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

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社会变迁田野调查报告

一、前言

我于2012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章凤为国家二类口岸,与缅甸国家级口岸——雷基口岸对应开放,可直通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至东南亚、印巴次大陆及世界各地,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地口岸;南与全国旅游城市——瑞丽市相连;东与州府所在地——芒市相连;北与盈江、梁河两县相连。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占中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

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平乡广外村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田野点介绍

清平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平均长14.3公里,东西平均宽13.8公里,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平均气温18.9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平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96.3%,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3.7%。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57.5%,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23.2%,汉族2248

人,占总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9%,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0.5%;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干部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发组织起来,和傣族战斗。“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①“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②“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广外村现居住有300多户,共1304人,现在村里的姓氏主要有,祈姓(寨子)、石姓(占大头)、董姓(第二)、张姓、孙姓、尹姓、杨姓、徐姓、刀姓和郑姓。在以上这些姓氏中,祈姓是广外村的主体,约占80%之多,其中尹姓,杨姓和徐姓是汉族,其余都是景颇族。尹、杨、徐由于长期居住在广外村,很多风俗习惯也已经与景颇族融合。广外村的家庭结构类型主要为:主干家庭占大多数,扩大家庭共有7家,其中祈姓就占了5家,还有少量

的核心家庭。

五、经济生活

据资料记载,景颇族是中国境内最早实行刀耕火种的民族之一。景颇族祖先最早发源于青藏高原,之后逐渐向云南边境的亚热带雨林迁徙。在这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不断改变生活生产方式,以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经历了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物质文化变迁,形成景颇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解放前,景颇族社会处在一种带有部落痕迹的封建社会领主社会经济形态,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颇族的社会面貌、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体上仍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整个中华民族总体达到小康社会,进一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越来越落伍掉队。我们可以先来看广外村的经济变迁,从中来分析景颇族经济的现状。

广外村的老人介绍,广外村的经济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主要农作物为稻谷,稻谷又分为水稻和旱地。因为景颇族贫穷落后生产技术不发达,因此,水田少,仍然是以刀耕火种为主的生产方式。旱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于劝格罗”就是无轮作刀耕火种,实行不挖不犁耕作,一块地只种一年就弃耕休闲,形成一个有序的垦休循环圈,

可栽种棉花、大豆和小米;第二种类型称为“于遮格罗”即轮作刀耕火种,其耕作方式为第一年砍伐焚烧、播种、收割,第二年使用锄头先铲草挖地或使用牛犁后播种、除草、收割,可栽种包谷。除此之外,当时旱地还大量的种植大烟,饲养牲畜。直到1957年禁种大烟,敌我矛盾发生了变化,一家只留一亩地种植大烟,其余全部铲除,到了1958年,开始了“三禁”运动,即禁种、禁吸、禁卖,这样,才彻底废除了大烟。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到90年代,主要经济农作物为小麦、稻谷、包谷和蚕豆。

第三阶段从90年代至今,除了小麦、稻谷等一般性农作物外,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同时还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种植麻竹和茶叶等新型产业。据祈老所说,现在德宏州由于陇川景罕糖厂的扩建,为了保证糖厂的供应,政府要求农民大量种植甘蔗,这样将原本种水稻的很多田地都占用了,无法保证粮食的供应,现在的粮食很多都是从缅甸的南坎运输过来的,如果政府不从长远考虑,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一再扩大甘蔗的耕地面积,很难想象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

据乡镇府的资料统计,2011年底,广外村年初实有耕地面积为4798亩,年内增加耕地面积为139亩,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793亩,其中水田932亩,旱地3861亩。农用土

地面积合计4793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为310户。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广外村仍然是旱地为多,水田少的局面,不光是广外村,在陇川很多景颇族的村寨现在甚至有的经济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农耕经济汉族老大哥走了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到建国初期已经走到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而景颇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者说刚刚进入刀耕火种的农耕经济状态,或者说才处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观念根本没有形成过,在这样的状态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同时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景颇族同样也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从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景颇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贫富差距就越来越远,景颇族普遍贫穷这一社会矛盾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了,这是历史的因素之一,因为景颇族的思想观念,社会阅历还比较肤浅,商品经济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根本形成,认识还比较淡薄,在这种情况下,要跟着社会发展潮流,同其他民族一道迈入市场经济的浪潮肯定会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其次是政策因素导致景颇族的相当一部分农户倒退落后,因为,中央、省、州所制定的政策都是一刀切,特别是在体制改革的政策上都是一刀切。没有适当的考虑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是否能够接受和适应,全国一盘棋,对大多数民族来说是有用的,是能够启发、引导、鼓动人心的,用好、

用活、用足这些政策来促进发展,脱贫致富,但是对景颇族来讲,就是有点难以适应。自主权下放,自主经营,各显神通,开始一两年有些见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一部分农户就把握不住了,不会自主经营迷失方向,政策又没有出台象这一类能够采用和借鉴的,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还是发展不起来,反而出现倒退的现象,这是可以说是政策一刀切导致景颇族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五、教育

广外村小学现在已划归为清平乡中心学校,于是,我就景颇族的教育相关问题到清平乡中心学校与杨恩秋校长作了访谈:

清平乡中心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南宛河畔,距县城章凤44公里。学校始建于1965年(当时与清平中学合署办学),1982年分离迁至现址,通过与杨校长的简短访谈,我了解到清平中心学校现有13个班级,587个学生,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是一个集汉族、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和傈僳族组合而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小学,其中景颇族约有367人,占60%之多。学校共有35个老师,学历结构为:1个初中,2个中专,其余都是大专。学校除了开设教育部规定的相关课程外,还结合我省实际,开设“三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学校学前班由于都是少数

