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发表者:赵东奇1999人已访问

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则。而调理气机关键在调理三焦。其理如余在《杂病纲要》中所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司决渎,主行气。

据现今研究,三焦不畅,气滞血阻,气肿、血肿、出血;情志抑郁、胸闷、失眠、头痛;胸腹胀满,痰肿;小水不利、隆闭、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统属的脏腑出现的症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说。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

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脏取决于决渎也。

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

现收集专主升降的方剂:

1、柴胡、升麻、人参、当归、枳壳、陈皮;

2、柴胡、升麻、白术、获苓、陈皮、枳壳。

柴、升与陈、枳之间添加各脏的药物,可调各脏腑。

李东垣构方善用此法。

3、白僵蚕、蝉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此亦升降也,其与(1)的理一致。此方由杨栗山所创,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

降阴中之浊阴矣。

4、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天竺黄、远志、合欢花具有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功能。

肝胆火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山栀、龙胆草;

心肝火旺肾阴不足加黄芩、白芍、炒枣仁、夜交藤;

心胆虚怯加竹茹、枳实、半夏、获苓、郁金、浮小麦;阳明燥结加大黄、杏仁、桔梗;

胃不和加神曲、莱菔子、连翘、陈皮

5、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赤芍;

4、5两方可能是3方的加减,都具有升降气机的作用,用于耳聋、喉痹、沙哑、鼻渊等。

病例1:李某某女46岁干部

面色苍白,乏力,纳差。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脉虚弱舌质淡白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愚用李东垣方,调整脾阳升降之方:

人参12克灸甘草10克当归12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黄芪18克白术15克枳彀10克生姜二片为基本方加减,前后服百余剂,视力恢复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2:黄某某男幼童关帝山林区黄技术员之子

三十多年前,患儿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省城大医院久治不愈,

经友人介绍就诊,愚先用调整脾阳方加减,服至卅多剂,诸症皆失,后嘱服人参归脾丸,服廿多盒,化验检查正常。那时木材供应紧张,黄技术员送木料一立方半,愚按当时价付之。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临证参考。

病例3:王某某女70岁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竟一夜失眠,服西药见效,但停药又失眠,白天头晕乏力,十分苦恼脉弦舌质红此肝阴虚火,用调整肝阴升降方加减:

白僵蚕10克天竺黄6克蝉衣1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黄芩8克片姜黄8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

二诊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小时。有时白天也有睡意,仍头晕脉缓去黄芩加桑叶12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巩固疗效。

病例4、双某某女47岁家庭妇女

近三月来,只能睡两、三小时,时彻夜失眠,白天多说多道,面色憔悴。脉虚数舌质淡红尖尤红,苔腻细问知月经周期紊乱,知是更年期之故,前心、肾阴虚,现三焦功能失调,挟痰浊。用药:山茱萸15克生地15克山药15克淫羊藿15克丹皮12克郁金12克白僵蚕10克天竺黄3克远志12克片姜黄10克合欢花15克夜交藤15克云苓15克蝉衣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竹茹12克炒枣仁15克浮小麦二两甘草1

2克大枣五枚三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言一剂晚上有睡意,二、三剂能睡三、四个小时。效不更方,三剂。

三诊,已能睡五、六个小时。舌尖不红,苔腻减,前方去天竺黄、竹茹三剂。

四诊:能睡七、八个小时,但仍多说多道苔尽,脉缓上方去二陈汤,三剂

五诊:不多言多语上方三剂,巩固疗效。

体会:用方意在滋肾阴,缓心,祛火、痰浊,此为常法。此方重在调理三焦,三焦者乃西医之内分泌也,余曾写《三焦者内分泌》,方中用调理三焦的升降汤,故诸药配合,取得良效。从而印证了三焦者乃内分泌。

病例5、刘某某女10岁学生

发热恶寒,嗜睡,四日无大便,胸有前隐隐约约红点脉数舌质红邪入营血清热解毒逐秽

白僵蚕12克蝉衣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0、大黄12后下银花50克连翘15克石菖蒲9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

