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检验依据含参考标准

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检验依据含参考标准

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检验依据含参考标准
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检验依据含参考标准

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检验依据(含参考标准)

(一)调频收发信机

1.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350 MHz频段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技术指标的通知》(国无办频〔1996〕93号)

使用频段:336-399.9MKz

(1)360MHz:基站发射频段:361-368MHz

移动台发射频段:351-358MHz

同频单工频段:358-361MHz

(2)380MHz:基站发射频段:382-389MHz

移动台发射频段:372-379MHz

同频单工频段:379-382MHz

2.《关于重新调整336-399MHz频段移动通信频率配置及管理办法的通知》(信无函【2001】85号)

频率配置: 频率配置分为12.5kHz信道间隔和25kHz信道间隔两种方式

频率分配及审批管理:

(1)部门规划使用频率: 1)351-356MHz/361-366MHz

2)356-358MHz/366-389MHz

3)376-379MHz/386-389MHz

4)358-361MHz

5)379-380.5MHz

上述各段频率由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分别配给军队、武警部队和公安系统,用于组建各系统指挥调度通信网。

(2)共用组网频率: 1.372-376MHz/382-386MHz

2.380.5-382MHz

3.信息产业部《关于公众对讲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信部无【2001】869号)工作频率(单位:MHz):409.7500; 409.7625; 409.7750; 409.7875; 409.8000;

409.8125; 409.8250; 409.8375; 409.8500; 409.8625;

409.8750; 409.8875; 409.9000; 409.9125; 409.9250;

409.9375; 409.9500; 409.9625 ;409.9750; 409.9875。(共20个)

4.信息产业部《关于400 MHz频段公众对讲机业务频率规划的通知》

信部无【2001】793号

工作频率同3

5.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450 MHz频段内增加农村无线接入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无办频[1998]66号

使用频率范围:基地台发射频率:460.500-461.975MHz

用户终端发射频率:450.500-451.975MHz

6.信部无〔2002〕10号《关于900 MHz频段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关使用频率有关问题的通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44.1—1995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通用技术条件》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192—1990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发射机测量方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193—1990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测量方法》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5160-94

《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体制》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939-1995

《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

说明: 400MHz频段公众对讲机的技术指标要同时参考文件“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关

于400MHz频段公众对讲机业务频率规划的通知》(信部无 [2001] 793号)”以及三个参

照标准。

(二)无线寻呼发射机

1.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关于发布《无线寻呼发射机技术指标》的通知

信无〔1999〕12号

频率容限: 150MHz频段:5*10-7频段(单基站)1*10-7(多基站)

280MHz频段:3*10-7频段(单基站)1*10-7(多基站)

发射功率:≤100W(19dBm±1dB)

2.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关于下发《寻呼发射机加装的单向器合路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信无〔1999〕155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938—1995

《无线寻呼系统设备总规范》

(三)集群基站和移动台

1.信息产业部《关于800MHz集群频率使用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

信部无〔2001〕518号

频率范围:基站:T X:851~866MHz R X:806~821MHz

移动台:T X:806~821MHz R X:851~866MHz

2.信无函【2004】54号《关于350-390MHz频段数字集群通信设备技术指标的通知》

频率范围: A段:上行:351-358MHz 下行:361-368MHz

B段:上行372-379MHz 下行:382-389MHz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

SJ/T 11228-2000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

4.(英文)ETSI EN 300 394-1 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TETRA);

Conformance Testing specification; Part 1:Radio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874—1995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

说明:1)模拟集群基站及移动台在测试时要脱网测试。

2)800MHz模拟集群基站及移动台要参照标准GB/T15874-1995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用规范》。其余频段的模拟集群基站及移动台要参照标准GB/T15844.1-1995《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通用技术调件》。

3)350MHz频段要参照检验依据中的两个文件。

4)800MHz模拟集群到2005年12月31日停止型号核准。

5)数字集群包括TETRA和iDEN两种体制。

6)数字集群基站及移动台在测试时要由生产厂商提供专门的测试软件来配合测试,控制被测设备进入测试状态。如不能提供测试软件的要提供被测设备的控制代码以进行测试。

(四)数传电台

1.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重新修订的《800MHz无线数据通信系统频率管理规定》的通知(国无管〔1997〕3号)

使用频段及其分组:

(1)将821-825NHz/866-870MHz作为无线电数据通信业务的使用频段, 接收和发射频率间隔为45MHz。其中,866-870MHz用于基地台(或中心站)发射,821-825MHz用于无线(固

定或移动)终端发射。

(2)将821-825NHz/866-870MHz分成A(821-824MHz/866-869MHz)和B (824-825NHz/869-870MHz)两个频段。

2.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民用超短波遥测、遥控、数据传输业务频段规划的通知》(国无管〔1991〕5号)

使用频段:223.025-235.000MHz,其中229.0-235.0MHz频段在北京地区用于射电天文业务,其他业务不得对其产生有害干扰。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611—1996

《数传电台通用规范》

说明:1)设备测试时须能够发出单载波以及调制波。

2)设备申请表中须表明设备调制方式及传输速率。

3)在标准与文件中的技术指标相冲突时要以严格的指标为准。

(五)扩频通信设备

1.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扩频通信有关技术指标规定的通知》

(国无办频[1997]11号)

使用频段:336-399.9MHz 2400-2483.5MHz

2.信息产业部《关于使用5.8GHz频段频率事宜的通知》

(信部无〔2002〕277号)

使用频段:5725-5850MHz

发射功率:≤500mW和≤27dBm

3.信部无【2002】353号,《关于调整2.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使用频段:2.4-2.4835GHz

4.(英文)ETSI EN 300 328-1(V1.3.1)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ERM);Wideband Transmiss ion systems;Data transmission equipment operating in the 2,4 GHz ISM band and us ing 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 techniques;Part 1: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 est conditions

说明:需提供天线方向图和天线增益。

(六)3.5GHz无线接入系统通信设备

1.信息产业部《关于3.4—3.6G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使用频率的通知》

(信无〔2000〕88号)

