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

庄子·养生主

(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阐明了作者“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文章用寓言进行论证。

(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答:①表现了作者委运随化、无为而治的思想。②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谏太宗十思疏魏徽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答:①分总关系,十思是分说,思是中心论点。②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列举十思以告戒君主。

(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术”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

答: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能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答:“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

答: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议事原则的基础上。

“名实相符“这个原则是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以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

(2)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答: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既据实又剧理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3)作为一篇驳论问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

答:着眼点在论敌的论点上。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4)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引用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旨在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这是运用事实论据。

(5)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第二段在直爽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决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决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遁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今”

李大钊

(1)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

答: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察觉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文的论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据?

答: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

(3)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结合本文发表的相关背景,评述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

答:当国难当头时,而一些资产阶级政客、走狗文人,却散布和应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鲁迅发表这篇杂文,对种种失败主义谬论予以有力的驳斥,给中国人树立了信心。

(2)作者如何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论敌进行驳斥?

答: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德论述。作者通过层层剖析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论敌论点的实质,深刻揭露论敌的丑恶嘴脸。

(3)分析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特色。

答:言辞犀利,这几段文字均寓讽刺和幽默于严肃推理之中,体现出杂文尖锐锋利、亦庄亦谐的论辩特点。

(4)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答: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作者用一连串比喻,指出看问题的

文场方法。其中“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等,各有所喻,贴切而形象地显示作者的爱憎情感。作者还特别警示我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不难理解,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裘宋应星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裘衣?各有什么特点?

答:分别介绍了貂裘、狐貉裘、羊裘、鹿裘等的特点

特点:①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大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没声地射取它。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黯黄的。

②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

③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 ,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

④麂皮去毛,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袄和裤,挡风轻便,做成袜靴就更好了。这种东西除广东南部有很多以外,中部地区荆州一带是买卖这种东西较集中的地方。麂皮还可以防御蝎子造成的祸患,北方人制作皮衣以外,还割成一条一条的用来沿被子的边,那么蝎子自然会远远离开。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

3、文中详略得当的特点如何体现?

答:为了使读者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作者在进行分类说明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如狐裘与貂裘的比较,羔裘与老大羊皮的比较使得各种裘德特点鲜明具体。同时,作者还粗略地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桥的运动茅以升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2)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方式。

答: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第一部分指出桥的不动时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3)文章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情分别举出一例。

定义说明方法:“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科学严谨,用语准确严密,使人一目了然。

列举说明方法:列举了桥的重车疾行、气候侵袭、风吹雨打等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桥的震动、摆动、蠕动等运动形式,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桥的运动形式。

比喻说明方法: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载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贴近周全,可以把深奥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增加了形象性,可以使读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了解。

引用说明方法:开头引尾生之例,增加了文章情趣。使文章具有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增加了说理的信度。

史记。垓下之围司马迁

1、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悲剧内涵。

答:文章主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自刎乌江一节,则更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本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说明。答:本文丰富的细节描写,传神写照,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虞兮虞兮”的悲歌呼告,“天之忘我”的浩叹,嗔目怒叱吓退汉军追兵的气势,“项王笑曰”一段低回不尽的告白,马赠乌江亭长的殷勤厚意,以及临死前说要把头送给吕马童的那一番出奇不凡的话,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生动传神,千载之下读来犹觉声情宛在,如见其人,给人物注入了永久的生气。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1、情分析韩愈写作这篇后叙的原因和目的。

答: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李隆基仓皇亡命四川。在安史乱军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睢阳城十余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终因粮尽兵绝,又毫无外援,睢阳城被攻破,张、许二人以身殉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张、许的英雄业绩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正确评价,反倒屡遭诬陷和诋毁,并且延续五十余年。直至终于演变成张、许的后代子孙居然对簿公堂。韩愈有感于此,出于为英雄辨诬、正名的义愤,写下这篇后叙。