二剂热退、便下,三剂神清六剂愈

如今此女已在学毕业多年,无后遗症。

讨论:纵观这些方中的柴胡、升麻、白僵蚕、蝉衣、连翘等味都是升清之品;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药苦寒降浊。枳觳、陈皮、姜黄、细辛具有疏导作用,为升清降浊的基本方,然后根据病或健脾、或补气血、或活血化瘀、或安神、或醒神开窍……,辨证施治,达到升清降浊恢复气机的功能,故遇到疑难杂症具有三焦病的症候,不妨选用这些方头治之,或是配合应用往往会取得良效。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收藏人:彤彤2365 2014-08-29 | 阅:357 转:30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 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 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因为没有水汽上蒸,阳光过于猛烈,青天不能凉肃,这叫心火上炎。青天不能凉肃,心火刑克肺金,于是咳嗽痰饮吐衄血种种病生。这种情况下往往下寒而上热。 青天不能凉肃,雾露不降,西方树木和西方大地之土便燥热,这叫胆胃上逆,呕吐反胃噎膈消渴和相火上炎胆病生。青天上面的温气不能随雾露下降入地下水,便造成水寒,于是三焦失约,膀胱不温,淋癃遗泄之证生。 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脾胃土居中调度升降,肝胆居中运行升降,心肺居上,肾居下。这就是人体的小宇宙圆圈运动。 说起来也非常有趣。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1.阴阳变化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1.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谈从气机升降失调比较四逆散与升降散的异同

谈从气机升降失调比较四逆散与升降散 的异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为治暑良方,后经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阐发而发扬光大,成为治温名方。两者都是经典方,临床应用广泛,无论外感、内伤都可辨证应用。本文试从方剂的来源、理论依据、方解、病机、病位、临床应用等比较两方的异同。 1 理论依据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运动状态之中,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取所需物质,排出代谢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壅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

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由此可见气的运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历代医家运用这些理论诠释生命,解读病理,指导临床立法治病。从中衍生出的方子有很多,其中四逆散和升降散就很典型。 2 方解 四逆散见于《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四逆散主之”。病机为气机阻滞,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本条虽冠以少阴病,但不同于阳虚阴盛证,而是气机不畅,升降失常之证。全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四药组成。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阳气;枳实理气散结,以利脾胃;二药合用一升一降,解郁开结,疏达阳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而柔肝缓急。合柴胡之疏肝,枳实之利脾胃,有调理肝脾之功。柴胡、枳实入气分,芍药入血分,又有调和气血之功。四药合用,使阳气通达,肝脾和顺,气血调畅,则厥逆自愈。升降散本为瘟疫而专设,其病机总属三焦火郁、气机失畅。杨氏认为“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然究其组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伤寒,亦即外感热病,但其原则和方药也用于内科杂病。这种辨证方法汉以后流传甚广,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 所谓六经,前人认为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但是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大体说来:风寒客于肌表,营卫失和,为太阳病;外邪由表入里,阳气亢盛,胃腑里实就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病。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脾胃虚寒为太阴病;心肾阳衰为少阴病;疾病末期,阳气未复,正邪交争而出现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总之,三阳病主热、主实,三阴病主寒、主虚。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累及两经、三经。凡二经三经证候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的,谓之“合病”;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证候交并,由传变而成者,谓之“并病”;由一经转变为另一经病者,谓之“传经”。合病、并病、传经,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治疗的当否。

下面,把六经病的主要证治作一简要介绍。 (一)太阳病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颈强、脉浮等证,谓之太阳病。又分为经证、腑证两类。 1.太阳经证是病邪束于肌表的阶段,又分“中风”与“伤寒”两种。 (1)太阳病“中风”:主证为发热恶风、汗出、头颈强痛、脉浮缓。即八纲中的表虚证。治疗用解肌发表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2)太阳病“伤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脉浮紧。即八纲中的表实证。治疗用发汗解表之法,以麻黄汤为主方。 2.太阳腑证是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所引起。又分“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 (1)蓄水证:表邪入腑,阻遏膀胱气化,致水热蓄结膀胱。主证为: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兼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治疗以五苓散为主方。 (2)蓄血证: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主证为: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治疗以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为主方。 (二)阳明病 阳明病多是太阳病入里化热所致,亦有因误治致津伤而

