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概述

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概述

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概述
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概述

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概述

摘要:文章概述了鱼类多倍体育种的历史与方法,旨在为读者系统介绍鱼类的多倍体育种,充分认识鱼类的多倍体育种方法。

关键词:育种鱼类育种多倍体

育种的目标是改良品种的依据,是育种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育种的总体目标是高产、稳产、优质和低消耗。但随者渔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对鱼类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丰产,又要稳产;既要有高的产量,又要有好的质量;既要能适应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又要能适应本地区的饲养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水平。

鱼类育种的方法有许多种,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体细胞杂交、基因转移技术,以及多倍体育种等方法。多倍体育种就是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

1 多倍体己多倍体种类

所谓多倍体,就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根据多倍体产生的方法,可分为天然多倍体和人工多倍体。根据染色体组的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两种。由相同来源染色体组成的多倍体称为同源多倍体,即同源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个物种。而由不同来源染色体,即染色体来源于不同物种组成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分为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

2 多倍体产生的机制

总的来说,多倍体是由于细胞内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染色体加倍则是通过卵子第二极体的保留或受精卵早起有丝分裂的抑制而实现。根据鱼类受精细胞学的研究,鱼类精子进入卵细胞的时间是在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受精后放出第二极体。如果卵子受精后由于受到各种理化因子刺激而不排出第二极体,即他们没有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所谓的二倍体卵核,然后与单倍体精核结合而形成三倍体受精卵。如果受精卵的第一次有丝分裂受到抑制,则产生四倍体。

3 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简史

3.1 国外对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关于人工诱导鱼类多倍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据文献记载,1943年,Makino与Ojima就曾以鲤鱼为材料来了解人工诱导动物多倍体的机制。他们将产卵后5~10min的鲤鱼受精卵在0.5~3℃低温下放置10~30min。经过细胞学观察,这样处理后抑制了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果导致本来要成为第二极体的单倍染色体组被保留了下来,促使卵子染色体的加倍,从而导致二倍体卵核的产生。于是他们提出:如果二倍体卵核与单倍体精核结合可能形成三倍体合子并进而产生三倍体个体。这一实验为后来诱导鱼类多倍体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报道,真正成功诱导了鱼类多倍体的是Swarup,他用低温成功诱导三棘刺鱼获得三倍体,并且饲养到性成熟。从此以后,诱导鱼类多倍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兴趣,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在三棘刺鱼、鲽、鲤鱼、尼罗罗非鱼、虹鳟、大西洋鲑、泥鳅、草鱼、斑点叉尾鮰和鳙等30多种鱼类诱导多倍体获得成功,有的已开始用于生产,并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3.2 国内对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我国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首次报道用理化方法诱导草鱼三倍体和四倍体获得成功。接着,又在鲤鱼、鲢、虹鳟、鳙、白鲫等近20种鱼类获得三倍体和四倍体试验鱼。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鱼类多倍体研究进展较快,且开始进入实用性阶段。

4 诱导多倍体鱼类的方法

天然多倍体鱼类的存在,让人们开始用人为的处理而产生多倍体鱼类,即人工多倍体。多倍体的产生需要卵子第二极体的保留或受精卵早期有丝分裂的抑制。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三种。

4.1 生物学方法

4.1.1 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一般是指在分类学上物种以上分类单位的个体之间交配。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可以把不同种、属的特征、特性

结合起来,突破种属界限,扩大遗传变异,从而创造新的变异类型或新物种。

鱼类的远缘杂交,尤其是鲤科鱼类不同亚种之间的杂交,往往可以产生多倍体。1978年,Marian最早发现用草鱼做母本、鳙做父本之间的杂交后代是三倍体,但是对该杂种三倍体中额外的单倍体染色体组的来源并不清楚。1987年,刘思阳也证实了草鲂杂种是异源三倍体,其中草鱼提供了两套染色体,三角鲂提供了一套染色体。并推测草鲂杂种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受精过程中卵子核内有丝分裂或第二极体的保留。除了鲤科鱼类不同亚种之间的杂交外,其他鱼类的远缘杂交同样可以产生多倍体。

4.1.2 核移植

1982年,陆仁厚等用四倍化的草鱼培养细胞核作为工体移植到泥鳅的去核卵内,曾获得心跳期的四倍体胚胎。如能对这一技术作进一步的改善,它很可能是诱导鱼类四倍体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4.1.3 细胞融合

应用细胞融合技术,诱导鱼类囊胚细胞与囊胚细胞、囊胚细胞与未受精卵、囊胚细胞与受精卵或受精卵与受精卵之间的细胞融合,在理论上应该产生三倍体或是四倍体。

4.2 物理学方法

4.2.1 温度处理

温度处理,又叫温度休克,包括热休克和冷休克。对每一种鱼类来说,进行温度处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定处理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处理温度的高低。有研究表明,温度休克敏感性的差异既与遗传背景有关,也与卵子成熟度有关。温度处理是最简便的处理方法,无需专门的设备,处理效果又好,可以被广泛的应用。

