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摘要

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

一、导论

(一) 选题原因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二) 文献综述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王夫之虽然也认为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白银仍然是一种优质币材。白银“藏蓄不蚀,练铄不减,藏之约而赍之也易”[1],所以用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人习于便利,知千百年之无以能易之矣。”[2]

在清朝张廷玉在其著作《明史》志五十七中对明朝的钱钞进行了短而精悍的综述,记述了货币政策的变革,铸钱的增长,银矿的开采等内容,为白银货币化的研究提供了史实材料。彭信威现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成的《中国货币史》主要沿着时间脉络详细阐述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其中在明代部分,叙述了各个皇帝在位时的货币政策,并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便于全面了解明朝货币的沿革。

王裕巽先生在《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分不同时期考察明代国内白银的开采数额和当时流入中国的白银,其中有大量详细的数据来支撑“白银在流通支付和货币收藏领域的充足供给是白银货币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论断。

董郁奎在《明代的白银流通及其影响》一文中提到明代白银存在四个时期、三个原因、三个来源以及三个方面的影响。

万明(2003)在《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程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其文章《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2004)还考虑考虑外银流入对国内货币制度变迁的影响。

二、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3]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货币政策适应社会现实需要而不断调整和修正的结果。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当时明朝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但是由货币制度的弊端和与现实的不匹配,白银的货币化自民间自下而上地开展开来。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铜钱—纸钞—银钱钞兼用—白银时代。

(一) 洪武元年(1368年)到洪武七年(1376年)的铜钱时期

明朝建立伊始,规定法定货币是铜钱。洪武元年,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4]由于元代纸币政策的破产,大多数人已经拒绝使用严重贬值的纸币,在当时推行铜钱是有利于市场稳定和朝局安宁的。但是这一时期在政府的各项收支中有使用白银、布帛的现象。

在军饷供给中,“上以北平、山西馈运之艰,命以白金三十万金,绵布十万匹,就附近郡县易米,以给将士。及辽东军卫乏马,发山东绵布十万匹,贳马给之。”在户口食盐中,在洪武三年十二月,殿中御史唐铎调:“福建户口食盐,每引收银十两或钱一万二千,民艰于办纳,请自今以土产物代输为便。”[5]

在这个过渡时期,政府发行铜钱,有利于战乱经济的恢复。但是当时铸钱并不多,且有不少流出国外。鼓铸又因缺乏铜料,供给困难,政府就命令百姓销毁器皿,将铜料交给官府。此外,铜钱分量低,价值不高,不便于长途转运,所以商贾又开始“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6]于是,明朝开始发行纸钞。

(二) 洪武八年(137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的纸钞时期

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图钱贯,十串为贯。”“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7]宝钞发行伊始,为了保证纸币流通,政府严禁民间进行金银货物交易。商税兼收钱钞,收钱十分之三,收钞十分之七,一百文以下只收铜钱。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铜钱也被收缴禁用了,宝钞成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

尽管到永宣年间,政府三令五申严禁民间金银交易,但是金银的流通并没有中断,甚至明朝政府官方指定的部分税收还要直接征收金银或者以实物折征金银。明成祖规定“惟置造首饰器皿,不在禁例”,为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交易打开突破口。宣德六年六月,浙江温州府知府何文渊曰:“近虽禁使银,而商税课仍征银,巡拦网户,陪纳甚艰。”由此可见,所谓“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的禁令是无法彻底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白银作为民间真正使用的硬通货,在货币流通交易中崭露头角。

(三) 正统元年(1436年)至嘉靖初为银钱钞兼用时期

正统时,白银在民间流通中已取得优势,明朝政府的货币政策也随之转变。明英宗即位后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田赋米麦400多万石折征银两,即所谓的“米麦折银之令”,即“金花银”,确定了白银作为法定支付手段的地位。天顺年间,政府也重新解除不准使用白银的禁令。弘治时白银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弘治元年,京城税课司,顺天、山东、河南户口食盐,俱收钞,各钞关俱钱钞兼收,其后乃皆改折用银。”[8]正统七年,明政府设立太仓储银。“各直省派剩麦米,十库中绵丝、绢布及马草、盐课、关税,凡折银者,皆入太仓库。籍没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授例上纳者,亦皆入焉。专以贮银,故又谓之银库。”[9]

这一时期,名义上银、钱、钞是并行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纸币贬值过于严重,除了国家仍然用来赏赐、支付官员工资,流通中几乎不见纸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10]到正德三年,“以太仓积钱给官俸,十分为率,钱一银九。”[11],除此之外,军俸支银,以银雇人服役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四) 嘉靖时期到明亡为白银货币化的完成时期

到嘉靖年间,白银的货币化基本完成。嘉靖四年(1525年),“令宣课分司收税,钞一贯折银三厘,钱七文折银一分,是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亦专用银矣。”[12]国库收支也以银两核算,嘉靖初,“是时天下财赋岁入太仓库者二百万两有奇”[13]。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14]这条明确“银钱兼使”的法令,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白银作为合法货币。

