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江盆地综合概况

柳江盆地综合概况

柳江盆地综合概况
柳江盆地综合概况

柳江盆地概况

1 地理位置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其核心距秦皇岛市区15km。保护区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9°30′00″—119°40′13″,北纬40°00′30″—40°10′00″,柳江盆地南北长20km,东西宽12km,面积240km2。柳江盆地呈南北向簸箕状,东、北、西高,南低,区内海拔高度为60—400m,最高点为盆地北端的老君顶,海拔493.7m。东部为石湖山、后石湖山,北部为梯子岭,西部为响山,盆地中部为低山丘陵,大石河蜿蜒其中。

2 自然条件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受海洋东南季风影响,冬季除受东北寒流影响外还受海洋暖流调节。气候总趋势是冬季较长偏暖,夏季凉爽,秋季较短,春季干旱多风。主导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东北风,四季分明,与同纬度内陆区相比有夏季凉爽适宜,冬季风小天暖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0.1℃,多年平均降水量744.7mm/a,降水的76%集中在6-8月份。

区内水系较为发育,大石河流域和汤河流域,由北向南流经本区,并各自注入渤海。两河分水岭位于秋子峪一带,地表与地下分水岭一致。大石河是流经保护区最大的河流,有许多支流汇合而成,构成树枝状水系,展布于柳江盆地地区;汤河流域位于盆地西部,区内河长10km,于南部鸡冠山口流出保护区。

3 区域地质概况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中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山海关隆起的南缘,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组成向斜构造。其中元古界及古生界环绕盆地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两翼,中生界侏罗系分布于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

盆地基底为新太古界晚期混合花岗岩,其上为新元古界滨浅海相砂岩、泥灰岩,二者之间以吕梁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新元古界以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与下古生界接触。

本区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加里东运动使本区脱离沉积,抬升、剥蚀近140Ma,而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和上古生界泥盆系、下石炭统。

上古生界以滨海相碎屑岩含煤建造和河流相碎屑岩为主。海西运动,使本区再次抬升,且抬升幅度较大,造成上三叠统仅局部发育,以角度不整合覆于二叠系之上。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为断裂、褶皱,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侏罗纪本区火山活动强烈,火山碎屑岩、流纹岩、安山岩发育,早期燕山运动导致了本区构造原型盆地形成。

本区赋存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三套地层,时间跨度达20多亿年。区内可见沉积岩、岩

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其中新太古界为变质岩,新元古界为碎屑岩和泥灰岩;古生界寒武系下部为灰岩,中部为碎屑岩,上部为竹叶状灰岩。奥陶系中、下统为灰岩。石炭系中、上统为含煤、含铝土矿碎屑岩。二叠系下部为含煤碎屑岩,中上部为紫色砂砾岩;中生界三迭系上统为碎屑岩;侏罗系下统为含煤碎屑岩,中统为火山岩。

地层沉积环境包括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及火山喷发相。丰富的沉积类型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内各套地层中古生物化石丰富,尤以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头足动物以及石炭、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古植物最为著名。该区矿产种类繁多,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耐火黏土、水泥灰岩、玻璃用石英砂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

4 地质遗迹资源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在较小的范围内,荟萃了中国北方20多亿年以来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24个组级地层单位、六大地壳不整合面和多种典型地质构造与地貌,人称“弹丸之地,五代同堂”。区内三大岩类出露齐全,各年代沉积地层发育良好,底层单位界线清晰,化石丰富多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

(1)由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所形成的六大不整合面;

(2)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等三套地层;

(3)古生物化石组合带;

(4)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

(5)不同级别的褶皱、不同性质的断裂及其他构造形迹;

(6)金属、矿点、非金属矿化点;

(7)岩溶作用形成的象鼻山、溶洞、天井、石芽、溶沟等;

(8)流水作用形成的离堆山、跌水、河流阶地等。

5 保护对象的价值

(1)六大不整合面中,“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海西运动”不整合面、“印支运动”不整合面具有大区域对比意义。“吕梁运动”不整合面、“蓟县运动”不整合面、“燕山运动”不整合面具有区域对比意义;

(2)柳江盆地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均为自然露头,地层完整,界限清楚,岩类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是进行野外地质教学实践、科普展示的最佳场所。

(3)多种类型的构造形迹对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发展史及其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供

了一幅幅典型的构造图版。

(4)荟萃了众多的内生、外生矿床,这些矿床品种多,规模小,大多不宜开采,却适于科普教学,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

(5)第四系洞穴堆积,可以使人们了解史前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演化,是重要的科研、科普基础材料。

