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5 No.4

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Aug.2016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

李 恒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

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

论。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I06

1671-8127201604-0080-0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

《诗学》原名为“

”,译为“论诗的

PoietikeTekhne

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本文将主要对

《诗学》是现存最早的悲剧理论著作,在文学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进行详细综述。

哲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这本著作影响了西方的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简介

文艺思想,对于从古至今的学者们研究美学理论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 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其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及科 如今《诗学》只存留26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创造 学中几乎所有学科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其 诗和悲剧。其中诗的本质与起源、诗与悲剧的异 老师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更对其一些观点进行批 同、模仿占了5章,而悲剧论部分占了17章。《诗 判。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按照事物 学》关注悲剧的定义、成分及悲剧的影响,下文将对 原本样子进行描述、分类;柏拉图谴责纯粹的模仿, 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健 二、《诗学》及其悲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康的冲动。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生物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机体主宰的,其论著是系统的、理智的,其中不含柏 现存只有26章,但其在《诗学》中的文艺思想影响了 拉图的唯心主义。《诗学》中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 后来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理论。国内外学者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关于诗歌态度的一种反驳: 将《诗学》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对其中阐述的悲剧 他认为诗是理性的,主张对诗进行科学理性的分 理论进行探究。

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物

意大利文学批评家 LodovicoCastelvetro 于 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包 1570年将《诗学》译成意大利语并对其进行注释,继 含其美学思想,他将其他科学,例如生物学、心理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想象说并提出 “三一

收稿日期:

2016-03-17

作者简介:李 恒(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

究。

·80·

第4期李恒: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

律”;除此之外,颇具影响力的《诗学》译本还有I.到疏泄”[2]19。这个定义中包含了悲剧的性质、模仿

Bywater的();媒介、模仿方式以及悲剧的功用。

AristotleontheArtofPoetry1909

S.H.Butcher的?

TheoryofPoetry除了悲剧的定义以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Aristotles

();的?还论述了悲剧的六个成分:形象、性格、情节、言词、andFineArt1951G.F.ElseAristotlesPo-

:(),国内《诗学》的诸多译歌曲和思想。言词和歌曲是指上文悲剧定义中的

eticsTheArgument1957

本都是从这些著作中翻译而成。德国哲学家尼采模仿媒介;形象是指定义中的模仿方式;而情节、性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诗学》的悲剧理论进格及思想则为模仿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1986

行了批判,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源于希腊人内心的最重要的是情节,与此观点相呼应的是情节论。悲

痛苦和冲突。德国剧作家莱辛的《汉堡剧评》中以剧中的人物要满足四点:善良、适合人物的身份、近《诗学》为基础,认为悲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怜悯与似真实、首尾一致,满足这四点才会产生悲剧的特

恐惧净化观众的情感,并创立了市民剧理论。定效果。但是要创作出理想的悲剧人物,以上四点中国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其文艺思想并不足够。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过失说,也就是说

的研究数量要远超国外。国内学者对于《诗学》及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

其文艺思想研究主要以20世纪后涌现的一些《诗(一)模仿说

学》中文译本为基础,这些中文译本主要是从上述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一样,也认为悲剧是通过的一些国外译本汉译而成:商务印书馆于1933年出模仿来进行艺术表现的艺术类型,因此他将悲剧的版的傅东华的译本;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于1953年出性质定义为模仿。他对于希腊人眼中“模仿”的理

版的天蓝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的解要比柏拉图深刻:他认为模仿不是被动地抄袭,

罗念生的译本;商务印书馆于1996年出版的陈中梅而是要发挥人类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是反映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崔延表面的现象,而是揭示本质与内在联系。亚里士多

强的译本《论诗》、年出版的缪灵珠的译本。我德与柏拉图对于模仿的观点最大的不同在于柏拉1998

国众多学者基于上述《诗学》汉译本,对其中的文艺图认为诗与真理隔着两层,而亚里士多德肯定现实理论进行分析与应用。赵振羽()的博士论文世界以及艺术的理性与真实性,认为艺术所模仿的

2013

研究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而上学解读;李平是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在《诗学》第四章()的博士论文《神抵时代的诗学》探究了柏拉中提到:“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2004

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理论;张丰()通过亚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模仿,并通过模仿获

