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第六章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第六章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第六章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第六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一套因时因事而异的工作方法。由于各国社会文化的不同,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亦不同。社会工作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其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团体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等被认为是经典的社会工作方法,这三种社会工作方法也是最基本、最主要、最直接的工作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介入的层面不同,我们将它们划分为微观层面的方法和宏观层面的方法。所谓微观社会工作方法是指主要以个人、家庭或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这一章我们先来介绍这两种方法。

第一节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casework)也叫个案社会工作或社会个案工作(social casework)。它是社会工作专业经典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在社会工作传统的三大方法中起源最早,而且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最早被看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的,因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方法而言,它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备,方法与技术、技巧更加健全。个案工作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这一节我们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我们先来看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什么是个案工作?不同的教科书有着不同的定义,各家各派、各个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强调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很难找出一致的意见。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个案工作的领域众多,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模式与流派,而每一种定义都是从特定的领域出发的,因而形成了对个案工作的不同理解与定义;另一方面是由于把个案工作从其他助人专业中清晰地、理论化地抽象出来也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所以,关于社会个案工作的定义存在着多种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观点:

1.强调个案工作是一个过程

作为社会工作创始人之一的玛丽·芮奇蒙德(Mary E. Richmond),在她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个案工作的定义。她强调个案工作是一个过程,认为:“个案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工作过程’,以个人为着手点,通过(社会工作者)对个人及其所处社会环境作有效的调适,以(来)促进(案主)人格的成长。”很显然,这就是说社会个案工作是在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工作者)对个人(案主)的有意识的影响,推动案主人格发展的过程。

而海伦·波曼(Helen Harris Perlman)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个案工作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她认为,个案工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群福利机构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付他们社会功能上的问题的过程。高登·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也认为个案工作是一个过程,但认为个案工作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过程。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案主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对自己负责并参与问题解决与寻求解决办法的全过程。

2.强调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与科学

鲍尔斯(Swithan Bowers)对个案工作的定义是最具代表性的,他认为:“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以人际关系的科学知识与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为依据,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环境(全体或部分)

之间有较佳的调适关系。”在这里,个案工作被定义为一种与人工作的艺术,一种Art of Helping,也就是社会工作者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目的在于达到个人对社会良好适应的状态。

3.强调个案工作是一种方法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斯莫利(Smalley),他从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的角度强调了这一观点,认为:“个案工作是一种一对一的(社会工作)方法,它通过建立及运用专业关系,促使案主使用各种社会服务,以增进个人和一般(社会)的福利。”

而霍利斯(Hollis)也强调个案工作是一种方法,但他认为个案工作是一种心理和社会治疗方法。他指出个人社会功能的不良或丧失同时受到案主本身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促使个人内在需要之更充分的满足和个人社会关系之更充分的功能表现。

4.强调个案工作的目的在于恢复、加强或改造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个案工作是这样界定的,个案社会工作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尤其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或无法较好适应社会环境的个体或家庭。个案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对于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的适应遭遇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恢复、加强或改造其社会功能。

5.中国学者的观点

中国学者对个案工作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比如,张乐天给个案工作做的定义是这样的,他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这样一种工作方法,它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它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

而李迎生给个案工作下的定义是,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案主)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的服务,以协助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

综合不同学者和机构对个案工作的看法和观点,王思斌给个案工作做出了这样的界定: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法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他还指出,在社会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和合作的和谐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自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和研究案主的问题,以及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运用案主本身以及外部资源,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比较严格地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机构内从事的工作,这是有别于一般社会公益活动及志愿工作的。另外,这个定义还指明了社会个案工作的对象是个人和家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使用的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来帮助个人和家庭。可以看出,其实国内学者的这几种定义是大同小异的,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强调个案工作的一种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的一种。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与特点

1.个案工作的本质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家庭常常会面临一些社会适应问题,如贫困、失业、疾病、酗酒、吸毒、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家庭破裂等。当问题超出了他们自身力量所能解决的限度时,他们往往会向社会机构寻求帮助。而社会个案工作正是社会机构经常使用的、协助个人与家庭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个案工作不是直接替代案主解决问题,因为案主的问题虽然是个别的、特殊的,但它的产生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这其中受到了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直接替代案主解决问题往往只能达到一时的舒解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会使案主产生依赖心理,并损害其自助的能力。所以社会个案工作要深入探讨案主问题的深层原因,立足于发挥案主的潜能,鼓励案主自己去解决问题。

案主问题的来源其实不外乎三种,一是个人生活的环境所造成的问题,二是个人人格内在因素造成的问题,三是个人外部状况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问题。因此,个案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改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灵的直接影响以增进人们的人际适应的能力”(芮奇蒙德),促使个人及其家庭改变心理姿态、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其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促进其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以促成建设性的自我发展与成长。这就是社会个案工作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旧问题的复发,阻止新问题的产生。

2.个案工作的特点

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与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其他的社会工作方法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个案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入手,工作者与受助者个人或家庭面对面、一对一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第二,个案工作以感受到困难、适应不良或有问题的个人及家庭为工作对象;第三,个案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个案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技术;第四,个案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工作者的介入,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改善其生活,增进其幸福。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历史沿革

个案工作的方法最早起源于宗教与慈善救济,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慈善组织会社的发展,到20世纪初开始出现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发展态势,经过三四十年代社会工作者的努力,个案工作日益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到五六十年代个案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社会个案工作方法日趋完善,六十年代以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实务开始出现整合化的趋势。从这段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大约可分为五个阶段。(一)19世纪到20世纪初——个案工作的起源

这一阶段个案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在早期的慈善服务中,虽然也有一对一的服务方式,但主要是直接提供物质帮助,并不构成科学的个案工作方法。在这一阶段,英国牧师查默斯(Thomas Chalmers)对社会个案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创造了“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认为人类道德上的缺陷,如懒惰、酗酒、赌博等等是致贫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激发受助者的道德感入手。过去的慈善救济只提供经济救助,这不仅不能解决贫困者的问题,而且摧毁了贫困者的自尊心、进取心及道德意识,最终使其依赖救济为生。他提出以了解、激励、自助为济贫的准则和原则,在实施贫民救济时,通过了解贫民的

工作能力、亲朋的有无、居住时间等,来确定是否实施救济。同时他还强调对每个个案分别予以处理,以提供适合求助者个别需要的适当救助。这种强调“个别化”的方法正是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开始。

此外,在这一阶段普遍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简称 C.O.S,它对个案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很多方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的。比如,派“友好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s)对求助者的生活状况(包括求助者的职业、工资、教育、健康及居住环境等)进行调查、记录和跟踪,还对整个家庭的福利和再生产进行调查,以作为诊断问题进行治疗的基础。此外,C.O.S还发展出了一种学徒式的督导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这种方法就是,让新工作者跟随一个有经验的工作者学习,观察他如何进行个案访视、谈话、个案记录等。新工作者只有在经过了全部工作阶段以后,才可以独立工作。

C.O.S的这些贡献为专业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个案工作的起源阶段。总体而言是个案工作强调个人道德因素的时期。

(二)慈善组织会社后期至一战结束——个案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这一阶段以玛丽·芮奇蒙德女士的贡献最大,她于1917年出版了《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从这之后,社会个案工作被视为其专业化过程的开始。《社会诊断》一书采用医疗模式,这种医疗模式主要集中在对个人的诊断上,它认为贫穷是一种“疾病”,强调把改变的着眼点放在个人方面,注重对人的认识与理解。另外,书中还指出,个人所遭遇的问题,乃是由于其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制度,或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因此这一阶段社会个案工作的特色就是,特别重视问题的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的改善。芮奇蒙德在她的书中所提出和建议的社会工作方法(见李P143)也成为了以后社会个案工作的典范。她于1922年又出版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这样,她的著作使得社会个案工作变得更加理论化,从而成为了社会个案工作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是个案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一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个案工作中精神医学的洪流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影响巨大,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治疗从原来的强调“外在环境”转变为对“内在经验”的分析,从重视社会学的因素转变为深度心理学的因素。精神分析理论为个案工作认识人、人的内部世界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架构,这一理论被运用于个案工作中,便形成了所谓个案工作“精神医学的洪流”。但这一时期的个案工作注重专业关系中的转移(或移情),注重评估案主的动机及语言技巧,而很少关注专业关系中影响沟通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这使得心理学的分析过程对社会建构的分析贡献很少。