(6)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与地质遗迹的对比研究,可以起到认识今天,了解过去,将今论古的作用。

柳江盆地地层

发布时间:2011-05-26

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在山海关变质花岗岩之上,共23组各时代沉积地层在此分布。

地层层序及其特征:

第四系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松散沉积物。粘土、黄土及砂砾石层。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中生界

上侏罗统张家口组J3z >350米,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

中侏罗统髫髻山组J2t >1000米,流纹质、安山质、粗安质、玄武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侏罗统下花园组J1x 493米,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夹煤线,含植物化石及少量双壳类化石。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三叠统黑山窑组T3h 162米,黄灰色含砾粗砂岩、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互层,夹煤线,含植物化石及双壳类、昆虫类化石。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古生界

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h 150米,紫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

上石盒子组P2s 72米,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少量紫色细砂岩和粉砂岩。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115米,黄褐色含砾粗粒杂砂岩、长石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韵律。

山西组P1s 62米,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具可采煤层。

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51米,中细粒长石岩屑砂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

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82米,青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铝土质岩夹4~5层泥灰岩透镜体,含植物化石和又壳类、腕足类、蜓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 101米,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少量灰岩。

下奥陶统亮甲山组O1l 118米,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夹砾屑灰岩,含头足类、腹足类、海绵类等化石。

治里组O1y 126米,灰色泥晶灰岩、砾屑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上部夹黄绿色页岩。

上寒武统凤山组∈3f 92米,泥质条带灰岩、砾屑灰岩、泥灰岩、钙质页岩互层。

长山组∈3c 18米,粉砂岩夹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化石丰富。

崮山组∈3g 102米,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夹灰色藻灰岩、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

中寒武统张夏组∈2z 130米,灰色鲕粒灰岩、藻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徐庄组∈2x 101米,黄绿色页岩、粉砂岩、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下寒武统毛庄组∈1mo 112米,黄绿色页岩、粉砂岩、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馒头组∈1m 71米,鲜红色页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府君山组∈1f 146米,暗灰色厚层豹皮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角砾状灰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青白口系景儿峪组Qbj 28米,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紫色页岩、杂色泥灰岩和白色板状灰岩构成一个沉积韵律。

长龙山组Qbc 91米,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夹紫色、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上太古界山海关变质花岗岩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 律 勘探1001 高艺魁 201011010127

2.挠曲作用 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 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 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名称:10地质2 姓名:马克 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1日 目录 一、绪论 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2.实习区地理概况 二、地层 1.柳江盆地地层总(发育状)况 2.柳江盆地地层简况(从老到新) 三、岩石 1.沉积岩 2.岩浆岩 3.变质岩 四、构造 1.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2.柳江盆地构造 3.地质发展史 五、矿产资源 1.煤矿 2.耐火粘土矿 3.铜铁矿 4.石英砂岩 5.白云岩

6.石灰岩 7.重晶石 六、地貌 1.岩溶地貌 2.流水(河流)地貌 3.海洋(岸)地貌七、结论与体会 1.完成情况 2.体会 3.罗盘使用方法

一.绪论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得到第一手资料,深化理论。 3.锻炼身体素质,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4.系统掌握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学会野外实习要领方法技能。 5.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1.2实习任务; 1.掌握矿物和岩石(矿物)在野外的实践报告 2.掌握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其描述和某些主要的地层 3.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 4.地质罗盘使用的基本方法 5.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 6.掌握地貌现象的识别 7.某些化石标本的历史痕迹 8.岩层产状的测量 1.3实习时间: 2012.04.17-2011.04.22 1.4实习地点: 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基地 2.实习区地理概况 2.1位置和交通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km,宽6km,全市海岸线总