4.2.2 静水压处理

静水压处理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诱导鱼类多倍体的方法。1981年,Streisinger等成功用静水压阻止第二极体排除,并用这种处理与乙醚相结合阻止第一次有丝分裂而产生纯合二倍体雌核发育斑马鱼。后来,楼允东等用静水压诱导杂合二倍体雌核发育与三倍体虹鳟也获得了成功。虽然应用静水压处理比温度休克复杂,需要专门的设备,如水压机,但处理的最佳条件易于掌握,处理程序易于标准化,且对胚胎的损伤比温度休克小。因此,静水压处理是进行鱼类染色

体组操作的有效方法。

4.2.3 电休克

1993年,T eskeredjic等用热休克和电休克相结合的方法诱导银大马哈鱼三倍体成功。

4.3 化学方法

4.3.1 细胞松弛素B

细胞松弛素是真菌半知菌纲某些菌种的代谢产物。细胞松弛素对于活细胞具有干扰细胞质分裂的特殊效应。据报道,Refstie等将受精卵置于细胞松弛素B 后产生了多倍体与二倍体嵌合体虹鳟和大西洋鲑。国内也有不少应用细胞松弛素B诱导软体动物多倍体的研究报道,但为用于鱼类的多倍体育种研究。

4.3.2 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秋水仙属秋水仙的器官中提取的一种植物碱,毒性极强,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来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丝的形成。1979年,Smith等曾报道将第一次卵裂前的受精卵置于0.01%的秋水仙素后产生了类似的多倍体与二倍体嵌合体美洲红点鲑。

4.3.3 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融合剂。1986年,Ueda等用聚乙二醇处理过的虹鳟精子与卵子受精,结果得到高比例的三倍体虹鳟胚胎。

5 多倍体鱼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目前,多倍体鱼类可以用来控制过度繁殖、增加幼鱼生长速度、延长成鱼寿命以及促进生长等方面。

5.1 控制过度繁殖

三倍体鱼类幼鱼奇数染色体组将导致减数分裂的瓦解以及性腺发育的衰退或非整倍体配子的产生而出现不育。而三倍体鱼类的不育性可用于控制种群。

5.2 提高生长速度

从水产养殖的角度出发,人工诱导三倍体是寄希望于三倍体的生长速度比二倍体的快。

5.2.1 幼鱼期

1979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报道过草鱼三倍体在鱼种期比二倍

体增长70.4%,草团杂种多倍体比杂种二倍体生长快60%左右。杨兴棋等也有相关相应的报道。但也有报道三倍体幼鱼并不比二倍体生长快的研究。

5.2.2 成熟期

研究发现,在性成熟时,三倍体普遍比二倍体生长快。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三倍体的不育性,这样在二倍体中用来促进性成熟的能量在三倍体中则用来促进体细胞的生长导致。1994年,Kim等比较了二倍体与三倍体泥鳅的生长速率,发现最初2个月,其生长速度是一样的,随后三倍体的平均体重略有增加,到4~5月以后,两者的生长速度则有明显差异,三倍体泥鳅比二倍体生长快。

5.3 延长鱼类寿命

对于生殖后变终其一生的鱼类来说,三倍体鱼类幼鱼丧失了生殖机能,可以跨年生长,因此可以做到全年上市,经营稳定。

6 鱼类多倍体研究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三倍体鱼类对控制过度繁殖、提高生长速度、延长鱼类寿命等方面都是有效的,因此三倍体研究可以作为一种培育鱼类新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开展鱼类多倍体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大致集中于多倍体诱导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三倍体的杂种化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马涛等.热休克诱导虹鳟四倍体[J].水生生物学报.1987,11(4):329-336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草鱼、团鱼人工诱导多倍体的研究[J].遗传学报.1979,6(1):77

[3] 刘思阳.三倍体草鲂杂种及其双亲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87,11(1):52-58

[4] Makino,S.&Y.Ojima.Cytologia(T okyo).1943,13:55-60

[5] Swarup,H.Nature.1956,178:1124-1125

[6] Swarup,H.J.Genet.1959,56:129-142

[7] Marian,T.et al.Apuaculture Hungarica.1978,I:44-50

[8] Ueda,T.et al.Proc.Japan Acad.1986,62B:161-164

[9] 陆仁厚等.四倍化草鱼细胞株的获得、特性、和核移植实验的初步试探[J].遗传学报.1982,9(5) :381-388

[10] 李群等.人工诱导鱼类三倍体的实验[J].动物学杂志.1991(5):10-11

[11] 范兆廷等.鱼类中的多倍体[J].动物学杂志.1990,20(3):52-57

[12] 楼允东.国外对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4,8(4):343-356

[13] 楼允东.中国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J].水产学报.1989,13(1):93-100

