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_生产_生活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292.73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逐渐高涨,党和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了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领域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对人居环境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起步晚,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理论研究之上的。
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从内涵、模式、法治、主体、评价指标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评价体系一、关于人居环境概念内涵的研究人居环境科学起源于道萨迪亚斯(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我国学者吴良镛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发,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念。
李裕瑞、曹丽哲、王艳鹏等(2022)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通过设施建设、环境修复、景观营造、规划管控、组织管理等方式,着力解决道路不通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内生制度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活动,并将“整治”与“改善”和“建设”做了区分,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和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建设、整改与治理活动。
刘燕舞(2022)从生活治理的视角,将农村人居环境界定为农民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治理。
李裕瑞、张轩畅、陈秧分等(2020)将人居环境拆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分别探讨了两者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二、关于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在对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方面的讨论上,田孟、孙敏(2021)认为组织和动员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而成立村民理事会的方式可以破解这一难题,这种自治模式实现了行政资源与自治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国家的公共事务”转变成“村庄的公共事务”,实现了村民自治与国家治理的有效衔接。
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1 海西州概况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为在青海湖西而得名。
北邻甘肃省酒泉地区,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州相连,与西藏为邻,东与青海省海南、海北州为界。
东西长837km,南北宽486km,总面积32.58万k。
辖2市3县3行委,人口41万。
海西州的地形地貌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
海西州属典型的高原高寒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不太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强,昼夜温差大。
境内长流性河流达80余条。
其中,集水面积500k以上的中小型河流40余条。
海西州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山区、滩地有连绵的草场和大块绿洲,草原面积900万h,其中可利用草场890万h,宜农待耕土地30.3万h,发展农牧业的潜力很大。
野生动植物资源500余种。
截至2008年底,全州共发现各类矿产103种。
己发现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1626处。
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铬、铅锌、金、银、湖盐、钾、硼、锂、镁、溴、碘、锶、芒硝、石棉、石灰岩、自然硫等。
其中湖盐、氯化钾、氯化镁、锂、锶、芒硝、石棉、化工石灰岩、硅灰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
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主要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向对其进行阐述。
本文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作用的阈值。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社会条件的支持和污染承受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即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
其中,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又是由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
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牛海红 龚大鑫*(甘肃农业大学)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下,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适宜度及规模保障程度。
本文以环县为例,构建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该地的环境资源、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是富余现状,经济资源承载力均高于环境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资源承载力,环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同步性,资源与经济的关联度弱,环境资源与人力资源十分不协调。
关键词: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作者简介】 牛海红(199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通讯作者】 龚大鑫(1983—),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农业经济。
综合评价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是合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基础依据,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也有重要意义。
[1]近几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而这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2]因此,为了推动环县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相互协调,本文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对环县的人口、环境和经济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地评价了环县资源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为环县相关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一、环县资源环境状况(一)环境状况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占地9236平方公里。
从地形上看属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边缘丘陵沟壑区,全县有约90%以上的地方被黄土覆盖。
高山与地沟多,地形复杂多样,全县大部分属于环江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旱灾最为严重。
平均每年降水在400毫米以下,海拔在1200~2089米之间。