柳江盆地实习指导书

柳江盆地 水文地质专业实习指导书 (内部试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环境学院

前言 (1) 第一章柳江盆地概况 (2)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2) 1.地理位置 (2) 2.气象、水文 (3) 3.人文景观、地质公园 (3) 4.经济人口 (4) 第二节地质概况 (4) 1.地貌 (4) 2.地层 (4) 3.构造 (7) 3.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9) 第二章水文地质现象认识实习 (10) 第一节教学目的及内容 (10) 第二节阶地与河谷孔隙潜水认识实习 (10) 第三节裂隙岩溶水认识实习 (11) 1.亮甲山裂隙岩溶水认识实习 (11) 2.东部落府君山组裂隙岩溶水形成条件 (11) 3.潘庄寒武系张夏组灰岩裂隙岩溶水成因分析 (12) 第四节风化裂隙水认识实习 (13) 第五节泉水调查及成因分析 (13) 1.潮水峪凤山组泥质砾屑灰岩裂隙水赋存条件分析 (13) 2.408医院断裂构造低温热水温泉的成因 (14) 第六节柳江盆地水文地质 (15) 第七节备选水文地质观察路线 (15) 第三章水文地质测绘方法实习 (17) 第一节水文地质测绘的一般规定 (17) 第二节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方法 (18) 第三节水文地质测绘基本训练 (20) 第四节实习区水文地质测绘要求 (22) 第五节水文地质测绘实习 (24) 第四章水文地质编图及水文地质报告编写 (25) 第一节编绘综合水文地质图 (25) 补充阅读材料: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26) 第二节编写水文地质报告 (31) 补充阅读材料 (33)

前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三年级的专业教学实习是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突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地下水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我院选定秦皇岛柳江盆地作为水文地质专业实习基地,着重培养本科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和水文地质分析方法。实习分四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准备实习用具、熟悉实习地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2路线教学实习阶段:认识水文地质现象、学习水文地质分析方法;○3水文地质填图实习阶段:学习水文地质测量方法,分析填图区地下水补给、汇集和溢出条件,确定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的空间分布;○4编写实习报告阶段:编制水文地质图件,编写实习报告。通过水文地质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水文地质读图能力、水文地质现象认识和分析能力、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能力、水文地质图和报告的编制能力。实习过程中,适当引入GPS、GIS和RS技术,使学生了解现代技术方法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于1999年开始招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于2002年7月首次到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水文地质专业实习。为了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及建立我院水文地质专业实习基地,2002年5月曹文炳和当时的硕士生李志明两位同志到秦皇岛柳江盆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实习准备工作。考察中得到吉林大学曹建峰教授的大力帮助。曹建峰教授详细地介绍了柳江盆地各水文地质观测点的情况,并提供了他们累积的实习资料。2002年专业教学实习开始的前一周,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从事水文地质专业的教师到柳江盆地进行集体备课,商定实习内容和实习路线,并将原定的石门寨水文地质填图区调整到黄土营-东部落水文地质填图区。黄土营-东部落水文地质填图区位于柳江向斜东翼,是柳江盆地二级水文地质单元,水文地质结构清晰,水文地质现象小而全,张岩子-东部落标准地层剖面贯穿其中,适于本科生水文地质填图实习。水文地质专业实习基地确定以后,水环学院就一直筹划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 2002年使用的实习指导书是在吉林大学水资源系(原长春地院水文系)编写的实习指导书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改编而成。改动部分如下: (1)路线教学阶段,在保留6水文地质观察点基础上,加入九道缸、花场峪两条备用观察路线;(2)增加了与柳江盆地水文地质密切相关的地貌、地质、构造以及气象、水文方面的基本内容;(3)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并能通过实际调查后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思维方法,加入提高水文地质综合分析能力阶段的教学内容;(4)将第三章和第四章合并为独立进行水文地质测绘。 2004秦皇岛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为我们提供了柳江盆地水文地质图、石门寨水源地下水开采、岩溶塌陷等资料。同年,年学校设立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教改项目。自此,“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特别感谢河北地勘局秦皇岛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吉林大学水资源系(原长春地院水文系)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含海岸地貌)

河北省秦皇岛市 柳江盆地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非公费师范) 姓名: 年级:级 学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简介 1.1.1实习时间 2014年5月25日-5月28日 1.1.2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戴河 1.1.3实习线路 1.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上庄坨 2.石门寨西门——瓦家山 3.石门寨——蟠桃峪 4.上庄坨——刘家房 5.北戴河 1.1.4实习目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得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1.1.5实习内容 1.熟练掌握基础罗盘、放大镜和GPS等野外地质调查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在阅读、使用各种地形图、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 3.掌握地质地貌学矿物、岩石、构造、地层、内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等野外现象识别、观察的基本能力和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采集的方法; 4.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观察、描述,素描图、实测地质剖面图等基础图件绘制的基本方法; 5.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地理概况 1.2.1 位置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1.2.2 地形 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地势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1.2.3 地质 秦皇岛不仅是我国非常重要工业港口,也是世界大港,目前已发现的矿物品种有56种,开发利用的26种,青龙县黄金达万两.新兴的工业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等。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规模属于小型煤矿。 1.2.4 气候

