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电设备的检验

无线电设备的检验

无线电设备的检验
无线电设备的检验

第八篇无线电设备的检验

第1章通则

1.1渔业船舶使用的无线电设备包括救生用的无线电设备,其安装、配备、布置应满足《规则》有关章节规定的要求。

1.2船舶无线电设备系指《规则》第六篇第2章B部分对船舶的要求和《规则》第七篇第10章第2节所提及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1.3改变国籍、船名、船舶呼号的船舶申报检验时,船舶所有人应向验船部门提供新的无线电识别码以及置入相应设备的编码书面证明。

1.4营运船舶新安装的无线电设备,应按初次检验的有关项目对安装的无线电设备进行检验。

1.5无线电设备检验的一般范围见表1.5检验项目表。

表1.5 检验项目表

第2章初次检验

2.1GMDSS船舶无线电设备的检验2.1.1 无线电设备所在舱室的检验

2.2.1.1 无线电设备所在的舱室,应保证无线电设备免受任何机械、电气或其它来源的有害干扰而影响其正常使用,保证电磁兼容性,避免与其它设备和系统产生有害的相互影响。

2.1.1.2 至少应对下列项目进行检验:

a)安装无线电设备的专用舱室(无线电室)是否布置于邻近驾驶室,并在同一层甲板上。若不在同一层甲板,则无线电室的布置不得低于艇甲板;

b)无线电室是否设有通往开敞甲板的通道,若无,则该室应有2个脱险通道,其中之一可为具有足够尺寸的舷窗;

c)禁止无线电室作为其它舱室的通道;

d)检查独立的无线电室与驾驶室之间能否进行双向通话联系;

e)无线电室的地板及工作台面是否覆以电气绝缘材料;

f)船舶呼号、船台识别码及其它适应于无线电装置使用的代码是否张贴在无线电室醒目的位置上;

g)检验主电源和应急电源(若设有)供电的照明装置是否工作正常。对船长不小于3 7

m的船舶,检查由无线电备用电源供电的临时应急无线电室的照明装置,该装置应

是独立、固定布置、能提供足够亮度的照明,以利无线电设备的控制和操作;

h)检查无线电室是否配备直径不小于125

mm并带有同心秒针的具有数字表示的无线电台专用时钟。钟的安放位置相对无线

电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应相适应;

i)在驾驶室或与驾驶室无舱壁分隔的海图室内布置无线电设备,应满足本节相关要求。

2.1.2无线电设备的配备、布置及安装检验

2.1.2.1 检查并确认无线电设备的配备和布置符合业经批准的图纸要求。核实所有相关设备是否都已按要求安装到位。

2.1.2.2

查验设备的船用产品证书,并核对与设备的实际情况(如产品名称、编号、型号等)是否相符。

2.1.2.3

检查设备的安装是否牢固可靠,安装位置是否便于操作、维修,设备的防护型式与安装处所是否相适应。

2.1.2.4 检查设备之间是否留有间隙,是否采用屏蔽电缆,以减少辐射干扰能量。

2.1.2.5 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安装减震装置,防止由于振动引起设备故障。

2.1.2.6

检查设备的接地:为避免共模耦合效应,每台无线电设备应各自单独的接地连接。检查发信设备和收信设备的高频接地(工作接地)是否分开安装。发信设备的接地铜排长度应不超过1.5

m,总接地电阻应不超过0.02Ω,设备的高频接地端与船体的接地板应连接良好。检查设备的保护接地,接地线应采用面积不小于6 mm2的软铜线与直径不小于6 mm的螺栓连接到接地铜排或直接焊接在金属船体上。

2.1.2.7

检查在驾驶台启动的遇险报警装置,能否在驾驶台独立完成接通电源、接通发射天线以及完成遇险报警发射操作的全过程。

2.1.3 天线的布置及安装检验

2.1.

3.1 核对天线的布置是否同业经批准的图纸相符。

2.1.

3.2 检查设有自立式天线的安装是否便于维护保养,检查板倒天线装置的操作机构的效用。

2.1.

3.3 检查非自立式天线(水平天线)的安装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天线材料应采用铜合金的多股绞合线。跨距在45 m以上截面积为25 mm2,跨距在

45 m以下截面积为16 mm2;

b)采用平行天线时,其间距不应小于700 mm;

c)每根天线应由一整根绞合线构成。在天线与下引线必须打结时,应予以编织,且应可靠地焊接,并且下引线与天线的电气连接与机械连接应予以分开;

d)为防止天线由于强风或其它外力而拉断,应采用天线保安装置(设防断环);

e)安装天线的索具应能从两端升降,天线悬垂不应超过两悬挂点距的6 %。

2.1.

3.4 天线的位置同烟囱、桅杆及其上层建筑物等其它金属物体的距离不应小于1 m,并尽可能远离。

2.1.

3.5 检查引入无线电室的引线材质、结构形式、截面积及引入端结构。检查天线引入无线电室内是否通过高频、高压绝缘子,在结构上应不容易产生积水。

2.1.

3.6 MF/HF发射天线应具有接地设备(一般设在天线转换开关处),该类天线还应具有防止触及的保护装置。

2.1.

3.7 测量天线对船体的绝缘电阻,干燥气候时,应不小于10MΩ,在高湿气候时应不小于1MΩ。

2.1.

3.8 检查INMARSAT船站天线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船站天线采用稳定定向天线时,在距天线罩10 m范围内,不应有造成大于6°阴影扇面的可能严重降低设备性能的物体,在天线-5°仰角以内不应有严重降低设

备性能的障碍物;

b)船站天线采用全向天线时,天线位置的船首、尾方向向下至-5°及左、右舷方向向下至-15°范围内不应有可能严重降低设备性能的障碍物;

c)馈线敷设应恰当并无缺陷;

d)卫星船舶地球站天线罩上应有指示出辐射量为100 W/m2、25 W/m2 和10 W /m2的距离的危险警告标志。

2.1.4 船台识别码(MMSI)的检查

核实船舶呼号、船台识别码。查看电台呼号、船台识别码是否在无线电室或驾驶室明

显的位置予以标识。利用各种设备的自检功能,检查确认各识别码是否正确置入设备之中。

2.1.5 操作和维修所需资料的检查

操作和维修的资料的配备应满足本局认可的标准规定,但至少应配备下述资料:

a)安装的每一无线电设备,都应配有制造厂商提供的说明书和维修手册,详细的线路图,元件布置图和元件清单,以便能恰当地操作设备并加以维护保养;

b)对含有复合模块(集成电路块)的设备,应具有充分的资料以便能确定、辨认和更换发生故障的复合模块;

c)验船师应核对船东与提供GMDSS船载设备的制造厂或代理商或有GMDSS岸基维修资格的企业签订岸基维修协议。协议中应注明被维修船舶的船名、船舶所有人、该厂家在世界各主要港口维修点的地址及被维修设备的具体名称等内容。

2.1.6 船上应备文件的检查

船上应备文件包括:

a)由主管机关签发的有效无线电执照;

b)无线电日志;

c)国际电信联盟(ITU)出版物的最新版本(海岸电台和海岸地球站表、海上移动业务和卫星海上移动业务使用的电台呼号字母表和/或标识数字表等);

d)海上移动业务、卫星海上移动业务使用的手册;

e)张贴在驾驶室或无线电室的明显位置的《遇险船舶船长GMDSS操作指南》。

2.1.7 甚高频无线电装置的检验

2.1.7.1 甚高频无线电话的检验:

a)以VHF16频道呼叫岸台,以工作频道与岸台通信,核实无线电话部分通信效果,同时检查各种控制装置和指示装置能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b)验船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测量天线的输出功率(用功率计测量天线上的输出功率在6 W~25 W,降低发射机输出功率装置,应能将输出功率降至0.1 W~1 W