2013

士多德的《诗学》对其语言观进行分析;刘小枫得了最初的知识。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探究《诗学》的译名;李志雄()讨论《诗到快感”[3]47。这里强调的是人类具有模仿的本能,20092006

学》中的古典叙事理论;唐媛()则从《诗学》的然而人类需要将这种“模仿的本能”发展为“模仿的

2014

目的论角度对文学的内在结构进行探究。一些研艺术”,进而形成一种艺术类型。我们明白人类的

究者通过《诗学》或悲剧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天性中存在一些本能冲动,但是这些人性中原始的例如:孟静的“一部荡气回肠的悲剧———用亚里士冲动可以通过理性的作用不断地进行完善,最终转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变成为具有理性形式的普遍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张树娟的“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观照下的模仿说是其诗学理论的基础,通过模仿说谈论悲剧2012

《哈姆雷特》”();魏腾飞的“解析红楼梦中贾宝及艺术创作的性质。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模仿说2010

玉人物悲剧性———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就成为作家们文学创作的原则。

()。除了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其悲剧理(二)净化说

2011

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之外,其余大部分研究都古希腊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净化”是实现是对其文艺思想、悲剧理论进行解读或综述。艺术目的的根本。净化是可以借由艺术使某种过

三、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概述于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得到的一种无害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定义为:“悲剧是对于一个的快感[4]57。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于悲剧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悲剧的功用是引起读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者的怜悯与恐惧,进而达到陶冶这些情绪的目的。

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于人物的行动“怜悯”是对于遭受了不该遭受的苦难的别人,而

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而使这些情感得“恐惧”是由于这个“别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人

·81·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年

们之所以会被痛苦的情节所打动从而产生出怜悯和恐惧,正是源于自我的情感体验[5]117。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一样,都认为人性中包含情感。但是柏拉图认为要压制某些情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情感的积蓄压抑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应当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情感的抒发,将多余的情绪宣泄出去,从而净化心灵。悲剧就可以充当这个调节身心、宣泄情绪的合适渠道。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想正反驳了柏拉图对于诗使人性中的卑劣情绪得到

“滋养”的控诉。

(三)过失说

过失说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人物的界定。悲

剧的结局一般都是悲惨的,其情节通常都是主人公由福转祸。希腊学者将希腊悲剧归咎于命运,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却从不提命运。他对于悲剧主角的悲惨结局的看法是辩证的。一方面他认为主人公应当是遭受了不该遭受的人,这样才能引起观众怜悯。另一方面他认为主角的悲剧命运是一定程度的咎由自取,是由于其自身的某种过失导致,这说明他认为悲剧主角的性格同我们自己类似,这样才会使我们感到恐惧。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包括两种:一种是主人公的判断不明导致的错误,一种是主人公道德选择导致的错误。无论哪一种,最终遭遇不应遭受的悲惨结局的主人公都应该既不是完美的好人,也不是道德败坏的人,而是处在两个极端中间的、与普通人相近的人。“这些人不具备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1]37。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犯错误,他们的结局才会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

(四)情节论

“悲剧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乃是悲剧的基

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

[6]37

。亚里士多德在《诗 学》中用了长达9章的篇幅来探讨 “情节”。《诗学》中还论述了悲剧中的情节应当是可能发生的事,即

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而非已发生

的事。他进一步将诗与历史进行了区分:诗人与历史家的区别就在于历史家描述的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诗人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诗所述的是普遍的事情,历史所述的则为个别的事情,因此诗比历史更严肃。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情节的两个重要成分:突转和发现。“突转 ”是指 “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的方向”,顺境与逆境间的切换;

“发现”是指 “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

[1]33

。突转和发现能够有效地致使戏剧产生冲突情节,继

而发展为悲剧,产生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

四、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两千多年来影响了众多西方学者的思想及理论。本文主要讨论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的美学思想及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对其老师柏拉图思想的批判式继承,对于诗及模仿等观点的看法都与柏拉图存在异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探讨了包括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的悲剧理论,并从悲剧的定义、构成要素等对于悲剧及如何创制悲剧进行了讨论。《诗学》及悲剧理论都对西方的文艺理论及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众多学者借鉴。

参考文献:

[1]姚介厚.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学报,2001(5).

[2]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3]亚里士多德.诗学 [M].陈 中 梅,译.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2006.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5]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J].