柳江盆地地质实习

第四章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 石门寨地区的构造深化基本与华北地台一致,大体经历了基底形成、盖层深化、构造变形改造等几个阶段。本区地层共有四个角度不整合、五个平行不整合、一个异岩沉积不整合,其余均为整合接触,据不整合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即中生界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下元古界构造层。 石门寨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是柳江向斜,以古生界向斜赞成的负地形为背景,在中—新生代形成复合盆地,称为柳江盆地。中生代的柳江盆地与新生代的柳江盆地沉积中心有迁移,沉积中心向东迁移。 柳江盆地近南北向展布,为一向斜构造,由上元古界至中生界地层组成,向斜核部由侏罗系组成,东西两侧呈西陡东缓的不对称结构。东侧地层近于单斜,西侧地层受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挤压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紧密褶皱和逆冲断层,造成西翼构造复杂化,使地层局部直立,甚至倒转。由此推测原始的柳江向斜极可能为两翼对称的短轴向斜,它控制了石门寨地区的构造格局。 一、褶皱构造特征 (一)柳江向斜 轴向近南北,轴线在黑山窖—傍水崖一线。轴 面近直立,略微西倾,由于中生界与古生界角度不 整合接触,向斜轴面有迁移的迹象,可能是由于构 造叠加造成。 东翼区地层出露宽,总体近于单斜构造,地层 倾角在10度至25度间,局部30度左右,平缓而稳 定,构造简单。 西翼区出露面积狭窄,宽度仅是东翼区的1/3, 次级褶皱发育,地层东倾,倾角一般40度至50度 间。 南端在傅水寨、黑山窑、下平山一带呈半圆弧形转折,使地层由西倾转为东倾,转折自然圆滑,发育扇形分布的走滑断层以调节收敛距离。 (二)柳观峪—秋子峪背斜 该背斜分布在柳观峪以东,秋子峪以南,呈北冀东向延伸,出露长度1.8km,宽度0.3km,是柳江向斜西翼的叠加构造。 (三)张赵庄—吴庄背斜 该背斜展布在张赵庄、吴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向延伸,出露长度 4.5km,宽0.5km,亦是柳江向斜西翼的叠加构造。核部出露徐庄组页岩,枢纽两端被断层切割。两翼为张夏组、凤山组,西翼倾角30度至40度,东翼产状总体复杂,一般20度至30度,受东侧逆冲断层影响局部变化很大。该背斜也是柳江向斜西翼的叠加构造,形成机制与柳观峪—秋子峪背斜一致,它们在空间上相邻,时间上也相似。

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焦程禄)

邯郸学院 2014年秦皇岛柳江盆地 实习报告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焦程禄 学号: 20131206101006 指导教师:李光亮、王慧

第一章:绪言 实习地点:秦皇岛柳江盆地 实习时间:2014年6月29日——2014年7月3日 实习任务: 1)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直接观察认识、 描述和分析,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室内教学中基本知识 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初步掌握了解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罗盘、地图 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描述记录 等工作技能。初步掌握常见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野外识别方法。 3)培养艰苦风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 意志,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生活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 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献身科学事业和建设强大祖 国的人生观。 实习内容: 1、矿物、岩石的肉眼判定方法和识别,地质构造的观察和判断,各种地质作用和现象的观察和讨论等。 2、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锤等地质实习工具的使用,路线选择和地质记录, 基本地形的绘制等。 3、地质内容的观察理解,综合能力的锻炼,团队相互合作能力的提升等。 行程安排: 2014年6月29日基地——砂锅店——潮水峪——浅水营——亮甲山——基地 2014年6月30日基地——上庄坨——傍水崖——吴庄垭口——花场峪古长城 2014年7月1日基地——鸡冠山——石门寨——基地 2014年7月2日基地——角山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基地 2014年7月3日基地——鸽子窝——购物市场——基地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地理位置:

柳江盆地实习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2009级地科2班 姓名许玉芬 学号200901410233

1.绪论 1.1 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11 实习时间 2010年7月16日至2010年7月22日,为期一周。 1.1.2实习的地点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中国北方实习基地1.1.3实习的目的 为了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系统掌握柳江盆地地质地貌状况,学会一些地质地貌的考察方法,对野外地质地貌有更深体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精神。 1.1.4实习的任务 1.1.4.1矿物和岩石(矿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1.1.4.2地质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和野外岩石产状的测定。 1.1.4.3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1.1.4.4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 1.1.4.5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1.1.4.6野外地质素描的练习。 1.1.4.7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其描述。 1.1.4.8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1.2实习区地理概况

