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简答)

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

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

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是不确定的;

②经济市场的竞争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

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

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和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选择,判断或简答)

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选择)

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

(选择)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

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选择)

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

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

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坚持的关系

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选择)

12.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作为消耗性支出,存在的意义

①对内管理国家,对外保卫国家②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③提高技术水平

13.义务教育为公共物品,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为混合物品。Page80

14.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的属性:经常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15.社会保险的属性:经常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6.所谓保险制度,是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17.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的理由

①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②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③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缺陷,不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22.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类型①社会保险型②社会救济型③普遍津贴型④节俭基金型

23。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共同点(选择)①保障项目名目繁多②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③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④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全社会化的⑤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金收付制和基金制两种模式。(基金制又分为完全和部分,当一个非完全基金制的养老保险的储蓄基金可以满足两年以上的养老金支出需要时,则属于部分基金制)

24.怎样优化行政管理制度?(简答)

①精简机构,优化编制②加强行政管理监督职能③优化财务管理制度④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职能

25。。投资与经济发展的作用:①影响供求关系②连带边际产业的发展③消费带来生产

27.投资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发展。(判断)

28。社会总投资的分类page99(判断)

29.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判断)

①直接调节自身投资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使两者加总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所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

②调节自身投资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是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30.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资本-—产出比例最小化标准(单位成本产出最大)

资本——劳动比例最大化标准(比例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高)

(选择)就业创造标准(单位投资额能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

31。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决定基础设施由国家建设)(多选)

公用性;非独占性;不可分割性

32。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①政府投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②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简答,多选)③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方式

④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合作⑤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

33。财政对三农投资的重要意义: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4.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⑴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⑵特殊性:①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计生发展的积累

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35..财政加大三农措施:①全面取消农业税②财政补贴③支持农业综合开发

(简答)④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

36.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①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②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规范(简答)③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④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37.我国的财政性银行page112

38.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①业务职能的政策性

②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财政借款②财政贴息③税收减免

39。国内外银行区别:国内(业务职能的政策性;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判断)国外(以国家信用为背景;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保持合理盈利水平;运用新的盈利手段)

41.财政补贴的分类:物价补贴;亏损补贴,专项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

禁止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替代补贴);可诉补贴(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不可诉补贴()

42。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①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②改变需求结构; ③将外部效应内在化.Page117

43.财政补贴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⑴积极效应:①有效的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②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④消除挤出效应⑤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⑵消极作用:①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②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③扩大了经济体系中的政府行为,缩小了市场活动的覆盖范围,影响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④不当的补贴,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了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44.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经济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45.税收支出分类:①照顾性税收支出②刺激性税收支出

46.税收支出的形式:①税收豁免(企业从治理污染中的所得;慈善机构,宗教团体的收入)

②纳税扣除(从毛所得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一定比率。所得额越大,扣除越多;降低纳税档次。购买国债)

③税收抵免④优惠税率(小微企业)

⑤延期纳税(延后收款,相当于得到一笔无息贷款)

⑥盈亏相抵(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以前年度的盈余)

⑦加速折旧(初期得到较多的折旧,税负前轻后重)

⑧退税(对已纳税款的退回)

47.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选择,判断)page100

①经济体制的不同②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③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需要

48.转移性支出的意义(目的)(简答)

①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分配,缩短收入差距,保护弱势群体

②转移性支出对经济有“自动稳定器”的意义

③转移支出经财政之手转移给他人购买,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9.财政收入分类

⑴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①税收收入②社会保险基金收入③非税收入④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⑤债务收入

⑵按来源分类:①所有制结构②部门结构

⑶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预算内和预算外

50.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②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③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51.财政收入上限: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财政收入下限:国家履行财政职能的最基本收入

52.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判断)page131

53.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论述)

①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前提。

②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③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

④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⑤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⑥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编辑倾向

54.收费与税收的区别:①收费专款专用②地方和部门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③不用纳入预算内管理(除全国性收费外)④容易引发滥收费现象

55.收费的性质: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按世界银行有关文件的说法,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此外,政府收费还有少量的其他收费,如罚没收入和捐赠收入等。

56.收费的特殊作用:①弥补市场失灵②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

57.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预算外

58.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只有出现剩余产品,才有税收的源泉

59.税收的三性:①税收的强制性(前提)②税收的无偿性(本质)③税收的固定性(必要条件)(选)↓

60.纳税人与负税人(能否转嫁) 课税对象(征税的目的物:所得,商品和财产) 税源(税收的最终出处)

税目(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税基(可能是收入也可能是支出)

进口设备:课税对象:进口的设备;税基:进口设备的支出;税源:利用设备生产商品所得的收入

61.税率: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全额累进7500。3;超额累进5000。3)

62.税收能力(能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实现的) 税收努力(应纳税额的程度,潜在的)能力是努力的实现,努力越大,能力越强,税收越多.

