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佛教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教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临终者宁静安详的过渡到死亡,佛教和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特色,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信徒,其思想和理念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临终关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

2020-01-17
张载对佛教生死观的批判

张载对佛教生死观的批判张载(1020年-1077年),字择南,号二疏,晚号正蒙先生,北宋理学家,临安人。他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也是周敦颐、张栻并称为东南学派的创始人。张载出生于北宋初年,他的思想被誉为“宋代中期最富创造性的学说之一”,对儒学和佛学的批判尤其深刻。张载与欧阳修齐名,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载不仅对中国儒学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还对佛

2024-02-28
佛教教义:涅盘与轮回的观念

佛教教义:涅槃与轮回的观念在佛教教义中,涅槃和轮回是两个核心的概念,它们在佛教信徒的追求和修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涅槃象征着解脱和超越,而轮回则表示着无尽的循环和重生。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主义中生死观的核心,即通过涅槃解脱循环的轮回。涅槃,源自梵语“nirvana”,是佛教中最高境界的触摸。在佛教经典中,涅槃被描述为一种彻底解脱的境界,超越了苦

2024-02-28
生死观偈子原文

生死观偈子原文“诸方无云翳,四面皆清明。微风吹香气,众山静无声。今日大欢喜,舍却危脆身。无嗔亦无忧,宁不当欣庆?”这是一首出自《生死观》的偈子原文,是少林寺无色禅师在觉远大师圆寂时念诵的一首偈子。觉远大师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圆寂于一处荒山野岭中,无色禅师为他诵出了这首偈子。前四句写的是当时的自然环境,这样的自然环境是清净的;后四句写的是觉远大师圆寂时的内心

2024-02-28
生死观

如果说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切要问题的智慧反思,那么关于人之生死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核心。对生死问题的反思,从中可能获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领悟。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关于生死的讨论,不乏智者与睿者,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两大派别--儒道两家,都是围绕人生价值这一核心著书立说的人生哲学。并且儒、道两家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有着深沉的思考,且都有独到的见解,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对中

2024-02-07
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的生死观..

2024-02-07
佛教人生价值观概说

佛教人生价值观概说摘要:佛教传入中国,通过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没有衰退,呈现出佛教事业兴盛、信仰佛教的人数在不断增多的景观。本文通过对佛教教义中所阐发的人生价值观的研究 ,对佛教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主要理论内容进行了概述。本着吸取精华, 弃

2024-02-28
佛教生死观在灾后心理抚慰中的应用

佛教生死观在灾后心理抚慰中的应用【摘要】5.12地震给我们带来巨大伤痛,如何给生者心理安慰,除了科学的心理干预与治疗外,宗教的精神抚慰作用也可以利用起来。本文尝试用佛教生死观来引导人们了然生死问题,祈望逝者安息,生者坚强面对今后的生活。【关键词】佛教生死观;灾后心理人何以生,死后又会去向何处?这是自古以来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宗教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问题,在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从孔子的“未知生

2024-02-07
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的原理不生不灭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也称为“无生无灭”或“不生不灭法”。它是佛教对于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的一种解释。根据佛教的教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流转的,既不会从无到有地产生,也不会从有到无的消亡。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观念相悖,但通过对佛教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进一步解释不生不灭的原理。首先,不生不灭的原理可以从佛教对于生死观的见解来理解。佛教

2024-02-28
中日生死观

中日生死观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生死观是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它与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主张轮回转生,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折,因此对于死亡有着比较淡然的态度。道教强调阴阳和生死的循环,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

2024-02-2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死问题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生死问题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识,涵盖了超越生死、生死循环、生死观与自然观相结合以及生死教育与临终关怀等方面。一、超越生死,追求永恒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并非只是肉体生命,还包括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因此,人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永恒。这种思想体现在道家、儒家等众多学派中。道家学派强调“

2024-02-28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汤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观念2019-04-20 05:00 来源:中山国学堂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儒家的生死观: 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儒家生死观的

2024-02-28
张载对佛教生死观的批判

张载对佛教生死观的批判张载是宋代儒学大师,对佛教生死观进行了批判,认为佛教的生死观存在着种种问题。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佛教的轮回观念和对生死的消极态度上。张载对佛教的轮回观念进行了批判。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中不断转世,通过修行解脱生死的苦难。而张载认为这种观念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表现。他认为人应该珍惜当下的生命,而不是逃离生死的苦难。他认为佛教的轮回

2024-02-28
比较儒道释的生死观

2007.12(中旬刊)儒家、道家、道教、佛教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它们之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和人生宗教,即使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它们的张力依然存在,体现在每一个国人的思想和行动上,融入国人的血脉之中。一、一、儒道释的生死观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心思想是“仁”,而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要“践仁”。儒家认为,人的本质是仁,

2024-02-07
一句话总结儒、释、道、基督的生死观,哪个教派更高级?

一句话总结儒、释、道、基督的生死观,哪个教派更高级?儒家生死观:重视今生孔子曾回答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儒家的生死观是重视生的价值,回避死亡之后的事。儒家认为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任何想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塑造。通

2024-02-28
论宗教的生死观

导论早在此400多年前,《从哈姆雷特》曾说:“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其实自人类有生以来,就一直在思索着生与死的问题。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是什么,他总想到自已的死亡。人有生有死,因而生有人生,人的诞生与死亡是分不开的。生意味深长,但死并不逊于生;生是一个奇迹,而死亡却是一个谜?因为人类至今仍无法了解死亡的真面目。人作为希图超越

2024-02-28
中西方对生死观的差异

中西方对生死观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生死观存在一些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对生死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持有生死有命的观念,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们无法改变。因此,在面临死亡时,中国人通常比较接受,甚至带着一种宿命感。此外,中国文化强调传统的家族观念,人们认为死后对家族的贡献和尊严是重要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

2024-02-28
(生死观)

(生死观)

2024-02-07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佛教的“灵魂不灭、轮回转生”的生死观是指生命主体(灵魂)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流转、生生不息,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生命的结束。轮回转生是基于自然节律和宇宙循环的想象。以这一观念观照生与死,就会发现,死亡不再是个体生命的终结,而是为个体生命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相关才子以毕业论文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