除了精神分析个案工作获得极大发展之外,功能学派的个案社会工作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在这一时期形成,它强调机构对社会工作服务与实践的影响,把机构视为一个组织系统,认为机构的政策与功能会影响个案工作实务及助人过程,因此,机构更多地被视为改变的目标甚至是改变的工具。这样,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对社会与制度的改变没有表现为一种社会改革而是表现为一种对作为社会制度代表的机构的变革,他们倡导机构为案主而服务,以适应案主的需要。除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以外,1937年由汉密尔顿创立的“心理—社会学派社会个案工作”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具体内容我们在之后再做介绍。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主要是个案工作“精神医学的洪流”阶段,个案社会工作受心理学因素的影响较大。

(四)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后,社会个案工作一方面重视案主问题的心理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也重视其社会方面,同时还注重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的角度探求案主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法,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1940年,汉密尔顿出版了《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一书,这对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社会个案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发展形成了今天个案工作的概念和原则。

1957年波尔曼出版了《个案工作: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她为代表创立的“问题解决派社会个案工作”在这一时期形成,1964年霍丽斯出版了《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1967年斯莫利出版了《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等,对于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托马斯创立的“行为修正派社会个案工作”也在这一阶段形成。具体内容我们会在之后介绍。

此外,60年代个案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实务方法以克服心理学取向的个案工作的弊病,从而发展出了家庭治疗、简短治疗等实务操作方法。这一阶段,社会个案工作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来更有效地助人,从而在理论与实务方法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强调综合因素影响的时期。

(五)60年代以后至今——社会个案工作的整合化发展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日益复杂,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起来也越来越困难,单纯依靠一种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适应这一形势,在这一时期,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实务开始出现整合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个案工作在受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李P14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成为了社会个案工作发展的一种新潮流和新趋势。个案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个案工作者传统的助人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关于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看一下课本李P158-159。

三、个案工作的派别和工作模式

个案社会工作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理论取向的个案工作实施模式。这些模式虽然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社会工作的一般规律。1965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把个案社会工作的派别大致分为四派,即功能学派、心理与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行为修正学派,这是四种经典的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以下我们分别予以介绍。(一)功能派个案工作

功能派个案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1920年由弗洛伊德的门徒奥托·兰克(Otto Rank)倡导,后经塔夫脱(Jessie Taft)以及罗宾逊(Virginia Robinson)进行了发展和总结而形成。这一派理论主要就是强调社会个案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整合的必要部分的功能。

1.主要理论基础

功能派个案工作是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也有称意志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兰克的自我心理学就是强调人是自己的创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在这里,他所谓的“意志”就是指一种有组织而且具有支配性的潜能。所以,兰克就认为,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者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够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来发挥潜能,从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功能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位上。功能派个案工作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

一些单靠个人努力无法达到的需求,从而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而社会工作机构则是一个能够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社会政策实施的处所。

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每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社会工作应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来制定社会政策,建立必要的社会机构,以使所有人都能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比如,当社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大量职工下岗与转岗时,社会有必要制订社会政策、设置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创造机会,提供信息,使下岗职工顺利地重新上岗。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在沟通信息、提供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最后,功能派个案工作本着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专业交往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质,以发挥他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2.实施原则(略,参见李P146)

二、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

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它的出现始于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一书。1937年,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在“社会个案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心理—社会学派又被称为“诊断派”,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与当时的“功能派”是相互对抗的。在汉密尔顿之后,数位著名学者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霍利斯等又对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进行了倡导和推广,从而使得这一学派成为了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个案工作学派。

1.主要理论

心理—社会学派以行为科学为基础,它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在当时社会科学对人类行为的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的,它从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理论、认知理论、家庭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角色行为概念、小团体理论、系统理论、沟通理论与危机理论等理论中也都汲取很多思想养料。

心理—社会学派的核心理念就是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在社会中考察,它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Person-in-Situation),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它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人、情境以及二者的交互影响。在这里,“人”是指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及特征,以人格特征、自我意识为主体;“情境”就是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以及物质环境。在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体系中,任何部分的改变,将引起其他部分的改变,如此不断地交互影响、模塑,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可以说,心理—社会学派为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心理—社会学派受心理分析的影响较大,它重视对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行为机制的剖析。它认为,人的行为的失调与障碍并不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往往是内在人格缺陷与自我不完善的外在表现。所以,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理解人的外在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矫正不良行为。就事论事式的治疗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此派理论之所以被命名为“诊断派”,与其强调在治疗前必须透彻理解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以此作为治疗的出发点的倾向有着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心理—社会学派还认为人的内在心理机制、人格特征与自我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也必须在环境中才能治愈。虽然考察的重点是人的行为

的内在心理机制,但这种考察不能离开特定的环境。社会个案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调整人的人格体系,并配以环境的调整,从而促进人格的成长与适应。

2.实施特点

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understanding)的方法,它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人有其内部心理世界,同时人又是生活在外部社会环境中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即“人在情境中”,理解人在情境中的状态。由于人的内部心理与外部生活环境的互动,于是产生了特定人的特定行为与特定思想特征。所以,要认识人就要既认识他的内部心理世界,同时又要认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这种方法可以不仅可以向案主提供一个长期的、支持性的关系,而且在帮助案主减低外部压力的同时,还能增加案主的自我认识(self understanding)。

因为人是作为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整体的一个部分的,所以,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比如,案主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案主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又是一种系统认识论,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与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这就是直接与间接服务。

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在实施中具有这样的特点:(见王P177)第一,强调专业关系在个案工作、个案治疗中的作用;第二,重视心理社会调查;第三,重视诊断;第四,在治疗的方法上既有直接治疗又有间接治疗,既重视人的心理又重视社会环境。

3.实施程序与任务

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是一个运用多种知识的综合过程,它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等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工作者为案主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其实施程序可分为心理社会调查、诊断和治疗三大部分。具体的任务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李P148)第一,建立关系。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建立专业助人关系,使得受助者对工作者的善意和能力产生信任感,减轻案主的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焦虑、罪恶感、恐惧感、无价值感等。

第二,从事调查。了解案主对其困难的看法以及求助原因、求助动机以及他的个人发展资料、家庭资料等。

第三,分析诊断。将调查收集得来的资料加以分析、归纳、整理后,对问题的性质做出推论及决定适合案主情况的服务与治疗方式。

第四,实施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并实施治疗计划,调整个人人格状态、环境状态,使人与环境之间达到理想的适应状态。

可以看出,其实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的目标就在于理解和改变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或者二者同时进行。它的最小目标是帮助案主享有正常的生活,最终目标是增加案主的自我认识。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派个案工作中,案主基本上处于被动位置,被认为是如同一个病人,在工作者的带领下探索自己的思想、感情,将它们带入到开放的意识层,从而增加自我了解;而工作者是一个研究、诊断和治疗者,把人看作是“人在情境中”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对案主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做出诊断并进行治疗。

4.治疗技术(略,参见李P148)

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是由海伦·波曼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它是从心理与社会学派中派生出来的,但同时又吸收了功能派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中的自我发展等理论,所以,我们认为它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这一派别可谓是一个综合传统个案工作方法的新模式,它主要源自人类对有效解决问题的程序的思考。

1.理论假设

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强调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地面对问题,反复运用问题解决的方法,以获得快乐、报偿、平衡和较好的适应。在长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就会形成一套惯常使用的问题解决模式。这一问题解决模式往往持久而稳定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个人特有的心理与行为方式。但同时,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还强调个人的问题解决模式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格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会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反应,从而修正原有的人格体系。

该派别的观点认为,个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来源于无法适当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个案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协助案主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解除了案主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案主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不断接触,可以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这一切都使案主面对新的刺激,有助于案主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从而形成更积极的新的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派从心理与社会学派发展而来,它理论基础与心理与社会学派派没有太大差别。但问题解决派把帮助案主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个案工作的入手,使社会个案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且更具操作性。同时,它把发展人格看成解决问题的自然结果,认为在社会工作者协助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案主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参考样本,这种新经验将促使案主改变原有的解决问题模式与人格系统。

2.目标

问题解决模式的工作目标是:第一,尽可能减少服务对象的焦虑与惧怕,引导和增强服务对象寻求改变的动机,并提供支持与安全感,以激励最低程度的自我防卫,增加报酬性期待,使其自我功能得以发挥从而解决问题;第二,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功能,包括增强其认知、判断、选择、理解、情感以及行动方面的能力;第三,提供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或减轻问题所必需的机会与资源。问题解决派的基本方法是一方面解决服务对象目前最困难的问题,另—方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服务对象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的不断接触,可以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第四,鼓励案主改变看法。(李150)

