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Ξ

李其维ΞΞ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谭和平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 要 本文从思维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的操作化和思维训练的实践效果等方面论证了思维的可训练性,提出了将思维的可逆性与思维的认知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可逆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思维过程因其可逆性而具有可训练性,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实践表明,可逆性思维过程可操作化为各种具体的思维训练项目,进而可编制适合普通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等各类儿童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运用这些教程开展的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各类儿童的智力(思维)发展。关键词:思维 可逆性 可训练性 思维训练

1 引言

1.1 前次论思维的可训练性之反思

虽然很多学者一直都尽力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中论证着思维的可训练性(trainability ),如斯腾伯格

(R.J.Sternberg )的“思维教学课”[1]

,德?波诺(E.

DeBono )的“学思维课”[2]

,符尔斯坦(R.Feuerstein )

的“思维工具强化课”[3]

,利普曼(M.Lipman )的“儿

童哲学方案”[4],吴天敏的“提高智慧的研究”[5]

,张

绪扬的“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6]

,王晓平的“思维教

学培养儿童智力的研究”[7]

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思维的可训练性进行专门的论证。我们曾从思维的过程性、形式性、迁移性等方面撰文[8]论述过了思维的可训练性,明确指出应从静态的思维特质观转向动态的思维过程观来看思维本质,并提出要从思维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入手去进行思维训练的实践。前次对思维的可训练性的主要论点为我们后来的思维训练实践奠定了理论方向,但是还没有提出实用的思维训练理论,也没有相应的实践效果来论证思维的可训练性。1.2 再次论思维的可训练性之缘由

自前次略论思维的可训练性[8]以来,我们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思维训练研究及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的编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和特教版)的编制”的课题研究。多年来,我们在思维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建立了有效的思维训练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这为论证思维的可训练性又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与实践证据。我们建构了以皮亚杰(J.Piaget )关于思维运算的可逆性[9]为“纵轴”,以斯腾

伯格的智力成分(components )理论[10]、戴斯(J.P.

Das )等人的PASS 模型理论[11]中所确定的多种思维过程和认知加工成分为“横轴”的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理论;并将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理论操作化而编制了普通版、简化版、学困版、特教版等四个版本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其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2 从思维的可逆性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2.1 可逆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

思维除了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大本质属性之外,还表现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品质特征。从实际思维的心理机制来看,可逆性是人的思维的最核心的本质属性。例如,当把面前的一碗水倒进大海后,这碗水还存在吗?不具可逆性的儿童会回答说:这碗水不见了;具有可逆性的人们会回答说:水还存在,只是不在碗里,而是在大海里。很明显,在后者的头脑中,已经发生了可逆性转换。正是思维的可逆性,让人们在头脑中把大海里不可能再回到碗里的水,又再现出来。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可逆性无处不在,但给人的印象是:可逆性似乎到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9]。

那么,什么是可逆性(reversibility )呢?皮亚杰认为,可逆性是儿童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反演可逆性(inversion )和互反可逆性(reciprocity )两种基本类型[9]。反演可逆性运算是指同一个事物或因素的反方向变化,最终的结果相反,但它的出发点(观察点)并不改变。可用“反过来”、“否定”、“逆向”、“颠倒”等词来描述反演可逆性的表现特征。互反可逆性运算是指在两个事物或两个因素之间关系的逆转中,运算的出发点(观察点)发生了改变。可用“换角度”、“对称”、“等价”、

ΞΞΞ通讯作者:李其维,男。E 2mail :liqiwei2004@https://www.doczj.com/doc/fe16443642.html,

本研究得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BBA010052)的资助。133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6):1330-1333

“互换”等词来描述互反可逆性的表现特征。皮亚杰是以可逆性这一心理运算的最核心性质来建造他的运算逻辑的形式化大厦[9],他所论及的思维运算的格结构和群结的核心机制就是可逆性。

