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4
研究惠州悠久历史文化姓名:学号:班级【摘要】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
以“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东江文化”为主干的“四东文化”品牌正日益成为惠州的一张新名片【关键词】独具特色文化悠久一、了解惠州文化起源惠州是我国岭南的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远古石器时代,到商周,后经历北方民族人口大迁徙,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及发展,直至近现代。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惠州却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地传承、发扬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岭南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惠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1990年在市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
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
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士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
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
惠州在隋庸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
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篇1)方言是文化的传承,是知识的开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
作为中国人,你必须学会方言。
今天,我们小区开了一场关于“方言”的晚会,为的就是考考别人知不知道方言。
“亲爱的家长孩子们,敬爱的爷爷奶奶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举办的方言晚会。
废话不多说,我们现在开始。
首先你们知道什么叫方言吗?”我一看,激动的目光投了过来,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其中有一位说:“方言是地方的语言。
”我不禁拍拍手,激动的说:“不错,但你们知道‘吃厨饿顿’是什么意思吗?”我抬头一看,我惊讶极了,一个人都没举手,这时一个老奶奶含泪说到:“我们以前吃一顿就要饿一顿,现在这些孩子都忘了方言的意思了,他们是没经过艰苦的生活啊!我感动极了,我被眼前这位奶奶的生活状况惊呆了!是啊,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啊!其实我也是刚刚认识方言,现在我真怕同学们都把自己家乡的方言忘了,那是种文化失传。
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哭了感动地说:“老奶奶,您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虽然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还会要求自己学会方言。
”我们展开了方言的讨论。
过了一会儿,晚会结束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思考着,今后要多办这样的晚会,让孩子学习很多的知识啊!回家,我想查更多的方言,并记住它们,努力吧!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篇2)重庆城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
但若抛开这些称号,方言则成了重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庆方言以直白易懂,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而着称。
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掐没得。
”一阵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我回头一瞧,原来是表弟,我连忙回答:“摸掐,屋头来客老,喊我买酒。
不忙摆老,我还会切嘞。
”咚咚咚,一阵短促的敲门声。
“开起累,你个傻娃,我忙得很,莫添乱老。
”妈妈像开枪打子弹一般说到。
我敢忙进屋,把酒放在了桌上,只见小姑她们都在为这顿团圆饭忙活着。
西关美食及西关文化论文摘要:明代以前,西关还是广州的郊区,明清以来随着“闭关锁国、一口通商”政策影响的不断加强,西关迅速发展成了广州的经济重心。
以商贸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西关文化就这样逐渐形成,西关地区在建筑艺术、饮食文化、书画艺术、粤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了卓越发展。
西关地区成为岭南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了西关美食、文化的独特风情。
关键词:西关历史文化;西关饮食特色。
一、西关发展历史西关,位于今日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
明末兴建起十八甫,清朝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
西关是当时广州城西面的地区,因明清时地处南海县府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
西关最辉煌、最神气的时候是清末民初。
那个年代的南海,广州,乃至广东省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南海县西关,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
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南海县广州城郊。
西关可以在今日广州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其地理位置不容忽视。
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
清代的海防较明朝宽松,西洋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大陆南方。
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