3.实施特点

问题解决模式是在诊断学派和功能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模式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实施和治疗手段上。它的实施特点有这样两个:第一,对问题的界定。问题解决学派要求将问题界定为具休的、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服务对象的问题往往是多层面的、复杂的,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处理的对象,因此,对问题需分清轻重缓急,并认清问题所属的真正性质。第二,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经验。问题解决派把发展人格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自然结果,在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参考样本,并认为这种新经验将促进服务对象改变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行动模式。

行为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期,但由于当时心理分析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行为学派的影响不大。二战后,受行为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开始形成。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成为个案工作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修正学派与前述三个学派大不相同:功能学派、心理—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均以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为基础,重视个人的内在冲突、需要、自我功能与环境间的交互影响;而行为学派则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的,它强调通过学习过程改变行为。所以,行为修正派在理论基础与实施原则上都与前述三派大不相同。

(一)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者托马斯(E.J.Thomas)1970年提出了行为修正派的三种基本类别分别包括:反应制约、操作制约和社会学习。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三种基本类别。

1.反应制约

反应制约又称古典制约,由苏联的巴甫洛夫提出。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它主要强调“刺激--反应”公式,强调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通过让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在同时或很相近地出现,就可建立起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实验:当狗见到食物时,本能地分泌唾液,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大部分无条件反射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是纯粹生物本能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态。最初,只在喂狗食物的时候,狗才会分泌唾液,但当响过铃之后才喂食的话,狗逐渐学会只要一听见铃响就分泌唾液,它学习到铃声与食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时原先的无条件反射就成为了条件反射。所以说,反应制约产生的行为是不随意行为,该行为无法由个人意识随意控制,而是由刺激引发心理改变所产生的。就狗来说,也就是说狗分泌唾液,不是由它的意识能够随意控制的,而是由食物的刺激引发心理改变而产生的。就人来说的话,最常见的是焦虑反应,某些刺激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反应,个人经常受其支配而无法有意识控制该反应。比如说有同学会在考试前有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就不是由他个人的意识所能够控制的了。但是反应学习还是可以进行的。比如说,狗能够通过学习,学习到铃声与食物之间的联系。那么,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也就是割断“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能够改变行为。因此,反应制约派认为个案工作者应该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学会主动发现“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对案主进行行为治疗时,割断“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改变案主的行为的目的。

2.操作制约

操作制约又称工具制约,是由斯金纳及其门徒发展起来的,这一派认为,行为模式能否建立,以及行为模式的方向均由行为的结果决定。有些行为结果增加行为再发生的次数;有些行为结果则削弱行为,所以只要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达到改变行为模式的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跟妈妈去商店买东西,他想要一块巧克力,但妈妈没给买,于是他大声哭起来。无奈的妈妈只好给他买了一块巧克力。孩子不哭了。这样的话,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下次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用哭来威胁。那么,要按照斯金纳的理论的话,要改变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就不能对这种行为给予强化。如果给予强化就会塑造出一个行为模式,就是想要东西就哭。因此,从这简单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人作用于环境,环境又

决定人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行为被塑造和改变。那么,在斯金纳看来,第一次行为的结果就可以作为下一次控制行为的条件。通过控制和操作条件,就可以达到期望行为的实现。用斯金纳的话说就是,改变了条件即改变了结果。

操作学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如果一种行为被强化,它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要想得到期望的行为即强化它。这种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通过给予奖励或鼓励来达到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负强化就是通过惩罚来减少不期望行为的出现频率。其实,这种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很多。比如,村里的人家养狗的例子。另外,我们说,操作制约产生的行为可由个人意识控制,又称为随意行为。随意行为以对行为结果的理性预测为基础,其原则是趋利避害。

3.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都拉(Bandura)提出的,我们简单提一下。班都拉认为许多行为不需经过上述两种制约,只需经由模塑过程就可使行为改变。以儿童为例,他们通过观察别人行为从而模仿并塑造自己的行为。一个3岁的幼儿,当她观察到她的母亲怀抱婴儿的时候,她也会学着去抱更小的婴儿或她的布娃娃。再比如说,一个成年人因为盗窃而积聚了一些不义之财,而且没有被人发现,那么他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条便捷的致富之路,而且不会受到社会的惩罚,那么他的孩子就可能也去偷盗;如果这个成年人偷盗被发现并受到了严厉的惩罚,那么,他的孩子可能再也不敢去偷盗。

(二)行为治疗模式的主要技巧

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20世纪50-60年代行为治疗获得了快速发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行为治疗模式,它适应的问题有: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因难及问题行为。它的主要技巧有:

1.正强化。就是当一个期望行为出现时即给予奖赏,以增加此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塑造出良好行为。

2.负强化。就是当问题行为或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惩罚,以消除不良行为。

3.消除。就是当不希望的行为出现时予以忽视,不作任何反应,以减少该行为发生的频率,乃至消除该行为。

4.差别增强。就是目标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希望消除的行为出现时不作反应,以此来增加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消除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

5.形成反应法。这种方法就是将目标行为的达成作为最终目的,通过设计具体步骤逐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每当完成一个步骤时,都给予奖励,以此来助长新行为的产生。

6.角色扮演。在工作者指导下练习和不断重复期望行为,逐渐消除问题行为。

7.榜样。就是工作者作为一个榜样,做出正确的行为模式让案主学习。

应当指出的是,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的技巧有很多,工作者可以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案主具体情况的行为改变的计划。

(三)行为治疗模式的过程与步骤

1.建立关系。工作者和案主在轻松的气氛中探讨案主寻求帮助的原因与期望,工作者向案主传达倾听和关怀的意愿,同时用开放式提问让案主自由地倾谈,以使得案主确定和工作者合作的意愿。

2.界定和评估问题。可以让案主用具体的例子描述问题,注意其背后的假设

及案主对这件事的感受、想法和行为。找出目标问题,这可以通过问案主:“哪个问题你最希望解决?”从而确定问题的轻重与先后次序。

3.确定目标并设计计划。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这种行为,然后设计具体的行为修正计划。

4.布置作业并实施计划。让案主反复练习期望行为,进行角色扮演,重复强化期望行为,并对之进行奖赏。

5.结果评估与维持。通过具体的指标评估计划实施的结果,并维持已经修正的行为。

(四)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

行为学派对人的行为的习得与改变的新的理解,导致了其实施模式的特点:第一,这一模式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要求以客观的名词来描述行为,并且描述的行为必须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反对使用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它认为必须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才有意义。所以在行为学派看来,案主的行为是否反常、经过治疗后是否恢复了正常等的鉴别标准只能是可观察的行为。

第二,行为治疗模式撇开对人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直接从行为着手,作为修正行为的出发点。它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行为,不把行为看成是内在心理机制的表现,所以它不注重对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过程的深层分析,而只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

第三,行为治疗模式主要是一种治疗方法。它以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加适应行为为主要目的。所以它的理论就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类型行为制定修正行为的一系列方法与技巧。

可见,行为学派所持的人类行为的观点以及改变行为的程序与传统个案工作方法大不相同,可以说是一种独树一帜的个案方法。实践证明,行为治疗模式在社会个案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它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如许多学者认为这一学派的理论把人分成部分来看,不重视整体性的人;认为它所治疗的是外在行为,而当内在冲突未解决时,冲突会以他种方式继续表现出来。再有就是行为主义学派都是用动物做实验,而将这些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用在人的身上,这些未必都是对的等。(巴浦洛夫和狗,斯金纳和鸽子)但也有一些临床的实际工作者认为行为修正派与其他学派可相辅相成,其治疗模式也可以与其他模式互相补充,每一派别、每种模式都有适用的范围,所以应当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取舍。

这是给大家介绍了个案工作的四个基本派别以及各自的实施模式,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派别和实施模式,比如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个案管理模式等,课时有限,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第二节团体工作

社会团体工作(Social Group Work)简称团体工作,也称团体社会工作、社会群体工作、社会小组工作或小组社会工作等,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国家,到了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社会团体工作为—般儿童、青少年、成人所组成的团体提供教育与娱乐服务,为有社会和心理问题或生活不利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从而预防与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团体工作的特点就是借助团体特有的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来实现个人发展与矫治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协同工作达成社会行动。

