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及处理体系

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及处理体系

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及处理体系
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及处理体系

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及处理体系

徐笑丰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

摘要: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及运输活动的日益频繁,溢油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的威胁也日益增大。如何处理海洋溢油造成的危害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需对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如溢油来源、形式、影响对象、归宿、危害等)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根据其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建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处理体系(如防溢油扩散体系、溢油回收体系、溢油处理体系等),最终达到对溢油问题的妥善处理。因此,对海洋溢油的基本规律与相关处理体系的归纳总结,不仅对海洋溢油处理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日后的研究与完善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海洋溢油;特征;处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lution systems of offshore oil-spill

Xu Xiaofeng

(Faculty of Resourc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 )

Abstract:As the booming of offshore oil explo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damage of offshore oil-spill that caused to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 to human-being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offshore oil-spill admits of no delay. Thus, we should keep a comprehensive mind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ource, form, affect object, result, damage etc.) of offshore oil-spill, take a further step to summarize according to its laws and then set up a series of efficient solution systems (including nonproliferation system, oil recycle system, oil dispose system, etc.) and finally duly handle the problem of the oil-spill. For this reason, the summary of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lution systems of offshore oil-spill is not only a guid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il-spill but also provide an approach to future complementary research.

Key words:offshore oil-spill, characteristics, solution system

1 海洋溢油概述

海洋是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是各种陆源污染物的最终聚集地。石油及其制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开采、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易进入海洋环境从而造成严重污染。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油轮事故溢入海洋的石油约为39×104t ,非油轮事故溢油约17×104t ; 1973-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 635起,总溢油量37 077t。海洋石油污染不仅破坏海洋及全球生态平衡,而且威胁人类健康安全。[1]

收稿日期:;改回日期:;

作者简介:徐笑丰(1991-),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09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

E-mail:harporgan@https://www.doczj.com/doc/05988431.html,

1.1 溢油形式、来源

海洋溢油发生的形式多样(图1-1)[2],归结而言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石油开发运输所产生的溢油(包经河流或排污口向海洋注入的各种含油废水、海底开采逸漏、逸入大气中的石油烃沉降等)与海洋溢油事故(包括水上平台倾覆、海底输油管道破裂、油轮碰撞沉没等)。据统计,通过各种途径每年进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目前全世界每年流人海洋的石油及其产品量超过1 000万吨,其中由河流带人海洋的约为500万吨;由船舶与事故排放人海的约为150万吨;由开采石油发生的井漏、井喷等事故排放人海的超过100万吨[3]。表1-1给出了这些不同来源的石油所占的比例,由表中数据可知溢油来源主要为油轮运输泄漏、邮轮事故,而海上平台油气开采排入海洋中的石油总量不足2%。[4]

表1-1 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85)

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同时对外贸易90%通过海运完成 [3],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商品海运量逐年大幅度增长。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1.4518亿吨,成品油进口为3 638万吨,石油进口总量据世界第三[2]。随着石油水上运输量的增加,海上不断发生船舶溢油事故。据统计,1976 —1999 年,中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 353 起,平均每3.5d发生一起。其中,溢油量在的50t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53起,总溢油量29 754t。目前中国海上石油运量增长迅速,船舶运输密度增加,大量个体油轮涌入油运市场,加之中国在船舶技术、船员素质、通信导航水平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差距,因此中国海域可能是未来船舶溢油事故的多发区和重灾区。[5]

另外,近年来大规模海上平台倾覆事件也趋于多发态势,如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水上平台与2011年渤海湾蓬莱19-3水上平台的倾覆,其所造成的溢油事故均带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危害了海洋生态环境。

1.2 溢油入海归宿

石油进入水体环境后以漂浮在水面的油膜、溶解状态、乳化状态和凝聚态残余物 4 种形式存在[6],在海洋环境中经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后消解(见图1-2)。其过程可概括为动力学过程(扩散、漂移)与非动力学过程(蒸发、溶解、分散、乳化、沉降、氧化、生物降解作用等)[7]。

原油入海后在海面扩散,多形成似透镜状薄膜,少量高粘度的原油因不易扩散而以块状漂于海面。油膜受海面的紊流作用及风流作用扩散飘移,并时间和泄漏量的变化,出现形状

和厚度不同的油膜,油带、碎片、油块或小油球。原油中部分的低分子烃会向海水中扩散甚至溶解或向大气挥发,而重烃组分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也足以说明原油的扩散不是溢油清理的主要自然途径。而应是生物降解。目前已发现200多种微生物能够降解原油,但降解速率普遍缓慢,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后才能彻底完成[8]。

图1-2 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据殷佩海,2000)

1.3 影响对象

由于海洋溢油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偶然性和瞬时性特点,溢油事故的发生没有固定方式和地点,加之在风、浪、潮流等的作用下,溢油极易移动[2]。因此海洋溢油所影响的区域类型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海洋类型,如远洋、河口、海湾、海洋保护区、沙滩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及水产养殖区等。

1.4 危害[2]

海洋溢油的危害表现在突然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引入海洋生态系统,给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中生物带来的最严重的威胁。海面漂浮着大量油膜,能够降低表层海水中的日光辐射量,从而导致靠光合作用存活的浮游植物数量的减少。继而会引起食物链中其他高级消费者数量的相应减少,从而导致整个海洋生物群落的衰退。由于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甚至是整个地球上氧气的主要供应者,故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也将随之降低,厌氧的种群增殖,好氧的生物则衰减,最终结果是会导致海洋生态平衡的失调。另外,自然环境中,海洋生物的许多习性如觅食、躲避天敌、区系选择、交尾繁殖以及鱼类洄游等都会受到海水中某些浓度极低的化学物质的控制。当海洋环境遭受石油及其他一些物质污染时,这类化学物质的浓度会发生变化,生物的上述习性就有可能受到影响,部分敏感的种群数量减少,而其余种群则相应增加,结果是改变了生物群落原有的结构。

由于海洋溢油危害的对象具有普遍性,不仅海水质量、海洋各系统及沉积物环境受到溢油影响与损害,而且海洋生物也将受到溢油损害,进而危害人类;另一方面海洋溢油具有潜在性、延续性、缓慢性。大多数损害往往隐蔽于一个较为缓慢的量变过程,通常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多种因素复合累积后才逐渐显现。

2 海洋溢油处理体系

海上发生溢油时,作为实用防除技术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切断溢油源并采用化学法(集油剂)、气幕法和围油栏将溢油挡住,防止其更大范围扩散;然后再利用油回收船、吸油材料、吸油装置和油处理剂(包括化学处理剂和生物处理剂)等方法来处理[9]。据此可将海洋溢油处理体系分为:防溢油扩散体系、溢油回收体系、溢油处理体系。

2.1 防溢油扩散体系

当溢油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将溢油围限,防止其继续扩散,以后的回收处理打下基础。目前,发溢油扩散的成型技术主要有3种,即围油栏拦挡、化学集油剂集油及气幕法防扩散。