民族,基本不会说汉语,因此学前班的作用是:帮助少数民族适龄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培养其良好的受教育习惯。就目前清平乡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相关问题,杨校长主要谈了以下几点:

1.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正常时间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上学年龄多偏大,读书晚,导致很多少数学生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很少有人继续深造。

2.清平中心学校景颇族学生所占比例大,于是杨校长给我简要分析了目前景颇族教育的困境。景颇族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家庭经济多较为困难,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加上毒品的危害,成为制约景颇族山区村寨教育的几大重要因素。就清平乡的情况而言,很多景颇族村寨都没有小学,幼儿园更是无稽可谈,都说学前教育很重要。

3.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困境,杨校长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硬件投入,改善民族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关部门应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唤醒他们的教育意识,特别是对那些认为“读书无用论”的家长;应加强师资培训,合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相关部门和教育教学资源好的学校、城市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地区那些相对落后的学校进行扶持,形成结对子,互相帮助的模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让更

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这样才能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保护传统民族文化。

六、婚姻家庭

在清平乡政府与乡景颇协会的石钟文会长的聊天了解到,景颇族的婚姻变迁大致是这样的:据说70、80年代男方家到女方家提亲都必须牵着2头牛、铓一个前往,而女方家嫁姑娘一般都要送枪。男方娶到姑娘一般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次称为看姑娘,一般都要背着景颇族自制的背萝前往,箩筐里装有水、酒、点心和糖果等物品;第二次称为要姑娘,这一步基本已确定了双方的婚姻关系;第三步称为谈礼钱,女方家向男方家索取一定的礼钱,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女方家向男方家要礼钱也是理所当然,男方一般都会根据自家情况给予一定的彩礼钱;第四步称为娶到姑娘,开始步入婚姻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景颇族的婚姻也在发生改变;现在景颇族的婚姻都是属于自由恋爱,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女方像男方家索要的彩礼约2到3万,除此以外,牛和铓现在都折合为彩礼。在请客的习俗上,男方一般请3天,婚礼头一天称为“小礼”,这一天男方家要杀猪,邀请亲戚和结婚帮忙的朋友先表示一定的谢意;第二天称为正请,都是从早到晚,第三天一般邀请寨子里全村的村民。女方家请客一般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根据嫁姑娘来请早上或晚上即可。根据石会长介绍,景颇族目前男青年

由于嗜好毒品的影响,很多女青年多外嫁或外出打工,现在景颇族男女比例失调也是很严重的。

关于景颇族结婚后的家庭结构这一问题,祈老介绍,不只是在广外村,景颇族结婚之后自然就分家了,结婚前必须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结婚后,哪怕家里有两个或以上儿子,只要结婚,都必须分家。分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父母主动分家,父母根据家里子女的人数和家里的情况平均合理的分配土地和家产给子女,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和谐的分家状况,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不会发生任何争执的情况;

②婆媳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分家,这种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婆婆对儿媳唠叨,不习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彼此交流出现代沟,儿媳妇不尊重老人,不能和谐相处,儿媳妇的个性强,婆婆与儿媳相互不尊重,不能生活在一起而分家;③子女想独立生活,不想靠父母、靠兄弟而提出分家,但这种情况不多见。在广外村分家都是以口头协议进行,无需订文书契约之类的,都是父母做主,无需村干部来主持裁决,都是以父母确定为主。关于分家这一现象,在广外村流行着两句俗语:“一只手有五个指头,都是自己的指头”、“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分家时正是按照俗语的意思,公平对待子女的分家所得。从访谈中,祈老告诉我,在邻近的乡里发生过一件,也是唯一的一起因分家导致的兄弟间互相伤害事件:因为父母不做主,兄长做主分家而导致兄弟两为了一个园子,哥哥

开枪将弟弟打死的事件。

六、节日习俗

石会长主要向我介绍了景颇族三大重要的节日。

1.目脑纵歌节

是德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四至五天。届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跳目脑纵歌要在宽大的广场或草坪上举行。人们先在场子中央竖起色彩班斓的目脑柱,柱高约20米,用粟木做成,上面绘着精美的图案。左侧画的是一个四方形等分成四个三角形,右侧画蕨菜,因蕨蕾如握拳,叶如排箭,景颇人视之为团结和前进的象征。两柱之间交叉置放着两把银光闪闪的大刀,象征着景颇族人民骁勇刚毅,披荆斩棘的性格特征。目脑柱的两侧还有两块高约8米的木板,所绘图案象征子孙昌盛吉祥。上方横匾画着相传为景颇族发源地的喜马拉雅山,下方横匾画着农作物和家畜,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目脑柱前搭有两个高台,据说从那里可以眺望祖先的故地喜马拉雅山和展望未来。高台周围立着木桩,桩上挂着八面大锣,大鼓和其他乐器,表示吉庆。外面用两道竹篱笆围住,表示胜利。

典礼开始,先放炮,笙管、茫锣、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的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

芭蕉叶包裹的紫糯米粑粑。在一片欢乐声中,由两名德高望重的老人领舞,他们身穿龙袍,头戴"啄木鸟帽",手持长刀,踏着音乐鼓点变换着舞姿和队形款款而舞。后面,是成千上万的人摩肩接踵排成舞队。女的手舞花帕、扇子或花环,扭着腰肢,摆动缀有银链银泡的盛装,翩翩起舞。男人们头戴缀有红缨珞的白头帕,身穿白衬衣黑裤子,手持闪闪发光的长刀,显得英姿勃勃。他们踏着刚毅雄健的舞步,气撼山河。汉族同胞来了,傣族同胞来了,阿昌、德昂、傈僳族同胞也来了,大家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跳着,不时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队列有时如长龙,有时如蕨花弯曲,象征着力量和团结。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齐鸣,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撼群山。