一、什么是社会团体工作

(一)团体工作的定义

美国社会团体工作专家威尔逊与赖兰(Wilson and Ryland)认为:“社会团体工作是由曾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团体工作者,在其所属的机构或社团的支持下,依据社会团体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工作者对于个人、团体和社会的了解,运用工作者与团体、团体分子及社会的交互关系,以促进个人、团体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专业工作。”

柯义尔[科伊尔](Grace Coyle)则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给社会团体工作下定义,他认为:“社会团体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团体工作者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以促进个人成长;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目的,而促成团体成员间互助合作的集体行动,以创造团体的情境。”

克那普卡(Gisela Konopka)则认为:“社会团体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1959年从团体工作对人的治疗的角度给团体工作下定义,指出:社会团体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还指出,团体工作的对象包括由健康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以及有疾病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当团体工作人员运用其专业训练和技巧,去帮助一群在功能上有困扰的个人所组成团体时,他便是在进行团体治疗工作。

另外,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曾在1949年从团体工作的功能和目标来给团体工作下定义,指出:团体工作者在各种团体中,通过团体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团体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量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达到调适,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团体工作者参与团体的目的是为了使团体中的决策不是来自团体内或团体外优势的影响,而是来自知识、理念与经验的分享与整合。经由团体工作者的操作,协助团体同其他团体和社区建立关系,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加强社区内不同文化、宗教、经济或特殊团体间的互凉,参与社会向民主的目标前进。

而在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给团体工作则做出了比较简明的定义,认为:“团体工作是—种在面对面的小团体内以及透过此一团体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方法,以使在参与团体活动的成员中促成预期的变迁。”

由于社会团体工作分化成为了不同的实施模型,各个模型强调的重点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各家定义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学者在总结各种定义后,给出了—个初步的定义试图来包容各种模型,认为:团体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团体活动和成员间的互动,帮助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团体经验、行为的改变以及社会功能恢复与发展,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并达到群体目标,以及社区与社会发展。

(二)社会团体工作的本质与特点

1.社会团体工作的本质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生于群、长于群、属于群。团体对于个人来说,就象水对于鱼一样,鱼离开水将无法生存,同样,人无团体也无以生存。人的自我意

识与个性是在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是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的,人的基本的生活知识、习惯与技能以及专业技能也是在群体生活中习得的。人有与他人密切相处、共同活动、分享感情的需要。对于一般成年人而言,他们在生活中需要有休闲与社交生活的机会和场所,以使他们获得志同道合的活动同伴,培养业余爱好,参与娱乐活动,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对儿童与青少年而言,在社会化过程中,除了家庭与正式社会组织之外,建立在长期互动,相同志趣上的朋辈团体起着重要作用。团体是他们学习社会生活规则,形成恰当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调整、改变自己行为的重要场所,社会团体工作通过创设各种娱乐与教育团体以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有效的活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目标。

与个案工作方法一样,社会团体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深受精神分析思潮的影响,由主要是娱乐与教育的目标转向治疗和复健的目标,偏重于个人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治疗与行为矫正是社会团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团体工作在方法上与个案工作还是有区别的。团体工作以团体情境、团体互动作为治疗的入手处和主要途径,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人或处于某种危机或困境中的人,团体工作通过设置专门的社会团体,并借助团体情境以达到矫治、复健的目的,团体工作通过团体互动使团体成员获得心理支持,获得应付现实问题的信息、态度、方法,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健全,良好心态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以及特定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单凭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人们往往必须借助团体运动的方式。团体提供了个人进行社会行动的途径,在以实现社会目标为主的团体中,个人可以学习如何在团体中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习如何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实现社会目标的能力,这种团体往往会形成社会行动并导致社会问题的解决与社区环境的改变。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社会团体工作主要有三个目标:

第一,发展的目标,提供社交和娱乐的机会,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

第二,治疗的目标,矫治不恰当的人格、行为与态度,提供解决特定问题的信息和途径,恢复与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

第三,社会行动,通过团体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社会团体工作就是通过专业的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创设需要的社会团体,并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指导团体活动,以实现上述的部分和全部目标。这就是社会团体工作的本质所在。

2.社会团体工作的特点

第一,社会团体工作是一种工作方法,但并不是普适于一切团体的方法。

确定社会团体工作所适用的团体与它本身的历史发展相关,这样的话,社会团体工作适用的团体:首先,应具有大众性或者民间性,如同辈团体、业余团体或治疗团体等。团体工作—般利用业余与闲暇时间进行。其次,是志愿性团体,其中有些志愿性团体是由特定机构设置的,有些是社会团体工作者创设的,有些是在自发基础上经社会团体工作者的指导而形成的。其三,是规模较小的团体,在这些团体中,团体成员能相互了解与认识,并展开较频繁与深入的互动。

第二,社会团体工作是由社会团体工作者参与并指导团体的活动。

社会团体工作者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为背景,根据对社会工作目标的准确把握,运用个人与团体关系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知识来指导团体活动,从而使团体

更好地满足个人的需要并达成团体的目标。离开了专业人士的专业服务也就谈不上社会团体工作。

第三,社会团体工作以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作为个人发展与治疗的基础。

在团体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一个媒介者的角色。他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指导团体活动,使团体良好运行,使团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发展与治疗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团体本身的情境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团体工作者只是环境的催化者而并不是环境本身。这与个案工作通过案主与个案社会工作者的直接互动解决案主的问题有很大的区别。

二、社会团体工作的历史发展

(一)团体工作的缘起

人会组成群体,是因为人类有合群的趋向,倾向于聚合在一起合作活动,共同劳动,共同生存。人类早期的活动,例如古希腊时代的各种运动、竞技活动,以及中国的迎神赛会等,这都孕育了人类最早的社团。

社会团体工作被作为—种社会服务的方法是从1944年英国创立的具有教会背景的青年会组织开始的,青年会的创始人威廉·乔治(Sir George Williams)本来是一个商店学徒,他亲眼目睹许多与他同样的学徒和年轻店员在工作之余无所事事。结果沾染上了许多都市恶习,为了让青年人在工作之余有一个活动场所,从而相互砥砺、互相促进,他发起创建了青年会组织。青年会定期集会,从事各种宗教、社会及有益于会员身心发展的活动。

之后不久,青年会组织传到美国并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于是,针对青年人的各种娱乐性、教育性团体活动不断地开展起来。青年会组织的发展促使了以团体方案、团体活动以及团体经验为中心的团体社会工作方法的产生与成熟。

1851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美国的波士顿成立。1854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之后,更有针对性的相近团体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YMCA)也于1866年成立。稍后,一批针对不同对象需要提供服务的团体相继出现。如1877年成立的美国女孩友好会社(Girl’s Friendly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1906年成立的美国男孩俱乐部(Boy’s clubs of America)等等。

1873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以发动居民自助的方式,来解决移民适应生活问题的第一个睦邻会社“汤恩比馆”〔Toynbee Hall〕。随后,美国芝加哥创立了胡尔馆(Hull House);在犹太移民中发展起来的犹太人社区中心(Jewish Community Centers),以及青年希伯来人协会(Young Men’s and Women’s Hebrew Association)等。这些为贫民设立的睦邻会社,是团体工作发展初期一个重要的形式,目的在于借助团体的形式,以帮助贫民去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通过教育活动、娱乐活动和经验的提供,来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但在小组工作的发展初期,缺乏对这种方法的专业认同,也未被纳入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

(二)团体工作的形成

1923年,查德希(Mildred chadsey)在美国西方储备大学开始讲授有关的团体工作的课程;1927年,这种以讲授用团体工作的方式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被正式定名为“社会团体工作”(Social Group Work)。

1935年,美国全国社会工作会议增列团体工作部门,接受并讨论社会团体工作的文章。1936年,全美团体工作者协会成立。1946年,在纽约举行的全美社会工作会议上,柯义尔[科伊尔](Grace Coyle)代表美国团体工作研究协会以《迈向专业化》为题发表演说,她指出社会团体工作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工作方法,她的意

见为大会所接受,团体工作从此之后正式被公认为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

这一阶段团体工作的方法继续运用于女工、儿童、老人、成人教育、失业的工人等方面的实践中,即用团体的方法去促进个人的成长,更以小组的形式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同时,戴维[杜威](John Dewey)进步教育理论的观点被引入团体工作,团体工作开始以在休闲娱乐中达到进步教育为目标;另外受玛丽(Follet Mary)“新国家”理论(强调以民主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影响,社会团体工作过程中开始运用学习与成长及社会参与、社会行动、民主过程等概念,去帮助贫民用知识、技巧和态度来丰富他们自己,并通过集体的力量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三)团体工作方法的发展