西方文艺理论研究,2008(2).

[6]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

4. [责任编辑 袁培尧]

AnOverviewofTragedyTheoryinAristotlesPoetics

LIHeng

(CollegeofForeignLan

guage

,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

AncientGreekphilosopherAristotlecriticalyinheritedthepredecessorsthoughtsandthenformedhisownaes-theticth

eory.InhisPoetics,

Aristotlespentplentyofchaptersindiscussinghistragedytheory.Heofferedhisowndefinitionoftragedyandexpoundedthetheoriesofimitation,

catharsis,error,

plotandsoon.ThispaperdiscussedAristotlesPoeticsandhistragedytheory.

Keywords:Aristotle;Poetics;

tragedytheory

·82·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述评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和先哲们迥然不同,他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并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从戏剧的历史来源来看,德国最早发明“戏剧学”这个词汇,而中国的戏剧学研究始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戏剧的本质在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关系,戏剧从诗中的分离以及戏剧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集体性,《诗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诗学》全书而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主要集中在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对于《诗学》的结构一般采用六分说,即《诗学》现存26章,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另外也有五分说和三分说,三分说相对于六分说以及五分说而言更显得简洁清晰,第一部分(第1-5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由于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也就形成艺术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第6-22章)分析了悲剧的定义及其特点第三部(第23-26章)分析了悲剧与史诗的异同。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本次论文参照了罗念森的诗学文本,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借用

