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修改稿)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修改稿)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修改稿)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修改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概念 (1)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1)

(一)认识上的特征 (1)

(二)意志上的特征 (2)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法律后果 (2)

四、过于自信的过失之结果回避义务 (3)

(一)关于结果回避义务 (3)

(二)过于自信过失的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4)

五、过于自信的过失其他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 (4)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联系区别 (4)

1、联系 (4)

2、区别 (4)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5)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6)

六、结语 (7)

注释 (7)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

摘要: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我国司法界偏重于对故意犯罪的研究,相关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相反对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相关的论著寥寥可数,是刑法理论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这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惩治此类过失犯罪的实践需要是不相协调,本文从过于自信的过失各个方面进行阐叙,浅显的论述加强关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刑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过于自信,过失,危害结果、法律后果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能够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轻率过失、懈怠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这就是过于自信过失的认识因素。已经预见的事实,轻信能够避免是行为人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的同时还实施该行为的主观原因。轻信能够避免,是指在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非真实可靠的。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一)认识上的特征

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而实施该行为。行为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主观能力、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作用或者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

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可能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或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而不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属于直接故意,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轻信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在预见到结果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可靠。轻信能够避免主要表现为:其一,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和客观的有利因素;其二,行为人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轻信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区别于其他罪过形式的重要特征,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对于行为人而言,他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他之所以相信,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他认为有一定的根据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只不过这种根据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叫做过于自信的过失。例如:一个铁路职工能够立功并进而长一级工资,决定设险后抢险。他将一块巨石搬到铁轨上,打算在列车驶来的那一刹那,将石头推出去,但由于他为了推出“险情”,从而使自己留的时间太少,已经来不及冲上去,列车撞上了石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职工在搬石头是,相信不会出现最后的危险结果,其根据就是一切都在自己的设计控制之下,显然这个根据是不可靠的,最后危害结果还是发生了。

(二)意志上的特征

在意志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因为他轻信能够避免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行为人虽然没能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识,采取一定的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轻信能够避免又表明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便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认为“轻信能够避免”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这种意志因素也是不需要司法机关积极证明的因素。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法律后果

我国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以汽车驾驶员为例,某驾驶员已经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制动不灵,需要修理,但由于急于出车跑业

务,并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超,出不了事,结果遇到紧急情况,将人撞死。作为驾驶人员,汽车制动不灵,可能会造成事故,是应该预见到的,但该驾驶员自认为技术高超,怀着侥幸心理,结果造成危害,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我国刑法过失犯罪不处罚未遂、中止与预备;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所有的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是侵害犯)。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我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由此可见我国在过失犯罪处罚上比故意犯罪要轻得多。

四、过于自信的过失之结果回避义务

(一)关于结果回避义务

结果回避义务,即我国刑法学者通常所说的“已经预见”后的“当为义务”,行为人在行为时,由于其“当为”的结果回避义务,以至于已经预见到结果却轻信能够避免,导致结果发生并危害社会,成立过失罪。一般认为,结果回避义务是指要求行为人在已经履行了结果预见义务后,应当集中注意力,保持意识的紧张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防止、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义务。[3]法律之所以要求行为人履行“结果回避义务”,其目的就在于要求行为人有效地防止、避免已经预见到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消除其行为以及结果的社会危害性。这种义务主要来自法律法令和社会日常生活的要求。关于义务包括的内容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避免结果的义务分为排除危险状态的义务、在危险状态中保持谨慎的义务、积极避免危害结果的义务等三个方面;二是将其分为在危险状态中保持谨慎态度的义务、消除危害结果的义务。其实这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其无疑不是认为在履行结果回避义务时,主观上必须对已经预见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有紧张和集中的意识和意志,并为履行结果回避义务采取客观上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保持谨慎态度是前提,消除危害结果是目的,而排除危险状态本身就是为了避免结果的发生。当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忧虑和关注,注意事态的发展,抑止自己的不良行为。尤其是业务行为本身具有的危险性,行为人更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以随时准备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危害结果。[4]之所以强调消除危害结果的义务,是因为行为人在危险状态中仅有谨慎的态度而无足够举措有效消除危害结果时,仍属没有履行结果避免义

务;而当行为人的行为导致某种危险状态出现时,其有义务消除这种危险状态以避免结果的发生。

(二)过于自信过失的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要认定行为人对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第一,要看行为人是否违反了“保持谨慎的态度义务”,即是否遵守了对已经预见的严重危害结果持以紧张和集中的意识与意志;第二,要看是否违反了“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的义务”,在能够避免结果发生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结果时,就认为违反了结果回避义务,就认定存在过失。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已经认识到危害社会的结果可能会发生,而且其主观心理上也害怕其发生,从而产生一种畏惧感。于是乎,行为人一方面会积极地对促使危害结果发生的不利条件加以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会对避免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加以斟酌,在比较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过于自信”判断,即这种结果很有可能不会立即发生,但也意识到这种结果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行为人毅然冒险地实施了该行为,并造成了该种结果的发生。这实际上是一种侥幸心理,也是行为人没有很好地履行结果回避义务的内在原因。对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来说,履行“保持谨慎的态度义务”的能力是主观层面的,应该以社会一般人或平均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再结合行为人本身的履行能力进行综合评判;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结果的发生的义务”的履行则主要以行为人本人的履行能力为标准来评判。行为人有履行结果回避义务的能力而没有履行或没有有效地履行应认定为对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五、过于自信的过失其他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联系区别