使用频段:3400-3430MHz(终端站),3500-3530MHz(中心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158—2000

《接入网技术要求——3.5GHz固定无线接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197—2002

《接入网测试方法——3.5GHz固定无线接入》

说明:中心站与外围站按两个型号进行测试,需分别提供样品。

(七)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设备

1.信息产业部《关于发布26GHz频段FDD方式频率规划(试行)的通知》

(信部无〔2001〕652号)

工作频段: 中心站发射频段:24.507-25.515GHz

远端站发射频段:25.757-26.765GHz

2.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186——2002

《接入网技术要求——26GHz本地多点分配系统》

3.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1301——2004

《接入网测试方法——26GHz本地多点分配系统》

说明:中心站与外围站按两个型号进行测试,需分别提供样品。

(八)PHS无线接入系统

1.信息产业部《关于PHS和DECT无线接入系统共用1.9GHz频段频率台站管理规定的通知》(信部〔1998〕649号)

频率分配:1.DECT无线系统使用1905-1920MHz

2.PHS 无线系统使用1900-1915 MHz

2.RCR STD-28 《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Chapter 7 Measurement Methods

说明:PHS无线接入系统(型号核准检测现在只做手机和终端设备)在测试时一定要设置为测试模式。

(九)DECT无线接入系统

1. 信息产业部《关于PHS和DECT无线接入系统共用1.9GHz频段频率台站管理规定的通知》信部〔1998〕649号

频率分配:1.DECT无线系统使用1905-1920MHz

2.PHS无线系统使用1900-1915 MHz

2.(英文)ETSI TBR 6

Radio Equipment and Systems(RES);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iations (D ECT);General terminal attachment requirements

3.ETSI EN 300 176-1《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DECT);Test Specification; Part 1:Radio》

说明: DECT无线接入系统在测试时要设置为测试模式,其中手机要提供较验码以便于测试仪相互通信(型号核准检测现在只做手机和终端设备)。

(十)无绳电话机

1.信息产业部《关于数字无绳电话机使用1915—1920MHz频段有关问题的通知》

(信无〔2000〕10号)

临时使用频率: 1915—1920MH

2.信无函[2003]159号《关于调整2.4GHz频段数字无绳电话机部分技术指标的通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891—1997

《无线电话系统设备总规范》

说明: 1915~1920MHz频带的数字无绳电话机在2003年1月1日后停止型号核准。

(十一)数字微波接力通信机

1.信息产业部《关于调整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的通知》信部无[2000]705号

核准频率范围: 1. 1.5GHz频段:1427~1525MHz

2. 4.0GHz频段:3600~4200MHz

3. 5.0GHz频段:4400~5000MHz

4. 6.0GHz频段:5925~6425MHz(L) 6425~7110MHz(U)

5. 7.0GHz频段:7125~7425MHz(L) 7425~7725MHz(U)

6. 8.0GHz频段:7725~8275MHz(L) 8275~8500MHz(M)

7. 11.0GHz频段:10700~11700MHz

8. 13.0GHz频段:12750~13250MHz

9. 14.0GHz频段:14249~14501MHz

10. 15.0GHz频段:14500~15350MHz

11. 18.0GHz频段:17700~19700MHz

12. 23.0GHz频段:21200~23600MHz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621-1999

《100-1000MHz接力通信系统的容量系列波道配置及设备的主要技术要求》

3.ETSI EN 301 128《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PDH);

Low and medium capacity digital radio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13GHz, 15GHz and 18GHz frequency bands》

4.ETSI EN 301 216 《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PDH);

Low and medium capacity and STM-0 digital radio system

operating in the frequency bands in the range 3GHz to

11GHz 》

5.ETSI EN 300 198 《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Parameters for radio system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signals operating at 23GHz 》

6.ETSI EN 300 430 《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Parameters for radio system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TM-1

digital signal operating in the 18GHz frequency band with

channel spacing of 55MHz and 27.5MHz 》

7.ETSI EN 300 234 《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systems carrying 1 ×STM-1 signals and operating in frequency bands with about 30 MHz channel spacing and alternated arrangements

说明:1.1~30GHz微波接力设备的频段范围、信道划分、设备容量及射频波道配置要严格按照信部无[2000]70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2.设备申请时要注明其调制方式、工作频段、输出功率、设备容量等信息。

(十二)短波单边带设备

核准频率范围:1.6~29.999MHz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6934—1995

《短波单边带接收机电性能测量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946—1997

《短波单边带通信设备通用规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6933—1995

《短波单边带发射机电性能测量方法》

(十三)海事卫星地球站

核准频率范围:

T X:1626.5~1646.5MHz

R X:1525.0~1545.0MHz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711—92

《国际海事卫星A船舶地球站技术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982—1997

《国际海事卫星C船舶地球站技术要求》

说明:1)一般测试ODU室外单元功率放大器,测试时应提供室内单元,即基带信号单元配合测试。

2)设备申请书中应注明整个系统(包括基带信号、变频器及功率放大器)的调制方式、最大信息速率、开销及纠错编码方式等信息。

(十四)广播发射机

核准频率范围:87~108MHz

1.GB 431

2.1-84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单声和立体声》

2.GB 4312.2-84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立体声带附加信道》

3. GY/T 169-2001《米波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4.GB 9376-88《中波和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基本参数》

5. GB 9377-88《中波和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测量方法》

(十五)电视发射设备

核准频率范围:

VHF频段:48.5MHz~72.5MHz

76MHz~84MHz

167MHz~223MHz

UHF频段: 470MHz~566MHz

606MHz~806MHz

1.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177-2001

《电视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

SJ/T 10351-93

《电视发射机通用技术条件》

(十六)多路微波分配系统

1.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关于有线电视系统微波传输频段几项规定的通知》(国无管【1993】5号)

频率范围:2535~2599MHz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GY/T 132—1998

《多路微波分配系统技术要求》

(十七)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

核准频率范围:

Tx:890~915MHz/1710~1785MHz

Rx:930~960MHz/1805~1880MHz

1. YD 1214-2002《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设备技术要求:移动台》

无线监测接收机

无线监测接收机 无线监测接收机是无线电频谱监测的重要工具,是无线电管理工程师的眼睛和耳朵。通过监测接收机可了解到空中无线电频谱信号的场强、频率、带宽、调制、频率占用度等重要信息,以供无线电管理工程师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进一步的决策。 由于肩负着从纷繁复杂的无线电波中抓取特定信号的重任,监测接收机的电子电路一般都做了相应的优化设计,配备了输入预选器等特殊单元,加强了信号解调、分析能力,并且在灵敏度、线性度、互调IP2/IP3相位噪声等重要指标上超出其他的通用无线接收设备。 无线接收设备包括测试接收机、频谱分析仪和监测接收机。无线接收设备是基于不同的理念,针对不同的任务来设计的,它们在功能上也各有特点。对于测试接收机和频谱分析仪而言,因为许多监测功能是不必要的,所以它们某些特性或者很弱或者干脆没有,如:FSCAN、MSCAN 、全景、静噪、驻留时间等特性。以下简单介绍监测接收机的性能。 1、监测接收机模块框图 监测接收机包括预选器、前端(信号部分)、合成器(第一本振、第二本振、第三振)、中频部分、内置测试设备、处理器和接口等主要模块(见EB200模块框图)。 这里着重提一提预选器。无线电监测接收机是专门为了监测天空中复杂拥挤的无线电波而设计的专业设备,其与频谱仪的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配有高性能的预选器,这个预选器提高了接收机在拥挤的频谱环境中选收无线电信号的能力。以R&S公司的EM550接收机为例,它的预选器由20-1500MHz的跟踪滤波器+1500-2300MH z带通滤波器+2300-3600MHz的带通滤波器组成。跟踪滤波器一般由YIG滤波器构成,其中心频率可在极宽的频带范围内滑动,滤波带宽一般为中心频率的10%。跟踪滤波器是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性能最好的选择滤波器,它也是代表了接收机设备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志。 预选器位于接收机的最前端,与天线输入口相连。预选器主要提供前置放大、

全国无线电监测技术题库-基础知识2

全国无线电监测技术题库-基础知识2 全国无线电监测技术题库-基础知识2 1.2 选择题 1,属于特高频(UHF)的频带范围是(D )。 A、400,2000MHz B、300,2000MHz C、400,3000MHz D、300,3000MHz 2,IMP缩写代表(B ) A、放大增益 B、互调产物 C、网间协议 D、互调截获点 3,10W功率可由dBm 表示为(D )。 A、10dBm B、20dBm C、30dBm D、40dBm 4,频率在(A )以下,在空中传播(不用人工波导)的电磁波叫无线电波。 A、3000GHz B、3000MHz C、300MHz D、300GHz 5,频率范围在30,300MHz的无线电波称为( A)。 A、米波 B、分米波 C、厘米波 D、毫米波 6,无线电监测中,常用一些单位有dBuv、dBm等,dBm是(C )单位。 A、电压B、带宽 C、功率 D、增益 7,目前中国移动的GSM系统采用的是以下哪种方式(B )。 A、FDMA B、TDMA C、CDMA D、SDMA 8,PHS个人移动系统信道带宽为( A)。 A、288kHz B、200kHz C、25kHz D、30kHz 9,CDMA移动系统信道带宽为( A)。 A、1.23MHz B、1.5MHz C、1.75MHz D、1.85MHz 10,0dBW=( C)dBm. 30 A、0 B、3 C、 11,比2.5W主波信号低50dB的杂波信号功率是( B)μW。 250 A、2.5 B、25 C、

12,频谱分析仪中的RBW称为(B)。 A、射频带宽 B、分辨率带宽 C、视频带宽 13,根据GB12046—89规定,必要带宽为1.5MHz的符号标识为(A )。 150M A、1M50 B、15M0 C、 14,发射频谱中90%能量所占频带宽度叫做(A )。 A、必要带宽 B、占用带宽 C、工作带宽 15,一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W,天线增益10dB,馈线损耗5dB,则有效辐射功率为( B)。 A、25dBW B、15dBW C、5dBW 16,电视伴音载频比图像载频( A)。 A、高 B、低 C、相等 17,在微波段中表述频段,字母代码S和C对应的频段是( C)。 A、1—2GHz 和4/6GHz B、18—40GHz和8/12GHz C、2.5GHz和4/6GHz D、4.8GHz和4/8GHz 18,联通CDMA下行与移动GSM上行频段之间只有(A )MHz保护带。 A、5 B、10 C、15 19,从广义来讲,产生莫尔斯码的调制方法是(A): A、ASK B、FSK C、PSK D、DAM 20,无线电频谱可以依据(A,B,C,D)来进行频率的复用。 C空间 D编码 A、时间 B频率 21,超高频(SHF)波长范围 ( C ) B、 10—1分米 C 10—1厘米 A、 10—1米 22,公众对讲机的有效发射功率不能大于(B)瓦 A、0.1 B、0.5 C、1 23, 圆锥天线是( B )。

无线电设备用语规范

很多无线电爱好者在刚刚购买设备后,都急切的想按下发射键说点什么。殊不知,良好的通联习惯就在此刻即将养成。“一步错、满盘输”,没有正确的通联习惯,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轻则招致其它HAM的反感,减少了通联次数;重则破坏正常的通联秩序,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日常通联(U段400MHz/V段140MHz)的规范用语及操作方法。 首先,要在频率上“守听”。打开机器后,无论在哪个频率,都要等待几秒钟,听听是否有其它朋友正在使用该频率。如果有朋友正在通联,应该等他们说完。确认暂时没有朋友使用频率,可以开始呼叫了。正确的呼叫用语:“CQ、CQ、CQ,这里是BG1XXX(此为呼号)呼叫,并等待回应。”听到有朋友回答:“BG1XXX,这里是BG1ZZZ(另一呼号),抄收您的信号,您请讲。”这时,您就可以将所要说的事情讲出,注意语句一定要简短。例如:“您好BG1ZZZ,这里是BG1XXX,我想询问。。。”通联过程中,不必每句都重复双方呼号,但至少在通联四、五句以上时重复一下,以便其它在频率上守听的朋友可以知道是谁在使用,也使通联对象清楚您是在和谁讲话。通联结束后,应该礼貌的报出结束语:“BG1ZZZ,这里是BG1XXX,很高兴与您通联,73!再见。”至此,一段正确的通联结束。