[3](二)资源状况截至2021年,环县境内已探明有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等多种矿藏,石油地质储存量5亿多吨以上。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任晓旭;王兵【摘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是国内外热点问题之一,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荒漠生态系统本身因环境因素的差异而类别多样,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总结J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其主要功能划分为固碳、水文调节、保持土壤养分、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旅游6类10个评估指标,并探讨了各指标的物质量及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可为今后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7)002【总页数】7页(P91-96,103)【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功能;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作者】任晓旭;王兵【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9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生命支持产品和服务,自然资产含有多种与其生态服务功能相应的价值[1-2].2005年3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布的由上千名知名科学家历经5a完成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中,将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为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收益,这些收益包括供给服务(食物、水、木材、纤维和遗传资源)、调节服务(调节气候、洪涝、疾病、水质和处理废弃物)、文化服务(消遣、美学享受和满足精神世界)和支持服务(土壤形成、授粉和养分循环)[3].荒漠生态系统类型是发育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环境下,植物群落稀疏的生态系统类型[4].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主要位于干旱区内,包括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和西部的个别区域[5].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已达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占旱地面积的79.1%[6].和其他区域相比,干旱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过度利用以及气候变化等,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量持续显著下降,从而遭受更大的威胁[7].Costanza等[1]最先开展了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随后国内开展了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工作[8-11],其中对单个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中,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并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12-13].荒漠生态系统自身较低的生产力和较为单一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人们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入,因而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研究方法大多数是利用卫星遥感图像,按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量,进行乘积运算得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14-19].也有学者根据某项生态功能指标和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评估[20-21].随着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人们对其功能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所以对荒漠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研究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评估,有利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建立适合目前我国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体系,以期为揭示和理解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可行的思路.1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的类型我国的荒漠大部分属于温带荒漠,其一般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位于大陆性干燥气团控制下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盆地与低山;气候极端干旱,日照强烈,年降水少于250mm,蒸发力大大超过降水,干燥度>4以上;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多大风与尘暴,物流风化强烈,或受风蚀,或为积沙;土壤发育不良,土层薄、质地粗粝、缺乏有机质、富含盐分,尤其是碳酸钙与石膏[22].荒漠生态系统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半荒漠、普通荒漠和极旱荒漠,其年降水量分别为200~100、100~50、50mm以下.中国的南疆、东疆、河西走廊西北端属极旱荒漠;此带西北(北疆)和东南(柴达木南部、河西走廊大部、阿拉善)属普通荒漠;宁夏、陇南、内蒙古巴盟一带属半荒漠.根据建群层片的生活型,中国荒漠可分为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小灌木荒漠和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荒漠生态系统还可根据基质划分为沙质荒漠(即沙漠,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砾漠(即戈壁、如河西走廊戈壁)、壤漠(如天山北麓)、岩漠(如南疆麻扎塔塔)和粘土荒漠或盐漠(如柴达木盆地及罗布泊周围地区等)[23].我国荒漠类型多样,初步统计,沙质荒漠有8个生态系统,砾质-砂砾质荒漠(戈壁)13个,石质-碎石质荒漠10个,粘土荒漠(盐漠)7个,此外,在荒漠河岸及其他隐域生境还有9个生态系统[24].荒漠植被虽然稀疏,生物量较低,但仍是荒漠生态系统的核心.由一些适应特殊荒漠生境的植物所构成的荒漠植被,既维持着荒漠区能量与物质运转的生命过程,又是防制风蚀和流沙,遏制进一步荒漠化的因素.因此,我们依据荒漠质地和植被状况,在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时具有统一性和可对比性,可以分为3个类型:沙漠类型:以沙质荒漠为主,无植被;戈壁类型:以砾漠为主,有少量的植被存在,覆盖度在1%~5%;绿洲类型:以小尺度范围下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的小气候效应的荒漠类型.2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别2.1 固碳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含有大量的碳,其中73%以土壤有机质的形态储存于土壤中[25].据估计,土壤碳储量约为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2.5~3.0倍,为大气碳库(以CO2形态存在)的2~3倍,土壤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CO2的浓度[26].刘冉等[27]采用涡度相关法并结合小气候观测,对荒漠生态系统净CO2通量进行了连续3个生长季的观测(2004~2006年),在观测期内,该区域均表现为CO2的汇集,CO2的净吸收量分别为236.18、63.07、91.97 g/m2;对于生长旺盛期,降水量最大的2004年碳吸收能力最强.张杰等[28]利用卫星遥感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对干旱区植被进行了光合作用植被和非光合作用植被区分和组分解析,构建了基于遥感与生态过程的干旱区适用的光能利用率模型NPP-PEM,推算出1992年和1998年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的戈壁年碳吸收量分别为0.238TgC和0.256TgC.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3%,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2.2 水文调节功能水是干旱区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驱动力和关键的非生物限制因子[29].荒漠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mm以下.荒漠生态系统总的水量平衡特点是,水分输入主要靠降水和土壤水分的水平运动补给,而土壤和植被蒸发散是系统的主要输出项[30].2005年准格尔盆地东南缘盐生荒漠灌木群落凝结水全年输入总量为24.9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7.5%[31].长期观测表明,沙丘生境的地表蒸发量低于同期降水量的77%,而固沙植被区生长季节的蒸散量却占同期降水量的80%以上,流沙区地表蒸发量较低,土壤剖面3m深度内贮存的水分有限,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1.8%左右,约占年降水量24%~27%的水分不断下渗到沙层深处,无法被植物利用,这一观测在很大的程度上揭示了高大沙丘具有蓄水的功能[32].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善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对荒漠地区土壤微生境具有改善作用,其显著地改变了浅层土壤的水力特性,使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变化维持在相对平稳阶段,增强了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大了土壤孔隙度,提高了水分有效性[33-34].