1、联系: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均是我国过失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2、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义务和具有预见能力,这种预见义务来源于法律的规定,或者职务、业务的要求,或者公共生活准则得要求(2)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具

有两个特点:(1)“已经预见”,即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 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一者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一者是应当预见到而没有预见到。一者是没有履行避免义务,一者则是没有履行预见义务。[5]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例如:甲某的车刹车不灵,某日和乙某去参加同学聚会,乙某建议先修车再去,甲某认为自己车技了得刹车失灵不是问题,于是不听建议直接开车前往。结果途中遇一大转弯,刹车失灵,车辆失去控制,摔倒在桥下,乙某重伤。甲某的行为就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车技,对预见到的危害结果轻信能够避免,从而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作为“刑法中最困难和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在理论上非常深奥而实践中又十分重要。

间接故意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1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用公式表示为“可能发生+放任发生”。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在认识特征上表现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发生社会危害性。[6]在意志特征上表现为行为人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极易混淆。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并且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从本质上看,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律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律消极不保护的态度。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因此对二者的区别认识也应当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着手:

从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认识上看:刑法对二者的认识因素做了不同的规定。刑法明文规定,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是处于“明知”,而过于自信过失中,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只是“预见”。“明知”与“预见”从主观上说,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认识过程是不一样的。间接故意的心理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不是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产生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则不同,具有这种心理者虽然也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主观上认为,由于他自○1《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故意犯罪的含义。

身能力、技术、经验和某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即他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产生了错误认识,在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下,主观和客观不一致。

(2)从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来说,刑法对二者的意志因素做了不同的规定。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确确实实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为危害结果完全违背其本意,并且行为人利用主客观条件希望能够避免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因为采取的措施不对或依赖的主客观条件不具备才导致结果的发生,可以说是行为人判断上的失误。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根本不存在希望或不希望的心理状态。[7]而是明知这种结果有可能发生,仍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行为人看来,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其心理。行为人完全不关注结果如何。

从法律责任上看,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其次,法律责任强度不同。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由此可见,同样造成了死亡的后果,故意犯明显要比过失犯重得多。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或者虽然采取了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但结果仍然不可避免,对于这种不可抗力,显然不能认定为过失犯罪。[8]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行为人在离结果发生的时刻(A 点)不可能避免结果的发生,但以此之前的时刻(B点)具有避免结果的可能性时,如果B点的行为具有危险性,则仍然可能认定为过失。例如,某甲没有驾驶执照,却在马路上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时.因为缺乏驾车技能,而没有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行为人没有能力避免结果为由否认过失犯罪的成立;因为行为人在没有驾驶执照的情况下驾驶汽车(B点)本身就具有危险性,而且行为人完全可以不驾驶汽车,也不应当驾驶汽车,事实上只要他不驾驶汽车就不会发生事故,所以具有过失责任。○1再如,某乙持有驾驶执照,但他在极度疲劳时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因为无力控制汽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在极度疲劳时驾驶汽车本身(B点)就具有危险性,故不能以事后无力控制汽车(A点)为由而否认其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又如,某丙持有驾驶执照,在驾驶面包车时,让6岁的儿○1转引自《刑事案例》2009年版

童坐在副驾驶位上。行至某商店门前,某丙停车购物,但没有使发动机熄灭,6岁儿童便驾驶面包车前行。行人发现后大叫,某丙急忙从商店跑出试图避免结果发生,但由于车速过快,导致他人死亡。某丙在离结果发生的时刻(A点)确实不可能避免结果的发生.但他在购物时不使发动机熄灭的行为(B点)就具有过失,而且该行为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具有危险性,因而也不能以某丙当时没有能力避免事故为由而否认其过失责任。[9]我国《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不是犯罪。”[10] 由此可知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事件的法律后果明显不同。在我国刑法上,不可抗力不过成犯罪。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法律上有规定的构成犯罪。虽然都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其主观意识不同、客观条件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

六、结语

在当今我国司法界中偏重于对故意犯罪的研究,轻视对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研究的情况下。加强对其的研究十分必要。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在我国屡见不鲜。只有加强对其的研究才能深入的了解该类犯罪,从而遏止这类犯罪的频繁发生,尽可能的避免其社会危害性。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轻信自己能够避免其发生。主观上并未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排斥危害结果发生的。过于自信与疏忽大意,间接故意以及不可抗力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把握好了他们之间的区别点才能更好的系统的研究和了解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从而更好的为当事人辩护,争取相应的权利。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我国司法的公平和正义。由此可见加强关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刑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对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研究,积极宣传其危害性,让公民保持高度警惕性,遇事情积极主动承担责任义务,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过失案件的发生,为我国构建文明、和谐、法制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秉松. 刑法教科书[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199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M]. 法律出版社 ,2009.