如果在守听的过程中,对其它朋友通联的事情很有兴趣,或是想加入他们的通联,可以选择“插入”。正确的方法是:在双方谈话的间隙,最好是一件事情说完的时候呼叫:“插入、插入、插入”。等待通联的任意一方提出:“插入的朋友请讲”后,方可加入通联。最好首先感谢通联双方,然后再说出自己的事情。通联结束,还应该再次感谢通联双方,并讲话语权交还给他们。 如果想在频率上呼叫某一位HAM(对方呼号是BG1AAA),在呼叫时不要呼叫“CQ”,应该直接呼叫对方呼号。例如:在确认频率暂无人使用时:“BG1AAA、BG1AAA、BG1AAA,这里是BG1XXX.”,对方抄收到您的信号,通联正式开始。 注解: 另外,900兆联系是指手机联系。 “守听”--在频率上听其它朋友通联,并不发射说话。 “抄收”--可以理解为收到、听到、明白了。

驾驶台无线电设备的检测

驾驶台无线电设备的检测 驾驶台无线电设备的检测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船上工作经验,依据船舶规范和公约要求,对船舶驾驶台上无线电设备的日常检测进行了全面总结,正确的掌握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船舶的安全营运水平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船舶无线电检测 1.驾驶台上无线电设备的外部检查1 . 1罗经甲板检查 ①检查天线的布置是否合理,天线外观状况是否良好。②罗经甲板上所有电缆应用金属扎带沿支架绑扎,电缆进入各设备入口应用填料密封。③检查VDR和EPIRB固定位置周围上方空间无遮挡物。④查看桅杆及其上附连设备的总体状况是否良好。⑤天线的检查:M/HF 天线由SSB无线电话收发天线和DSC无线电话数字选择呼叫天线组成。天线周围应有围栏防护并标识高压危险,发射天线馈线应绝缘。雷达天线安装位置必须考虑到工作距离和盲区的因素,工作盲区不得大于 50 米。如果船舶配置两台雷达,应尽可能将S 波段雷达装在上,而X 波段雷达装在下面。AIS天线由VHF天线和AIS-GPS天线组成,它的VHF天线其安装位置的水平面360度内应无障碍物,并应在水平方向距离导体结构2米以上。AIS的VHF天线应安全地远离雷达、发射机等类似的高功率源天线,AIS的VHF 天线与船舶VHF电话天线应在水平方向上间隔10米或在垂直方向上间隔2 米。GNSS天线:应在水平360度仰角5度至90度范围内无连续障碍物,桅、支架等障碍物不应在较大的水平角度范围内遮盖天线。天线应远离雷达、INMARSAT系统等高功率发射机发射波束3米。 1 . 2驾驶室外两侧的检查 ①核查左右舷灯状况,角度是否正确,背面无光黑漆是否有破坏。 ②室外两侧舵角指示器、螺旋桨转速指示器、喇叭、BNWAS复位按钮、电罗经复示器等是否正常。注意露天电气设备的应满足防水等级 IP44。 1 . 3无线电资料配备检查

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检验依据含参考标准

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检验依据(含参考标准) (一)调频收发信机 1.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350 MHz频段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技术指标的通知》(国无办频〔1996〕93号) 使用频段:336-399.9MKz (1)360MHz:基站发射频段:361-368MHz 移动台发射频段:351-358MHz 同频单工频段:358-361MHz (2)380MHz:基站发射频段:382-389MHz 移动台发射频段:372-379MHz 同频单工频段:379-382MHz 2.《关于重新调整336-399MHz频段移动通信频率配置及管理办法的通知》(信无函【2001】85号) 频率配置: 频率配置分为12.5kHz信道间隔和25kHz信道间隔两种方式 频率分配及审批管理: (1)部门规划使用频率: 1)351-356MHz/361-366MHz 2)356-358MHz/366-389MHz 3)376-379MHz/386-389MHz 4)358-361MHz 5)379-380.5MHz 上述各段频率由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分别配给军队、武警部队和公安系统,用于组建各系统指挥调度通信网。 (2)共用组网频率: 1.372-376MHz/382-386MHz 2.380.5-382MHz 3.信息产业部《关于公众对讲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信部无【2001】869号)工作频率(单位:MHz):409.7500; 409.7625; 409.7750; 409.7875; 409.8000; 409.8125; 409.8250; 409.8375; 409.8500; 409.8625; 409.8750; 409.8875; 409.9000; 409.9125; 409.9250; 409.9375; 409.9500; 409.9625 ;409.9750; 409.9875。(共20个) 4.信息产业部《关于400 MHz频段公众对讲机业务频率规划的通知》 信部无【2001】793号 工作频率同3 5.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450 MHz频段内增加农村无线接入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无办频[1998]66号 使用频率范围:基地台发射频率:460.500-461.975MHz

浅谈无线电监测系统中接收机的选择

浅谈无线电监测系统中接收机的选择北京中星世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谭涛 现代无线电监测系统是由天线、接收机、测向机、记录设备及软件和控制系统等基本单元组成。其中接收机是监测系统的核心。系统的性能主要是由接收机决定。选择专业、高性能的接收机,能有效保证监测系统的各项指标,实现各种功能。因此,在建设一个无线电监测系统时,如何选择接收机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类型的接收机,它们的用途不同,其设计中重点、生产要求也就不同。通信接收机、测量接收机和干扰测量接收机,虽然从结构上都是三级超外差式,但其指标却有很大差别,价格也相差几倍至几十倍。 ITU对用于无线电监测的接收机性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理论依据,也是对监测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我们在选择接收机时,应认真遵循这些要求。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90年代初,有厂家利用通信接收机(如R7000)设计生产监测测向系统。该系统在理想的标准场地进行测试时,都能达到指标要求。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遇到密集的无线寻呼信号时,就无法正常工作。问题就出在这种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不能适应无线电监测实际工作的要求。 当前,有人看到某些实验室仪器的几个高性能指标(如高的频率稳定度和高的功率测量精度),想利用这些仪器代替接收机,组成无