2.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戴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3.新米节

新米节"又称"吃新米节"。是云南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八、九月间稻谷成熟后举行。过节的前一天,准

备过节的人家提着插满鲜花的篮子,到田里割一捆糯谷背回,放在门边故意让过路的亲友看见,表示邀请他次日来家中过节。节日这天、亲友纷纷到家贺节,并帮助主人准备节日饭菜。这天按习惯禁辛牲畜,荤食以鱼肉为主。待中午时刻,主人摆好新米等供品,举行祈祷仪式,祈求风雨调顺,人畜平安,并由老人讲述谷子的来源。传说古时候,景颇族的谷魂上了天,谷子一直长不起来,人们只能在饥饿中生活。后来,由于狗天夭向着天空啼叫,招回谷魂,从此,谷子年年丰收,使景颇人又开始过着好日子,人们不忘狗的功劳,每年过新米节时,总是将新米饭先让狗吃。然后再喂牛。接着是老人吃。最后,宾主共同进餐。亲友离别时,主人用芭蕉叶包小包和有生姜炒熟的扁米赠给客人带回。

七、宗教信仰

由于信仰危机导致景颇族社会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现在景颇族村寨中有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天主教的,也有信仰祖宗神灵的,信仰祖宗神灵这个原始宗教的要占绝大多数,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体系来规范和约束景颇族群众的思想意识,各搞各的很难统一,而且信仰祖宗神灵的这一部分由于解放初期搞民族状况调查时大部分景颇族不会讲汉语,搞调查的工作人员又不慎重,所以把景颇族历史以来信仰的原始宗教祖宗神灵都翻译成鬼,什么都

讲成鬼,所以,把景颇族所信仰的原始宗教都列为不合法的范围,强行破除,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把这一类神灵都列为牛鬼蛇神,破四旧强行破除迷信丢失了。所以现在在景颇族信仰祖先神灵的观念淡化了,又找不到更加理想的东西作为精神支柱、精神依托,思想意识形成一盘散沙,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作为农民百姓,讲信仰马列,那谈何容易,根本不能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现在信仰外来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是多数。陇川景颇族有48000人,而信仰外来教的总人数约8000人左右,那里边还有傈僳族、汉族、景颇族不到6000人,而且外来教那不是景颇族历史上固有的,所以它不可能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过去景颇族村寨都祭龙尚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统一景颇族群众的思想意识,能够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最起码能够使人们懂得能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怎样做人,如何做好生产生活,要禁忌哪些,现在大部分村寨龙尚神灵也不祭了,精神是空虚的,没有什么东西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什么东西来统一整个民族的精神,所以说现阶段景颇族处在信仰危机的状态。

八、毒品对景颇族的影响

景颇族人口聚居最多的陇川县,遭受毒品危害的情况更为严重。陇川是景颇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方,也是德宏州受毒品危害严重的地区,德宏景颇族中的吸毒人口基数大,其

吸毒人数在当地吸毒人员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数,已经远远高出了景颇族在当地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数。景颇族的吸毒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其被毒品危害的程度超出了德宏的其他民族,在德宏少数民族中是受毒品危害最为严重的民族。在景颇族的感染者中,95%以上是50岁以下的青壮年。而且这些感染者和病人大多数是农民,他们正值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是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是吸毒、感染艾滋病使他们的劳动力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导致家庭经济收入减少,家庭贫穷。有的家庭甚至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更没有钱去治病。这些感染者在发生早期机会感染的时候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大多数人在艾滋病发病后往往几个月或不到一个月就死亡。有的吸毒者感染后还通过性传播的方式感染了他们的妻子,还有的妻子又经过母婴传播的方式感染了新出生的婴儿,我国第一例母婴传播的病例就出现在景颇族中。由于艾滋病目前尚不能治愈,感染就意味着死亡,景颇族中大量青壮年吸毒人群的感染已经给景颇族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

大的危机。

吸毒需要高额的成本,虽然德宏州的毒品价格比内地便宜,但是每天一个吸毒成瘾者的最低消费在10~20元之间。每天10~20元的消费,对于依靠种植业获取现金收入的景颇族农民来说,不仅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大多数吸毒者因为吸毒变得疾病缠身、游

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们整个的思维和精力都集中在毒品上,无心也无力从事生产劳动和顾及家庭,他们的家庭常常是田地荒芜,经济衰败。不少吸毒者为了满足毒瘾,想方设法地变卖家中可以换钱的东西去吸毒,使他们的家庭大多家徒四壁,生活困难。吸毒者的偷盗行为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广外村民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于种植甘蔗,出售猪、牛等家畜,此外没有更多的现金收入来源。从每个家庭占有的田地数量计算,每个家庭通过农田获取的收入是有限的,不足于供给吸毒者每天的毒品开支。而且不少吸毒者因为急需现金,自己不耕种田地,每天去帮工找钱,把田地出租给他人耕种,这样收到的租金更是有限,而且也不是每天都能找到工做,有限的收入除了吸毒还必须维持生活;一个更为特殊的情况是,广外村有不少家庭是一个家庭中就有几个吸毒者,吸毒资金更成问题。在不能解决吸毒所需资金的情况下,有不少吸毒者铤而走险,把偷盗作为补贴吸毒开支的一种手段,以偷养吸。他们既偷他人的东西,也偷自家的;不仅入户偷家里的农具、衣物、大米、稻谷、被褥、炊具,饲养着的猪、鸡,而且常常偷盗村民放牧着的水牛、种在田地里的作物、种在山林里的八角、橘子树苗和竹子、竹笋等,凡是能够换取现金和毒品的东西都偷。在广外村,人们普遍对有偷盗行为的吸毒者都恨之入骨,即使是亲人,对吸毒者也有希望他们早点死亡的想法。毒品已经使景颇族