之间);

c)通过实效试验确认驾驶台控制的优先权;

d)接通电源后能否在1 min内工作;

e)检查频道转换能否在5 s内实现;

f)检查静噪控制装置的控制效果;

g)分别使用主电源、应急电源(若设有时)和备用电源进行通话试验,核实各种电源供电情况。

2.1.7.2 数字选呼装置(DSC)的检验:

a)用设备自测功能检查各部分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b)确认自识别码(MMSI)是否置于设备之中;

c)确认DSC终端与VHF通信设备是否有效连接;

d)编写常规呼叫报文与岸台联系,确认设备的接收、发送工作是否正常;

e)检查专用遇险按钮是否能够被清楚辨别,防止误操作装置是否有效;

f)船位信息、定位时间(国际航行作业船舶使用世界协调时)若采取人工输入,应进行人工输入试验;若采用自动输入,应检查与提供该船位信息、定位时间的设备是

否有效相互连接,并确认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g)检查VHF70频道上保持连续DSC值班的无线电装置。

2.1.8 中频无线电装置及中/高频无线电装置的检验

2.1.8.1 无线电话的检验:

a)分别使用主电源、应急电源(若设有时)和备用电源操作机器,应能在开机后1min 内进行正常的收、发信工作;

b)检查天线调谐功能。发信机同任一天线连接,在开机状态下,转换不同频率,调谐器都能将机器迅速调整至最佳调谐状态。中频以2182 kHz与150n mile以外岸台进

行实效通话试验,检验收、发信机的实际工作情况;高频部分应同200n mile以外

岸台,使用其工作频率进行实效通话试验;

c)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测量2182 kHz以H3E发射类型时天线峰包功率,峰包功率应不小于60 W,或者用场强计在1000 m处测量场强,平均不小于86 Db;

d)检查发信机从一个频率转换到任何其它频率上工作,所用时间不超过15 s;

e)检查电磁兼容性。开通位于驾驶室的所有电航设备、计算机系统和其它通信系统的同时,在中/高频收发机的所有波段上进行发射操作,观察各电气系统是否有误工

作现象出现;

f)通过实效试验确认驾驶台控制的优先权。

2.1.8.2 选呼装置(DSC)的检验:

a)用设备的自测装置,检测各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b)确认自识别码(MMSI)是否置于设备之中;

c)确认DSC终端与SSB通信设备是否有效连接;

d)编写常规呼叫报文与岸台联系,确认设备的接收、发送工作是否正常;

e)检查专用遇险按钮是否能够被清楚辨别,防止误操作装置是否有效;

f)船位信息、定位时间(国际航行作业船舶使用世界协调时)若采取人工输入,应进行人工输入试验;若采用自动输入,应检查与提供该船位信息、定位时间的设备是

否有效相互连接,并确认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g)检验中/高频DSC值班的无线电装置工作状况,至少应检查2187.5 kHz、8414.5 kHz数字选呼遇险呼叫的值守状况。

2.1.8.3 窄带直接印字电报(NBDP)的检验:

a)执行设备相应工作程序或进行自测试验,确认设备是否已完成存储本船的ARQ(自

动请求重发)电传编码和应答码的初始化工作;

b)确认NBDP终端与SSB通信设备是否有效连接;

c)与岸台或船台进行ARQ电传通信,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2.1.9 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船舶地球站的检验

2.1.9.1 INMARSAT A 标准船站(简称A站)的检验:

a)利用自检装置(若设有),进行自检;

b)确认A站识别码已置入设备之中;

c)确认A站与提供航向的航行设备(通常为陀螺罗经)、与提供船位的定位设备(通常为GPS设备)已有效连接,参数的输入准确;

d)任何A站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入网(启用)试验(Commission Test)。试验主持人应向验船师提供船站入网(启用)试验记录。入网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岸台对船站电传通信误码率测试;

2) 船站对岸台电传通信误码率测试;

3) 船站对岸台遇险优先呼叫试验(电传);

4) 岸台对船站电话通信试验;

5) 船站对岸台遇险优先呼叫试验(电话);

6) 船站对岸台无补偿器电话通信试验。

其中在驾驶室进行遇险优先呼叫以及在该位置以电话或直接印字电报发射遇险警报的试验,验船师应在场确认;

e)验船师应对A站进行电传,电话效用试验;

f)检查专用遇险按钮是否易于识别,防止误操作装置是否有效;

g)检查从一种电源在60s内转换到另一种电源,设备是否停止工作或是否需要重新起动。

2.1.9.2 INMARSAT B标准船站(简称B站)的检验:

a)同2.2.9 1中a);

b)确认B站识别码是否已置入设备之中;

c)确认B站与提供航向的航行设备(通常为陀螺罗径)、与提供船位的定位设备(通常为GPS设备)已有效连接,参数的输入应准确;

d)任何B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启用试验。试验主持人应向验船师提供船站启用试验

记录。在驾驶台进行遇险优先呼叫以及发射遇险警报的试验应有验船师在场确认;

e)验船师应对B站进行电传、电话效用试验;

f)检查专用遇险按钮是否易于识别,防止误操作装置是否有效;

g)检查从一种电源在60s内转换到另一种电源,设备是否停止工作或是否需要重新起动。

2.1.9.3 INMARSAT C标准船站(简称C站)的检验:

a)利用自检功能,检查相关部分的状况;

b)确认C站识别码已置入设备之中;

c)任何C站必须经过入网链路试验(Link Test)或性能核准试验(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Test)才能使用。链路试验的内容包括:

1) 岸台到船站电传通信;

2) 船站到岸台电传通信;

3) 遇险警报试验。

其中在驾驶台进行遇险优先呼叫和发射遇险警报的试验应有验船师在场确认。

试验主持人应向验船师提供入网链路试验或性能核准试验记录。

d)验船师对C站进行效用试验;

e)检查专用遇险按钮是否易于识别,防止误操作装置是否有效;

f)检查从一种电源在60s内转换到另一种电源,设备是否停止工作或是否需要重新起动。

2.1.10 无线电设备电源的检验

2.1.10.1 检查船舶主电源、应急电源(若设有时)、备用电源能否向上述无线电设备正常供电。

2.1.10.2 检查备用电源的容量,其容量应满足《规则》第六篇第2章第12条的有关要求。

2.1.10.3 检查备用电源是否能向下述设备供电,但不必同时向各个独立的中频和高频无线电装置供电:

a)航行于各海区的VHF无线电装置及其第二套设备;

b)航行于A1+A2海区的MF无线电设备及其第二套设备;

c)航行于A1+A2+A3海区的1NMARSAT船舶地球站及其第二套设备;

d)航行于A1+A2+A3海区或A1+A2+A3+A4海区的MF/HF无线电设备及其第二套设备;

e)为操纵无线电装置,向无线电控制台提供足够亮度的永久布置的电气照明设备;

f)向上述无线电设备中连续输入导航或其它信息以确保其适当性能的其它设备。

2.1.10.4 当备用电源由蓄电池组成时,检查其充电装置,测量充电电流,检查该装置能否在10 h内将电池充至要求的最低容量。

2.1.11 接收海上安全信息设备的检验

2.1.11.1 NA VTEX接收机的检验

以主电源供电,调出自检程序,检查其接收、信号处理和打印设备的工作状况。检查A(航行警告)、B(气象警告)、D(搜救信息)、L(对A的补充)类信息是否处于不能拒收的状态。

2.1.11.2 EGC接收机的检验

该设备不要求有自检测试装置。使用手动或自动输入船位信息(地区或区域编码)的装置,输入船位信息,检查其存储或更新的实效情况。

2.1.12 应急无线电示位标的检验

2.1.12.1

核查应急无线电示位标编码书面证明。验船师可查阅编码输入后的标记予以确认。

编码按示位标的种类不同有不同的编法:

a)