2.1.1围油栏拦挡

在我国,化学化学集油剂和气幕法的方法设备尚存较大空白,故主要选择围油栏拦挡法防止溢油扩散[9]。栏油栅是由一个个在海平面以下12-24ft(约合30-60cm),同时延伸到海平面以上4-12ft(约合10-30cm)垂直的薄钢片组成。根据不同的浪高和风速,栏油栅有不同的尺寸[4]。当溢油源被切断或溢油量减少时,根据预测方向布设围油栏围控。一般将围油栏向沿溢油漂移方向用船只牵引,并被拖拉特定形状(如J形、U形或V形等),可有效地聚集海面分散的油膜,且利于溢油的回收、引流、遏制、集中和防护,以便实施机械回收作业[10]。围油栏围挡适用于溢油初期,溢油面积较小,波浪、风力、流速较低,且周围有足够可航行水域的条件下,对于气候条件不佳或是大范围溢油的效果不好。

围油栏常与撇油器配合使用,相关内容详见后文。

2.1.2 化学集油剂

化学集油剂亦可称“化学围油栏”,是一种以防止油扩散的界面活性剂和化学溶剂组成的混合液体。其主要作用原理为显著减小水的表面能,从而改变油-水-空气三相界面的张力平衡,驱使入海溢油进入厚层。常用的化学集油剂以油醇、聚乙烯二醇、聚氧乙烯十二醚等为活性剂,以低分子醇酮或氯化烃为溶剂的混合液体作为主要成分。

集油剂适用于溢油层较薄回收机械很难收效时,且宜在海岸、港区、海滨附近或炼油厂排水口使用。由于集油剂的布撒作业较围油栏容易而且迅速,因此可以作为应急措施首先使用,以阻止溢油进一步扩散,之后再配置围油栏。自美国于1971年发明研制以来,经试验和使用的经验证明,集油剂对防止非持续性油(煤油、柴油、轻油等)和重油的扩散是有效且无害的,目前多国已相继认可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集油剂的集油功能虽不受风浪影响,但其效率与海流(潮流)方向。且当风速较大(约大于2 m/s)或油层较厚时不宜使用[9]。

2.1.3 气幕法防扩散

气幕法是一种是由空气压缩机、多孔管构成,以气动力防止溢油扩散的装置。其中多孔管铺设在水下,由空压机供给压缩空气,当空气从管孔中逸出时在水中形成气泡上浮,同时伴随产生的上升水流在海表面形成表面流,从而到达防止溢油扩散的目的。气幕法栏油多用于港区、运河地区,在潮流在0.6kn以上适用。其优点是使用方便、迅速、受风浪的影响小,造价低。同时海底式的气幕船舶可以自由航行,快速赶赴现场,有利于快速处理溢油。目前

该法在瑞典、德国、美国等国家都有应用。其主要问题是多孔管易被沉积物以及海洋附着生物堵塞[9]。目前此问题已得到重视,相信日后可以得到改进。

2.2 溢油回收体系

海上溢油回收,就其采取的技术方法,有人工回收、吸油材料回收和机械回收(油吸引装置、油拖把装置、网装装置、油回收船)三类。

2.2.1 人工回收

人工回收是相对使用专门回收机械而言,依靠人力使用汕板、小船、渔船或拖轮等(也可用网具、撒油器、吸油材料、油处理剂等)将溢油回收的处理方式。该法简单易行,可立即实施。同时当溢油扩散到岸边时,采用人海战术回收也是最常用的防除方法之一。但是该法仅适用于溢油量少、气象条件好的情况下[9]。

2.2.2 吸油材料吸油

利用吸油材料回收海面溢油,是目前世界各国经常采用的一种简单并有效的技术方法。而且由于该方法不产生二次公害,故它应该是今后被广泛利用的防除油污材料之一。其使用方法通常是直接向溢油上撒布,当吸油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及时回收。如溢油使用二道围栏油时,亦可利用吸油材料回收第一道围油栏漏出的油。能够被用作吸油材料的物质很多,其中主要有:高分子材料(聚丙烯、聚氨酯、聚乙烯和聚酯等)、天然纤维(稻草、麦秆、草碳纤维、纸渣、纸、木屑、芦苇、鸡毛等)、无机材料(碳粉、珍珠岩、浮石、硅藻土、玄武石等)三类,其中聚丙烯、聚氨酯制成的吸油材料,因吸油性能好,效率高(吸油量至少在自重的10倍以上),不易变质,弹性、韧性好,能够反复使用得到广泛使用。

但是吸油材料的造价及处理问题(不论一次性使用的吸油材料,还是重复性使用的吸油材料,最终处理方法几乎都是燃烧处理,但燃烧处理工艺尚欠完善)是其弱点。另外在吸油材料的研制、使用中还存在诸如如何提高反复使用的次数,吸油效果,纤维粗细、孔隙率与吸油率的关系,如何使一种材料能吸收多种类型溢油等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9]。

2.2.3机械回收

用于回收海面溢油的机械通常有:油回收船、油吸引装置、网袋回收袋装置和油拖把装置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油吸引装置(又称撇油装置、撇油器等)。撇油器可分为堰式撇油器、绳式撇油器、盘式撇油器、刷式撇油器、带式撇油器、真空收油机等六大类[10],通常用类似于前文所述吸油材料(如酸酯或聚丙烯等)制成,基本原理是利用流体力学结构把周围海面溢油吸引到本体内,并使油膜变厚,利用自身的泵或船乃至岸上的泵等设施,将吸引入的油输送到船或岸上的接受设备里[9]。当波浪、风力、流速较低并且在油刚刚泄漏不久的情况下,首先利用围油栏防止溢油继续扩散,再使用撇油器是最为有效的集油措施。[4]不过受不同粘度的油品影响,撇油器回收效率会不同,且回收得到的都是是油水混合物,后续仍需进行油水分离处理。另外,未用围油栏围限而单独使用撇油器,或是浪高过高的情况下通常很低。

由于每种油回收装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近年来在溢油回收实际应用中往往针对溢出油油种和发生溢油海区的现场海况,采用两种或多种回收装置共同作业[9]。

2.3 溢油处理体系

溢油处理体系主要分为三类处理技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2.3.1 物理方法

所谓物理方法指沉降处理技术,即将密度较大的亲油性物质与溢油混合与使其沉降至海底。其常用的材料主要有碳酸钙、石膏、沙子等,如将沙子作亲油处理后撒于溢油上,使这些沙子将油沉至海底。该法的优点是处理大量溢油时迅速方便且较经济可行,但是要注意只能限于特定海域、特定条件下使用。如在渔场区使用,时间会长对渔网具有污染作用,同时沉降后的溢油亦会对海底鱼、贝类的产生污染,如受潮流影响迁移至经济品种增养殖区其危害将更大,因此应注意妥善选择。[9]

2.3.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凝集沉降处理、凝固浮上处理、乳化分散处理及燃烧处理。

凝集沉降处理法剂与凝固浮上处理法均是利用化学试剂使溢油聚集。前者使其沉降至海底,但由于后者但易造成二次污染,对海洋生物与环境有严重危害,故一般不予使用。后者通过使用油凝固剂,使溢油固化后形成松软的块状上浮至海面,以便于回收。其优点为凝固剂毒性低且不受风浪影响,能有效地防止溢油扩散,提高回收装置的使用效率。尤其适合填补油轮刚发生事故时出现的破洞,从而减少溢油量。但目前的油凝固剂对低粘度油的效果较好,而我国生产的原油大多为高黏度原油,因此需改进开发新型油凝固剂[9]。