2、请分别概括张巡、南霁云的个性特征。

答:张巡:博闻强记,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请根据文中关于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描述,分析许远其人的个性

特点。

答:许远:为国让贤,宽厚谦和。

4、请结合文中多处应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段落,谈谈你对侧面烘托手法的理解。答:作者还多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贺兰进明的部署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情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英雄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辨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

5、请结合文中谈谈你对“以论传人”的叙事、议论方法的认识。

答:本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个部分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个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历西山的感悟,借“始得”两字,来突出作者在西山“卓然特立”的形象上找到自我精神境界写照时的喜悦与超脱之感,强调自己虽遭贬谪,仍坚持独立特行,清白自傲的品性与操守的信念。

2、本文是如何以侧面烘托得手法写西山形胜的?

答:作者不正面描绘西山,而已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写在西山之巅,目极数州,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远近,无所逃遁,历历在目;“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片的色彩、形态,穷妍尽态,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

3、根据本文结构和表达的特点,谈谈你对铺垫手法的理解。

答:本文在极写未得西山之前,写了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登西台恸哭记》谢翱

1、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这与文章题旨有何关系?

答:因不敢明言所哭泣的对象而有意隐约其辞,与文章题旨没有必然联系。2、本文是如何以叙事来写情的?为何说它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答:文章记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哭而复歌、长歌好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的哀思。尤其是文章第二层,细致入微,真切感人地记述了作者西台恸哭的全过程。综上所述,文章在叙事中抒情,寄情于具体而郑重的叙述之中,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3、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

答: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写作本文的用心,看似与正题无关,去曲折表达了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徐文长传》袁宏道

1、文章结尾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这一段话又何含义?

答:表达了作者对徐渭平生牢骚困苦,以至失意癫狂的深切同情。同时,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了浪漫的光彩。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作者为徐文长立传,既沿用“以事传人”的笔法,更注重“以论传人”。文章中作者点到徐文长其人才华横溢时,即以作者自己当年阅读徐文长诗文作品的独到感受和体会来加以侧面烘托。作者又说“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这一大段文字笔酣意足,痛快淋漓,真切地反映出徐文长诗文的风貌。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其人的认识。

答:①有才②不幸③体现时代精神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1、作者如何描写故乡的野菜?从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

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起笔扣题,作者在点明出生地浙东故乡的同时,阐明自己的故乡观。第二自然段描绘浙东

人春天常吃的野菜——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作者接着又想到与

荠菜同为春天七草之一的黄花麦果,细致描绘其形状,引述儿时遥谚,介绍故乡民俗。在文章

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详细介绍了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俳句大辞典》的相关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2)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

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引述儿时遥谚,介绍故乡民

俗。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是什么?

答: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日常

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详细而又津津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

美的熏陶。周作人学贯中西,知兼雅俗,他的散文有博学的根底。作者观察准确,描写细腻,行文书徐自在,娓娓道来,充满了闲情逸趣。

《废园外》

巴金

(1)作者在作品中诉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主

题?

答:①1941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轰炸了昆明。炸毁了花园,夺去了

一个青春少女的宝贵生命,这样一个人间惨剧。②作者想要表达对于侵略者战争

罪行的强烈控诉和对于和平家园的强烈渴望。

(2)作品中对于“红花绿叶”的描绘是独具匠心的。试加以阐释。

答:园内楼房的毁坏与炸塌了的围墙,和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构成了

一幅极不和谐的自然环境;那依旧摇曳在晚风中的花朵,与被敌人的炸弹夺走生

命的少女,又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

(3)你认为作品中的废墟描写有哪些作用?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答:透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座在战火中成为废墟的花园:园中的绿叶

红花依旧,绿叶欣欣向荣,红花开得正好,然而楼房毁了,屋瓦震落了,楼前一

排绿栏杆还遥遥晃晃悬在架子上。园里的主人,那个青春少女的生命,也被埋在

了泥土里。这是“太阳旗的空中武士”的暴行,莲花朵也在为这一幕少女被窒息

的人间惨剧而叹息、悲戚!作者以此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

《九歌。国殇》屈原

(1)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殇》“通篇直赋其事”,你对此事怎么看的?