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
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
外国商人就利用民间渠道,进行各类买卖,西关就担当了一个重要的口岸。
至此,西关人的商贸意识根深蒂固的发展,在现今的形成了以商贸文化为重心的西关文化。
二、西关饮食特色1、泮塘马蹄糕地处西关的泮塘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种植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这五种蔬菜,这五种蔬菜也就被称为泮塘五秀,这些蔬菜被人们广泛用于粤菜的烹制,其中的马蹄被当地人们烹制成了闻名的泮塘马蹄糕。
岭南文化翻译申报书本文旨在介绍岭南文化的翻译申报书,对岭南文化的历史、特点、翻译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岭南文化翻译申报书》,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岭南文化翻译申报书》篇1一、岭南文化简介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以珠江文化为核心,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琼海文化等分支,其特点是开放、兼容、创新、实用。
二、岭南文化翻译申报书概述岭南文化翻译申报书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岭南文化而编制的文件,旨在向有关部门申报岭南文化翻译项目的立项、资金支持等。
申报书应包括岭南文化的历史、特点、翻译难点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岭南文化翻译难点岭南文化的翻译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方言翻译:岭南地区方言众多,如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等,这些方言的翻译难度较大,需要找到熟悉方言和文化的专业人士进行翻译。
2. 文化背景翻译:岭南文化的历史和背景深厚,需要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进行准确翻译。
3. 词汇翻译:岭南文化中有很多特有的词汇,如“饮茶”、“烧腊”等,这些词汇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 诗句翻译:岭南文化中有很多优美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意境和语言表达的优美性。
四、岭南文化翻译解决方案针对以上翻译难点,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找到熟悉方言和文化的专业人士进行翻译,确保方言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2. 对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岭南文化的历史和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采用本土化翻译策略,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使用当地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4. 着重考虑诗句的意境和语言表达的优美性,确保翻译的诗句能够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esjournal@Tel:027-81707737177****4031ENGLISH SQUARE收稿日期:2020-5-15粤剧起源于两广地区,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粤剧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流行,还流行于新加坡、东南亚、澳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等国家,具有全球影响力。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语粤剧最早出现在香港。
20世纪40年代,英语粤剧在香港亮相。
黄仕英开创了新加坡英语粤剧。
2000年,新加坡的敦煌剧坊开始兴起英语粤剧的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众多的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与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时,可以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因此,笔者试图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粤剧英译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后述研究有所裨益。
1粤剧英译剧本的研究主要以《帝女花·香夭》为例50年代末,粤剧大师唐涤生根据古曲《妆台秋思》改编成了粤剧戏宝《帝女花》。
名剧《帝女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同京剧《霸王别姬》一样为人耳熟,流传于民间大街小巷。
剧情主要内容讲述的是明朝末期,思宗长女长平公主与周世显在江山易主之际遭遇乱世,经历了爱恨情仇的曲折与凄凉的爱情故事。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力支持下,截止到2012年,香港学者已经完成了120多部粤剧剧本的英文简介和18部粤剧折子戏的英译工作。
香港粤剧编剧家德叔———叶绍德老先生一生对粤剧事业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终身笔耕不辍。
他所编写的80多部粤剧剧目是粤剧的重要资源。
德叔晚年精心挑选了他最为满意的5个剧本,委托“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整理和出版。
这5个著名的粤剧剧本分别为:《辞郎洲》《朱弁回朝》《十五贯》《霸王别姬》和《李后主》。
香港粤剧发展基金会于2009年拨款资助吴凤平的研究团队,出版了《叶绍德粤剧剧本精选(汉英双语)》。
肇庆的传统风俗文化论文传承,对于现代人来讲,是一个很熟悉的词语,经常出现于课本和长辈口中。
我们懂得传承的重要性,亦了解传承文化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责任,但缺乏行动性。
在行动起来之前,我们应该先深入了解被传承的内容。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肇庆的传统风俗。
