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境界论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宋朝的历史思想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代。
宋朝的历史思想在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宋朝的历史思想。
一、政治思想宋朝时期,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二是宋朝的政治制度。
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宋朝儒学兴盛,思想家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程朱理学兴起,主张尊崇孔子和朱熹的学说,并将其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中。
宋朝政府也积极推崇儒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加强统治。
宋朝的政治制度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宋朝对于地方官员进行了严格的监察和约束,通过考核和监察制度来确保官员的廉洁和公正。
此外,宋朝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二、哲学思想宋朝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宋代理学的兴起,二是宋代佛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主要由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创立,强调“心即理”。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即是天理,通过修养可以达到与天地同步的境界。
代表性作品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宋濂的《天人感应篇》。
宋代佛学则是在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南宋时期,佛教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宋政府对佛教非常支持,建立了许多寺庙和佛塔。
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宋代文人的作品中,如辛弃疾的《浣溪沙》中就有许多佛教的意象。
三、文学思想宋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朝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
他们以诗、词、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北宋时期,诗人苏轼、欧阳修等以豪放派为代表,他们的诗作直抒胸臆,对政治现实和社会风尚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南宋时期,文人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他们主张以文学来慰藉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将个体的痛苦和社会的困扰融入到作品中。
四、科学思想宋朝的科学思想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宋朝数学家积极发展了数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数学成果,如《天元术》、《开元盛筌》等。
【历史知识点】宋代理学产生的影响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2、宋代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
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三教合一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
邵雍是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并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张载则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
二程兄弟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们为北宋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二程兄弟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们为北宋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宋代理学思想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又称为天理,承认事物的变化。
但认为这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还阐述了天人关系等问题,坚持天人相与的命题。
在世界观上,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理先气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在认识论上,比较重视精致的先验论认识论,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命题概念,讲求穷理。
陆王心学南宋学者朱熹与陆九渊是理学的发展者。
朱熹也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学体系的完善与阐发上有特殊贡献。
他承续了二程的思想,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物质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子语类》),理的最高境界为太极。
但他又认为理无气则不存,气无理亦不能存,二者紧密相关。
司马光学派司马光的涑水门人一传为范祖禹、刘安世、邵伯温(邵雍是第一讲友,伯温事司马光为师)再传为李光、吕本中、孙伟、马永卿,四人都是刘安世弟子胡珵(杨时命求学于刘安世)刘勉之(刘安世弟子)赵鼎(邵伯温弟子,宋元学案未把他列入涑水门人)三传为孙蒙正(孙伟子,张栻师。
宋代理学核心思想
宋代理学核心思想是统一天理、法理,实事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又借鉴唐宋之际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采用辩证分析的思想方法,把礼仪、政治、文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系统化为政治思想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