406MHz卫星示位标应编入本船的水上移动业务识别码(MMID),由九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前三位为国家代码(中国为412),后六位为船舶识别码。

b) 1.6GHz卫星示位标应编入INMRSAT船舶地面站识别码。

c) VHF无线电应急示位标应编入DSC选呼码。

2.1.12.2 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分别按不同的方法进行试验,检查其工作情况。带试验开关的设备,将开关转至“TEST”位置,试验指示灯应闪亮或点亮。对设备进行的试验应避免造成误报警。

2.1.12.3 确认其安装位置及方法是否满足设备安装要求。所有示位标安放位置的上方不应存在妨碍示位标自动浮起的物体。做系绳用的浮力短索,其布置应能防止在浮离时被缠在船舶结构上。

2.1.12.4 检查电池的有效期(一般为4年)和静水压力释放器的有效期(一般为2年)。

2.1.12.5 检查贴于设备外部的简短说明、原电池的失效日期和编入发射器的识别码是否清晰可见,设备上的反光材料是否完好,是否具有制造厂、型号、编号、出厂日期的铭牌以及本局船用产品检验标志。

2.1.13 雷达应答器的检验

2.1.1

3.1 外观检查,确认其处于良好状态。

2.1.1

3.2 检查电池的有效期并予以记录。

2.1.1

3.3 检查雷达应答器的存放位置是否便于取出并易于带上救生艇筏。

2.1.1

3.4 对雷达应答器进行效用试验。将本船9GHz雷达处于工作状态,雷达应达器置于本船雷达盲区以外,接通雷达应答器电源,当雷达显示器上出现一系列等间隔点样回波,同时雷达应答器发出被起动的视、听信号,立即关闭雷达应答器电源。雷达应答器试验时间不得超过3 s,以免干扰其它雷达工作和过分消耗雷达应答器电源电量。

2.1.14 救生艇筏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的检验

2.1.14.1 对设备进行外部检查,确认其处于良好状态。

2.1.14.2 使用VHF16频道进行通话试验,检查运行是否正常。

2.1.14.3 检查其电源,电池有效期至少为2年。

2.1.15 确保无线电设备可用性方案的核查

确保无线电设备可用性有三种可选择的方案:

a)双套设备;

b)岸上维修;

c)海上维修。

航行在A1或A2海区的船舶至少具备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一种;

航行在A3或A4海区的船舶至少综合使用上述方法中的两种。

核查所选用的方案与船上无线电设备配备及无线电人员持证情况是否相适应。

2.1.16 无线电人员持证情况的核查

按照船舶无线电安全证书或渔业船舶安全证书中核准的营运海域,核查无线电人员数量及适任证书等级。

2.2非GMDSS无线电安全设备的检验。

2.2.1 无线电设备所在舱室的检验

同本篇2.1.1的规定。

2.2.2 无线电设备的配备、布置及安装检验

同本篇2.1.2的规定。

2.2.3 天线的布置及安装检验

同本篇2.1.3.中的2.1.3.1~2.1.3.7的规定。

2.2.4 渔船用无线电话的检验

2.2.4.1 确认设备是否满足《规则》第七篇第10.4.13条的要求。

2.2.4.2 分别接通主电源、应急电源(如设有)、备用电源与岸台进行实效通信试验,以确定工作状况。

2.2.4.3 查验识别码是否置于设备之中。

2.2.5 甚高频无线电话的检验

检验程序及要求同本篇2.1.7.1的规定。

2.2.6 主发射机(无线电报)的检验

2.2.6.1 检查发射机在500Hz以及2个工作频率上使用主天线和备用天线时调谐。

2.2.6.2 检查设备是否在频率容限范围内。

2.2.6.3 使用H2A种类进行全功率发射;记录天线电流,对自立式天线应不小于150 m.A;对非自立式天线应不小于76 m.A。

2.2.7 主发射机(无线电话)的检验

2.2.7.1 检查天线调谐功能。发信机同任一天线连接,在开机状态下,转换不同频率,调谐器都能将机器迅速调整至最佳调谐状态。与海岸电台进行通话试验时,中频以2182 kHz与150n mile以外岸台进行实效通话试验,检验收、发信机的实际工作情况;高频部分应同200n mile以外岸台,使用工作频率进行实效通话试验。

2.2.7.2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测量2182 kHz以H3E发射类型时天线峰包功率,峰包功率应不小于60 W,或者用场强计在1000 m处测量场强,平均不小于86 dB。

2.2.7.3 检查发信机从一个频率转换到任何其它频率上工作,所用时间不超过15 s;

2.2.7.4 检查电磁兼容性。开通所有电航设备、计算机系统和其它通信系统,在中/高频收发机的所有波段上进行发射操作,观察各电气系统是否有误工作现象。

2.2.8 备用发射机(无线电报)的检验

2.2.8.1 确认发射机在备用电源供电时可运行。

2.2.8.2 检查发射机在500Hz频率上使用主天线和备用天线时调谐。

2.2.8.3 检查设备是否在频率容限范围内。

2.2.8.4 使用H2A种类进行全功率发射,核查主天线电流和高度。

2.2.9 无线电报自动报警信号自动拍发装置的检验

2.2.9.1 使用备用电源供电,检查拍发器自动拍发十二长划(无线电报报警信号)的定时器效能。

2.2.9.2 检查自动拍发器监控主发射机和备用发射机的效能。

2.2.10 无线电报自动报警装置的检验

2.2.10.1 使用机内测试器核查其是否正确运行。

2.2.10.2 对照已知岸台核查接收机的灵敏度。

2.2.11 主接收机和备用接收机的检验

2.2.11.1 对照已知岸台核查接收机的灵敏度。

2.2.11.2 核查所有控制装置是否能正确运行。

2.2.11.3 检查备用接收机在备用电源供电时运行的运行情况。

2.2.12 无线电话遇险频率值班接收机的检验

2.2.12.1 核查静默/非静默功能的运行情况。

2.2.12.2 对照已知岸台核查接收机的灵敏度。

2.2.12.3 核查扬声器的可听性。

2.2.13 奈伏泰斯(NAVTEX)接收机的检验

检验程序及要求同本篇2.1.11的规定。

2.2.14 无线电设备电源的检验

检验程序及要求同本篇2.1.10的规定。

2.2.15 应急无线电示位标的检验

检验程序及要求同本篇2.1.12的规定。

2.2.16 雷达应答器的检验

检验程序及要求同本篇2.1.13的规定。

2.2.17 救生艇筏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的检验

检验程序及要求同本篇2.1.14的规定。

2.2.18 工具和备件配备的检查

检查备件及必要的维修工具是否齐备。

2.3 船上应配文件的核查

检查船上是否配有下列文件:

a)主管机关签发的有效无线电执照;

b)无线电报务人员的资格证书;

c)无线电记录(日志);

d)国际电信联盟(ITU)出版物的最新版本;

e)所有无线电设备操作手册;

f)所有无线电设备检修手册(当海上维修保养是申报项目时)。

第3章年度检验、定期检验、换证检验

3.1换证检验

3.1.1GMDSS船载无线电安全设备的检验3.1.1.1 对照原有无线电安全设备认可记录,核对设备的配置和安装位置是否有变动。如有变更,应将变更情况予以记录;如设备有更新,应核查新装设备的产品证书,并予以记录。