乳化分散处理法即将乳化分散剂喷(包括化学分散剂、油分散剂和消油剂)[9]洒于海面溢油上之后,经波浪(海面溢油)或其他动力(回收后溢油)搅拌作用,使浮油分散并快速形成水包油型微粒子,降低油分浓度,增大油粒子的表面积,加速油品其在海水中消解(物理扩散、化学分解、光氧化和微生物降解)过程[10],从而达到清洁海面的目的。

该法的优点是能防止水生生物与油粒子表面直接接触,从而减少甚至避免石油对水生生物的毒害。同时又使石油失去黏附力,不再黏附船舶、礁石和海上建筑物,且防止石油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巧克力奶油冻),减少石油沉积。但是消油剂等会给某些生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因此多数国家对消油剂有一定限制(如美国政府规定封闭海湾和有潮港口鱼虾区或浅水区非生长季节需限制使用;该法在对高黏稠油及在低温(10℃以下)下使用时乳化率低或无效,消油剂用量大,费用昂贵,且需采用特殊装置(如船舶、飞机)进行喷洒等,且受油的性状(黏度、倾点、组成)和环境条件(水温、水分含盐量、水动力作用)等影响[10]。

燃烧处理即将溢出的油在水面燃烧。虽然人们担心其不安全以及薄油层燃烧困难(需引火材料如金属钠、镁等,与灯芯材料如麦秆、稻草、珍珠岩等帮助燃烧),故该处理方法很少使用,仍不乏成功案例。其优点是在能够短时间燃烧大量溢油,且具有较强的移动性,无需储存和运输,不需太多资源,最重要的是比其他处理方法处理的彻底。但其不足是显然的---燃烧原油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有害气体(尤其是还没有经过处理的原油),巨大的油烟会影响到人员、设施、船舶和飞机的安全,在油量多、油层厚、扩散迅速的情况下,需采用耐火性围油栏或集油剂。此外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大气、水体、残留物),存在环境、公共卫生问题,且烟和残留未燃烧尽的油处置较难,配套设备配置较难。[9][10]

2.3.3 生物方法

生物法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降解石油烃微生物降解)处理海上溢油,是一种能够彻底将石油烃从海洋环境中清除的理想技术方法。其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添加营养、接种微生物以及添加分散剂[12]。生物方法除油虽以其高效、安全而广受推崇,但一直只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取得很成功的应用。不过近期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生物处理技术已经在某些区域得到试验性应用(如美国联邦环保官员称,近期有关方面利用“食油”微生物清理油污海滩试验取得了可喜的初步进展),并有可能开发成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技术[9]。目前研究表明,生物处理尚具有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估计生物降解速率和测定石油残留浓度,耗时长,适应原油种类与投放区域有一定限制等不足之处[12]。

3结论

总体上看,海洋溢油具有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入海后变化复杂,影响对象众多,危害严重等特征,不仅对海洋生态构成严重威胁,更对人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当发生海洋溢油事故时,需遵从先控制,再回收消除的原则进行防除作业。在根据防溢油扩散体系、溢油回收体系、溢油处理体系操作时,需根据溢油事故的因素(溢油量、面积大小,油品类型,气候环境等)合理选择处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完成对溢油事故的处理,并把危害与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王传远,杜建国,贺世杰. 海洋溢油的风化过程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2008,3:79-84.

[2] 高振会,杨建强,王培刚等.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的理论、方法及案例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3] 杨建强,廖国祥,张爱君.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技术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4] 约翰.C.赖斯. 石油工程环境保护[M].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海外研究中心译.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5] 纪大伟,杨建强,高振会.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研究进展[J]. 水道港口,2006,27(2):115-119

[6]李言涛. 海上溢油的处理与回收[J]. 海洋湖沼通报,1996,1:73-83.

[7] 蒋惠仁. 海洋溢油和含油废水排放的对策[J]. 油气田环境保护,1996,6(2):17-19

[8] 荆波.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安全概论[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9] 赵冬至,张存智,徐恒振. 海洋溢油灾害应急响应技术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0] 赵彬. 海洋溢油事件应急处理技术[J]. 环境保护,2011,16:52-55.

[11] 杨庆霄. 国外海洋溢油应急计划简介[J]. 海洋环境科学,1990,9(3):63-68.

[12] 刘宝富,勇俊宝,赵淑梅. 海洋溢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C].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

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周年庆典论文集:114-118.

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及处理体系

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及处理体系 徐笑丰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 摘要: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及运输活动的日益频繁,溢油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的威胁也日益增大。如何处理海洋溢油造成的危害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需对海洋溢油的基本特征(如溢油来源、形式、影响对象、归宿、危害等)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根据其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建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处理体系(如防溢油扩散体系、溢油回收体系、溢油处理体系等),最终达到对溢油问题的妥善处理。因此,对海洋溢油的基本规律与相关处理体系的归纳总结,不仅对海洋溢油处理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日后的研究与完善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海洋溢油;特征;处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lution systems of offshore oil-spill Xu Xiaofeng (Faculty of Resourc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 ) Abstract:As the booming of offshore oil explo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damage of offshore oil-spill that caused to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 to human-being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offshore oil-spill admits of no delay. Thus, we should keep a comprehensive mind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ource, form, affect object, result, damage etc.) of offshore oil-spill, take a further step to summarize according to its laws and then set up a series of efficient solution systems (including nonproliferation system, oil recycle system, oil dispose system, etc.) and finally duly handle the problem of the oil-spill. For this reason, the summary of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lution systems of offshore oil-spill is not only a guid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il-spill but also provide an approach to future complementary research. Key words:offshore oil-spill, characteristics, solution system 1 海洋溢油概述 海洋是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是各种陆源污染物的最终聚集地。石油及其制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开采、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易进入海洋环境从而造成严重污染。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油轮事故溢入海洋的石油约为39×104t ,非油轮事故溢油约17×104t ; 1973-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 635起,总溢油量37 077t。海洋石油污染不仅破坏海洋及全球生态平衡,而且威胁人类健康安全。[1] 收稿日期:;改回日期:; 作者简介:徐笑丰(1991-),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09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 E-mail:harporgan@https://www.doczj.com/doc/05988431.html,