学术进步及政治改革。
宋代理学的特点是追求学问的统一,即将中国经典著作中有关政治的学说、法理的学说、礼乐的学说以及伦理学、哲学、儒家的学说等统一起来,形成一
个统一的理学体系。
宋理学依据儒家思想,以墨家学派的和谐思想中心,是一
套理性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全面、系统性强,而且兼收并蓄,把哲学、礼仪、宗教、文学以及伦理学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统一的学术体系,大大推动了
当时的学术进步和政治改革。
宋明理学简述作者湛柏欣一理学的准备1,唐代韩愈(768—823)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道统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韩愈推崇《孟子》、《大学》,排击佛教,都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
韩愈认为要承接孔孟的道统,“道学”由此得名。
2,唐代李翱(772—841)作《复性书》,启发了后世理学家的心性之学。
他在《复性书》中推崇的《中庸》被后世理学家所肯定,和《论语》、韩愈推崇的《孟子》、《大学》并列为四书。
3,北宋初期有着崇道(孔孟之道)、尊经(六经)、排佛的社会思潮,为理学运动打下基础。
二理学的发端1,在儒家的经典中,只有《易经》特别是《易传》为儒家哲学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关于宇宙本质与生成的哲学体系。
北宋儒家大力研究《周易》,把《周易》视为对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
2,周敦颐(1017—1073)作《太极图说》,通过解释太极图、《易传》的建立了一个儒家的宇宙论纲要。
《太极图说》中“太极”是最高的范畴,周敦颐把“太极”解释为“元气”,“无极”是形容“太极”的无形、无象。
周敦颐还提出“人极”,《太极图说》从“太极”开始,以“人极”结束。
3,在《通书》中,周敦颐认为“诚”是出自太极乾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人的本性。
“诚”本就是《中庸》的重要观念,因此也成为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4,周敦颐提出“寻孔颜乐处”,此后,“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所谓“孔颜乐处”是指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后,超越了外在的物质、利害而达到的内在的幸福和愉悦。
其中的“乐”不是说刻意追求的快乐,而是达到一种精神境界后自然而有的愉悦。
因《太极图说》、《通书》影响深远,又提出了“寻孔颜乐处”这个重要思想,还做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合称)的老师,周敦颐被尊为理学的始祖。
5,张载(1020—1077)提出“太虚即气”,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统一于“气”。
张载有关气的哲学是针对佛、道二教的。
他认为气的每一种凝聚的形态都是暂时的,所以道教的内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所以佛教所说的“空”、“虚”,道教所说的“无”都是一种迷幻。
宋代理学本体论
《宋代理学本体论》是指宋代理学家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存在,是包括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体,也是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源和规律。
宋代理学还强调理和物的关系是一种“即一即异”的关系,即认为理和物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同时又有着区分和不同的特征。
宋代理学在哲学本体论上的成就,与一些人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说法恰恰相反。
宋明理学是以理、气、心为本体的,这三者本质上被认为是一回事,并不是三回事。
哪怕朱熹曾经提出过“理在气先”的说法,也并非认为“理、气”是可割裂而讲的。
宋代理学特点范文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以其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闻名于世。
在理学方面,宋代的代表性学派是理学,也被称为宋代理学。
宋代理学具有以下特点:1.继承和发扬了前代学派的优秀传统。
宋代理学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对先秦儒家经典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家致力于对儒家经典文化进行深入解读,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天命、治理国家等方面的新观点。
2.强调人性的善。
宋代理学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先秦的“性恶论”相对立。
他们认为人性本身具备善良的品质,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恶的一面。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自己本性的完美,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3.倡导社会贤良治理。
宋代理学家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治理人心,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他们主张通过大力培养贤良人才,制度,提高道德品质来推动社会进步。
宋代理学家追求“仁者爱人,智者治人,英者动人”的治理理念,要通过理学的原则来实现。
4.高度重视教育。
宋代理学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完善。
宋代理学家设立私学,广泛开展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同时,他们倡导以朱子的《四书》为教材,通过解读经典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5.强调礼仪规范。
宋代理学注重礼仪规范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基础。
他们通过研究经典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礼仪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6.推崇孟子。
孟子是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人物,被誉为“理学之祖”。
宋代理学家推崇孟子的道德观念,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更加符合理学的核心原则。