[3] 许士闻,李君. 试谈过于自信的过失之结果回避义务[OL].

https://www.doczj.com/doc/0a10765980.html,/shiwuyanjiu/xingjianshiwu/200805/t20080529_14035.html访问时间:2011-11-09.

[4][德]卡罗尔文.德国刑法典[M]. 冯军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5]乐欣. 过失犯罪中如何考察注意义务

[OL].ht tp://w ww.scx sls.co m/a/20110701/3702.ht ml访问时间:2011-11-09.

[6] 诉讼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

[7]赵秉志. 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 2007

[8] 高铭暄、王作富. 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

[9]刑事审判案例[M].法律出版社, 2002

[10]徐跃飞. 刑法教程[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小学二年级关于自信乐观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小学二年级关于自信乐观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嘲笑丑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像孩子一样可爱——《小猪唏哩呼噜》 如沐春风——《第十二只枯叶蝶》 随心而动——《柳树风声》 最盼望的童年——《长袜子皮皮》 小学二年级关于珍惜感恩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温暖的诗意——《猜猜我有多爱你》 你是我们的天使——《你来了,我们就变成一家人》 变呀变呀变——《爷爷一定有办法》 为反对找个理由——《兰心的秘密》 我的心啊在家乡——《时代广场的蟋蟀》 我们拥有一颗心——《乌丢丢的奇遇》 用心寻找——《小王子》 简单也可以精彩——《亮晶晶》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 小学二年级关于幻想冒险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天真快乐的乐趣——《爱丽丝漫游奇境》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寻找男子汉——《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春天来了——《雄狮·女巫和衣橱》 唤醒童年的幻想——《魔法师的帽子》

漫画般的故事——《大林和小林》 想象力就是所向披扉的魔法——《大魔塔》 静静如兰花开放——《风的旱冰鞋》 随幻想飞翔——《格列佛游记》 小学二年级关于分享接纳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这个城市不寒冷――《城市的麻雀》 快乐其实很简单――《鬼灵精》 让生活更光彩――《凯琪的包裹》 特别的你有特别的美――《鼹鼠的月亮河》 我们曾经的样子――《淘气的故事》 让这个世界更美丽――《花婆婆》 捍卫尊严――《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窗边的小豆豆》 爱是一片晴朗的天――《人间有晴天》 小学二年级关于坚持执著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童话全集》 为愿望而努力――《鼹鼠做裤子》 为名誉而战――《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为自由而坚持――《邦戈历险记》 交换的代价――《出卖笑的孩子》 永远地飞翔――《彼得·潘》 勇敢者最美的姿态――《草原上的小木屋》 我就是我――《风之王》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过失犯罪原因论(一)