1.2.1地理位置和交通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119°30’E~119°50’E, 39°50’N~40°10’N,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实习基地柳江煤矿在柳江医院附近。市区长50 km,宽6 km,全市海岸线总长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碣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柳江盆地中国北方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 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 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 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 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晚古生代经历了石炭系陆表海盆地的演化阶段,形成了柴东残留海相石炭系盆地;中生代经历了早侏罗世断陷和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挤压坳陷的发育阶段,形成了J1、J 2个并列的沉降中心。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燕山、喜山2期强烈的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西强东弱,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强烈变形剥蚀,形成了残留下侏罗统凹陷;东部活动较弱,中、新生代连续沉降沉积。新生代为大型走滑挤压盆地,第三纪沉降中心在盆地西部,发育多个沉降中心,晚第三纪以来沉降中心向东迁移,第四纪在三湖地区形成统一的大型沉降中心。

秦皇岛市石门寨镇柳江盆地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市石门寨镇柳江盆地地貌实习报告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08级地理科学1班邢婉 学号 1256408067

第一节区域概况 一实习区位置 秦皇岛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公里,属于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区内有柏油公路及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极为方便。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高山所包围。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出盆地为东南方向,再山海关南侧入渤海。 二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及经济情况 1、实习区地形;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 2、实习区气候;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3、实习区水文情况;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西北东南流向。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4、实习区的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以采煤及开采耐火粘土为主。煤矿开采的历史悠久,煤质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群众多以奥陶纪亮甲山组石灰石为原料烧石灰。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日

目录 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 (一)野外实习的目的 (1) (二)实习地点 (1) (三)实习时间 (1) (四)实习任务 (1) 二、地层层序 (2) 三、结构构造 (3) (一)柳江向斜结构盆地: (3) (二)断裂结构: (4) (三)结构发育史: (5) 四、实习内容 (7) (一)7月17日路线一——上平山矿产路线 (7) (二)7月18日路线二——黑山窑后村上三叠统、下侏罗统观察路线 (8) (三)7月18日路线三——石门寨西--瓦家山石炭--二叠系地层剖面路线 (9) (四)7月19日路线四——黄金海岸-七里海海洋地质作用路线 (11) (五)7月21日路线五——张岩子-东部落观测路线 (11) (六)7月22日路线六——东部落-潮水峪构造及地层路线 (14) (七)7月23日路线七——石门寨西-亮甲山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剖面路线 (16) (八)7月24日路线八——二叠系下石盒子-侏罗系北票组地层剖面观测路线 (17) (九)7月25日路线九——傍水崖-吴庄响岩观测路线 (18) (十)7月26日路线十——鸡冠山构造观测路线 (20) 五、矿产 (22) 六、结束语 (22)

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一)野外实习的目的 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研究。同时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二)实习地点 秦皇岛柳江盆地 (三)实习时间 7月17日至8月1日 (四)实习任务 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大岩及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学习地质学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主要任务有: 1、矿物与岩石的鉴定描述 2、罗盘的使用方法及野外岩石产状的测量 3、断层、褶皱地质地貌识别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实习实录1

第一节 实习的范围:秦皇岛市 实习的地理位置: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南临渤海,西靠 唐山市的滦县、迁安。东经 118°33 '- 119°51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 部,北纬 39°24 '- 40°37 '。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京津唐 经济区,同时与东北经济区联系密切 . 。 实习的交通概况 :秦皇岛市交通发达,以水路、陆路为主,是连接东 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秦沈高 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 102 、205 国道贯穿全境。民 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杭州、大连、黑河等国内数十条航线。可与全国各地和 世界上 230 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话,发达的通讯网络系统,秦皇岛与世界宛 若比邻,银线连五洲。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 第二节 实习的自然地理概况: 该区有两大河流水系, 大石河水系和汤河水系, 地处暖温 带,生物种类繁多,有松树,杨树,果树等,土壤质地一般。 实习区属 温带大陆季风 性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第三节 实习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 属于中等城市,秦皇岛市区人口 521153 人,由于旅 游层次的提高, 但它是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 刺激了其商业发展, 旅游购物的人 增多,如在海港的朝阳街、海阳路、文化路一带形成了海浪花、华联商厦、百货 大楼等大型商场,形成一些商业中心。 秦皇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地处东北、 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中间地带, 是华北、 东北、西北地区 重要的出海口。 举世闻名的秦皇岛港是中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 以能源输出 为主,兼营杂货和集装箱,年吞吐量过亿吨,同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 持经常性贸易往来,跻身世界大港行列。 第一章 绪论 速铁路、