答: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迸,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了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2)《国殇》表现了楚国将士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诗人自己的情怀有什么联系?

答:这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不甘屈服,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答:这种精神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短歌行(其一)

曹操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对表现这首诗有何作用?

答:引用典故,前两者不尽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

3、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试说明其喻意。

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的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

山居秋暝

王维

1、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试以《山居秋暝》为例,作具体分析。

答:该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勾画简约,却画意盎然。其次是笔法错落有致。颔联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闻;颈联则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见中有闻,闻中有见,视听结合,动静相衬。颔联上句写月光,目光由远及近,下句写清泉,目光由近及远。颈联上句由隐而显,下句则由显而隐。场景交叉转换,穷极变化,极富诗情画意。

2、这首诗在描绘景物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特点?

答:本诗描绘景物纯用白描写意,轻描淡写,笔致简约,以形写意,若有绘饰,也是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不仅画意然,而且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春望杜甫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该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见的一片荒凉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你采用哪一种?答:“感时”二句:“感时”与“恨别”互文见义。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一解:困惑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3、说说尾联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所起的作用。

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

泊秦淮杜牧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旨?

答:这首诗写的是客中偶感。在婉曲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请你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①“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的溶合在一起。②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钱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因为“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因而引发了诗人深沉不尽的感怀。

3、此诗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言?

答:《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而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

隐忧呢!

关山月陆游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写现实感慨,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了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沦陷区遗民渴望恢复的心情。

2、请谈谈这首诗是如何紧扣题目进行创作的。

答: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

3、试分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在这首诗里,统治者不修战备,偷安欢乐和广大人民报国无门,切望恢复,悲愤绝望相对对。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奉行的投降政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4、请分析“关山”之“月”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全诗以“月色”贯穿全篇,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就使不思,战备的统治阶级,空掷岁月的戊边战士,渴望恢复的中原百姓融为一体,构成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答: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剑桥大学那一份深深的感念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比喻句,并指出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答:第2节描绘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夕阳照射中的柳树,如同镀上了一层金色,妩媚娇艳。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水中,就像一位娇艳美丽的新娘。于是诗人感到在水中荡漾的波光艳影,就荡漾在自己的心头,浸透诗人无限欢乐和眷恋之情。第3节,描写康河的水草。水草绿绿的在柔波中招摇,就好像有意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愿意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承受清波的抚爱。“招摇”二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二字,贴切地传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3、这首诗主要有哪些艺术特点?

答:诗人善于捕捉形象,且把感情熔铸于形象之中,创造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意境。全诗分七节,每节四行,排行参差错落而又有规律,首尾两节呼应,章法整齐而又灵活多变,具有建筑的形式美;诗中节奏鲜明,每行大体三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富有动人的音乐韵律美。此外语言华丽轻盈,动情自然。多用比喻、象征手法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4、请谈谈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答:先实写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桥作别的情景,连用三个“轻轻的”,在轻盈跃动的节奏中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

下了抒情的基调。末尾一节呼应开头,用夸张的手法,再次表达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深情。“云彩”本来就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偏说“不带走一片云彩”,钟爱、惜别之情浓烈真切。两节在节奏、句式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将“轻轻”变成了“悄悄”,融入了更多的浓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1、谈谈本诗层层递进抒发情感的特点。

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诗人从不被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去发现美,精心选择“老水车”、“矿灯”、“路基”、“稻穗”等具体的事物,将其排列起来,创造出了一个极其典型化的诗歌意境,突现了祖国的贫困、落后,抒发了悲哀、痛苦的感情,这是历来歌颂祖国的诗歌中所没有的。另外全诗四节,用了四个意象群,层层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从迷惘到沸腾的青年一代特殊的感情历程和共同心声。

2、全诗每节结句好基本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3、本诗是如何用密集的意象群塑造祖国形象的?试分析之。