[14] 洪云汉.热休克诱导鳙鱼四倍体的研究[J].动物学报.1990,36(1):70-75

[15] 桂建芳等.人工三倍体水晶彩鲫的性腺发育[J].动物学报.1991,37(3):297-304

[16] 常建波等.国外鱼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新进展[J].国外水产.1995(2):1-6

[17] Kim,D.S.et al.Aquaculture.1994,120(3~4):263-270

[18] Streisinger,G.et al.Nature.1981,291:293-296

[19] Smith,L.T.et al.Prog.Fish-Cult.1979,41(2):86-88

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但是有时候微生物育种也不是单一的一种方法,有的是需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本文将各种微生物育种技术进行总结和细致分析。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1.常规育种 常规育种是以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自发突变为基础,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一般情况下,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以及校正酶系的校正作用和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诱导修复等作用,发生自然突变的几率特别低,一般为106~1010/BP,而且用于工业生产的菌株的性状往往由单一或少数基因控制,所以常规育种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通过常规育种提高菌种生产能力、筛选高产菌株的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规育种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纯化、复壮、稳定菌种。 2. 诱变育种 1927年MI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基因突变之后人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 也能诱导基因突变,并逐渐弄清了一些诱变因素的机理,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育种需要,有目的地使用诱变因素,可使菌株的基因发生突变以改良其生产性状.凡能诱发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被称为诱变剂。根据诱变剂的不同可以将诱变育种的方法分为:有物理因子诱变育种和化学因子诱变育种。,前者包括激光、X-射线、"r-射线、快中子等)后者主要是烷化剂(包括EMS、EI、NMU、DES、MNNG、NTG等),天然碱基类似物,亚硝酸和氯化锂在物理诱变因素中,紫外线比较有效、适用、安全,其他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具有穿透力,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化学诱变剂的突变率通常要比电离辐射的高,并且十分经济,但这些物质大多是致癌剂,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多种诱变剂的诱变效果、作用时间、方法都已基本确定,人们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各种诱变剂,以达到预期的育种效果. 2.1物理因子诱变 2.1.1 UV 所有传统的物理诱变手段中,使用得最为普遍的就是紫外线辐照,它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对于紫外线的的作用有很多解释,但研究最清楚的是它可引起DNA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可使DNA分子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的出现会减弱氢键的作用,引起双键结构变形,就可能影响胸腺嘧啶(T)和腺嘌呤(A)的正常配对,破坏了腺嘌呤的正常掺人,复制就在这一点上突然停止或错误地进行。如果错误地进行复制,且在新形成的链上有一个改变了的碱基次序,则在随后的复制过程中,碱基次序已改变的DNA链照常进行复制,产生了一个在两条链上碱基次序都是错误的分子而引起突变归J。利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可选育出大量产量高,活性强的菌种,由于其设备简单,诱变效率高,操作安全而被广泛应用。白兰芳等用紫外线单因子处理、光复活处理西罗莫司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得到了一正变株UV-8-61,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倍。近些年来紫外线作为一种基本的诱变因子,也常常和其他一些诱变因子联合作用于微生物而提高诱变效果。胡永兰等用UV和DES(硫酸二乙酯)复合处理梧宁霉素产生菌,得到一株较高的突变株,效价比出发菌株提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 最四足动物大的特点是行走和奔跑。 一般四肢动物的行动规律有这样的方式,以马为例,开始起步时如果是右前足先向前开步,对角线的左足就会跟着向前走,接着是左前足向前走,再就是右足跟着向前走,这样就完成一个循环。 接着又是另一次右前足向前,左后足跟着向前,左前足向前,右后足跟着,继续循环下去,就形成一个行走的运动。我们在画马的行走动作时,要注意身体的重心是放在三只稳定地站在地上的脚所构成的三角形内。 马除了走步外,还有小跑、快跑、奔跑等方式,各种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的。 下面我们再把每种步法列出动作分析图,以便能从形象上了解马的动作规律。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 1.马的慢走动作规律 以上是马的一般走路的四肢运动规律。它的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一般慢走每一个完步大约一秒半钟的时间,也可慢些或快些,根据规定情景而定。慢走的动作,腿向前运动时不易抬得较高。如果走快步,可以提高些。 前肢和后腿运动时的关节屈曲方向是相反的,前肢腕部向后弯,后肢跟部向前弯。 走路时头部动作要配合,前足跨出时头点下,前足着地时头抬起。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 2.马的小跑动作规律 马的小跑是属于一种轻快地走步动作,四肢的运动规律基本上也是对角线交换的步法。与慢走稍为不同的是,对角线的两足是同时离地、同时落地。四足向前运动时要提得高,特别是前足可提的较高些。身躯前进时要有弹跳感,队较量足运动成垂直线时身躯最高,成倾斜线时身躯最低。 动作节奏是四足落地、离地时快,运动过程是两头快中间慢。 大多数兽类的小跑都是这种对角线两足同起同落的不法。但也有些兽类,如骆驼和象等的小跑是采用一种“溜蹄”步法,行走时,身躯向两侧作大幅度的倾摆摇动。 “溜蹄”步法,同样给人以轻快弹跳的感觉。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 3.马的大跑动作规律 这种大跑的步伐不用对角线的步法,而是左前有前,左后右后交换的步法,即前两足和后足的交换。前进时身躯的前后部有上下跷动的感觉,这种大跑的步法,步子跨出的幅度较大,第一个起点与第二个落点之间的距离可达一个多的体长,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两个完步。 4.马的奔跑动作规律 奔跑是最快的一种步伐,运动方式也是两前足和两后足交换的步法。四足运动充满着弹力,给人以蹦跳出去的感觉。迈出步子的距离更大,并且常常只有一只脚与地面接触,甚至全部腾空,每个循环步伐之间落地点的距离可达身体三、四倍的长度。 马奔跑的速度相当快,时速可达50哩,一秒钟可跑三个完步。 拍一格为中速,拍两格为慢速。有在空中飞奔的感觉。 八张为一个循环动作,一秒钟跑三个完步。(1)(5)为原画(1)(9)头收(5)头略向前冲。 四足动物的运动规律 5.爪类动物走路动作规律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973项目申报书——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 种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桂建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