第四篇第九章 海上溢油处理

第九章海上溢油处理 在海上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由于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石油和天然气产品。加上油气田开发工艺、设备运行的复杂性,存在着发生油气泄漏、火灾和爆炸等重大事严故的风险。溢油风险存在于油气田开发的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溢油事故包括井喷、火灾、爆炸、输油海底管线破裂,污油罐溢油、燃料罐破裂和燃料油传输溢油等。 一、溢油事故概率分析 1.井喷溢油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井喷的可能性及小。发生井喷的最大可能性是在修、完井作业时,其主要原因是钻/修井作业突然与到高压油气层时,地层压力过高,且钻井泥浆比重失调,防喷器失灵以及其它防井喷措施不当或失效所致。一旦发生井喷,将会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物质喷出,对人群的生命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井喷发生后,一般都是由于井壁坍塌或地层压力下降而自然停止喷射。 2.火灾、爆炸 在生产作业期间,由于工艺流程压力较高和井下物流的腐蚀性,以及冰期振动的影响,造成工艺流程管线和容器的管壁刺穿破裂、井口控制失灵、生产处理设备泄漏、立管破裂、海底管线泄漏等重大油气泄漏事故,遇明火就会发生火灾和爆炸。而人员操作失误是造成火灾和爆炸等事故的主要原因。 3.输油海底管线破裂 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各种海底管线的事故率(未泄漏油气)如下: 距平台300m内的海底管线 8.4×10-3次/a; 距平台1000m内的海底管线 6.4×10-3次/a; 80cm覆盖层的压埋管线 2.7×10-2次/km·a; 100cm覆盖层的压埋管线 7.9×10-4次/km·a; 大于762mm的立管 1.3×10-3次/a; 小于71lmm的立管 5.6×10-3次/a。 由此看出,输油海底管线事故率很小,进而导致油气泄漏事故的概率将会更小。 4.其它溢油事故 在油气田开发生产期间,可能发生的溢油事故还有燃料油管破裂,废油罐泄漏或燃料油罐破裂等。引起上述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内压、腐蚀以及平台爆炸。台风袭击、严重冰情和地震等外力作用。这些事故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泄漏出的原油大部分可以控制在平台甲板上,入海原油量将远低于海底管线破裂的溢油量S.Fjeld,T.Andersen等人对北海油气田的生产风险分析时给出了生产设施各区的火灾和爆炸等事故的发生频率为: 井口区 1×10-3次/a; 261

国内最大溢油事故续:广东将向两外籍油轮索赔(精)

国内最大溢油事故续:广东将向两外籍油轮索赔 本月7日在珠江口相撞并导致约1200吨燃油泄漏的巴拿马籍“HVUNDAIADVANCE”轮和德国籍“MSCILONA”轮,将为这桩新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船舶碰撞溢油事故和海洋石油污染事故吃上国际官司。这是记者昨日(12月13日)从广东省海洋渔业局了解到的。 污染评估报告半月后完成 本月7日晚,两外籍油轮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相撞,当时认为“MSCILONA”轮泄出了450吨燃油,在海面形成了9海里长200米宽的油污带。至11日,经相关部门调查,实际泄油量达1200吨,另外还在碰撞点以西120海里发现了一条长600米、宽50米的油污带,远远超出了先前估计。据悉,最终的评估报告将在半月后完成。 珠江口溢油事故平均每年一次 近年来,珠江口海域的油品运输异常繁忙。据估计,每年路过这里的大大小小的运油船有近20万艘,油类运输量达2000多万吨。运油船只来往穿梭频繁,使珠江口油轮相撞的几率极高。据统计,近10年来,平均每年珠江口都会发生一次重大泄油事故。 原油污染影响将渗透至深海

另据介绍,12月7日泄漏的1200吨原油形成的巨大油污带,不仅仅会影响到和它相近的海面浅水层,还会通过食物链把危害扩大到包括深海在内的整个海洋生态体系。 一件有趣的事发生在本月10日,巴拿马籍油轮未经中国海事部门同意,突然逃逸,后被广州打捞局在一个多小时后追回,逃逸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 省海洋渔业局表示,这次撞船事件对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肯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会组织力量对漏油现场做科学评估,然后将代表国家向肇事的巴拿马籍油轮和德籍油轮提出索赔要求。据说,他们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估计方法,而具体的索赔数额还要等半个月的生态环境评估结束后才能知道。此外,省海洋渔业局表示,他们希望近日在珠江口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以恢复渔业资源。 相关新闻 专家评估:清污效果明显 鉴于事发区为幼鱼成长区,专家建议跟踪调查环境损害 前昨两日,“12.7船舶碰撞溢油事故清污效果专家(阶段)评估会”在广州召开,9名交通部委派的专家参加了这次评估会。专家们通过事故现场勘察,一致认为大面积油污带已经消失,清污效果显著。

海上溢油演习

海上溢油演习 1435 船舶在加油时,值班船员发现在甲板加油处有大量燃油溢出。值班船员立即用对讲机向船长报告。 1436 船长上驾驶台,并立即向全船发出溢油警报,同时要求加油船现场立即停止加油作业,立即检查并关闭油路及阀门。 1438 值班驾驶员通过VHF向当地海事局报告船舶溢油情况;同时船长向公司应急中心报告船舶溢油以及船舶位置和气象水文情况,并保持与应急中 心通讯畅通。 1439 全体船员按溢油部署要求各就各位;大副点名并检查个人装备、防污染器材后向船长报告人员到齐。 1440 船长根据船舶情况命令轮机长检查污油范围和管路情况,大副检查船体、船舶吃水及船舶稳性情况。 1442 大副报告船体和船舶稳性正常;轮机长报告由于供油压力过大,加上管路连接不牢导致接口处燃油大量溢出,目前主甲板已大面积被污染,同 时已有少量污油入海。 1445 船长指示轮机长继续检查是否仍有残油溢出,命令大副和轮机长组织清理甲板污油并防止污油继续入海,同时向应急中心报告船上情况。应急 中心指示船长采取一切措施,将甲板和海面污油清理干净。 1446 船长向海事局报告溢油处理情况并请求释放救助艇下海回收海面污油。1447 船长收到海事局指示同意放艇。船长命令轮机长带领部分船员继续清理甲板污油,其余人员在大副带领下,准备释放救助艇,下海回收污油。1450 大副报告救助艇释放已准备好;船长命令放艇。并报告应急公司申请海事放艇清除海面溢油已同意。 1452 救助艇下水,二副、二管轮、水手长和一名水手随艇下。船长命令开始清除海面污油。 1453 在大副指挥下,二副操纵救助艇,其余人员回收污油。 1455 轮机长报告甲板污油已清除完毕,船长命令轮机长继续检查油舱、管路。1457 轮机长报告管路、油舱一切正常,且无残油滴漏。船长报告应急中心甲