答:第一节,诗人选择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个贫困、落后、停滞的祖国母亲形象,抒发了悲哀、痛苦的心情。诗人连用五个极普通又具有特征的事物——“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分别从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大众生活的艰辛,劳动条件的恶劣,整个国民经济的艰难、停滞等方面,概括了祖国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的

状态,使人们仿佛听到祖国母亲疲惫的呻吟,看到祖国母亲被纤绳深深紧勒着的艰难与痛苦。第三节,诗人调转笔头,连用一组崭新的意象描绘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抒发欣喜不已的激动心情,感情由低沉叹息转为亢奋热烈。“簇新的理想”、“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比喻新的希望终于破土而出;“雪白的起跑线”赞美了新征途的开始;“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预示祖国美好的未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祖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虞美人

李煜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们对其应如何认识与评价?

答:表达作者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曲折地表达了痛不欲生的绝望之情,历尽沧桑的哀痛。

2、试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

答:以“春花秋月“为借代的绝望的心声。

3、分析本词比喻的妙处与特点。

答比喻贴切生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比喻愁的千古名句。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愁思用滚滚东流的满江春水作比,使愁思变得形象可感,生动真切。愁思之多,如茫茫春水;愁思之长,如春水奔流,永不停息。

雨霖铃柳永

1、本词怎样围绕离别,层层铺叙?

答:词的上片描写情侣临别之际的场面和情景。开头三句交代背景和气氛,以寒蝉、黄昏、秋雨渲染送别的环境。接下四句,就能缠绵委婉地透露出离人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和越发难舍难分的情景。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下片设想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更增感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接下四句转而言情,

层层推进,使上下一气贯注,浑然一体。

2、为什么说“今宵酒醒何处”三句是代表柳词风格特点的名句?

答:下片设想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更增感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一“愁”字既关景,更关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浇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既不知身处何处,又形只影单,“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更令人黯然魂消。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

3、说说点燃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

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用点燃的手法,以“念去去”点明此一去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渲染离情。南行千里,烟波浩渺,楚天空阔,而行旅孤单,前路难卜,如此情景相融,自然遇合,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

水龙吟辛弃疾

1、试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典故的含义与作用。

答:连用典故,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是用张翰感秋风思家乡鲈鱼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有家难归;同时,自己有志报国,也不能辞官归隐。二是用刘备鄙视许求田问舍的典故,表示自己决不追求个人私利,要象刘备那样,以国事为重。三是用恒温感伤岁月流逝的典故,表示时光流失,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难以实现,虚度年华的悲哀。叠用典故,使词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且增大了词的容量,短短几句话就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

2、结合本词上片词句,谈谈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上片写景抒情,借纵览秋色和刻画自我形象,抒写悲愤难抑情怀。词人一开篇就以遒劲的笔力扫描出登高望远的秋光水色,展开一个阔大的境界,渲染高远的气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极目南天,辽远空阔,天高云淡,秋水无际。这几句扣紧江南秋季特点,但此时此际的词人面对天高水长,应有所寄托。联想朝廷对自己的猜忌与冷落,他似以写景探路胸怀:对江山社稷,对恢复大计,一片赤胆忠心,坦诚如天,清白如水。然而,回首北顾,与南天无边秋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北国半壁江山的不尽悲凉。词人采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景来加以描写。先以“玉簪螺髻”比喻隔江相望的美丽河山。这些沦陷的山山岭岭,在词人眼中似在“献愁供恨”,倾诉被分割、被奴役的仇愁怨。接着,再以富于象征意味的形象,寄托触景而生的悲情。词人的心愿和山河破碎的现实,两相撞击,激出了词人的自觉自省。楼头落日,令人联想南宋国势衰颓,每况愈下。孤雁哀鸣,既传达词人无助的苍凉,也蕴涵着北方移民无望的哀怨。江南游子又是词人南归漂泊、无所着落的身影。这几句,景、物、人的描写表现出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突出游子孤寂、无援的感觉。

3、体会词中下片词人的感情,分析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答:下片,词人述怀言志,借历史人物抒发抱负和感慨。三个典故的叠用,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词人不想效法张翰急流勇退,更羞于与庸俗自私的许汜为伍,只有桓温时光流逝的感叹激发起他强烈的共鸣。三个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层层推进,笔势浩荡,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

前赤壁赋苏轼

1、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2、文章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揭示主旨?

