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资料翻译之文化视角分析——以西安地区的外宣资料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526.44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体现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活动。
通过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到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实践中,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促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间的更好展示和传播。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生态翻译学的视阈下,通过多维整合的方式来提升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播和展示西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挖掘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通过外宣翻译传达给更广泛的国际受众;二是分析外宣翻译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探讨多维整合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应用,为提升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西安城市形象的国际认知度和吸引力,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研究,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一、对于学术研究的贡献。
本研究将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实际翻译实践相结合,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的多维整合策略,从而为翻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通过外宣翻译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陕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的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独特的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对陕西民俗文化中的负载词进行翻译分析,探讨其中的翻译策略和文化价值传递。
一、陕西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特点陕西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大量的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陕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负载词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其文化特点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二、文化翻译观下的负载词翻译策略1. 同源翻译策略解释性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原文负载词的解释和补充,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陕西民俗文化中的“秦腔”一词在西方国家并不常见,因此可以通过解释性翻译,在译文中加入“Qin Opera”这一解释性翻译,使目标语言读者更容易理解。
三、负载词翻译中的文化价值传递1.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翻译过程中,负载词作为文化的载体,传递着陕西民俗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可以更好地传递这些传统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 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负载词的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对文化认同感的建构。
在传统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和接受度,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陕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3. 跨文化交流的促进结语参考译文: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ed words in the folk culture of Shaanxi.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ultural value transmission of these loaded words, it further promot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Keywords: cultural translation; folk culture of Shaanxi; 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analysis。
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英译陕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探寻历史。
而为了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陕西红色文化,对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进行英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态翻译学是指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的生态系统,强调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接受者和原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翻译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时,生态翻译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英译的目的、对象和环境,提高英译质量和效果。
一、英译的目的英译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陕西红色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构建文化和旅游“硬核”竞争力。
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需要注重用易于外国游客理解的语言表达陕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建立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连贯性,使外国游客能够更好的领略陕西红色文化。
二、英译的对象英译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还需要考虑的是英译的对象。
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对象不仅是外国游客,还包括他们所属的不同的国家以及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的不同群体。
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目标群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比如,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文化遗址介绍,要采用专业术语和语言风格;对于普及性较强的介绍,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三、英译的环境英译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需要考虑的还有英译的环境。
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大多在陕西当地发放,但是,外国游客并不会所有陕西甚至中国的相关背景知识。
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当地游客和外国游客的需求,并结合文化背景知识的普及推广,进行英译更为合理和贴切,从而使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陕西红色文化。
总之,英译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需要综合考虑翻译的目的、对象和环境,不断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陕西红色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
外语翻译摘要针对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国家城市形象外宣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对于国内外文化交流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
所以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城市形象外宣文本翻译极其重要。
本文就当前城市形象外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最重要的便是提高译者素质,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城市外宣翻译,将我国城市美好形象向世界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外宣翻译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External Publicity Textsfor City I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Zhang JieAbstract In view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policy at present,the external publicity of city images,a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hina's foreign exchanges,is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ural exchanges at home and abroad,but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the transliteration of external publicity texts for city i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in the current external publicity of city im-ages,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ors,and on this basis,the translation for external publicity of Chinese cities will be im-proved,so that the positive image of Chinese cities will be pre-sented to the world.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ity images;transla-tion for external publicity1前言跨文化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信息系统中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信息会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