3.1.1.2 核查船舶呼号和识别码是否有变更。如有变更,应检查相应设备中的呼号和识别码是否做了适当更改。

3.1.1.3 检查船上必须配备的文件:

a)无线电执照是否有效;

b)无线电日志是否按规定要求正确及时填写;

c)船上备有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出版物是否是最新版本;

d)船上安装的无线电设备是否都备有使用说明书和维修手册;

e)无线电操作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资格证书。

3.1.1.4 外观检查各电源线路保养情况,试验各电源的有效性。

3.1.1.5 检查由备用电源供电的无线电控制台的照明是否有效。

3.1.1.6 天线的检查:

a)外观检查天线的维护保养情况,检查绝缘和安全性是否处于良好状态;

b)检查中/高频发射天线是否有腐蚀,绞合线是否有断股,是否有足够的备用天线导线、绝缘子及配件;

c)检查卫星船站定向天线的全方位跟踪情况。利用手动强制改变天线方向,然后恢复自动,看其是否能迅速恢复跟踪状态。

3.1.1.7 甚高频无线电装置的检验:

使用备用电源,检查甚高频无线电话的通信效果,用自检装置检查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3.1.1.8 中/高频无线电装置的检验:

使用备用电源,检查中/高频无线电话的通信效果,用自检装置检查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3.1.1.9 高频无线电电传设备的检验:

使用备用电源,检查高频无线电电传设备能否正常运行。

3.1.1.10 INMARSAT船舶地球站的检验:

使用备用电源,实效试验INMARSAT船舶地球站能否正常运行。

3.1.1.11 NA VTEX设备的检验:

通过检查最近收到的报文,核查NA VTEX设备能否正常运行。

3.1.1.12 EGC接收机的检验:

通过检查最近收到的报文,核查EGC接收机能否正常运行。

3.1.1.13 应急无线电示位标的检验:

a)外观检查有无损伤, 反光材料是否完好;

b)进行自检试验,检查其工作情况;

c)检查电池的有效期和静水压力释放器的有效期。

3.1.1.14 救生艇筏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的检验:

a)对设备进行外部检查,使用VHF16频道进行通话试验,检查其运行是否正常;

b)检查其电池有效期。

3.1.1.15 搜救雷达应答器的检查:

无线监测接收机

无线监测接收机 无线监测接收机是无线电频谱监测的重要工具,是无线电管理工程师的眼睛和耳朵。通过监测接收机可了解到空中无线电频谱信号的场强、频率、带宽、调制、频率占用度等重要信息,以供无线电管理工程师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进一步的决策。 由于肩负着从纷繁复杂的无线电波中抓取特定信号的重任,监测接收机的电子电路一般都做了相应的优化设计,配备了输入预选器等特殊单元,加强了信号解调、分析能力,并且在灵敏度、线性度、互调IP2/IP3相位噪声等重要指标上超出其他的通用无线接收设备。 无线接收设备包括测试接收机、频谱分析仪和监测接收机。无线接收设备是基于不同的理念,针对不同的任务来设计的,它们在功能上也各有特点。对于测试接收机和频谱分析仪而言,因为许多监测功能是不必要的,所以它们某些特性或者很弱或者干脆没有,如:FSCAN、MSCAN 、全景、静噪、驻留时间等特性。以下简单介绍监测接收机的性能。 1、监测接收机模块框图 监测接收机包括预选器、前端(信号部分)、合成器(第一本振、第二本振、第三振)、中频部分、内置测试设备、处理器和接口等主要模块(见EB200模块框图)。 这里着重提一提预选器。无线电监测接收机是专门为了监测天空中复杂拥挤的无线电波而设计的专业设备,其与频谱仪的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配有高性能的预选器,这个预选器提高了接收机在拥挤的频谱环境中选收无线电信号的能力。以R&S公司的EM550接收机为例,它的预选器由20-1500MHz的跟踪滤波器+1500-2300MH z带通滤波器+2300-3600MHz的带通滤波器组成。跟踪滤波器一般由YIG滤波器构成,其中心频率可在极宽的频带范围内滑动,滤波带宽一般为中心频率的10%。跟踪滤波器是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性能最好的选择滤波器,它也是代表了接收机设备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志。 预选器位于接收机的最前端,与天线输入口相连。预选器主要提供前置放大、

全国无线电监测技术题库-基础知识2

全国无线电监测技术题库-基础知识2 全国无线电监测技术题库-基础知识2 1.2 选择题 1,属于特高频(UHF)的频带范围是(D )。 A、400,2000MHz B、300,2000MHz C、400,3000MHz D、300,3000MHz 2,IMP缩写代表(B ) A、放大增益 B、互调产物 C、网间协议 D、互调截获点 3,10W功率可由dBm 表示为(D )。 A、10dBm B、20dBm C、30dBm D、40dBm 4,频率在(A )以下,在空中传播(不用人工波导)的电磁波叫无线电波。 A、3000GHz B、3000MHz C、300MHz D、300GHz 5,频率范围在30,300MHz的无线电波称为( A)。 A、米波 B、分米波 C、厘米波 D、毫米波 6,无线电监测中,常用一些单位有dBuv、dBm等,dBm是(C )单位。 A、电压B、带宽 C、功率 D、增益 7,目前中国移动的GSM系统采用的是以下哪种方式(B )。 A、FDMA B、TDMA C、CDMA D、SDMA 8,PHS个人移动系统信道带宽为( A)。 A、288kHz B、200kHz C、25kHz D、30kHz 9,CDMA移动系统信道带宽为( A)。 A、1.23MHz B、1.5MHz C、1.75MHz D、1.85MHz 10,0dBW=( C)dBm. 30 A、0 B、3 C、 11,比2.5W主波信号低50dB的杂波信号功率是( B)μW。 250 A、2.5 B、25 C、

12,频谱分析仪中的RBW称为(B)。 A、射频带宽 B、分辨率带宽 C、视频带宽 13,根据GB12046—89规定,必要带宽为1.5MHz的符号标识为(A )。 150M A、1M50 B、15M0 C、 14,发射频谱中90%能量所占频带宽度叫做(A )。 A、必要带宽 B、占用带宽 C、工作带宽 15,一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W,天线增益10dB,馈线损耗5dB,则有效辐射功率为( B)。 A、25dBW B、15dBW C、5dBW 16,电视伴音载频比图像载频( A)。 A、高 B、低 C、相等 17,在微波段中表述频段,字母代码S和C对应的频段是( C)。 A、1—2GHz 和4/6GHz B、18—40GHz和8/12GHz C、2.5GHz和4/6GHz D、4.8GHz和4/8GHz 18,联通CDMA下行与移动GSM上行频段之间只有(A )MHz保护带。 A、5 B、10 C、15 19,从广义来讲,产生莫尔斯码的调制方法是(A): A、ASK B、FSK C、PSK D、DAM 20,无线电频谱可以依据(A,B,C,D)来进行频率的复用。 C空间 D编码 A、时间 B频率 21,超高频(SHF)波长范围 ( C ) B、 10—1分米 C 10—1厘米 A、 10—1米 22,公众对讲机的有效发射功率不能大于(B)瓦 A、0.1 B、0.5 C、1 23, 圆锥天线是( B )。