鼎湖山庆云寺浴佛节(又叫灌佛会)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鼎湖山庆云寺,其浴佛节定于农历四月八日,和我国汉地佛教浴佛节的时间相同。
是日清晨,佛教徒在各殿堂焚香张彩,然后聚集在大雄宝殿内举行诵经法会(又叫灌佛会)。
诵经法会开始,先由佛教徒诵经,接着由大师捧出释迦牟的化身--一尊小玉佛,再由住持按照释迦牟降生时有双龙分别吐温水和凉水为之沐浴的故事,仿龙吐水为小玉佛沐浴,并用预先以各种名香浸得之香水为小玉佛灌顶。
礼毕,佛教徒便用剩余的香水浇灌各种花卉。
浴佛节前一两日,各地的善男信女便纷纷前来,他们等待着四月这一吉日参谒浴佛,以祈求佛的庇佑和结善果。
广东肇庆蛋家人迎新年习俗家家户户蒸年糕做蛋家糕是广东水上人春节的传统习俗。
,蛋家人过年蒸年糕是为了图吉祥,祈盼生活步步高。
肇庆城南街道厂排社区是水上人家居住地,这里的人世代以西江打渔为生,如今虽大都上岸谋生,可蛋家的习俗传统却不忘。
做蛋家糕是个细活,除了每5分钟加一层米糊外,还要不时加热水,添柴火。
老梁的爱人说,做蛋家糕要用柴火烧,柴火旺蒸出来的年糕才好吃。
老梁把过滤好的米糊一勺勺均匀地倒进铜盆里,空气中飘出淡淡的米香味。
第一层米糊蒸好了,再放下一层,层层叠加到三十层。
“蛋家糕,千层糕,生活步步高。
”老梁的爱人唱着。
德庆“龙母诞”庙会悦城“龙母诞”庙会活动流传于德庆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
“龙母诞”庙会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龙母生辰诞(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诞(八月初一至初八)。
传说中的龙母勤劳、智慧、善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龙母诞”庙会活动围绕龙母信仰表现孝亲、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主题,主要内容有万民朝圣贺诞、龙母沐浴、龙母更衣、慈龙孝子祭母、济物放生教化等。
包装设计论文(优秀10篇)简约化包装设计研究论文篇一简约化包装设计研究论文1.生态理念下简约化包装的特点对于简约化包装设计来说,并不是排斥所有的装饰主义,简约化包装中所提倡的是适度装饰,做简约的装饰,在包装上做到适度的装饰,简约中附带装饰,使人们更好的对商品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商品的吸引力,提高商品的价值。
多余的装饰会给人一种矫揉做作的感觉,极少的装饰会给人一种单调感,因此,在简约化装饰设计中,追求的是适度装饰。
2.基于生态理念下的简约化包装设计2.1平面设计语言解析2.1.1图形设计符号化目前,市场上的包装都是包装体量大、信息量杂,并且图形十分复杂花哨,这样的包装设计成本十分高,同时也不具有实用性,属于一种畸形的消费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应对其进行改善,可以利用符号来代替图形,将复杂的图形进行简约化,在对众多信息传达以及简约化设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来做到商品包装设计的简约化。
对于包装设计的符号化形式来说,其自身具有很强的审美特性。
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上,设计的图形符号必须是对商品的一个表达,能够展现出商品的特性。
符号化能够形象的、高度的概括出商品的特点,利用抽象的概念阐述商品信息,以此来增强对人们的吸引力,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2.1.2色彩语言的纯粹化在商品等额包装中,其中最为吸引消费者的便是色彩,这也是人的视觉反应最为敏感的方面,色彩决定着包装设计的成败。
在简约化的包装设计中,提倡的是追求色彩的纯粹化,避免传统的喧闹、繁杂的色彩,简约化包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色彩的潜能。
传统的色彩由于过于复杂,因此在印刷时也会消耗很多的成本,并且会引发人们的视觉疲劳,激起人们浮躁的心理情感,但是简约化的设计追求色彩的纯粹感,会给人一种和谐高雅的感觉,使得包装更加具有深意。
2.2简约化包装的立体语言解析2.2.1材料的选择要环保对于包装设计来说,包装材料的选择十分的重要,所有的设计构思都是建立在包装材料之上。
从临证用药特色与中医教育视角研究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中医妇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医妇科学已有萌芽,对剖腹产、难产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更是出现治疗血枯闭经的妇科第一方。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从宋朝开始,众多中医妇科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建立了众多妇科流派。
经历多年的师承传授和学术创新,有的流派被淘汰,有的流派被保留,被保留的流派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受到后世的推崇,源远流长。
不同流派的妇科因各自的学术思想不同而相互争鸣、相互学习,极大的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继承工作,逐渐加强了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12年11月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共计64家,其中全国妇科流派占11家,分别为岭南罗氏妇科、天津哈氏妇科、龙江韩氏妇科、上海蔡氏妇科、浙江陈木扇女科、黔贵丁氏妇科、晋中式王氏妇科、上海朱氏妇科、浙江何氏妇科、云南昆明姚氏妇科、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
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中医妇科流派的内容,不仅是为了评价各个流派对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更是要通过挖掘学术思想、整理临床经验,古为今用,更好的指导现在的中医妇科临床工作,推进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让中医妇科学在历史经典理论和现代科技化水平的共同作用下走向繁荣和昌盛。
目的:岭南中医妇科学是岭南历代医家与疾病作斗争后总结提炼出来的中医分支学科。
通过查找有关岭南罗氏妇科的书籍、文章和数据,收集梳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中医高等教育管理观念,总结分析罗颂平、赵颖、朱玲三位教授辨证论治不孕症的用药规律,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挖掘技术,达到完善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充实中医妇科流派内容的目的。