答:文章紧紧围绕赤壁的风、月与水这三个自然意象所给人带来的感悟和启迪,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沉浸于秋景之中,身心被荡涤得澄净通明,飘飘欲仙的快乐心情油然而生:然后凭吊风云人物的成败,慨叹英雄如曹操=草莽如自己的难以永远拥有这一份澄澈、安宁,而悲哀宇宙无穷,生命短暂,流露苦闷的心情;最后通过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本文的“主”和“客”分别代表了作者思想的哪两方面?

答:作者心中因遭到沉重挫折而产生消极、悲观、苦闷哀愁的情绪,由客观景象感悟到应该具备的潇洒超逸、旷达乐观的情怀。

4、请结合实例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的有机结合?

答:如第一段写秋景,先描绘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优美画面,再由眼前的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而水、月、风这些景物又是下文说理的张本。第二段“客”的议论,经“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的消极、悲观。第三段,先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继而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来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全文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全文又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这样,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风波

鲁迅

1、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

答:通过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2、分别概括赵七爷、七斤、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的性格特征。

答: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七斤是愚昧无知、麻木迷信、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七斤嫂是一个尖刻、浅薄、无知愚昧的落后农民;九斤老太是个固执保守的落后农民。

3、就文中刻画赵七爷、七斤等人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小说在刻画赵七爷时典型地用了以下几个小细节描写:①“革命以后,他便将辨子盘在头顶,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揭示了,赵七爷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不愿意把辫子剪掉而是盘在头顶,这辫子实际是赵七爷封建观念的象征;并且常常叹息说赵子龙在世天下就不会乱到这地步了,这分明是反对辛亥革命,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这个细节揭示了封建遗老赵七爷的反动本性。②赵七爷的宝蓝色竹布长衫是不常穿的,只在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时候穿,这一细节描写揭示了赵七爷凶险的性格特征,换地坐了龙亭,这是对他有庆的,而对七斤,是有殃的。因而逐步长衫的描写揭示了这个任务不仅反动而且凶险的性格特征。

小说对七斤的细节描写:①“从他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这里写七斤是村子的“出场人物”,但他知道的净是一些迷信、荒诞的怪谈。这一细节揭示了七斤无知落后的一面。②“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的宣告似的,耳朵里瓮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这一细节描写的是七斤再听了赵七爷的质问“但是你家七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八