过失犯罪原因论(一) 摘要对于犯罪之过失犯罪原因的探讨,不仅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首要解决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分析和预防过失犯罪的必备基础。因此在坚持主客观统一以及内外因有机结合的方法论基础上,从主体自身因素和主体外在因素探究过失犯罪原因(主要为心理原因),对于认识过失犯罪以及预防过失犯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过失犯罪原因主体因素主体外因素大凡世界,社会纷繁复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推进,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在我国正处于转型和改良的发展阶段,犯罪现象依然客观存在,有增无减,不容乐观。在建立健全法律规制的同时,探讨犯罪原因,追溯犯罪本质,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对于“什么是犯罪,人为什么会犯罪?”不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且是众多犯罪学家和犯罪心理学家义不容辞的研究核心。对于行为人为什么会犯罪以及其犯罪心理的探讨,古今中外各学者观点不一,尚无定论。笔者试图避免从宏观角度探讨犯罪原因,力图从微观角度探索导致过失犯罪的原因(心理原因),揭示过失犯罪之犯罪人背后鲜为人知的原因。 对于过失犯罪的界定,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则为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指行为人对行为的危害结果虽有预见,但由于过于自信而仍实施该行为,这是一种有认识的过失。探索过失犯罪的原因不得不建立在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基础之上。对于犯罪原因界定,国内外学者没有统一的认识,西方不同学者分别基于不同学科角度,对个体犯罪原因提出不同的主张。(1)生物学原因论,包括体型说,遗传说,内分泌失调说,物质代谢异说等理论。(2)精神病理学犯罪原因论,包括病态人格说,低能说等学说。(3)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包括古典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新精神分析学观点等。(4)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包括犯罪模仿论,不同接触论,条件作用论,社会学习论等。(5)多元犯罪原因论。 我国学者对犯罪原因的探讨有:(1)台湾法学家,犯罪学家林纪东认为:“犯罪的形成,有其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造因至为复杂”。(2)犯罪心理形成原因论,包括内外因素论,动力因素论,聚合效应论,主客观辩证统一论等。(3)行为发生原因论,包括“犯罪心理结构+犯罪机遇——犯罪行为”论,“刺激——个体——反应模式——个体综合结构论——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论等。 纵观中外学者的犯罪原因之观点,笔者发现对于犯罪原因的探讨,不仅争议大而且反映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各学者站在宏观角度分别对犯罪原因进行了理论解释,作为犯罪范畴之过失犯罪其犯罪原因同样在各学者的理论解释范畴内。因此对于犯罪原因纷繁复杂的争议必然导致对过失犯罪原因的争议。 对于犯罪原因界定或者确定并非易事,但值得肯定的是在理解或者界定犯罪原因时,不能片面的认为一个或者几个确定的因素是导致犯罪的最终原因,犯罪原因本身是一个复杂因素的复合体或者结合体,因此探讨过失犯罪的原因时,不仅要遵循犯罪原因研究的方向而且要坚持全面、发展、联系、主客观统一以及内外因结合的观点。罗大华教授认为:犯罪原因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不外是主体因素和主体之外的因素两大类。因此对于过失犯罪原因的研究也应从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两个大方面就行探讨。基于这两大方面本文力图探究导致过失犯罪背后不为重视的心理因素。 对于过失犯罪原因的揭示,必须坚持主客观统一以及内外因结合的原则,过失犯罪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犯罪主体自身的原因,而且外在复杂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量对象。一、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内因素(一)心理因素 在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中,心理因素更具有决定性。它表明了过失犯罪人的主观性,在引发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修改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概念 (1)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1) (一)认识上的特征 (1) (二)意志上的特征 (2)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法律后果 (2) 四、过于自信的过失之结果回避义务 (3) (一)关于结果回避义务 (3) (二)过于自信过失的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4) 五、过于自信的过失其他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 (4)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联系区别 (4) 1、联系 (4) 2、区别 (4)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5)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6) 六、结语 (7) 注释 (7)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 摘要: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我国司法界偏重于对故意犯罪的研究,相关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相反对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相关的论著寥寥可数,是刑法理论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这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惩治此类过失犯罪的实践需要是不相协调,本文从过于自信的过失各个方面进行阐叙,浅显的论述加强关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刑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过于自信,过失,危害结果、法律后果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能够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轻率过失、懈怠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这就是过于自信过失的认识因素。已经预见的事实,轻信能够避免是行为人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的同时还实施该行为的主观原因。轻信能够避免,是指在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非真实可靠的。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一)认识上的特征 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而实施该行为。行为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主观能力、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作用或者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

认识自我 超越自我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探讨“自信心”的建立 [ 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了解自信者的表现,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活动与表演相结合。 教学教具:漫画“自卑、自信、自大”,表格“我的优点”。 课前准备:让四同学准备表演:“谁是自信者”,让每位同学写一篇文章“谈自信”从中了解班上哪些同学缺乏自信及其表现,以及他们对自信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班上每个同学有些什么优点。 教学过程: 引入:问“同学们有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请举手”(一般只有十来个同学举手);请一些同学说说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及不良影响,从反面例子引入自信的重要性。 一、自信的重要性(板书)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棗爱默生(板书) 举例说明: A.居里夫人凭着对自己科学假设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一克的镭。 B.爱迪生在寻找一种材料做电灯丝时,曾千百次失败,被人讥笑,如果他不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不可能坚持实验。 C.98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区十强赛中,中国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进军世界”的梦想再次粉碎,而卡塔尔队处于四战只得一分的劣势之下依然有争强斗胜的心,毅然换了教练,对队伍稍作调整后就取得了三连胜的辉煌战绩。中卡两队鲜明对比再次验证自信的重要性。 D.请班上个别比较自信并对自信的重要性深有体会的同学谈体会。 通过以上由远而近,由名人到身边的同学等几个例子让同学深深体会要成功首先要自信。 过渡:大家知道了自信的重要性后,就要懂得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自信的人。 二、自信的表现(板书) 大家先看一个小小的表演,看有什么启发?