悲剧创作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渊博的学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竟雄霸了两千年,其中文艺本质论、文艺功用论、悲剧论影响很大 四、悲剧创作论 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悲剧艺术十分繁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的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行程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悲剧的定义和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出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关于悲剧情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一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在这些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即剧情的安排。他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因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拟某种性格,而在于模拟某一行为,通过行为表现性格。他说:“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亚里士多德主张,戏剧应该以情节为中心,不能以性格为中心,要求戏剧情节应该统一、完整和长度适当。戏剧情节只限模拟“一件行为”,所有事迹都要围绕这一行为,事迹之间应有或然或必然的联系,每个事迹都是整体中的有机成分。剧情安排必须体现事件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情节必须有适当长度,观察时间太短,则印象模糊;观察时间太长,则印象零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节整一律”,不只是着眼于戏剧的形式美,它既是对作品形式的要求,也是对作品内容的要求。关于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过失说”。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着重探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遭遇,他认为悲剧的特殊功能是激发怜悯与恐惧。他解释说:“怜悯是因为此人不应有此大难,恐惧是因受难者是我辈中人,怜悯是怜惜不应之难,恐惧是为如我者恐惧。”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既不大德至善,也非穷凶极恶,而是“介乎这两者之间:它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他所以陷于否运,并非引起邪德败行,而是由于…过失?……甚或宁要更好,不要更劣。”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首先含有丰富的辨证因素:悲剧人物不是无辜受难,而却犯有过失,所以咎由自取并不违背道义原则,同时,悲剧人物没有邪德败行,但却遭到严惩,所以值得同情,能够引起怜悯与恐惧。其次“过失说”打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应只归结为人所无法驾驭的命运,而应到人自身的性格与行为中去寻找,要重视人的责任与完善。例如伟大的悲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迷茫、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整个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是他没有复仇的机会和方法,而是他的性格的缺陷导致他的悲剧性,从而被史学史上称为“延宕的王子”。中国悲剧性人物也是如此。例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他骁勇善战、粗中有细,但他性格的弱点导致了他的灭亡。“妇人之仁”使他在鸿门宴上错过了杀刘邦的机会,以至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而亡。关于悲剧作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末尾提到,通过人物的动作,“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以取得悲剧的效果,此外,他在《政治学》卷八《论音乐教育》中也讲到“净化”:“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些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这种情感之所以得到净化,是由于观众受了理性的指导,满足了无害的快感,从而引起道德作用和审美效果,赋予“净化”以积极的教育意义。“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从而恢复心理的健康。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使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以疏导,使过弱的怜悯与恐惧受到激发,从而在剧情的引导之下达到适度;经过多次戏剧陶冶,这种适度的感情就会成为习惯,借此获得心理健康,并且培养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首先,他把悲剧人物的塑造和观众的心理效果紧密的联系起来,开创了悲剧乃至文艺研究的心理学方向。其次,他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亚里士多德反对古希腊以来的命运悲剧观,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当然,他把名声显赫、出身贵族的奴隶主作为悲剧的主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符合逻辑的定义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的。 一方面和其他所有的诗一样,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然而悲剧中的行动与其他艺术或者其他种类的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另一方面与喜剧中行动细微的高低起伏相比,悲剧中的行动是琐碎的有趣的。悲剧中命运的改变会引起重大的结果的。 如果悲剧中的行动太长或者太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太简单而不能引起命运的的重大改变或者太简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悲剧就是去了它的有效性。 根据悲剧的定义中“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悲剧激发的情感只能是怜悯和恐惧。在我看来他对于希腊悲剧的解释过于狭窄,尽管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动荡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着作,他的着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着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着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Vol.15 No.4 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 Aug.2016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 李 恒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 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 论。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I06 A 1671-8127201604-0080-0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 《诗学》原名为“ ”,译为“论诗的 PoietikeTekhne 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本文将主要对 《诗学》是现存最早的悲剧理论著作,在文学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进行详细综述。 哲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这本著作影响了西方的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简介 文艺思想,对于从古至今的学者们研究美学理论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 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其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及科 如今《诗学》只存留26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创造 学中几乎所有学科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其 诗和悲剧。其中诗的本质与起源、诗与悲剧的异 老师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更对其一些观点进行批 同、模仿占了5章,而悲剧论部分占了17章。《诗 判。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按照事物 学》关注悲剧的定义、成分及悲剧的影响,下文将对 原本样子进行描述、分类;柏拉图谴责纯粹的模仿, 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健 二、《诗学》及其悲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康的冲动。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生物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机体主宰的,其论著是系统的、理智的,其中不含柏 现存只有26章,但其在《诗学》中的文艺思想影响了 拉图的唯心主义。《诗学》中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 后来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理论。国内外学者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关于诗歌态度的一种反驳: 将《诗学》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对其中阐述的悲剧 他认为诗是理性的,主张对诗进行科学理性的分 理论进行探究。 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物 意大利文学批评家 LodovicoCastelvetro 于 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包 1570年将《诗学》译成意大利语并对其进行注释,继 含其美学思想,他将其他科学,例如生物学、心理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想象说并提出 “三一 收稿日期: 2016-03-17 作者简介:李 恒(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 究。 ·80·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学号:13121230 姓名:成李英 内容摘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主要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悲剧论主要集中的《诗学》的文化审美内涵,及对“卡塔西斯”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后,在探讨今天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卡塔西斯当代审视 引文: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在人类的历史上,他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西方哲学,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直到今天,悲剧评论家和学生们仍然十分关注他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模仿的就是本质的东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表象;在于他不但给出了文艺理论史上的第一部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还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给出悲剧定义,列出悲剧六要素,讨论悲剧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提出悲剧的布局方式等等。 正文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它们只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 在柏拉图认为史诗比悲剧优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哥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爱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尼采也曾严肃地指出:悲剧属于献媚艺术之列,它只描写娱乐之事,不描写有用之事。苏哥拉底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还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它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在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辩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资的图解”,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辩,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比起世界上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报告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一、诗学的涵义 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 Techne)。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是他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是: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论证》等。《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最新的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和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