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弗洛伊德(Freund)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始对社会工作领域起主导性影响,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精神医学对社会个案工作的影响也波及到了社会团体工作。在此影响之下,团体工作者开始接受研究、诊断与治疗的医疗模式,这时的团体更多意义上是指治疗团体,团体成员往往是有某些心理或行为问题的人,他们在社会团体工作者的指导下,通过团体互动与团体经验达到康复与矫治的目的。从此以后,社会团体工作除了传统地服务于社区、邻里、青年机构外,也实施于治疗机构,作为治疗手段的社会团体工作与传统社会团体工作在实施对象、实施方法上呈现出了较大的区别。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团体工作进入到多元化发展过程。受民主理论的影响,在社会团体工作中产生了颇有影响的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交互模型等三大理论模型以及发展和折衷等理论模型。

三、社会团体工作的理论与理论模型

(一)团体工作的理论

社会团体工作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了进行社会团体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社会团体工作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社会学、心理学和系统理论。

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的理论在团体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内容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讲到不少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作为基本的理论指导,内容上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理论观点的应用各有侧重而已。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团体的行为,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讲到过,这些理论既可以用来指导个案工作,也可以用来指导团体工作。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而不管个案,还是团体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所以这些理论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基础和指导。

3.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把团体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著名学者帕森斯(Parsons)曾经指出,团体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这些成员是整个团体系统的一部分,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一种稳定的平衡。

在团体系统以外,家庭、学校、机构、社会等都是与作为整体的团体或与作为子系统的团体成员是互动的系统。这些系统开放时,能够与其他系统互相影响或互动,当系统封闭时,就不能与其他系统进行任何的交流与影响。团体工作必

须通过增强团体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的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团体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团体成员的互相接纳,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确定和维持团体的目标、特征和过程,可以保持团体的平衡和有效实现团体目标。

(二)团体工作的理论模型

社会团体工作从娱乐性和教育性发展到目前的多功能性,从个人治疗发展到个人成长,以至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行动的促成。由于希望达到的目标不同、实施的领域不同以及建立的理论背景和价值体系不同,社会团体工作具体实施的原则与方法已发生较大的分化,由此形成了团体社会工作不同的实施模型。

帕波尔与罗思曼(Papell and Rothman)把团体工作模型分为三类,即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和交互模型。后来,以伯恩斯坦(Bernstein)为代表的波斯顿学派提出发展模型作为第四种模型。克莱因(A.Klein)在综合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折衷模型。

1.社会目标模型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认为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失常或问题,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很大关系,而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又会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

这一模型的代表人物是惠特克(Whittaker)。

它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把团体工作的目标定为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它认为人类往往是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的,也往往是通过团体力量达成社会行动的。它强调发展团体本身的功能,强调成员在团体中学习团体活动的规则、培养团体活动能力以及通过团体达成社会行动的能力。这种工作模型利用团体过程,发展团体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并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参与、社会行动、民主过程与学习是这一模型的中心概念。这一模型关心民主的进程,关心如何增加个人和团体的社会权力。

在这一模型中,工作者是一个能够影响他人并使他人积极行动起来的人,他凭着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每一个团体成员都承担起公民的责任,进而建立更美好的社会。这一模型偏重于社会事务,较多地依托社区开展工作,探索社区的发展,促成社会行动。其工作方式接近于社区组织工作。其主要工作是设计程序和策划行动。

2.治疗模型

也称为临床模型或处理模型。它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治疗模型早期受雷德尔(Fritz Redl)的影响;近年来,密西根社会工作学院以文特为首的学派进一步发展了它的理论和方法。

治疗模型认为,社会团体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团体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它所关注的中心是怎样运用团体工作来改变人的功能丧失与行为偏差,协助个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与行为的矫治。团体在这里是治疗环境,也是治疗工具,也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会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在促进团体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使他们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这一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精神病治疗、心理治疗、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等领域。

在这一模型中,团体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他的任务是研究、诊断与治疗,他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诊断个人的需要,安排治疗计划。

3.交互模型

又称居间模型。它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论,它关注子系统(团体成员)和整体系统(团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团体成员个人本身。在这种模型中,团体的目标在于团体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这一模型所关注的对象既在个人也在环境,强调要通过个人、团体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的目的。这一模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团体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满足人类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

在这一模型中,团体被看作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分享责任与团体经验,并且依据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起信心的资源。团体的发展是团体成员互动的结果。

团体工作者是案主与团体或团体与机构间的中间协调人。他不设计方案,不是控制团体的先知,他的作用在于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以及为团体寻求外部资源。

4.发展模型

发展模型又称过程模型,由波士顿大学的伯恩斯坦最先提出。

发展模型把团体理解为有其内在演化逻辑的生命有机体,团体的发展是团体生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团体的运动必定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前后关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与任务。

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根据团体发展阶段的特点指导团体工作;他不断地根据新的情况修正团体的目标,理解团体成员与团体的关系,并及时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团体的发展是团体成熟的过程,在其中,成员既对团体发展提供力量,又随团体发展而成长。这个模型强调“时间、过程和团体发展阶段,以及团体成员与发展的关系”。

5.折衷模型

折衷模型是克莱因在综合前面的各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折衷模型反对教条式地应用各种实施模型,认为任何团体工作的实施不可能只用单一的方法。它强调团体发展的动力在于团体本身而不是工作者,工作者只是安排者与引导者,而不能以权威的角色出现,替代成员作决定,直接管理团体。

这一模型认为,团体工作模型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对团体工作的目标、过程与团体形态的不同看法上,而这一切又归结为对团体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的不同定位,所以工作者角色的定位不同,指导的方法与技巧也就不同。因而它强调要综合运用各种模型来进行团体工作。

6.整合模型

这是由托普金斯(Tompkins)和盖洛(Gallo)提出的一个团体工作模式,也称“目标规划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总结团体工作三大经典模式的缺陷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整合模式。(参见李P172-173)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 中文摘要: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及逐渐壮大的大好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能顺利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本文即是以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转变为目的,以个案社会工作者到管理者的职业转变为例,重点论述了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通过论述个案社会工作中的自愿原则、热情原则、真诚对待案主、同感和非批判的态度等沟通的专业技巧在管理中的运用,说明社会工作技巧的普遍适用性。 Abstract: The present social work speciality is in a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and great period growing in strength gradually,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e graduate with specialized social work can find the work correlated with one's own speciality smoothly . This text changes into the purpose with the job of probing into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of the social work, change example into with case social worker job to get administrator , expound the fact communicative skill , case of social work in application of of managing especially. Through describing the voluntary principle in the case social work, such application in managing of professional skill communicating as hospitable principle , sincere treating case main fact , the same feeling and attitude not criticized ,etc., state the general suitability of the social work skill. Finally , propose hoping: The graduate with specialized social work should put sight a bit farther on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do not want the limitation .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管理(者)下属沟通 Key Words: Social Work Of Individual Manage(r) Subordinate Communicate 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逐渐发展和壮大了起来,但是在中国现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下,能够接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单位又实在是屈指可数,大量本科及专科毕业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者和毕业生都认为社会工作专业让自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除其专业领域外的其他合适的工作岗位。有一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厌恶、鄙视社会工作专业,并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来对待和学习它。然而,用心领会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技术的学习者,他们一定会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遍适应性。许多专业领域的人士及学者把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写作模板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写作模板 一、案例分析题的命题方式及其作答 类型一:面临困境与介入策略分析 参阅大纲中的示例。答题时,应注意困境的分析应与介入策略的分析相对应。 答题模板: 第一、生理方面的困境,如: 1、遭遇意外伤害,如遭遇暴力、或导致身体残疾等。 介入策略:(1)首先可以考虑采用危机介入模式;(2)帮助其进行医疗康复、进行康复辅导等。 2、疾病伤痛 介入策略:为其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第二、心理方面的困境 1、情绪方面。表现:服务对象表现出紧、焦虑、恐惧、悲观、失落、愧疚等。 介入策略:(1)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消除情绪压力;(2)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练习,以舒缓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紧。 2、认知方面:服务对象对……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婚姻过于苛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有些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等。 介入策略:(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对非理性信念、认知进行检查和辩论。(2)指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3、其他心理方面:如服务对象性格较向、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较强、自卑感较重等。 介入策略:(1)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行为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在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如撒谎、说脏话、网瘾等。 介入策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厌恶、漫灌、模仿、代币管制等方法进行行为修正。 第四、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存在与(家人、同学、同伴、老师等)关系比较紧的困境。 介入策略:(1)帮助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2)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进行交流沟通;(3)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果敢训练法协助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因环境原因而产生的困境 1、服务对象的……需要(如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健康需要、安全、居住、受教育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2、缺乏来自家庭等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3、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4、来自环境的歧视、不当的评价对服务对象产生了压力甚至伤害。 介入策略: (1)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资源支持; (2)社会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的家人、学校、所在社区的有关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进行沟通,争取或寻求他们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既包括工具性的支持,如

