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著名案例,反映了国家制定法同秋菊讨的那个“说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法律统一性与地方性的博弈问题等。同时,这个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强调依法治国,就必须解释并回答这一问题。

标签:秋菊打官司;法律社会学;国家制定法;说法

“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研究领域特别喜欢探讨的一个案例。究其为何如此热衷于讨论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例,主要是因为隐藏在这个案例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我国法治的现状:秋菊讨的那个“说法”和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秋菊的丈夫和村长吵架,骂了一句“断子绝孙”(村长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村长大怒,踢了秋菊丈夫“要命的地方”。秋菊要村长认错,村长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告状,讨她的“说法”。后来秋菊难产,村长领了人冒着大风雪,走几十里山路把她抬到县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的命。没想到,正当秋菊感恩不尽,等着村长来家吃给儿子做满月的酒席的时候,上级查出了秋菊丈夫被村长打的伤处(但不在下身),派了一辆警车把村长带走了,并对村长处以了十五天行政拘留(依据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第1项)。面对这一结果,秋菊显得异常难堪:她讨的只是自认为符合逻辑的一个“说法”,并不要求政府抓人。

那么我们在此就要提出几个问题:秋菊讨的“说法”到底是什么?秋菊讨的“说法”为什么会与国家的制定法发生冲突?这个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一、“说法”释疑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不得不谈谈法律意识。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批评说,秋菊讨的“说法”是愚昧、落后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真的就能用“愚昧”、“落后”下一个简单的结论吗?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很明显,秋菊讨的“说法”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法律意识。因而,这个“说法”也就取决于社会存在。笔者认为,秋菊讨的“说法”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之中。他们心中的“法”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性、道德观念得出来的推理、判断,而并非仅仅根据现今国家的制定法。根据传统的法学模式——把法律描绘成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符合逻辑的运用则决定了法律的运作方式。而法律社会学模式关注的重点恰恰不在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的运行过程、运行环境,以及受到了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千年来未曾有根本性改变。“熟人”模式就进入了研究法律社会学的学者的视野之中。我们会注意到熟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是同陌生人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更在乎对其行为进行的社会评价,而后者的行为则多是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他们认为“隐忍”是非常重要的,熟人之间有“隐忍”的义务,一般不愿意将纠纷诉诸法院,这也就是所谓的“息讼”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他们心中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法律原则”,即是说他们所说的“理”。可以说“理”与“隐忍”支配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共同构成了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重要原则。秋菊之所以要一直讨“说法”就是因为她心目中的“理”战胜了“隐忍”原则,或者说她认为超出了她的“隐忍”限度。她的“理”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朴素的传宗接代思想,诚如孟子

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村长踢了秋菊男人“要命的地方”正是违背了这一“理”的原则,因而,也就不难理解秋菊为什么要一级一级告状了。将秋菊讨的“说法”简单定论为“愚昧”、“落后”是站不住脚的。

但当秋菊讨的“说法”没有得到国家司法正面回应的时候,村长却被政府抓走了。这时,村长被抓走反而同她讨的“说法”相冲突了。因为她不能理解政府的行为,换句话说,她不能理解国家的制定法。从社会效果的角度来看,此时,国家制定法并没有实现它所期望的社会效果。依照庞德的观点,国家法的功能无外乎是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但这时,实际的社会效果可能恰恰与此相反。首先,双方当事人(包括秋菊和村长)都不能理解此时的国家法,这也就妨碍了其功能的实现;其次,从当地的乡村秩序来讲,“抓走村长”不但没有起到维持当地社会稳定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其固有秩序的混乱。当地民众会认为是秋菊的错误(一定程度可以说是“以怨报德”)造成了村长被抓走,使秋菊陷入了更加难堪的道德困境。

二、原因探究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秋菊的困惑也是广大的中国法律人所面临的共同困惑。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民间的“说法”同国家的制定法之间有如此明显的鸿沟?诚如上面的分析,我们不能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大众,正如朱苏力所言:“我们不能把一切我们认为的社会问题都推到政府身上去,推到官员腐败、人民愚昧上去,推到中国文化上去,推到司法不独立上去。这种归根寻源是最容易的,同时也是最不负责任的。”[1]因而,我们不得不认为问题的原因可能就在法律及法律运行本身。

埃利希认为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和法学,也不在司法审判,而在社会本身。在埃利希看来,这种来源于社会本身非国家制定的法就是“活法”,它是法律结构中最重要的法,包括判例、习惯和契约文书。埃利希认为“活法”产生于自然,“人是社会的成员,他好比是组成物质的原子上的电子一样,沿着一定的轨迹围绕着原子旋转。‘社会秩序’如同原子的‘内部秩序’一样,是自然规律。”[2]其实,通俗地讲,埃利希所说的“活法”就是社会规则,亦即各种社会团体的内在秩序。在这种意义上,“活法”在国家产生以前就自发地与社会同时出现并获得发展。同时,埃利希认为,法官仅靠国家制定的成文规则进行判决是远远不够的。每一种制定出来的规则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而且一旦它被制定出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很快变得过时了。由是之故,我们姑且不论国家制定法是不是通过法律移植而形成的,而只论其社会效果。如果制定法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不能发挥出较好的社会控制功能,那么我们就对法律本身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因而,无论法学家还是一般的法律人对法律的认知都需要从原来简单的只重视规则本身的狭隘视野之中跳出来了,应该更多地关注法律的运行过程、法律的语境,将更多地目光投向法律规则所赖以生存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法律需要同社会发展一起共同进步。国家制定法本身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它是由人制订并加以实施的。基于我们对人的理性有限性的认识,国家法律就不可能穷尽人类生活的全部,它天然地就存在“漏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多元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民间的各种“说法”也就有了话语空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正日趋复杂,城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民族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基础层面,也体现在价值观即法律意识等层面。目前,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有着多种理论,但无论是