无线电基础知识

1.2 选择题 1,属于特高频(UHF)的频带范围是(D )。 A、400~2000MHz B、300~2000MHz C、400~3000MHz D、300~3000MHz 2,IMP缩写代表(B ) A、放大增益 B、互调产物 C、网间协议 D、互调截获点 3,10W功率可由dBm表示为(D )。 A、10dBm B、20dBm C、30dBm D、40dBm 4,频率在(A )以下,在空中传播(不用人工波导)的电磁波叫无线电波。 A、3000GHz B、3000MHz C、300MHz D、300GHz 5,频率范围在30-300MHz的无线电波称为(A)。 A、米波 B、分米波 C、厘米波 D、毫米波 6,无线电监测中,常用一些单位有dBuv、dBm等,dBm是(C )单位。 A、电压 B、带宽 C、功率 D、增益 7,目前中国移动的GSM系统采用的是以下哪种方式(B )。 A、FDMA B、TDMA C、CDMA D、SDMA 8,PHS个人移动系统信道带宽为(A)。 A、288kHz B、200kHz C、25kHz D、30kHz 9,CDMA移动系统信道带宽为(A)。 A、1.23MHz B、1.5MHz C、1.75MHz D、1.85MHz 10,0dBW=(C)dBm. A、0 B、3 C、30 11,比2.5W主波信号低50dB的杂波信号功率是(B)μW。 A、2.5 B、25 C、250 12,频谱分析仪中的RBW称为(B)。 A、射频带宽 B、分辨率带宽 C、视频带宽 13,根据GB12046—89规定,必要带宽为1.5MHz的符号标识为(A )。 A、1M50 B、15M0 C、150M 14,发射频谱中90%能量所占频带宽度叫做(A )。 A、必要带宽 B、占用带宽 C、工作带宽 15,一发射机发射功率为10W,天线增益10dB,馈线损耗5dB,则有效辐射功率为(B)。 A、25dBW B、15dBW C、5dBW 16,电视伴音载频比图像载频(A)。 A、高 B、低 C、相等 17,在微波段中表述频段,字母代码S和C对应的频段是(C)。 A、1—2GHz和4/6GHz B、18—40GHz和8/12GHz C、2.5GHz和4/6GHz D、 4.8GHz和4/8GHz 18,联通CDMA下行与移动GSM上行频段之间只有(A )MHz保护带。 A、5 B、10 C、15 19,从广义来讲,产生莫尔斯码的调制方法是(A): A、ASK B、FSK C、PSK D、DAM 20,无线电频谱可以依据(A,B,C,D)来进行频率的复用。

驾驶台无线电设备的检测

驾驶台无线电设备的检测 驾驶台无线电设备的检测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船上工作经验,依据船舶规范和公约要求,对船舶驾驶台上无线电设备的日常检测进行了全面总结,正确的掌握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船舶的安全营运水平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船舶无线电检测 1.驾驶台上无线电设备的外部检查1 . 1罗经甲板检查 ①检查天线的布置是否合理,天线外观状况是否良好。②罗经甲板上所有电缆应用金属扎带沿支架绑扎,电缆进入各设备入口应用填料密封。③检查VDR和EPIRB固定位置周围上方空间无遮挡物。④查看桅杆及其上附连设备的总体状况是否良好。⑤天线的检查:M/HF 天线由SSB无线电话收发天线和DSC无线电话数字选择呼叫天线组成。天线周围应有围栏防护并标识高压危险,发射天线馈线应绝缘。雷达天线安装位置必须考虑到工作距离和盲区的因素,工作盲区不得大于 50 米。如果船舶配置两台雷达,应尽可能将S 波段雷达装在上,而X 波段雷达装在下面。AIS天线由VHF天线和AIS-GPS天线组成,它的VHF天线其安装位置的水平面360度内应无障碍物,并应在水平方向距离导体结构2米以上。AIS的VHF天线应安全地远离雷达、发射机等类似的高功率源天线,AIS的VHF 天线与船舶VHF电话天线应在水平方向上间隔10米或在垂直方向上间隔2 米。GNSS天线:应在水平360度仰角5度至90度范围内无连续障碍物,桅、支架等障碍物不应在较大的水平角度范围内遮盖天线。天线应远离雷达、INMARSAT系统等高功率发射机发射波束3米。 1 . 2驾驶室外两侧的检查 ①核查左右舷灯状况,角度是否正确,背面无光黑漆是否有破坏。 ②室外两侧舵角指示器、螺旋桨转速指示器、喇叭、BNWAS复位按钮、电罗经复示器等是否正常。注意露天电气设备的应满足防水等级 IP44。 1 . 3无线电资料配备检查

浅谈无线电监测系统中接收机的选择

浅谈无线电监测系统中接收机的选择北京中星世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谭涛 现代无线电监测系统是由天线、接收机、测向机、记录设备及软件和控制系统等基本单元组成。其中接收机是监测系统的核心。系统的性能主要是由接收机决定。选择专业、高性能的接收机,能有效保证监测系统的各项指标,实现各种功能。因此,在建设一个无线电监测系统时,如何选择接收机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类型的接收机,它们的用途不同,其设计中重点、生产要求也就不同。通信接收机、测量接收机和干扰测量接收机,虽然从结构上都是三级超外差式,但其指标却有很大差别,价格也相差几倍至几十倍。 ITU对用于无线电监测的接收机性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理论依据,也是对监测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我们在选择接收机时,应认真遵循这些要求。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90年代初,有厂家利用通信接收机(如R7000)设计生产监测测向系统。该系统在理想的标准场地进行测试时,都能达到指标要求。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遇到密集的无线寻呼信号时,就无法正常工作。问题就出在这种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不能适应无线电监测实际工作的要求。 当前,有人看到某些实验室仪器的几个高性能指标(如高的频率稳定度和高的功率测量精度),想利用这些仪器代替接收机,组成无

线电监测系统,这是有很大风险的。的确,在早期无线电监测系统组成方案中,有过以接收机为核心和以频谱仪为核心的两种模式。但经过实践应用的验证,现在都选择以接收机为核心设备组建监测系统了。我们应全面遵循ITU的要求,而不是偏重某些指标而忽视了应用环境。应该看到,测量接收机和频谱仪虽然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却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各自都为适应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克服各自遇到的难点,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攻关,都体现了各自领域的科技成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一种RF信号分析仪(NI PXI5660)和典型的监测接收机(RS EM050),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一、 根据应用定位,它们是用途不同、使用环境不同、设计理念不同及制造要求也不相同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它们在各自的应用领域具有各自的优势 1. EM050是德国R/S公司专门针对无线电监测业务需求设计、生产的,专业级的无线电监测接收机,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该产品是根据国际电联(ITU)对监测接收机的基本要求,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设计、开发的专业级数字式接收机; (2)作为专业级接收机,在其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了复杂的电磁环境和要对大小悬殊(差别达100dB,即10万倍)的各类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和监听的实际应用要求,从整机总体设计上,兼顾了高灵敏度和高抗扰度特性,通过苛刻设计的频率合成器(频率转换时间1ms,10kHz处相位噪声≤120dBc/Hz等)实现快速搜索(扫

无线电监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无线电监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字: 摘要: 无线电监测纵向涉及最原始的步话机,直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遥测、遥感乃至空间技术,横向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建设以至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面对无线电技术及应用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无线电监测工作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保障无线电事业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 无线电监测面对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省级以下的无线电监测主要集中在20MHz~3000 MHz范围。其中日常监测集中在一150 MHz和450 MHz为中心的频段内,偶尔涉及到230 MHz、800 MHz、900 MHz、和1800 MHz频段。 查找干扰采用的方式多为移动监测站与固定监测站多点定位、移动设备逼近以最终确定目标。这种工作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150 MHz 无线电寻呼业务大发展时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随着无线寻呼业务的衰落,公众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无线电应用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频段使用向高端延伸;大区制群律数量下降,小区制体制逐渐上升;点对点的微液通信不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广播方式的宽带无线接入;模拟通信逐步被数字通信取代;以简单通话为主的无线专网,正在向以数据业务为主,可传送囤文、动态画面以及远程遥控的方向发展;地面微波正在被价格日益降低的卫星通信所取代;第三代移动通信尚未商用,有关专家已开始探讨第四代移动通信…… 此外,作为国际电联的成员国,遵守电联的规则是一种义务,国家监测已成为国际监测的组成部分。尽管20 MHz~3000MHz频段被定义为国内监测范畴,但与周边国家的协调工作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无线电监测思维和方式都遇到了新的挑战。