线电监测系统,这是有很大风险的。的确,在早期无线电监测系统组成方案中,有过以接收机为核心和以频谱仪为核心的两种模式。但经过实践应用的验证,现在都选择以接收机为核心设备组建监测系统了。我们应全面遵循ITU的要求,而不是偏重某些指标而忽视了应用环境。应该看到,测量接收机和频谱仪虽然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却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各自都为适应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克服各自遇到的难点,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攻关,都体现了各自领域的科技成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一种RF信号分析仪(NI PXI5660)和典型的监测接收机(RS EM050),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一、 根据应用定位,它们是用途不同、使用环境不同、设计理念不同及制造要求也不相同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它们在各自的应用领域具有各自的优势 1. EM050是德国R/S公司专门针对无线电监测业务需求设计、生产的,专业级的无线电监测接收机,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该产品是根据国际电联(ITU)对监测接收机的基本要求,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设计、开发的专业级数字式接收机; (2)作为专业级接收机,在其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了复杂的电磁环境和要对大小悬殊(差别达100dB,即10万倍)的各类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和监听的实际应用要求,从整机总体设计上,兼顾了高灵敏度和高抗扰度特性,通过苛刻设计的频率合成器(频率转换时间1ms,10kHz处相位噪声≤120dBc/Hz等)实现快速搜索(扫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 一、具体技术指标 (一) 通用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 A类设备 1.使用频率为:9kHz-190kHz 磁场强度发射限值 B类设备 1.使用频率:1.7- 2.1MHz,2.2- 3.0MHz, 3.1- 4.1MHz,4.2- 5.6MHz, 5.7- 6.2MHz, 7.3- 8.3MHz, 8.4-9.9MHz 2.所发射的磁场强度在距设备10米处不大于9dBμA/m(准峰值)。 3.频率容限:100×10-6 4.6dB带宽不大于200kHz C类设备 1.使用频率:6.765-6.795MHz,13.553-13.567MHz, 26.957-27.283MHz 2.所发射的磁场强度在距设备10米处不大于42dBμA/m(准峰值)。 3.频率容限:100×10-6 4.杂散辐射:对于13.553-13.567MHz频段设备,频段两端偏移140kHz频率范围的限值为9dBμA/m(10米处,准峰值)。 D类设备 1.使用频率:315kHz-30MHz范围内排除上述A、B、C类设备外的频率。

2.所发射的磁场强度在距设备10米处: 对于315kHz-1MHz:不大于-5dBμA/m(准峰值); 1MHz-30MHz:不大于-15 dBμA/m(准峰值)。 E类设备 1.使用频率:40.66-40.70MHz 2.发射功率限值:10mW(e.r.p) 3.频率容限:100×10-6 F类设备 本类设备是指工作于2400-2483.5MHz频段,除数字无绳电话、蓝牙设备和无线局域网设备以外的其它短距离无线电设备。 1.使用频率:2400-2483.50MHz 2.发射功率限值:10mW(e.i.r.p) 3.频率容限:75kHz G类设备 1.使用频率:24.00-24.25GHz 2.发射功率限值:不大于20mW(e.i.r.p) (二)通用无线遥控设备 不得用于无线控制玩具; 若使用频率与当地声音、电视广播电台频率相同时,不得在当地使用; 若对当地声音、电视广播接收产生干扰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待消除干扰或调整到无干扰频率后方可重新使用。 1.使用频率:470-566MHz,614-787MHz 2.发射功率限值:5mW(e.r.p) 3.占用带宽:不大于1.0MHz (三)无线传声器和民用无线电计量仪表等类型设备 用于教育、文化部门的视听训练,电影院、音乐厅、会议室等公共场所及残

无线电监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无线电监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字: 摘要: 无线电监测纵向涉及最原始的步话机,直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遥测、遥感乃至空间技术,横向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建设以至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面对无线电技术及应用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无线电监测工作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保障无线电事业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 无线电监测面对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省级以下的无线电监测主要集中在20MHz~3000 MHz范围。其中日常监测集中在一150 MHz和450 MHz为中心的频段内,偶尔涉及到230 MHz、800 MHz、900 MHz、和1800 MHz频段。 查找干扰采用的方式多为移动监测站与固定监测站多点定位、移动设备逼近以最终确定目标。这种工作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150 MHz 无线电寻呼业务大发展时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随着无线寻呼业务的衰落,公众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无线电应用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频段使用向高端延伸;大区制群律数量下降,小区制体制逐渐上升;点对点的微液通信不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广播方式的宽带无线接入;模拟通信逐步被数字通信取代;以简单通话为主的无线专网,正在向以数据业务为主,可传送囤文、动态画面以及远程遥控的方向发展;地面微波正在被价格日益降低的卫星通信所取代;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商用,有关专家已开始探讨第四代移动通信…… 此外,作为国际电联的成员国,遵守电联的规则是一种义务,国家监测已成为国际监测的组成部分。尽管20 MHz~3000MHz频段被定义为国内监测范畴,但与周边国家的协调工作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无线电监测思维和方式都遇到了新的挑战。

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一、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所面临的异构系统难以整合、监测手段被动低效、业务决策缺乏依据、指挥调度流程不畅等难题依然存在。华日公司的智能监测网系统,通过整合各类已建的固定监测站(含小型站)、移动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系统资源,并增补适当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对现有监测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全时全域频谱监测能力,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个监测网的管理运行自动化水平,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监测网系统,可为智慧无线电管理提供诸多有力的支撑: ●监测网运行模式从临时被动任务执行转向长时主动数据收集; ●数据采集从手工碎片化转向自动连续化;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闲置率; ●增强监测网管理能力,减轻运维人员工作压力; ●从单维监测数据分析转向多维频谱管理决策; ●干扰处置、考试保障、重大活动保障等的异常预警和全程支持; ●可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软件动态改变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 系统能力 1)全域监测设施联合作业能力 智能监测网的核心运行基础是通过面向服务中间件和标准的接口规范实现对来自于不同厂商的监测系统的整合,并提供统一的设备控制、数据管理和分析界面,形成监测一体化平台,从而盘活全网资源,提升异构系统联合作业的能力。当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这种能力将大为突破现有监测系统在监测资源调度上的瓶颈。