秋后调肺治百病

秋后,中老年朋友常出现皮肤瘙痒、腹泻等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复发和加重。中医专家认为,秋季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肺脏有关,通过调理肺脏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秋季调肺能防治其他疾病,这是因为肺与秋在五行中同属金,肺喜清润、主肃降,与秋季气候清凉、干燥、肃杀特点相通应——这就是传统所说的“肺应秋”。又因为秋季肺在人体脏腑中起主要调节作用,所以肺功能健旺,其他脏腑虚对季节变化的功能就强,就不易生病。 清肺燥治皮肤瘙痒 秋后气候干燥,加上中老年人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症。其表现为阵发性瘙痒,短可数分钟,长可数小时,夜间为重,难以遏止,这是燥邪伤肺,使肺主皮毛的功能失调,不能给皮毛输注营养物质,从而肌肤失养所致。治疗皮肤瘙痒症应注重清肺润燥,肺不燥烈才能使血气和、瘙痒止。除选用镇静止痒剂外,还可食用“四白膏”来清肺润燥、缓解发作。取麦冬、天冬、杏仁、百合(四味药均为白色,故名“四白膏”)各50克,细捣并加蜂蜜适量,用沙锅慢火熬成膏,每天服用一、二匙。白色人肺,四药均味甘性柔润,所以能够清肺润燥,使肺主皮毛的功能正常发挥。

不少中老年人秋季易患慢性肠炎、腹泻,多数与上年纪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有关。中医认为,腹泻是由于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等功能失调所致,所以治疗时除健脾胃外,还需化肺气以通水道,水道通则湿自去,泄亦止。可每天晚上食“三仁粥”,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各20克与粳米熬粥食用。三仁相合,有宣肺气、利水湿的作用,连食2周可防治腹泻。 佐肺金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秋后天凉血管收缩,更易导致血压升高。近年来研究发现,肺与高血压的形成关系密切。血液的运行虽以心气为动力,但有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因肺气可“助心行血”,肺气衰退必然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此外,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则引发高血压眩晕,在五行关系中肺克肝,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除平抑肝阳外,还需扶助肺金,肺气降则肝阳平。将菊花、桑叶各5克,天麻、钩藤各3 克,研为细末,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连服3周。 菊花、桑叶均人肺经,能益肺金平肝木,天麻、钩藤可平抑上亢之肝阳,辅助临床降压,疗效明显。 益肺气治冠心病 秋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中医认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以胸闷、心痛、心悸、舌暗淡有瘀点、心律不齐为临床症状),除采用传统的活血通脉外,还需补益肺气。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气化)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其中,尤以气的升降运动在胃肠动力的调节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与反映,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密切联系。 1生理上的联系 气的升降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胃肠运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生理机能,所以气机升降与胃肠运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无升降,则无正常的胃肠动力。 “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水谷经仓禀之胃受纳、腐熟,下传小肠,其精微由脾气化而上升,其糟粕由小肠化而下降,继由大肠传导,变化而出,只有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的一系列功能正常,才使精微得化,糟粕能出,水谷更进。意即人体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胃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来保证。“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气升以化精微,气降以除糟粕,气机升降实为胃肠协调运动的前提和条件。 胃肠运动与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机升降有直接的相关性。胃、小肠、大肠为腑,以通降为顺;脾为脏,以升为职。清代叶天士云:“纳食主胃……胃宜降则和。”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必须下行小肠。“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这种虚实更替是胃气下行作用的表现,也反映了胃肠的协调运动。小肠下输残渣功能,在《医贯·内经十二论》中即有阐述,小肠能将“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而大肠为传导之官,最终将糟粕化为粪便,排出体外。根据脏象学说,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是胃降浊作用的延伸。所以胃、小肠、大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可统以胃主通降来概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自进餐后,近端胃的张力即降低(胃在这种状态下即可接受食物),远端胃在开始几分钟呈无规律的时相性收缩后,即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自胃体至胃窦收缩蠕动,从而使食物逐渐从胃运送至十二指肠和小肠,通过小肠和结肠的推进、分节运动,经由肛门排出。这与中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脾胃的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密切,脾气健旺,精微得运,始能升清,以助胃通降,正如程杏轩《医述》所谓:“食物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呼,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出,幽门开而糟粕弃矣。”脾升是胃降的前提,胃降是脾升的保证,只有清气正常上升,浊气方得以更好的下降,而浊气之降更促使清气之上升,相得益彰。脾升胃降协调作用,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输布全部生理过程。 胃肠运动不仅与脾胃之气机升降直接相关,与肺气的肃降、肝(胆)木的疏泄亦有间接的相关性。肠中糟粕的得以排出,有赖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肺气下降,津液随肺气下润肠道,推动糟粕下行,促进肠道传导与排泄适度有时,即促进了代谢产物的输导排泄。肝的疏泄功能是通过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来调节胃肠运动的。肝气的疏泄正常,是脾胃气机升降协调的重要条件,故有“土得木则达”(《素问·保命全形论》)之说。肝气的升发不郁不亢,有利于条达脾土、大小肠,使其正常地发挥运化水谷、分清别浊、传导排泄的生理机能;胆之经脉下行,其气主降,胆气和降,助胃纳化,通利三焦,降泄而下;肝、脾为脏,胆胃属腑,相互协同共同促使脾升胃降的气机和谐,完成胃肠正常动力的生理功能。 2病理上的联系 1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举手功是治百病的气功