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一、智能无线电监测网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所面临的异构系统难以整合、监测手段被动低效、业务决策缺乏依据、指挥调度流程不畅等难题依然存在。华日公司的智能监测网系统,通过整合各类已建的固定监测站(含小型站)、移动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系统资源,并增补适当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对现有监测软件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全时全域频谱监测能力,同时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大大提升了整个监测网的管理运行自动化水平,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监测网系统,可为智慧无线电管理提供诸多有力的支撑: ●监测网运行模式从临时被动任务执行转向长时主动数据收集; ●数据采集从手工碎片化转向自动连续化;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闲置率; ●增强监测网管理能力,减轻运维人员工作压力; ●从单维监测数据分析转向多维频谱管理决策; ●干扰处置、考试保障、重大活动保障等的异常预警和全程支持; ●可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软件动态改变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 系统能力 1)全域监测设施联合作业能力 智能监测网的核心运行基础是通过面向服务中间件和标准的接口规范实现对来自于不同厂商的监测系统的整合,并提供统一的设备控制、数据管理和分析界面,形成监测一体化平台,从而盘活全网资源,提升异构系统联合作业的能力。当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这种能力将大为突破现有监测系统在监测资源调度上的瓶颈。

2)保障系统可靠运行的智能网络管理能力 伴随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大量新型监测设备接入系统,使监测网的规模和运维难度日益增大。华日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以网络拓扑和地理分布为视点,对站点环境、站点设备、网络流量、设备资源消耗等进行监控,能对在网站点进行统一的监测任务调度、遥控开关机、设备自检,并提供基于设备自检和网络检测的故障告警和基于7X24小时电磁环境数据采集分析的设备数据异常预警,从而系统运维带来极大便利。 3)监测网自动运行能力 除支持常规监测功能外,智能监测网全网均在系统后台服务器的调度下,根据频谱监测数据自动化分析的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执行各类电磁环境数据、信号特征数据、多模式组合定位数据等的采集任务,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自动分类压缩汇入各类专题数据库中。移动监测站、可搬移设备、无人升空监测平台等设备的数据也可在线或离线汇入系统。这种“大小结合,移动补盲”的联合作业模式,在大幅降低监测站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监测设备的利用率,使无线电管理机构更实时严密地掌握所辖区域的完整电磁态势。 4)海量监测数据存储能力 随着监测站的增多与全时全域电磁环境数据采集模式的建立,全网积累的数据量将会有爆发式增长,对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华日智能监测网依托成熟、安全、可靠的云存储与云计算服务,采用虚拟化存储等技术,可适应海量电磁环境数据大规模存储的需求,减轻用户在数据存储设备运维方面的压力,并在对应用层屏蔽了数据物理存储位置信息的同时为各类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形成无线电管理云数据库,使数据应用具有更好的弹性,能满

ITU-RSM1837-1建议书-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三阶交调截取点IP3

ITU-R SM.1837-1 建议书 (08/2013)测量无线电监测接收机三阶交调截取点(IP3)电平的测试程序 SM 系列 频谱管理

ii ITU-R SM.1837 建议书 前言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知识产权政策(IPR) ITU-R的IPR政策述于ITU-R第1号决议的附件1中所参引的《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专利持有人用于提交专利声明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在此处也可获取《ITU-T/ITU-R/ISO/IEC的通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和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ITU-R 系列建议书 (也可在线查询http://www.itu.int/publ/R-REC/en)) 系列标题 BO 卫星传送 BR 用于制作、存档和播出的录制;电视电影 BS 广播业务(声音) BT 广播业务(电视) F 固定业务 M 移动、无线电定位、业余和相关卫星业务 P 无线电波传播 RA 射电天文 RS 遥感系统 S 卫星固定业务 SA 空间应用和气象 SF 卫星固定业务和固定业务系统间的频率共用和协调 SM 频谱管理 SNG 卫星新闻采集 TF 时间信号和频率标准发射 V 词汇和相关问题 说明:该ITU-R建议书的英文版本根据ITU-R第1号决议详述的程序予以批准。 电子出版 2014年,日内瓦 ITU 2014 版权所有。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

听讲座《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心得 讲座开始后,陈泽宗教授从海洋生态环境、无线电海洋观测原理、雷达监测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陈教授以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我国海洋地理环境以及自己去沿海及岛屿的亲身感受。陈教授以海浪灾害给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说明了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在无线电观测的讲解上,陈教授提及不同现场监测设备的造价及原理,分析了国内外不同产品的优劣,进而提出采用远程无线电海洋观测的必要意义。陈教授从1987年开始研究高频地波雷达,陈教授先后3次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雷达产品。他表示,未来的海洋观测网络将更为全面,覆盖岸边、近海、大洋、极地,实现从海面到海底的立体观测,也将形成由简单要素到多要素综合的集成观测。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所以,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在种种情况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规模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海洋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电导航定位、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水声定位和综合导航等。其中,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包括近程高精度定位系统和中远程导航定位系统。最早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是20世纪初发明的无线电测向系统。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研制了一系列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美国的“罗兰”和“欧米加”,英国的“台卡”等。卫星导航系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导航系统。1964年,美国退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海洋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遥感技术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

无线电基础知识题库

一、基础知识 1.1 填空题 1.1864年,由着名的物理学家_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赫兹又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2.1887年赫兹首先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3.在空中以一定速度传播的交变电磁场叫电磁波 4.电磁场场强标准单位为伏特每米(或V/m),磁场场强的单位为安培每米(或A/m), 功率通量密度的标准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2) 5.在国际频率划分中,中国属于第三区 6.通常情况下,无线电波的频率越高,损耗越大,反射能力越强,绕射能力越低 7.无线电波甚高频(VHF)的频率范围是从30MHz 到300MHz 8.IS-95标准的CDMA移动系统的信道带宽为1.23MHz 9.在1800~1805MHz有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系统,这个系统是 TD-SCDMA 10.200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中,频率规划到1000G Hz。 11.600MHz无线电波的波长是0.5 m 。 12.0dBW= 30 dBm,1V=0 dBv= 60 dBmv= 120 dBμV 13.f0=2f1-f2是三阶一型互调,f0=f1+f2-f3是三阶二型互调。 14.dB(pW/m2)是功率通量密度参数的单位。 15.输出输入曲线上的电平根据线性响应被减少1dB的点叫1dB压缩点 16.最简单的检波器元件是晶体二极管。

17.带外发射指由于调制过程而产生的刚超出必要带宽的一个或多个频率的发射。 18.杂散发射指必要带宽之外的一个或多个频率的发射,其发射电平可降低而不致影响 信息的传输,但带外发射除外。 19.Okumura模式的适用频段范围是UHF ; Egli 模式的适用频段范围是VHF 。 20.在多径传播条件下,陆地移动无线设备所收到的射频信号,其包络随时间(或位置)的 快速变化遵循瑞利分布律,这种衰落叫瑞利衰落 21.“频率划分”的频率分属对象是业务,“划分”用英文表示为Allocation ;“频 率分配”的频率分属对象是地区或国家或部门,“分配”用英文表示为Allotment ; “频率指配”的频率分属对象是电台,“指配”用英文表示为Assignment 22.无线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负载阻抗为50 欧姆 23.一般而言,通信系统是由收信机、发信机及传输信道三部分组成 24.短波主要是靠地波、天波和反射波传播 25.超短波主要是靠直射波和反射波传播 26.微波、卫星主要是靠直射波传播,频率高时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 27.我国GSM的双工间隔为45MHz 28.占用带宽的测量方法通常为99%功率比法和频谱分析x-dB法,如6dB与26dB上 测定带宽的方法,作为一种带宽估算 29.灵敏度是指接收机能够正常工作的最小输入电平 30.卫星链路是一个发射地球站和一个接收地球站通过卫星建立无线电链路 31.对给定的发射类别而言,其恰好足以保证在相应速率及在指定条件下具有所要求质量 的信息传输所需带宽称为必要带宽 32.电台(站)是指为开展无线电通信业务或射电天文业务所必需的一个或多个发信机或 收信机,或发信机与收信机的组合(包括附属设备)