他们通过对孟子的研究和解读,系统地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
总之,宋代理学是继承和发扬前代儒家经典文化传统的学派,其宗旨是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贤良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治理国家。
宋代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注重政治伦理和礼仪规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推崇孟子的道德观念。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并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理学境界论
【摘要】:宋代理学家对原始儒学精神的弘扬,对佛道强烈挑战的回
应,其一个重要的侧面是通过自觉地重构新儒学的境界理论来展现
的。本文在对“境界”范畴作出一番清理的基础上,剖析了理学境界的
基本内涵、总体特征和精神实质,进而对三种典型的精神倾向作了较
为具体、深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历史主义和当代意识相结合的
视角出发,对理学家重建境界理论的得失成败作了集中的检讨和评
判,以期由此透视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理论的精神和特征。境界的
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确认,它不但是对真实的存在和意义世界的追
寻,而且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概括地说,理学家的人生价值展开
于天人、群己、理欲等价值理论中,构成他们所理解的意义世界,并
且最终指向理想的人格即圣人。如果我们将价值最根本的尺度归结为
自由,在理学家看来,圣人就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圣人境界
也就是他们普遍追求的自由境界。自由本来有丰富的涵义,有多方面
的规定。理学家所追求的圣人境界,表示他们所向往的不但不是现代
人所主张的政治自由,而且主要的不是从自然的压迫下获得解放的自
由,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在理学家看来,心灵自由
的获得离不开人生意义的贞定,而人生意义的安放需要本体论的依
托,理想人格的实现也终须一定的践履工夫,因而境界问题,又与本
体论和工夫论密切相关。对理学家而言,中心问题依然是要追问“圣
人何以可能”,也就是要在重建道德形上学的进路中探讨实现心灵自
由的新途径。由此,形成理学境界的基本特色:以德性的规定为主,
又具有形上超越的层面,带有终极关怀的意味;满足了人的情志生活
的需要,又具有美感和乐的体验。理想的境界既凝结为主体的内在精
神结构,具有绵延的同一性,那就是特定的人格;又展开于具体的“在”
世过程,外显为某种气象、风度。在理学家那里,尽管理想境界的标
尺是同一个文化代码——圣人,但由于对圣人的理解仍有不同的具体
内容,由此决定着不同的工夫进路,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倾向,主要可
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周敦颐的“无欲与诚”、程颢的“万物一体”所代表
的圆融洒落之境,突出了直觉主义特征。他们崇自然,尚体验,重视
内向涵养,忘怀物我,率性直行,具有较多佛道思想的印痕,多呈现
为人与自然一体圆融、自得宽舒的气象。程颐、朱熹崇尚的敬畏和乐
之境则更多地突出了理性主义特征。他们把“与理为一”作为最高追
求,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严格日常规范践履;怀抱“工夫熟后,自
然和乐”的宗旨,表现出敬重严谨、庄整齐肃的风貌。张载所追求的
是“无我乃大”的“从容中正之境”。他的“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诚明
两进的中正之道,体现出较强的群体关怀和淑世精神。与理学家普遍
执著于内在的心性修养相比,张载哲学更多地凸显出先秦儒学的本
色,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通过对以上三种境界类型的描写与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理学境界论的同中之异,异中有同,有十分丰富的
内容。在理学家对其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证成中,本体论、价值论和理
想人格论结成了一体。但是具体的境界追求又有个性化的特点,是个
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创造。.尽管从总体上讲,宋代理学境界理论有其
不可否认的消极面,就其现存形态而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但它毕竟相当集中地体现了理学家对自由的追寻,并且通过它影响到
明清及现代新儒家,它是儒家境界说的一个高峰。经过重新解释和现
代转换,仍可以吸取其合理之处。宋代理学境界论所强调的道德理性
和心性修养,对于化于解现代性的诸多负面影响,走向现代意义的自
由之域,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重要的思想资源。【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244
【目录】:第一章境界释义9-22释“境界”9-11宋代理学境界论的价值
意蕴11-16理学境界的静态构成和动态统一16-19理学境界的精神实
质19-22第二章汇纳百川之容──理学境界论的基本特征22-35内向性
的会通容纳22-23道德形上学的重建23-25自由之乐的高扬25-27直
觉体验的强化27-30同一文化代码,两种精神倾向30-35第三章洒落
圆融之境35-59一、“无欲”与“诚”35-45“诚”而”无欲”的圣人境界
35-37“静虚动直”以进达圣境37-38无极与诚:圣人境界的形上根据
38-41孔颜乐处:即道德而超道德的圣人心态41-45二、仁者与物同
体45-59与物同体的仁者情怀45-49情顺万事的乐道胸襟49-52内外
两忘的理性直觉52-54会通互融的平和气象54-59第四章敬畏和乐之
境59-90一、己与理一59-70仁者与理为一59-60辩名析理,寻求形
上依托60-62涵养用敬,进学在于致知62-66自性而行66-70二、心
中天理流行70-90心与理一:天理人道的沟通交会70-74心统性情:
心性情欲的分疏统理74-80居敬与穷理:两种倾向的综合拓展80-85
敬畏与洒落:双重气象的协调互补85-90第五章从容中正之境90-100
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90-92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92-95诚明
两进的中正之道95-97知礼成性的行为践履97-100第六章理学境界
论批判100-110哲学的目的和理学家境界追求的意义100-103仁者情
怀的正负价值103-105理欲之辩的历史悖论105-107走向现代意义的
自由107-110附录一:文献综述110-113附录二:参考文献选目113-117
后记11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