二元论、三元论还是断裂论等都无法对当下中国社会结构进行全面、准确、权威的描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以及其他各种法律意识多元并存着,国家制定法无力涵盖所有,只能依据立法者的理性加以权衡、取舍。法律统一性与法律地方性的问题是一个长期互动、博弈的过程。

三、结语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对法律的任何分析,如果是在社会真空中进行而不考虑它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都是不完全的和不充分的。另外,对法律的分析也要放到时间的量度中进行,否则,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就愈发明显并使其负面的影响更加突出。

在对法律的分析过程中,法律社会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思考中国法治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变得不再那么陌生。但是,目前看来,法律社会学在法律创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便直接影响到了制定法实施的社会效果。过去在法律创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法律形式主义——即法律规则本身在逻辑上的严密性,而较少考虑法律的实质内涵与运行过程,这种法律形式主义不仅在过去而且至今都在法学研究、法律教育以及法律实践中占有似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在笔者看来,今天的中国法学之所以面临一些困难的处境跟这个原因有密切联系。那种过分强调规则本身而不问法律的社会效果的思维方式才是导致“秋菊”尴尬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中国农村特别是东部农村已经跟“秋菊”的时代有所变化了,但是,根本的质变却并未出现。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划分法在部分学者看来显得武断、不科学,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同样的法律规范在农村实现的社会效果和城市的社会效果的确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当然,这种差异性是在任何一个经历急剧转型的国家所不能避免的。但若以不可避免来为国家制定法的合法性、正当性进行辩护却又显得那么苍白与无力。

法律的合法性、正当性的来源不是法学家的说教,也绝不是国家的武力后盾,而是取得社会普遍的承认与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我们的法律本身要获得正当性,就不得不回应“秋菊”们不断寻求的“说法”。这种回应越及时,越有利于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性。第一,法律人,特别是立法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继承。在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评判时,要注意“精华”和“糟粕”的界定问题。过去我们用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已经破坏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这种“二元论”是不够科学、全面的,必须加以检讨。立法者要在尊重客观社会存在的前提下加以仔细甄别、提炼。第二,在对西方法律进行移植的时候,要充分考察其法律运行的全过程。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指导立法工作,切忌盲目追求时髦的法学理论,而不顾本土资源的实际。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秋菊”等对国家法律的认知,使“说法”同国家法能够天然的合二为一,就必须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不仅指经济建设,而更为重要的是指包括法律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我们的国家制定法有了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它才会获得法律社会学意义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长远来看,只有当法律统一性与地方性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之后,秋菊们讨的“说法”同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冲突与紧张才会得以缓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真正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00.

[2]潘华仿.英美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0.

[3][美]唐纳德·布莱克.论法律社会学[J].外国法译评,1997,(2).

[4]王文.论“法律社会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2).

[5]孙文恺.社会学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著名案例,反映了国家制定法同秋菊讨的那个“说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法律统一性与地方性的博弈问题等。同时,这个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强调依法治国,就必须解释并回答这一问题。 标签:秋菊打官司;法律社会学;国家制定法;说法 “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研究领域特别喜欢探讨的一个案例。究其为何如此热衷于讨论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例,主要是因为隐藏在这个案例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我国法治的现状:秋菊讨的那个“说法”和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秋菊的丈夫和村长吵架,骂了一句“断子绝孙”(村长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村长大怒,踢了秋菊丈夫“要命的地方”。秋菊要村长认错,村长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告状,讨她的“说法”。后来秋菊难产,村长领了人冒着大风雪,走几十里山路把她抬到县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的命。没想到,正当秋菊感恩不尽,等着村长来家吃给儿子做满月的酒席的时候,上级查出了秋菊丈夫被村长打的伤处(但不在下身),派了一辆警车把村长带走了,并对村长处以了十五天行政拘留(依据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第1项)。面对这一结果,秋菊显得异常难堪:她讨的只是自认为符合逻辑的一个“说法”,并不要求政府抓人。 那么我们在此就要提出几个问题:秋菊讨的“说法”到底是什么?秋菊讨的“说法”为什么会与国家的制定法发生冲突?这个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一、“说法”释疑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不得不谈谈法律意识。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批评说,秋菊讨的“说法”是愚昧、落后的。但是事实上,我们真的就能用“愚昧”、“落后”下一个简单的结论吗?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很明显,秋菊讨的“说法”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法律意识。因而,这个“说法”也就取决于社会存在。笔者认为,秋菊讨的“说法”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之中。他们心中的“法”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性、道德观念得出来的推理、判断,而并非仅仅根据现今国家的制定法。根据传统的法学模式——把法律描绘成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符合逻辑的运用则决定了法律的运作方式。而法律社会学模式关注的重点恰恰不在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的运行过程、运行环境,以及受到了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千年来未曾有根本性改变。“熟人”模式就进入了研究法律社会学的学者的视野之中。我们会注意到熟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是同陌生人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更在乎对其行为进行的社会评价,而后者的行为则多是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他们认为“隐忍”是非常重要的,熟人之间有“隐忍”的义务,一般不愿意将纠纷诉诸法院,这也就是所谓的“息讼”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他们心中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法律原则”,即是说他们所说的“理”。可以说“理”与“隐忍”支配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共同构成了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重要原则。秋菊之所以要一直讨“说法”就是因为她心目中的“理”战胜了“隐忍”原则,或者说她认为超出了她的“隐忍”限度。她的“理”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朴素的传宗接代思想,诚如孟子