表演:“谁是自信者?” (内容)班上举行文艺晚会,他们是我们班上最能歌善舞的同学,我作为文娱委员当然要请他们在晚会上表演一两个节目啦。 文:小A,你这么能歌善舞,能在晚会上为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吗? A:(自卑地)哎哟,我这歌喉和舞姿哪能见人呢,不要叫我出丑啦。 文: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你的歌舞呢。 A:这是他们抬举我罢了,我哪有那么好的才能,而且我也没有这个胆量,你还是放过我吧。 文:那我也不勉强了。小B,你的歌舞也很出众,你愿意为我们作表演吗? B:哎,谢谢你的称赞。有机会让我在班上表演我当然乐意啦,而且这也是作为班集体的一分子的责任。我会尽力而为的! 文:谢谢你的支持。小C,你愿意参加表演吗? C:表演是我的强项,班上我认第二还有人敢认第一吗?表演当然是非我莫属啦!(指着B)不过他和我同台表演似乎不太相配吧。 问:“表演中的A、B、C分别是什么心理的表现?” 答:“A是自卑心理、B是自信、C是自大心理的代表。” 结合表演中的三个人物和三幅漫画的比较,概括出自卑、自信、自大的特点。 自卑--过低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板书) 自大--过高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板书) 自信--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板书) 过渡:现在大家基本能判断自己是否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不是的话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信心呢? 三、建立自信的方法(板书) 在介绍方法之前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如何建立学习信心?”。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同学进入高一级这新集体后发觉周围强手如云,加上这次期中考很多同学觉得成绩很不理想,于是学习信心发生了动摇。而学习信心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请大家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看如何利用接下来学习的建立自信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自信的读书励志名言【三篇】

关于自信的读书励志名言【三篇】 导读:本文关于自信的读书励志名言【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自尊自信的读书励志名言 1、收获是事业的雨量计;聚集着奋斗者洒落的每滴汗珠。 2、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3、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4、涓涓细流一旦停止了喧哗,浩浩大海也就终止了呼吸。 5、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6、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7、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8、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 9、跑昨越快,遇到风的阻力越大。阻力与成就相伴随。 10、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11、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毕竟拥抱过春天。 12、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13、奋斗者的幸福是从痛苦起步的,享乐者的痛苦是从“幸福”开始的。 14、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15、教育是人才的娘家,社会是人才的婆家。 16、不从泥泞不堪的小道上迈步,就踏不上铺满鲜花的大路。 17、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18、攀登山顶的脚力,生于“欲穷千里目”的壮心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志。 19、希望,只有和勤奋作伴,才能如虎添翼。 20、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21、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22、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23、如果把成才比作登天,自学便是成才的天梯。 24、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25、假如你从来未曾害怕受窘受伤害,好就是你从来没有冒过险。

论刑法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时的区别

论刑法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内容提要】在犯罪构成的主观因素方面,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都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且二者都是结果犯,即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然而二者显然隶属于不同的罪过形态,较之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在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等方面明显较小,反社会的动机和目的相当小。明确区分两者,有利于准确认定犯罪人的罪过形式,使其承担适当的刑事责任。 【关键字】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犯罪刑事责任

目录 1、引言 (3) 2、相关内容界定 (3) 2.1、间接故意的内涵界定 (3) 2.2、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内涵界定 (3) 3、基本案例与分析 (4) 3.1、基本案情: (4) 3.2、法理分析 (5) 4、两者的区分 (5) 4.1、理论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 (5) 4.2、实践中存在的争议和对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标准的二次构建 (7) 5、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1、引言 间接故意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根据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所持的态度,犯罪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于直接故意,刑法理论界的观念比较一致,认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又可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二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过,对此概念中的“会”字应理解为“可能”,还是同时也包括“必然”,则存在分歧。②我们认为,从逻辑上来说,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故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具体理由如下:从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辩证关系来看,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与危害结果发生的关系的一种预见和确信, 2、相关内容界定 2.1、间接故意的内涵界定 我国刑法规定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这一规定指出间接故意应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部分构成。行为人能够认知其行为具有社会非难性,而放任其行为的心态。因刑法中未明确规定间接故意中认识因素的程度,理论界对“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而放任,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存在争议。通说认为这种情况属于直接故意。对此,笔者将在下文关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方面的区别中予以阐述。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的内容与社会性危害,认识到行为将产生的危害结果等,但并不要求其认识到了行为的违法性。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来说,间接故意并没有独立的犯罪行为,是行为人为了追求其他目的,如果防止这种结果的发生,便难以达到其所追求的目的,而对于该危害结果采取了放任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和动机,且也不存在犯罪的既遂、未遂、中止等。危害结果的产生,是成立间接故意的必要条件。 2.2、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内涵界定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沟通与技巧