63.起征点(全额累进)免征额(超额累进)当时低收入人群时是一致的

64.税收分类:①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②直接税和间接税③从量税和从价税④价内税和价外税(增值税)⑤中央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关税)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印花税)地方税(个人所得税)↑

65.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①税收应以公平为本②税收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③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多)

66.公平类税收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效率类税收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6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情况

68.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69.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这货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70.税负转嫁方式:前转(转给购买者),后转和其他(前转和后转并行,称为混转或散转:自然垄断行业;消转和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方式)

71.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论述)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反之不易

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72.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73.税收的收入效应的表现:减少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减少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74.税收的经济影响page168

75.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③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76.马斯顿的经验分析:较低的宏观税率对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77.美国减税政策实例分析:

①罗斯福,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税,提供就业机会。

②肯尼迪:长期经济增长缓慢状态,存在经济增长的较大潜力,税负较高,存在减税空间,减税方案较易通过。通过减税,进一步增加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

③里根,经济滞涨状态,减税失败

78.我国主要收入来源是商品课税,而不是所得税的原因

①税源税基充足,课征普遍

②计征方式简便,且各环节均可征税

③国内生产总值低,财富量较少,国内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79.商品课税的特征: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④计征简便

80.商品课税的功能:⑴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普遍,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⑵缺点: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81.增值税的类型:①生产型增值税(不扣除)②收入型增值税(只扣除当期)③消费型增值税(全部扣除)

82.增值税税率:17%(基本税率)13%(农,矿,自然垄断行业,图书)6%(小规模纳税人)3%

83.营业税: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84.所得课税的特征和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利④课税有弹性

缺点:①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②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

③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存在困难

85.所得课税的功能:①财政收入②公平分配③经济稳定

86.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内外资企业税率:内资25%外资20%

87.土地所得税:财产税,所得税

88.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①课税比较公平(从量不易转嫁)②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功能③课税不普遍,弹性差

89.国债: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形成的国家债务

90.税收-—经济扭曲,强制,无偿国债——自愿,有偿私债—-以财产或收益为担保

91.国债的分类:①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②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③以债券的流通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④已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国债分为凭证式国债(有纸)和记账式国债(无纸)

92.国债的结构:应债主体结构(潜在购买国债的群体)国债持有者结构(实际购买群体)

93.国债负担:①认购人负担②政府负担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新债换旧债)

94.国债限度(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①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量③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95.国债发行方式:①直接发行(不通过二级市场)②连续发行方式(随买方式)③承购包销方式④公募招标

96.国债的还本方式: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法

97.李嘉图等价定理:能遇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不合理

98.国债的经济效应:国债的资产效应,国债的需求效应,国债的供给效应

99.国债的资产效应: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

100.国债的政策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④平衡季节收支⑤调节货币供应量(简答)

101.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的基本思路(论述)