海上溢油清污方法

海上溢油清污方法 在发生海上溢油事故后,首先要对溢油的种类、溢油量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作一评价,对不同的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总的来说,对于海上溢油的处置大致可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m限制扩散,在发生海上溢油后,我们 首先应该对海面上的溢油进行围控,防止其造成进一步的污染和危害。在这里我们用到的溢油围控措施有气帘法[37]、铺设围油栏,以及喷洒集油剂,目前最常用最环保的围控措施便是使用围油栏对海上溢油进行围控。(2)溢油的回收,对于 海上溢油最环保的处置便是用机械手段将其进行回收利用,常用的机械设备有撇油器、带状油回收器、油拖网、抽油泵、液压式油抓斗、溢油回收船以及溢油储存设备。C3)溢油的最终处置,对于海上溢油我们能回收的尽量回收,而不能回 收的溢油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燃烧法、喷洒分散剂或是沉降剂对其进行最终处置,从而达到尽量减小海上溢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对于海上溢油的回收方法,根据其具体属性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些方法。 图3.1海上溢油清污示意图 Fig 3.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moving oil at sea 物理方法 围油栏 海上溢油物理清污方法的评估、优化及快速决策 图3.2围油栏简易结构示意图 Fig.3.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oil boom 3.1.1.1围油栏的分类 在各国消除大量溢油事故过程中,围油栏和其他防止海上污染设备一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防止溢油扩散、缩小溢油面积、配合溢油回收的有效器材之一。围油栏的设计种类繁多,至今尚无统一的分类{38]。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围油栏分成不同类别,如根据自身材料不同可以将围油栏分为普通型围油栏、防火型围油栏和吸附性围油栏。根据使用地点的不同可以将围油栏分为远海型围油栏、近岸型围油栏、岸线型围油栏和河道型围油栏。根据围油栏抗风浪、潮的性能不同,又可将围油栏分为轻型、重型两种。如图3.2所示,为常见围油栏简易结构示意图。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围油栏。 (1)固体浮子式围油栏 固体浮子式围油栏是采用具有浮力作用的轻质固体材料作浮子,浮子包皮和裙体多采用以涤纶编织布做骨架涂以聚氯乙烯树脂的双面人造革,或以聚酷纤维作骨架涂以橡胶材料。其浮力小,抗风、浪、流的能力较差,抗拉强度、稳定性差,只能适用于平静水域或风、浪、流不大的气象海况条件下,且使用年限短,属中型围油栏。但该种围油栏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轻便、易操作、价格便宜等特点,在适宜条件下仍被采用。 (2)充气式围油栏 充气式围油栏在使用之前要对气室进行充气,在使用完后要采用抽气机把气室内的空气抽出,冲排气这两个操作都是通过充气阀来完成的。充气式围油栏浮力大、本体柔软,具有较强的抗风、浪、流的性能,其乘波性、稳定性和滞油性

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溢油事故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在海洋溢油事故处理中的应用(2)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孕育了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的情况下,海洋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海洋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中石油污染表现得尤为突出。据不完全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00~1000 万吨原油进入海洋环境中, 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200万吨,其中1/3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我国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达11.5 万吨以上,并且近年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石油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污染, 改变局部水生态环境, 使水生生物死亡,给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养殖、旅游业带来巨大损失, 且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一.水体中石油污染的危害和影响 1.石油对生物的危害和影响 石油对生物的毒性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量石油造成的急性中毒另一类是长期低浓度石油的毒性效应。一般轻质油的炼制油品毒性比原油大,石油及石油产品的毒性与其中含有的可溶性芳烃衍生物(苯、萘、菲等)的含量成正比关系。石油在水体中的毒性效应大多来自水溶性大的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正烷烃和单环芳烃。 海洋动物对石油的敏感性很不相同般来说, 对成熟阶段的海

洋动物, 石油中的可溶性部分对它们的致死浓度范围为1-100mg/L,而幼体则为0.1-1.0mg/L 。 石油对鱼类的影响:(1) 通过鳃等器官直接摄入或吸附石油影响呼吸及分泌功能。鳃是鱼类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而且具有吸收外源污染物质的作用,作为正常的生理过程,大量的水通过鱼鳃, 毒物聚集在鳃中, 导致鱼类的窒息死亡。(2) 对鱼卵、幼鱼及鱼类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影响。石油烃确能导致鱼类的雌雄比例失调, 对幼体有致畸作用, 并降低其成活率。 海洋哺乳类动物可在一定时间内清除吸附于体表上的溢油。但若摄入体内, 则会损害内脏功能。某些石油组分能使捕食性动物和游离菌类对化学刺激的知觉失调, 并阻碍水体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鸟类体表黏上石油会丧失飞行功能, 摄入体内可使肝、肺、肾等器官发生损害并减少白细胞数目, 造成鸟类死亡。底栖和潮间带的大型植物最易受到油的损害, 而潮下带的植物区系受到油污染时影啊不是很严重, 油类附着在植物根茎部影响其对养分的吸收, 使其减产或死亡。石油对浮游植物的光合成速率有明显影响, 一般妨害了藻类的生长。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摄取多环芳烃后产生有基因毒性的产物, 萘对某些海洋生物的呼吸、光合成、三磷酸腺苷的产生、碳的同化作用和类脂生成等均有影响,多环芳烃可与核酸结合, 导致生物发育异常。据报道,近50年来因为油类污染已有1000多种海生生物灭绝, 海洋生物减少了40%。2.石油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影响暴露在环境中的石油, 其低沸点组分很快挥发进入大气, 污染空

船舶海上溢油处理技术

船舶海上溢油处理技术 【摘要】近年来,各类船舶溢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仅中国每年船舶溢油总 量就超过千吨。沿海船舶溢油事故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不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针对突发性的船舶溢油污染事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清除,并应用有效的处置方案将污染损失和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海上溢油事故的概况,接着对海上溢油事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处理方法及步骤,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船舶;溢油;危害;处理技术

目录 0 引言---------------------------------------------------------- 1 海上溢油事故概况---------------------------------------------- 2 海上溢油事故原因---------------------------------------------- 2.1 海上溢油产生的原因---------------------------------------- 2.2 船舶溢油污染原因分析-------------------------------------- (1)操作性溢油-------------------------------------------- (2)事故性溢油-------------------------------------------- 3 海上溢油事故的影响-------------------------------------------- 4 溢油处理技术-------------------------------------------------- 4.1 物理处理法----------------------------------------------- 4.2 化学处理法----------------------------------------------- (1)现场焚烧--------------------------------------------- (2)化学制剂 -------------------------------------------- 4.3生物处理法------------------------------------------------ 5 溢油事故处理步骤---------------------------------------------- 结语------------------------------------------------------------- 致谢语----------------------------------------------------------- 参考文献---------------------------------------------------------

近年来海上重大溢油事故回顾

近年来海上重大溢油事故回顾 一、国际典型溢油污染事故 “托雷·卡尼翁”号溢油污染事故 1967年3月,载运12万吨原油的利比里亚籍油轮“托雷·卡尼翁”号从波斯湾驶往美国米尔福港,该轮行驶到英吉利海峡触礁,造成船体破损,在其后的10天内溢油10万吨。当时英国、法国共出动42艘船只,使用了1万吨清洁剂,英国还出动轰炸机对部分溢出原油进行焚烧,全力清除溢油污染,但是溢油仍然造成附近海域和沿岸大面积严重的污染,使英、法两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事件发生后,国际海事组织(IMO)为此召开特别会议就安全技术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专门成立了一个常设的“立法委员会”,并且为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出台了著名的国际船舶防污染公约——《MARPOL 73/78防污染公约》。 “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溢油污染事故 1989年3月24日,载有约17万吨原油的美国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在阿拉斯加瓦尔迪兹驶往加利福尼亚洛杉机途中,为了避开冰块而航行到了正常的航道外面,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布菜礁上搁浅,导致该轮的11个油舱中的8个破损。在搁浅后的6个小时内,从“埃克森·瓦尔迪兹”溢出了3万多吨货油。阿拉斯加1100公里的海岸线上布满石油,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约4000头海獭死亡,10—30万只海鸟死亡,专家们认为生态系统恢复时间要长达20多年,事故造成的全部损失近80亿美元。 “埃克森·瓦尔迪兹”轮溢油事故成为发生在美国水域规模最大的溢油事故。这次事故之后,美国又发生了几起重大溢油事故,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强大压力下,美国两院通过了《1990油污法》,同年,国际海