这一时期,政府大规模用银的主要表现是推行一条鞭法,即把所有的地税、贡纳、福役、人头科, 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除了在苏、松、嘉、湖地区征本色米,以供京师漕粮四百万石外,全国各行省所属各府州县之田赋全部由征粮变为征银。[15]无论是国家税收,军饷官俸,京库岁需还是民间借贷等都是用白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表明明朝政府承认白银法币的地位,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三、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一) 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商品交换的发达

白银在明代一举成为主币,不仅离不开明朝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唐宋时期的社会积淀。从中唐时期的考古成果来看,白银在民间也有了普遍使用的迹象。在唐宋中期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商品经济发展高潮来临之际,白银使用的扩大,为白银货币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是白银从矿产品、商品变为货币的关键时期。在唐代,白银矿冶业、银器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宋代的白银采冶好加工则进入黄金时期,北宋皇祐中政府的银课额为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两,而治平中则达到了三十一万五千二百一十三两。清朝大家魏源认为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银产量的飚升使得白银制品进一步普及,逐步被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虽然白银没有成为法币,但是其货币职能却在不断增强,如用于对外贸易等,这些都为明朝白银的货币化打下了基础。[16]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如奖励开荒,实行屯田制度,大规

模兴修水里,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等。社会经济得到了回复,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宣德年间,共形成了三十多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明代中后期,不少州县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市镇。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通货。无论是铜钱还是纸钞,就流通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来看,都不足以被人们普遍认可,从而使得白银备受青睐。

(二) 明朝货币制度的缺陷

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作为法定货币,由于铜钱粗笨低劣,不便流通的属性和当时铸铜材料的短缺,使得铜钱不敷使用、数量短缺。而且明政府的铸钱政策经常变更,使得铜钱的铸造和发行非常混乱。

表1:明代铸钱简表[17]

明朝铸币政策简表

年份内容

洪武元年(1368 年) 铸洪武通宝,颁布钱制

八年(1375 年) 停止宝源局铸钱

九年(1376 年) 停止各省铸钱

十年(1377 年) 恢复各省铸钱

二十二年(1389 年) 恢复宝源局铸钱

二十三年(1390 年) 更定钱制

二十六年(1393 年) 再停各省铸钱

二十七年(1394 年) 禁用铜钱

三十年(1397 年) 再停宝源局铸钱

建文元年(1399 年) 恢复铸钱,改定钱制

二年(1400 年) 再定钱制

永乐六年(1408 年) 铸永乐通宝

宣德八年(1433 年) 铸宣德通宝

正统十三年(1448 年) 禁用铜钱

天顺四年(1460 年) 恢复铜钱流通

弘治十六年(1503 年) 铸弘治通宝

嘉靖六年(1527 年) 铸嘉靖通宝,后停铸,课税征银不收钱

隆庆四年(1570 年) 铸隆庆通宝,复收钱

万历四年(1576 年) 铸万历通宝

天启元年(1621 年) 铸泰昌通宝,停铸大钱

崇祯元年(1628 年) 铸崇祯通宝

十五年(1642 年) 铸崇祯当十钱

洪武八年铜钱的地位就被纸钞取代,然而宝钞的发行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纸币的发行需要有可靠的信用作为保证,即必须有一套合理的发行准本金制度。有了准备金,发行的纸币才是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其发行才能成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钞本”制度。元代行钞以金银或丝为钞本,而明代则无此储备,只以新钞为钞本。[18]而且尽管明朝规定了宝钞与金银的兑换比例,但是又严禁金银交易。这种单项的货币政策,使得大明宝钞在事实上成为不可兑换的货币,无法使用金银自身的价值作用来自发调节纸币的流通量。明朝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强制将大明宝钞投放到市场中用以流通,使得货币政策带有很强的随意性,造成纸币的滥发,从而导致宝钞的贬值。宝钞贬值不仅速度快,而且幅度发,使得宝钞不具有实际购买力,无法充当主币的只能,从而促进白银脱颖而出。

表2:大明宝钞贬值概览[19]

年份纪年明宝钞一贯值钱数贬值程度

1375 洪武八年一贯=1000文无贬值

1390 洪武二十三年一贯=250文贬值到1/4

1395 洪武二十八年一贯=100文贬值到1/10

1407 永乐五年一贯=12文贬值到3/250

1444 正统九年一贯=1—2文旧钱或10文新钱贬值到1/100新

1465 成化元年一贯=4文贬值到1/250

1470 成化六年一贯=2文贬值到1/500

1488 弘治元年一贯=1文贬值到1/1000

1507 正德二年一千贯=311文贬值到3.11/10000

1535 嘉靖十四年一千贯=276文贬值到2.76/10000

1618 万历四十六年一千贯=100文贬值到1/10000

(三) 白银供给来源增加使得白银货币化可行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起,使得白银功能和流通范围扩大,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如果白银和铜钱一样,缺乏铸造材料,那么白银也不可能成为稳定可靠的支付手段,可以认为白银货币化是以白银在流通支付和货币贮藏领域的重组供给为必要条件的。除了继承历史上的遗留之外,白银的来源无非是国内开采以及国外流入。“银两之所由生,一则矿砾之银,一则番舶之银。”