单项选择: 在沟通过程中展示与某个领导或公众人物照片或签名来介绍自己。这种做法是通过(身份地位)来提升自身的可信度。 3.如果沟通对象的沟通能力强,而沟通者的沟通能力弱,则应采用(征询)策略。 4.客体的情感态度决定了他是否愿意(开始沟通)。 5.(. 常规化信息)是指所传递的信息比较简单,不容易引起误解和歧义,用丰富度较低的渠道就可以传递。 6.(定期接触)指对于平时联络较少,关系较为一般的朋友,要保持适当频率的联络或者来往。这是维持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方法。 8.(我是谁)就是对每次沟通情境中自我动机、态度等的认识。 9.以下(24小时在线咨询)属于客体的物质需求。 10.以下沟通方式中,(电话沟通对象)是通过口头沟通渠道传递信息的。 13.沟通之前建立的信任是(初始信任),它能够使沟通对象愿意与你沟通。 14.(D.复述)是核实你对所获信息的理解是否准确,为对方纠正你的错误提供机会。 15. “这样做很好!”,属于(A.评价)反馈类型。 16.(D.沟通者和沟通对象的共同价值)是指双方在道德、行为标准等方面的共性。比如,双方共同的爱好、兴趣或价值观等。 17.在时间紧迫的情境下,沟通者急于向对方传达信息,无暇与沟通对象进行双向互动,此时,最适合采取的沟通策略是(A.告知)。 18.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或感到压力大时,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以下说法中属于积极心理暗示的是(D.说不定我的白马王子就在今天出现,我得好好准备一下。) 19.(C.客体的情感态度)决定了他是否愿意开始沟通。 20.以下( C.先提出一个过分的且极可能遭到拒绝的要求,然后再提出较适度的要求。)是利用信息内容的恰当安排增加说服力。 21.对于( A.那些关注结论或无感情倾向的受众)沟通时,适合采用直接切入主题法策略。 22.如果你遇到十万火急的事情,你会选择(D.电话)来快速传递信息。 23.(B.环境的封闭性)是指谈话场所的空间大小、有无遮拦设施、光照强度、有无噪音等干扰因素。

广东茂名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茂名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第一卷(共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2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黄晕(yùn)蹒跚(pán)矍铄(jué)相濡以沫(rú) B.吞咽(yàn)赊欠(shē)甭管(béng)根深蒂固(dì) C.提防(dī)摩挲(suō)褶皱(zhé)心旷神怡(yí) D.差使(chāi)脑髓(suí)竹篾(miè)戛然而止(gá)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匀称薄春迄今随声附和 B.逞能故障醇朴斩露头角 C.辐射派遣伶俐躁动不安 D.侥幸涵养窥见相形见绌 3、选出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B.像《论语(十则)》这样的古代经典诗文,一定要能够背诵。 C.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湍急的黄河水日夜奔流,滋养着周围的土地和人民,也目睹了岸边所发生的一切。 B.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 C.他匆匆忙忙赶向大会堂,一进入会场就感到紧张的气氛和一张张严肃的脸。 D.加强学习是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6、选出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你会___;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你会____;也许,在宽阔的原野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你会___。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自己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有小草的翠绿! A.渺小自卑狭隘不安平庸懊恼 B。平庸懊恼狭隘不安渺小自卑 C.渺小自卑平庸懊恼狭隘不安 D.平庸懊恼渺小自卑狭隘不安 二、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犯罪故意和过失13个疑难问题

(干货)关于犯罪故意和过失的13个疑难问题 刑法第14条、15条、16条规定了犯罪的主观方面,即故意和过失,没有故意和过失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故意犯罪 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据此,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明知行为及其结果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但希望发生。 如,提供农药由丈夫自行服下后未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导致丈夫中毒身亡的,构成故意杀人罪。(《刑事审判参考》第746号案例) 其中,明知行为及其结果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是认识因素,希望发生是意志因素。意志因素的判断在实践中问题不是太大,主要是认识因素,表现在: 1.对行为手段的认识不明确时,如何处理? 如,甲雇佣乙伤害丙,明确告知乙,只要使丙受伤住院即可。后,乙驾车在人员众多的公共场所,横冲直撞,致丙重伤。此时,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那甲构成何罪? 甲追求丙受伤住院,对乙的行为手段并无限制。因此,乙采取的手段在甲的容许之内。甲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对行为程度的认识不明确时,如何处理? 如,甲雇佣乙殴打丙,只是说“去把丙打一顿”。结果,乙用力过猛,把丙打死了。此时,乙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那甲构成何罪? 甲雇佣乙殴打丙,构成故意伤害罪没问题。问题是,甲是否要对丙的死亡承担责任。由于甲并未明确“别把人给打死了”,丙的死亡在甲的容许之内。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换言之,雇凶伤害案件中,对于“搞定”、“教训一顿”、“摆平”、“整他一顿”等模糊授意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这种概括性的授意,实际的危害后果完全取决于实行行为的具体实施状况,致人轻伤、重伤甚至死亡的结果都可能发生,都是因为雇凶者的授意所引起的,均可涵盖在雇凶者的授意范围之内。因此,除非受雇者的实行行为明显超出雇

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清远市技工学校 教案用纸(A-8)

准备: 让四同学准备表演:“谁是自信者”,让每位同学写一篇文章“谈自信”从中了解班上哪些同学缺乏自信及其表现,以及他们对自信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班上每个同学有些什么优点。 教学过程: 一、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举例说明: A.居里夫人凭着对自己科学假设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一克的镭 B.爱迪生在寻找一种材料做电灯丝时,曾千百次失败,被人讥笑,如果他不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不可能坚持实验 C.请班上个别比较自信并对自信的重要性深有体会的同学谈体会 通过以上由远而近,由名人到身边的同学等几个例子让同学深深体会要成功首先要自信 过渡:大家知道了自信的重要性后,就要懂得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自信的人 二、自信的表现: 自卑--过低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自大--过高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自信--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三、建立自信的方法: 刚才我们在比较自卑、自信、自大时知道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所以要克服自卑、建立自信首先要清楚自己身上有些什么优点、能力和特长 1、认识自己的优点、能力和特长 天生我才必有用”也指出每个人都会有他特有的优点、特长,关键是自已能否认识到和把他们发挥出来如何认识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优点呢? 2、感受别人的欣赏 建立自信的第二个方法是欣然接受别人的赞赏,并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 3、多尝成功的体验

