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39.89 KB
- 文档页数:5
5.2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1.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1.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1) 模型预估法。
2)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3) 生态足迹法。
4)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5)状态空间法。
1..生态足迹指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态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面积),其中生物生产也称为生态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生态生产性土地---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
1) 生态足迹方法:A以生态空间利用作为限制性因子B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废弃物消纳和基础建设空间支持等三类服务功能的消费与利用程度C揭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人类对生产性空间的排他性占用情况。
2) 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主要分为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近海水域3)全球性公顷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 ,即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
生态足迹的任务是计算各项消费所使用的以gha为单位的土地面积。
4)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5)计算生态足迹时采用全球化石能源生产土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
6)在对世界上各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中可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占有比其自身行政面积可提供的大得多的生态足迹。
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态足迹更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其自身的城市面积。
这说明,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进行,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生态足迹;就城市而言,它们需要从农村、郊区输入生态足迹。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城市承载力。
城市承载力是指城市面临一定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转、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承载力的评价、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等实际问题出发,为读者分析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城市承载力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关键任务,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和城市经济承载能力。
1. 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环境的质量、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方面;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标可以包括交通拥堵程度、生活成本高低等。
2. 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人口、城市社会组织建设、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人口分为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非常住人口指的是流动人口。
城市社会组织建设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社会组织数量、社会组织种类等;城市公共服务可以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3. 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城市经济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增长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等;城市经济结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结构等。
以上评价指标并非全面,未来的城市承载力评价需要以科技和社会进步为基础,不断探索和完善评价指标,形成更加严谨、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二、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城市承载力的提升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它需要从诸多方面入手。
本章将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保科技等角度分析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变革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计量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进行综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评述。
一、物理指标法物理指标法是通过测量和评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物理指标包括土地面积、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土壤肥力等。
例如,通过对土地面积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检测,我们可以衡量出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
物理指标法具有直观、简单的特点,但也存在精确性不高、无法全面衡量环境质量等问题。
二、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基于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对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综合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数、水资源供需指数、气候适宜指数等。
综合指标法以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可以全面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
然而,综合指标法受到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等问题的影响,需要在研究中进行合理地权衡和校正。
三、可持续发展指数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法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包括人类发展指数、生态足迹指数、环境健康指数等。
通过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理论和动力学原理的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建立和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物理指标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初步的评估和监测工作;综合指标法可以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但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需要谨慎;可持续发展指数法能够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系统动力学模型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但数据要求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和指标出发,分析当前生态环境压力下的调整策略,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是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评估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测量和计算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来评估其承载能力。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
定性评估方法则通过专家评价和意见调查等方式来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评估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来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是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通过建立节约型社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加强湿地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
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之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
他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演变。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可以这样定义: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人口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外在表征来进行量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足方法,即以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单位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表征。
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其它度量和表达方法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涉及到,这里主要讨论常用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
简单的理解,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是生态盈余。
这就是生态足迹法在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多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价中,分析出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参考杜斌、张坤民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和郭秀锐、杨居荣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 tp rin t) 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1 ]。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 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 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 的生态足迹, 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 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负荷也越来越大。
因此,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和优化方法,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维持的人口数量及其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压力的能力。
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有: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
自然环境质量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因素。
例如,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生态环境就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
因此,保持自然环境的质量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提供给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水源、土地、能源等。
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能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较高。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生态空间结构也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使人们得以享受自然环境的益处。
例如,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自然景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与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调查和研究力度,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建设,将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在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因素。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了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则是对于生态系统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一、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1. 定性方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估多采用定性方法,即基于专家评估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采取现场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评估、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解决对于生态系统中不同因素的测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单一性,不适用于复杂的考虑因素。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将生态承载力评估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数值,使用很多生态模型与统计方法来确定区域内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承载能力值。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来支撑,并且在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则是在建设项目进行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时,对于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方法因其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结果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1. 生态环境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用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估。
通过评估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评判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够有效的发挥其功能。
2. 建设项目的评估对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也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分析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识别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建设项目对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和支持人类活动、生物繁殖及自然资源利用的能力。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一种定量方法,可以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意义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给其造成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论证,用于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因素。