明代白银的开采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明太祖对开采银库并不重视,并有阻止的倾向,但这一时期仍有白银开采。永乐时期,由于营建工程和郑和下西洋以及赏赉诸国来朝需要大量白银,因而明成祖并未放弃对白银的开采,遣官四出督开银矿,银场遍布各地。这一时期的白银开采量高达五百多万两,为历朝最高。永乐、宣德时期各地需要交纳的白银比洪武时期大大增加,增加的课额称为“闸办”。虽然宣德时期曾诏罢部分银场,但由于闸办的增加,宣德时期的白银开采额仍然很高。正统元年,明英宗刚刚继位,就诏各处金银等矿场闸办额一律停免。同年八月,云南新兴等七处银矿及四川密勒等初银场皆奉旨停闭,此后又陆陆续续停办部分银矿。正统以后,经景泰、天顺复辟、成化、弘治、正德六朝,直至嘉靖前的八十五年间,矿场罢设无常, 采纳银两皆不多。

表3:洪武到正德年间白银开采数额

纪年开采数额(两)

洪武75070

建文8354

永乐5062230

宣德2300858

正统333707

天顺596631

成化1409612

弘治983312

正德526720

世宗嘉靖时期,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兴盛,白银流通的扩大和宫廷奢靡、统治阶层淫逸之风日盛,白银供给不足的问题已见突出。由表4可以看出,嘉靖以后,明朝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中,这反映了明朝财政的拮据。这种状态直到隆庆五年( 1571 年) 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表4:明朝太仓银库岁入银与岁出银对比表 时间

太仓银库岁入银(两) 太仓银库岁出银(两) 嘉靖七年( 1528年)

1300000 2410000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及以前

2000000 3470000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2125355 4122727 嘉靖三十年(1551年)

2000000 5950000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2000000 5310000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2000000 5790000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2000000 4550000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2000000 4290000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2000000 3360000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2000000 3020000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2200000 3400000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2470000 3630000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2200000 3700000 隆庆元年(1567年)

2014200 5530000 隆庆二年(1568年)

2300000 4400000 隆庆三年(1569年)

2300000 3790000 隆庆四年(1570年)

2300000 3800000 隆庆五年(1571年) 3100000 3200000

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至万历元1573年十一月) 2819153 2837104

万历五年(1577年) 4359400 3494200

万历六年(1578年) 3559800 3888400

万历九年(1579年) 3704281

4424730

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 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明代金银比价最低时为1:4,昂贵时为1:8,一般在1:6这个水平。而在日本, 由于当时银的产量急剧增加,金银比价在1:10 以上。在欧洲,由于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人纷纷移殖美洲,并大量开采那里的白银,使巨额白银流入西班牙并引起贬值,其金银比价,在十五世纪末约为1:10。到十七世纪中叶,约在 1:15至 1:16之间。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

表5:明后期从西班牙、日本和葡萄牙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额简表

流出国别

流入中国的白银额(两) 备注 西班牙

87 750 000 崇祯年间梁兆阳: 5海澄县志6 卷十一记: / 银钱大者, 七钱五分, 夷名黄币峙0 , 即西班牙元, 故白银一两合1133 比索。故此白银总额, 折合比索为439 581 960元即四

亿元以上。

日本

200 000 000 葡萄牙

42 762 750 总计 330 512 750 ( 超过三亿两)

四、 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货币存量对物价和税率有直接影响,进而与国民所得和经济成长发生关联。明代白银的广泛

流通对封建自然经济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破坏力,虽然促进了生产的扩张和贸易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剧了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榨取,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一) 对经济基础的影响

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手握重资的徽商、粤商、闽商等大型商业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宗商品的贩卖,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根据一条鞭法,户丁只要出钱就可以免除劳役,从而使户丁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兴旺。

明代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加上国内白银产量的捉襟见肘,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市场得以与世界市场接轨,中国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周游。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以丝织品最受欢迎,从而刺激了苏杭地区传统的丝织业的发展,并成为明代手工业中心之一。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新型经济关系,白银货币化推动了丝织行业率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即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而商品交换的发展,就会冲击自然经济。白银在流通和支付领域里的广泛运用, 则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并且促进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对封建经济而言则是重击,进而因而明朝社会其他层面的变革。

(二) 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伴随着白银成为社会上流通的货币,白银货币体系将社会各阶层无一例外地全部包容进去,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推动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从对人的依附关系向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儒家思想,强调伦理纲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财富增加,人们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说教,狂热追求金钱,财富的多少成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新标准。拜金思潮的出现一方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社会过分追求货币财富的畸形欲望,使得奢侈之风弥漫,加速了明朝的腐朽。

