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境界层次论——从实用教育到信仰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68.06 KB
- 文档页数:1
德育复习题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德育: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
3.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4.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5.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简答题:1.德育现代化的最主要的特征(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即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即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即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化。
(班级授课制)2.写出《德育原理》各章的名称(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2)现当代德育思想(3)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三、论述题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德育。
(3)德育现代化是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4)德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现代化。
(5)德育现代化的最大努力方向应该是德育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一、名词解释1.价值澄清理论:(1)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任课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2)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
(3)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4)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5)他存在形式主义、过程主义、相对主义的局限。
我的教育主张肖川1、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谋生与自立的能力,教育也需要为一个民主、自由、公正、文明的社会培养人——这是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强调公民教育。
2、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终身幸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特别需要生命教育。
3、家长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我们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学生的家长,我们需要在他们的心中唤起生命尊严的意识,当他们成为父亲或母亲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切实地负起责任。
4、学校教育要为基本国策的落实贡献力量--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要让人口意识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5、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
学校就应该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
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
6、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成为某种人才,而是要使他们成为积极的生活者。
学校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态度。
因为它是影响我们生命素质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
7、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成全。
如果我们的教学总是关注“考试考不考”,那么这种画地为牢、削足适履的教学就只能培养出鼠目寸光、兴趣狭窄、内心贫乏、对人类苦难和外部世界报以冷漠的人。
8、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
9、在教学中,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在学习过程上,应当充分展开高层次思维过程和交互活动;在学习结果上,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10、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缺乏理论修养的民族。
教学中应强调哲理内涵与理性色彩,着力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的思考力。
受过教育的人肖川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
教育的灵魂在哪里?(第125页)“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遭到普遍的漠视:知识不等于智慧。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我们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教育书籍和文章,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花样翻新;人们花了大量精力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无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结果只是让学生学了大量考试之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最佳发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我们的素质教育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如何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至今却没有搞清楚,结果把素质分割成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和知识的堆集,而与智慧无关。
因此,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的附庸和工具,这绝非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现今流行的教育口号,诸如培养学习兴趣、学得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和才干、增广见闻、塑造个性等都只是教育的形式,而非教育的灵魂。
”“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文章引用自:《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精彩摘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探究的问题,结果答案无穷。
有人主张“爱是真正的教育”、“保护是真正的教育”、“树人是真正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启智是真正的教育”、“传道是真正的教育”、“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教师,需要学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
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
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
”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
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
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
标题简洁而概括。
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1、“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
“望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重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促进道德判断发展的德育方法,吸收和发挥了苏格拉底教学中的诱发认识冲突的、促进积极思维的精髓。
具体步骤:①测试学生发展水平②按测试情况进行混合水平分组,每组8-12人③选择好两难问题④开展讨论,激发矛盾和冲突⑤讨论,促使相邻阶段的学生争论,教师支持和澄清重要特点,再提出高一阶段的问题,再讨论,使学生从一步步的矛盾冲突中找差距,达到新整合。
4、“公正团体法”(新柏拉图法):又称为“公正团体策略”,是指通过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合作性团体)的实践劳动过程,经由师生的民主参与、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以达到团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促发道德行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5、价值澄清理论:指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