举手功是治百病的气功 举手功是治百病的气功 仔细划分举手功有四种,一站着举手,二坐在椅子 上举手,三盘腿举手,四躺在板凳上举手. 此处所谓的举手,是两手臂伸直,向身体的两侧平举,不是向前平举,也不是向头顶的上方垂直而举,举时手心的方向可以不管. 以上四种举手功,以坐在椅子上举手和躺在板凳上 举手较为轻松,盘腿举手与站着举手较为辛苦,总的说,无论哪一种举手功只要时间持久一些就会变得很辛苦,很难受,其酸痛麻胀之苦,有如刀割一般,然而此功的奇妙之处,正在于它的酸痛麻胀。酸痛麻胀所显示的即是身体气血阻塞的现象。为了要持久举手,手臂必需调动许多气血来支应,在调动气血的过程中,凡有阻塞之处必然引起酸痛麻胀,只要忍受酸痛麻胀到一定的时间,酸痛麻胀的现象一定会解除,这表示阻塞已被打通。阻塞一打通,就可以轻易地继续举手,这样你的健康就往前迈进一步。 引起阻塞的原因乃是身体的毒素,亦即是有害人体的物质,如尿酸之类。因此练功者最好有一个正确的想法,那就,是,酸痛麻胀乃是身体在排毒的好现象,必须欢喜承受,可逃避。

若是逃避,肉体的毒素便无法排出,受害者终究是自已。 身体中的毒素,也可以说是污染物,这些毒素,污 染物多半是人体在吸收食物后,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他们往往停留在脉管、肌肉,筋骨、关节以及脏腑的空隙中,使吾人之肉体慢慢僵化、老化。当一个人阳气不足,从而不断地摄取各种营养品,其身体的毒物、污染物必然加速堆积,于是造成多病短命的结果。反之,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减少食物的依赖,那么他身上的毒物,污染物也比较少。这就是“吃得多,病也多、吃得好,死得早”的道理。练功的目的乃是为了培养阳气,有了足够的阳气,食物的摄取自然会减少,他的排毒能力也会加强。世界上各种气功,理论上或多或少,都会增加身体的阳气,包括我最近提倡的拍手功以及简易气功六种。然而拍手功、简易气功六种,乃至于其它门派功法,诸如外丹功、香功、太极拳--等等,都是动功,若无静功作为搭配,毕竟是不够的,因此,这里我要提倡一种奇妙的静功--举手功。 据我所知,许多动态的气功,练功时都要把手举起,或挥动,或甩动、或移动,或挪动,总而言之,练功时,手与脚都必须或多或少用点力气。静态的气功亦然,有的功合掌当胸,有的功在胸口前打手印、有的功把手往前举、有的功两手臂做环抱状;有的功,合掌于头顶上、、、、从此可知,举手练功在气功中的重要性。一般佛教与道家静坐,大抵都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 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千古疑谜