2.2 思维的认知过程富含着可逆性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不是完全程式化的,而是灵活的、可逆的。个体总是根据内外环境的信息,及时肯定或否定、修正或改变、改造或替换现有的信息,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发散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过程中,明显存在反演的和互反的可逆性思维操作。如发散思维在不断的变换角度,横向思维在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平衡点,逆向思维在改变思考方向等。在纵向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等过程中,表面上似乎不具可逆性,但实际上存在可逆性过程。在实际生活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可逆性尤为明显。如两个人在某一问题上如果都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有助于使争论的语气保持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的范围之内。又如从正面(有利面)和反面(不利面)去思考现实的问题或现象时,其中的正面和反面就是互为逆反的。总之,在形形色色的思维过程中大量存在反演的和互反的可逆性操作。如果个体有意识地调动思维的可逆性,提高对可逆性的认知(元可逆性),那么思维会变得更加主动并富有成效。

2.3 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才开始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能力;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有了更加复杂的、抽象的可逆运算能力。可逆性的发展也有关键期,但它并不遵循简单的有或无定律,它们有着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曾提出四种可逆性水平,即前可逆性(pre-reversibility)、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和协调的可逆性(coordinated re2 versibility)[8]。个体的可逆性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个体很早获得可逆性,有的个体很早达到协调的可逆性,但有的个体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协调的可逆性水平。个体的可逆性从无到有且不断发展,并可通过训练而提高。个体的可逆性往往又是在不知不觉的日常训练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因此,可逆性具有发展性和可训练性,而思维也因其可逆性而具有了可训练性。思维训练的目标就是要使思维过程的可逆性变得更加熟练、精确,更加协调、灵活,所以,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

2.4 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是思维训练的心理学依据

表面看来,侧重认知结构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侧重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如斯腾伯格的成分理论)似乎是割裂的,但实际上,前者所指的可逆性与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所指的思维过程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在任何一个实际思维活动中,个体首先要对有关的信息给予注意,然后确定问题的性质,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再按计划执行操作任务,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因此,可将实际思维过程划分为注意过程(Attention process)、计划过程(Planning process)、操作过程(Operation process)和知识获得过程(Knowledge-acquisition process)等四个基本过程。它们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灵活的组合性,而且在功能上有层次性,在机制上具有可逆性,可逆性作为它们的内在机制而位于核心地位。因此,实际思维过程就可分析为可逆性注意过程、可逆性计划过程、可逆性操作过程和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等基本过程。思维的可逆性与思维的操作过程有机结合就产生了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如图1所示)。它给不能被直接训练的思维过程赋予了可逆性而使之成为可以被直接训练的可逆性思维过程

(Reversibility-Thinking Processes)。

图1 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的示意图

由图1可见,信息被注意而输入为思维活动的内容。注意过程不仅对外部的知识或信息进行选择和转移,而且对其他三个思维过程所产生的信息也进行选择转换,以协助计划过程实现对整个思维活动过程的全面监控;计划过程根据注意过程提供的信息作出整体规划,并将操作性的任务下达给操作过程;操作过程处理后的编码信息由知识获得过程作进一步的选择性编码与比较,将有用的知识或信息进行组合或重组而产生新知识,最终输出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或策略。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将引起注意而反馈给计划过程进行新的思维活动,直到输出的新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为止。在这里,我们站在心理机制的层面上描述和解释“黑箱”中的思维操作,对实际思维过程的可逆性心理机制进行了形式刻画,但实际思维过程要远比这种形式刻画复杂得

多。

3 可逆性思维过程操作化而具有可训练性

3.1 可逆性思维过程操作化而获得思维训练项目

可逆性思维过程不是凭空发生的,它一定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因此,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就应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可逆性思维过程的产生依赖于问题解决过程,要有问题解决过程就必须要有问题存在。所以,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的前提是要设计能激发可逆性思维过程的问题,即将抽象的理论或过程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任务或活动。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的操作化就是把可逆性注意过程、可逆性计划过程、可逆性操作过程和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分别操作化为若干思维任务或活动(拟解决的问题),即思维训练项目,它们必须是富含可逆性的思维任务。另外,在编制思维训练项目时,应考虑到思维的测量与评估问题。由可逆性思维训练项目所构成的思维测验不能用于评估接受过可逆性思维训练的被试,但可以用来评估没有接受过可逆性思维训练的被试的可逆性思维水平。