白银货币化加强了社会阶层的对立,强烈地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货币白银化的结果,打破了统治阶级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使之利用这一封建特权来随意剥削人民的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侵犯了一些封建士大夫的利益。白银的通行刺激了地主阶级对白银的占有欲,使他们加紧对人民的搜括,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此外,由于中国版图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设征银时,只有经济发达地区得到好处,而经济落后地区则反受其害。面对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明政府的一条鞭法却规定了各地一律赋役征银的统一法规,这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这就加剧了普通老百姓与封建统治着的矛盾,从而加速了明朝的衰退。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曾经独树一帜。明朝后期,白银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我国,我国货币往来及经济交往主要以白银为主,白银渐渐占据着主要通货地位,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交往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白银在金融史上的地位是其他货币无法取代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政治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衰弱,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贸易逆差出现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入国,贸易逆差出现后,我国成为白银流出国,身份也由之前的国际白银市场的信用购买者,变成之后的需求者。19世纪30年代,因为世界银价的上涨,我国白银大量向外流出,于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动荡,并出现了货币制度危机,我国发生了经济衰弱及信用紧缩。为此,我国的币制金融、民族经济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并遭受到很大影响,由此,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决定着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 一、白银的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代,金是指一切金属的统称,人们还按照金属颜色的不同,把金属分为“五金”,五金包括:黑铁、青铅、赤铜、白银、黄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金银的稀缺,有了贵金属的高贵地位。可以说,金的开采之后,才有了银

的开采及冶炼,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史册里,就开始有了对银的记录。由于战国时期不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白银更多是起到仪仗、装饰、宝藏等的作用。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规定,不能把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只能起装饰、宝藏的作用。元狩四年,张汤向汉武帝进谏铸造白金币,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白金币由银锡合金铸造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金三品”。当时,因为白金币币值太高,出现了许多盗铸者,由于假币与真币真假难辨,致使白金币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在遭受贬值的情况下仍不受大家欢迎,政府虽然一再维持,但收效甚微,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就被废除。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我国有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创出了华南沿海的贸易路线,于是,亚洲中部地区和西方的金银币流传到了中国。到了隋唐和南北朝时期,在外来金银币的启示下,中国一些达官贵族也开始铸造金银币,作为进贡及赏赐的礼品。宋代和元代,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白银货币开始被广泛使用,政府的主要收入和开支,都是使用白银。由于贸易经济的相互往来,到了明朝中叶,白银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人民群众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在当时,我国白银的来源主要有: 在万历年间,在世界上兴起了一股开矿的浪潮,而明政府由于自身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也开始有了开矿的举动,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政的问题。明朝万历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了会计记录,方便了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流入,对于这个现,外国学者的研究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其,“为什么大量白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该从中国本身找起。从经济和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能看到“钞法”、“法”,没有“银法”。这说,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个不同寻常的现象。那,白银是怎么在明朝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的主币? 明朝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禁止使用。那么,禁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应该从民间开始。最早注意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的,是

傅衣凌先生。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通货是很复杂的。洪武、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年间开始以银为主。根据427件徽州地区的土地卖交易契约,傅衣凌先编制了一个表,从中可以看出从洪武到成化,土地买卖中原来多使用钞,到后来白银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过。其实,成化年间,还不弘治年间,显示土地买卖基本都是用白银了。民间白银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个阶段:第一,洪武到建文时,此时,作为法定货币推行于民的宝钞已经开始衰落第二,永乐至宣德期,这仍然是宝钞通行于民的阶段,特点是宝钞经历顶峰后衰落,在其永年间的顶峰时期,用的货币基本全是宝钞,宣德后,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开始现;第三,正统至成化时期这时宝钞逐渐绝迹民间流通,特点是白银渐成为实际主币,并全国展开。这427件契约文书说,民间的大宗交易基本白银为主要货币。 白银货币化不是国家令推行的结果,而是民间发起的,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历程。从史学角度进行考证一般认为,这两种趋的交界点是正统元年“金花银”出现。《明史》对此有所归纳,这个归纳高度概括,以致后来现了一些问题。像“英宗位……弛用银之禁。朝率皆用银……”这种说法太正确。经过考证,正统年间,尤是正统初年,一方面,金花银已出现,但另一方面,国仍极力维护宝钞的地位,两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并非在英宗正统年间就实了“朝野率皆用银”从整体过程可以看出,化年间才真正实现了民间用。如果说,英宗“弛用银之禁”应该有国家法令,但们没有见到任何法令显出对用银开放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摘要 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 一、导论 (一) 选题原因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二) 文献综述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王夫之虽然也认为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白银仍然是一种优质币材。白银“藏蓄不蚀,练铄不减,藏之约而赍之也易”[1],所以用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人习于便利,知千百年之无以能易之矣。”[2] 在清朝张廷玉在其著作《明史》志五十七中对明朝的钱钞进行了短而精悍的综述,记述了货币政策的变革,铸钱的增长,银矿的开采等内容,为白银货币化的研究提供了史实材料。彭信威现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成的《中国货币史》主要沿着时间脉络详细阐述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其中在明代部分,叙述了各个皇帝在位时的货币政策,并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便于全面了解明朝货币的沿革。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学生问:老师以下内容有用吗? 老师答:必须的,下列内容将告诉你 ①答案一定要要点化、序号化 ②组织答案应考虑不同的角度、全面辩证的分析 ③答案不要抄原文、不要使用白话、不要想啥写啥 ④答案基本上是对材料的内容概括、提炼和升华(来自材料但要高于材料) ⑤组织答案一定多用学科语言,特别是要经常用常规套话和术语 ⑥绿颜色内容都是从资料中引申出来的答题术语,是我们在平时做主观题特别是材料题要常用的词句,是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学科语言,大家应该把这些词句牢记心中,遇到回答其他材料题时,可以做下知识迁移(照猫画虎),这就叫做活学活用 【白银货币化】 一、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发展 ②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宝钞贬值,铜钱流通数量减少 答题术语:原有制度的缺陷 ③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 答题术语:自身(本身)的优点和优势