千古疑谜《越人歌》释读简介2011年05月08日08:47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上海书评》第132期(2011年3月27日)载姚大力先生大文《谁来决定我们是谁——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三把钥匙(中)》,文中讨论了西汉刘向《说苑》中记录的一首《越人歌》,指出这是关于古代“百越”人群究竟说什么话的“最有趣的例证”。2006年,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电影《夜宴》将这首歌作为插曲,使之广为流传,此后还有大量翻唱。其实国内外学者关注此歌,也已超过六十年。笔者不揣冒昧,将此歌解读过程略作介绍,算是对姚先生大文的一点补充。 《越人歌》是春秋时代一位越族船夫对楚国王子所唱的歌,载于《说苑》卷十一《善说》。歌词用汉字记录,并附有“楚译”——即采用《楚辞》的诗歌形式的汉语意译。 刘向书中对歌词的古越语记音用了三十二个汉字,抄录如下: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楚译人把它译成“楚语”(即姚先生说的楚地汉语),用了五十四个汉字,“词采声调,宛然楚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唱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是否便如“楚译”那般?由于古越语已成为死语言,歌曲的汉字记音也素来无人能解,遂成千古疑谜。不过现代的语言研究使我们觅得解读此歌的门径,看到解读的希望。 首先对《越人歌》进行释读,乃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系日本语言学家泉井久之助(1905-1983)所作(论文发表于1953年),对于他的解读,将在后文详述。1980-1982年,我国壮族学者韦庆稳先生连续发表文章(最值得关注的是1981年发表的《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载《民族语文》编辑部编《民族语文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根据董同龢(1911-1963)的《上古音韵表稿》的上古音,把汉字记音与某些台语(主要是壮语方言)进行比较,作出了新的汉语对译,当是国内学者中最早进行释读的。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郑张尚芳教授按自己构拟的上古音体系,用泰文来比勘,又做了新的解读。郑张先生的研究成果用英文发表,题为《越人歌解读》[Decipherment of Yue-Ren-Ge (Song of the Yue boatman)],刊登在法国出版的《东亚语言学报》(CLAO)22卷第2期(1991年)上。此文由孙琳、石锋翻译成中文,载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语言研究论丛》第七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其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周流溪教授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调理气机的升降可治百病 发表者:赵东奇2119人已访问 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则。而调理气机关键在调理三焦。其理如余在《杂病纲要》中所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司决渎,主行气。 据现今研究,三焦不畅,气滞血阻,气肿、血肿、出血;情志抑郁、胸闷、失眠、头痛;胸腹胀满,痰肿;小水不利、隆闭、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统属的脏腑出现的症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说。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 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脏取决于决渎也。 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 现收集专主升降的方剂: 1、柴胡、升麻、人参、当归、枳壳、陈皮; 2、柴胡、升麻、白术、获苓、陈皮、枳壳。 柴、升与陈、枳之间添加各脏的药物,可调各脏腑。 李东垣构方善用此法。 3、白僵蚕、蝉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此亦升降也,其与(1)的理一致。此方由杨栗山所创,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矣。 4、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天竺黄、远志、合欢花具有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功能。 肝胆火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山栀、龙胆草; 心肝火旺肾阴不足加黄芩、白芍、炒枣仁、夜交藤; 心胆虚怯加竹茹、枳实、半夏、获苓、郁金、浮小麦;阳明燥结加大黄、杏仁、桔梗; 胃不和加神曲、莱菔子、连翘、陈皮 5、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赤芍; 4、5两方可能是3方的加减,都具有升降气机的作用,用于耳聋、喉痹、沙哑、鼻渊等。 病例1:李某某女46岁干部 面色苍白,乏力,纳差。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脉虚弱舌质淡白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愚用李东垣方,调整脾阳升降之方: 人参12克灸甘草10克当归12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黄芪18克白术15克枳彀10克生姜二片为基本方加减,前后服百余剂,视力恢复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2:黄某某男幼童关帝山林区黄技术员之子 三十多年前,患儿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省城大医院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就诊,愚先用调整脾阳方加减,服至卅多剂,诸症皆失,后嘱服人参归脾丸,服廿多盒,化验检查正常。那时木材供应紧张,黄技术员送木料一立方半,愚按当时价付之。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临证参考。 病例3:王某某女70岁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竟一夜失眠,服西药见效,但停药又失眠,白天头晕乏力,十分苦恼脉弦舌质红此肝阴虚火,用调整肝阴升降方加减: 白僵蚕10克天竺黄6克蝉衣1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黄芩8克片姜黄8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 二诊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小时。有时白天也有睡意,仍头晕脉缓去黄芩加桑叶12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巩固疗效。 病例4、双某某女47岁家庭妇女