3.2 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项目的实例

3.2.1 可逆性注意过程训练项目实例-听觉选择

听觉选择项目要求受训者听到词后,判断该词代表的事物所属的类别。当听到的是动物类的词时就打一个“√”,听到的是植物类的词时就画一个“○”,听到的既不是动物类也不是植物类的词时则打一个“×”。如当受训者听到甲虫、梅花、雪花,就分别作“√、○、×”的选择性反应。听觉注意要求个体在听觉的感知水平或听觉的更高一级编码水平上,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个体听到词后,在“动物”、“植物”、“非动物非植物”之间作选择时,就在对这三个“类”作不断的肯定或否定的操作,这是具有反演可逆性的注意过程。

3.2.2 可逆性计划过程训练项目实例-正反权衡

正反权衡项目要求受训者同时从正面、反面来权衡、决策和评价一件事情。在此借用德?波诺让儿童讨论的一个话题来举例[2],德?波诺问30名小学生:“如果学校每天给每个学生发5美元的助学金,你们说这样做好不好?”,结果30小学生都齐声说:“好!”。小学生们这样回答,都是因为只从“每天发5美元助学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考虑的,却不考虑“每天发5美元助学金”对社会的不利一面。当德?波诺诱导他们从相反面来考虑这一问题时,小学生们才说:“不一定就好。”正反权衡项目就是让受训者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从正、反面来分析问题需要

有计划性,在正、反比较中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互反可逆性的思维操作。

3.2.3 可逆性操作过程训练项目实例-言语类推

言语类推项目要求受训者先理解题目中的“:”表示两个概念具有某种关系,“∷”具有“等价于”、“相当于”的意思,然后在备选概念中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概念,使得“∷”前后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等价性或一致性。比如“父母:母亲∷儿子:?。a父亲,b儿子,c兄弟,d女儿。”很显然,此题的答案应该是“d”。言语类推是经典的思维训练项目,一般用于训练类比推理能力,它因富含可逆性而成为可逆性思维训练的好项目。在言语类推过程中,首先要熟悉“∷”前面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用此关系去处理后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当后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等价于”前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在这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存在着“替代性”的可逆转换操作。可见,言语类推的思维操作过程富含互反可逆性。

3.2.4 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训练项目实例-概念列举

概念列举项目要求受训者尽可能多的列出属于某概念范畴的下属概念。例如对“水果”的列举有:苹果、香蕉、柑橘、李子、葡萄、樱桃等。概念列举常被用来训练发散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它是比较受喜欢的思维操作活动。概念列举要求个体在头脑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长时记忆里或在外界环境中找到其下属的具体概念(事物)。这也是一种上位学习过程,即通过上属概念去获得下属概念的学习过程。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存在着抽象与具体过程之间在交替转换,这是互反可逆性的思维操作。

4 思维训练的效果验证了思维的可训练性

4.1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的训练效果

我们将可逆性注意过程、可逆性计划过程、可逆性操作过程和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分别进行了操作化,共获得四十个富含可逆性的思维训练项目,编制为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这个教程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而编制的,所以称之为“普通版”。我们用它在上海市几所普通初中学校,同时设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每周两课时,共计八十课时的思维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接受了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的实验组,在智力、思维和学业成绩上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实验组的增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增量。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的智力与学习能

1332

 心 理 科 学

力发展。

4.2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的训练效果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虽然很有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很不便于推广应用,比如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支持为时长达一年的教学训练。因此,我们对原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的四十个训练项目进行挑选、增减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由二十个思维训练项目构成的、训练时间缩短为半年(即一个学期)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因为这个教程是由原来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简化而来的,所以称之为“简化版”。我们用它分别对上海市的一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一所初中学校低年级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过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训练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智力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4.3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学困版)的训练效果