村寨和家庭都不得安宁,村民们不能过安生的日子,严重影响了家庭和村寨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危及了社会的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家庭和村寨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由于吸毒破坏了家庭,导致妻离子散,家庭破裂、家破人亡,吸毒者为了满足毒瘾常常变卖家产、土地,无心劳动,道德丧尽,民风日下,父母无人赡养,导致毒品危害严重的家庭,小孩无人抚养成了政府的包袱、负担,毒品比较严重的景颇族村寨,女青年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因家有吸毒人员劳教,死亡而远嫁他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的家庭妇女由于男人吸毒,家产被卖光,土地被长期租出(实际已变象卖断),虽然已有儿有女,但是已没有什么指望,唯一的土地这个赖于生存的精神依托也保不住,纷纷弃儿弃女跟着外地人流落他乡,子女无人照顾,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落到抚养孙男孙女的责任,过着十分贫穷的日子,由于吸毒者不仅给家庭带来灾难,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比如:导致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时时发生,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就会人格丧尽,六亲不认,家庭永无宁日,更为严重的是已经危及到陇川景颇族兴衰的大问题,由于吸毒或艾滋病感染,每年的死亡人数中所占比例也是值得可怕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应该感到很担忧的问题。

九、政治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在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给实行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给予更多的权利,陇川作为景颇族聚居最多的一个县,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实行区域自治的其中之一的民族,景颇族聚居最多的一个县,但从陇川实际看,景颇族在政治地位上还显得低一点,由于文凭要求太高,在全州各班子中的比例越来越少,更主要的是在一部分启用的人员中,他只冠于景颇族的名誉,连语言、风俗习惯,一窍不通,根本不可能为景颇族说话,更不可能来考虑景颇族的命运,所以这几年在政界上能够为景颇族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在不违背宪法的原则上,结合景颇族的现实状况,提出和制定一些能够促进和发展景颇族的适当政策,特别是如何改变景颇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如何鼓励和调动景颇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这不是不可以的。是完全符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知条例的。但是,现在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太少,不会考虑,甚至不敢考虑,生怕考虑这个问题太多,组织上又怎么看待自己,怕保不住自己的位置,所以不敢考虑,不会考虑。以景颇族的代表身份在哪个位置,而实际上根本不为景颇族说话,更不可能为景颇族的前途命运着想,说得直接一点,这种人根本不能代表景颇族,它反而误了景颇族的发展进步。另外,在政治上不尽平等的一个问题是,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实地考察报告怎么写

阿左旗驼中王公司3.8万亩人工种植 梭梭、肉苁蓉基地建设实地考察报告 7月10日公司领导李洋带领新老员工深入公司种植基地,实地拍摄了解人工种植梭梭、肉苁蓉生长情况,考察取样当地水资源,植被自然生长环境,总体结果不容乐观,与公司最初种植目标差距较大,需要不断督促管理种植。 一、自然资源状况 项目区地处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地形北高南低,坡降3%,地表形态均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沙丘平均高3-7米。主要土壤类别为风沙土中的沙漠土亚类,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为主。项目区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基本特征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平均气温9.0-9.2℃,无霜期156-165天,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3515-3645℃,日照时数3047.3-3222.4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112.4-138.8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全年蒸发量为3481毫米,是降水量的20多倍。全年相对湿度为43%。年平均风速3.1-4.7/秒,最大风速28米/秒,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15-32天,最多52天。大风多集中在4-8月份。因接近湖盆,浅层地下水埋深2.0-8.0米。草地类型属于荒漠化草场类,沙质草原化荒漠亚类,灌木、丛生小禾草草场组.现有天然植被以稀疏的梭梭、白刺、红沙、霸王、沙枣为主,植被稀少,综合覆盖率不足18.4%。 二、实际种植概况 公司围绕以人退带动沙退,人工建设,大面积实施保护的总体目标,开展梭梭种植,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治理的科技攻关,实现经济效益和 生态效益的双赢。目前,已开展梭梭林、肉苁蓉等沙生植物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2005年开始人工种植梭梭树,2010年种植600余亩,2011年增加了700余亩,近四年内人工种植梭梭林面积达3500余亩,其中每株间距为3~4米,合计约94500株。由于天气干旱降水量稀少,风沙较大,且受到风沙流和强烈地表辐射的影响,从实际情况看梭梭成活率约为30%左右,例如2009年种植梭梭树12万株,截止今夏成活约6万株。同年起开始大面积推广人工接种肉苁蓉,三年内共接种约二十五、六万棵,其中2010年接种12万穴,2011年接种6万穴,平均每棵梭梭树根部可人工栽培肉苁蓉2穴,共计18万穴肉苁蓉。肉苁蓉接种生长周期为三年,从目前生长的情况来看,成活率相对较低不足10%,距预期产出量及预期经济效益甚远,因此加强肉苁蓉人工接种管理与技术革新成为当下重任。 五、加强种植基地管理与技术革新 1、植被管理及技术 梭梭种植:(1)造林:在适宜梭梭生长的宜林地上,采用梭梭苗进行人工栽植,培育人工梭梭林造林季节以春季为佳。从造林方法上讲,都以穴植树为主,株、行距应以2×2或2×3×6米为宜。4月下旬,在进行过全面整地或不完全整地的造林地上,利用梭梭裸根苗进行栽植造林,栽植深度以埋土至原土痕上10—15厘米为宜。植苗造林所用裸根苗木要达到ⅰ、ⅱ级苗标准,即一年生苗木地径0.4厘米以上,苗高30厘米以上或冷藏苗,根系完整且经检疫无病虫害。栽植过程要严格遵循挖深坑、树栽中、三埋两踩一提根的技术要求,即坑的大小要以苗木根系舒展有余为宜,树要栽到坑的正中间,首先在挖好的坑穴中埋地表附土1/4,然后放入苗木,埋土至3/4处,用脚踩实,同时轻提苗木,使 根系舒展,再将坑穴埋满后踩实。如能跟水造林,将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 (2)抚育管理:在降水量130—150毫米时,梭梭可维持正常生长,根据降雨情况,每年补水2—3次,在补水条件下,梭梭成活由每亩20—40株可增加至110株以上,且生长旺盛,相应的肉苁蓉年生长量、产量均可提高。在不补水条件下,自然生长的梭梭林,也可种植肉苁蓉,但亩产量和效益不足前者的七分之一。人工梭梭林是可利用的,但要把握强度合理进行,才能永续利用。人工林幼林期,要绝对禁牧3—5年,成林后可放大畜,但采食强度