气顺百病消

气顺百病消 1、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景岳全书》“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 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调“气”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根据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可知,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隧,所以调“气”时亦应宣通府气,开窍道,给邪以出路。总之,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应用 “百病生于气也”的观点说明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可以“调气治百病”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根据“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临床上可以辨证选用不同药物。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气机升降中医治疗指导作用 中医医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在数千年与人类各种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多种流派并存的理论学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在造福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博大精深,其中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各家中医流派所推崇。我们今天的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重温气机升降理论无疑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机升降是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升和降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内经》指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又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患病,则可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反之,升降失调又可导致机体百病丛生。所以《内经》又指出“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历代医家亦对气机升降极为重视,提出诸如“生死之机,升降而已”,“明乎脏腑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等经典论断。虽然升降失调所涉及的脏腑功能之间关系复杂,但中医脏腑功能升降理论认为,肝、脾、肾主升,心、肺、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均主降。它们之间的升降合作保持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协调。笔者认为临床上脏腑功能失调在气机升降方面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不及。其中包括脾气虚(脾升不及);肺气虚(宣降无力);肝胃失和(肝气不升,胃气不降);六腑通降下行

功能失调,表现为便秘、癃闭、淋证、腹胀腹痛等证。 第二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太过。其中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腑降太过,其中包括腹泻、便溏、遗尿等证。 第三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反作。其中包括升之反作,例如脾气下陷之脱肛、久泻、白带过多;降之反作,例如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胆火上逆等证。 其中,脾胃升降理论是中医脏腑气机升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因为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中医理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另外,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随之下降。在临床上脾胃升降失常病机为脾阳不升,胃气不降。其证候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困倦无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等,治宜补气升阳益胃,即所谓“脾宜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代表方剂如张锡纯创立的“培脾升肝汤”以及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等等。在临床上常见的“浊阴不降”病证则多由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障碍导致,临床表现为胸闷、腹胀、便溏、厌食、呕吐等,治法上取“胃宜降则和”,代表方剂连苏饮(黄连、苏叶、吴萸、白豆蔻)加减治疗,以上这些病证表现均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笔者在急诊科临床从事内科工作十余年来尝试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病,在现代医学中以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为生理病理学基础,特点为反复发

行业参考资料用联

行业用联 聚蓄百药平康兆民 药圃无凡草松窗有秘方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瓶中色映葡萄紫瓮里香浮竹叶青 一川风月留酣饮万里山河尽浩歌 酌来竹叶凝怀绿饮罢桃花上脸红 玉井秋香清泉可酿洞庭春色生涯日佳 南来北往宾至如归 共对一樽酒相看万里人 栈曲有云皆献瑞房幽无地不生香 喜待东西南北客献出兄弟姐妹情 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饭香菜美喜供佳宾醉饱褥净被暖笑迎远客安居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沸煮龙团 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 餐馆饭店用联鼙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画事两腋生风 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 胜友常临可修食谱高朋雅会任选山珍 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 尝来皆适口咽去自清心 李桃交谊笃桔袖及时登 绿桔红柑奇香可挹交梨大枣仙口同珍

就我生春色为君修美容 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修就是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生产五谷农无愧供应三餐我有功 食为民天济所不足粮家乃国本利其余 嘉名称火腿美味出金华 陈列奇珍来海国搜罗异味备天厨 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 石池春暖人宜浴水阁冬温客更多 酱业店用联 调和五味福利万民 储积玉钵香浮芍药调和金鼎味重盐梅 足国宜人功留四海煎霜煮雪品重调和 但资火食家家旺便是财源日日兴 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舌上逢甘能消苦辣口中津满快意提神 色香味俱全食之不厌桃梅李并蓄买了再来 聚来千亩雪纺出万机云 织成云霞锦绣出草木花 冷暖随人意缠绵动客心 欲知世上丝纶美且看庭前锦绣鲜

