是悲剧和史诗的不同(第5章)。悲剧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 继这处之 后,情节起因于行动者的性格和思想,这个性格在第 15章、思想在第19章中被提出来考察。情节的长度以能容纳足够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篇幅为宜(第7章),情节应该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第8章),既能使 人惊异又能表现因果关系的事件最能引发怜悯和恐惧(第9章)。复杂的情节里伴随突转、发现和苦难(第 10、11章),悲剧由开场白、场、退场及合唱等组成(第12章)。 但是,第13章中关于优秀的情节应该表现有缺点或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的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论述,给了一个有用的启示。可以认为说明了与净化有关的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关于“怜悯和恐惧”在第14、15章中有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净化的解释 如上所述,书中提及净化的地方较少,特别是几乎没什么进一步的说明。净化这个词在原文中写作卡塔西斯,而它的意义也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卡塔西斯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大致有三个意思:(1)医学用语,是“宣泄”的意思;(2)宗教用语,是“涤罪”的意思;(3)道德用语,则是“净化”的意义。一直以来,西方文艺史上对于卡塔西斯在悲剧中的作用有两种解释,首先是净化说,第二种是“宣泄说”。回想一下自身的情感经验,在面对可怕或有威胁的景象、事物时,我 们是否意识到自我的安全对崇高感或美感产生的至关重要性。当我们站在屋内隔着玻璃看到电闪雷鸣中远处的一棵大树被闪电劈断时,与当我们身处暴风骤雨中看到身边的一棵大树刚被闪电劈断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呢?显然不同。一般来说,前者的感受会是感叹自然之伟大,而后者则是赶快逃离以保安全,至于审美或是感叹的情绪,则并不重要。当然,并不能说此时就没有惊讶或崇敬,只是它们的存在几乎被危险完全掩盖,只有在找到了容身之所后再来抒发了。也就是说悲剧是引发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之高涨,把这样郁积的感情发泄出来。 三、净化在悲剧观里的运用 悲剧的作用在于根据出色的梗概,引发恰当的怜悯和恐惧之情的净化。所谓恰当可以解释为“有节度”、“把过度的感情中庸化”。 在被《诗学》称赞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因如神所预言杀父娶母,便自残双眼,流浪国外。知道这个传说的观众,神谕和自己杀人都不考虑一边诅咒先王杀人犯一边诅咒自己,激烈地谴责说事实的预言者忒瑞西阿斯,看到这个感到恐惧和怜悯。俄狄浦斯王的行为不是恶劣的行为,不过也不能说他自己完全没有责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他认为悲剧主人公第一不应该是极好的人,因为好人遭厄运令人反感;第二不应是极恶的人,因为极恶的人遭厄运是应该的,既不令人怜悯也不令人恐惧;第三也不应与一般人太相似,因为这样的人无足轻重。而最好的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极好的人坏而又比一般人好,这样的人因自身的某些过失或弱点而遭受厄运。悲剧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感来净化人的情感。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63. ②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 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2). ③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研究 14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优.选)

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 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 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摹仿自然的艺术则是得到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是微不足道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而后两种世界都是感性的,都不能独立存在,惟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柏拉图以神造的床指称为理式,以木匠造的床指称理式的摹本,以画家画的床指称理式的“摹本的摹本”或“他们的产品与真理隔着两层”。 二、柏拉图的模仿说

悲剧创作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渊博的学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竟雄霸了两千年,其中文艺本质论、文艺功用论、悲剧论影响很大 四、悲剧创作论 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悲剧艺术十分繁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的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行程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悲剧的定义和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出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关于悲剧情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一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在这些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即剧情的安排。他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因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拟某种性格,而在于模拟某一行为,通过行为表现性格。他说:“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亚里士多德主张,戏剧应该以情节为中心,不能以性格为中心,要求戏剧情节应该统一、完整和长度适当。戏剧情节只限模拟“一件行为”,所有事迹都要围绕这一行为,事迹之间应有或然或必然的联系,每个事迹都是整体中的有机成分。剧情安排必须体现事件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情节必须有适当长度,观察时间太短,则印象模糊;观察时间太长,则印象零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节整一律”,不只是着眼于戏剧的形式美,它既是对作品形式的要求,也是对作品内容的要求。关于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过失说”。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着重探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遭遇,他认为悲剧的特殊功能是激发怜悯与恐惧。他解释说:“怜悯是因为此人不应有此大难,恐惧是因受难者是我辈中人,怜悯是怜惜不应之难,恐惧是为如我者恐惧。”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既不大德至善,也非穷凶极恶,而是“介乎这两者之间:它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他所以陷于否运,并非引起邪德败行,而是由于…过失?……甚或宁要更好,不要更劣。”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首先含有丰富的辨证因素:悲剧人物不是无辜受难,而却犯有过失,所以咎由自取并不违背道义原则,同时,悲剧人物没有邪德败行,但却遭到严惩,所以值得同情,能够引起怜悯与恐惧。其次“过失说”打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应只归结为人所无法驾驭的命运,而应到人自身的性格与行为中去寻找,要重视人的责任与完善。例如伟大的悲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迷茫、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整个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是他没有复仇的机会和方法,而是他的性格的缺陷导致他的悲剧性,从而被史学史上称为“延宕的王子”。中国悲剧性人物也是如此。例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他骁勇善战、粗中有细,但他性格的弱点导致了他的灭亡。“妇人之仁”使他在鸿门宴上错过了杀刘邦的机会,以至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而亡。关于悲剧作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末尾提到,通过人物的动作,“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以取得悲剧的效果,此外,他在《政治学》卷八《论音乐教育》中也讲到“净化”:“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些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这种情感之所以得到净化,是由于观众受了理性的指导,满足了无害的快感,从而引起道德作用和审美效果,赋予“净化”以积极的教育意义。“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从而恢复心理的健康。