4.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一、影片背景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二、案情介绍 案件发生在中国陕西凤翔县。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万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用调解处理矛盾并赔偿秋菊一家二百元结束此事。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秋菊觉得人格受到侮辱,没有捡钱,而是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秋菊向市公安局长送礼,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复议书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万庆来从村长那里拿了钱,但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她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秋菊不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在秋菊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 三、角色介绍 1.原告:秋菊,被害人万庆来之妻。 2.被告:王善堂,陕西凤翔县某村村长。 3.调解员:李公安,乡公安局民警。 四、法理分析 1.调解制度的应用价值 我国目前还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这一法制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不过在对待调解与诉讼的关系方面,我国还是更多地继承了调解传统,确立了独特的现代调解制度。原因在于,调解制度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另一优先选择。 (1)我国现行的调解制度 我国现行的调解制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二是行政调解,是指在具有调解纠纷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对纠纷进行调解的活动;三是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法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说服劝解、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法院调解制度。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及时判决。”与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相比,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淡化了调解,但是仍然将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5篇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5篇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

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写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这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成百上千年来形成的良好道德传统。比如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矛盾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村民们的帮助。而秋菊希望通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曾经帮助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村民们甚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而且笔者坚信在农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远也的不到人们的

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村民们的唾弃,而像秋菊这样子带来的新的法律观念将使得农村里面邻里互敬互助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瓦解。相信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秋菊今后也许再也不敢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而面对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也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进步的一个体现,但是试问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秋菊希望得到的结果呢?也许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这更是法治的无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也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律既不是全部社会规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而就道德来说,它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准则,它不仅关乎人的行为,而且连接人的内心。法治要想离开道德而独自存在,那只是一种空想。法治不仅不会排斥道德,而且还是以道德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作为社会基础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围而要将其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5篇)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5篇)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第1篇: 每当看到秋菊挺着个大肚子颠簸在凹凸的公路上的时候,我就为她的执拗而捏一把汗。多大一点事情呀,也犯得着告到县里市里去但是秋菊硬是要为了讨个说法,把市公安局局长的车都坐了。 中国人好面子。秋菊的不依不挠其实只为村长的一声对不起,但是村长毕竟是村子里的头面人物呀,那么容易就低头认错了,以后在村子里说话还有谁听呀?然而秋菊说:“我就不信没有一个说理的地方去?”双方都有自己的坚持,于是官司就打起来了。 要说当地的执法部门还真是耐得下心来,芝麻大一点事,告到哪一级公安局都没有懈怠,依法办事的结果却总是难得尽如人意。为什么?法律只负责给秋菊赔偿,却并没有保证要给个说法。中国的乡村社会还是个人情社会,而司法却是只讲法理不讲人情的。到最后,村长救了秋菊母子,秋菊盛意邀请村长去吃孩子的满月酒,两家恩怨一笔勾销了,村长却被公安局拘留了。这样的结果,既不是秋菊原先所要的说法,也不是她此刻所能理解的。可见,人情和法理的冲突,在中国的农村,还是很明显的。 印象深刻的还有传宗接代这一观念在中国农民那里的根深蒂固。当时就应是刚推行计划生育不久,村长耿耿于怀自己没有儿子,秋菊也一再强调村长踢人能够,不能往人要命的地方踢,害怕的也是自己头胎生的不是儿子。及至儿子

生出来了,大家欢天喜地,纷纷跑来道喜,足见大家对儿子的喜爱了。 另外值得一提就是秋菊进城的见闻和遭遇,也体现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以及中国的农民迫切的要改变现状追求完美的一种心态。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第2篇: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人民群众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运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描述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农村妇女)对抗强大甚至邪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道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神。 从影片中能够看出秋菊是很期望透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能获得什么呢,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看完《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虽已很久,但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很大的感触。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为寻求心中的公道而不断上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秋菊顺利地产

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并不复杂,但是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法律问题,引人深思。 首先,这部影片反映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并不成熟,农民们乃至一些下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懂法。 我们看到虽然秋菊有上诉的请求,说明她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还是不懂法的。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家要在自己的承包地建辣子楼,村长不同意,他们就认为是村长从中作梗,跑去跟村长争吵,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可以随意使用。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农村的土地全部归集体所有,如果依照法律的程序,和规定,办理了相关的手续,是可以确定由不同的单位或者个人