2011年普通高校专升本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A.《谏逐客书》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A.《陈情表》B.《短歌行》C.《关山月》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A.契诃夫B.莫泊桑C.欧·亨利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A.欧阳修B.宋祁C.司马光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A.初唐B.晚唐C.中唐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A.神州B.中国C.中原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A.《李将军列传》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A.白居易B.杜甫C.李白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A.曹操B.李斯C.诸葛亮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A.山水诗B.乐府诗C.田园诗D.边塞诗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A.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A.《大堰河》B.《火把》C.《北方》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小说B.散文C.散文诗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A.登高临远B.睹物思人C.雨洒江天D.佳人颙望 15.《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赵七爷B.七斤C.八一嫂D.九斤老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6.孔子名丘,字________。 17.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中庸》和《_________》。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19.孟子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0.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2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 22.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________人。 23.《箱子岩》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4.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__________》。 25.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家。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完整版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 题含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杨衒之)为《》作的注,此书既是一部地理着作,也是一部散文佳作。 2.苏轼,字(子瞻/子由),号东坡居士,四川(成都/眉山)人,北宋着名文学家。 3.《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英国/意大利)剧作家。 4.《忆傅雷》的作者是(钱钟书/杨绛),他/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围城/洗澡)等。 5.雨果,法国杰出的(浪漫/现实)主义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代表作有《》等。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晋侯饮.赵盾酒 2.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3.自非亭午 ..夜分,略无阙处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三、简答题 1.简述《江水》一文的主要内容。 2.试简要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论述题 试分析《秋夜》中梦境描写的作用。 五、作文题 以“难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20分) 1.郦道元,水经 2.子瞻,眉山 3.英国,莎士比亚 4.杨绛,洗澡 5.浪漫,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说明: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饮:给酒喝。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饮”。 2.且:将要。 3.亭午:正中午。 4.吊:慰问。 5.老:尊敬,赡养。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江水》一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郦道元的《江水》主要描写了瞿塘峡、巫峡的开凿,巫山、巫峡的地理位置,新崩滩的形成,大巫山挺拔巍峨的气势,相关的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以及三峡两岸美丽如画的四季风光。 2.试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参考答案:学生的分析在感悟诗中意境的同时要注意揭示出“渔翁寒江独钓”与柳宗元政治遭遇及其傲岸不屈个性间的关系,具体视学生结合诗作的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说明: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凡学生有一己合理之理解即可酌情给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35分,共35分) 试分析《秋夜》中梦境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梦境,给了作者以广阔自由的想像空间,将一个个并不联系的生活片段、瞬间感受衔接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影镜头,让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梦,成为推动作者的思想发展的依据。 作者凭借梦境这个特殊的空间来进行创作构思,飞驰想像,全面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字(子固/子长),西汉阳夏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着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诚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诗论家。在诗歌创作上,他提出了“(神韵/性灵)说”,即主张诗歌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 3.《蛮子大妈》的作者莫泊桑是(德/法/俄)国人,作品主要反映的是(普法/俄法)战争中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普通专升本大学语文试卷

浙江普通专升本真题《大学语文》 一、选择题(在每一小题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居“唐宋八大家”首位的作家是:( ) A.苏轼 B.王安石 C.韩愈 D.柳宗元 2.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A.《左传》 B.《论语》 C.《史记》 D.《战国策》 3.下列文章中不属书信体的有:( ) 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4.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是:( ) A.诗 B.词 C.曲 D.赋 5.《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 ) A.感伤未成年男子的早逝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B.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7.“想佳人、妆楼颙望”中的“颙望”意思是:( ) A.远远眺望 B.举首凝望 C.低头凝思 D.抬头仰望 8.律诗中要求必须压韵的是:( ) A.首联与尾联 B.颈联与颔联 C.颈联与尾联 D.颔联与尾联 9.下列句中的“过”字不作“错误”解的有:( ) A.无乃而是过与? B.且尔言过矣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矣。 D.臣闻吏议逐客,窃认为过矣。 10.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的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 的作家是:(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柳永 D.苏轼 11.在《秋水》中,庄子用以说明“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的 是:( ) A.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C.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D.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12.典故运用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的一大特色,下列词句中不属于典故的是:( ) 文案大全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为孝、弟(悌)、忠、信的道德礼教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性善”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4.“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5.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 6.“暮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论语·先进》,冠者指(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7.《兰亭集序》的作者为(东晋)朝的(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出身于掌权的大世族,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王右军 )。 8.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极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10.“老庄”指的是(道)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11.文学史上并称“风骚”的是《诗经》、(楚辞)。 1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章》、《九歌》,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1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小品文集。 14.代表两汉时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班固撰写的《汉书》是一部( 断代 )史书。 15.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的是唐代的(李白)、(杜甫)。1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是(李清照)。 17.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讲:大同_1476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 讲:大同 【摘要】本文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成人高考语文的课文精讲,帮你更快的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大同》 《作家作品》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着作。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概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有文字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对比手法)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人事制度 选举制“选贤举能”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物质文明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 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指、、 、;“五经”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 C、默默无闻的人 D、敢于行动的人 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 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 B、使民如承大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 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 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 举直错 ....... ..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