一、研究内容 基于拟解决的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策略和理论基础以及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集中在鱼类主要经济性状如生殖、生长、抗性的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方面,重点解析这些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开拓关键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鱼类生殖基因调控网络及其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采用基因转移、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等技术,配合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和免疫荧光定位等方法,重点解析鱼类生殖质(germ plasm)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重要生殖调控基因在鱼类卵母细胞成熟和卵-胚转换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探讨鱼类配子发生过程中双亲特异性甲基化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及其调控网络;通过大规模RFLP分析等呈现技术,筛选雌雄个体间性别特异的DNA片段标记,进而通过Genomic Walking克隆分离与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揭示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筛选鉴定出可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性别特异表达基因和分子标记;开拓生殖调控基因和分子标记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2)鱼类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采用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免疫荧光定位以及组织碎片灌流和细胞孵育等在体和离体研究等技术,重点解析鱼类下丘脑/垂体控制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鱼类性成熟和生长的相互协调及其调控机理;探讨脑肠肽/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及其对鱼类生长的调控机制;揭示卵泡抑素等抑肌素相关基因在调控鱼类肌肉细胞增殖和鱼肉蛋白/脂肪平衡的作用机理;研制可控不育性转卵泡抑素等基因的转基因鱼品系;阐明鱼类个体大小调控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规律;开拓生长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标记尤其是主控基因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3)鱼类抗性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利用我们自主建立的分离鱼类抗病毒基因的细胞模型,重点解析鱼类干扰素系统和抗菌肽基因的调控网络和抗病作用机理;揭示重要鱼类病原与宿主免疫系

鱼类对高密度环境的适应

鱼类对高密度环境的适应 张廷军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杨振才孙儒泳 (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石家庄050016)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81) 提 要 在单位水体中,鱼类个体数量增加对鱼体本身是一种胁迫,并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和行为的适应变化。作者根据有关资料,认为鱼类对胁迫的适应反应从神经内分泌活动变化开始,使血液中皮质醇浓度升高,加强了糖异生作用,显示出低血糖和抗病能力降低。高密度对鱼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相互间争斗行为频率下降。生理功能的调节需消耗大量能量,因而影响了鱼的生长。 关键词 密度 胁迫 适应 鱼类 The Acclimation of Fishes to High Stocking Density ZHAN G T ing-jun(Inst itute of Zo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80) YANG Zhen-cai(Depart ment of Biology,Hebei N ormal U niversity, Shijiazhuang050016) SUN Ru-y ong(Depart ment of Biology,Beijing Normal U niverstity, Beijing100081) Abstract In crease of fish number s in a certain unit o f w ater body is a kind of stress to the fish itself,w hich causes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reaction of the fish to adpapt to the change.Based on relev ant data,the author s think that the reaction starts fro m ner vous endocrine activity,w hich leads to the variations of blood co mponents,show ing the declining of disease-resistance ability.Impact of high density on fish behaviour is show n by the decrease of fig hting behar io ur oceurence among fish.Adjustm ent o f physiolog ical function needs to co nsum e a g reat deal of energy,resulting in the inhibitio n of fish gr ow th. Key words Density Stress Adaptatio n Fishes 在鱼类养殖中,增加放养密度是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的有效措施,但个体生长速度减慢,这是鱼对高密度环境的适应。个体密度增加作为胁迫(str ess)会引起动物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即适应性综合症,又称应激反应。有关鱼类在密养环境下的适应性反应,国内的研究资料较少,探讨鱼类在高密度环境下的适应机制,有助于在养鱼生产实践