不同类型的生物土壤结皮对地表蒸发的影响不同,随着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的形成,结皮层和其下的亚土层增厚,土壤质量密度下降,土壤持水能力增加[35].2.3 保持土壤养分功能荒漠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养分的功能主要是指戈壁或绿洲中有植被生长的区域,通过植被的生长对土壤养分具有的保持作用.风蚀是造成荒漠化土壤养分迁移的重要动力,而降尘对荒漠化表层土壤养分具有富集作用;如果降尘作用大于风蚀作用,土壤养分将增加[36].灌丛植物大量的根系分泌物以及根部的脱落物,均可增加土壤中碳、氮的含量;土壤养分增加的同时也为根部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进而影响灌丛周围微环境,改善根部土壤状况[37].有研究指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灌丛具有“肥岛”效应.凋落物可以通过微生物活动回归土壤,这种微循环机制是形成和维持灌木“肥岛”现象的重要机理.大气降尘和植物叶子分泌物中的营养物质,由树冠截留的降雨形成的树干径流及其透冠雨输送到灌木基茎周围的土壤中,增加林下土壤的养分含量也可形成“肥岛”现象[38].2.4 防风固沙功能严重的土壤风蚀给发生区域带来很大的危害,植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地表形成保护,尤其是沙漠边缘的荒漠植被对防止荒漠化扩展具有重要作用.程皓等[39]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覆盖度灌木防风固沙功能野外观测研究中指出,50%、25%、10%3种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的观测结果表明,50%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最明显,防风效能为49.21%;25%的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较明显,防风效能为24.44%;10%的覆盖度灌木对风速降低有一定作用,防风效能为9.15%;在7.7m/s风速下,植被覆盖度为10%、25%的沙地输沙率分别是无植被覆盖沙地的62.44%和8.37%;在10m/s风速下,植被覆盖度50%的沙地仅有轻微的风蚀.另外,灌木的蒸腾使周围空气的湿度增大,这样小颗粒的沙尘就容易降落;而且灌丛本身也可以阻挡沙尘的移动.2.5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众多生态学家的关注焦点.针对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表明,多样性较低并不意味系统的稳定性低,恰恰一些结构简单、单种群为主构建的群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40].中国荒漠化地区地域宽广,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且具有独特性.中国荒漠区的地理和气候带差异明显,有水平方向上东西和南北的差异,也有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区系的古老性加上生态条件的极端严酷性,决定了中国荒漠植物的独特性,这里有一大批本地特有属和特有种[41].荒漠生态系统的存在,对维持和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2.6 文化旅游功能荒漠生态系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貌形态典型,使其在景观上呈现独特性.这种自然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荒漠生态系统还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有些区域由于人类的存在,创造的文明和文化被传承下来,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历史价值.荒漠生态系统的文化旅游功能,一方面是消费者在旅游区购买门票产生的直接消费价值,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消费价值,如交通、住宿等.3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及方法构建从荒漠生态系统的固碳、水文调节、保持土壤养分、防风固沙、生态多样性保护、文化旅游4个方面的功能确定具体的评估指标.固碳功能的评估指标为土壤固碳和植被固碳;水文调节功能的评估指标为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保持土壤养分功能的评估指标为保持土壤N、P、K;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估指标为滞尘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评估指标为物种保育;文化旅游功能的评估指标为文化旅游.3.1 固碳功能评估根据光合作用推算,植物形成1g干物质需要吸收1.62gCO2[12].荒漠生态系统每年固碳物质量可分为荒漠植物固碳物质量和土壤固碳物质量2个部分组成.物质量计算公式为:式中,Mc为荒漠生态系统每年总的固碳物质量(t);Mbc为每年荒漠植物固碳物质量(t);Msc为每年土壤固碳物质量(t);Rc为CO2中碳的含量百分比,为27.27%;NPP为净生产力(t/(hm2·a));Dc为土壤碳密度(t/hm2);A为区域面积(hm2).CO2的单位质量价值借用瑞典碳税率为4.094×10-5美元,如果按8.2元人民币/美元的汇率计算,1g CO2的价值量为3.36×10-4元.荒漠生态系统固碳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Vc为固碳价值量(元/a).3.2 水文调节评估根据荒漠植被区水文循环过程[42]:荒漠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的物质量计算公式为:式中,P为降水量(mm);Cw为凝结水(mm);ET为蒸散量(mm);R为地表径流(mm);D为深沙层水分渗漏量(mm);ΔS为计算时段内沙层水分变化量(mm);Mw为每年涵养水源的物质量(m3/a);A为面积(hm2). 荒漠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功能通过建立水库的费用来估算,我国建设1m3的库容的成本花费为0.67元[12].涵养水源的价值量包括涵养水源的价值量和净化水质的价值量2部分,计算功能为:式中,Vw为涵养水源的价值量(元/a);Vk为单位库容投资费用(元/m);Vj为水的净化费用(元/m3).3.3 保持土壤养分功能评估荒漠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养分物质量分保持土壤N物质量、保持土壤K物质量和保持土壤P物质量.荒漠生态系统每年保持土壤养分物质量计算公式为:式中,Mn为荒漠生态系统保持土壤N物质量(t);Mp为荒漠生态系统保持土壤P物质量(t);Mk为荒漠生态系统保持土壤K物质量(t);N为土壤平均含氮量(%);K为土壤平均含钾量(%);P为土壤平均含磷量(%);ρ为土壤质量密度(g/m3);H为土壤剖面深度(m),国际上通常的土壤剖面深度为1m;A为区域面积(hm2).荒漠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养分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Vsn为荒漠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养分价值量(元/a);Uvn为单位质量氮肥的价格(元/t);Uvp为单位质量磷肥的价格(元/t);Uvk为单位质量钾肥的价格(元/t).3.4 防风固沙功能评估荒漠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物质量从植被滞尘量来进行计算.植被每年的滞尘量计算公式为:式中,Mz为荒漠生态系统植被每年滞尘量(t);Vi为i级风力下无植被覆盖沙地的单位面积输沙量(g/cm2·min));ai为i级风力下植被消减能力的比例(%);无植被覆盖沙地的输沙率ai为每年i级风力持续的时间(min);A为区域面积(hm2).荒漠生态系统每年防风固沙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Vz为荒漠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价值量(元/a);Z为沙尘清理费用(元/t).3.5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评估荒漠生态系统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Vb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量(元/a);Um为单位面积植被群组的市场价值(元/hm2);Ue为单位面积植被群组的非使用价值(元/hm2),此价值可用条件价值法进行询问咨询得出[43].3.6 文化旅游功能评估旅行费用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游憩价值评估方法[44].荒漠生态系统每年文化旅游功能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Vt为荒漠生态系统文化旅游功能价值量(元/a);Cv为每年旅游门票收入(元/a);Pu为人均每天在景区旅游消费水平(元/d),n为旅游人次,d为年旅游者在旅游区天数.4 讨论和结论随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关注和对生态系统的机理研究的深入,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评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可为干旱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区域经济生态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对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方面提供支持.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过程中,由于市场失效及价格空缺和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复杂性,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研究还比较有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仍有较多的争议.