个案社会工作的过程

第三讲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 社会工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建立在知识、价值和技巧的创造性结合基础上的问题解决过程,由一连串的服务所组成。它始于潜在案主面对问题或困扰前来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或社会工作人员给予机构功能外出游目的地寻求可能的服务对象(如针对街头少年帮的外展服务),终止于完成服务或中断服务关系。 个案社会工作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

根据个案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实际工作的重点,将个案社会工作过程分为关系建立、评估、计划、干预、结案五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步骤的不断递进的过程,但实际上,依步骤进行时,又常常是互相关联或并行发生的,有时甚至是循环的。 第一节接案与建立关系 ●接触潜在案主 (一)接触潜在案主的途径 接触潜在案主是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第一步,工作者和潜在的案主开始接触,通常有三种途径: (1)个人或家庭带着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或问题前来求助。 (2)工作者根据机构功能主动外出要为那些没有提出帮助要求的人提供服务,例如,逃学的街童、性工作者、吸毒者、艾滋病感染者、帮派少年或无家可归者。 (3)有人认为某人或某家庭有严重的威胁他们自己或他人福利的问题,因而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干预。工作者可能去接触那个人或那个家庭,或者转介处强迫规定他们向机构报告,例如经检察院审查判定为需要社区矫正的少年。 (二)潜在案主的分类 根据与机构接触的不同原因,潜在案主可以分为三类: (1)自愿性潜在案主(或申请人)。 (2)非自愿性潜在案主。 (3)强迫性潜在案主。 ●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 在建立关系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潜在案主进行初步的会谈,根据机构的宗旨、资源和工作者的能力,鉴别、筛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这个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上情下达 B. 下情上达 C. 与同事协调 D. 向公众交代 E. 对自己负责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四章第二节组织的行政运作。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与同事协调, 向公众交代 2 3.社会服务机构中,志愿者与机构正式聘用的员工相比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工作动机 B. 管理方式 C. 服务对象 D. 服务时间 E. 对机构的认同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十二章第三节志愿者管理。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工作动机, 管理方式, 服务时间, 对机构的认同 2 4.社会服务机构中,团体决策的优点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有较多替代方案

B. 方案的可接受程度高 C. 责任明确 D. 快速省时 E. 信息较完整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三章第二节决策类型与模式。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有较多替代方案, 方案的可接受程度高, 信息较完整 3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 1.简述决策的不同类型。 答: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决策的类型会有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 (1)依据理性的程度,可以把决策分为直觉决策、判断决策和问题解决式的决策;(2.5分) (2)依据问题的性质,可以把决策分为例行式决策与非例行式决策;(2.5分) (3)依据决策参与的人数,可以把决策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2.5分) (4)依据社会服务机构工作者的角色,可分为咨询式决策、协商式决策、协助性决策和权威式决策;(2.5分) 2.简述职位权力和人格权力的区别。 答:(1)职位权力,是指从组织体系中特定职位中衍生出来的权力,会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化。人格权力,是指一个领导者因其自身的特殊禀赋而不是其特定职位而获得的影响力。(4分) (2)从来源上看:职位权力来源于法定职位,而人格权力来源于个人魅力。(1分)

个案社会工作技巧的案例 华东师范大学社工教学资料

个案社会工作技巧的案例一
发布日期:2016-03-19
个案技巧的案例
案例一:“非典型”家庭暴力个案 一、个案基本资料 (一)姓名(化名):陈丽 (二)性别: 女 (三)年龄:41 (四)婚姻状况: 离异 (五)接案社工:李侨明、娄靓 二、个案来源 (一)接案日期:2007 年 08 月 24 日 结案日期:2007 年 10 月 8 日 (二)接案原因: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无法处理 (三)途径:社区工作站民政专干转介 三、个案背景资料 案主是 41 岁的离异家庭主妇,湖北人,婚前任公司会计,离婚 后得到了其丈夫的所有财产。案主的儿子今年 18 岁,高三,父母离 婚后随母亲到深圳生活。前夫,据案主介绍,有类似狂燥症的心理障 碍或疾病, 离婚后还以各种理由与案主一起住。案主试过以各种方式

摆脱,但都无效。前夫发病时会殴打辱骂案主,案主被打得很严重的 一次曾报过警。 案主想把前夫送到精神病院,但前夫家人不同意且并 不打算把他接回家。前夫老家在湖北,有一弟弟在深圳当律师。 案主以儿子要高考为理由辞去工作已有一年多,8 月份申请最低 生活保障, 但由于她在深圳居住时间达不到要求而被拒绝了。案主现 在想把离婚时得到的房子卖了,换成一套较小的单元,剩余的钱酌情 给前夫一些后,希望前夫能搬离。 四、案主需求分析、介入目标及理论支撑 (一)需求分析及理论支撑 中心任务介入模式首先强调的是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其次是 有限的目标,它所确立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外在的、有限的,它的 目标是案主的问题, 而非案主的个人成长。选择这种模式就是希望在 有限的服务时间内,达成案主自己选择的、明确的及有限的目标,从 而提高个案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与其他模式相比,它提供的是一个实 施过程的框架, 而对于具体介入方法的选择则没有具体的规定,而是 博采众长的方法。 此案中案主的问题比较需要急迫的解决, 且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 而不是个人的成长。所以选择此种介入模式较为妥当。 同时,艾利斯的 ABC 理论认为人的很多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皆 来自个人不理性的理念, 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它使人逃避现 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 信念时, 他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 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的信念时, 其焦虑和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所以改变行为须从改变理念开始。 我们发现案主在处理前夫的问题时,一直用逃避的方式,不愿意 直接面对现实, 如自己在单位附近租房子不回家住等方式逃脱前夫对 自己的纠缠等。同时,我们发现她在没离婚之前一直是家庭的“主导 者”,过于强势,压制了丈夫和儿子的行为模式。她认为丈夫和孩子 性格内向、老实,在外面容易吃亏,所以家中的大小事务几乎都是她 一个人包揽。 因此,我们在与案主面谈时,是从“理性”的角度,以“家庭”为主 线帮助其梳理出事件的脉络, 共同诊断出问题的症结, 寻求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资格-社区工作方法(一)

社区工作方法(一)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50.00) 1.美国著名社区工作专家罗夫曼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 )。 (分数:1.00) A.结果目标和工作目标 B.评估目标和阶段目标 C.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D.手段目标和最终目标 E.群体目标和能力目标 解析: 2.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 )的一个人群。 (分数:1.00) A.不同关系、彼此隔离及服务体系 B.不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活动体系 C.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 D.共同关系、彼此隔离及活动体系 E.不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活动体系 解析: 3.在社区工作中,( )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他们的社会意识提升和能力成长也是社区工作者最关注的。 (分数:1.00) A.社区居民√ B.社区志愿者 C.社区委员会主任 D.街道干部 E.居民带头人 解析: 4.英国学者沃克认为,要成功地进行社区照顾,单靠社区及家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不至于使这些照顾者被“耗尽”,还需要( )才能使社区照顾持续下去。 (分数:1.00) A.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 B.充足的政府服务资金 C.充足的外来捐款 D.及时的志愿者服务提供 E.及时的政策宣传 解析: 5.社区工作者也要促进居民骨干对民主原则的全面理解和认同,民主不仅仅是少数服从多数,更包含着( )。(分数:1.00) A.领导权威、头脑风暴和搁置争议 B.领导权威、头脑风暴和行动坚决 C.充分沟通、理性讨论和尊重少数√ D.充分沟通、理性讨论和尊重多数 E.团队精神、个人奉献和管理有序 解析: 6.如果某一社区存在着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居民之间关系淡薄,居民普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社区工作者适宜采用的社区工作介入模式是( )。 (分数:1.00)