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原君一、填空题 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 将、、 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 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 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 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A、地位 B、声誉 C、财 富 D、职分 三、多项选择题1、《原君》中采用最为广泛的论证手法是()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引证 D、对比论证 E、类比论证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A、思想家 B、文学 家 C、政治家 D、革命家 E、史学家 3、《原君》一文中,主动放弃了做君主的机会的人是()A、许 由 B、尧C、禹 D、务 光 E、舜 4、《原君》文中,作者举出的“耻食周粟”的人是()A、许由 B、伯夷 C、崇祯 D、务光 E、叔齐 四、简答题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如今的天下人如何看待为君者? 2、黄宗羲在《原君》中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3、《原君》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文章的论述方法。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 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 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 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 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 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水准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 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 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 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 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 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能够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 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 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五十者能够衣帛矣,七十者能够食肉矣,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使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庄子?养生主》 1.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论证方法:类比法 2.主旨:通过对庖丁对解牛之道的论述,阐明作者“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表达作者无为而治的思想。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表现出庖丁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4.“沭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小心谨慎的心理。 5.庖丁解牛用了3处“对比论证”:1、始臣之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开始解牛和现在解牛的情 况作对比);2、良庖岁更刀,割也…而刀刃若发于硎(把自己和良庖、族庖作对比);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把骨头间的缝隙大小和刀刃的厚度作对比) 【注释】 沭然:警惕的样子。如土委.地:散布。善.刀而藏之:擦拭。因.其固然:依照。硎:磨刀石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题材:议论文、奏疏 2.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3.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4.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 最后提出治国之道。)”——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5.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 6.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显易懂;2、贬低自己,抬高 对方;3、运用对比;4、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注释】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傲物:瞧不起人。黜恶:除去邪恶。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完成。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题材:书信体驳论 2.艺术风格:柔中带刚 3.论事原则: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驳论方法:驳论点。/论 证方法:演绎论证/采用:事实论据) 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 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 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注释】 于反复 ..不宜鲁莽:书信往来。非特:不仅仅。拳拳:专诚恳切。 《今》大钊 1.总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背景:五四运动前夕,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 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比喻性论据 4.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耶曼所说的话,为引用论证(理论论据);第二个分论点讲宇宙大化,为演绎论证。 5.“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事例论据分别蕴含“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因为屈原的

科学出版社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 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 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 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 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 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 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 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 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 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 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 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 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 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 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 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 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伎→被吴三桂娶为妾→被刘宗敏掳获→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 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 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

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论语》主要记载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庄子散文,想象丰富,多采用论辩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好__________先生。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__,独伧然而泣下。 7、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壮罢低声问夫婿,____________________。 8、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 9、陆游,字务观,号__________。 10、李商隐诗名体皆工,成就斐然,尤以_____________最为突出。 11、苏轼与父苏洵、弟_______,合称“三苏” 12、矛盾小说著作主要有《蚀》、《虹》、《_______》、《腐蚀》、《清明前后》等。 13、钱钟书的主要著作有《读忆录》、《管锥篇》、《旧文四篇》等。长篇小说有《_______》。 14、《左传》是_________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15、《史记》是我过第一部_________体通史。 16、王昌龄与高适、_________同为盛唐边塞诗人代表。 17、韩愈卒后溢“文”,故后世称__________文公。 18、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即____________。 19、北宋与苏轼并称“苏黄”的诗人是__________。 20、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色彩,风格__________。 二、解释词语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舍: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 幼吾幼: 3、公退之瑕,披鹤,戴华阳巾,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公退: 世虑: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着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望洋向着: 莫己若: 5、况吾与子渔櫵于江渚之上,侣渔虾而友麋鹿,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居。 渔櫵: 侣渔虾: 6、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右,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自衿功伐: 过矣: 7、唯圆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彭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