田野调查报告

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社会变迁田野调查报告 一、前言 我于2012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实地调研报告格式

实地调研报告格式 实地调研报告格式 澄江县第四中学实地调查报告调查人员:周啟林 调查时间:20XX年年10月12日到20XX年10月22日学校联系人:丁光庆 调查对象:澄江县第四中学 一、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1、调查对象所在地基本情况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55′、东经102° 47′~103°04′。东隔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跨抚仙湖与 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 773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XX年)。县人民政府驻凤麓镇,海拔1750.5米,距省会昆 明市东站52千米,距玉溪市区87千米。 2、学校情况介绍: 学校创建于1975年9月,创办初期是所具有中师培训、职业高中与初级中学功能的综合 型学校。1988年,初级中学与职业中学分家,搬迁到右所镇旧城村

委会跨马村343号,并正 式挂牌成立澄江县第四中学。 澄江四中的特点,它是县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占地112亩,新建了教学综合楼1幢、 学生宿舍楼3幢、教师宿舍楼3幢、礼堂兼学生食堂1个,总建筑面积达21500平方米。现 学校共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余人,住校生1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 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本科学历21人,专科72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44 人,中、高职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54%,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6.8%。教师群体趋向于年轻化, 平均年龄36岁,平均教龄11年。学生多数).....25参考文献............................................................................. .................................................2i1调研概述 1.1调研目的 1.2调研内容 1.3调研范围 2相关技术内容概述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考察报告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休闲旅游理论: 城市人都在做着“返乡”的梦。 都市人,都很向往乡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乡野趣味,休闲式旅游市场是将来的关注重点。 以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生活、生产”体验,让一大批周边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连忘返。 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 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美丽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程度和城市是一样的。农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没差别,而农村却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经过对浙江省桐庐县县城及4个村庄的考察,总结桐庐县美

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供辽宁学习参考。 (一)结合旅游的全域乡村布局 中国已经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而桐庐正是经过休闲乡村游成功实现美丽乡村梦。 结合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将县域内183个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特别是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组织上,将美丽村庄贯穿在旅游线路中,如慢行绿道线路等。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来到农村,品味其美丽乡村,感受慢调生活。 (二)整洁舒适的优美乡村环境 1、基础设施 经过基础设施打造清洁村庄,污水处理是关键,而卫生厕所是农村污水收集的源头。经过生态污水处理方式将村庄原有水体恢复洁净,是村庄生态环境的基础。 安全饮用水。普及了自来水。 垃圾收集。实现了密集的定点收集和初步分类。 村庄道路及附属设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划白色道路标线。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路面采用当地乡土材料。

田野调查报告。doc

关于惠州学院学风的调查报告 姓名:刘金明,黎康顺,方钦合 学号:1409081602227,1409081602211 1409081602229 年级:大学一年级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院系:服装系 指导教师:余彬 惠州学院思政部制

2014年12月08—2014年12月14 惠州学院大学生研究报告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大学生研究报告,是本人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报告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大学生研究报告使用授权说明 (必须包括在提交合作导师的报告文本中) 本人完全了解惠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大学生研究报告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 览服务,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大学生研究报告电子版,授权学校□一年/□两 年/□三年以后,在校园网上全文发布。 (涉密报告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要求 1. 封面 2. 原创性声明 3. 内容目录 4. 报告文本 5. 附录图表/原始材料/笔记视频/第一手资料 6. 字体:标题四号字,加粗,宋体;正文,小四,宋体;字数:1-3,000(1,000/person);日期:11.15-12.15,2014 7. 调查要素齐全: 调查主题,田野小组(1-3),调查目的,调查对象,样本选择,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调查问卷,调查过程,调查结果,材料分析,调查结论,预测建议,效果评估,经验总结 8. 符合田野调查报告写作规范 9. 细节和数据(=质性+量化) 10. 抄袭或雷同者0分 11. 互联网可查(对接大学1,2年级学科项目)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与实地调研报告格式汇编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与实地调研报告格式汇编 实地调查报告范文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实地调研报告题目:姓名:专业:年级:区队:指导老师:贵州警官职业学院二O年月日目录一、一级标题···················································1(一)二级标题·················································1(二)二级标题·················································2二、一级标题···················································3(一)二级标题·················································3(二)二级标题·················································4三、一级标题···················································5(一)二级标题·················································5(二)二级标题·················································6四、一级标题···················································(一)二级标题·················································(二)二级标题····································