对于智力正常而存在听、说、读、写、算等方面的学习困难,并伴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或行为习惯等方面问题的学习困难儿童来说,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的普通版、简化版都不适合他们。对他们的思维训练要做到难度适中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他们的训练方式和训练要求比对一般学生的还要高。因此,我们结合学习困难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行为特点,在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和简化版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由二十个思维训练项目构成的、训练时间为半年(即一个学期)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这个教程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而编制的,所以称之为“学困版”。我们用它分别对上海市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学校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过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学困版)训练的学习困难学生,他们的智力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学困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发展。

4.4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特教版)的训练效果

对于存在情绪、行为或精神等心理障碍,并伴有思维简单、知识浅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说,思维训练教程的普通版、简化版、学困版都不适合他们。对他们的思维训练要做到简单而有趣味性,对他们的训练方式和训练要求比对其他学生的还要高,比如要进行个别化的特殊教育训练等。我们结合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行为特点,在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简化版、学困版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由二十个思维训练项目构成的、训练时间为半年(即一个学期)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这个教程是针对轻度智力落后的特殊儿童而编制的,而且要适合特殊教育方式的教学,所以称之为“特教版”。我们用它分别对上海市一所初职学校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和几所初中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即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过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特教版)训练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他们的智力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特教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发展。

5 结论

5.1 思维的可逆性心理机制能与思维的认知过程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思维的可逆性与思维的认知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理论。

5.2 可逆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思维过程富含可逆性,思维过程因其可逆性而具有可训练性。所以,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

5.3 可逆性思维过程可以操作化为具体的思维训练项目。思维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可逆性思维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发生而得到训练。

5.4 可逆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各类儿童的智力(思维)发展。根据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可编制适合普通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等各类儿童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用以促进他们的认知与智力发展。

5.5 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及其实践效果验证了思维的可训练性。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为思维的可训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的编制与教学实现了思维的可训练性。

6 参考文献

1Sternberg,R.J.Intelligence Applied:Understanding and In2 creasing Y our Intellectual Skill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86

2Edward de Bono.The Direct Teaching of Thinking As A Skill.PHI DEL TA K APPAN,1983,64:703-708

3Feuerstein,Reuven.Instrumental Enrichment:An Interven2 tion Program for Cognitive Modifiability.Baltimore:Univer2 sity Park Press,1980

4Lipman,M.The Cultivation of Reasoning Though Philoso2 https://www.doczj.com/doc/fe16443642.html,cation Leadership,1984,9:51-56

5吴天敏.提高智慧的再次研究.心理学报,1985,4:39-44 6张绪扬.初中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88,3:320-327

(下转第1337页)

李其维等: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1333

 

10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511李伯黍,岑国桢.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9:218

The V alues of Justice among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

Their R elations with Personal T raits

X u Youy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en Guoz hen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A pilot stud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211college students ,and 71traits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values of justice.The final study consisted of 432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were asked to evaluate these trai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ive traits were promise 2keeping ,honesty ,responsibility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sound judgment about the right and the wrong.Factor analyses revealed six qualities a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justice ,including warm 2heartedness and consolidation ,strictness and impartiality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life attitude and patterns of managing daily affairs.Among them warm 2hearted 2ness and consolidation were the most salient.High school student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an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did.J 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life attitude tha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 2dents.

K ey w ords :adolescents ’and youths ’students ,values of justice ,public view

(上接第1333页)

7王晓平.通过思维教学培养儿童智力的实验研究.心理学

报,1987,1:25-33

8谭和平,李其维.略论思维的可训练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1998,4:46-57

9李其维.论皮亚杰心理逻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0Das ,J.P.,Naglieri ,J.A.,K irby ,J.R.Assessment of Cogni 2tive Processes :The PASS Theory of Intelligence.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4

11Sternberg ,R.J.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 2tellig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More on the T rainability of Thinking

L i Qiwe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Tan Hepi ng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 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ersibility of thinking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raining think 2ing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trainability of thinking once more.A reversible thinking process theory was put forward with the combi 2nation of the reversibility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thinking.The theory indicated that the reversibility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ink 2ing ,and that the thinking process is trainable because of its reversibility.In fact ,training thinking is training reversibility.The prac 2tice of training thinking indicated that when broken down into items of training thinking ,the reversible thinking process could be made operational ,practical courses of training thinking could be compiled for all kinds of children ,such as normal children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and slighthy retarded childre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intelligence.K ey w ords :thinking ,reversibility ,trainability ,training thinking