不花钱就能治百病的方法

不花钱就能治百病的方法 第一,熬夜是万病之源,健康睡眠可以治万病。但是健康睡眠不等于早睡早起,冬至前后一个月要早睡晚起(21-6点加午睡5-15分钟),夏至前后一个月要晚睡早起(23-4点加午睡30-60分钟),其它时间早睡早起(22-5点加午睡 15-30分钟)。 特别提醒:最佳午睡时间是心经当令的午时(11-13点),最佳午饭时间是小肠经当令的未时(13-15点),并且饭后不能马上睡觉,否则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先午睡、后吃午饭,尤其东部地区提前进入午时,如果饭后再午睡,午时已经过去了。 以上是东部地区的睡眠时间,陕西、四川、云南等中部地区顺延一个小时,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顺延2-3个小时。如果因为工作等原因必须熬夜的,可以熬后半夜,而不要熬前半夜,熬夜之后要睡好午觉,而不是早晨睡懒觉。这一点在前面《如何正确地熬夜?》一文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晚饭是百病之源,务必要在睡觉之前讲肠道的垃圾排空,所以,晚饭不吃,饿治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新陈代谢越来越慢,尤其是过了四十岁以后,人体的新陈代谢更慢,大多数人四十岁以后发福就

是这个原因,他们发的不是福而是祸,因此,40岁以上的人应该戒掉晚饭,四十岁以下的人晚饭也要尽量少吃,任何年龄的人晚上都不能吃肉,因为肉最难消化,务必确保睡觉之前肠道排空。开始阶段,可以晚上只喝小米粥(最养胃)、 再象征性吃几口青菜,然后逐步过渡到晚上只喝(滋补的清汤或饮品即可)不吃。 如果晚上有应酬,可以喝点清汤,象征性吃几口青菜,再喝点红酒就可以了,同时要把正确的养生理念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形成早上或中午聚餐、晚上聚茶的新风尚,有失眠习惯的朋友,晚上聚会时可以喝滋补饮品。 特别提醒一点,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晚饭,却大量吃水果,这种危害绝不亚于吃晚饭,因为大多数水果性寒并且糖分高,晚上空腹吃水果严重伤脾。晚上喝小米粥足矣。 第三,辟谷。现在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衰老和疾病主要是肠道里宿便的堆积和发酵所产生的毒素及有害物质造成的,通过戒掉晚饭尤其是辟谷在不吃食物的状态下减轻脏腑的负担,清除宿便和毒素。科学研究同时也证明,断食两天以后,就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干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重启,从而消除人体的多种疾病。 通过辟谷,可以使人从生理到心理来一次全面的净化,不仅治疗生理疾病,同样治疗心理疾病(其实很多心理疾病都与脾胃虚弱等生理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辟谷可以创造生命的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培训讲学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教案三篇 教学目标 1.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 2.给选定的植物制作一个观察记录卡。 3.借助记录卡,写一写这种植物。 4.写之前再去仔细观察一番,调动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各种感 官来将植物了解清楚。观察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 5.写的时候,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重点写这种植物的样 子、颜色、气味,以及其他特点。 6.写完后,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写同一种植物的同学还 能够一起交流。 7.培养观察水平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 2.给选定的植物制作一个观察记录卡,并借助观察卡写一写这 种植物。 3.抓住植物的特点实行描写。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制作一张植物卡。世界上的植物千千 万万,它们的形态也千差万别,我们要写一种植物,必须写出它的独 特形态。在写作前,要选择好你喜欢的一种植物认真仔细地观察,观 察时要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视觉(看一看)、嗅觉(闻一闻)、触觉(摸 一摸)、味觉(尝一尝)、听觉(听听别人怎么说),全面了解该植物的外形、生长特点等等。 二、文题展示 本次习作是让同学们选择一种植物观察,然后为它做个观察记录卡,再借助记录卡,写一写你的植物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三、写作指导 1.观察时,要观察植物的干、枝--大小、高矮、形状、色彩, 叶--形状、色彩、变化,花--形状、姿态及颜色。例如:观察梅花, 先选一棵长得好的梅花,看看花是怎样排列在茎上的,是一排还是两排,是对排的,还是隔着排的;然后,再仔细看一朵花,看它能够分 成几部分,花瓣是什么样的形状,像什么,花中间还有什么,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像什么,风吹来的时候花是怎样的姿态;最后,你 再走到远处,看看这个大片梅花,在阳光照耀下又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2.写作中,一定要抓住植物的特征,并且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 表现这些特征。 比如: (1)对比法。如“在这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里,我最喜爱的既不 是花中牡丹,也不是娇艳欲滴的玫瑰,而是可治百病的芦荟”。像这 类的描写,一般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你对芦荟情有独钟。 (2)比喻法。如“花瓣一层又层,密密地重叠在一起,像一个淡 黄色的绣球”。