④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海外白银输入中国 答题术语:新航路的开辟(可做背景) ⑤税制改革的推动(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征银) 答题术语:*****的推动 ⑥政府法令推行,“驰用银之禁” 答题术语:政府推行政令(自上而下) 二、特点 ①由禁用到弛禁,再到成为法定货币 答题术语:由*****到*****再到****** ②从民间开始使用到社会各阶层通用 答题术语:从*****到***** ③历时时间较长(两百多年) 答题术语:时间长 三、影响 ①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 答题术语: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从******向******转变③冲击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答题术语: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④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念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答题术语:改变了*****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明朝白银

明朝白银 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市及商业的日趋繁荣,使商品货币关系日趋活跃。加上海外贸易的开拓,使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就需要自身价值较高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经济内部,以及在货币经济方面,为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准备了条件。 明初为推行纸币禁用金银的作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白银作为贵金属成为货币主体已成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白银即可应用于各种交易,又可作为贮藏手段,不受政策变动影响。上自官府经费支出、发放军饷、征收田赋、商税、下至公私交易,民间生活消费,都逐渐使用白银。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地位是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明政权对这种情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英宗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禁令解除。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实施的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其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据《明史》载: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也就是说杂犯死罪以下的囚犯可以纳银赎罪。贵金属白银成为一种法定的秤量货币与铜币并行,白银开始正大光明的走上货币流通舞台,成为贯穿整个明朝货币流通的主体,使中国正式成为银本位的国家,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一。 明朝白银流通于市,除银铤、银锭(元宝)外,也铸造银钱。而银钱和历代金银钱一样只是货币的形态而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传世的明代银钱有万历通宝背矿银等数种,数量不多,文献无记载。明代用银,以银锭计重使用,分为两、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银锭可以按需用切割。明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买卖也用碎银。此外纸钞的贬值和铜钱铸量少更使白银用量增加,白银不足便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形成"银荒"。由于白银需求量日增,明政府遂将原已封闭的银矿,恢复开采,提高银课收入,万历年间开采银矿达到高潮。随着国内白银的大量开采,随着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加强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白银日益成为重要通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代白银形式最基本的是五十两的元宝,三、五、十两的中锭以及一、二两的小银锞子与碎银。明代银钱因种种原因,传世稀少。许昌银行自建国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断收进小银锞子与银锭。

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庄国土

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 庄国土 【专题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专题号】K23 【复印期号】1995年10期 【原文出处】《中国钱币》(京)1995年03期第3-10页 货币史研究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欧人在世界范围的航海探险与沿海殖民扩张基本完成。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16世纪以后的中国丝绸和18世纪的中国茶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入欧洲和美洲,成为欧人东方贸易获利最多的商品之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西人则以美洲的白银支付所购买的中国丝茶,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一、明季白银流入中国 明季(1567-1643)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属美洲和日本,这两个地方是当时世界主要白银产地。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是用来购买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的海外市场以日本为第一,其次是欧洲和美洲。 明季以前,明朝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金银在朝贡与赏赐的交易中互有出入,无论出超或入超,其数量都不会太大。 欧人东来后,其本国产品在远东缺乏竞争力,但西属美洲的白银持续流入欧洲,充斥市场,使葡、西、荷、英等殖民者在远东向中国商人采购丝绸时能用大量白银支付。葡人以澳门为采购中国货物的大本营,葡人从欧洲运到远东的西班牙银币大部分应是用在澳门购买中国丝绸,以便再运到日本出售。如果以澳门与日本贸易的繁荣时期(1569-1636)为限,为每年葡人把从欧洲带来的银币之一半(50万元)用来购买中国丝绸及为此而支付的船税(每年不超过4万两),则这67年期间,葡人就从欧洲输入中国3350万西班牙银元。 17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出口商品也是银币。这些贵金属(主要是银币)很多是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特别是在台湾及南洋各埠采购中国丝绸,用于对日贸易。 1580年以后,菲岛贸易进入繁荣时期,每年华船到菲均在25-30艘左右,根据金汉升先生研究,从1586-1643年期间,西班牙人每年在菲律宾输入中国货物约在133万元,而Simkin认为,通常由美洲输往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在300-500万之间,最高的1597年达1200万,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丝货。明季从菲输入中国的白银当在7500万元以上。 明季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过于菲岛。17世纪末,日本的银产量占世界的1/4。日本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有三条,都与丝绸贸易密切相关。(1)葡人从澳门贩丝到日本,再到澳门,用这些白银来购买运往欧洲的中国货物。(2)日商携银到琉球、台湾、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洋各地采购中国丝货。(3)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在17世纪30年代以后,也积极参与对日丝绸贸易。依据日本学者矢野和新井的估计,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