5、社区工作的方式方法期末(100)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道题,共30分) (1) 下列表述中,成立的有 每个社区都有其特有的优势 社区的工作基础好,工作越容易出彩 搞好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平台 做好社区工作,关键是要跟对人。 (2) 对“自己人”,我们行为选择的优先原则是 礼让 理性 利益 公平 (3) 开放的学习态度,与下面哪些品质可能会冲突? 嫉妒

随意 虚心 务实 (4) 跳广场舞的居民,满足的主要是 健康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交往的需要 实现梦想的需要 (5) 要做好社区工作,最关键的是 服务态度要好 工作策略对路 具体技巧高超 工作平台好 (6) 面对社区有需要的居民,下面哪些不属于我们的关注点 服务对象做过的正确的事情

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 服务对象已经取得的成就 服务对象所具有的资源 (7) 根据门槛理论,在小区开展一项全新的工作时,较理想的做法是 一步到位 小步前进 从啃硬骨头开始 先做后进分子的工作 (8) 在就社区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须注意发挥哪个主体的作用? 社区“中介”机构 知情人士 熟悉情况的社区工作者 居委会主任、书记 (9) 在社区里找利益的交集时,最终要落脚的是 政府的满意度

居民的满意度 机构的满意度 自己的满意度 (10) 在现实中,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人,约占居民的 2成 1/4 3成 4成 2. 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道题,共40分) (1) 在一个小区中,要做正确的事,须注意的事项有 讲究工作策略 了解居民的需求 鼓励居民的参与 避免不同意见的干扰 (2) 刚开始到社区工作时,需要注意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上课讲义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 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1)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2)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前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支持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直接影响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调整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后者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心理动力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的技巧;人格发展反思则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 ②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邻里和

个案社会工作教案

《个案工作》教案 【课程教学目的】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个案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工作,与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一起同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它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的互动,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本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个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个案工作的概念、历史发展、价值观、知识基础、工作程序、工作原则与工作技巧;第二部分介绍当今个案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实施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既注重了体系的完整性,也兼顾了实用性。第二部分对实施模式的深入介绍,有助于学习者对个案工作有一个感性的、深入的认识。 【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个案工作方法,包括特点、程序、价值、知识与技巧等; 2、了解个案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与主要特点; 3、为实际开展专业化的实务打好基础; 4、能把个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反思,以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能动。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了解个案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与主要特点 本课程的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从事实际个案的分析 【课程考试】考核由课后作业、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构成,其中期末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及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制作并上交一份完整个案。课后作业和平时考查共占30分,期末考试及个案制作共占70分。 第一章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取向与思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领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与专业特性 教学难点:个案社会工作与其它助人活动的本质区别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1、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个案社会工作的经典定义,如里士满、鲍尔斯、斯莫利、霍利斯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2、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 1、案主问题的类型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技巧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技巧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技巧 问题一:会谈时,引领性技巧有哪些 引领性技巧是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技巧。运用引领性技巧的目的是促进案主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较为具体、深入、有组织性的表达和探讨,增进工作者对案主的认识和了解。引领性技巧主要有澄清、对焦、摘要等。 澄清 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澄清也包括工作者解说自己所表达的不甚清楚的信息。沟通本来就是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空间,不是通过几句话就可以了解的。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不是一般的人际沟通,而是要深入地互动,工作者必须对案主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按照其需要提供帮助。 对焦 对焦是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对焦可以使会谈减少跑题、多头绪的干扰,使会谈能够集中在相关主题上进行深入、具体的讨论。但工作者在运用对焦时应注意与鼓励技巧的冲突,鼓励技巧的理念主张让案主多说话、尽量表达自己,这就免不了会出现谈话漫无边际的情况,因此,对焦技巧的运用不可生硬,应考虑偏离主题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对焦。 摘要 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摘要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案主理清自己混乱的思路,突出案主在想法、感受、行为、经验上的特

点或模式,促进案主对自己有较清晰的了解。另外,工作者作完摘要后,还应向案主查证摘要是否准确,容许案主否定、接纳或更正工作者的摘要。 问题二:个案会谈的影响性技巧有哪些 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和对质。 提供信息 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包括案主不知晓的新信息和帮助案主改正已有的错误信息。工作者在提供信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案主的知识背景,分析其对信息的敏感能力和接纳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提供信息。 自我披露 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自我披露可以引导案主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参考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自我披露还可以为案主树立坦诚沟通的榜样,工作者的坦诚开放、与人分享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的做法,会感染案主使其愿意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披露对促进工作关系也十分有利,工作者的自我披露可以拉近与案主的心理距离,发展融洽的专业关系。 建议 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评估后,提出客观、中肯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在个案会谈中,工作者通过对案主问题及相关信息的了解,总会发展出具体的'解决案主问题的思路,工作者应该向案主提出这些意见。但是,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清楚意见或方法的可行性、背后的理念及理论的正确性。而有时如何向案主提出这些建议比方法本身的意义还要重大,如果工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行政:强调服务,主要指对事物的计划、组织、推动和监督,使从综合的角度对相关事物的协调和推进。 社会工作行政:是计划、组织、协调具体的社会服务的行政活动,这种行政活动比较靠近具体的社会工作,常常反映在某一社会服务机构、某一社会服务活动的整体设计与推动之中。社会福利行政的定义:是面对所有社会福利活动,特别是包括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宣传、阐释、贯彻、监督与评估。 三者区别 社会管理的定义: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它是从综合的角度、用综合性方法、处理综合性社会关系问题的管理活动。 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管理的区别:(1)对象不同(2)方法不同(3)任务不同 社会工作行政的要件构成:1、社会政策:理念,目标,形式 2.社会福利体系及机构:社会福利体系,服务机构 3.社会工作行政人员:角色,层级,职责 4.社会服务人员:角色,职责,直接服务人员 5.社会福利资源:物质性资源,服务型资源 6.社会服务对象:个人与家庭,群体,社区,公众;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 第二章: 宏观社会工作行政:宏观社会工作行政是与推行政策、筹划和设计政策实施相关的行政活动,一般处在较高、较宏观层次,处理综合性问题 特征:较强的政治性;广泛的协调;对政策实施负有主要责任;运用权力系统推动政策实施微观社会行政的含义:微观社会工作行政一般处理机构与项目中的具体问题,与管理相关,个案管理。 特征:实务性;局部协调;部分责任;科层权力和其它方法并用 社会行政的功能: a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区分:1. 社会工作行政的社会效果:增进社会福利;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促进社会公平及社会秩序2. 社会工作行政的具体功能:社会政策的实施与改进;提高机构服务效率;技术层面的功能 b 从不同的层面分析:1.社会福利思想及福利最大化——价值层面:社会工作行政的社会福利目标,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2.社会政策的改进——制度层面:能动的社会工作行政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相互联系的观点,改进社会政策3.机构服务效率的提高——管理层面:行政的效率观点,理性主义的组织观,有效地推动社会服务4.指导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技术层面:指导、督导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成长、成熟 第三章: 社会行政体制的定义:国家或权力机构实施社会政策的制度化的架构,包括行政组织的设置、目标的选择、职权的划分、行为运作的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的设计等等。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制改革中的主要福利制度类型:一是以普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城镇职工集体福利,包括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帖,其提供者和管理者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一部分来源于财政;二是以城镇无经济收入和无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特殊社会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级政府提供和管理;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人群,即“五保户”,主要由集体筹资、管理、政府给予少量补贴,面向人群服务的为合作医疗,由个人缴一部分费用(在分配前已扣除),再由集体资助一部分

最新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

1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2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3 这个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4 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5 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6 (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7 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8 (1)理论假设 9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 10 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11 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认12 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13 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14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 15 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16 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17 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 18 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19 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20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 21 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22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 23 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工作

一、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工作 答:一是要有大局意识。社区工作者要着手细微处,为民谋利益,时刻要想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要站在党和利益高度,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把社区的"亲民、爱民、为民"工作做扎实,为创造社区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贡献。二是要有责任意识。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三是要有任务意识。社区工作者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了解社情民意,讲究方法、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四是要有发展意识。社区工作要取信于民,凝聚民心,关键在发展。一是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二是有群众工作的基础,三是有一定经济实体作保障,四是有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规划要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要实实在在去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和社区设施兴建。从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对社区资源共享整合意识的形成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有利于促进社区工作有序、完整、规范发