陕西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对策陕西茯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国际茶文化传播中,陕西茯茶的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尚存在不足。
本文旨在就陕西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调查现状1. 缺乏专业翻译人才:陕西茯茶文化的翻译工作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但目前专业茶文化翻译人才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对外宣资料的翻译需求。
2. 信息不对称:陕西茯茶文化的外宣资料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中文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不能准确传达给外语读者,导致外宣资料的翻译表达相对平淡无味。
3.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陕西茯茶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国际市场上对陕西茯茶文化的需求有限,这也限制了外宣资料翻译的相关投入。
二、对策建议1. 培养专业人才:应针对陕西茯茶文化的特点,培养专业的茶文化翻译人才,提升其外语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2. 加强文化推广:通过举办陕西茯茶文化交流活动、展览等方式,深入挖掘陕西茯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加外宣资料的文化信息量,提高国际读者对陕西茯茶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3. 多渠道扩大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茶文化爱好者、媒体、茶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陕西茯茶文化的传播,提高市场需求和知名度。
4. 提升翻译质量: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因素的传达,避免过度依赖机器翻译等技术手段,力求准确表达陕西茯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结语陕西茯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文化推广和市场拓展,提升翻译质量,有助于陕西茯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西茯茶文化,促进陕西茯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英译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文翻译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
在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结合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确保准确传达陕西红色文化旅游的信息和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关注翻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强调语言与环境的互动性。
在翻译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时,我们应将环境因素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实现更准确的传达。
在翻译中我们要注意保持陕西红色文化旅游的原始信息和内涵。
这包括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表达。
在翻译中,我们应确保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来传达陕西红色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陕西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我们可以使用"significant" 或 "prominent" 来形容其重要性。
我们也要注重准确传达陕西红色文化旅游的特色景点、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陕西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这些对于红色文化旅游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翻译中,我们应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来准确地描述陕西的环境特点。
我们可以使用"magnificent"、"breathtaking"或者"majestic"来形容陕西的自然山川和古建筑。
我们还应注意文化差异的影响。
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料翻译成英文时,我们需要考虑英语读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
我们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解释性的语句或者背景介绍来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
我们也要注意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确保翻译结果不会损害原文的尊严和重要意义。
陕西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对策作者:李侠姚思懿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21期摘;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茯茶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的不断成熟与完善,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对于传播茯茶文化、提升茯茶的市场品牌和国际知名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文拟从陕西茯茶文化的属性与发展现状着手,分析现阶段茯茶外宣资料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贸易出口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陕西茯茶文化的推广。
关键词:陕西茯茶文化; 外宣资料; 翻译现状; 调查与对策中图分类号:H31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187-02600多年前的洪武时期,关中茶人结合关中独特的半干旱气候,用泾河水制红茶。
由于此茶在伏天制成,因而被命名为“茯茶”。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历史上,出自陕西泾阳的茯茶享誉中外,有很高的地位。
在明清时期茯茶就已经作为“陕引”“甘引”的主要茶品衔接起了茶马古道,贯穿了大西北地区,在其市场中占据极大的份额,且沿着古丝绸之路运销沿线省市及国家,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丝绸之路的‘黑黄金’”。
以茯茶为代表的茶叶,促进了贸易往来,增强了与世界的沟通。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经济带建设发展必然促进泾阳茯茶文化迅速推广及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外宣翻译资料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对发展茯茶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加快茯茶文化、茯茶产业走向世界的节奏,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陕西茯茶文化外宣,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小小茯茶砖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茯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关学术理论也更加丰富多样,大多从理论角度和工艺角度对陕西茯茶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如何建立立体化的茯茶文化,以及如何从新的角度对外宣传茯茶文化、促进茯茶产业发展的研究未曾提及。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国关于茯茶文化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茯茶名称的由来;茯茶及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茯茶工艺和成分研究;陕西泾阳茯茶的历史地位。
“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中的作用及实践作者:荆洁兰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4期“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中的作用及实践——荆洁兰【摘要】本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英语”进行研究。
探讨如何用既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又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外宣翻译)。
【关键词】中国英语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5JK1299);西安工程大学“校社哲项目”(2016ZXSK43)。