不同的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
1. 环境容量法环境容量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出环境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排放量。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价水环境和空气质量。
2.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是一种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吃进去和排出来的物质,确定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影响。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生环境。
3. 逐渐压力响应方法逐渐压力响应方法是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压力,来评估系统能否承受这种压力。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
三、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土地使用、资源管理、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等。
其中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应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生态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了物质和能量,还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服务功能。
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准确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与净化、空气净化、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废弃物处理以及文化和娱乐服务等。
在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市场价值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来衡量其价值。
例如,城市中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我们可以根据氧气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来估算森林提供的空气净化服务价值。
同样,城市中的湿地能够净化污水,其价值可以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相同水量的成本来估算。
另一种方法是替代成本法。
当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直接用市场价格衡量时,可以通过计算替代该项服务所需的成本来间接评估其价值。
比如,城市中的绿地能够降低噪音,如果要通过人工手段达到相同的降噪效果所需的成本,就可以作为绿地降噪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效益转移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手段。
这是基于已有的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研究成果,将在其他地区或情境下获得的评估结果应用到当前研究区域。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还有一种方法是条件价值评估法,它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或损失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的金额。
这种方法可以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观偏好和支付意愿,但调查设计和样本选择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除了以上这些经济评估方法,生态模型法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从而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例如,利用水文模型可以评估城市湿地对洪水的调节作用,通过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可以分析城市土壤对养分循环的贡献。
第25卷第4期2005年4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5,N o.4A pr.,2005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徐琳瑜,杨志峰*,李 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基金项目: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2002);北京师范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4)收稿日期:2004-07-29;修订日期:2004-12-29作者简介:徐琳瑜(1976~),女,辽宁抚顺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研究。
E -m ail:xly@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z fyang@bn Foundation item :th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Aw ard Program for Outstanding You ng T each ers in Higher Edu cation Institutions of M OE.P.R.C(No.2002);Inn ovative Research Team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 sity(No.2004)Received date :2004-07-29;Accepted date :2004-12-29Biography :XU L in-Yu,Ph.D.,main ly engaged in urban eco-planning.E-mail:xly@mail.bn 摘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承载力的意义与生态学中的种群承载力意义有了很大差别。
定义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强调其对维系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动性特征,并在比较生物免疫力与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免疫学模型”作为其理论模型。
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资源利用、环境负荷及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城市资源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人们生活、工作与创造的基础。
然而,城市资源的有限性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评估城市资源利用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对城市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城市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空气等。
通过对各项资源的起源、数量、质量、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城市资源利用的状况。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资源利用的效果。
城市资源应当以高效利用为目标,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估,可以判断城市是否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进展。
环境负荷是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因此必须对城市的环境压力进行评估。
首先,需要对城市环境负荷的来源进行分析。
城市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垃圾处理等。
通过了解各项环境负荷的来源与排放量,可以帮助城市找出环境负荷的症结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减少或治理。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环境负荷的程度。
通过对环境负荷的评估,可以了解城市环境负荷的现状,判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状况。
同时,城市环境负荷的程度也是评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路径的选择应当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可以采取的路径包括资源优化配置、环境治理与改善、节能减排等。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城市资源利用、环境负荷及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状况,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整理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载和支持人类活动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准确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需要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和方法。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进行整理。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复杂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变化过程。
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考虑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能够考虑到时间的变化。
通过对生态系统内要素的数量和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用于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的方法。
生态足迹模型可以衡量人类对于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并通过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供给能力进行比较,来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数量化的指标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联系起来,并提供了一种衡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生态效率模型生态效率模型是一种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效益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
生态效率模型可以衡量生态系统的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通过比较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生态效率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考虑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回复能力,为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四、GIS空间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能够整合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的技术。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可以利用GIS技术来构建空间分析模型,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评估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GIS空间分析模型能够考虑到地理位置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并提供了一种全面、综合的评估方法。
五、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将多个因素综合考虑的评价方法。
第33卷第9期2008年9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 I RONMENTAL SCI ENCE AND MANAG E MENT Vol 133N o 19Sep.2008收稿日期:2008-04-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0501022)作者简介:卫晋晋(1983-),女,山西省晋城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工作。
通讯联系人:徐琳瑜文章编号:1673-1212(2008)09-0133-05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卫晋晋,徐琳瑜(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5)摘 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目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有: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人口数量作为表征;生态足迹将人类所需占用的资源与排放的废物转换为土地面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征;相对承载力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当作一种能力或潜力,将评价结果无量纲化来表示其动态变化趋势。
通过总结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可知,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在系统分析方法、阈值性、动态性以及空间分异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X 171.1文献标识码:ASo m eM a i n M et hods f or U rban Ecosyste m Carry i ng CapacityW e i Jinjin ,Xu Linyu(S tate K ey Joi nt Laborator y of Envir on m e n tal S m i u l ati on and Pollutio n Contr o,l Sc hool of Environ m en,tB eiji ng Nor m alU n i versity ,B eiji ng 100875,C h i na)A bstract :U r ban ecosyste m carryi ng capacity(UECC )i s a n m i porta n t theory of U r ban E c ology .Th i s articl e prese n ts t h r eem ethods for assessi ng UECC ,w h ic h are populati on carryi ng capacity ,ec ological foot pri n t a nd relati ve carr ying ca pacity .The def-i n itio n of popu lation carryi ng ca pacit y is i n ter m s of t he acceptab ility of natural resou r ce and hu m a n m i pacts as m easure d by t he m axm i um and op tm i um popu lati ons .A nd t he ecol og i cal f ootpri nt i s am easure of t he r esources w e consu m e expressed i n ter m s of the e qu i valent p r oductive land area nee ded to pr oduce the m and adsorb the conse que n tw astes .W h ile the rel ati ve carr y i ng ca pacity i s an accoun ti ng tool that has no quantity key link .Th is paper disc usses the c haracterizati 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 h r ee m ethods respecti vely .A s a conclusio n ,further researc h shou l d be c onducted to m ake a syste m ati c study ,and car e the spatial d ifference ,the lm i it and the devel op m e n t of the UECC .K ey words :ur ban ;ecosyste m;carr y i ng capacity ;accounti ng tools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政治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