事组织在伦敦通过了《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并于1995年5月13日生效,它标志着人类对溢油事故开始由被动防御转为积极应对。 (三)“威望号”溢油污染事故 2002年11月13日,装有万吨燃料油、船长243米巴哈马籍老龄单壳油轮“威望号”在从拉脱维亚驶往直布罗陀的途中,遭遇强风暴,与不明物体发生碰撞,并在强风和巨浪的作用下失去控制,船体损坏导致燃料油泄漏。在风浪作用下,溢油带和失控油轮向西班牙的加利西亚海岸方向漂移,并在距海岸九公里处搁浅。搁浅时船底裂开一个长达35米的缺口,近四千吨燃油从舱底流出,形成一条宽5公里、长37公里的油带。11月17日,西班牙政府下令将“威望号”拖到大西洋西南海域离出事海域104公里之外的地方进行抢险,由于“威望”轮船体破损,并受风浪冲击,11月19日船体发生断裂,随后沉没在约3600 米深的海底,到油轮沉没时约有17000 吨燃料油已经泄漏,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泄漏的燃油有厘米厚。其后较长的一段时间,沉没的“威望”轮仍继续溢油,法国的部分岸线也受到了污染。 事故导致西班牙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溢油污染了西班牙近400 公里的海岸线,著名的旅游度假圣地加利西亚面目全非,岸滩上堆积了厚厚一层油污,近岸的河流、小溪和沼泽地带也受到严重污染。受“威望号”溢油影响最严重的是渔业与水产养殖业,一些野生动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绿色和平”组织官员警告说,存有数万吨原油沉在深海的“威望号”就像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这次染油泄漏事件堪称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之一,西班牙政府为此向有关责任方提出了20亿欧元的巨额索赔。 鉴于以“威望号”为代表的单壳油轮灾难性污染事故频发,国际海事组织修订了《国际海上防污染公约》相关附则条款,大幅度缩短了单壳油轮的使用年限,确定了对单壳油轮进行淘汰的时间表。

海上溢油应急预案

海上溢油应急预案

南海妈祖世界和平岛人工岛项目海上施工船只安全施工及 溢油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依据 按照海南省港航管理局对于海上施工安全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海上安全施工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人工岛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编制目的 经过有效的应急响应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溢油事件对海洋污染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第三条编制原则 建立高效、集中、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势,最大限度控制突发安全事故、溢油事件造成的损失。 第四条预防原则 坚持“响应迅速,救援得力,环保得力,安全第一”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南鼎顶旅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开发的南海

妈祖世界和平岛人工岛项目海上施工安全管理及溢油突发事件。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六条地理位置 南海妈祖世界和平岛项目位于文昌市新埠海域,填海面积49.9公顷,西距海口越18km,南距东寨港20km。 第七条气候情况 文昌市属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光、水、湿、热条件优越,全年无霜冻,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23.9℃,多年在23.4~24.4℃之间,年最低气温0.3~6.6℃,出现在1月份。年平均>10℃积温为 8474.3℃,。年平均日照1953.8小时。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明显,春旱突出,常年降雨量1721.6毫米,平均 的影响,年平均发生2.6个 第八条灾害源及事故特点 (一)突发风暴潮:8-11月份时常有台风来袭。 (二)重大危险源:施工作业时的安全隐患。 (三)水上作业:货运船舶、施工船舶等。

海洋卫星遥感溢油监测

卫星遥感监测海上油田溢油 随着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和海上油田不断投入生产,海上溢油事故频发,在最近30年里,全球溢油量超过4500万立方米的事故就有62起。近年来,在中国海域也发生过多起恶性溢油事故,其中在胶州湾发生的两起外轮溢油事故,共溢出原油4000多吨,使200公里海岸及10余万亩滩涂养殖场受到污染,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溢油事故往往造成大面积海域污染,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海上溢油的监视和遥感监测。基本方法就是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雷达遥感监测。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石油战略储备的需要,海上石油运输量猛增,油轮数量增加且呈大型化趋势,这就增大了溢油事故,尤其是大型溢油事故的可能性。船舶发生溢油污染事故后,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反应行动,以减少溢油的危害,保护海洋环境和人命财产。 而提起海上油田溢油,我们不得不说洋流对漂油的作用。洋流的流速,流向,无疑是船舶选择航线,准确定位和掌握航向、航速的重要参数。表层流,中层流和深层流还都会影响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生物链。目前常用的观测方法是海上浮标观测,是一种少、慢、差,费的方法。西方各国利用卫星平台上装置的雷达高度计,完全可以完成海上浮标的观测任务。雷达高度计发射不间断的脉从计算海面返回卫星的时间差来测量海面拓扑,用这种海面拓扑再与已知的水准平面比较,推导出海面高度差。例如在2010年发生在墨两哥湾的溢油事故中,溢油漂移趋势受到洋流的作用,漂移方

向与洋流方向一致.研究表明,至5月1日对溢油处理与漏油处封堵的努力效果甚微,油污面积有继续扩大趋势,油污漂移方向与洋流具有较强相关性.该研究验证了光学遥感图像可以很好地对溢油事故造成的溢油范围进行监测,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洋流等信息可对溢油面积和溢油漂移趋势进行监测与分析,从而为溢油控制与清理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剧增三大威胁而且这种态势也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未来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确定自己新的行为方式。同时人们也不能不为了争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新的资源替代源泉。人类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了海洋。人类在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又没有充分意识到对海洋带来的危害这就使得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引发海洋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危害的方式、程度都不尽相同。海洋污染主要包括石油类污染、重金属污染、热污染、有机废物和固体废物污染等。其中石油类污染已成为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油污在进入海水后受到海浪和海风的影响形成一层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阻碍了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而且海洋溢油扩散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和难以消除。油类粘附在鱼类、藻类和浮游生物上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其在分解的过程中又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海洋生物死亡并破坏海鸟生活环境导致海鸟死亡和种群数量下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石油污染还会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海洋

水面溢油处理技术

水面溢油污染处理 (初稿)

目录 一、概述 二、海上溢油的去向与监视 1、溢油的去向 2、溢油漂移的预报和监视 3、溢油量的估算方法 4、原油指纹鉴别技术 三、海上溢油处理技术 (一)机械收油法 1、防止溢油扩散—围油栏 2、溢油回收---撇油器 3、回收油的储存 (二)化学分解法 1、分散剂 2、分散剂的喷洒 (三)其它常用方法 1、吸油材料吸附法 2、网捞 (四)不同类型溢油处理方式举例四、海上油田溢油应急计划的编制

附件 一、溢油漂移扩展预测和溢油应急对策系统框图 二、海上溢油应急处理一般程序表 主要参考文献 1、《国际海事组织船上污油应急计划编制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编制 2、《海上溢油应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编制