无线电设备检测报告

2.4G\5.8G无线接入设备 检验报告 报告编号:2016-7-1-1 设备名称:H3C WA2620X室外型802.11ac无线接入设备委托单位:华三通信技术 检测类别:入网检测

检验报告信息目录 一、本报告注意事项 二、检测单位信息 三、委托单位信息 四、主要信息 1.被检设备名称 2.委托单位 3.检测地点 4.检测依据 5.检测项目 6.检验结论 五、检测信息 1.测试连接图 2.测试设备 3.测试环境及相关信息 六、检测容及数据

一、本报告注意事项 1.检验报告无设备“检验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2.未经批准,不得全部或部分复制检验报告。 3.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验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4.检验报告无批准、审核、检测人员签字无效。 5.检验报告涂改无效。 6.本检测结果仅对所检物品负责。 7.对检验报告若有异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两个月向检测单位提出。 二、检测单位信息 检测单位: 地址: 邮政编码:063000 电话:0315 传真:0315 三、委托单位信息 委托单位:华三通信技术 地址:市滨江区之江科技工业园六合路310号 邮政编码:310000 电话:00 传真:00

四、主要信息

编写:88888 审核:888888 批准:888888

五、检测信息 1、测试连接图: 2、测试设备: 序号设备名称数量生产厂商校准日期 1 频谱/信号分析仪 1 Agilent 2015.01.06 2 DC1900SW3测量控制箱 1 世纪德辰2015.01.06 3、测试环境及相关信息: 检测地点东经118°11′46″温度23℃北纬39°40′14″海拔21米 电压220V 湿度35%RH 气压1005Hpa

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规定试行

精心整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印发《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 规定(试行)》的通知 工信部无〔2017〕2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各相关单位: 心(以下统称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使用的各类无线电监测设施在系统选型、建设验收、日常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内的测试验证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对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工作开展监督检查。 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负责制定本地区(单位)无线电监测设施测试验证方案,选择测试验证机构,指导并监督测试验证工作的具体实施,维护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五条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应对新建无线电监测设施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测试验证,对在用无线电监测设施进行定期测试验证,确保无线电监测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持续满足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第六条根据设备状况,对固定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及系统中的监测接收机每5~7年测试验证一次,对移动、可搬移和便携式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及系统中的监测接收机每3~5年测试验证一次。 超过10年的无线电监测设施,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测试验证周期。 第七条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应综合考虑本地区(单位)无线电监测设施 况。 第十条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测试验证方法应按照无线电管理有关规定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国际电信联盟建议书进行(部分标准名称见附件)。 对尚无相关标准作为测试依据的,各无线电监测设施使用单位应会同相关技术部门和测试验证机构,参考相关标准,科学合理制定测试验证方法,经专家评审后实施。 第十一条在新购置无线电监测设施和对在用无线电监测设施进行一体化服务改造时,相关设备应满足《超短波监测管理服务接口规范》要求。鼓励相关单位在设备购置或系统改造升级时提出对《超短波监测管理服务接口规范》符合性的测评要求,并采用软件测试系统开展测试验证工作。

第七章 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无线电监测是无线电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代化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是将行政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对无线电频率和空间卫星轨道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随着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使用频谱资源已成为人类关注的主要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对频谱资源进行计划、指配和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既要保障通信业务的安全,不受干扰侵害,又要合理使用和开发频谱资源,提高频率的使用效率。 无线电管理是国家通过专门机构对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资源研究、开发、使用所实施的,以实现合理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的行为。 无线电管理的概念,实际上表达了四层含义: *无线电管理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是由国家所授权和特许的机关来实施的活动。 *无线电管理的对象是研究、开发、使用无线电波的各种活动。由于开发、使用、研究电磁波的活动是由具体的人使用设备达到的,所以无线电管理必然要涉及到人和设备。 *对开发、使用、研究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的活动所实施的这种管理,是通过计划、规划、组织、控制、协调、监督、执行等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的。它贯穿于无线电管理的全部过程中。这是无线电管理的职能,也是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无线电台站的审批、频率指配、电波的监测、型号的核准、设备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检查以及对用户的教育和服务等等。 *无线电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合理、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用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无线电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 *频率的划分、分配和指配、无线电台站的布局规划和设台电磁兼容分析及审批。 *无线电台站发射信号实施监测,对台站进行监督管理。 *无线电干扰的协调和处理。 *无线电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对无线电设备的测试和研制、生产、销售、进口的管理。 *代表国家参加无线电管理方面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活动。 无线电监测在频率的规划、指配、电磁环境的测试、无线电台站的设置规划、无线电台站

无线电监测站试卷试题.docx

沧州无线电监测站业务技术学习试 题第一期 一、基础知识 填空题 1.1864年,由着名的物理学家 _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又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2.1887年首先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3.在空中以一定速度传播的交变电磁场叫 4.电磁场场强标准单位为,磁场场强的单位 为,功率通量密度的标准单位为。 5.在国际频率划分中,中国属于第区 6.通常情况下,无线电波的频率越高,损耗越,反射能力越,绕射能力 越。 7.无线电波甚高频 (VHF) 的频率范围是从到 8.IS-95 标准的 CDMA 移动系统的信道带宽为 9.在 1800 ~ 1805MHz 有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系统,这个系统是 10. 2006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中,频率规划到Hz 。 二、监测测向技术 填空 1.无线电监测包括和特殊监测。 2.磁偏角是线和线之间的夹角。 3.邻道干扰主要取决于接收机中频滤波器的和发信机在相邻频道通带内 的边带噪声。 4.接收机信噪比从20dB 下降到 14dB的干扰叫干扰。 5.当两个不同频率的已调载波同时加到一个时产生一个三阶失真产物 叫交调。 6.接收机互调是指多个信号同时进入接收机时,在接收机前端电 路作用下产生互调产物,互调产物落入接收机中频带内造成的干扰 7.输入滤波器允许希望接收的信号进入而限制其他信号,目的是排除高频放大器中 8.从互调的角度,衡量接收机的性能要看值,该值越高越好 9.某采用高本振方式工作的接收机,工作时,接收频率为,中频为,此时接收机本振 10.工作在MHz 频率。 测向天线基础 (孔径 )有基础之分,测向天线基础直接影