引言“中国英语,(China E nglish,以下称中国英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此话题颇受国内外学者和公众关注。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应该是众多世界英语变体中的一种,如同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一样,是一个普遍的但又存在争议的语言变体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但笔者在资料收集中却发现,关于中国英语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并不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并不深入。
目前,对于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定义学术界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但学术界公认的,这一概念最早是1 980年由葛传槊先生穗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晦葛传槊,1980).并对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和中式英语(C hinglish)进行了区分。
黄金祺区分了汉化英语ChineseE n glish)与中式英语C hinglishX黄金祺,1988)。
贾德霖提出受到汉语影响的汉式英语’(S㈨cized EnglishX贾德霖,1990)。
汪榕培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汪榕培,1 991)。
而李文中却认为,中国英语不是仅限于在中国使用,而且英语中有一定数量的词源于中文,并已经成为英语的一部分李文中,1993)。
基于功能目的论的旅游典故的英译——以陕西省西安市旅游典故为例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
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
在西安的旅游典故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功能目的性的元素。
下面将以陕西省西安市的旅游典故为例进行英文翻译。
西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秦始皇陵兵马俑而闻名于世。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典范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中国古代的陵墓文化和秦朝的历史。
因此,秦始皇兵马俑成为了西安市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另外,西安市还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古代佛塔,建于唐朝,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
它是唐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西安市的地标之一、每年,大量的游客会来到大雁塔,探索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并欣赏到精美的唐代艺术品。
因此,大雁塔也是西安市文化旅游的重要代表。
除了这些文化景点,西安市还有一些风景名胜区,如华山和千佛山。
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被称为“太华之祖”。
它以其险峻的山峰和壮丽的景色而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和风景迷。
千佛山是西安市最高的山峰之一,山上分布着数以千计的佛教文化遗址和雕塑。
这两个景点都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光体验和户外活动。
此外,西安市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以其丰富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手法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菜肴有油泼面、肉夹馍和羊肉泡馍等。
这些美食吸引了众多的食客,他们前来品尝并体验当地的风味文化。
总之,西安市的旅游典故具有明显的功能目的性。
通过翻译这些典故,可以向海外游客传递西安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旅游。
此外,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西安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33[摘 要] 博物馆作为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产物,承担着推动中国文化输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展览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该博物馆中外宣材料的西班牙语外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下进行中译西翻译,通过使用增译、省译等策略,提高外宣文本西译的质量,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关 键 词] 交际翻译理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杨 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目前是陕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已经成了国际友人来中国必选的旅游景点,它不仅是陕西的,还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国际博物馆协会作为一个国际学术组织,在其章程中指出,博物馆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作为中国文化的展示窗口,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外宣文本及其翻译在对介绍馆藏文物及传播当地历史和文化渊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交际翻译理论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他的著作《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 1981)中首次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两大翻译理论。
他认为,语义翻译是在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上下文含义。
而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的影响,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Newmark,1981)。
两大概念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交际翻译不拘泥于源语言文化背景,具有主观性;语义翻译以源语言文化为基础,具有客观性。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作者:李梦婕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1期【摘要】文章首先从文化翻译观的概念出发,阐述其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翻译具有指导性。
再从文化翻译观映照下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结合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在2008-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德译实例,探讨文化翻译观在当下外宣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翻译;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政府工作报告外宣翻译运用目的语为语言介质翻译外宣材料,使源语国家信息在目的语国家得到传播,从而达到源语宣传主体的意图。
政治文献的翻译作为我国外宣翻译的客体之一,其中的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是外宣翻译的难点所在。
在当今各国文化交流亦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特征应得到更多的展示。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外宣德语翻译实例,阐释文化翻译观对政治文化专有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文化翻译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体现文化内涵的载体。
就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杨仕章先生已在其《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中主要就语言语境外的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过程的促进或干预的作用做了很好的阐述。
因此,翻译活动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所涵盖文化的交流过程。
简单而言,文化翻译观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文化信息。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中所蕴含的许多鲜明的文化特质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是缺失的。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这些信息是值得并需要保留的。
二、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本文根据艾克西拉对于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将政治文化专有项视为在源语意识形态、惯用法或使用频率等方面差异于目的语文化,从而具有不同文本地位的源语政治文化中的语言项目。
(一)采用“中国德语”对于政治外宣翻译中具有中国色彩的政治专有项,可按照文化翻译的观点,保留其文化特色,译为“中国德语”。
该提法是笔者从葛传槼先生在1980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转用而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张闯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1期
[摘要]作为外宣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翻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西安的红色旅游翻译却不容乐观,由此给外宣造成了不少的损失。根据翻译目的论,就西安市红色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旨在为西安市红色旅游翻译的改进与完善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红色旅游;翻译错误;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带一路”建设是着眼于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出的经略周边、联通世界的伟大战略构想。2016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在接下来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一跃成为曝光率最高的热词。《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要“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要“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