2)保障系统可靠运行的智能网络管理能力 伴随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大量新型监测设备接入系统,使监测网的规模和运维难度日益增大。华日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以网络拓扑和地理分布为视点,对站点环境、站点设备、网络流量、设备资源消耗等进行监控,能对在网站点进行统一的监测任务调度、遥控开关机、设备自检,并提供基于设备自检和网络检测的故障告警和基于7X24小时电磁环境数据采集分析的设备数据异常预警,从而系统运维带来极大便利。 3)监测网自动运行能力 除支持常规监测功能外,智能监测网全网均在系统后台服务器的调度下,根据频谱监测数据自动化分析的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执行各类电磁环境数据、信号特征数据、多模式组合定位数据等的采集任务,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自动分类压缩汇入各类专题数据库中。移动监测站、可搬移设备、无人升空监测平台等设备的数据也可在线或离线汇入系统。这种“大小结合,移动补盲”的联合作业模式,在大幅降低监测站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监测设备的利用率,使无线电管理机构更实时严密地掌握所辖区域的完整电磁态势。 4)海量监测数据存储能力 随着监测站的增多与全时全域电磁环境数据采集模式的建立,全网积累的数据量将会有爆发式增长,对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华日智能监测网依托成熟、安全、可靠的云存储与云计算服务,采用虚拟化存储等技术,可适应海量电磁环境数据大规模存储的需求,减轻用户在数据存储设备运维方面的压力,并在对应用层屏蔽了数据物理存储位置信息的同时为各类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形成无线电管理云数据库,使数据应用具有更好的弹性,能满

ITU-RSM1837-1建议书-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三阶交调截取点IP3

ITU-R SM.1837-1 建议书 (08/2013)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三阶交调截取点(IP3)电平的测试程序 SM 系列 频谱管理

ii ITU-R SM.1837 建议书 前言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知识产权政策(IPR) ITU-R的IPR政策述于ITU-R第1号决议的附件1中所参引的《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专利持有人用于提交专利声明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在此处也可获取《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和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ITU-R 系列建议书 (也可在线查询http://www.itu.int/publ/R-REC/en)) 系列标题 BO 卫星传送 BR 用于制作、存档和播出的录制;电视电影 BS 广播业务(声音) BT 广播业务(电视) F 固定业务 M 移动、无线电定位、业余和相关卫星业务 P 无线电波传播 RA 射电天文 RS 遥感系统 S 卫星固定业务 SA 空间应用和气象 SF 卫星固定业务和固定业务系统间的频率共用和协调 SM 频谱管理 SNG 卫星新闻采集 TF 时间信号和频率标准发射 V 词汇和相关问题 说明:该ITU-R建议书的英文版本根据ITU-R第1号决议详述的程序予以批准。 电子出版 2014年,日内瓦 ITU 2014 版权所有。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

听讲座《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心得 讲座开始后,陈泽宗教授从海洋生态环境、无线电海洋观测原理、雷达监测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陈教授以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我国海洋地理环境以及自己去沿海及岛屿的亲身感受。陈教授以海浪灾害给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说明了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在无线电观测的讲解上,陈教授提及不同现场监测设备的造价及原理,分析了国内外不同产品的优劣,进而提出采用远程无线电海洋观测的必要意义。陈教授从1987年开始研究高频地波雷达,陈教授先后3次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雷达产品。他表示,未来的海洋观测网络将更为全面,覆盖岸边、近海、大洋、极地,实现从海面到海底的立体观测,也将形成由简单要素到多要素综合的集成观测。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所以,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在种种情况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规模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海洋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电导航定位、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水声定位和综合导航等。其中,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包括近程高精度定位系统和中远程导航定位系统。最早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是20世纪初发明的无线电测向系统。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研制了一系列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美国的“罗兰”和“欧米加”,英国的“台卡”等。卫星导航系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导航系统。1964年,美国退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海洋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遥感技术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

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规定试行

精心整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印发《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 规定(试行)》的通知 工信部无〔2017〕2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各相关单位: 心(以下统称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使用的各类无线电监测设施在系统选型、建设验收、日常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内的测试验证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对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开展监督检查。 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负责制定本地区(单位)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方案,选择测试验证机构,指导并监督测试验证工作的具体实施,维护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五条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应对新建无线电监测设施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测试验证,对在用无线电监测设施进行定期测试验证,确保无线电监测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持续满足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第六条根据设备状况,对固定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及系统中的监测接收机每5~7年测试验证一次,对移动、可搬移和便携式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及系统中的监测接收机每3~5年测试验证一次。 超过10年的无线电监测设施,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测试验证周期。 第七条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应综合考虑本地区(单位)无线电监测设施 况。 第十条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测试验证方法应按照无线电管理有关规定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国际电信联盟建议书进行(部分标准名称见附件)。 对尚无相关标准作为测试依据的,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应会同相关技术部门和测试验证机构,参考相关标准,科学合理制定测试验证方法,经专家评审后实施。 第十一条在新购置无线电监测设施和对在用无线电监测设施进行一体化服务改造时,相关设备应满足《超短波监测管理服务接口规范》要求。鼓励相关单位在设备购置或系统改造升级时提出对《超短波监测管理服务接口规范》符合性的测评要求,并采用软件测试系统开展测试验证工作。

无线电设备检测报告

2.4G\5.8G无线接入设备 检验报告 报告编号:2016-7-1-1 设备名称:H3C WA2620X室外型802.11ac无线接入设备委托单位:华三通信技术 检测类别:入网检测

检验报告信息目录 一、本报告注意事项 二、检测单位信息 三、委托单位信息 四、主要信息 1.被检设备名称 2.委托单位 3.检测地点 4.检测依据 5.检测项目 6.检验结论 五、检测信息 1.测试连接图 2.测试设备 3.测试环境及相关信息 六、检测容及数据