①扩大银行间市场交易主体,促进银行间交易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连接

②完善国债管理制度

③推进市场信息技术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监督

④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国债的托管清算制度

⑤加快银行间市场的资信评级制度建设,帮助交易成员控制信用风险

⑥很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国债新品种和交易形式的创新

⑦建立国债投资资金,培育专业投资队伍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简答) 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 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 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是不确定的; ②经济市场的竞争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 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 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和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选择,判断或简答) 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选择) 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 (选择)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 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选择) 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 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 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坚持的关系 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选择) 12.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作为消耗性支出,存在的意义 ①对内管理国家,对外保卫国家②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③提高技术水平 13.义务教育为公共物品,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为混合物品。Page80 14.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的属性:经常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15.社会保险的属性:经常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6.所谓保险制度,是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17.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的理由 ①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②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③私人保险或商业保险由于存在种种缺陷,不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22.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类型①社会保险型②社会救济型③普遍津贴型④节俭基金型 23。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共同点(选择)①保障项目名目繁多②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③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④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全社会化的⑤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金收付制和基金制两种模式。(基金制又分为完全和部分,当一个非完全基金制的养老保险的储蓄基金可以满足两年以上的养老金支出需要时,则属于部分基金制) 24.怎样优化行政管理制度?(简答) ①精简机构,优化编制②加强行政管理监督职能③优化财务管理制度④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职能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当局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当局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 §重点一:外部性及政府职能等 内容1:外部性概念 外部效应: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公共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容2:外部性矫正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无论是正外部效应,还是负外部效应,都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损失,因此,需要对外部效应加以矫正 【对外部效应的矫正必须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矫正措施: 1、政府管制(对生产消费行为作出某些限制)条件:了解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及社会边际效益;对外部边际成本进行衡量和测定。困难:它要求政府掌握大量准确信息;社会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经常发生变化;政府不但要规定(污染)产品的总量,而且还要为每一企业规定个别的限量;限量之内的产品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内在化。 2、法律手段,可以看作另一意义上的管制;因权益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效应问题,通过法律手段的管制可使产权得以明确;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力自由交换为现金支付就是有效率的,政府仅仅通过设定资源使用的权力就可以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在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的情况下,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效应。 3、实行一体化,实行一体化意味着全面地实行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这既需要条件,又有很大难度;一体化生产对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不适宜的。 4、政府税收,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征税额与外部效应相等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将负外部效应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5、政府补贴(subsidy)矫正正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补贴额与外部效应相当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政府补贴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 内容3:市场 市场是一种实现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经济联系的系统空间,同时又是“一种物品的买主与卖主之间互相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上财版

1. 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别和联系 规则公平:以市场规则定义的公平,每个人用自己提供的生产要素通过交换取得生产成果,公平取决于个人的收入是否与他的贡献成正比,而不在于他们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起点公平:主张社会成员在起点也是公平的,及各人所拥有的天然禀赋相同,机会均等,在此基础上按市场交换规则取得各自的收入份额。结果公平:强调生产结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指各人收入份额的均等。起点公平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分配结果每个人收入份额之间的差距比单纯的规则公平小。规则公平的条件下个人收入份额的差距来源于天然禀赋的差别和选择上的差别,起点公平主张消除第一种差别。从连续的过程中来看起点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并导致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2. 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水平就是社会总效用,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一个社会应当追求社会用效用的最大化,无差异曲线斜率-1,富人偏爱主义,侧重效率忽视公平 罗尔斯主义: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在既定的效用分配可能性曲线上使得效用最小的社会成员的效用达到最大化,L 型 折中主义:a/b=1 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认为富人的一单位效用的社会评价小于穷人,但富人的效用只要达到一定程度总可以等于穷人一单位的效用。 3. 政府缺陷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信息失灵: 1.不通过市场交换,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显示偏好难以显示出来 2.计划体制中的个人利益作用将 使信息的获得受到很大影响:(1)搜集信息的动力不足(2)信息污染(3)信息滞后(二)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1.计划生产者的长期意志 2.计划执行者的以权谋私(三)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4. 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和私人生产在效率上有什么区别 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私人生产中不同企业的所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公共生产中,企业之间有共同的最终所有者,意味着单个企业的自主权没有保证,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不一定会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且公共企业具有垄断市场的天然条件。社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私人生产中,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与其所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公共生产中政府既是社会的管理者又是众多企业的所有者,会影响政府履行其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不论在私人生产还是公共生产的条件下,都有可能出现经营者背离所有者利益的情况,但背离的程度由于下述原因有所区别:(1)私人生产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主要表现在大型公司化企业中,而公共企业不论大小,都是两权分离的,使得经营者背离所有者利益的几率增加;(2)在公共企业数 量较多的情况下,两权分离意味着一个所有者面对众多的经营者,而在私人生产条件下,所有者与经营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前一种情况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得较为突出;(3)公共生产的两权分离必然是多级代理 的,而在私人生产条件下,所有者可能对经营者进行直接的监督,公共生产的这种多级代理,将在多层次上造成经营者的非效率行为。 5. 简评税收的超额负担及影响因素与减少超额负担的措施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指个人因税收而导致的福利损失比政府收到的税收大的部分,即税收所产生的经济的无谓损失。税收的超额负担产生于替代效应,即个人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影响税收超额负担的因素有课税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和税率的高低。超额负担与这两个因素同向变化。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措施有:(1)尽可能采用中性的税收政策,避免对相对价格的干扰;(2)尽可能避免采用高税率,将税率和税收收入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3)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或无弹性的商品征税(在税收规模既定的前提下)。 6. 简述对自然垄断的三种公共定价方法及其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边际成本定价方法:在市场需求曲线和厂商边际成本曲线给定的条件下,由两条曲线的交点来确定产品价格的方法。效率方面:在不考虑征税成本,且只有收入效应而没有替代效应的情况下,边际成本定价是最符合效率的定价。但现实中往往由于种种因素(如总额税无法实现理想的再分配)限制了总额税的使用,因此现行税收是带有扭曲的性的非中性税收,产生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带来效率损失。 公平方面:该定价方法用税收弥补企业的亏损,其实质是用纳税人的钱补贴了消费者。如果该产品的消费者中低收入者占较大比例,则这种补贴有助于公平,反之,则无助于公平。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1、公共性与阶级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