关于白银的储量

关于白银的储量、存量、可交易量的数据最新的研究 这一段时间随着白银价格的上涨,关于白银的一些统计数据也各说各的,没有一个权威和可信的说法,查了一些资料,觉得各种说法之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以此来决策,难免不犯错误。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这些所谓的数据进行分析,否则会上了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当。 世界白银的储量是指地底下已经探明但还未开采出来的白银,大约还可开采12.3年,如果到现在,把这1.3年拿掉,就是11年,这是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说的。 宋鸿兵多次称,地下已经探明出的储量也只够开采14年,最乐观的估计也不会超过20年。并说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世界黄金地面存量16.56万吨,黄金地下储量为10万吨,白银的地下储量约在40万吨。 存量是指地面上的现货,可交易量是指可流通的现货 宋鸿兵先生曾在央视《对手》节目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建议和数据: 历史上金和银有一个固定的比价,就是1:16,在中西方历史上都稳定了上千年,这种关系到了70年代、80年代被打破了,我们看到金和银的价格,到去年的时候,已经被逆转了到1:60,严重地背离了历史上传统的价格固定比价,我们再看黄金和白银存量,1940年的时候,全世界白银全部存量是30万吨,黄金是3万吨,从1940年到2010年之后,白银从30万吨下降到只有三万吨,黄金从三万吨翻了五倍上来,现在接近16万吨,换句话说在地平面以上的白银比黄金要少得多,只是黄金量的1/5,这完全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大家一直认为白银比黄金多。 我看到的比较精确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 1940年全球黄金储量约2.83万吨,白银储量约28.34万吨,黄金白银储量比为1比10,截至2009年底,全球白银储量为40万吨,而同期全球黄金储量为20.3万吨,黄金/白银储量比为1比2。 我国白银产量自从2000年我国白银市场开放以来,白银产量逐年实现大幅增长。1993年我国矿产白银产量就突破了2000吨,达到2220吨;此后,随着我国统计体系的逐步完善,一些再生银产量也被纳入了统计口径,到2003年,统计了部分再生银的我国白银产量更是突破了6000吨,达到6087吨,现在每年在10000吨以上。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万明:原刊《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内容提要】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China wa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going towards oneness. Silver as currency produced great demands and thus foreign silver came into China. China went to the world in an active way, to the contrary. China's demands of silver led to the mining of Japan and Americas. It may be said that China devoted it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imary establishment of world economy, which was not created by the West but by all countries. 【日期】2004-02-18 【关键词】白银/货币化/明代/世界/新视角silver/currency/the Ming dynasty/world/new perspective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明朝禁用金银交易。据《明会典》所载,明朝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但是,到了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的事实。迄今为止,对于白银所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中外学术界均以《明史》中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然而,《明史》的高度概括是有问题的。笔者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427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发现了明代白银不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1]。其中,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据。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整体的变迁。到了嘉靖年间,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从而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一、白银货币化与中国走向世界 一般来说,交换的基本推动力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交换的产物。以交换为媒介,一边是消费,一边是生产。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贵金属将显示出经济生活逐级上升的趋势。”[2](P192)虽然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但由于赋役折银,使白银在货币领域极大地扩展,逐渐成为了流通领域中的主币。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即位后,丘浚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的是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丘浚提出,“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币,而一准上币以权之焉……宝钞、铜钱通行上下,而一权之以银[3](《铜楮之币》下)。这说明,由于他看到了“朝野率皆用银”的趋势,故主张以银为上币,以银作为价值尺度,建立银本位制。这是符合当时货币流通现实的。其时,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使