秦皇岛石门寨镇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市石门寨镇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08级地理科学1班邢婉 学号 1256408067

第一节区域概况 一实习区位置 秦皇岛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公里,属于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区内有柏油公路及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极为方便。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高山所包围。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出盆地为东南方向,再山海关南侧入渤海。 二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及经济情况 1、实习区地形;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 2、实习区气候;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3、实习区水文情况;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西北东南流向。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4、实习区的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以采煤及开采耐火粘土为主。煤矿开采的历史悠久,煤质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群众多以奥陶纪亮甲山组石灰石为原料烧石灰。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

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城建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系别:土木工程 专业:交通土建 班级:交土10 - 2 学号:100040222 姓名:陈江涛 and Finance Committee, another espionage, sabotage, and political standing. Set 8 districts of the County, head of true, but most of the enemy territory, not assumption. County Government staff members scattered in several villages around the town of farmers ' homes. "Sunset radiance Hill Tower shadow, Moonlight illuminates the river of fireflies, spring breeze blowing across the flat fields, mountains formed a strong screen, Oh! Yanan 第一章前言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是勘测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目的在于通过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地质认识实习,全面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学习和掌握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是工程勘察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任务是为了研究拟建场地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地质条件给予初步评价,为场址选择及勘察方案的布置提供依据。 2、实习任务: 一是从地质科学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就本次实习所能见到的有不同类型的地貌、各类岩石、不同类型地层的接触关系、褶皱和断裂~以及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等地质现象的予以了解~以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及自然地理知识。二是了解水利工作中地质工作的特点、地质工作的内容~培养对水利地质工作的情趣和事业心~树立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并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实习区自然概况 and Finance Committee, another espionage, sabotage, and political standing. Set 8 districts of the County, head of true, but most of the enemy territory, not assumption. County Government staff members scattered in several villages around the town of farmers ' homes. "Sunset radiance Hill Tower shadow, Moonlight illuminates the river of fireflies, spring breeze blowing across the flat fields, mountains formed a strong screen, Oh! Yanan 1、位置及交通

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版本一: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

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 版本二: 第一节地层发展简史 实习区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典型区域,在二十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构造格局。在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有几个阶段:太古代结晶基地形成阶段;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盖层发育阶段;中生代燕山期挤压褶皱、断裂和岩浆作用阶段;以及新生代的差异隆升作用阶段。 一、太古代地层发展史 这一阶段地槽处于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后,地槽回返,产生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绥中花岗片麻岩岩,构成结晶基底。

柳江地区地质概况

第一章柳江地区地质概况 一、柳江地区交通位置和自然经济概况 柳江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28公里,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区内有高等公路和地方铁路与秦皇岛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本区地形在总体上为一盆地,人称柳江盆地。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海拔都在500米以上;中部和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都在200-300米。盆地内最高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米。大石河自北向南流过盆地在山海关以南入海。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7、8月份。 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桃树。工业以采煤、耐火粘土、石灰石和烧水泥为主,其采煤历史比较悠久。 二、柳江地区地层概况 本区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统和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元古界的青白口群(q)自下而上依次是91米厚的杂色页岩和石英砂岩(下马岭组qx)和28米厚的碎屑岩至碳酸盐岩沉积旋回(景儿峪组qj)。前者主要分布在本区东部和南部的鸡冠山,后者主要分布在本区东部。 下古生界(Pz1)的寒武系(∈)自下而上依次是146米厚的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府君山组∈f)、71米厚的暗红色泥页岩(馒头组∈1m)、112米厚的紫红色页岩(毛庄组∈1mo)、101 1 米厚的黄绿色粉砂岩(徐庄组∈1x)、130米厚的灰色鲕状灰岩(张夏组∈1z)、120米厚的紫色竹叶状灰岩(崮山组∈3g和长山组∈3c)和92米厚的黄灰色泥灰岩(凤山组∈3f)。其中,府君山组主要分布于本区东部,馒头组泥页岩主要分布于本区东北部,毛庄组紫红色页岩和徐庄组黄绿色粉砂岩主要分布于本区东部,张夏组灰色鲕状灰岩、崮山组和长山组紫色竹叶状灰岩及凤山组黄灰色泥灰岩在盆地四周都有分布。 下古生界(Pz1)的下奥陶统(O1)自下而上依次是125米厚的灰色石灰岩(冶里组O1y)、118米厚的灰色豹皮灰岩(亮甲山组O1l)和101米厚的暗灰色白云质灰岩(马家沟组O1m)。下奥陶统在本区东、西部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冶里组出露最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亮甲山组出露最好的是在亮甲山,马家沟组在东西部均有分布,但是茶庄北山一带地层发育最好。 上古生界(Pz2)的中石炭统(C2)自下而上依次是70米厚的铁质砂岩、粘土岩粉砂岩及页岩(本溪组C2b)和45米厚的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太原组C2t)。中石炭统在本区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 上古生界(Pz2)的二叠系(P)自下而上依次是61米厚的两个灰色和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和粘土岩含煤旋回(山西组P1s)、115米厚的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下石盒子组P1x)、72米厚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砂岩(上石盒子组P2s)和150米厚的紫色河流相粉砂岩、泥岩和含砾砂岩旋回(石千峰组P2sh)。二叠系主要分布在本区东部,其中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出露最好的是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一带。 中生界(Mz)的上三叠统(T3)是161米厚的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页岩和含煤线的粉砂岩(黑山窑组T3h),分布于黑山窑后村西。 中生界(Mz)的侏罗系(J)自下而上依次是492米厚的含砾粗粒杂砂岩,粉砂岩和黑色页岩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 第一节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 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 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 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 二.边界条件及断裂 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 (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 (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 (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秦皇岛石门寨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汇总