安丰塘田野调查报告

田 野 调 查 报 告 天下第一塘安丰塘 ——戈家店民间歌谣调查前言 2012年4月21日,调查小组前往安丰塘进行田野调查。早上七点半,全体师生分乘两辆校车,每辆汽车由部分老师带领。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老师先给学生介绍安丰塘的基本概况,然后鼓励学生讲说自己的家乡或听闻的民俗故事,在愉快的气氛中大家了解了更多的民间趣闻。在到达安丰塘之前,两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调查安丰塘地区的神话传说、民间语言、民间故事及民间歌谣,以便到达之后分组行动,透彻了解这个地区的民俗文化。

调查时间 2012年4月21日 调查地点 安丰塘镇戈家店村 调查对象 三位高龄老人以及沿途居住居民 调查形式 座谈会:村书记及三位老人的讲解,现场提问,抄录 沿途走访:向附近居住居民进行采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参观孙公祠:老师讲解,学生观赏阅读文献 调查目的 对于存活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极为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才能观察到、搜集到。此次田野调查的目的旨在研究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的民俗文化,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促进民俗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调查过程 上午九点半到达安丰塘以后,两个班级分开行动,调查人所在班级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戈家店村村政府,参加村书记已经安排好的座谈会,座谈会上主要由三位高龄老人为我们介绍安丰塘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渊源,介绍完后,学生进行提问,老前辈为我们一一讲解,现场记录。 座谈会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沿途走访附近居民,提出自己的疑惑,村民一一详细解答。 随后来到孙公祠,它位于安丰塘北堤外侧,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而建。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和明清间碑刻19方。大殿三间,位于后进,硬山、马头墙、前提檐、立贴式梁架。还清阁位于中进,阔三间,深一间,两层密檐式,墙面出单挑砖雕华拱以承檐下。崇报门为前进,又称碑厅,面阔四间,东间阔 3.3米,自东至西各间面依次递减;门设东边第二间正中,异于大殿,还清阁设门于明间的对称格局。碑厅内外墙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内集中起来的碑刻19方,有历史上重修安丰塘碑记、禁止侵塘为田的积水界石记、安丰塘图、孙叔敖石刻线像及其传略、重修孙公祠碑记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图,可见塘的位置、水源、斗门、灌区概况,在水利科学史上有较高价值。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一一观赏阅读,通过阅读祠内的古碑刻和文献,详细了解安丰塘的民俗文化。

实地调查报告

实地调查报告 篇一:实地调查报告 澄江县第四中学实地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周啟林 调查时间:20XX年年10月12日到20XX年10月22日 学校联系人:丁光庆 调查对象:澄江县第四中学 一、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1、调查对象所在地基本情况 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55′、东经102°47′~103°04′。东隔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773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XX年)。县人民政府驻凤麓镇,海拔1750.5米,距省会昆明市东站52千米,距玉溪市区87千米。 2、学校情况介绍: 学校创建于1975年9月,创办初期是所具有中师培训、职业高中与初级中学功能的综合型学校。1988年,初级中学与职业中学分家,搬迁到右所镇旧城村委会跨马村343号,并正式挂牌成立澄江县第四中学。 澄江四中的特点,它是县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占地112亩,新建

了教学综合楼1幢、学生宿舍楼3幢、教师宿舍楼3幢、礼堂兼学生食堂1个,总建筑面积达21500平方米。现学校共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余人,住校生1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本科学历21人,专科72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44人,中、高职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54%,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6.8%。教师群体趋向于年轻化,平均年龄36岁,平均教龄11年。学生多数)自制实验设备,能够反应教师对物理实验的创新,也能够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 5、物理实验课时安排情况,如果课时安排的多,则教师安排学生做实验的次数就多,反之则少,直接反应教师与学生利用实验设备的情况。 6、对实验设备的采购清单,直接反应学校物理实验设备的多少,设备的多少,也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设备。 7、各类设备数量情况,数量少的,则多数教师会选择做演示实验,而不安排学生操作,数量多的,教师会选择性的安排学生做实验。8、设备的配置情况,实验设备配置齐全与否,直接影响实验设备的利用情况。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查澄江县四中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保管室,就相关调查内容进行记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四)调查组织实施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解读陕北山村 ——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前言 2009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 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 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

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 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

课题调研报告格式及范文

参考范文 编者按: 有的同学开展完研究性学习后,却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有的同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出的研究报告却很不规范。下面我们剖析这个曾经获得湖南省一等奖的课题研究报告,来教大家如何撰写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报告。 让交通更加便捷 ——关于长沙市城区道路设施设计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程瀚(组长)、黄思为、林夕、张澄曦、楚功崚、吴昊、庄舒程、陈洋 指导老师:周小青老师 教师指导: 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同时要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标题的写法有两种:单标题和双标题。这个标题使用的是双标题,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最初他们定的标题是《捷径背后——关于城市道路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调查研究》,但是主标题仅仅只反映报告的部分内容,没有概括调查主题,而且副标题没有说明调查研究的范围,后面做了修改调整。这样主题鲜明,调查的目的、范围也非常明确。 研究报告不要忘记署上课题组每个成员名字,否则给评审带来麻烦。同时也别忘记署上指导教师,这也是表达我们对指导老师的尊敬。 摘要: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交通设施的建设更是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生活中交通设施有着许多不合理的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对此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发现城区交通设施设计存在着许多欠人性、不科学的问题。研究表明,城区交通设施需要完善,设计要科学,规划要合理,才能达到和谐出行。 关键词:交通设施、城市规划、人性化、和谐交通