白银货币化

中国当今金融领域内流通的是金银本位下的纸币制度,贵金属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主要作用是价值尺度与储备手段,极少参与流通。中国先民对白银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白银很早就被制作成工艺品和货币。中国古代把白银用做货币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后的事情。到明清,银本位制不断巩固加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即通常所说的白银货币化。 白银在明代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不是合法货币,那时候的法定货币开始是铜钱,然后是纸钞,为了推行纸币制度,曾经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可是未能阻止白银的流通,民间交易活动仍习惯使用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单位价值的大小应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明中叶以后,市场的发展和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铜钱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一种单位价值更大并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来充当交易媒介,白银便很自然地成为主要的货币。明代白银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在逐渐得到国家事实认可以后,才向全国展开的。 白银货币化是有社会经济基础的。唐代以前由于白银数量稀少,使用范围因此非常狭窄,随着白银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产量的提高,白银的使用获得重要的突破。在中唐时期,白银在民间就有了普遍使用的迹象了,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商品经济发展高潮到来之际,白银的使用发展为白银货币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宋代银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使白银逐步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拥有的商品。当时政府应对白银使用采取宽容的政策,白银虽然还不是法定货币,但其货币职能已不断增强。 到了北宋时期,白银通过贸易渠道外流加剧白银短缺,银价高涨,直接制约和阻碍白银作为普通货币流通,白银发展的进程缓慢下来。明朝统一之后,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控制,长期推行海禁政策,但民间的海外贸易还是屡禁不止,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改变了当时白银不足的情况。另外,伴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深入“重钱轻银”的思想开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重钱轻银”论的风行一方面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程度之深,另一方面揭示了以白银为代表的“货币权力“和以铜钱等传统货币为代表的”政治权力“的冲突。以白银取代铜钱将使中央政府失去发行货币的特权,国家会失去对财政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从民间发展起来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明代政府的政策是被动的,与现实脱节,丧失了对财政的控制,因此后来政府的财政危机一直非常严重。货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交换媒介与之相适应,政府应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明代政府在”重钱轻银”的思想的影响下,被动的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白银货币化对经济、政治、社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在经济上,动摇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并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市场上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国外的白银流入为工商业的资本累积提供了条件,有力地推动晚明工商业发展。与此同时,使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中国的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在繁荣的商业经济的刺激下,城市迅速繁荣发展,以东南沿海为中心陆续兴起了一些新的城市。白银流入不仅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 正如如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白银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刺激了商业投资,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记录整理稿,仅供学习,切勿传播) 我想这么一个简短时间,我想谈四个看法。 一、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 第一个就是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或者全球经济内在的失衡。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是讲“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但是你要理解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首先要理解全球高货币化现象。现在全球的高货币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非常非常严重的。我给它起了个名词,就是全球经济的内在失衡。最近我写了一些文章,这个失衡最突出的一个表现,通常我们讲是全球经济失衡。 (一)美欧的三个失衡 我经常去美国、去欧洲,美国和欧洲人他们通常谈三个失衡。一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比如纳嘉德最近讲还有三速之说,有三个速度,创作一些新名词,过去是两个速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比发达国家高,其实这个现象不是新出现的现象,大体上从90年就开始了,2000年之后现象更加突出。第二个失衡,他们认为是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这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理由。所以你们要调节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第三个失衡,他们讲是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的失衡,一些国家是高债务,一些国家是高债权,这个矛头也是指向中国的,要求中国要调整。这10年来美国和中国经济政策交流的问题,不就这两个失衡。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失衡是表面现象,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不在这个地方,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在哪里呢? (二)全球经济的三个失衡 第一个核心失衡,就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严重背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完全脱节,他们之间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是全球经济40多年来最重大的失衡,其他所有的失衡都是这个失衡的后果。所以这个失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这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一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B.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为突出。C.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D.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B.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方式。C.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D.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B.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内生型。C.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D.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节重点 中国货币发展历程,世界货币体系形成过程。 本节难点 白银货币化的影响;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知识概要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过程 1. 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等。(十贝为一朋) 2. 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铲形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鬼脸钱)等铜铸币。 4. 秦朝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钱作为通用的样式,后被长期沿用。 5. 历代王朝都大量铸造铜钱。从秦朝到隋朝,铜钱都标注重量,唐朝“开元通宝”开创“通宝”或“元宝”的命名,宋代开始,新铸铜钱上铸印年号。 使用铜钱的不足: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多有囤积或熔铸器皿,导致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需要,出现“钱荒”。 6. 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作为铺币,与铜钱兼行。 7. 元朝把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问题:滥印纸钞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8. 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9.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规律: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 10. 晚清光绪时期,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11.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美英等国竞相采用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的办法转嫁危机,美国还实行白银政策,提高银价,这些都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由四大银行发行钞票——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把白银收为国有。 结果:后来由于日本侵华和国民党发动内战,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2. 1948年后,国民政府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都遭到失败。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13.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于石家庄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建国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坚持经济发行、计划发行和集中统一原则,至今共发行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1)背景:解放战争顺利进行,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各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体系的凌乱庞杂;国统区货币体系的瓦解。 (2)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背景: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2)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先后采用。 (3)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4)内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5)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6)动摇: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黄金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流通量大减。 (7)崩溃:1929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英国、法国和美国各自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 (1)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关系日益动荡和混乱,加剧了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本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2012年渣打银行发布的报告,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M2(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2011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过去5年,中国的M2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M2/GDP已达到189%。 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2,亦称高能货币。它是由(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组成的。其中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2是监测、预测未来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M2的增速,理论上应该等于GDP加上CPI的增速,这样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相适应。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长速度一直大于GDP+CPI的增长幅度。按照弗雷德曼的理论,货币的供给速度,大于GDP+CPI的速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速大于GDP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发生吗?当M2增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M2增速大于GDP增速的部分,到底到那里去了? 驱动M2增长的原因 推知中国M2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种可能是中国财政系统是以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公众的新增贷款量大和中央银行新增外汇储备多,即商业银行放贷多、结汇量大所以中国比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政系统更趋向于产生较多的M2。银行收取存款和借出资金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M2。在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出于“保增长”与维稳需求,推出极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并且致力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遗憾的是,在保增长的名义下,信贷一发不可收拾,银行放贷与地方财政扩张近乎失控,最终形成天量的地方融资平台,为金融业与宏观经济埋下沉重祸根。中国的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它国家迥异的金融制度,基础其核心是政府部门对银行体系的有效控制和居民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这意味着不理解中国经济改革背景之下政府部门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三者之间存在的十分特殊的互补关系,就不可能顿悟内部货币扩张何以具有与外部货币如此大相径庭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以及推动货币化的激励机制进而也就无法破解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货币化高差,绝非多少个百分点货币化指数的数量差异,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金融制度内涵。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弱,民众的安全感很弱,更多时候只有通过个人的储蓄,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居民把获得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存入银行,形成银行存款,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从这一点看,只要居民存款增长的比率大于GDP的增长比率,就可能实现M2增速大于GDP的增长速度。另外,居民的财富主要通过货币的方式进行保存,通过各种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保存的比较少。这个导致中国M2/GDP的比率过高,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比率。在转轨时期的中国由于制度转型市场发育和金融经济条件等基本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市场化改革推进深入,由货币深化过渡到金融深化阶段下,金融体系效率偏低,金融结构不完善,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运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而再究其原因,可以看到,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各地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商品生产和造城活动,新增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需求巨大。美国早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中服务业占比高,发展服务业是不需要太多贷款支持的。以房地产贷款为例。在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化- 非国家法令