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使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以疏导,使过弱的怜悯与恐惧受到激发,从而在剧情的引导之下达到适度;经过多次戏剧陶冶,这种适度的感情就会成为习惯,借此获得心理健康,并且培养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首先,他把悲剧人物的塑造和观众的心理效果紧密的联系起来,开创了悲剧乃至文艺研究的心理学方向。其次,他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亚里士多德反对古希腊以来的命运悲剧观,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当然,他把名声显赫、出身贵族的奴隶主作为悲剧的主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学号:13121230 姓名:成李英 内容摘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主要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悲剧论主要集中的《诗学》的文化审美内涵,及对“卡塔西斯”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后,在探讨今天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卡塔西斯当代审视 引文: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在人类的历史上,他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西方哲学,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直到今天,悲剧评论家和学生们仍然十分关注他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模仿的就是本质的东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表象;在于他不但给出了文艺理论史上的第一部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还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给出悲剧定义,列出悲剧六要素,讨论悲剧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提出悲剧的布局方式等等。 正文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它们只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 在柏拉图认为史诗比悲剧优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哥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爱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尼采也曾严肃地指出:悲剧属于献媚艺术之列,它只描写娱乐之事,不描写有用之事。苏哥拉底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还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它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在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辩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资的图解”,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辩,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比起世界上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 说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 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摹仿者,在他那里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符合逻辑的定义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的。 一方面和其他所有的诗一样,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然而悲剧中的行动与其他艺术或者其他种类的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另一方面与喜剧中行动细微的高低起伏相比,悲剧中的行动是琐碎的有趣的。悲剧中命运的改变会引起重大的结果的。 如果悲剧中的行动太长或者太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太简单而不能引起命运的的重大改变或者太简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悲剧就是去了它的有效性。 根据悲剧的定义中“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悲剧激发的情感只能是怜悯和恐惧。在我看来他对于希腊悲剧的解释过于狭窄,尽管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动荡的,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Vol.15 No.4 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 Aug.2016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 李 恒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 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 论。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I06 A 1671-8127201604-0080-0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 《诗学》原名为“ ”,译为“论诗的 PoietikeTekhne 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本文将主要对 《诗学》是现存最早的悲剧理论著作,在文学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进行详细综述。 哲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这本著作影响了西方的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简介 文艺思想,对于从古至今的学者们研究美学理论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 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其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及科 如今《诗学》只存留26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创造 学中几乎所有学科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其 诗和悲剧。其中诗的本质与起源、诗与悲剧的异 老师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更对其一些观点进行批 同、模仿占了5章,而悲剧论部分占了17章。《诗 判。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按照事物 学》关注悲剧的定义、成分及悲剧的影响,下文将对 原本样子进行描述、分类;柏拉图谴责纯粹的模仿, 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健 二、《诗学》及其悲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康的冲动。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生物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机体主宰的,其论著是系统的、理智的,其中不含柏 现存只有26章,但其在《诗学》中的文艺思想影响了 拉图的唯心主义。《诗学》中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 后来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理论。国内外学者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关于诗歌态度的一种反驳: 将《诗学》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对其中阐述的悲剧 他认为诗是理性的,主张对诗进行科学理性的分 理论进行探究。 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物 意大利文学批评家 LodovicoCastelvetro 于 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包 1570年将《诗学》译成意大利语并对其进行注释,继 含其美学思想,他将其他科学,例如生物学、心理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想象说并提出 “三一 收稿日期: 2016-03-17 作者简介:李 恒(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 究。 ·80·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 《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