一、本报告注意事项 1.检验报告无设备“检验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2.未经批准,不得全部或部分复制检验报告。 3.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验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4.检验报告无批准、审核、检测人员签字无效。 5.检验报告涂改无效。 6.本检测结果仅对所检物品负责。 7.对检验报告若有异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两个月向检测单位提出。 二、检测单位信息 检测单位: 地址: 邮政编码:063000 电话:0315 传真:0315 三、委托单位信息 委托单位:华三通信技术 地址:市滨江区之江科技工业园六合路310号 邮政编码:310000 电话:00 传真:00

四、主要信息

编写:88888 审核:888888 批准:888888

五、检测信息 1、测试连接图: 2、测试设备: 序号设备名称数量生产厂商校准日期 1 频谱/信号分析仪 1 Agilent 2015.01.06 2 DC1900SW3测量控制箱 1 世纪德辰2015.01.06 3、测试环境及相关信息: 检测地点东经118°11′46″温度23℃北纬39°40′14″海拔21米 电压220V 湿度35%RH 气压1005Hpa

第七章 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无线电监测是无线电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代化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是将行政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对无线电频率和空间卫星轨道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随着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使用频谱资源已成为人类关注的主要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对频谱资源进行计划、指配和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既要保障通信业务的安全,不受干扰侵害,又要合理使用和开发频谱资源,提高频率的使用效率。 无线电管理是国家通过专门机构对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资源研究、开发、使用所实施的,以实现合理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的行为。 无线电管理的概念,实际上表达了四层含义: *无线电管理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是由国家所授权和特许的机关来实施的活动。 *无线电管理的对象是研究、开发、使用无线电波的各种活动。由于开发、使用、研究电磁波的活动是由具体的人使用设备达到的,所以无线电管理必然要涉及到人和设备。 *对开发、使用、研究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的活动所实施的这种管理,是通过计划、规划、组织、控制、协调、监督、执行等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的。它贯穿于无线电管理的全部过程中。这是无线电管理的职能,也是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无线电台站的审批、频率指配、电波的监测、型号的核准、设备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检查以及对用户的教育和服务等等。 *无线电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合理、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用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无线电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 *频率的划分、分配和指配、无线电台站的布局规划和设台电磁兼容分析及审批。 *无线电台站发射信号实施监测,对台站进行监督管理。 *无线电干扰的协调和处理。 *无线电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对无线电设备的测试和研制、生产、销售、进口的管理。 *代表国家参加无线电管理方面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活动。 无线电监测在频率的规划、指配、电磁环境的测试、无线电台站的设置规划、无线电台站

无线电监测站试卷试题.docx

沧州无线电监测站业务技术学习试 题第一期 一、基础知识 填空题 1.1864年,由着名的物理学家 _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又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2.1887年首先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3.在空中以一定速度传播的交变电磁场叫 4.电磁场场强标准单位为,磁场场强的单位 为,功率通量密度的标准单位为。 5.在国际频率划分中,中国属于第区 6.通常情况下,无线电波的频率越高,损耗越,反射能力越,绕射能力 越。 7.无线电波甚高频 (VHF) 的频率范围是从到 8.IS-95 标准的 CDMA 移动系统的信道带宽为 9.在 1800 ~ 1805MHz 有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系统,这个系统是 10. 2006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中,频率规划到Hz 。 二、监测测向技术 填空 1.无线电监测包括和特殊监测。 2.磁偏角是线和线之间的夹角。 3.邻道干扰主要取决于接收机中频滤波器的和发信机在相邻频道通带内 的边带噪声。 4.接收机信噪比从20dB 下降到 14dB的干扰叫干扰。 5.当两个不同频率的已调载波同时加到一个时产生一个三阶失真产物 叫交调。 6.接收机互调是指多个信号同时进入接收机时,在接收机前端电 路作用下产生互调产物,互调产物落入接收机中频带内造成的干扰 7.输入滤波器允许希望接收的信号进入而限制其他信号,目的是排除高频放大器中 8.从互调的角度,衡量接收机的性能要看值,该值越高越好 9.某采用高本振方式工作的接收机,工作时,接收频率为,中频为,此时接收机本振 10.工作在MHz 频率。 测向天线基础 (孔径 )有基础之分,测向天线基础直接影

无线电发射机检测方法和标准的介绍

第十六章无线电发射机检测方法和标准介绍 一、前言 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检测工作是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研制、生产、进口、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维护正常的空中电波秩序,从源头上减少干扰源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在设台前对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检测以及日常的年检是监测工作及进行合理的台站面局的基础性工作。 对各类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工作频段、信号特征、杂散发射、占用带宽以及其它一些重要参数的充分掌握可以提高监测及查处干扰的效率和质量,是从事无线电管理的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无线通信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加上传统的各类无线电业务,无线电发射机的种类十分繁杂,相应的无线电管理文件、国际、国内的技术标准众多。本文力争从基本原理出发,对涉及到的一些共性的设备检测的方法做一说明,并尽量涵盖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所关心的检测项目。 二、技术各词解释 2.1频率容限 发射的特征频率偏离参考频率的最大允许偏差。单位为相对值或绝对值。 2.2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依据其测试位置或发射途径不同分为: ——端口传导功率(匹配状态) ——辐射功率(包括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和有效辐射功率,前者比后者大2.15dB) 根据发射类别或信号特征发射功率亦可分为: ——峰包功率(调制包络最高峰一个射频周期内的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发射机在调制中以所遇到的最低频率周期相比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功率) ——载波功率(无调制时载波的平均功率) 2.3必要带宽 对于给定的发射类别,恰好确保进行规定条件下要求的质量和速率的信息传输所需的带宽。 2.4占用带宽 此带宽外的上、下限频带所对应的发射功率分别为一确定发射总功率的β/2。一般取β/2为0.5%。 2.5非意愿发射(unwanted emission) 杂散发射域:在必要带宽外但不包括杂散域对应的频率范围,这里带外发射通常占主导地位。 带外发射:由调制处理产生的恰好落在必要带外的一个或多个频率发射,但不包括杂散发射。通常其落在距中心频率±250%必要带宽以内。必要带宽 以外的非意愿发射看作为带外发射。但对于非常窄或宽的必要带宽, 带外发射域和杂散发射域边界的限定需参考Rec.ITU-R SM.329-8 Annex 8。杂散发射域可能存在带外发射,同样,带外发射域也有可能 存在杂散发射。 杂散发射:落在必要带宽之外,但减少其电平不会影响相应的信息传输的一个或 多个频率发射,它包括除了带外发射外的谐波发射、寄生发射、