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 2006-05-31 万明 中国经济史论坛扫校 打印自: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0111865221.html,/article.php/8574 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 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第三章第一节 万明 论著选载83 第三章: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 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 在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和世风大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然而,关注晚明社会实态,就会注意到,一方面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明代史籍,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中,惟见“钞法”和“钱法”,并不见白银,或者说“银法”。这说明了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也就没有制度可言。由此可见,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又是历史上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现象。考诸明代社会现实,白银问题作为晚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引起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三人无一例外,都提出了“废银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梁方仲、清水泰次、博克塞(C.R.Boxer)等中外学者,从赋役制度与国际贸易的角度①,彭信威、加藤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梁方仲上世纪30年代关于明代一条鞭法的系列论文,《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岭南学报》第12卷,第1期,1952年;《明代国际贸易于银的输出入》一文,《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6卷,第2期1939年;[日]清水泰次《明代に於ける租税银纳の彂逹》一文,《東洋学报》20卷3期,1935年;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0—1640,Lisbon,1959. 杨联陞(Lien-sheng Yang)等从货币史的视角①,均对白银有所论述,展开了卓越的研究,他们精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至今令人瞩目。80年代以后,对货币沿革进行系统研究的,有叶世昌、格拉汉(Richard von Glahn)等中外学者②;对外国白银流入中国及其世界影响进行考察的,主要有全汉昇、艾维泗(Willion S.Atwell)、弗林(Dennis O.Flynn)和吉拉尔德兹(Arturo Giraldez)等中外学者。③其中对明代白银研究用功最多、成就也最卓著的是全汉昇,他对明代太仓银、国际白银流入,宋明银价变动,以及白银对北方边防及市场的影响,均有深入研究。④然而,明代白银从非法到合法的货币化过程及其时社会变迁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关系迄今未见专门研究。即使在我们的课题立项后,发现近年中外学术界特别关注白银问题,吴承明提出将“财政货币化”和“白银内流”作为16—17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因素,但是没有展开论证;⑤安德列·贡德·弗兰克总结以往

浅谈中国白银文化

一种被中国人称之为“银”的金属,于何时进入中国人的视线,并被深深地打上中国人的人文印迹,注入中国人的情思妙想,已无从考据。其源不显,其流则淼茫浩荡。银线、银衣、银冠、银饰、银杯、银盘、银针、银币、银印、银牌、银匣——等等,宛如银河繁星,其柔美的辉光已照耀华夏大地几千年,雕塑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审美意识,丰富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白银文化已历史地成为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人的富贵梦里,黄金若是太阳,白银就是月亮,缺一就不完美。比之黄金之金光灿灿,阴柔的银辉更多一分神秘、多一种遐想。于是,爱美的女人爱上了白银,爱女人也爱白银的男人就做出了更好看的银饰。银钗、银环、银鐲、银戒、银冠,把个女人打扮得更加妩媚动人。银饰照亮了女人的幸福,也为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史增添了独特的亮色。 究竟白银是一种贵金属,或富或贵的人们银花、银饰地遂了意,寻常百姓看在眼里,那感慨就沉入了心头。“咱家的姑娘、媳妇也要有!”随着这一声狮吼——中国大众的富贵梦就这样被点燃了。真是众志成城,无论是出于嫁妆、还是聘礼,总之,中国的女人宛如暴富,都有了自己整套的银饰品。这些关乎中国家庭面子、家长荣誉的银饰,自然地不厌其精,要款式、要工艺、要时尚、要花样翻新,更要有中国人的美情、美意。巨大的社会需求所汇成的压力,把个中国银匠逼着去体会、去学习、去创新。好在白银这种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稳定性,花丝、錾刻、镂雕、镶嵌、熔铸等工艺技法,在聪明智慧的中国工匠手中得以发明进而完善起来。“七珍八宝”、灵枝仙草、龙凤瑞兽、神仙佛祖、“福禄寿喜”、喜鹊登梅、蜂蝶恋花、鱼水和谐……等等,喻意富贵吉祥、欢乐美好的图案,或直白、或含蓄,被精妙地錾刻进中国的白银文化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