展的有效途径。创新的思路。 二、工作方法: 答:社区规划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它又可亲可敬,实实在在,面临当前金融风暴来袭的紧急危难时刻,社区工作者该干什么,怎样去干,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新的工作着力点。第一,制定当前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紧密结合社区和辖区单位企业的工作实际,从系统、层次、范围、渠道拓宽服务领域,找准切入点,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形成合力,切实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第二,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强化思想发动、政策启动、典型鼓动、服务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利用居民爱家、爱院的热情,善于做工作,敢于做工作,学会做工作,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社区工作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观变为客观,从低效变为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区工作的前提。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形式,发动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第三,调动和发挥驻区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着力解决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认识,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社区工作者应努力增加载体,提供场所,创新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考试重点整理

个案社会工作考试重点整理 温馨提示:此重点部分仅占考试70%-80% or 75%-85% 个案工作的定义: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指个案工作者在沟通过程中,对案主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背后存在的异质文化(亚文化)根源所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文化能力的功能: 1)尊重的功能;沟通的功能;制定工作目标的功能 工作员文化能力的具体表现 1.反思工作员自身对于求助者本人及其文化的偏见及了解。 2.承认工作员自身的能力局限,避免把一些价值观念强加给求助者。 3.从求助者那里了解关于他/她自己及其所在环境的情况并试着去理解求助者对他/她自己的文化的理解与解释。 共情/同感/同理心 (1)工作员从案主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的体验其内心世界。(辨识过程) (2)工作员以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准确表达其对案主内心体验(感受)的理解。(沟通过程) (3)工作员引导案主对自己的感受作进一步思考。(沟通过程) 如何共情: 1)常用表达:“你认为-、你觉得-、你感到-、对你来说-、是不是你会觉得-、我听到好像你觉得-” 2)观察、辨识情绪 3)情绪、情感情境识别

接纳:界定:工作者理解和看待案主如真正的他 /她,包括他的长处和弱点、他的适宜与不适宜的品质、他的正面和负面的感受、他的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与行为,完全保持案主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个人价值。 接纳的功能: (1)帮助工作者理解案主,使工作更有效 (2)帮助案主从防御中解脱出来,感到安全感,能表白自己,以现实的方式面对自己及自己的问题。 对峙(面质): 1、界定:一种对案主自我否定性或操纵性行为或态度的公开、诚实的挑战。其适用于案主不一致或防御行为出现时。 2、重点 (1)言语与非言语不一致 (2)所说与所做不一致 (3)会谈中前后表达不一致 (4)非言语信息的不一致:如流泪的同时脸上挂着笑容 (5)言行表现与情境氛围不一致:夫妻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妻子提出离婚;丈夫却指责妻子做的不好,警告她要改过。 (6)看法与事实不一致:案主屡次未完成分派的工作,使得以后工作时大家未考虑他,他认为大家瞧不起他、排挤他。 (7)自我概念与他人印象不一致:案主认为自己对待大家认真、尽力,而同事却认为她说一套、做一套。 3、“对峙”时注意: 1)重点是案主的具体行为、态度,而不是其整个人格; 2)避免说教、批评; 3)适当的支持,温和而坚定的提出,避免咄咄逼人。

个案社会工作知识要点

1、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 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助其自助的支持和服务,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或家庭,从而达到个人或家庭的良好福利状态。2、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1)、个案社会工作实施的主体。个案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者在社会服务机构从事对个人或家庭的服务。 (2)、个案社会工作的对象。个案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个人和家庭。 (3)、个案社会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个案社会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具备专业性特点。 (4)、个案社会工作的目的。个案社会工作得目的不是替案主解决问题,而是助其自助。 3、最早对个案社会工作做出贡献的是英国牧师“查默斯”,他提出了“程序指引”理论。 4、查默斯,程序指引理论的贡献? (1)、强调个性化的方法(2)、强调激励和自助的救济原则 (3)、强调对“自然资源”即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网络、邻里地区的使用。 (4)、强调对工作者的挑选与培训。 5、慈善组织会社着重工作?(多选) (1)、对员工进行培训(2)、建立了社会工作图书馆(3)COS还发展了学徒式得督导方法 6、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其自助”(单选) 7、个案社会工作大致包括的范围?(多选) (1)家庭个案社会工作(2)儿童个案社会工作(3)学校教育个案社会工作 (4)、医疗卫生个案社会工作(5)社会福利个案社会工作 8、“哲学和知识”被社会工作界视为两个最重要和最优先得“基石”(单选) 9、社会工作哲学基础?(多选) (1)、新教理论(2)人道主义(3)、实证主义(4)、乌托邦理想(5)社会福利观念 10、雷默认为,在对个人和家庭提供直接服务时存在的问题?(简答) (1)告诉案主真实情况与保护案主的矛盾(2)、法律、法规、政治与治疗目标之间的冲突 (3)、保密与特殊知情权的冲突(4)提供服务违反了案主的意愿(5)、结束服务违反了案主的意愿 11、个案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包括?(多选) (1)、心理析学(2)社会系统理论(3)沟通理论(4)、行为主义理论 (5)、认知理论(6)人文主义理论 12、功能学派的代表人是“兰克”(单选) 13、心理社会学派起源于“玛丽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出版为标志 14、问题解决模式的创始人是“波曼” 15、促使个人改变得不是工作者,而是受助者自己 16、行为修正模式的代表人是“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单选)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这个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模拟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服务机构 社会服务机构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为特定、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门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福利组织。 2.授权及其内容 上级主管适当地将职权移交给下属的过程,目的是让社会服务机构发挥最大效率,也有助于提高下属或员工的满意度、工作动机。可授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授予任务,即指派下属或员工完成多项任务;二是授予权力,即通过授予下属或员工一定的职权来完成任务;三是对所授权力要进行明确的限制,强调所授权力仅限于从事某一特定任务。(教材P111) 3.下行沟通 下行沟通是指信息通过组织的层级体系从上级向下级传递的过程,即所谓的“上情下达”,这是开展行政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环节。 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工作转化为目标,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的管理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社会服务机构的()是以机构愿景为基础的,但比愿景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机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选择一项: A. 战略目标 B. 机构宗旨 C. 机构远景 D. 机构使命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二章第一节机构愿景(远景)、与使命的区别。 正确答案是:机构使命 2.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为了增进员工对工作的兴趣,方便机构未来的人力需求计划,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选择一项: A. 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B. 鼓励员工参与机构决策 C. 轮换工作岗位 D. 减少员工工作量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八章第一节激励的一般方式。 正确答案是:轮换工作岗位 3.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不属于冲突控制方法的是()。 选择一项: A. 强制解决 B. 回避与妥协 C. 加强沟通参与 D. 实地考察机构的运作活动

沈阳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

沈阳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加速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区工作者是指以下人员: 1.依法选举产生、享受政府补贴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 2.通过招聘、享受政府补贴的社区专职干事; 3.经上级党组织任命,或经党员(代表)会议选举并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在社区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社区工作者的产生 第三条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通过“面向社会、定岗竞争、公开招贤、择优入围、依法选举”的原则,由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 第四条实行社区工作者招聘制度,每年由各区、县(市)组织补充社区工作者职位进行招聘。 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职称并符合本办法其他规定条件并经面试合格的可直接聘用。 第五条社区专职干事实行聘任制。专职干事招聘后,由街道办事处与其办理履行试用手续,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履行正式聘用手续,聘期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任期相同。 第六条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一般应在本社区内长期居住的居民中产生。必要时,经区、县(市)民政部门批准也可适当扩大选择范围。 第七条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和社区专职干事应由街道办事处分别颁发社区居民委员会《当选证书》或《社区专职干事聘任证书》。 第八条专职党务工作者依据组织部门的有关规定产生。

第九条换届选举中,凡经过公开招选的社区工作者,连续三年考核达到称职以上标准且符合年龄要求的社区工作者,均不再进行重新考试,可直接依法参加选举或续聘。 第十条社区工作者需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身体健康、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2.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3.新任社区专职干事年龄应在四十岁以下(续聘人员可不受此年龄限制),须持有由沈阳市民政局、沈阳大学社区学院共同颁发的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2014年起,没有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或社会工作职称证书的,应退出社区工作岗位。 4.具备本市城镇居民户口。 第十一条社区工作者基本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教育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2.实施本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3.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开展区域性共建活动,团结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努力营造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4.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5.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劳动保障、帮扶救助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社区工作者的管理 第十二条全市社区工作者实行全员实名制管理。 第十三条社区工作者按照工作岗位、工作绩效、工作年限和岗位有别、鼓励先进的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