秋菊打官司法律分析

秋菊打官司法律分析 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秋菊打官司》在大众中广泛流传,并由此 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这本小说以秋菊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作 为贫苦农妇,在面对贪官污吏和不公正的司法系统时,勇敢地追求 正义的故事。本文将以法律的角度对《秋菊打官司》进行分析,探 讨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评估这些问题对当时中国法律体系的挑战。 首先,小说中呈现了中国农村的贪污和腐败现象,以及司法系统的 不公正。秋菊的丈夫因为贪官污吏的陷害而入狱,而秋菊自己则被 强迫与富裕的地主发生性关系。这些事件揭示了不法官员的腐败行 径以及基层司法系统的不公正。根据小说中的描述,这种不公正主 要源于权力滥用、行政干预和贪污受贿等问题。 其次,小说中展示了秋菊为追求正义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尽管面临 着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和社会压力的重重,秋菊还是选择了走上法庭,为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尊严而战。她坚信法律的公正性和司法的公正,为此,她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 然而,小说同时也展示了法律对于贫富悬殊的问题的无力。秋菊在 法庭上的失败,以及法官对她的不公正判决,揭示了中国法律系统 在当时的问题。法律制度的腐败和社会阶级的不公,使得一个普通 农妇难以在法律面前获得公正。这一点进一步加剧了小说中对社会 不公正的揭示。

针对《秋菊打官司》中所揭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法 律分析和思考。首先,贪污和腐败问题是中国司法体系的一大挑战。根据小说的情节,可以看出贪官污吏的存在对于司法公正性的严重 威胁。因此,在中国的司法改革中,应该加强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反贪机构和监察体系。 其次,司法的公正性是维护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根据小说中的叙述,可以看出法官对秋菊的不公正判决是与社会阶级差距和权力滥 用有关的。因此,要实现司法的公正性,应该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保障法官的独立和司法判断的独立性,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面 前平等受到保护。 最后,小说也引发了对于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关注。秋菊作为一 个贫苦农妇,受到威胁和欺凌,她追求正义的行动使得社会问题得 以凸显。这样的情节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促使 有关部门深入思考如何减少贫富差距,并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 综上所述,《秋菊打官司》以法律分析的角度揭示出了中国司法体 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秋菊的故事进行审视,我们不仅可 以加深对于法律的理解,还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司法体系的 缺陷和挑战。因此,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加强对腐败的打击,保障 司法的公正性,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每 一个公民都能在法律面前真正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

从法律的角度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从法律的角度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秋菊打官司”是一部中国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在维护正义和尊严的道路上与不法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部剧呈现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包括法律意识、法律运作、法律公平性以及社会问题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作为一个普通的妇女,因感情原因帮助了当地村民,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纷争。观众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法律意识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中并不普及。很多村民对法律的了解非常有限,法律规则对他们而言是模糊而遥远的事物。然而,秋菊通过自己的勇气和坚持,不仅自己逐渐提高了法律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其他村民对法律的关注。这体现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当人们具备了足够的法律知识和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和解决法律纠纷。 其次,剧中展示了法律运作的过程。秋菊作为无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普通人,通过努力和坚持,自学了一些法律常识,并且成功地起诉了违法土地交易的主要嫌疑人。这一过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些特点,如法院的组织结构、诉讼程序等。可以看出,法律系统的运作离不开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需要有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参与,以保证案件得以正义地审理和判决。同时,剧中也表现出了司法环境的不完善和人情案情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观众对法律执行的思考。

第三,剧中反映了法律公平性的问题。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 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代表,面对有权有势的土地开发商,背后还有一 些腐败的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不得不与这些势力进行对抗。剧中多次展现了正义和利益之间的矛盾。观众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法律并不能完全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有时正义和公平往往 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干扰。这提醒我们,在现实中,法律的公平性和正 义性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加强,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享受法律的 保护和服务。 此外,《秋菊打官司》也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与法律关系的思考。剧中涉及到土地问题、房屋拆迁、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 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中的情节,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剧中通 过法律的角度展示了这些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与法律之间的 关联和解决途径的思考。观众从秋菊的行动中认识到,法律是解决社 会问题的有力工具,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从法律的角度观看《秋菊打官司》这部电视剧,我们可 以看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法律运作的过程,法律公平性的问题以及 社会问题与法律的关系。这些问题不仅在剧中存在,也在现实生活中 有所体现。通过观看这样的电视剧,我们能够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构建法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秋菊打官司中行政诉讼法角度

秋菊打官司中行政诉讼法角度 引言 《秋菊打官司》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秋菊与官员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压迫和官员的腐败无能。本文将从行政诉讼法的角度来分析《秋菊打官司》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行政诉讼法概述 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争议而进行的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法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治理的正常运作。它规定了行政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条件,确保公民在与行政机关发生纠纷时能够依法维权。 《秋菊打官司》中涉及到的行政诉讼问题 1. 行政机关滥用职权 在《秋菊打官司》中,县长明明知道自己侵犯了秋菊的合法权益,却通过种种手段来阻挠她的诉讼,滥用职权。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超越了法定权限,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 行政机关不作为 在小说中,秋菊多次上访寻求正义,但县长却一直不予受理。这体现了行政机关的不作为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违法履行职责,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其违法或者不作为。 3. 行政机关信息不透明 《秋菊打官司》中县长故意隐瞒秋菊丈夫被判刑的事实,并威胁她不要再追究此事。这体现了行政机关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公开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如果行政机关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 行政机关违法处罚 小说中,县长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将秋菊无辜拘禁,并进行非法处罚。这涉及到行政机关违法处罚的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其违法。