一、概述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海洋石油资源的大力开发,海洋溢油污染事故逐年增多。溢油污染对海岸活动和海洋资源开发工作有一定的损害,对海洋生物的损害包括因油的化学成份引起的毒害性和物理性质引起的污染和窒息,造成海洋及海岸陆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在海洋石油开采中,钻井或采油平台井喷、平台火灾、海底输油管线破裂、油轮碰撞搁浅、原油装卸过程泄漏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溢油污染,沿海炼油厂及其它石油工业排放的含油污水亦会污染附近海域。 清除溢油污染最常用的方法是机械回收,即使用各种围油栏拦截溢油,再施放撇油器或收油机回收。化学分散剂也广泛应用于溢油清除。此外,具有吸油、集油、沉油等作用的各种新材料以及生物、激光等处理新技术正在不断研究开发和应用。 二、海上溢油的去向与监视 石油进入海洋后,会产生极其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使一部分油从海上消失,另一部分滞留海面,并在风浪的作用下不断漂移扩散。对溢油消散和漂移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对于制定溢油应急计划和处理技术方案,迅速有效清除污染十分重要。 1、溢油的去向 1.1 溢油的特性 影响海上溢油去向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比重、分馏特性、粘度与倾点。

全球海洋溢油事故概述

全球海洋溢油事故概述 海上石油运输在石油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全球经济和各国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使海洋环境面临严峻考验。近年来,海上石油运输量迅猛增长,油船等各种船舶的密度不断加大,重大海上船舶溢油事故不时发生。本文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就1967年到2010年海上重大溢油事故进行统计。 第一部分船舶溢油事故 一、船舶搁浅溢油事故 Torrey Canyon轮溢油事故 1967年3月18日早晨,由于Torrey Canyon油轮船长一时疏忽致使该船在英格兰七石礁海域触礁搁浅。船上载运的大约860000桶原油在失事后的12天内几乎全部入海或者燃烧掉。其中大约有219900桶油向英吉利海峡漂移,沿途污染了法国北部岸线和戈恩西岛。一周之后,又有大约146600桶油泄露出来,大约有102620桶遍布在西康沃尔200英里的海岸线上。3月26日,船体断裂后估计又有366500桶原油泄漏,这条油带向南漂移进入比斯开湾并且在海上逗留了两个月。 General Colocotronis轮溢油事故 1968年3月日,希腊籍油轮General Colocotronis在巴哈马群岛的Elenuthera岛东边搁浅,船体受到严重损坏,船上载有大约119000桶委内瑞拉原油,大约37000桶油泄漏进入大西洋中,溢油位置句距岸1-1.5英里处。油带沿着岸线扩散,污染了当地旅游海滩和私人居住区。此外,船舶燃油舱也溢出了油,但具体数量不确定。油污染了Elenuthera的沙滩,某些地方的油渗入地下,形成了两英寸厚的油层。海面上的油带长14英里宽2英里覆盖了珊瑚礁等敏感资源。 Arrow轮溢油事故 1970年2月4日,Arrow号油轮在加拿大新斯科舍Chedabucto湾的Cerberus Rock处严重搁浅。船舶在偏离航线的情况下几乎全速行驶过程中搁浅。搁浅时,海上能见度为5-6海里,水温很低,在湾内和入口处有浮冰。2月12日,由于海上风大浪高,船体断为两截,约77000-82500桶C号燃料油迅速融入Chedabucto湾内,污染了湾内约300公里的岸线,湾内北部、西部区域污染严重。2月14日,Arrow号油轮被用来接收该轮余油的Irving Whale号驳油驳,在纽芬兰岛的东南海岸溢漏了约100-200桶C号燃料油后于7月在Prince Edward 北部沿海沉没,Irving Whale和Arrow轮溢油事故都造成了大量鸟类污染,一直两次溢油事故造成约有12000只鸟类死亡。 Argo Merchant轮溢油事故 1976年12月15日,利比里亚籍油轮Argo Merchant在美国马赛诸塞州的Nantucket岛东南29海里处的Fishing Rip搁浅,当时海上风力很大,浪高约10英尺。船上载有约183000桶6号燃料油(80%)和刀具润滑油(20%)。为控制吃水,使船重新浮起,Argo Merchant 轮船长向海中抛弃货物,但被拒绝。之后尝试用紧急驳载泵驳载和防污空气传输系统(ADAPTS),也以失败告终。第二天,海况恶化,船员全部从船上撤离。21日,船体断为两截,船尾在King Post溢出36000桶货油。船首部分在驾驶台前处断裂,于22日沉没,导致剩余的货油溢出。船首部分想东南漂移了约400-500码,而船尾部分则停留在搁浅处。Bouchard 65号轮溢油事故 1977年1月28日,Bouchard 65号驳船在马赛诸塞州的Buzzards湾水深17英尺处搁浅。船上载有76191桶2号民用燃料用,船上7个油舱中有4个破裂,溢出了95桶油。将Bouchard

海上溢油应急预案0710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 责任公司港口海上溢油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依据 按照唐山市港航管理局《唐港航字号》文件关于制定《海上溢油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港口码头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编制目的 通过有效的应急响应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溢油事件对海洋污染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第三条编制原则 建立高效、集中、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势,最大限度控制突发溢油事件造成的损失。 第四条预防原则 坚持“响应迅速,救援得力,环保得力”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管辖范围内港口所辖水域溢油突发事件。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六条地理位置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港口于曹妃甸港区内。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南堡地区曹妃甸岛附近,东距京唐港55km,西距天津港65km,距北京约230km。曹妃甸岛为优良深水港址,前沿为渤海湾主潮流通道的深槽海域。 第七条气候情况 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摄氏1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全年无霜期180天。 第八条灾害源及事故特点 (一)突发风暴潮:四季风多,平原滩涂无高山屏障,有形成飓风的可能,秋冬季有大风暴潮的历史记载。 (二)重大危险源:辖区内码头一期一步成品码头工程地处唐山市沿海曹妃甸工业区内港池东侧全长4.165km,现北段2km码头结构分三个标段,分别由上海港务工程公司、天津深基公司、中交一航五公司、中交一航四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中水电十三局正在施工,厦门港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监理。 (三)特种设备与作业:大型设备门机4台。 (四)水上作业:货运船舶、施工船舶等。 (五)人员聚集场所:港口码头配套楼。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九条组织机构与职责 组织机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运输部港口物流公司 总指挥:朱军安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溢油应急处理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溢油应急处理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溢油事故的风险也不断提高。2014年国家海洋局制定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预案》,完善了我国应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康菲溢油事故与墨西哥湾溢油事件也为我们研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溢油的应急处置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溢油;应急处置;康菲溢油事故;墨西哥湾溢油事件 Oil spill emergency treatment of offshore oil drilling platform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offshore oil drilling platforms, the risk of oil spill acci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In 2014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formulated the spilled oil emergency plan of 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which improve our response to offshore oil drilling platform spilled oil accident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dures and ConocoPhillips 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oil spill for our study of offshore oil drilling platform of oil spill emergency response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Key words:offshore oil drilling platforms; f oil spill; emergency disposal; ConocoPhillips oil spil;; 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引言: 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经济对能源的强烈需求,各国陆续对本国海洋油气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球投产的钻井平台总数836座,其中,自升式平台533座,半潜式平台190座,深水钻井船113艘,预计到2020年,全球全部出厂平台总数量将达到1056座。[1]数量如此多的钻井平台为我们带来油气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旦发生输油管破裂、井喷或与船舶碰撞等导致溢油,将会对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然而,与面对的环保压力相比,我们对溢油的应急处理能力还远远不足。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溢油应急的组织,分析溢油检测、污染源控制、海面溢油回收与海岸油污清理以及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使读者完整了解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溢油应急的整个框架,并思考改善溢油应急。 1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1.1 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下称“海环法”)第五条规定: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2]第六章将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纳入到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在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下称“国家应急预案”)更是明确指出: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海洋部门负责。[3]预案的出台明确了海洋部门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的管辖。