总成绩:石门寨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编写日期:

前言……...………………………………………………………………………第一章实习工区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石……...……………………………………………………………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地质作用…...…………………………………………………………第六章地质发展简史...………………………………………………………结束语……...…………………...……………………………………………….

1.1实习时间 2014.6.30~2014.7.10 1.2实习地点 秦皇岛柳江煤矿实习基地 1.3实习目的 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学习,巩固课堂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际方法,培养学生们灵活的思维,提高我们野外地质认知的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4实习任务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地质工作技能。 1、矿物和岩石(矿石)的基本鉴定; 2、罗盘的使用方法和产状的测定; 3、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 4、河流阶地的识别; 5、练习野外地质素描; 6、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其描述; 7、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1.5实习路线安排 7月1号鸡冠山;7月2号潮水峪;7月3号亮甲山—瓦家山;7月4号黑山窑;7月5号东部落;7月7号上庄坨;7月8号祖山;7月9号吴庄。 1.6实习队伍组成 地质1301、1302班,资源1301、1302、1303、1304班,转专业 1.7工作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观察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汪作旭 第一章绪言 工作区位置,行政区别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东接辽宁,北邻承德,西倚唐山,南连浩瀚的渤海,海岸线长113千米,水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距离北京295千米,总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实习基地坐落的柳江盆地,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中国地貌形态分类,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区。实习区北,西,东三面被陡峭的山地环绕,为一盆状地形,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地形。相对比高在200—300米,最高峰老君顶海拔搞成米。贯穿盆地南北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水系。大石河自北东而来,经大刘庄流入本区,在崔家转近南北向曲流。傍水崖向东南直流,至蟠桃峪出盆地,于山海关以南注入渤海。长70千米,流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临海地带发育有海岸地貌,侵蚀与堆积型海岸地貌相间分布,形成许多优良浴场。暂时性地面流水作用强烈,坡积物、洪积物随处可见。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大石河和汤河形成许多流水地貌。在滨海地带,波浪在岬角处发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类海蚀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积地貌;潮汐的作用形成海蚀平台等地貌;沿岸流携带泥沙在海岸形成沙嘴,连岛等地貌类型;沙流也在海岸形成地貌沙丘,黄金海岸的延岸沙堤 工作目的、任务,工作区范围、面积,完成期限 了解填图实习的工作方法。2、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质、矿产的基本情况。3、学会地质罗盘及手持GPS的使用方法以及学会对MAPGIS的使用。4、学会在野外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记录的内容、方法和格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野外人员的组织和成员 测手 马志博、王瑞明 选点及描述 吴立问、刘春阳 记录 刘银鹏 产状测量 汪作旭、巴有超 打标本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立体地质.三维应力.