秋菊打官司法律知识点

秋菊打官司法律知识点 秋菊打官司——法律知识点的探讨 秋菊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女性,她过着平凡而安宁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卷入了一场官司之中。这个故事将围绕着秋菊的官司展开,讨论其中涉及的几个常见的法律知识点。 第一,民事诉讼程序。秋菊的官司为一起民事纠纷,她起诉了某公司的合同违约行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首先需要秋菊提起诉讼,并提交起诉状书面材料。接着,法院将发出传票给被告公司,要求其出庭应诉。双方将在法庭上进行辩论,提交证据,并经过法院的审判,最终判决将决定纠纷的解决方案。 第二,证据规则。在秋菊的官司中,她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公司合同的违约行为。根据我国的证据规则,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种。直接证据是直接关联到争议事实的证据,例如合同书面文件、相关短信等。间接证据则是通过推理或其他证据来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例如证人证言、FAX记录等。在法庭上,秋菊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证据规则,巧妙地使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第三,合同法的适用。秋菊的官司涉及到合同法的适用。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民事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适用于各个领域。而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合同法的要求,包括合同的成立、内容确定、履行和违约责任等。秋菊可以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要求法院判决被告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补偿秋菊的损失。

第四,法官的裁量权。在秋菊的官司中,法官将对案件进行审理,并最终做出判决。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有一定的裁量权,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具体案情和法律精神来判断、决定争议事项。秋菊需要通过合理的辩护和提供充足的证据,引导法官正确行使其裁量权,并判决公司违约行为,并给予秋菊相应的赔偿。 最后,秋菊赢得了官司。她依靠自己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勇敢地面对了对手,并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权益。法律知识点围绕着秋菊的官司展开,涵盖了民事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合同法的适用以及法官的裁量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法律知识点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为了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存在的。秋菊的官司告诉我们,只有了解和运用法律,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追求公正和正义。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些常见的法律知识点,更能意识到法律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只有广大公民都能够遵纪守法,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公平、正义,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尊重。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是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2年拍摄。此部电影拍摄手法算是简单朴素,故事也是稍有波澜,但是这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供大家参阅。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一) 看完《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虽已很久,但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很大的感触。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为寻求心中的公道而不断上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这部电影并不复杂,但是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法律问题,引人深思。 首先,这部影片反映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并不成熟,农民们乃至一些下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懂法。 我们看到虽然秋菊有上诉的请求,说明她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还是不懂法的。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家要在自己的承包地建辣子楼,村长不同意,他们就认为是村长从中作梗,跑去跟村长争吵,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可以随意使用。按照我们国家