无线电发射机检测方法和标准的介绍

第十六章无线电发射机检测方法和标准介绍 一、前言 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检测工作是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研制、生产、进口、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维护正常的空中电波秩序,从源头上减少干扰源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在设台前对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检测以及日常的年检是监测工作及进行合理的台站面局的基础性工作。 对各类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工作频段、信号特征、杂散发射、占用带宽以及其它一些重要参数的充分掌握可以提高监测及查处干扰的效率和质量,是从事无线电管理的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无线通信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加上传统的各类无线电业务,无线电发射机的种类十分繁杂,相应的无线电管理文件、国际、国内的技术标准众多。本文力争从基本原理出发,对涉及到的一些共性的设备检测的方法做一说明,并尽量涵盖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所关心的检测项目。 二、技术各词解释 2.1频率容限 发射的特征频率偏离参考频率的最大允许偏差。单位为相对值或绝对值。 2.2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依据其测试位置或发射途径不同分为: ——端口传导功率(匹配状态) ——辐射功率(包括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和有效辐射功率,前者比后者大2.15dB) 根据发射类别或信号特征发射功率亦可分为: ——峰包功率(调制包络最高峰一个射频周期内的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发射机在调制中以所遇到的最低频率周期相比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功率) ——载波功率(无调制时载波的平均功率) 2.3必要带宽 对于给定的发射类别,恰好确保进行规定条件下要求的质量和速率的信息传输所需的带宽。 2.4占用带宽 此带宽外的上、下限频带所对应的发射功率分别为一确定发射总功率的β/2。一般取β/2为0.5%。 2.5非意愿发射(unwanted emission) 杂散发射域:在必要带宽外但不包括杂散域对应的频率范围,这里带外发射通常占主导地位。 带外发射:由调制处理产生的恰好落在必要带外的一个或多个频率发射,但不包括杂散发射。通常其落在距中心频率±250%必要带宽以内。必要带宽 以外的非意愿发射看作为带外发射。但对于非常窄或宽的必要带宽, 带外发射域和杂散发射域边界的限定需参考Rec.ITU-R SM.329-8 Annex 8。杂散发射域可能存在带外发射,同样,带外发射域也有可能 存在杂散发射。 杂散发射:落在必要带宽之外,但减少其电平不会影响相应的信息传输的一个或 多个频率发射,它包括除了带外发射外的谐波发射、寄生发射、

GRS210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

GRS210 VHF/UHF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 100kHz to 3GHz 1 系统简介 GRS210是一个基于多信道宽带射频前端、宽带数字中频处理单元及宽带阵列天线的高性能数字化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能适应密集信号、捷变信号的快速捕获和实时接收分析,以满足现代无线电频谱监测和无线电测向定位要求。 GRS210适合于固定安装环境。 2 技术特点 ●频率范围为100kHz至3GHz ●全无源天线设计,大动态,高灵敏度接收 ●20MHz的瞬时信号分析带宽 ●3GHz/s多信道并行频谱扫描功能 ●5信道相关干涉仪的测向方法,窄带和宽带apFFT测向功能 ●最小信号持续时间<1ms ●能够实现同时监测和测向通道 ●ITU全参数测量模式 ●原始射频、中频和音频数据记录和重现 ●远程遥控 3 系统组成

4 技术参数 4.1 天线 (1)HF监测天线:100kHz to 30MHz,无源全向鞭天线

(2)VHF/UHF监测天线:20MHz to 3000MHz,无源全向盘锥天线(3)VHF/UHF测向天线,分为五层: A:20MHz to 200MHz 五单元垂直极化天线阵,孔径4m B:30MHz to 350MHz 五单元水平极化天线阵,孔径3m C:200MHz to 800MHz 五单元垂直极化天线阵,孔径1.4m D:350MHz to 1300MHz 五单元水平极化天线阵,孔径0.8m E:800MHz to 3000MHz 五单元垂直极化天线阵,孔径0.36m 4.2 射频前端 (1)VHF/UHF监测接收机 信道数目:5个 频率范围:20MHz to 3000MHz 频率分辨率:1Hz 频率稳定度:≤1×10-7 合成器建立时间:≤1ms 相位噪声:≤-100dBc/Hz@10kHz 输入二阶互调截点:≥45dBm 输入三阶互调截点:≥10dBm 中频频率:21.4MHz 中频带宽:20MHz/300kHz 镜像抑制:≥95dB 中频抑制:≥95dB 杂事抑制:≥110dBm(折合到输入端) 噪声系数:≤14dB (2)HF监测接收机 信道数目:1个 频率范围:0.1MHz to 30MHz 频率稳定度:≤1×10-7 相位噪声:≤-110dBc/Hz@10kHz

设备检测实验室设备配置建议最新

第十八章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设备配置建议 一、概述: 无线电设备检测工作是无线电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无线电通信应用愈来愈广泛,各种无线电通信设备迅速增加,新技术、新体制、新设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我国得以应用。为了使有限的频谱资源能够科学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防止无线电设备本身产品质量不合格产生的各种有害干扰,从源头上减少无线电干扰信号,维护空中电波秩序,确保各种无线电设备正常进行,必须加强对各类无线电设备的管理,应积极开展无线电设备检测工作。 现阶段在我国应用的通信技术体制非常广泛,目前 TDMA(GSM900/DCS1800/GPRS)、CDMA(cdmaOne)、PHS(小灵通)为代表的通信体制正在被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广泛的应用。同时,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W-CDMA、TD-S-CDMA、LAS-CDMA 等)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开发之中,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得到应用。在当前的数字时代,除电信运营企业全部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实现运营网络的数据、语音、图象等的无线传输外,其它应用场合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字调制技术,如DBS直接广播卫星通信、数字集群通信、Bluetooh蓝牙数据传输、WirelessLAN无线区域通信等。同时,各种新的系统如LMDS,WLAN,BLUETOOTH等不断投入使用。必将对无线电设备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作为无线电频谱的管理部门,监管的重点首先是无线发射机系统的射频指标,如:发射总功率、频率准确度、占用带宽、杂散发射

等。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其他指标的测试,辅助运营商进行系统检测。其主要测试项目应包括: 1.频率准确度 2.最大输出功率 3.发射机互调 4.杂散发射 5.占用带宽 OBW、邻道功率ACP 6.相位误差 另外,针对GSM系统,可增加调制及开关的频谱,功率时间曲线的测试;针对CDMA系统和扩频系统,可增加矢量幅度误差(EVM),码域功率和幅度统计特性(CCDF)等测试项目。 为了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权威性,必须建立一个合格的检测实验室。它必须具备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全满足被测设备技术指标的测量仪器、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下重点讨论检测实验室需配备的仪器。 二、检测实验室仪器仪表的配置应原则: 1.仪器功能强:应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规范所要求的主要项目和指标。 2.测量基准高:测量结果应具备权威性,以便对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进行认证、验收、日常抽查、事故判别和质量检测。 3.通用性能好:应尽量基于单台设备平台对各种体制网络设备(TDMA、CDMA、PHS、CDMA2000、W-CDMA等)进行测量。 4.方便携带性:可以方便地在野外现场搭建测量系统。运输、搬移方便,抗震动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强。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

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 1总则 1.1.1 为规范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加强无线电监测设施工程决策和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建立统一的无线电监测体系,根据国际电联的《频谱监测手册》和ITU-R的有关建议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制定《VHF/ 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及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规范”)。 1.1.2 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包括VHF/UHF无线电监测网、短波无线电监测网、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其中短波、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以及机载、船载监测站的规范另行制定。 1.1.3 本规范是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无线电监测设施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须参照本规范执行。 1.1.4 无线电监测设施的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1.1.5 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中条款有困难时,实施单位应充分论述理由,附上相应领域内专家的评审意见,并提供处理建议书报主管部门批准。 2术语 2.1.1无线电监测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分析、识别,以及对无线电波发射源测向和定位,以获取其技术参数、功能、类别、位置和用途。 2.1.2无线电监测站Radio Monitoring 执行无线电监测任务的技术设备及附属设施,分为一、二、三级。 2.1.3固定监测站Fixed Monitoring Station 设置在固定地点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4移动监测站Mobile Monitoring Station 设置在运载工具中,可在移动状态下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 2.1.5可搬移监测系统Movable Monitoring System 可在不同地点临时设置、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系统 2.1.6便携式监测设备Portable Monitoring Equipment 可方便携带、手持的无线电监测设备 2.1.7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Radio Monitoring Command Control Center 具有联合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和指挥调度功能的控制中心。 2.1.8A级无线电监测网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A 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站)、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数量、覆盖区域面积和特定任务的需要,可另设置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和三级无线电监测站。 2.1.9B级无线电监测网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B 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