本文尝试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从物质量和价值量2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可为今后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提供思路.本文提供的评估功能类别、指标体系和计算公式,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总结,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检验和补充.所以,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理论和形成机制研究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另外需加强对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样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工作才能会更加完善和准确.参考文献[1] Costanza R,Arge R,Groor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 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6:253-260 [2]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911-919[3]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synthesis[M].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2005:103-123[4] 倪永明,欧阳志云.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2):7-10[5] 崔向慧.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以中国荒漠生态系统为例[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6] 卢琦.荒漠化防治与生态良好[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6):33-40 [7] 张永民,赵士洞.全球荒漠化的现状、未来情景及防治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3):306-310[8] 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科学通报,2000,45(1):17-22[9] 欧阳志云,赵同谦,赵景柱,等.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95-1402[10]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11] 李文华,张彪,谢高地.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10[12] 《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项目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3] 张永利,杨锋伟,王兵,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13[14] 柴仲平,王雪梅,蒋平安.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绿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0):19-23[15] 彭建刚,周月明,安文明,等.奇台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665-1670[16] 陈忠升,陈亚宁,李卫红,等.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J].干旱区研究,2009,26(6):832-839[17] 王树力,杨广巍,周延阳.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5):50-56[18] 吴建寨,李波,崇洁,等.天山北坡不同景观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4):621-627[19] 黄青,孙洪波,王让会,等.干旱区典型山地-绿洲-荒漠系统中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中国沙漠,2007,27(1):76-81[20] 任鸿昌,孙景梅,祝令辉,等.西部地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林业资源管理,2007(6):67-95[21] 黄湘,李卫红.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6):64-73[22]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24]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25] Eswaran H,Van den Berg E,Reich anic carbon in soils of the world[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1993,57:192-194 [26] Davidson E A,Trumbore S E,Amundson R.Soil warming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J].Nature,2000,408:789-790[27] 刘冉,李彦,王勤学,等.盐生荒漠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的年内、年际变异特征[J].中国沙漠,2011,31(1):108-114[28] 张杰,潘晓玲,高志强,等.干旱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及变化探测[J].地理学报,2006,61(1):15-25[29] 李鸿儒,王继和,蒋志荣,等.白刺沙包发育过程的土壤水分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6):133-138[30] 王兵,崔向慧.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水量平衡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2004,24(2):235-240[31] 郑新军,王勤学,刘冉,等.准格尔盆地东南缘盐生荒漠生态系统的凝结水输入[J].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175-1186[32] 李新荣,张志山,王新平,等.干旱区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9,29(5):845-852[33] 李新荣,张元明,赵允格.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前沿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11-24[34] Xiao H L,Cheng G D,Li X R,et al.Ecohydrological change mechanism of a rainfed revegetation ecosystem at southeastern edge of Tengger Desert,Northwest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4,47(Supp.Ⅰ):71-77[35] Li X R,He M Z,Duan Z H,et al.Recovery of top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revegetated sites in the sand-burial eco-systemsof the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J].Geomorphology,2007,88:254-265[36] 吕贻忠,马兴旺.荒漠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3,12(4):473-477[37] 乌云娜,蒙仕康,张凤杰,等.阿拉善荒漠区主要灌木林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3(1):5-15[38] 刘耘华,杨玉玲,盛建东,等.北疆荒漠植被梭梭立地土壤养分“肥岛”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0,47(3):545-554[39] 程皓,李霞,侯平,等.塔里木河下游不同覆盖度灌木防风固沙功能野外观测研究[J].中国沙漠,2007,27(6):1022-1026[40] 李新荣,何明珠,贾荣亮.黑河中下游荒漠区植物多样性分布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7):685-691[41] 李毅,屈建军,董治宝,等.中国荒漠区的生物多样性[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4):79-84[42] 王新平,张志山,张景光,等.荒漠植被影响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述评[J].中国沙漠,2005,25(2):196-201[43] 段百灵,黄蕾,班婕,等.洪泽湖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8):1135-1141[44] 张颖.中国城市森林环境效益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灵武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与评价陈姝睿;刘小鹏;苏晓芳【摘要】灵武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银川平原向毛乌素沙地过渡区.