方法:1.文献研究本研究以"罗氏妇科传承脉络"为出发点,通过文献检索功能,查找中医经典典籍、妇科流派专著、岭南妇科专著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建立微数据库,整理岭南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教育管理思想和传承脉络,通过专家访谈、同门交流以及跟师学习等形式进行进一步了解罗元恺、罗颂平以及张玉珍教授的中医教育管理思想以及临床经验,完整的梳理岭南罗氏妇科从晚清时期罗棣华开始的发展过程和传承脉络。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学语文论文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朱月明摘要:雷州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精神内核。
在雷州文化的诸要素中,雷州话是属于基础性的要素,具有文化中的标志性意义。
雷州话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体现着雷州文化和红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保护和传承雷州话,是保护和传承雷州文化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雷州话独特地域文化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它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1]。
我们通常只把方言看作交际工具,并未意识到它同时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所以即使会讲雷州话的人,也未必都知道闽南话有什么魅力,反映了哪些文化内涵。
我们只有把雷州话放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去解读时,才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一个精彩的世界。
下面,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和角度对雷州半岛的雷州话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解读。
第一个层面是溯源,呈现古代语言的历史本来风貌,揭示雷州话成为研究雷州半岛与汉语的“活化石”的原因。
第二个层面是揭示文化内涵,其中涉及雷州话的社会文化心理、情感、伦理和民间习俗,等等。
第三个层面是方言的应用实践,即雷州话与雷歌、雷剧,等等。
从这三个层面来揭示雷州话与其反映出来的地域文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雷州半岛湛江地区的这种闽南方言中的次方言——雷州话,从而宣传红土文化,发扬红土文化精神,为湛江争创文化强市添砖加瓦。
一、雷州话的历史渊源雷州话属闽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而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话。
这首先应追溯到汉人及汉语入闽的历史。
河洛人在晋代以前住在中原黄河、洛水流域,当时这一带简称河洛地区。
河洛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的“五胡乱华”之际。
史书上记载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三山志》指的就是这一批人。
所以今天的雷州话来自中原,语音虽有演变,但变化较小,并保留较多古音,所以被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汉语言文化论文:广东早茶民俗文化现象研究篇一:广东的早茶文化广东的早茶文化谈起广东悠久的传统文化,早茶便是一道让人难以忘怀的风景。
广东人喜欢早茶。
早上见面问候的话语就是“饮佐茶没”这句简短的话语其实就是早安的代名词。
吃早茶是广东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东”的一大特色。
“吃早茶”又名“叹早茶”。
相传此文化是起源于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供路人歇脚聊天。
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茶蔚然成风。
发展到今日,广东早茶中的茶早已不是主角,真正吸引人的是那些精致丰富的点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早茶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留存至今,不仅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还为广东的传统文化添上浓重的一笔!早茶已深深融入许多广东人的血液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茶的习惯如今遍于各阶层,上至官人白领,下至市井百姓,饮茶去处遍布广泛,广东的茶楼可以说是全国之最。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广东人便带上自己的家人或者约上三五知己,相聚茶楼“吃早茶”。
“吃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这个消遣和其他娱乐活动差不多,都是让自己快乐放松的一种方式。
当然,“吃早茶”并不是饮几杯茶那么简单,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广东人“吃早茶”的丰富与趣味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因为红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
常见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花茶,元堡茶等,有的人喜欢菊普茶,因为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可以清凉去火。
红茶在视觉和味觉上都比不上绿茶,可它和广东早茶中那些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最好的搭配。
说到广东早茶的点心就丰富多彩了。
广东点心又称广式点心,是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
品种多达4000多款,是全国点心种类之冠,具有用料精博,喜用海鲜,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口味清新多样,制作精细,咸甜兼备等特点,各种款式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能适应四季节令和各方人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