回顾近代,西安也是思想启蒙和解放较早的地方。中共陕西党组织较早地建立并在此开展工作,“西安事变”则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八办”(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则推动了抗日战争斗争的有序有效进行。可以说,西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值得我们大力宣传与保护,并对外推广宣传。
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城市,因此,外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西安的特色,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1 西安红色旅游翻译中的误译类型 作为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西安,红色旅游资源同样也相当丰富。红军的胜利会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设立,都绕不过西安。然而,笔者在对西安市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实地拍照、仔细调研后,发现其外宣翻译良莠不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9-03-13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扶持项目“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陕北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外宣文本英译研究”(2018QJF4)作者简介:高一波,男,陕西榆林人,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10月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Oct .2019DOI :10.16858/j.issn.1674-0092.2019.05.017高一波(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2)摘要: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对应和信息对等,而是一种交际互动和文化转换。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文本翻译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为陕北剪纸外宣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译者可基于陕北剪纸外宣文本的特殊目的,抓住原文本内涵,摆脱原文本束缚,通过适当删减或增加文本信息以及重组语篇结构等翻译策略,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陕北剪纸及其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陕北剪纸;外宣文本;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9)05-0082-05一、引言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heory of Transla-tion )是目前世界翻译学界影响最大且得到国外翻译行业从业人员广泛认可的一种翻译理论。
其核心要义是指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码对应和信息对等,而是一种交际互动和文化转换。
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应先考虑文本翻译的功能和目的以及译语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然后据此制定出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开始尝试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框架研究和讨论旅游外宣文本翻译问题,如李红霞、么娟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北京市“首都之窗”英文版中的误译问题[1];田琳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剖析了川东地区红色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规范化翻译策略和方法[2];杨娇在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理论在商洛红色旅游资料翻译中的具体体现[3];高晨晨以山东曲阜旅游景点为例,剖析了中文导游词的翻译和应用[4];邵延娜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讨论了辽宁旅游景区牌示解说词中存在的语言和语用问题[5];王燕、欧求忠、喻爱华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了红色旅游翻译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6]。
陕西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正逐渐成为国际上瞩目的饮食文化。
陕西作为中国的茶叶生产大省之一,陕西茯茶文化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国际范围内,陕西茯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资料翻译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推广陕西茯茶文化,本文将对陕西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提高陕西茯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调查现状1. 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困难陕西茯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
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这些东方文化要素在国际翻译中常常遇到困难。
目前在国际上宣传的很多陕西茯茶文化资料都存在翻译不准确、表达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国外观众无法真正理解和认识陕西茯茶文化。
2. 缺乏专业翻译人才陕西茯茶文化资料的翻译工作大多由非专业人员或机器翻译完成,导致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专业的茶文化翻译人才稀缺,这使得陕西茯茶资料的翻译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翻译误区和偏差由于陕西茯茶文化与国外茶文化的不同,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误解或偏差。
一些翻译者难以准确理解陕西茯茶文化的内涵,从而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偏差,使得外宣资料的传达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策建议针对陕西茯茶文化资料翻译的困难,应该引进更多专业的茶文化翻译人才,他们对于茶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更为专业,可以更准确地表达陕西茯茶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提高外宣资料的翻译质量。
2. 加强外宣资料审核和改进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外宣资料的审核和改进工作,对于翻译的内容和表达进行细致的审查和修正,确保外宣资料的准确性和通俗性。
还可以邀请国内外茶文化专家,对翻译文稿进行审定,确保翻译内容与原文相符合。
3. 提高公众意识,推动专业翻译人才培养除了引进专业翻译人才外,还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于陕西茯茶文化外宣翻译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茶文化的翻译工作当中。
陕西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概述
茯茶是一种特产于陕西的传统茶叶,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
喜爱。
茯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并不十分普及,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外宣资料翻译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从茯茶文化外宣资料的翻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提高茯茶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
调查现状
目前茯茶文化的外宣资料翻译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语言障碍:由于茯茶的产地和特色在国际上并不广为人知,其外宣资料多数是以
中文编写的。
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词汇、术语和文化差异的表达,往往会导致信
息的丢失、不准确甚至误导。
2. 专业性不足:茯茶文化的外宣资料翻译,需要对茶叶、茶文化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有一定的了解,而目前有些翻译人员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不足,导致翻译出的外宣资料在专
业性和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文化差异:茯茶文化源自陕西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而国外的受众对于茶文化
的认知和需求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给外宣资料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 定期培训与交流:为已有的翻译人员提供定期的培训课程,加强对茯茶文化和茶
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翻译质量。
定期组织翻译人员进行交流,分
享翻译经验和解决方案,共同提高外宣资料的翻译质量。
3.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在国际范围内积极开展茯茶文化的展览、交流活动等,增强
国外受众对茯茶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期的外宣资料翻译提供更多的
文化背景和信息,使翻译更为准确和贴近受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