动画运动规律

1.在动画运动规律技巧方面美国与日本动画的区别 在技巧方面,非常充分的运用了传统的动画表现手法,展现各类物体的物理现象,我们常常称其为运动规律。弹性运动,曲线运动,预备和缓冲运动。美国动画片被当做艺术品和经典作品来完成,多为电影大片,制作周期长,品质优良。在运动规律方面,日本动画制作张数仅为美国动画的五分之一。常常“停格”。因此,日本动画大量运用大量摄影技巧来弥补运动方面的不足,日本动画多为电视动画,周期短,产量大。 2.什么是动画设计稿 设计师根据分镜头台本的构图人物造型比例以及场景样稿画设计稿,设计稿最主要的任务是统一背景和人物的透视。 3.什么是动漫 动漫是由“cartoon”包括两方面内容,动画和漫画,静止不动的称为漫画,像电影一样会动的称之为动画 4.视觉残留(名词解释) 物体在移动前其影像在人眼的视网膜上会有八分之一秒左右的停留,如果这个物体形象的动作每三格动一下,观者看到的就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运动的画面。 4.画运动规律的专用设备叫“透台”又叫“拷贝台” 5.动画专用纸有三个定位孔,叫做“动画纸”用“定位尺”来固定 6.动画线条绘制标准“准,挺,匀,活” 7.日文的“中割”也称之为“动画”,即运动物体关键动态之间呈渐变过程的,已构成一个形体的画,对一个单一的动作而言,两头极限的两张叫做原画,中间的画面就叫做中间画8.动画中有哪几种变形 主要有四类变形(1)荒诞变形(2)弹性运动变形(3)预备和缓冲变形(4)阻力变形 9.什么是弹性运动变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物理学上称之为弹性,当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时就成生了变形,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想,当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10.预备和缓冲变形 预备动作是指动画角色在同某一方向运动前呈现的一个反方向动作,加了物体的夸张,缓冲室物体受到惯性的影响,一时止不住而产生的物理现象,也会引起物体的变形,预备和缓冲引起的变形和夸张是动画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技巧,目的是使动画片更具有戏剧性。 11.阻力变形 物体受到阻力和离心力时也会变形,阻力变形会使动作充满力度 12.什么是转面 转面就是绘制角色或物体的朝向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运动规律中最基本的技法 13.头部转面要点 用十字线(眼线和中线)表示头部的朝向,用一个圆球概括头部形状来绘制转面,首先要注意角色自身的结构,在转面过程中基本保持角色结构不变。同时要注意两种透视关系:即切割的距离和造型的透视。 14.自然转面法 绘制转面时,还有一些技巧需要注意,才能使转面过程自然生动,称为自然转面法,如果眼神与头部同步运动,那么画出的效果就很机械,绘制转面时,可以让眼神先与头部运动,或者滞后,同时配合抬头——低头的过程,使转面呈现出弧线效果,都是自然转面常用的技巧。 15.表情绘制 表情主要通过口型和五官运动来表示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王玲琼 (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分子标记随之出现并且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介绍了分子标记育种在玉米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杂种优势群划分、优良品种的获得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SSR AFLP 分子标记玉米育种 1.序言 在学习《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课程中,认识到了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重要性,但具体内容仍不了解,所以通过查阅文献增进对分子标记的了解,并将了解的内容进一步整理,写了这篇读书报告。分子标记直接表现在DNA水平上,是一种在分子遗传学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技术。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 是世界三大作物之一。但是由于对玉米中许多性状的遗传机制缺乏了解, 从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善, 阻碍了玉米育种工作的进程。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作物育种研究各个领域的发展。 2.分子标记概述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也同样得到非常迅速发展。根据分子标记所依赖的的生物技术的不同,分子标记经历了三代的变化。1974,Graz- dicker 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形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利用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断的差异,首创了DNA分子标记,即第一代分子标记——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第一代分子标记主要是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1982 年Hamade发现第2 代DNA 分子标记——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sequence repeat,SSR)。第2代分子标记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建立。1990年Williams和welsh 等人发明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任意引物PCR(arbitrary primer PCR,AP-PCR)。1991 年Adams 等建立了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 cetag,EST)标记技术。1993 年Zabeau 和Vos 合作发明了扩展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AFLP)。1994 年Ziekiewicz 等发明了简单重复间序列标记(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1998 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第3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X 高 文(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综述了鱼类染色体在核型和显带技术研究及多倍体技术研究方面的概况和新进展. 关键词:鱼类;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显带;多倍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Q 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11(2005)01-0015-03 全世界现存鱼类有22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体现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在脊椎动物中,鱼类的染色体较小,数目偏多,研究工作难度较大,进展较为缓慢,但鱼类与人类生产、生活休戚相关.保护鱼类资源,进一步开发鱼类资源,发展鱼类养殖业造福人类,对其染色体的研究必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在鱼类染色体核型、带型及染色体组多倍体研究方面成果及新进展做一概述. 1 核型研究 早期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由于方法上的限制,进展缓慢.椐不完全统计,截至1980年,报道染色体核型的鱼类有1076种,到1985年已增加到1600余种[1].人们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近些年发展较快, 仍偏重于核型分析.到目前为止,已报道染色体核型的鱼类有2100种左右,约占总数的10%[1~ 9].这些有染色体记载的鱼类主要集中在鲤形目和鲈形目,每个目都有150种以上,且大多数为淡水鱼类. 2 显带技术研究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可以揭示染色体的精细结构,从而检测出同型染色体之间的细微结构区别,是染色体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染色体显带技术运用于鱼类染色体结构分析,推进了人们对鱼类遗传物质的深化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2.1 Ag-NORs 硝酸银特异地染色与NORs 结合的酸性蛋白,使该区域呈黑色.Ag-NORs 法应用于鱼类染色体研究中获得可靠的结果,成为研究鱼类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染色体进化的一个指标[2~8].多态性是动物染色体Ag-NORs 的一个重要特征.鱼类的Ag-NORs 一般只呈现数目多态和形态多态等2种表现形式,有些研究认为鱼类的这两种多态现象无个体特异性.因此关于Ag-NORs 的多态性一度被认为是rDNA 转录活性差异的反映,即有转录活性的NORs 方能被银染,失活的NORs 则不能被银染[9].然而,近几年有些研究表明,某些动物种内Ag-NORs 多态性的表现可能是遗传变异的产物,例如不同地理位置的红点鲑交配群的Ag-NORs 数目及分布多态的检测以及某些动物中Ag-NORs 数目及形态的个体特异性研究等文献都证实,Ag-NORs 多态性是可以遗传的[8]. 任修海等[8,10]对黄鳝进行了Ag-NORs 多态性及荧光显带的研究,发现黄鳝染色体Ag-NORs 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的数目多态、分布多态和形态多态现象.已证实黄鳝Ag-NORs 位置变化实质上是由于NORs 分布多态性,而不是Ag-NORs 的失活所致.Ag-NORs 多态性可以作为核型进化的指标来探讨近缘物种间或物种内不同地理居群间的关系.王蕊芳等[11]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鲫鱼染色体银染核仁组织者的比较,认为在鱼类进化中,随着NORs 增大和数目的增加,DNA 和rDNA 数量也随之增 第17卷第1期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2月 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Vol 117 No 11 F eb.2005 X 收稿日期:2004-12-03作者简介:高 文(1966-),女,讲师,福建福鼎人,现从事高校生物教学及研究.