教师指导 摘要是调查报告基本思想的缩影,是调查报告的简单介绍,目的是使其他人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一般用第三人称来写,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我们中学生研究报告的摘要字数在200左右。 关键词是指文章中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是文章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一篇文章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一般3—8个为宜。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城市交通生活中常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道路堵车、交通事故、行人踩花坛、不顾禁止横穿马路、车站站牌设计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从客观上看几乎都有设计不人性化、缺乏科学性原因在里面。随着2008年的到来,中国很快就要迎来一场盛典——奥运会。 和谐交通的建设刻不容缓。而做到和谐交通的第一步就是完善交通设施。于是我们对城市道路设施的人性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二.研究目的 1.寻找长沙市内诸多道路设施设计的不合理方面; 2.对一些欠人性化的设计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三.研究时间: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其中调查分两部分: (1)到长沙市城区内各交通干道进行实地测量;(2)到餐馆、书店等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司机(公交司机、私家车、的士司机)、行人和交通劝导员。 教师指导: 前言又称引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即开场白。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范围及意义,以使其他人对论述

实地调查报告格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实地调查报告格式 篇一:实地调研报告写作格式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实 地 调 研 报 告 题目:姓名:专业:年级:区队:指导老师: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二o年月日 目录 一、一级标题 (1) (一)二级标

题 (1) (二)二级标题 (2) 二、一级标题 (3) (一)二级标题 (3) (二)二级标题 (4) 三、一级标题 (5) (一)二级标题 (5) (二)二级标题················································

·6 四、一级标题 (7) (一)二级标题 (7) (二)二级标题.................................................8参考文献. (9) (小4号宋体) 关于xx省xx市(县)xx情况(或现状)的调研报告 (标题3号宋体、加粗、居中) 姓名(4号楷体、居中) 【摘要】200字以内(5号宋体) 【关键词】3—5个(5号宋体) 从本页开始标示页码,封面和目录均不标示页码,页码居中。整篇论文用标准A4纸,正文间距使用固定值22磅的格式,页边距采用默认值上、下均为2.54,左、右均为3.17。左侧装订。正文不超过5000字,小4号宋体。

前言: 一、一级标题(加粗、左对齐空两个字符) (一)二级标题(左对齐空两个字符) 1. 2. …… 二、 三、 …… 结语: 【参考文献】(一般为5个左右、小4号宋体,按著述、论文、网上论文的顺序) 1.著述作者名称及(著、编者、主编):《书名》,出版单位名称,年份; 2.论文作者名称:《论文名称》,出版刊名,年,期; 3.作者名称:《论文名称》,网站名,网址,浏览时间。 …… 篇二:实地调研报告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实地调研报告 题目:农民工讨薪的民事纠纷调研报告 姓名:冉晋川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 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作者:蒋立松 第一部分田野调查概述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特别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态度。“亲临现场”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某个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这是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在对于文化有了一个整体性把握的前提下,研究者才可能进而理解该文化,从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这种“亲临现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调研工作。到一个地方搜集一些文献(例如各种政府报告、统计数据等)、发放问卷,这是田野调查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田野调查的全部工作内容。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参与观察、访谈。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参与观察的优点在于:通过参与到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别的途径所无法获得的对于该文化的体验与深刻理解、把握。因此,参与观察对于提高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以及提高对该文化的解释力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访谈主要是指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访谈通常可分为非结构性访谈何结构性访谈两种基本类型。非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主题或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阐述。常见的非结构性访谈包括收集生活史、神话、传说故事、宗教和公共活动等方面的资料。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结构性访谈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的方式也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因问题冗长而让人难以回

实地考察报告范文.doc

实地考察报告范文 实地考察报告范文篇1: 项目工程实地考察汇报材料 一、感谢: 1、感谢各级各位领导来我校现场指导工作。 2、感谢为我校争得梦寐以求的项目工程。 二、汇报: 1、学校概况: 现在10个教学班,其中初二初三各三个班,初一四个班,在校师生800余人,其中在岗教师48人,学生760余人。现有两幢教学楼及宿舍,一幢师生食堂,建筑面积共2700㎡左右。 2、学校瓶颈: ①设施简陋破旧。近200㎡土木结构的师生食堂建于70年代初,基脚几经修复更替。无论风霜雨雪,师生就餐都挤靠在临时搭建的铁棚下,无教师集体办公室,无电教室。 ②生均面积不足。学校现有建筑面积2700㎡左右(教学楼、食堂、宿舍、公共卫生间),目前尚有150余名师生租住在民家,部分学生住在教室里,两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室就餐。 ③资金极度短缺,临时工友3人,代课教师5人,均由学校负责发放工资,还要支付民家租金,学校几乎每期都在负债运转。 三、学校设想: 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计划新建师生食堂和宿舍各一幢,遵循严控标准,严禁负债的原则,新建食堂三层