近年来,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主要的经济动力推动下,灵武市发展势头迅猛.为了研究灵武市近几年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灵武市为研究对象,综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方面因素,构建包括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灵武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灵武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灵武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发展缓慢且波动性较大,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期刊名称】《宁夏工程技术》【年(卷),期】2015(014)001【总页数】5页(P60-63,68)【关键词】灵武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作者】陈姝睿;刘小鹏;苏晓芳【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2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是涉及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1].它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几个方面,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永续利用等几方面相互协调的综合体[2].可持续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些从地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的关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在短期和长期方面的运行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3].近年来,灵武市跨入西部百强县行列,以宁夏煤炭产业为主战场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对灵武市经济发展的推动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主导作用.伴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与能力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污染势必难免.为了避免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出现长期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多数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中沿袭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避免出现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现象以及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通过对灵武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灵武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提供依据.灵武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银川平原向毛乌素沙地过渡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西临黄河,距首府银川市48 km,土地总面积4 109 km2,耕地2.41万hm2,全市辖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6镇2乡.全市总人口约23.7万,非农业人口11.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8.5%,其中回族人口统计约有11.2万人.黄河自南向北流经境内47 km,灵武市依靠黄河水利之便,具有丰富的水利农业资源,可利用水资源高达10亿m3.灵武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的黄金地带,借助引黄灌溉的便利,使得灵武市灌区成为了宁夏境内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且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尤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最为可观,2001年被划为全区的重点能源重化工基地.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和羊绒工业园区的开发均为灵武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又一契机.2.1 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呈现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且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4].可持续发展度量与评价的目的是监测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能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5].本文本着遵循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原则,结合研究区的具体概况,并根据评价内容,对灵武市从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3个方面,分成2个层次[6],提出共21个指标,来构建灵武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表1).2.2 方法与数据处理本文主要应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同时结合专家打分法,分别对灵武市自2006—2011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3.1 灵武市可持续发展现状3.1.1 经济子系统首先建立原始的数据表,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分别求各个子系统的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各子系统的指标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以及相关矩阵特征向量[6](表2~3).由表2可知,根据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0%的要求,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95.197%,因此,只用前2个主成分就能够代表经济子系统所含指标的信息,并最终计算得出灵武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Z=4.651Z1+2.013Z2.将经济发展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代入到上式中,得到灵武市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综合评价值(表4).3.1.2 社会子系统根据相同的方法得出各子系统的指标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以及相关矩阵特征向量(表5~6).由表5可知,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1.81%,所以用前2个主成分就能够代表社会子系统包含的7个指标的信息,并计算出灵武市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值Z=5.019Z1+ 1.408Z2.将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代入上式,得到灵武市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综合评价值(表7).3.1.3 资源环境子系统根据相同的方法得出各子系统的指标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以及相关矩阵特征向量(表8~9).由表8可知,根据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0%的要求,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就能够达到95.197%,因此用前2个主成分就能够代表资源环境子系统包含的7个指标的信息,计算出灵武市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值Z=3.189Z1+2.512Z2+ 1.053Z3.将资源环境状况主要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代入上式,得到灵武市资源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综合评价值(表10).3.1.4 综合发展水平在灵武市可持续发展阶段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和对其他学者成果的借鉴,最终确定出区域各子系统对整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权重值[7].然后将各子系统实际的得分数和权重值相乘后相加,最终得到灵武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经相关处理得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637,0.258,0.105.