分子标记在番茄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标记在番茄抗性育种中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RFLP RAPD SSA AFLP CAPS和SNP分子标记技术在番茄抗性育种上的应用,分析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分子标记;番茄;抗性;进展。 Molecular marker in tomato resistance breed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recent RFLP RAPD SSA AFLP CAPS and SNP in the application of tomato resistance breeding,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the focu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s; tomato; resistance; progress. 番茄既是蔬菜也是水果, 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对心血管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废物,增加免疫力。它也是营养师大力提倡的减肥食品。它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食物。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遗传标记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都是以基因表达的结果(表现型)为基础,是对基因的间接反映;而DNA分子标记则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与表型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能对各发育时期的个体、组织、器官甚至细胞作检测,既不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受基因表达与否的限制;数量丰富;遗传稳定;对生物体的影响表现“中性”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分子标记的所有这些特性,奠定了它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基础。本文在介绍一些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基础上,综述分子标记应用于番茄遗传育种研究的新进展,并就我国今后番茄分子育种主要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分子标记的介绍 分子标记的概念: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狭义分子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 在番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中使用的DNA分子标记主要涉及基于Southern杂交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RFLP)、基于PCR技术的DNA扩增方法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PD),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以及基于PCR与酶切相结合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切割扩增的多态性序列标记(CAP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等。 2.分子标记基本原理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基本原理是:植物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通过电泳将大小不同的酶切片段按照各自的长度分离,通过Southern吸印与标记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酶切片段的多态性,此方法稳定可靠。 RAPD(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是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利用随机引物对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多态性DNA片段,然后通过电泳检测片段的多态性,以此来诊断生物体内在基因排布与外在性状表现规律的技术。它基于PCR,无需预先知道DNA序列信息。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称SSR)又叫微卫DNA( microsatellite DNA)。所谓微卫星是由2~ 6bp的重复单位串联而成,一个微卫星长度一般小于100bp,不同品种或个体核心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但重复序列两端序列多是保守的单拷贝序列,通过PCR扩增其间的核心微卫星DNA序列,利用电泳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在每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 A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原理是把限制性酶切片段通过PCR反应进行扩增,再把扩增好的酶切片段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等高分辨率的分析胶电泳,最后检出片段的多态性。