遇到挫败信心自然有所削弱,遇到成功信心自然会增加所以使自己经常尝到成功的体验的话,自信自然会增强多尝成功体验的窍门有: ⑴多做自己最拿手,容易取得成功的事 ⑵把目标分为若干阶段的小目标 把目标分为若干阶段小目标,每经过一定努力,小目标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产生了,这成功体验又继续激励自己向目标行进 4、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四、小结: 如何树立自己的信心 A. 从提高自己擅长的或较容易提高的科目入手 B. 以自己为起点,定立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C. 将学习目标分成若干阶段具体的小目标来执行 D. 付出真正的努力,以勤补拙,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

2019高考模拟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精选

【导语】高分作文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文章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独立了,文章自然也立竿见影。整理了2019高考模拟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精选,一起看看吧。 2019高考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核心词汇是“勇气”,但又有“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限制,不可抛开“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孤立谈“勇气”,也不能撇开“勇气”谈“不自欺”或“承受他人的目光”,要思考“勇气”“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内在关联。 2.立意限制。材料本身便是一个判断句,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个有正向价值观的观点。在给定立意的前提下,考生需要展示的是表达的个性化,表达的精彩,表达的深度。 3.思维限制。考生构思时要立足整体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材料本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如果只谈“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则立意太浅,要能由个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 4.文体限制。虽然题目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文体特征要明确。记叙文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思想感情;议论文要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文体杂糅,似是而非;简单概述,缺少描写;以叙代议,不讲道理等情况是大忌。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既可以聚焦于个人,指出勇气对直面自我、理性面对他人评价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着眼于宏观,从民族、国家领域切入,反思历史得失、直面当下;也可以综合立意,由个人层面递进到民族、国家层面。

案例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1]

一、基本案情: 被告张进强于1998年7月4日下午3时许,驾驶牌照为津A-Y4599东风半挂货车途经海滨浴场北门附近时,因驾驶的汽车不符合浴场卫生管理规定,浴场清洁工刘怀彪便上前示意张停车,因此发生口角,后被他人劝开。被告人离开后出言不逊,刘怀彪令其停车,被告人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朝刘撞去,刘躲开后大声呼喊停车,此时正在清扫路面的清洁工崔世涛闻声上前拦车,被告人仍驾车向其撞去,崔见状扔掉扫帚,躲闪到花池内。当车行到浴场北门西侧200米处时,清洁工崔世杰举起铁锨上前拦车,被告人仍开车相其撞去。崔世杰见该车向其驶来扔掉铁锨欲躲闪时,被汽车左侧前轮碾压腹部、胸部,造成心脏、肝脏破裂,休克出血死亡。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在驾车逃跑时,基于自信的心理状态,已经预见他人拦车会发生对其人身伤害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被害人被碾压致死的严重后果。其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据此判决如下:1.被告人张进强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2.一次性赔偿被害人丧葬费、死亡补偿费等经济损失费用人民币35000元。 一审法院判决后,检方仍认为,被告人张进强故意向被害人崔世杰撞击,一审法院认定被害人自己摔倒而被碾压致死没有证据证实,与事实不符。因被害人被撞倒后碾压致死,所以被告人犯故意杀人罪。据此,检方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经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张进强以每小时30至40公里的速度驾驶半挂货车向拦车的被害人冲撞,明知会发生将其撞死的后果,但其仍放任此行为,导致将被害人被碾压致死的严重后果。该后果是在被告人预见范围之内,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处罚。一审法院依据尸检报告中被害人死亡前没有发现明显的撞击伤,从而认定被害人自己摔倒后被汽车碾压致死与事实不符。根据被告人的行为、驾驶经验、货车的性能和行使速度,其已经预见到致人死亡的结果可能发生,故一审法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对被告人进行处罚显属不当。据此依法判决如下:1.撤销一审法院主文第一项对被告人张进强的定罪、量刑部分。2.被告人张进强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3.维持一审法院判决主文第二项。 二、争议焦点:如何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 三、法理分析 在本案中,可以看到争议的焦点即在于被告人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对此,一审和二审法院做出了不同的认定。那么对于被告人究竟应当定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何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行为背后的法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案件的实际,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理论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要有勇气,オ能不自欺,オ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加此。 【试题来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勇气不是内心恐惧的缺失,而是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以一种平和、坦然的方式去应对,相比于匹夫之勇,它更是一种对自己、对生命负责的大无畏。一个人心怀勇气,方能于人生的风口浪尖,坐看风起云涌,浅笑安然。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掌纹能带给我什么,但我相信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它能带领我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诚哉斯言,“十指握成拳的力量”便是内心澎湃的勇气。 且看被印度圣雄甘地评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当新式学潮席卷全国,人们戏称“全中国最后一条男式发辫就在辜鸿铭头上”。那时候的辜鸿铭,受尽了别人冷嘲热讽的目光,他可以选择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但他没有!面对两个年轻人写下英文字的嘲讽,辜鸿铭心怀勇气和骄傲,在纸片上写了一句拉丁文并用英文注解:“如果你们看不懂上面是什么,请来北京大学请教辜鸿铭教授。”辜教授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旧文学的情有独钟,对新文学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勇气让他更自尊、更自信地应对他人嘲讽的眼光,让对手心悦诚服。 一个人拥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勇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没有勇气,何谈自信?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勇气。有了勇气,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迈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勇气、自卑自贬、自我矮化的民族,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更需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勇气,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康庄大道之上。面对贸易战,我们有勇气出手回击;面对未来,我们有勇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真正的自信者还要有勇气正视自身不足,勇于自我更新,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当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时,突然发现我们牺牲了环境,于是,在2005年,国家毅然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是啊,一个人要拥有勇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拥有勇气,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我们需要携勇气上路。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核心词汇是“勇气”,但又有“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限制,不可抛开“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孤立谈“勇气”,也不能撇开“勇气”谈“不自欺”或“承受他人的目光”,要思考“勇气”“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内在关联。 2.立意限制。材料本身便是一个判断句,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个有正向价值观的观点。在给定立意的前提下,考生需要展示的是表达的个性化,表达的精彩,表达的深度。