秋菊打官司影评

秋菊打官司影评 乡土文化与法律体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妇秋菊丈夫因与村长争执,被踢了下身,秋菊为要一个说法,将村长层层上告。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前,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热心相助,两家本就此冰释,然而,就在孩子满月酒当天,村长被公安局拘留了。法律最终是给了秋菊一个说法,但秋菊是不解的、困惑的——“我就是要一个说法嘛,我就没让他抓人,他怎么把人抓走了呢?” 到此,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疑问:在影片所描绘的这样背景下,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一个人情社会里,乡土文化和法律体系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法律是否真的能有效而合理地解决社会矛盾? 首先,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里,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极其淡薄的,法律知识更是极其匮乏,根深蒂固的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 秋菊在上告村长的过程中,一直在重复这样一句话:“他是村长,踢了也就踢了,但不能往要命的地方踢”。可见,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法律所宣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更没有所谓的一等一的公平、正义与民主,他们认可现有的乡土村规:他是村长,他就可以打人。秋菊之所以选择了上告村长,并不是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村长受到法律的制裁,她仅仅只是为了“面子”而已,只是为了追求她所认为的“公理”。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法律给她的说法的,她只想让村长认个错、道个歉,为什么公安局就把村长抓走了。 其次,中国的法律一直推崇调解,多数人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上法庭的,然而中国的调解机制是不是真的能给民众一个想要的说法,真正地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不一定。中国式的调解,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地认定当事人的对与错,最终,普遍地,只是通过经济手段疏通双方关系,以为通过经济赔偿就能“和谐”了。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的法律建设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的法律建设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的法律建设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万庆来因为要修辣椒楼而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因为骂了村长而被被村长踢中要害。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在乡政府的调解下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是实际上并不服气的村长把钱扔在地上,感到受到侮辱的秋菊没有捡钱,因为秋菊本就不是要村长赔偿经济损失,她要的只是村长的一句道歉,她觉得村长打她丈夫打得太狠了。于是,没有得到村长道歉的她去了县里、市里去讨说法。在这过程中她受到了几次欺骗,但同时也有好心人的帮助,小旅馆的老板、市公安局局长等等都给了她很大的帮助。不过,最终通过行政手段秋菊还是没有讨到她想要的说法。于是,在好心的局长的帮助下她又来到了法院,想要要通过诉讼讨个说法。在第一次上诉失败后,她再次提起了上诉,在判决结果还未出来的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摒弃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十五天。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过诉讼来获得正义的,并且在我们看来她也确实获得了正义。但实际上最后她获得的正义并非她想要的正义,也许这对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她获得的大概也只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将村长送入监狱将使得秋菊在村民中的形象大减,人们会认为她不通情达理,不就是两个人打了一下嘛,至于把人送进监狱吗,但实际上秋菊上诉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把村长送进监狱,她只是想让村长承认自己错了,甚至她都没有想要村长赔偿自己家的经济损失,她只是觉得村长打人打的太狠了,这时不应该的。于是,虽然最后她赢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以法律角度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以法律角度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篇一 影片主要是表现法与情的关系,自生秩序与现代法治的关系。 法自产生以来,其目的就是定纷止争,定纷止争是法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有了成文法的形式以及现代法治。 在我国一些比拟偏远的地区,一些所谓的现代文明所不及的地区,大多是在乡村,比方《秋菊打官司》中的小村子里,村民们可能并不是很真切地了解法律,更不懂什么法治,可是我们就因此可以说他们没有“法〞这种东西吗?其实不是的,实际上,在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和预期,形成了一种足以让他们维持安定生活的无形的社会秩序,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自生自发的内部秩序〞,就像影片里村长和秋菊丈夫发生矛盾后村长踢了秋菊丈夫“要命处〞一脚,可是当秋菊生难产时村长同样能够在冰天雪地里送秋菊去医院治疗,他并没有因为他和秋菊一家之间矛盾的存在而对秋菊的安危置之不理,因为在农村这样一个人际关系紧密的地区,村民们只有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才能共同克服一些不可预知的事件,所以纵然纠纷存在,村长仍然会尽力帮助秋菊一家度过难关。正是在这样的共同生活磨砺中他们建立了一种社会秩序。 而当我们将所谓的现代法治生硬地嵌入这样一种社会秩序中时,村民之间原本存在的可预期的秩序就被打破了。就像影片中秋菊为了讨一个说法不断的上访最后起诉,从外表上看,村长与秋菊和秋菊丈夫之间的纠纷得到了解决,秋菊胜诉了,可是判决的结果真的是秋菊想要的吗?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秋菊想要的是一个理,是村长的低头抱歉,她想得到的结果绝不是村长被拘留,而她想要的结果并非现代法治可以给她的。秋菊赢了这场官司,可从长远来看,她在村里又如何自处呢?剧中几次出现了一个场景,就是在秋菊不断上诉的过程中村民们对秋菊丈夫的挖苦和嘲笑,而最后村长被拘留了,村民们又会怎样看待秋菊呢,以后秋菊家需要帮助的时候村民们还会尽力帮助吗?现代法治给予秋菊的究竟是公平正义还是更大的伤害呢?

法律视角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现实问题分析

法律视角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现实问题分析 一、故事概述 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的一个小山村。万庆来因为自家辣子地的事情与村长发生冲突,进而出言讽刺村长断子绝孙,他只有四个女儿,被村长踢中要害,卧床不起。至此开始,万庆来的老婆秋菊开始“讨说法”,她认为村长打人不对,应该给她个说法。为了这个说法,秋菊一路向上打官司,先后经乡、县、市一级人民政府调解,给出的回复几乎一致:村长赔钱。这样的结果与秋菊的初衷不服,她要的是说法,不是钱,是村长的低头认错。案件自此转入司法程序,在此期间,秋菊难产,是村长带着村民把秋菊送去医院,秋菊得以转危为安,秋菊因此对村长十分感激,故事自此本应皆大欢喜,然而法律程序还在继续进行。经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两级法院的调查处理,案件性质发生根本上的变化,由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转入刑事案件。最终,在秋菊孩子的满月酒当天,村长被依法抓走。秋菊追着带走村长的车,陷入了迷惑不解中,她说:“我只是想要个说法,怎么把人给抓走了呢?” 二、关于电影现实问题的分析 电影中秋菊的困惑来源于我国乡土生活习惯与制定法律之间的割裂和冲突。现实生活里的乡村人们要面子脾气犟,同时质朴善良,所以秋菊在写告状材料的时候选择“活告”;村长在秋菊难产时卖力帮忙;秋菊从始至终都没想让抓人……然而,法律有张严肃的脸,一旦进入法律设定的程序,乡土里的情理便都被排斥在外,所以在秋菊和村长已经和解,众人兴高采烈吃满月酒时,村长被抓走。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分析电影中的现实问题:首先,秋菊生长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山村,彼时国家法治建设才刚进入建设期,农村法治意识处于刚开始觉醒但又懵懵