动物分子育种及其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9-02-2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1A1204);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基金科研专项(2008HSYZX-SJ-07); 农业部鱼类生物育种实验室(2008NYBZS-07). 作者简介:池喜峰(198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鱼类育种研究.通讯作者:石连玉(1961-),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 鱼类传统育种从1865年孟德尔提出其遗传规 律至今已有143年的历史,传统育种技术在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技术上的滞后,超长的育种年限已经造成育种行业的许多瓶颈问题,然而问题的出现总伴随着该行业相关技术的革新,一门新型学科———动物分子育种技术正在悄然兴起,并展现出极大的活力与应用前景。动物分子育种(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 )是依据分子遗传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利用DNA 重组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来改良动物品种的新型学 科。狭义的分子育种仅指DNA 改组(DNAshuffling )[1] ;广义的分子育种则包括DNA 改组、DNA 改良和基因改组新技术等内容[2]。分子育种技术包括以分子 标记为主的基因组育种技术(Genome breeding )和基 因转移育种技术(Transgenic breeding),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不能创造变异,也不能在不同种间进行优良基因的传递,但转基因技术却能达到这个目标。两者的结合使得分子育种技术较传统的育种方法更能按照人的意愿快速进行物种改良,最近还开发了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子设计,以实现分子育种的最佳方法。本文就分子育种技术及其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1基因组育种 人及相关模式动物基因组研究的快速发展使 人们看到了基因组研究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中的巨 动物分子育种及其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池喜峰1,2,贾智英1,李池陶1,石连玉1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0; 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摘 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物的育种技术也在更新换代,新型的分子育种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 于各种动植物育种中,但在鱼类中起步较晚,然而发展却迅速,如目前已在遗传图谱构建、QTL 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分子育种的研究内容并结合当前科研动态介绍了其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分子育种;基因组育种;转基因育种;鱼类中图分类号:S963 文献标识吗:A 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ish breeding CHI Xi-feng 1,2,JIA Zhi-ying 1,LI Chi-tao 1,SHI Lian-yu 1 (1.Heilongjiang Riv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Harbin 150070,China; 2.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animal breeding technology has also been renewed.New types of molecular breeding technology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animal and plant breeding programs.But it's late in the fish,however,showed a rapid development speed.For example,in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QTL localiza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breeding.This review showed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molecular breeding and introduced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fish.Key words:molecular breeding;genome breeding;transgenic breeding;fish 文章编号:1005-3832(2009)02-0056-06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Vol.22,No.2Jun.2009 水产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FISHERIES

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第23卷 第4期2011年4月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V ol. 23, No. 4Apr., 2011 文章编号:1004-0374(2011)04-0394-08 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赵建华 1,2,3,杨德国1,2*,陈建武1,2,朱永久1,2,李 茜2,3,冯宪斌2,3,何勇凤1,2,吴兴兵1,2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 21408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荆州 434000;3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 430070) 摘 要:近年来,随着应激医学和动物应激生物学的发展,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该文阐述了应激的概念、鱼类应激的发生及危害,主要从生理、行为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鱼类应激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从苗种培育和改良、药物缓解、改善养殖环境、科学管理与规范化操作等方面介绍了相应的缓解措施。文章最后分析了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总结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状况,为其在水产健康养殖及鱼类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鱼类;应激;缓解;应用;生理;行为;监测 中图分类号:S917; Q959.405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the biology of ? sh stress ZHAO Jian-Hua 1,2,3, YANG De-Guo 1,2*, CHEN Jian-Wu 1,2, ZHU Yong-Jiu 1,2, LI Xi 2,3, FENG Xian-Bin 2,3, HE Yong-Feng 1,2, WU Xing-Bing 1,2 (1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Wuxi 21408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Jingzhou 434000, China; 3 College of Fisheri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ress medicine and the biology of animal st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biology of ? sh stres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oncept of stress, the occurrence and compromise of ? sh stress were expounded, and the recent techniques, methods on physiological, behavioral aspect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fish stress were mainly introduced. We then displayed the mitigation measures including larval rearing and improvement, pharmacologic remission,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scienti ? c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ed handling. Finally,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on ? sh stres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future prospec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biology of ? sh stress, and to provide basic reference for it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healthy aquaculture and ? sh conservation biology.Key words: ? sh; stress; mitigation; application; physiology; behavior; monitoring 收稿日期:2010-10-25; 修回日期:2011-01-18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0714090)*通讯作者:E-mail: yangdg@https://www.doczj.com/doc/ff7727390.html, 应激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适度的应激可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生物体心理、生理功能均有促进作用;而过度的应激往往会引发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行为的紊乱,导致各种疾病或亚疾病状况的出现。近年来,随着动物应 激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国际上对鱼类应激的研究也

