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80.92 KB
- 文档页数:3
I | | {-Z域经济 ■■●—.co眦品 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江苏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问
卷调查研究,分别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主体、获取科技文化素
质的渠道以及政府的供给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影响农民文化 科技素质提高的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科技意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
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目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 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提高农民科
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农民科技文化素 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苏
北、苏南、苏中等各地的实际调查,探求影响江苏省农民科技素
质的各项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 关的对策建议。
一、江苏省农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1、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内涵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指农民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科
学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以及运用科技和经营管理能力等各 方面的素质。而科技文化素质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
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
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在现代社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 农民整体素质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2、江苏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1)江苏省农民文化素质状况。根据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
查对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进行的调查公报显示:2006年
末,全省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060.4万人。其中男劳动 力1490.0万人,占48.7%;女劳动力1570.4万人,占51.3%。在全
省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的375.3万人,占
12-2%;21—30岁的439.6万人,占14.4%;31—4O岁的709.7万
人,占23.2%;41—5O岁的678.9万人,占22.2%;50岁以上的
856.9万人,占28.()%。在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59.7万 人,占5.2%;小学文化程度899.1万人,占29.4%;初中文化程度
1537.0万人,占50.2%;高中文化程度409.6万人,占13.4%;大
84《当代经济》2叭0年4月(上) 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5.0万人,占1.8‰
表1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全省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农村常住劳动力 3060 4 982.4 770 3 1307 7 资源总量(万人) 农村常住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48.7 51.6 46 3 47.9 女性 51.3 48 4 53 7 52.1 农村常住劳动力年龄构成(%) 2O岁及以下 12 2 11 O 9.3 15.0 21—30岁 14.4 18 5 10.9 13 3 31—40岁 23 2 25 7 22.1 21 9 。 41—50岁 22 2 21.8 22.9 22 0 5O岁以上 28 0 23.0 34.8 27 8 农村常住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5.2 2.1 5 2 7.6 小学 29.4 25.2 33 5 3O.1 初中 50.2 54 8 46.6 48.9 尚中 13.4 15 3 13 1 12.1 大专及以上 1.8 2 6 1.6 1_3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自建国以来江苏省农民的文化素质 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讲,农民文化素质还处在一个较
低的水平,小学及文盲的比例占到劳动力资源的34%以上,基本 上还属于体力型。因此,尽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项艰巨
而又紧迫的任务。
(2)江苏省农民科技素质状况。随着全国农村城镇化工作 的推进,江苏省农村非农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量的农村优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从农
村、农业生产领域流失。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 科技素质较低、年龄偏大、观念保守的老年人和妇女,使得本来
总体水平就不高的农民科技素质难以提高。本次问卷调查从 2009年1月开始到2009年8月31日结束,对江苏省的苏南地
区、苏中地区以及苏北地区分别选取不同的区县进行间卷调查,
获取有效农村劳动力样本1000多份,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参与培
训的意愿、培训的渠道、培训组织者以及培训后新技术的应用
等。本文认为,要说明目前江苏省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可以从 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是研究科技素质的主体农民自己是如何看待科技知 识的。农民对科技应用的看法的调查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无
论是苏南、苏中还是苏北地区,对运用科技知识可以增加收入
的看法基本没有任何异义,90%的被调查者都接受并认可这个 观点。这说明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科技素质的认识
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同的文化程度农民群体之间的认识 还是有差别的,特别是相当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仍然认为提
高产量要靠老天,说明农民科技教育还需加强。
表2 农民对科技应用观点调查表(%)
可增加 增加收入但缺 收入 少资金支持 没考虑过 不适用 其他
苏南地区 56 1% 40 1% 2 4% O 7% 0.7% 苏中地区 65.7% 33% 1% O O.3% 苏北地区 55.4% 39 4% 3 8% 0 1.4%
其次是农民如果主观上认可并接受科技运用能提高自身
收入的观念,那农民又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获取
科技信息的渠道的调查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农民获取
科技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一般的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纸
等,而对互联网这个信息渠道的运用仅仅在农民获取信息中占 了平均10%,在21世纪信息时代下,这个水平说明目前农民获
取科技文化信息的渠道还需增加。
表3农民获取科技信息调查(%)
\渠道 黑 广播 报 图书 互 光 邻里 农民 科技 苴 板 联 专业 人员 /、 区域\ 报 电视 纸 杂志 盘 /j 汜 他 网 协会 下乡
苏南地区 7.1 28 6 20 9 2 1O.2 2 5 4 4 7 5 1O 3 0 2 苏中地区 7 1 293 21.7 9 8 9.3 0 7 3 2 3 8 14.7 O.4 苏北地区 9 9 29.7 24.8 6 6 8.9 1.2 3 1 2.2 12.1 1.5
最后是我们政府又从宏观上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供了 哪些培训方式。培训组织者调查,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组织农
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要还是依靠农村的村委会进行,其次才是农 业局和劳动局一些科研所和专业合作组织等。但是村委会由于
自身条件的局限性,是无法培养出满足建设新农村所需要的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
表4 培训组织者调查表(%)
● 农业 专业 \组织者 村委 计生 农业 劳动 教育 农广 其 科研 作 A 办 周 局 同 校 他 区域\ 单位 组织
苏南地区 38.3 7.9 15.7 14 9 4.3 6 5 8.5 3.4 5 苏中地区 30.9 7.9 30.3 6.3 2 7 11 6 7-7 2.3 4 苏北地区 17.8 5.9 29.7 19 5 5 8.9 7.6 4.6 1
二、影响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几个因素 区域经济 | MIcs_■I
本文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认为,影响农民科技
文化素质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对自身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主观需求
其主观需求因素主要包括: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家庭
年交通支出、家庭年通讯支出、家庭电话机拥有量、家庭电视机 拥有量、是否同意通过提高科技素质可以显著增加农业收入、
是否迫切希望获取科技信息、认为曾经获取的科技信息对生产
是否有利用价值、是否准备为提高劳动技能进行投资。 2、影响实现需求与供给平衡的外在环境
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外在环境主要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 环境包括:第一,身体素质指标。如村庄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每干人拥有医生数、预期寿命、人均食物支出占人均纯收入比
重、人均医疗支出占人均纯收入比重等;第二,教育素质指标。 如受教育年限、识字程度、所在村庄是否建有小学、小学拥有教
师数量。硬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如所在村庄地形地貌、与最 近城镇距离、村庄是否通公路和载重货车能否出入村庄等等。
3、政府、有关机构与市场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要素的供
给情况
主要表现在农民是否接受过科技下乡服务、接受过科技下 乡服务的次数、是否满意政府对农村科普的投入现状、是否方
便接触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以及是否积极参加各个组织者进行 的各种技能培训等等。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途径
通过上述对江苏省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等分 析可知,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加强农民接受科技素质的主观需求因素,首先要通过大力
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来增强农民科技意识。第一,通过宣传教育,
使农民克N/J,农思想的狭隘性、保守性、封闭性,学习掌握现 代、市场等科学意识,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
力,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提高农民心理承受能力和规避
风险能力。第二,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途径,激 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热 情,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学习
运用科技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传统的督促学习变农
民主动学习。第三,通过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
活动,繁荣农民文化生活。 2、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
素质的关键”。因此,我们应改善农民接受科技素质的环境因素。
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完善
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教育资
金,中央的教育拨款要保证切实用于地方教育,各级地方政府
也应从财政中抽出相应部分用于教育。二是加强农村的基础教
育,深化推行普九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是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民提高素质的一个必要基础。自
1986年我国普九教育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
《当G ̄}201
0年4月(上)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