懂懂的阶段。在过去,中国的乡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相对成熟的自治聚落,乡村依靠世代传袭的乡约民俗管理村落,这种乡约民俗一代代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其实是个熟人社会,人们通常好面子,所以有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秋菊要面子,她希望村长赔礼道歉,村长要面子,宁愿给钱但是坚决不承认自己错了。由上可知,无论是秋菊的讨说法,还是村长的不妥协,其实都是围绕“面子”这一问题,而“面子”问题恰恰不是法律所能解决的。 其次,电影以戏剧性的手法收尾,乍看还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但生活不是戏剧,那个西北山区的现实生活会继续发展。作为观众,我们大可发挥想象力设想以下:当村长被抓走之后,秋菊一家会被村民怎样的目光看待甚或是嘲讽排挤?这点其实从电影中也可见端倪,秋菊的丈夫万庆作为受害人,却反对秋菊继续向上讨说法甚至不惜与秋菊争吵,乡里的公安多次调解希望双方各自反省让这件事尽快了解,村民对汪庆来的言语嘲讽等等。最后,在村长对秋菊一家施以援手之后,村长却被抓走,在一群对法律懵懂无知而更多信奉退一步海阔天空和知恩图报淳朴乡土伦理的村民眼中,秋菊一家可能瞬间便显得毫无道理、不可理喻了。而面对这些村民的不同目光甚至是言语行动上的排挤,秋菊又该如何讨个说法呢? 最后,电影中的秋菊生活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候农民想要富裕,更多是依靠土地,所以秋菊一家是种辣子地的,并且因此和村长发生冲突,最后才发生了一系列秋菊如何“讨个说法”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我们也看到了,秋菊从始至终都没要到她所要的所谓“说法”,国家法律能给她的说法和她想要的说法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才导致了最终故事的悲剧。是的,这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是现实生活的悲剧,也是法律的悲剧。经历这一切的事情,秋菊这样的村民对法律还会相信吗? 三、秋菊困境的解决——法律视角的思考

从电影《秋菊打官司》看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

从电影《秋菊打官司》看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 法治的现代化不仅仅需要改革的外力的推动,更需要深层的本土资源的支撑.近几十年来,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府为了尽快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活动并大量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这一过程尽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尽管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先进的法律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大量法律实施不能甚至实际无效的尴尬局面。 中,村长被拘留了,而秋菊却迷惑不解,她要的仅仅是个说法,她不懂法律为什么是这样运作的;当所谓的现代法律冲破界限,强行介入某些民间纠纷时,人们真正感觉到了法律的冷冰冰和公事公办的无奈。这便涉及到国家制定法是否顺应文化传统,是否反映社会现实,是否合乎民众心理的问题。如果脱离了对本土法治资源的吸收,即使再先进的法律制度也会因缺乏基础而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在我国实现法治的过程中,本土资源十分重要。取得良好成效。 首先,基础文化的不可塑造性决定了简单法律移植难以 法治是西方社会的产物,是成长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土壤之上的文明成果。在我国实现法治的过程中,西方法治成果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效仿和移植而顺利地嫁接到中华文明这棵大树上的。法治的实现不仅是政府推进的结果,更是先进的法律制度与现存的社会基础,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融合。与西方相比,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及法律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塑的,通过改变中国社会的文化来迁就现代法律制度的想法无异于削足适履。因为,法治的唯一源泉和真正基础只能是社会生活本身。

其次,中国目前一定范围的熟人社会性决定了某些民间规则存在的必 要性。法治最早产生于西方,受到西方陌生人社会的青睐,而中国传统社会 是农业社会,人们以血缘或地域为纽带聚居于某地,在这种熟人社会中,大 家倾向于用道德、伦理和礼俗的内容处理关系、解决纠纷。虽然改革开放 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基本上转化成了陌生人社会,但由于 各地农村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影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仍然 是熟人社会,而且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人口上都 会远超于城市。熟人社会相对于陌生人社会更注重道德与伦理,更厌恶正 式法律制度的冷冰冰,更倾向于采取历史传承下来的或民间流传着的社会 规则来处理纠纷。因此,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如果缺失了对于本土资源的掘取,至少是不完善的。 再次,法律的民族精神性决定了法治进程必须注重对民间本土资源的 吸收。法治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一套法律规则在制度层面上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它已与该种文明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达成了一种环环相连的 默契,形成一种丝丝入扣的磨合。因而更确切地说,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生存共识,一种常人在每日于契约、交往、行动和言谈间形成的知识。萨维尼曾经说过,法律就像语言一样,是民族生活的表现;它是从民族的经 验与需要,经过自然的过程而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应从中华民族几千年 孕育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为法治现代化道路提供资源 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了效率而忽视了效用,只注重了 自上而下的立法而忽视了隐含在社会生活中的民族、地方、文化特征,只 注重了大量西方法律制度的移植而忽视了不同文化、文明、价值取向之间 的差异。我们应认识到,这些制度、规则真正成为人们的行为标准、模式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更加需要我们关注中国的法律文化