诗学

《诗学》小议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通常被看作文艺理论或者是美学的名著,是古希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美学和文论专著,也是西方第一部这样的专著。本文拟从它的创作背景﹑悲剧论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小议《诗学》。 关键词:《诗学》,创作背景,悲剧论,影响 一.创作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主要是学和教的一生。他的生平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称之为“第一次雅典时期”:17岁的时候就进入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在那里呆了二十年。不是说读书整整读了二十年,他属于品学兼优,很快就留校,然后升讲师﹑副教授,当了柏拉图的助理。柏拉图死后他就离开了雅典,在外面晃荡了十三年,干了很多事情,包括当太保。然后再回到雅典,自己办学教书,教书的时间二十年。因此他的作品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学院时期和后学院时期。《诗学》通常被断定为后学院时期的作品,就是他第二次回到雅典写的东西了,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诗学》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处于奴隶制度的古希腊。那个时候的希腊哲学家用研究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文学艺术和美学,他们认为文学艺术只是被动的模仿,因此离真理甚远。《诗学》就是针对这一观点而展开讨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不仅是模仿,它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诗人必须把行动变换为语言:雕刻家必须把人体和人的表情用泥或石头表现出来。 《诗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悲剧辩护。在那时的希腊,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原因在于史诗更接近抽象思维。柏拉图认为如果在他的理想国里上演悲剧,会败坏公民的道德,所以他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防止他们把公民教导成脆弱﹑畏惧和怯懦的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深入研究,并写成了《诗学》为诗人辩护。 二.悲剧论 《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专著,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全书课分为五个部分:1至5章综述艺术分类的原则:6至22章集中论述悲剧:23至24章阐述史诗:25章是批评论:26章对史诗与悲剧进行比较。所以说《诗学》的着眼点是悲剧。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创作实践的总结。亚里士多德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从悲剧定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与史诗、喜剧的比较界定悲剧,并且揭示悲剧、悲剧性的审美内涵。 ⒈ 从悲剧与史诗的区别来看 首先,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而且是对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事件的组合即情节才是悲剧的灵魂,悲剧的效果主要靠它产生。而史诗则不是对行动的摹仿,它是通过叙述,诗人用语言来摹仿事物和人。亚里士多德比较了悲剧与史诗,肯定了悲剧情节完整,故事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整个事件按因果关系有机地集中在一起,不旁逸斜出,也不可删削或挪动其中的任何一部分能在较短的篇幅内达到摹仿的目的,这种集中的表现给人的快感比史诗费时的、冲淡的表现给人的快感要强烈得多。因此,悲剧比史诗更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七章提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和节奏。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人物的行动何由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王天华]