共700㎡,宿舍楼四层共840㎡,分别建于学校的西面和东面,另外要搬迁公厕一幢两层,这种设想也只限于缓解目前的生均面积的紧张状况。 四、学校请求: 1、恳请各级各位领导伸出援手,尽快解决落实项目工程,并尽力 增拨资金。(电教室、办公室仍未解决) 2、恳请各级各位领导能否让我校本期动工,实施食堂建设,以防 明年春季开学学生流失。 古井中学2011年11月9日 实地考察报告范文篇2: 消防公司考察报告 在前一阶段与多家消防安全工程公司接触面谈的基础上,工程部根据各家消防公司近年来的工程业绩,结合霄云路项目本身的功能特点,有选择性地安排了在京项目的实地考察,考察的项目中既包括已经验收投入使用的,也包括正在施工尾声的未竣工项目。 2011年4月12日星期二 考察公司:北京市华盾消防安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简介: 北京华盾消防安全公司,1995年成立,消防施工甲级资质。二次深化设计主要与马建国际设计工程公司(甲级)合作完成。 公司现有各类管理人员约60多人。近年先后承接了天元港(07年)、静安中心(09年)、侨福芳草地、财源国际中心、金融街B7项目、金融街威斯汀酒店等多个大型项目的消防工程。施工

田野调查方案

《民族数学文化与教育研究》田野调查方案 第一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中的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30—11:30; 调查对象: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10以前从学校乘凯开线公交车至民族风情园,8:30开始调查工作,教师现场讲 解至11:00,布置任务后,学生继续对鼓楼群进行自由调查, 11:30结束;午间活动。 调查内容:鼓楼的外形结构(包括4、6、8面及复合型,层数,楼冠形状等)、内部结构(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高数十米的鼓楼建筑, 其整体以杉木做柱、枋,凿榫衔接,横穿斜套,纵横交错,结 构严谨牢固,却不用一钉一铆,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 显示了侗族人民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学的应用能力)、建造技艺 (主要是指数学的应用:勾股定理、比例、多边形、多面角、 三角函数、黄金分割、尺规作图等应用);风雨桥建筑特征,数 学力学的应用。 调查目的:了解鼓楼、风雨桥中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第二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

讲解人:博物馆讲解员(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30—16:30; 调查对象: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以民族服饰、银饰、文化生活为主);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20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集中,13:30开始调查工作,由班主任带队,以班为 单位分三批在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导下参观学习。参观后,学生 仍可以在博物馆内继续自由调查,16:30结束返校。教师坚守 岗位直至最后一名学生安全回校; 调查内容:黔东南州民族历史、传说、文化、生活等。 重点:苗族盛装为什么被誉为是“穿在身上的一部史诗”,苗族 盛装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琳琅满目的苗族银饰有着丰 富的几何图形,其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 调查目的:黔东南州民族服饰、银饰、生活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对上述两部分的总要求: 基本要求: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确实需要请假的,须经科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都同意后方可离开。调查记录算一次作业。调查结果:学生完成一份有关“民族服饰(或银饰、生活等)的数学文化”,或一份有关“民族建筑数学文化”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也可 以是以上两部分调查结果的综合。调查报告占期末成绩的30%。

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民俗学田野调查报告题目: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年级:2014级中文一班 学号:2013370220 姓名:李原 完成日期: 2016年12月16日

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民俗是一地区聚居群体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是特定族群在共同文化语境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的把握与传承,是我们共有的意识和责任。一个地方的民俗有物质的,有符号的,有仪式的,这里将为大家展现作为地区民俗代表的天水饮食文化,以传统的浆水面为例,详细介绍它的形象、味道、制作及食用方法等,从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视角认识和感受家乡天水的民俗文化。关键词:天水小吃文化浆水面 正文 一、天水地理历史概况 天水是我的家乡,其命名的由来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里没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接陕西关中平原,西通青藏、新疆,南临渭水秦岭,居西安和兰州两大城市中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原本属于西北地区的天水气候相对湿润怡人,故其也称作“陇上小江南”。 天水古为“邽县”,又称“成纪”,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后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便是陇西郡中一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天水孕育了人文始祖伏羲氏,

故其享有“轩辕故里”的美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农历5月13日都会在此举行伏羲公祭活动,后来形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和侨胞的伏羲文化节。境内还保留了自商周以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秦国早期历史遗迹和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走廊”的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古迹甚多,悠久的历史沉淀了这里朴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让上千年中形成的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天水饮食文化形成与特征 由于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温和而又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使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口味传承了秦人,多以面食为主,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故食材又以猪、牛、羊、鸡见长,烹饪方法以炒、烧、煨、炖为主,兼容了川人和晋人的酸辣,其显著特征是口味浓郁、厚重。天水传统的特色菜大多菜形纯朴、香味醇厚。 与今天水传统宴席的精华相比,天水地方风味小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天水民间的风俗底蕴。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制作方法精细。打卤面、浆水面、清真碎面、面鱼、呱呱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这些都充分说明天水的饮食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凝结着天水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三、浆水面概述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传于陕西、甘肃一带,属于陕甘地区传统特色小吃。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

调研报告格式、写作技巧及范文

调研报告格式范文 调研报告概念 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调查。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 二是研究。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 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调研报告格式 1、文章题名 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3、摘要 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

4、关键词 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5、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 6、正文 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研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在村的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农户家庭案例(不少于一个)四部分。 7、注释 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 8、参考文献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田野调查报告

解读陕北山村 ——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 前言 2009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 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 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

现。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自然地理上的隔绝,让陕北这块土地上可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仪式,这些已在中华大地几近消迹的活化石般的礼俗仪式在陕北这里却生根发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陕北大地的黄土中。 1.婚礼 陕北民间的婚礼由择亲、相亲、定亲、送日子、迎亲等五礼组成,前四礼与周秦“六礼”中的前五礼内容相当,而迎亲则增加了许多仪式内容。 陕北人结婚一般不喜欢攀高就富,门当户对好过日子。择亲时,传统要通过媒人了解对方情况,但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不通过媒人这一道道了,但择亲还是或多或少地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情况。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