将各子系统的得分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值,然后相加,得出灵武市2006—2011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值.根据表11绘制灵武市各子系统自2006—2011年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图及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值(图1).3.2 灵武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由图1可知,2006—2011年6年间,灵武市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增长最快,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匀速逐年增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波动较大,相比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其增长还是较为缓慢,且近几年又出现下降趋势.(1)经济发展状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以煤、电、石油能源为主要优势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对灵武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主要的拉动作用.此外,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迅猛,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尤其以2008—2009年间增长较快.也可以看出,灵武市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虽然曾经一度落后于社会发展水平,可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远超过社会发展速度.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粗放,还是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高科技产业较少,创新能力和新型的支柱产业不足,羊绒和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的结构单一,矛盾性突出,经济结构有待调整.(2)社会发展状况在2006—2009年间整体呈现匀速增长的态势,自2009年后有了较为快速的增长,能够反映出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城镇化率的增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社会状况在2009年开始较大地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的发展速度较之经济的发展速度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与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滞后有一定的联系.此外,农民收入结构单一,随着宁东能源基地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的耕地、退耕还林地将被大量占用,灵武市失地农民的人数也将随之增多,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和其他各类矛盾将会日益突出.(3)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在2009年前呈小幅度增长,2009年后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协调发展有关.灵武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消耗,反映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开发对灵武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使灵武市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生态环境成本大大增加;二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使灵武市的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导致的地质结构变化将直接影响灵武市部分地区的人居环境安全.(4)总体看来,灵武市综合发展水平在2006—2007年间呈现停滞状态,而2007年后又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08—2009年间上升幅度较为明显.综合分析来看,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夯实基础,以期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者同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灵武市整体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发现灵武市区域内近几年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却隐含着一些负面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资源环境消耗等.要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统一,实现灵武市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就应对人类活动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控.[1]杨东,杨秀琴.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83-88.[2]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一)[J].统计研究,1998,15(6):54-58.[3]KATES R,CLARK W C,CORELL R,et al.Sustainability science [J].Science,2001,292(4):641-642.[4]闫玲.重庆三峡库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及导向模式[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5]杨多贵,陈邵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4):58-72.[6]曹广超,马海州,曾永年,等.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定量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3):28.[7]徐君.焦作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30-33.。
宁夏沿黄城市带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摘要: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例,运用AHP法和模糊数学法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健康度为0.32,属于不健康。
根据对宁夏沿黄城市带功能的分析,设计出了它的健康恢复技术方案。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健康恢复技术方案;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宁夏沿黄城市带优美的环境会使人感到无限舒适,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憧憬的动力之源,更是观光游览的目标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周围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恶化,特别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因而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
20世纪90年代,生态系统作为全球管理的新目标,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当今生态学最具活力的前沿之一。
1994年成立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之后,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总体上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健康的辨析,生态健康诊断指标的确定,生态系统健康的恢复,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尺度等几个方面[1-3]。
现就宁夏沿黄城市带的生态环境健康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和掌握影响宁夏沿黄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案,充分合理地开发城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宁夏沿黄城市带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1 宁夏沿黄城市带概况宁夏沿黄城市带是以黄河中上游引黄灌区和包兰铁路线为依托,以地缘相近、交通便利、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银川市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灵武、中宁、永宁、贺兰、平罗县城和若干个建制镇为基础,形成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呈带状分布的城镇集合体[4],区域国土面积2.87万km2(图1)。