从调节气机谈疾病的情志疗法

102 第12卷 第5期 2010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5 May,2010 中医,2007,22 ( 8 ):1-2. [ 2 ] 陈良.从肝论治消渴的生理病理基础及研究态势[ J ].中医药学刊,2003,21 ( 10 ):1732-1733. [ 3 ] 肖玲.糖尿病从肝论治体会[ J ] .吉林中医药,2004,24 ( 8 ):11-12.[ 4 ] 谢胜伟,陈美华.浅述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 ( 5 ): 590-591.[ 5 ]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6. [ 6 ] 于文娟.从哮有“夙根”谈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 ( 3 ):445-446. [ 7 ] 郑胜.张敏建教授从肝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 J ] .福建中医药,2007,38 ( 1 ):15-16. [ 8 ] 谭成钢,尹光玉.冠心病从肝辨治的探讨[ J ].四川中医,2007, 25 ( 12 ):33-35.[ 9 ] 唐晓勇,孙振高.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肝论治探微[ J ] .中医杂 志,2003,44 ( 3 ):165-166.[ 10 ] 段永强.论“肝郁脾虚”病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病理意义 及其相关性[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 ( 5 ):3-4. [ 11 ] 杨文明,陈彪,鲍远程.肝郁证实验研究概览[ J ] .中国中医 药信息杂志,2004,11 ( 12 ):1125-1127. [ 12 ] 姜杰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医 师进修杂志,2004,12 ( 27 ):51-52. [ 13 ] 蒋清华.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非特异 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 ( 2 ):41-42. 情志活动是以脏腑精气为内在的生理基础,应答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是心理和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 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1], 可见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的活动皆对应相应的气的运动形式。具体论述如下。 1 情志对气机的影响 情志致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导致 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因“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心主不明则下不安。《素问· 举痛论》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便是对情志影 从调节气机谈疾病的情志疗法 潘丽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首先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从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趋势将喜、怒、悲、恐、思等情志的性质分别归属 阴阳两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两者均使气机向上向外,故性质属阳;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两者均使气机向下向内,故性质属阴;思则气结,使气机郁结不畅,性质为至阴。继而从调节气机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中医情志疗病的机理,并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打破了传统的五行制约“以情胜情”的机械解说,最后得出:情志作为一种治病的方法,其机理与中药四气五味的调动气机而愈病的作用是等同的,情志疗病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情志;调节气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5- 0102- 02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潘丽丽(1982-),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仲景杂病证治规律。 Discussing the Emotional Treatment of Diseases from Mechanism of Qi PAN Li-l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Qi, from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trend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ll be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fear, thinking, etc. the nature of emotional ownership of yin and yang, respectively, at both ends - Anger causes upward surge of Qi, Joy causes scattering of Qi, both of which make up qi outward, so a nature-yang; Grief causes consumption of Qi, Terror causes downward flow of Qi, both of which make Qi-down inward, so is yin in nature; Anxiety leads to Qi stagnation, it makes Qi movement impaired, so the nature of zhi yi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CM curing diseases emotional systematically on the Regulating Qi flow, and typical cases are listed to illustrate this, breaking the mechanical expla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ive Elements Theory's“to love win situation”. At last,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emotions as kinds of treatment methods, its mechanism in Regulating Qi flow is same as the 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Flavors mobilization of herbs, and emotional curing diseases deserves further studies, with a view to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provide an even broader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 emotional; mechanism of Qi; anger causes upward surge of Qi; anxiety leads to Qi stagnation; terror causes downward flow of Qi DOI :10.13194/j.jlunivtcm.2010.05.104.panll.04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