它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的(一)时间: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诞生标志:1966年拉思斯和他的学生哈明、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三)背景:①世界事件的影响②交流方式的变化③家庭生活的变化④学校教育的混乱(四)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①当代社会充满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②在当代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念(五)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原则):①以生活为中心②对现实的认可③鼓励进一步思考④培养个人能力(六)七个步骤:①自由地选择②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③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④赞同与珍视⑤确认⑥根据选择行动⑦重复。
读大教学论有感(优秀8篇)读大教学论有感篇一《大教学论》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在1632年写成,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的创造性,正在于开篇就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即“《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全书共三十三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各科教学法、学校纪律、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的组成和重要性,涵盖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奠定了今天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一三百多年的教育名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惊叹、感慨、反思,笔者也来谈谈这本专著带给自身的思考和启发。
第一,做教育的人要有信仰。
每种职业都应该有其特定的信仰,笔者私认为教育者的信仰在于坚信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意味着不凡与创新,也意味着高贵和尊严。
夸美纽斯在第一章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宗教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观点,同时提到“愿它为一切教育的人的所做到,使他们能去领略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使他们能用尽方法去图他们的神性的完全实现。
”夸美纽斯之所以如此强调人高贵性,实质也就是在强调教育的高贵性,因为在他看来,“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而且“生而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中国一直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形容爱情坚贞的诗句来称赞老师,诚然,教师确实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是如果广大教师在岗位上都如此艰苦的话,恐怕愿意从事这一职业也会寥寥无几,所以夸美纽斯才说,要使教育者”领略到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
”第二,教育者需要尊严和思想。
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写道: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什么特权,不需要什么优越感,不需要谁来同情,但一定要自尊,自爱,自强,懂得怜惜自己,把自己当一回事,活出尊严;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
一位教师如果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的。
高贵在于思想的独立。
内容简介信仰与道德、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目前中国德育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
“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已经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
如果不加以矫正,中国德育所面临的危机将日益严重。
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进行了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檀传宝,1962年生,安徽省怀宁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工作过8年。
硕士、博士阶段分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1993)、南京师范大学(1993——1996)。
1996——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出站后留校工作,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伦理学。
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德育美学观》(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美善相谐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教育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第一章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绪论第二章德性、德性生活的实存与历史——对于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第三章试论对宗教信仰的社会观照与人生观照第四章论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第五章圣育与德育——小原国芳“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关系思想研究第六章政治信仰与道德建设——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两种抉择第七章政治信仰与道德素养培育有效性的探索——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几点共性第八章幸福教育论第九章圣贤教育论——对一种中国古代教育德育智慧的再认识第十章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德育专著导读《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作者简介:檀传宝,1962年生,安徽省怀宁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道术兼修,道是道理,术是谋术。
道是做人的原那么,是不变的,术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变的。
只讲原那么是迂腐的,只讲技巧是浅薄的。
用现代话讲,就是做人的战略和战术要统一。
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有到达事业顶峰之美妙感受,大多数人的失败,正是因为只学习外在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的修养,由此迷失了方向,降低了追求。
道术兼修也可以叫道术合一。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分不清道与术的区别,甚至以为术就是道,或者只空谈道,而不懂术,结果寸步难行。
做人的道理是道,生存的技能是术。
现在年轻人太过于学习技能或专业,而忽略了学做人,或者学了一些做人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并且也没有把品德和技巧两者合一。
其实,术无道那么不立,心道为本,道术合一,那么无坚不催也。
很多人以为,成功主要是靠我自身的技能,然后我再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
认为成功是80%靠技能,20%是靠做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做人与技能的比例其实是有一个年龄阶段的分配。
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学本领,技能是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但是以后,做人就占了主要。
从总的人生来说,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大学教授只讲道,空谈战略,而生意人只讲术,只讲赚钱。
结果大学教授还比不上一个小学文化的生意人赚钱多。
做人的境界是道,做人的技巧是术。
很多政治家只注重权谋之术,没有追求的人自然会成为贪官,而真正做大事的人讲道的,例如历史名臣,都是同时也注重自身修养的,例如曾国藩等。
道可以让人成圣,术可以让人成王。
心中没有大道的人注定难成大事;更不要说成贤成圣;纵然一时成事,也只能是混世魔王或乱世枭雄,终为世人所不齿。
很多人就以为个人成功是需要学习做人的技巧,以为80%靠技巧,20%靠品德,其实品德和境界才是主要的。
80%靠品德,20%靠魅力。
人的理想是道,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术。
道是方向,术是实现道的途径。
人活着需要吃饭,但是人不能为吃饭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