秋菊打官司法律影评

秋菊打官司法律影评 《秋菊打官司》 ——所折射出的中国当时法律问题 出于对法律知识的渴求,这学期有幸选了王德新老师的“法律经典影视评论与赏析〞这门课程。在上课的日子里,伴随着电影和老师的点评,让我在法律知识方面收获很多,课下我也在图书馆借阅了有关法律的书籍增长知识。看过《秋菊打官司》这场电影后,结合老师的点评和法律书籍,我觉得它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具体如下: 该影片借由农村妇女秋菊为夫申诉层层上告村长王善堂踢其丈夫要害,并以此讨个说法为题材,生动刻画出了中国90年代我国行政法、实体法、程序法种种的得与失。从全局审视秋菊三次上告的过程,表达了她乡民意识中“讨说法〞的情感冲动一步步转化为法律意识的启蒙。 具体看,第一次由乡里的李公安进行调节,而这种人为个体单一性的调节,使得结果并不如人意,因为人治的因素大过了法治。我认为这是由于在正式法律和民间法律之间存在差异:后者偏重于过于情感化的人情根底,而这一点在影片中也被屡次提及,前者那么是立足于法理根底的理性。因为这种区别,所以在首次的上告中,从实质上看李公安是抱着乡村调解纠纷的老派经验,但处理的结果并不理想。村长被要求赔偿200元医药误工费,但村长拒绝抱歉。村长拒绝抱歉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村长道了歉认了错,村长的威信就不存在了,日后国家交付的任务也就难以完成了。由此他认为国家会站在他一边,因为国家还有求于他。外表看,这符合行政法处理的根本原那么中的合法性,而双方不满意的争端即在于后一个合理性。在适度性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更人性化的考虑处于相对弱势方的秋菊。村长的这番言论也充分暴露出了其对法律的相对偏颇的认识是建立在个人高度情感根底上的,无视了国家公共机构中的上下级法律标准。从秋菊在被调节过程中反复出现的言论:“他是村长,我能跟他计较啥。〞可见秋菊还是保有上下意识,暴露了其人情心理主导的非理性法律意识。联系两者揭露了他们作为乡民在法律意识的根底薄弱性。

从法理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从法理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 陈红体律师 电影《秋菊打官司》,讲的是西北农村中的一个纠纷处置(而不是解决)。为一些并不很紧要的事,一位农民张三(秋菊丈夫)同村长吵起来了,骂村长“断子绝孙”(村长的确只生了四个女儿)。这种话在中国的社会背景(尤其在农村)下是非常伤人的。愤怒的村长因此和张三打了起来,向张三的下身踢了几脚。张三受了伤。张三的妻子――秋菊为此非常愤怒。她认为,村长可以踢她的丈夫,但不能往那个地方踢。她要讨个“说法”,大致是要上级领导批评村长,村长认个错。由于这种纠纷在中国农村并不少见,而且伤害也不重,因此乡间的司法助理员没有给予这位村长正式的处罚,而是试图调解一下。这种调解不能令秋菊满意,于是她到了县城、省城讨“说法”。经过种种努力,最后在一位律师的帮助下,上级派来了公安人员调查,发现该张三受到了轻微伤害(下身受到伤害),应当受到治安处罚。村长被抓了起来,判处了15天行政拘留。但是在秋菊被告知这一决定、村长被带走之际,秋菊说,怎么把人给抓了,我只是要个说法。她跑到村外的公路边,看着远去的警车,满脸的迷惑不解:她不懂得为什么法律是这样运作的。 请从法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该案。 一、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分析 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则是设定

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具体到本案,第一、张三的行为侵害了村长的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品德、才干、名声、信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的法律规范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侮辱、诽谤是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两种主要方式,侮辱是指以语言、文字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第二、村长为维护自己的权利的行为是权力滥用侵害了张三的健康权 权利滥用是指权利人在权利行使过程中故意超越权利界限损害他人的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健康权 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以其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并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健康权所体现的根本利益,在于维护人体机能的完善性,进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二、从违法的角度分析 违法,是指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没有做法律要求做的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狭义的违法也可称为一般侵权行为,包括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

“秋菊”形象分析

“秋菊”形象分析 作者:严淑云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6期 摘要各学者通过对“秋菊”这一形象赋予隐义来进行各种法理分析从而得出各自不同或是相似的法律观念,本文也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提出了相关疑问。 关键词法律观念法理分析法律观念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75-01 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这一简单的、极具生活性的形象在各法律学者的学理分析 之下,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如,苏力对秋菊这一形象所赋予的学理性分析,提出了“本土资源”及法律移植等问题;凌斌的商鞅战秋菊实验模型及普法、法盲与法治之法律观念;“讨说法”之理解等。 对于《秋菊打官司》这一影片中的秋菊形象,本文将提出一些看法。包括以下三点:(1)秋菊为女性,而村长、局长、司法人员、庆来等均为男性;(2)影片中故事发生都离不开一点,秋菊怀孕,也就是说,秋菊是个孕妇这一形象;(3)秋菊一路颇为倔强的进县城进市里都是为着“讨个说法”。 一、秋菊女性形象的意义 在对秋菊进行重新赋义的开始,首先不应忽视的是秋菊是女性这一形象。在秋菊不听众人 劝说,一直坚持讨要她的“说法”时,人们会认为她那是不懂事,在胡搅蛮缠。而如若坚持讨要说法的人是庆来,或者说是一个男性,那么也许结果便是不一样了。 相对于男性,女性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那么影片中秋菊这一形象是否能够形象 的代表“弱势的一方”,这也是需要思考的。“讨说法”是秋菊的“口号”,当然也是她的目的。在这 过程之中,最后是通过法律这一武器去实现,去“讨”。这是极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到了后面明显的,法律与说法混了。对于法与说法这一点,将留待下面进行讨论。显然,影片的结尾告诉了法律不是秋菊要的说法。 二、秋菊是个孕妇 想来这一点更是明了。下面是些简要说明(前提为影片中所持态度,男孩传递相火,而女儿不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