聚油模式内容提要: 目录第一篇柴达木盆地地质第一章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第一节柴达木盆地的地层一、元古宇(PT)二、古生界(Pz)三、中生界(Mz)四、新生界(Kz)第二节柴达木盆地的岩浆岩一、早古生代侵入岩二、晚古生代侵入岩三、中生代侵入岩第二章柴达木盆地周边构造第一节阿尔金构造体系一、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二、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北缘山前断裂三、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南缘山前断裂四、阿尔金构造带的隆起时期及特征五、阿尔金构造带对塔里木盆地及柴达木盆地的影响第二节西域构造体系一、祁漫塔格山北缘山前褶断带二、祁连山南缘山前褶断带第三节东昆仑山北缘纬向构造带一、低头山大干沟向斜二、乌图美仁-都兰复向斜第四节区域东西向构造一、敦煌东西向复背斜二、宗务隆山东西向复向斜第五节柴达木盆地各构造体系的复合和继承关系一、截接与包容二、反接与重叠三、限制与联合四、包容五、构造体系的多期活动和继承作用第三章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第一节基底的含义与找油意义第二节研究基底构造的方法一、从钻遇基底井孔资料研究基底性质二、根据盆地周边山区地质推测盆地基底三、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盆地基底第三节古盆地基底构造轮廓一、西域系二、东昆仑纬向构造带三、河西系四、阿尔金韧性剪切带第四节现今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第五节盆地基底主要断裂一、马海-大红沟断裂二、冷湖“反S系”凸起北翼大断裂三、埃南断裂四、陵间断裂五、狮子沟-油砂山断层六、茫南断层第四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盖层构造特征第一节中生代褶皱特征一、祁连山、祁漫塔格山山前中、新生代构造二、阿尔金山前中生代构造特征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反S系”特征一、“反S系”的分带及其分枝构造二、盖层“反S系”与雁行背斜构造三、“反S系”构造由多个背斜组成四、“反S系”构造的形态特点五、“反S系”构造的形成时序六、与前中生代弧形相连的中新生代构造为鼻状背斜七、“反S系”构造与同沉积背斜第三节晚近表层构造第四节盆地东南部新生代构造特征第五节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不吻合特征第五章柴达木盆地二级和三级构造单元第一节南祁连山山前构造一、赛西断陷二、鱼卡断陷三、红山凹陷四、德令哈凹陷五、冷湖“反S系”构造凸起带六、马海-古城丘-北极星“反S系”构造凸起七、无柴沟“反S系”构造凸起八、大红沟“反S系”构造九、埃姆尼克-长山潜山带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央拗陷带一、昆特依凹陷二、鸭北凹陷三、鄂博梁“反S系”构造凸起带四、牛东凹陷五、红三旱1号-碱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六、一里坪-台吉乃尔-达布逊凹陷带七、月牙山-尖顶山-大风山“反S系”构造八、梁北凹陷第三节祁漫塔格山前构造一、红沟子-南翼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二、黄瓜梁-乱山子凹陷三、咸水泉-油泉子“反S 系”构造凸起带四、英雄岭凹陷五、茫崖凹陷六、犬牙沟-狮子沟-油砂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七、可能存在的阿拉尔弧八、砂西-尕斯-南乌斯弧九、东柴山-存迹-沙滩边弧十、黄石-红盘弧形凸起十一、弯梁-那北弧第四节昆北斜坡带一、那南-台南-涩东东西向凹陷带二、乌图美仁-都兰东西向复向斜第六章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第一节柴达木盆地区域地质构造剖面一、索尔库里-大风山-红三旱4号-台吉乃尔-达布逊湖-夏日哈纵剖面二、祁漫塔格山-茫崖-油墩子-碱山-安南坝山综合剖面三、祁漫塔格山-甘森-一里坪-冷湖-阿尔金山综合剖面四、祁漫塔格山-乌图美仁-鸭湖-冷湖7号背斜-赛什腾山综合剖面五、昆仑山-格尔木-达布逊湖-大柴旦-达肯大坂综合剖面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构造等高线图一、构造等高线图的绘制二、构造等高线图的特征第三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等厚度图一、等厚度图反映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二、等厚度图反映了湖盆的发展与演化历史第四节柴达木盆地不同深度的地质图一、凹陷与背斜凸起二、阿尔金山前鼻状背斜三、潜伏的河西系第五节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综合特征一、构造的继承性二、构造的不吻合性三、湖盆发展演化史四、中、新生代褶皱的发展特点五、隐伏的河西系六、阿尔金韧性剪切带第七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构造控制因素第一节西域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控制第二节阿尔金构造带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影响第三节河西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分区的影响第四节盆地内主要三级凹陷的稳定性第八章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地貌及水文地质第一节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特征一、晚近构造运动二、晚近构造特征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晚近地形地貌一、风成黄土和新月形砂丘、砂垅二、风蚀洼地和风蚀沟地形三、风蚀雕刻地形、岛状山地形四、盐渍化地形第三节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一、高山积雪融化控制径流和地下水动态二、地下水的水平分带三、地下水的垂直分带第九章柴达木盆地“反S系”的形成机制及盆地地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