建设宁夏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对于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宁夏沿黄城市带正是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条件最好的绿洲,黄河冲积形成的宁夏平原肥沃土壤和黄河优质水源以及丰富光热资源的组合,为农牧渔业高产稳产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西侧的贺兰山与平原相对高差2 000多米,阻挡了西来的寒流、风沙;山中现有天然次生林2万hm2,有利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构成平原的天然生态屏障。
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3Ξ
张传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构建绿洲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基础。本文在以全新的视角解释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参照绿洲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国内基础,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构建了一套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由绿洲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构成,因此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也由分别反映绿洲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的指标构成。生态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指标构成,包括资源利用指标、生态指标和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指标。生产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经济系统承载能力的指标构成,包括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增长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生活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社会系统承载力指标构成,包括人口发展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和科技教育指标。最后本文对指标体系的综合集成与赋权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绿洲系统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指标体系 构建中图分类号 Q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1)03-0007-06
1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内涵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切具有特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整体都可以被看成一个系统。绿洲系统是干旱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基础与核心的,由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耗散结构体系〔1〕。绿洲系统如同生命体一样,绿洲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自校稳态机制使系统具有自我维持和调节能力,但绿洲系统的这种稳态机制是有限的,当外力与人为干扰超过系统可调节能力或可承载能力范围时,系统平衡将被破坏,甚至瓦解。所以干旱区的人类活动必须限制在绿洲系统的弹性范围之内,不应超越绿洲系统的承载阈值。这种承载阈值就是绿洲系统承载力,绿洲系统承载力是指绿洲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绿洲系统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生态承载力)以及经济活动能力(生产承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生活承载力),
即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由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于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三部分组成,简称为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如图1所示。
图1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构成示意图Fig.1Thesketchmapofecological-economic-socialcapacityofoasissystems
第18卷 第3期2001年9月 干旱区研究ARID ZONE RESEARCH Vol.18 No.3Sep. 2001
Ξ 收稿日期:2001-06-15,修订日期:2001-07-25
3本文承蒙恩师毛汉英研究员、方创琳研究员精心指导,特此致谢!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08,KZCX1—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71035)资助。⑴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从不同层面解释了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内涵。绿洲系统承载力的支持层—绿洲生态承载力是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基础,是指在不危害绿洲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的绿洲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由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决定的绿洲系统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弹性力大小。绿洲系统承载力的表现层—绿洲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是绿洲系统承载力的表征,绿洲生产承载力是指能维持绿洲系统生态平衡的绿洲经济强度与经济规模;绿洲生活承载力是指能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⑵绿洲系统生态承载力是指绿洲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它通过绿洲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绿洲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来反映。绿洲系统资源承载力大小取决于绿洲系统中资源的丰富度、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以及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绿洲系统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一定环境标准下的环境容量。绿洲生态系统的弹性力通过弹性力限度与强度来反映,绿洲系统弹性力限度是指绿洲生态系统的缓冲与调节能力大小,而弹性强度是指绿洲系统实际或潜在的承载能力大小〔2〕。⑶绿洲系统生产承载力是指在绿洲系统的弹性限度内,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下所能达到的适度经济活动强度与规模。绿洲是以农牧业为基础的经济地区,水资源是农牧业生产的命脉,农牧业经济是绿洲经济的核心。一定技术经济条件的绿洲系统经济活动强度与规模取决于水资源量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绿洲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水资源为核心展开,积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绿洲系统生产承载力就是指在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农牧业、工业和其它各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其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⑷绿洲系统生活承载力主要反映绿洲系统中以人口为中心的绿洲社会发展状况及人们生活质量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状况。绿洲社会发展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既包含绿洲人口数量和质量,也含有绿洲人口生活质量,既包含绿洲人民生活便利程度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含有反映绿洲社会进步程度的科技文化教育水平。在绿洲进行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精神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提高绿洲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绿洲系统居民的各种需求,包括物质、精神和环境需求。绿洲系统生活承载力是绿洲水资源所支持下的绿洲生态系统和绿洲经济系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绿洲社会系统的全面反映。