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财政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财政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1.投票悖论:没有一种提案能赢得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称为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的主要问题:投票的最终结果与投票顺序有关。 2.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养老保险: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认定其进入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 4.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是后转嫁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纳税人在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时,将以后应纳的税款在买价中预先扣除,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上是由卖方负担。 5.税制结构:由若干个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税收体系。我国的税制特征: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所得税为辅助,多种税、多次征的复税制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家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划分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权限、利益的制度。 7.资本运营:是把企业的资本存量变为活动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运作方式进行运营,使企业资本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主要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资本运营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理想路径

1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双松”: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适用于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时使用,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双紧”: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在总需求膨胀,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时采用。 “一松一紧”: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在经济繁荣,但公共投资不足时使用。 “一紧一松”: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适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但经济处于轻度衰退时使用。 无论哪种政策组合都遵循“涨时抑制,跌时拉动,稳时旁观”的反周期操作的基本思想。 17.起征点和免征额(注意区分!) 起征点:征税对象没有达到起征点数不征税,一旦达到全额征税免征额:准予从征税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 征税对象<免征额,不征税;超过免征额时,只对超过的部分征税。 18.公共风险视角的政府债务 政府承担的现时义务体现为政府的直接债务。根据政府的现时义务是否得到法律或者合同的确认,可以将其区分为显性直接债务和隐性直接债务。 政府承担的未来义务体现为政府的间接债务,也称或有债务,这种债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公共经济学/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整理by sukimatree 所用教材《公共经济学》蒋洪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章 (2) 一、财政学的目标 (2) 二、帕累托效率、三种效率(生产效率、交换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及特点 (2) 三、公平的含义(3种)、联系、区别 (3) 四、衡量公平的两个指标 (4) 五、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4) 六、功利、罗尔斯、折中主义各自关联、主张 (4) 第三章 (5) 一、政府缺陷的表现方面 (5) 二、财政的三个职能P 58、59 (5) 第四章政府与消费 (5) 一、公共产品 (5) 二、私人产品 (6) 三、混合产品 (6) 第五章政府与生产 (7) 一、垄断效率损失P 81 (7) 二、科斯定理 (7) 三、外部成本有那些干预手段 (8) 四、消费-—生产者信息不对称的管制措施 (8) 五、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私人生产效率方面的区别P99 (8) 第六章政府与分配 (9) 一、政府再分配的三种方式,如何分配 (9) 二、社保体系3种方式,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力度 (10) 第七章公共选择 (10) 一、公共决策机制哪4种? (10) 二、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均衡的条件 (10) 三、集中决策效率 (10) 四、间接决策机制下,三种人行为特点 (10) 第十三章税收概论 (11) 一、超额累进税& 全额累进税 (11) 二、起征点& 免征额区别 (11) 三、税收分类 (11) 四、选择主体税种时应考虑因素 (11) 五、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11) 第十四章 (11) 一、税赋转嫁方式 (11) 二、影响转嫁与归宿的因素 (12) 三、无关性定理 (12) 四、竞争/垄断条件下税赋转嫁的归宿特点 (12) 第十五章税收与效率 (12)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是公共权力组织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财政产生的条件:(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二)公共权力组织的产生和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三)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财政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基础篇公共需求:是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指这样的物品,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公共商品特征:(基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他)1、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即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2、规模效益较大。3、初始投资大。4、具有自然垄断性。 拥挤函数:Ug=G/N^a Ug指个人消费公共商品g的效用,G商品g的用效用,N消费商品的人数,a拥挤系数,当g为纯公共商品时,a=0,g为纯私人商品时,a=1,g为混合商品时0