创意高中主题班会策划大全

2020创意高中主题班会策划大全 班会是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在班主任领导和指导下或者是同学自发的,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组织的对全班同学开展教育的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中主题班会策划,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高中主题班会策划1 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了解自信者的表现,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活动与表演相结合 教学教具:漫画“自卑、自信、自大”,表格“我的优点” 课前准备:让四同学准备表演:“谁是自信者”,让每位同学写一篇文章“谈自信”从中了解班上哪些同学缺乏自信及其表现,以及他们对自信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班上每个同学有些什么优点 教学过程: 引入: 主持人问“同学们有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请举手”(一般只有十来个同学举手);请一些同学说说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及不良影响,从反面例子引入自信的重要性 一、自信的重要性(板书)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板书) 举例说明: A.居里夫人凭着对自己科学假设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一克的镭 B.爱迪生在寻找一种材料做电灯丝时,曾千百次失败,被人讥笑,如果他不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不可能坚持实验 C.请班上个别比较自信并对自信的重要性深有体会的同学(陈鸿梅同学)谈体会 通过以上由远而近,由名人到身边的同学等几个例子让同学深深体会要成功首先要自信 过渡:大家知道了自信的重要性后,就要懂得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自信的人 二、自信的表现(板书) 大家先看一个小小的表演,看有什么启发?

表演:“谁是自信者?” (内容)班上举行文艺晚会,他们是我们班上最能歌善舞的同学,我作为文娱委员当然 要请他们在晚会上表演一两个节目啦 文:小A,你这么能歌善舞,能在晚会上为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吗? A:(自卑地)哎哟,我这歌喉和舞姿哪能见人呢,不要叫我出丑啦 文: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你的歌舞呢 A:这是他们抬举我罢了,我哪有那么好的才能,而且我也没有这个胆量,你还是放 过我吧 文:那我也不勉强了小B,你的歌舞也很出众,你愿意为我们作表演吗? B:哎,谢谢你的称赞有机会让我在班上表演我当然乐意啦,而且这也是作为班集体 的一分子的责任我会尽力而为的! 文:谢谢你的支持小C,你愿意参加表演吗? C:表演是我的强项,班上我认第二还有人敢认第一吗?表演当然是非我莫属啦!(指着B)不过他和我同台表演似乎不太相配吧 主持人问:“表演中的A、B、C分别是什么心理的表现?” 同学们齐回答:“A是自卑心理、B是自信、C是自大心理的代表” 结合表演中的三个人物和三幅漫画的比较,概括出自卑、自信、自大的特点 自卑——过低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板书) 自大——过高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板书) 自信——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板书) 过渡:现在大家基本能判断自己是否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不是的话如何着手建立自己 的信心呢? 三、建立自信的方法(板书) 在介绍方法之前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如何建立学习信心?”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同学进入高三后发觉周围同学都很用功,学习压力较大于是 学习信心发生了动摇而学习信心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请大家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看如何利用接下来学习的建立自信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我们在比较自卑、自信、自大时知道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所以要克 服自卑、建立自信首先要清楚自己身上有些什么优点、能力和特长 1、认识自己的优点、能力和特长(板书)

8、文化自信

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兴盛 2017年10月18日11:33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

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