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12.24

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高崇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动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基 因转移的研究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从转基因鱼的构建机理、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等方面,阐述了鱼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鱼类;基因转移;研究进展 鱼类是脊椎动物门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其怀卵量大,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易于操作和观察,易于培育和饲养,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良好试验动物。鱼又是人类的重要蛋白质来源,人们一直在寻求和培育生长快、饵料省、抗逆性强的养殖对象,基因工程技术为这一目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 近年来,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极具潜力的技术之一,转基因生物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起来。传统生物技术是借助自然选择或控制繁殖的方法进行物种内的基因改良,而转基因技术则是一种物种间的基因改良。1984 年中国科学院水产生物所朱作言等将小鼠金属螯合蛋白基因与调控序列和人生长激素基因的DNA 注射到鱼的受精卵核内,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转基因鱼,从而证明了外源基因可以在受体鱼内螯合、表达、促生长,并通过性腺传递给子代,建立了世界上首例转基因鱼模型[2]。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实验室先后展开了鱼类基因转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转基因鱼的研究成功展示了鱼类基因育种研究的广阔前景,并带来了多方面的潜在价值。 1 转基因鱼研究概况 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个体染色体上的过程称为转基因作用(transgenesis) ,所转移的基因即为转移基因(transgene),而含有转基因的鱼类称作转基因鱼(transgenic fish) [3]。鱼类基因转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1 转基因鱼的起步阶段 1984~1990 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导入技术的完善,鱼类基因及调控元件的克隆及基因和基因产物的检测技术等方面。 1.2 转基因鱼的发展阶段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优劣分析报告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区别 金玥 (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0812104) 摘要:本文就现在推广的三倍体育种和传统的二倍体育种在鱼体的身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血液理化指标及三种育种方法上做一比较,得出即使三倍体育种现在广泛推行但是它带来的各种后续问题并没有很好的研究解决,所以在我们大力支持三倍体育苗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传统的二倍体育苗,毕竟回归自然改善自然才是科技发展的真正体现.本文结论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三倍体二倍体育种 一.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定义: 三倍体是: ?定义1: 含有三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三倍体生物因难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故常不育。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2: 具有3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 ?定义3: 具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 ?定义4: 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 二倍体是: ?定义1: 含有两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雌、雄配子结合后发育而来的生物为二倍体。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2: 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 ?定义3: 含有两套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或个体。以2n表示。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

定义4: 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 二.成年二倍体鱼与三倍体鱼身体结构区别 1.外形 成年三倍体鲫鱼(图一) 成年二倍体鲫鱼(图二) 从图一和图二可见成年三倍体鲫鱼在体积上比成年二倍体鲫鱼要大,其鱼尾、腹鳍、背鳍和头部的大部分器官都比二倍体的鱼大。此外,三倍体鱼的腹部比二倍体体积要大,其背部肌肉比二倍体鱼要紧实。

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海淡水鱼类近5000种,其中海水鱼约占三分之二,淡水鱼约占三分之一,鱼类养殖种类数由60年代的十多种增加到目前的百种左右,养殖产量也得到相应提高。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种苗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Fish Breeding Technology Abstract:Freshwater fishes of the sea of nearly 5,000 species, of which about two-thirds of marine fish, freshwater fish account for about one-third of the number of types of fish farming dozen 1960s to the current hundred or so, aquaculture production also increased accordingly. Establishment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ystems and breeding fish breed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fish breeding seedling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is importa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ology and its current developments fish breeding,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in fish breeding overview discusses trends in fish breeding, fish breeding new varieties design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Fish; Breeding; Technology; Progress 近年来,我国的渔业产量和养殖规模一直居世界首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依然需要高效、优质、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纵观世界水产行业都因良种的突破性成果而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而水产养殖发达国家,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也都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所以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对鱼类进行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优质苗种,对促进水产养殖业向高产、优质、持续、健康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早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但直到公元1750年之后才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动物选种[2]。动植物育种的科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期建立起来[3]。所谓育种,就是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生物的遗传结构,以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遗传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大大扩大了生物遗传改良的范围,除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方法外[4,5],还发展了辐射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抗性育种、染色体工程以及基因工程等方法[6]。近年来,各种遗传育种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的遗传改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育出部分鱼类新品种。本文就鱼类遗传育种的方法及其发展动态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