渤海湾漏油事故概况及评论

渤海湾漏油事故概况及评论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渤海湾溢油事件主要概况及最新进展,并由此阐述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一些社会问题。笔者同时对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方康菲与中海油进行了谴责,并相应作了一些个人评论。 前言 渤海湾蓬莱19-3油田于6月4日发生漏油事故,这一事故自发生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海油和康菲更是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到现在为止,渤海湾漏油事故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事故造成840平方公里的海水降至劣四类,这次事故可谓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心。下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次事故的概况。 事故概况 日 期 事件节点 6月21日 微博首次出现关于此次渗油的消息,该条微博疑为中海油内部人士所发,内容是“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多家媒体此后联系中海油集团公司新闻处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均未获得回复。 7月1日 中海油首次正式作出回应:据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康菲中国)报告,由该公司任作业者的蓬莱19-3油田于6月上、中旬发生渗漏,附近海面出现油膜,目前渗漏点已经得到控制。 7月3日 据中海油内部人士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已基本处理完毕,由于泄露范围比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对事故海域及相关环境影响较小。没有人员受伤,没有任何关于野生生物、渔业或航运不利影响的报告。 7月5日 国家海洋局7月5日通报中海油6月4日漏油事故,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对涉事公司立案。 7月康菲石油公司首度披露事故数据,溢油量达1500桶。以1吨石油约等于7.3桶计算,漏油量

14日约205吨。 7月 16日 莱19-3漏油事故海域出现赤潮,长约2海里。 7月30日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下发通知,责成康菲公司限期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加快溢油污染处置。其中,要求其要尽快确定并封堵B平台附近溢油源,同时抓紧时间将C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清理完毕,上述工作应在今年8月31日前完成。 8月12日 中海油除协助并督促康菲公司做好蓬莱19—3溢油处置相关工作外,还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对事故进行反思。 8月13日 康菲公司表示,在蓬莱19-3油田C平台周边海底进行潜水探查时,发现还有剩余的来自6月17日井涌事故所溢出的矿物油油基泥浆,这使得矿物油油基泥浆溢出总量增加到400立方米(2500桶),远超此前240立方米(1500桶)的预期。 8月20日 为彻底查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原因,对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评估,国家海洋局牵头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安监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 8月31日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8月31日康菲如果实现不了两个彻底,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这种措施一定会比过去的更加严厉。在中国的海洋,我们不允许任何企业、任何方面对它肆意地进行损害。” 9月2日:国家海洋局认定康菲公司两个彻底没有完成,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注,停钻,停产作业。 个人评论 我想,这次漏油事故可谓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心。我们为康菲傲慢的态度感到愤怒,为国家海洋局的不作为以及中海油推脱责任感到遗憾,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大面积的海域被污染感到悲痛。这可是我们宝贵的海洋领土啊,就这样被一个外国石油公司任意开采,随意践踏,如果我们还能对此事淡然处之,又有何尊严去谈可持续发展,又有何颜面将这样被严重污染的海域交给子孙后代? 现在网上对康菲石油公司声讨得比较多,认为康菲在事故处理过

海洋溢油调研

海洋溢油调研 严聿晗,何苗苗,超明,孔梦桐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2011级) 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与应用的不断深入,海洋污染日益严峻。海洋溢油污染作为主要且常见的污染形式之一,理应也已经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本文就溢油的危害、观测、预测与处理四方面展开调研。 1 .危害 1.1. 2.探测 海上溢油监测的手段大都利用传感器接受来自海面上的信息。 2.1传感器分类及特点

2.2代表传感器简介 2.2.1辐射计 辐射计的监测原理为: 水表面和油层表面均会发射微波辐射,油的微波发射率比水高( 水的发射率为0. 4 左右, 而油的发射率为0. 8 左右) ,辐射计能感受这种差异, 并通过在图像上水和油的灰度不同( 水暗油 亮) 显示出来。由于油膜的比辐射率随油膜的厚度变化而变化, 在微波辐射计图像上体现为灰度值随油膜的厚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微波辐射器理论上可以测量油膜的厚度d。 接收相应频率的微波辐射功率,该功率的大小可用微波辐射计天线温度Ta来表示。由于照射面比较小, 因此在主波束照射面内油膜厚度可看成是均匀的, 即: T BO -T BW=?Ta ηmb(1-Tsky To) ΔTo=T AO-T AW 式中: TO为油和水的物理温度; TBW为水的亮度温度; TBO为覆盖在水面上油膜的亮度温度; ηmb为天线主波效率; Tsky 为在镜面反射方向上的天空向下辐射的亮度温度; ΔTa为天线温度变化; TAO为油膜的天线温度; TAW为在溢油区外背景水的天线温度。 当8毫米微波辐射计对准某一水面溢油区扫描时可测得ΔTa,用某一入射角对准天空,可测得相应的Tsky,天线的主波束效率ηmb是已知的, 而TBW按经验公式求得,To可现场测得, 因此油、水亮度温度ΔTBO(ΔTBO=TBO-TBW)求得。ΔTBO是油膜厚度d的函数, 根据实验室作出的油膜厚度d 与ΔTBO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可将在动态条件下测得的方位角与天线温度的变化曲线转化为方位角与油膜厚度的变化曲线。 2.2.2光谱遥感 染遥感监测的研究 迄今, 国内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海洋溢油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这些工作分别利用微波或雷达图像, Landsat 卫星的专题扫描仪( TM) 图像和NOAA 卫星的改进型高分辨率辐射计( AVHRR) 图像. 本文分析海上溢油波谱特征的测试结果, 结合几次海上溢油事故, 利用AVHRR 和TM 资料对油膜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译, 得到较为清晰的溢油图像, 它与事故现场调查结果相吻合. 2.2.1海上溢油波谱特征 海上溢油波谱特征的测试分析是溢油污染遥感监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发现, 海上 油膜的波谱特征除受外部环境因素( 太阳高度角、海风、海流、海浪、海温和水色等) 影响外,还与溢油的种类和组成、油污和海水的融合度及化学反应程度等有直接关系。 1998 年11 月5 日, 大连海事大学卫星遥感研究室在大连湾外海进行了油膜波谱特征 测试试验, 试验波段为0. 389~1. 040 Lm, 主要为可见光波段( 0. 4~0. 7 Lm) , 因此光谱测试仪是 以接收目标物反射的自然光为媒介, 反映不同种类、不同厚度的油膜与海水之间反射率的差 异. 在海面溢油遥感图像上能否识别出油水, 其反射强度的差别最为重要. 由于油膜是依附 于背景海水而存在的, 油膜与背景海水间的反射率差异越大, 则成像后遥感影像间的反差越 显著, 从而识别出溢油. 结果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