财政学期末考试大题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想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是软的。 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财政分配的特点 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M。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④财政分配的形式与一定的经济形态相联系 ⑤财政分配的过程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收入来实现 3、税收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它是税收的前提,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 ②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及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它是税收的核心,解决征之有用的问题。 ③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它是税收的限度,解决征之有限的问题。 税收的三个特征--“三性”,是统一的整体,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 4、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①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他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也就是说,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②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筑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和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③企业囿于一行一业,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遭遇“瓶颈”制约。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考试整理 一、单选20题,20分二、多选5题,10分三、名词解释5题,15分 四、计算题1题,10分五、简答题3题,30分六、材料分析题1题,15分 基本慨念 1、财政:指的是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2、混合经济:由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 3、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4、帕 累托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 变差的结果。 5、帕累托改善: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 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6、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既有的产品组合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 要求和愿望。 7、基尼系数:基于洛伦茨曲线、用于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8、市场失灵: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经由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9、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也即,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 的边际成本为零。 10、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 的情形。 1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 水平等作出的决策。 12、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供给进行管理,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决策。 13、公共选择:政治过程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14、单峰偏好:选民偏离其最偏好的结果时,效用随之下降。 15、竞争性: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 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16、排他性: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 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 一.第一章 1.财政的定义(10):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 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

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3.财政的三大职能(26--30) 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财政的三大职能就不会消失。 (1) 资源配置职能,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其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O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指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

财政学考试重点

1、市场失灵分为两类: 第一类市场失灵是因为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而存在。 第二类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失灵,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 (1)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3)自由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4)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6)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 (7)市场中存在着优值品和劣值品。 3、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分类:外部性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决策和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则是正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情况是负外部性。 4、负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小于私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正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大于个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5、界定产权成为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的一种主要措施。 6、萨缪尔森1956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 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7、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道德风险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8、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活动融资而征税。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 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微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 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023年电大秋财政学期末考核说明

2023年秋季《财政学》课程期末复习考核阐明 一、期末考试规定 1、试题以该课程教学大纲为范围,内容以2023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旳主辅合一新教材、网上各类新教材多媒体导学材料为根据。 2、课程旳考核方式及总成绩构成 本课程旳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综合计算成绩旳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4类:一是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分五次,学生能认真完毕作业并能抵达及格原则旳记4分,五次作业共20分;二是完毕课程实践汇报计10分;三是参与自学或课堂讨论及5分;四是进行网上媒体资源查阅学习和参与网上交互式教学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计5分。形成性考核成绩合计40分,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占总成绩旳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旳60%。 二、出题根据 期末考试命题,重要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在考试层次上,重点掌握部分占65%左右,联络实际部分占35%左右,在试题难易程度上,最基本旳知识大体占65%左右,稍灵活某些旳结合理论与实践运用题目占35%左右。 1、题目类型 本课程旳试题类型有: (1)名词解释4个,每题5分,共20分。 (2)论述题2个,第1题10分,第2题20分,共30分。 (3)做一篇小论文。50分

(规定结合近几年旳有关实际状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旳小论文,论述有关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旳影响,论文有一定旳命题范围,论文内容要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考试时间和形式 本课程考试时间为90分钟,形式为开卷考试。 3、答题规定 ①名词解释,规定答出精确、完整旳定义。 ②论述题,规定答出理论要点,并结合实际作深入旳阐明与解释。但凡题目中波及 旳重要名词概念都规定答出其定义。 ③做一篇小论文,规定先从理论上进行论述,再联络实际进行分析,论证。 三、复习重点 导论 重点名词:平准均输社会公共需要财政 简答题: 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项目与财政活动旳特性 2、封建制社会旳国家财政收支项目及其活动特性 3、资本主义社会旳国家财政收支项目及其活动特性 4、怎样理解财政活动旳主体。 5、简述财政旳基本特性。 6、简述财政学旳研究对象。 思索题:

西安交通大学《财政学》期末考核必做题集

《财政学》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债发行与推销的市场称为(C) A公债流通市场 B二级市场C一级市场D次级市场 2、瓦格纳法则研究的对象是(C) A财政收入规模 B财政收入结构 C财政支出结构 D财政支出规模3、下列哪个不属于公债的特征(D) A自愿性B灵活性C有偿性D固定性 4、外债的偿债率指标国际标准安全线为(B) A1 B02 C025 D50% 5、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增加地方财政综合实力选择(A) A一般性拨款 B选择性拨款 C配套性拨款 D非配套性拨款6、我国现行进口税率设有(C)类 A2 B3 C4 D5 7、下列哪种财政收入可避免免费搭车的现象且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C) A税收B国有资产收益C政府收费D公债收入 8、我国政府预算草案编制部门是(B) A各级政府B各级财政部门C国务院D全国人大 9、以欧茨和提布特提出的财政分权理论是(A) A公共物品或服务理论 B集权分权理论 C财政联邦主义 D俱乐部理论10、下列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是(C) A土地增值税 B关税 C营业税 D城镇土地使用税