艺术教育 98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 王天华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雅典的学院讲课时,写成了《诗学》这部著作。《诗学》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了戏剧的起源,而且第一次给它们下了准确的定义并指出艺术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发疯人的作为,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为了制造艺术创作的一定的净化,使情节按照这些章法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戏剧的效果。他所提出来的悲剧的手法、规律、规则和特点,对欧洲的文艺思想和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讨论悲剧的时候,亚里士多德首先对它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个定义涉及到了悲剧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他又进一步指出:“情节是行动的模仿,性格是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他的主张很明确:悲剧中的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的艺术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行动和性格作为戏剧的要素,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行动比性格更为重要。行动是戏剧的基础:“情节为悲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这与以性格为主的现代戏剧是不相同的。 在论述悲剧的结构特点时,他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这种复杂即是通过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与发现(从不知到知的转变)而达到结局的行动。他在悲剧稍次的结构——即简单的情节与行动中,认定以穿插式为劣。所谓穿插式的情节,是指“穿插的承接见不出必然的联系……把情节拉得过长,超过了布局的负担,以致各部分的联系也必然被扭断”。这是对情节统一性的 生动叙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社会道德在悲剧鉴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悲剧要“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否则将会成为败笔而“引起反感”。 从这种心理分析中,他提出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好人的原则,因为任何有道德感的观众很难施怜悯于一个十足的歹徒。怜悯借助的是道德感,恐惧借助的是切身感,怜悯与恐惧使悲剧与观众的内心连接起来,所以悲剧人物具有普通性、普遍性。在古希腊戏剧中,借用神话的形象取得了悲剧效果,原因在于这些神话形象与人类的形象相似,神话人物因蕴藏着一颗人的灵魂而与观众声息相通,正如《诗学》所说的“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 怜悯和恐惧是鉴赏悲剧时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悲剧的目的。《诗学》中规定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悲剧力图使观众产生怜悯和恐惧,但怜悯和恐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它们,使观众的感情升高一层。眼泪、唏嘘、紧张,可以而且应该充溢于演出悲剧的剧场,但是当观众离开剧场走向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不应该继续处于眼泪、唏嘘、紧张之中,他们应该比看戏的时候平静,而这种平静与走进剧场之前的平静相比,感情应该更圣洁一些。这就是必须通过怜悯和恐惧,而又不能止于怜悯和恐惧的净化。 亚里士多德对喜剧的论述虽然篇幅不多,但同样是精彩和深刻的:“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人’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亚里士多德并不重视喜剧,称之为“一种对轻松的、不重要的行为的模仿,借以引起笑声”。这是根据雅典的戏剧状况和习惯而说的。他在其他著作中还说:“文雅的诙谐、不文明的诙谐,仅此而已……”他说,由于喜剧一开始并不受到重视,没有引起注意,所以喜剧起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就不像悲剧那样清楚了。他能说出悲剧演出的演员一个个是谁增加进去的,但对喜剧则不能,只知道雅典诗人克剌忒斯 首先编写喜剧情节来取代以前的一般讽刺形式。在他看来,这正是喜剧成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节。一般的讽刺形式,不管是诗还是初步包含戏剧意味的片断演出,只是表现个别的人,而喜剧则“按照可然律组织情节,然后给人物任意起些名字”。这是一般的讽刺形式向喜剧过渡的一个飞跃。 喜剧与一般讽刺形式的区别之处实际上是所有具有典型价值的文艺样式的特点,于是,亚里士多德用如下这一带有定义性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喜剧的特殊性: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面具虽是又怪又丑,但不致引起痛感。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戏剧要求揭示内容具有效果性、紧凑性,鲜明而急速地揭示性格的手段,尖锐的冲突,以及人物语言刻画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生活的逼真性,特别是在动作中显示的完成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揭示主题思想,等等,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虽然不尽相同,但可以在《诗学》中追溯到一些可见的论述。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使古代希腊的美学思想达到了顶点,在欧洲的文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这是事实,并非过分之言。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肯定了文艺的社会功能,提出模仿必须揭示事物的内存本质和规律,强调有机整体的概念,指出文艺创作的心理根据和理智过程,都是正确而深刻的。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徐良瑛)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审美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审美《金锁记》 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为背景,讲述了曹七巧人性沦落的悲剧。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审美《金锁记》,两者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悲剧性格、悲剧情节和悲剧效果三个方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金锁记》;悲剧性格;悲剧情节;悲剧效果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他在研究和总结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指的是戏剧,但他的一些理论也适合于小说,同样可以用它来审美一些具有“悲剧性”的小说。而张爱玲的《金锁记》就可以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为支点,从悲剧性格、悲剧情节和悲剧效果三方面来进行审美。 一、悲剧的产生:性格 性格是指个人的思想、行动上的特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性格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性格显示人的内涵,是人物行为的基础,甚至认为“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悲剧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悲剧人物的品质,性格又决定了人物行动的性质,特别是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做选择时,更能显现人物的性格在事件发展中的作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很大程度上与她的性格弱点有关。她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姑娘时代的她有着自由活泼、泼辣暴躁的性格,有着比较健康的人性。可是她的兄嫂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患有骨痨的姜家残废二公子。原本有着勇敢刚强直爽一面的她,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后,而且嫁了这么一个自小卧病在床的废人,还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这就使其性格产生了矛盾,也注定了她命运的悲剧性。她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屈从命运,而又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她一方面追求物质享受,一方面又想从精神上挣脱,在这矛盾性格的主导下,七巧始终挣扎在欲望和现实的夹缝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只能写“介入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含义:一是悲剧的主角是普通人,而是其陷于悲剧境地是因他犯了错误,也即“过失说”。此观点放在主人公七巧的身上很是合适。她出身下层小商贩家庭,对于无常的人生,她本没有挣扎,在战乱的时代里也没有远大理想,但她做成了姜家二奶奶,只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她的喜怒哀乐与她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了,情欲的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起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