2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基础。所谓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指标体系是指由反映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评价指标按隶属关系和层次组成的,具备现状描述功能、结果评价功能和未来发展预警导向功能的有序集合。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影响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指标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国内基础本世纪60年代伴随国际上“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3〕,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先后建立
了与承载力相关的总体指标体系和专题性指标体系,构成了构建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的重要基础。从国内外与承载力相关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来看,在结构设计上千差万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研究的角度和指标体系的侧重点可以发现,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侧重经济发展,这类指标在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如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5〕、何芳设计的区域发展指标体系〔6〕等。(2)侧重社会发展,侧重对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覆盖面较广,
力图反映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成为广义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制定的指标体系
〔7〕、郝晓辉设计的可持续
发展指标体系〔8〕等。(3)侧重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大了生态环境指标的份额。如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
等。(4)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此为指导思想构建的指标体系。如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9〕等等。这些指标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发挥着指导作用。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8 干 旱 区 研 究 18卷(1)科学性原则
绿洲承载力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绿洲系统实际,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反映评价目标与指标之间的支配关系及绿洲系统承载力内部结构关系,能全面反映绿洲承载力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要大小适宜,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反映绿洲承载力的内涵,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动态性原则绿洲系统是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上需要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绿洲系统的特点,在动态过程中能较为灵活地反映绿洲系统的承载力状况,不仅能反映绿洲系统承载力的现状,还能对未来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做出预测。(3)完备性原则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绿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状况。但是指标体系之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联系而组成的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整体。根据指标的内容与特点,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可分为总体性指标、部门性指标和专项指标,或分为单要素指标和复合指标等。(4)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首先切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上有效而且可行,科学上依据充分,指标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指标体系要在尽可能简单的前提下,选择易于计算、容易获取并且能在要求水平上反映绿洲系统承载力的指标,能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绿洲系统承载力进行评价。指标应在度量技术、投资和时间上是可行的。指标的设置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指标,要适应地方监测力量和技术水平,尽量与统计指标一致或存在一定的关联,以便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中。指标的数据采集应尽量节省成本,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指标应充分考虑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问题,应有以一致的方法采集的数据为支持,这样才能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2.3 指标体系构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应考虑研究的目的指标体系要切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标和目的,绿洲系统承载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评价绿洲系统的承载力状况,为绿洲开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针对不同的绿洲系统和不同的研究目的,考虑到具体绿洲系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反映具体绿洲系统特殊情况的指标,更加客观地反映绿洲系统的承载能力。(2)应充分考虑指标的作用和应用的条件
指标按作用分类,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用来反映总体规模,相对指标反映程度与差异,平均指标反映的是一般或平均水平。总量指标受人口规模的影响,不易深入说明事物发展的程度与差异。相对指标抽象掉了具体规模与绝对水平,不能反映绝对差异。平均指标只有在同质总体中才能应用。只有将相对指标、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对绿洲系统承载力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3)正确处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关系
建立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好地量化承载力状况,可定量化的指标应用一般的统计方法较易进行运算处理,但遇到一些意义重大但又不能量化的指标,可采取一些量化手段,如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半量化处理,以使这些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起来,
才能建立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4)正确处理重点指标与非重点指标的关系
从绿洲系统承载力驱动机制分析中已经知道,
每个因子在绿洲系统承载力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核心因子与一般因子之分,那么用于描述这些因子的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对于核心因子—水资源、投资与人口,应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更多的指标予以描述,并赋予这些指标更大权重,以突出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对于其它指标也要根据其重要程度依次确定不同的权重,这样才能使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绿洲系统的承载能力。2.4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由绿洲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构成,因此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也由分别反映绿洲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的指标构成。根据绿洲系统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依据已有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在构建承载力指标体系时,从绿洲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由生态承载力指标、生产承载力指标与生活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