11、第一次使用政府间转移支付这一概念的是(B) A欧茨B庇古C凯恩斯D菲利普斯12、下列哪个选项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A) A增加财政支出 B减少财政支出 C增加货币供给量 D减少货币供给量13、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C) A纳税人B负税人C税率D课税对象14、短期公债有近似货币之称,指的是(D) A利息率低B利息率高C流动性低D流动性高15、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设有(B)个税种。 A20 B24 C26 D30 16、一个国家在海外证券市场发行公债属于(C) A外国政府贷款 B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C国际商业贷款 D非主权外债17、下列哪种税可以属于从量税(B) A增值税B消费税C营业税D关税 18、根据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所需的费用来确定规费的收费标准,这是指(A)A填补主义B报偿主义C有偿主义D功利主义19、最早产生政府预算的国家是(A)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20、目前我国可以上市流通的国债品种只有(B)种左右。 A1 B5 C20 D100 21、三种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基数最大的是(B) A收入型增值税B生产型增值税C消费型增值税D不确定

财政学选择、判断题重点

第1章 公共财政理论 1、什么是财政?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2、财政的基本要素 主体:国家或政府 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 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 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 论述市场失灵和政府财政活动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缺乏外来力量的介入和干预,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将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扩大,并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局面。 宏观经济波动客观上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以稳定经济。 4、 政府介入财政分配的依据是行政权 5、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第2章 财政的本质 1、 财政分配活动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智能的需要。 财政分配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实物、力役、价值。 2、两难冲突问题的依据是行政权。 第3章 公共产品 1、产品的不同类型 私人产品:竞争性+排他性 纯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混合产品 自然垄断:非竞争性+排他性 公共资源:竞争性+非排他性 2、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搭便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 由于产品没有排他性,人们存在一种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用的激励。 问题:既然每个人都能在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况下得到境况的改善,为什么无法在提供公私人产品 ●巧克力 ●衣服 ●排挤的收费道路自然垄断 ●学校 ●有线电话 ●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公共资源 ●鱼类 ●野生动物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纯公共产品 ●路灯 ●国防 ●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竞争性非竞争性排他性非排他性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财政学+2023春期末考试

1.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理由在于() A.税收 B.反托拉斯法 C.外部性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C 2.贯穿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一条主线是0) A.政府税收 B.财政收入 C.财政收入和支出 D.财政支出 正确答案: C 3.公共支不包括哪方面的因素?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人为因素 正确答案: D 4.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作用工具的是() A.国家预算 B.利率调整 C.税收 D.财政补贴 正确答案: B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的是) A,基础设施建设 B.基础工业 C.社会公益事业 D.资源配置 正确答案: D 6.教育对犯罪的作用没有哪一项? A.抑制作用 B.正效应 C.负效应 D.促进作用 正确答案: D 7.为了使负的外部效应内在化,适当的公共政策反应将是) A.政府控制引起外部性的物品的生产

B.禁止所有引起外部性的物品的生产 C.补贴这种物品 D.对这种物品征税 正确答案: D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A.政府对个人收入采用累进所得税征收 B.对低收入群体提供财政补贴 C.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D.提高退休人员退休金 正确答案: C 9. 财政是一种() 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A企业 B.个人 C.国家或政府 D.市场 正确答案:C 10.运用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发挥经济自动稳定功能,从收入角度看制度性安排主要是指() A.失业救济金制度 B.政府采购制度 C.税收制度 D.公债制度 正确答案: C 二、.多选题 11.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0)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性支出,改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正确答案: ABCD 12.税收的术语有哪些 A.征税人 B.纳税人 C.课税客体 D.税率 正确答案: ABCD 13.自动稳定器有() A.累进所得税

最新《财税》期末考试必考重点梳理(简答+论述)

《财税》期末考试必考重点梳理 绪论 3.思考我国进入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1)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论断,意味着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放在国家治理的总棋局中定位,使其功能和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和拓展。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3. 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就要求财政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最大目的及“公共性”的本意和宗旨,即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愿望和最根本利益。 (2)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经过改革探索,中国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全能型、包揽型、建设型及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僵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造和改革,因此,我们确定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目标模式就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3)是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财政乃庶政之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汲取与配置、公共产品提供、资源再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协调、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以及调控能力行使等都与财政密切相关,公共财政承担着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的职责,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