从《诗学》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

从《诗学》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 发表时间:2018-04-12T08:50:21.59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2期作者:樊平[导读]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在《诗学》中称赞德索福克勒斯的 樊平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100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在《诗学》中称赞德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在情节安排上具有整一性,同时性,悲剧性的特点。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乱伦方面。在悲剧感受方面,《俄狄浦斯王》带给观众的悲剧感受是“怜悯”与“恐惧”同时发生的。从审美体验上来看《俄狄浦斯王》具有崇高美。关键词:情节安排悲剧性悲剧感受崇高美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予以高度评价。本文将从情节安排、悲剧感受、审美体验三个方面来赏析《俄狄浦斯王》,具体分析如下:一.情节安排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2]”;亚里士多德在悲剧的六要素里,认为情节是第一位的,没有情节的悲剧不能称之为悲剧。《俄狄浦斯王》在情节方面的构思可圈可点。 (一)整一性 《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具有整一性。剧本一开始交待城邦瘟疫是俄狄浦斯王追查真凶的源头,在查真凶的过程中,穿插俄狄浦斯与先知、克瑞翁、报信人之间的故事到最后真相大白。以追查真凶这个主要情节回忆其他枝节,因果相连,有始有终。并且全文采用闭锁式的结构,矛盾相对集中,一个地点、一个主要行动、一天的时间,完美地应用了“三一律”。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的要求,体现了情节的整一性。 (二)同时性 同时性指的是发现与突转的同时发生。亚里士多德认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俄狄浦斯王》便是最佳的发现与突转的同时发生。 《俄狄浦斯王》中的第一次发现是伊俄卡斯忒说“先王死在三岔路口”,引发了俄狄浦斯的顾虑,一旦事实确凿身份突转,由明君变成杀害前任国王的凶手。第二次发现是报信人告诉俄狄浦斯波吕玻斯死亡的消息,并告诉他不是波吕玻斯亲生的,从而引发俄狄浦斯对自己身世的发现,剧情突转,挣脱命运却被命运捉弄,追查凶手的正义之士恰恰就是凶手。 (三)悲剧性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乱伦。乱伦就是破坏固有规则,《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代替了他的父亲,使他相对于子女而言,具有了父亲和兄弟的双重身份。第二,从他成为母亲配偶的身份来看他自己,俄狄浦斯王便成为了自己的父亲。从而人伦亲属关系也就遭到了完全的破坏。第三,俄狄浦斯王从真凶的追查者成为真凶,实现了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发现仇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也是一种自指性的乱伦俄狄浦斯王对自身的定罪本身就有着乱伦的性质,这也是《俄狄浦斯王》中悲剧性所在。同时这种乱伦的差错是无心的,因为无知酿成的不幸使《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得到升华。 二.悲剧感受 《诗学》中阐述悲剧感受应体现为“怜悯”与“恐惧”如影随形。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怜悯和恐惧不会发生或不会同时发生的情况大抵为: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俄狄浦斯王》带给观众的悲剧感受“是怜悯”与“恐惧”同时发生的。读者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俄狄浦斯的不幸,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读者俄狄浦斯具有同等“无知”的地位,不能以超然和全知的态度来欣赏“他者”的不幸,因此《俄狄浦斯王》所带给观众的就是直接的伤害:最后的真相也会使读者产生极度的幻灭感,是切身的痛苦和折磨,是真切感受到的恐惧,也是《俄狄浦斯王》成功所在。 三.审美体验 从美学风格上讲,古希腊悲剧大都是崇高型的悲剧[3]。悲剧主人公大都是英雄,具有坚强的性格、敢于抗争的精神、公正善良的品质《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代表。第一,俄狄浦斯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君王。在征服怪兽斯芬克斯之前,为过往路人的安全,他几乎是怀着必死的信念去回答她的谜语;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尽管先知忒瑞西阿斯和牧羊人一再暗示俄狄浦斯本人就是凶手,他也没有停止追查的脚步;真相大白后俄狄浦斯用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恳求克瑞翁将他驱逐出忒拜,没有丝毫乞怜的意思。所有些都能体现出他那种坚强的性格。第二,俄狄浦斯是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在得知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后逃离他乡,即使在波吕玻斯寿终正寝之后怕犯下“娶母”的大罪,他依旧没有回乡。这种抗争精神在他身上发展到极致。他明知命运是神的安排,不可更改还是做出最大的努力去逃避这种可怕的命运。第三,俄狄浦斯是善良的,他愿意尽力帮助乞援人,面对瘟疫时不仅为自己悲痛还为臣子悲痛更为城邦悲痛。他也是公正的,在追查凶案时态度坚决当诅咒不幸落到自己头上时,他没有食言,义无反顾为城邦牺牲自己。总之,从审美体验上来看《俄狄浦斯王》具有崇高美。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王》在情节安排上具有整一性,同时性,悲剧性的特点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乱伦方面。在悲剧感受方面,《俄狄浦斯王》带给观众的悲剧感受是“怜悯”与“恐惧”同时发生的。从审美体验上来看《俄狄浦斯王》具有崇高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 [2] 朱光潜 . 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3]高瑾.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J].语文知识,2015(11):26-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