GRS210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

GRS210 VHF/UHF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 100kHz to 3GHz 1 系统简介 GRS210是一个基于多信道宽带射频前端、宽带数字中频处理单元及宽带阵列天线的高性能数字化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能适应密集信号、捷变信号的快速捕获和实时接收分析,以满足现代无线电频谱监测和无线电测向定位要求。 GRS210适合于固定安装环境。 2 技术特点 ●频率范围为100kHz至3GHz ●全无源天线设计,大动态,高灵敏度接收 ●20MHz的瞬时信号分析带宽 ●3GHz/s多信道并行频谱扫描功能 ●5信道相关干涉仪的测向方法,窄带和宽带apFFT测向功能 ●最小信号持续时间<1ms ●能够实现同时监测和测向通道 ●ITU全参数测量模式 ●原始射频、中频和音频数据记录和重现 ●远程遥控 3 系统组成

4 技术参数 4.1 天线 (1)HF监测天线:100kHz to 30MHz,无源全向鞭天线

(2)VHF/UHF监测天线:20MHz to 3000MHz,无源全向盘锥天线(3)VHF/UHF测向天线,分为五层: A:20MHz to 200MHz 五单元垂直极化天线阵,孔径4m B:30MHz to 350MHz 五单元水平极化天线阵,孔径3m C:200MHz to 800MHz 五单元垂直极化天线阵,孔径1.4m D:350MHz to 1300MHz 五单元水平极化天线阵,孔径0.8m E:800MHz to 3000MHz 五单元垂直极化天线阵,孔径0.36m 4.2 射频前端 (1)VHF/UHF监测接收机 信道数目:5个 频率范围:20MHz to 3000MHz 频率分辨率:1Hz 频率稳定度:≤1×10-7 合成器建立时间:≤1ms 相位噪声:≤-100dBc/Hz@10kHz 输入二阶互调截点:≥45dBm 输入三阶互调截点:≥10dBm 中频频率:21.4MHz 中频带宽:20MHz/300kHz 镜像抑制:≥95dB 中频抑制:≥95dB 杂事抑制:≥110dBm(折合到输入端) 噪声系数:≤14dB (2)HF监测接收机 信道数目:1个 频率范围:0.1MHz to 30MHz 频率稳定度:≤1×10-7 相位噪声:≤-110dBc/Hz@10kHz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关于发布《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的通知 信部无〔2005〕4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全军无委办公室: 为促进各种无线电业务协调、健康地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管理,现发布重新修订的《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凡与本《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不相一致的其它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等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二○○五年九月五日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 一、具体技术指标 (一) 通用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 A类设备 1.使用频率为:9kHz-190kHz 磁场强度发射限值 9kHz-50kHz 72dBμA/m(10米处)(准峰值) 50kHz-190kHz72dBμA/m(10米处)(每倍频程下降3dB)(准峰值) B类设备 1.使用频率:,,

,, ,, 2.所发射的磁场强度在距设备10米处不大于 9dBμA/m(准峰值)。 3.频率容限:100×10-6 带宽不大于200kHz C类设备 1.使用频率:,, 2.所发射的磁场强度在距设备10米处不大于 42dBμA/m(准峰值)。 3.频率容限:100×10-6 4.杂散辐射:对于频段设备,频段两端偏移140kHz频率范围的限值为 9dBμA/m(10米处,准峰值)。 D类设备 1.使用频率:315kHz-30MHz范围内排除上述A、B、C类设备外的频率。 2.所发射的磁场强度在距设备10米处: 对于315kHz-1MHz:不大于-5dBμA/m(准峰值); 1MHz-30MHz:不大于-15 dBμA/m(准峰值)。 E类设备 1.使用频率: 2.发射功率限值:10mW 3.频率容限:100×10-6 F类设备 本类设备是指工作于2400-频段,除数字无绳电话、蓝牙设备和无线局域网设备以外的其它短距离无线电设备。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 1总则 1.1.1 为规范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加强无线电监测设施工程决策和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建立统一的无线电监测体系,根据国际电联的《频谱监测手册》和ITU-R的有关建议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制定《VHF/ 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及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规范”)。 1.1.2 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包括VHF/UHF无线电监测网、短波无线电监测网、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其中短波、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以及机载、船载监测站的规范另行制定。 1.1.3 本规范是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无线电监测设施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须参照本规范执行。 1.1.4 无线电监测设施的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1.1.5 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中条款有困难时,实施单位应充分论述理由,附上相应领域内专家的评审意见,并提供处理建议书报主管部门批准。 2术语 2.1.1无线电监测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分析、识别,以及对无线电波发射源测向和定位,以获取其技术参数、功能、类别、位置和用途。 2.1.2无线电监测站Radio Monitoring 执行无线电监测任务的技术设备及附属设施,分为一、二、三级。 2.1.3固定监测站Fixed Monitoring Station 设置在固定地点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4移动监测站Mobile Monitoring Station 设置在运载工具中,可在移动状态下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5可搬移监测系统Movable Monitoring System 可在不同地点临时设置、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系统 2.1.6便携式监测设备Portable Monitoring Equipment 可方便携带、手持的无线电监测设备 2.1.7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Radio Monitoring Command Control Center 具有联合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和指挥调度功能的控制中心。 2.1.8A级无线电监测网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A 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站)、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数量、覆盖区域面积和特定任务的需要,可另设置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和三级无线电监测站。 2.1.9B级无线电监测网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B 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