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第二,对象上的差别。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关于“完整”,亚里斯多德有着三重所指,一是情节的完备。二是情节的整一。这是强调一部悲剧只写一个事物或事件、行动。三是情节的严密。 (二)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 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三)亚里士多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P158)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差异 “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对其在认识论中存在不同的解读。 “摹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主要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与摹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柏拉图认为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念世界而来,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因此认为摹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且还会“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摹仿说”,但更多的是对柏拉图的批判。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摹仿,但因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种类的艺术。他还认为摹仿是人的本性,摹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如果把希腊的文艺概貌比作群峰竞秀的景观,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无疑代表着突兀的双峰。他们虽然是师徒关系,但在“摹仿说”方面他们存在很大的不同。亚里土多德的“摹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老师柏拉图观点基础上形成的,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他们关于“摹仿说”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第一,“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础。他认为理式是神的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创造了现实世界。他以理式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只是认识真理,不许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在他看来,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一、题解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形式因高于质料因,同时兼有动力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王天华]

艺术教育 98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 王天华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雅典的学院讲课时,写成了《诗学》这部著作。《诗学》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了戏剧的起源,而且第一次给它们下了准确的定义并指出艺术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发疯人的作为,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为了制造艺术创作的一定的净化,使情节按照这些章法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戏剧的效果。他所提出来的悲剧的手法、规律、规则和特点,对欧洲的文艺思想和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讨论悲剧的时候,亚里士多德首先对它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个定义涉及到了悲剧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他又进一步指出:“情节是行动的模仿,性格是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他的主张很明确:悲剧中的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的艺术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行动和性格作为戏剧的要素,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行动比性格更为重要。行动是戏剧的基础:“情节为悲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这与以性格为主的现代戏剧是不相同的。 在论述悲剧的结构特点时,他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这种复杂即是通过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与发现(从不知到知的转变)而达到结局的行动。他在悲剧稍次的结构——即简单的情节与行动中,认定以穿插式为劣。所谓穿插式的情节,是指“穿插的承接见不出必然的联系……把情节拉得过长,超过了布局的负担,以致各部分的联系也必然被扭断”。这是对情节统一性的 生动叙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社会道德在悲剧鉴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悲剧要“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否则将会成为败笔而“引起反感”。 从这种心理分析中,他提出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好人的原则,因为任何有道德感的观众很难施怜悯于一个十足的歹徒。怜悯借助的是道德感,恐惧借助的是切身感,怜悯与恐惧使悲剧与观众的内心连接起来,所以悲剧人物具有普通性、普遍性。在古希腊戏剧中,借用神话的形象取得了悲剧效果,原因在于这些神话形象与人类的形象相似,神话人物因蕴藏着一颗人的灵魂而与观众声息相通,正如《诗学》所说的“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 怜悯和恐惧是鉴赏悲剧时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悲剧的目的。《诗学》中规定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悲剧力图使观众产生怜悯和恐惧,但怜悯和恐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它们,使观众的感情升高一层。眼泪、唏嘘、紧张,可以而且应该充溢于演出悲剧的剧场,但是当观众离开剧场走向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不应该继续处于眼泪、唏嘘、紧张之中,他们应该比看戏的时候平静,而这种平静与走进剧场之前的平静相比,感情应该更圣洁一些。这就是必须通过怜悯和恐惧,而又不能止于怜悯和恐惧的净化。 亚里士多德对喜剧的论述虽然篇幅不多,但同样是精彩和深刻的:“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人’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亚里士多德并不重视喜剧,称之为“一种对轻松的、不重要的行为的模仿,借以引起笑声”。这是根据雅典的戏剧状况和习惯而说的。他在其他著作中还说:“文雅的诙谐、不文明的诙谐,仅此而已……”他说,由于喜剧一开始并不受到重视,没有引起注意,所以喜剧起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就不像悲剧那样清楚了。他能说出悲剧演出的演员一个个是谁增加进去的,但对喜剧则不能,只知道雅典诗人克剌忒斯 首先编写喜剧情节来取代以前的一般讽刺形式。在他看来,这正是喜剧成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节。一般的讽刺形式,不管是诗还是初步包含戏剧意味的片断演出,只是表现个别的人,而喜剧则“按照可然律组织情节,然后给人物任意起些名字”。这是一般的讽刺形式向喜剧过渡的一个飞跃。 喜剧与一般讽刺形式的区别之处实际上是所有具有典型价值的文艺样式的特点,于是,亚里士多德用如下这一带有定义性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喜剧的特殊性: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面具虽是又怪又丑,但不致引起痛感。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戏剧要求揭示内容具有效果性、紧凑性,鲜明而急速地揭示性格的手段,尖锐的冲突,以及人物语言刻画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生活的逼真性,特别是在动作中显示的完成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揭示主题思想,等等,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虽然不尽相同,但可以在《诗学》中追溯到一些可见的论述。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使古代希腊的美学思想达到了顶点,在欧洲的文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这是事实,并非过分之言。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肯定了文艺的社会功能,提出模仿必须揭示事物的内存本质和规律,强调有机整体的概念,指出文艺创作的心理根据和理智过程,都是正确而深刻的。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徐良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