许有云等:在公正价值观上青少年学生公众观的一项研究1337

 

逻辑思维性训练

几道逻辑推理题(含答案) 1.世界级的马拉松选手每天跑步不超过6公里。因此,如果一名选手每天跑步超过6公里,它就不是一名世界级马拉松选手。 以下哪项与上文推理方法相同? (A)跳远运动员每天早晨跑步。如果早晨有人跑步,则他不是跳远运动员。 (B)如果每日只睡4小时,对身体不利。研究表明,最有价值的睡眠都发生在入睡后第5小时。 (C)家长和小孩做游戏时,小孩更高兴。因此,家长应该多做游戏。 (D)如果某汽车早晨能起动,则晚上也可能起动。我们的车早晨通常能启动,同样,它晚上通常也能启动。(E)油漆三小时之内都不干。如果某涂料在三小时内干了,则不是油漆。 2.19世纪有一位英国改革家说,每一个勤劳的农夫,都至少拥有两头牛。那些没有牛的,通常是好吃懒做的人。因此它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 这位改革家明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下列选项哪个与该错误相类似? (A)天下雨,地上湿。现在天不下雨,所以地也不湿。 (B)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的作者曾获诺贝尔奖。 (C)你是一个犯过罪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我不懂哲学? (D)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病了。 (E)你说谎,所以我不相信你的话;因为我不相信你的话,所以你说谎。 3.有一天,某一珠宝店被盗走了一块贵重的钻石。经侦破,查明作案人肯定在甲、乙、丙、丁之中。于是,对这四个重大嫌疑犯进行审讯。审讯所得到的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作案的。乙:丁是罪犯。丙:乙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丁:作案的不是我。 经查实:这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那么,以下哪项才是正确的破案结果? (A)甲作案。(B)乙作案。(C)丙作案。(D)丁作案。(E)甲、乙、丙、丁共同作案。 4.古代一位国王和他的张、王、李、赵、钱五位将军一同出外打猎,各人的箭上都刻有自己的姓氏。打猎中,一只鹿中箭倒下,但不知是何人所射。 张说:"或者是我射中的,或者是李将军射中的。" 王说:"不是钱将军射中的。" 李说:"如果不是赵将军射中的,那么一定是王将军射中的。" 赵说:"既不是我射中的,也不是王将军射中的。" 钱说:"既不是李将军射中的,也不是张将军射中的。" 国王让人把射中鹿的箭拿来,看了看,说:"你们五位将军的猜测,只有两个人的话是真的。"请根据国王的话,判定以下哪项是真的? (A)张将军射中此鹿。(B)王将军射中此鹿。(C)李将军射中此鹿。(D)赵将军射中此鹿。 (E)钱将军射中此鹿。 5."赵科长又戒烟了。" 由这句话我们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赵科长过去戒过烟,次数可能不止一次。(B)赵科长过去戒烟未成功,这次仍可能如此。 (C)赵科长烟瘾很大,讲这话的人深信赵科长的烟瘾永远戒不掉。 (D)讲这话的人是在讽刺嘲笑赵科长的戒烟行为。(E)讲这话的人确信赵科长这次戒烟一定会成功。 6.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不懂几何者禁入"。这天,来了一群人,他们都是懂几何的人。 那么,他们 (A)可能会被允许进入。(B)一定不会被允许进入。(C)一定会被允许进入。 (D)不可能被允许进入。(E)不可能不被允许进入。

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思维过程

第一章 初中?單元一寫作思維過程能力

初中?單元一 寫作思維過程能力 設計示例課題行為目標寫作技能頁次 一審題 1.能準確審題 2.能認識作者的身份、立場和寫作動機1.記敘 2.說明 22 二界定寫作範圍 1.能界定寫作範圍 2.能產生大量寫作題材1.記敘 2.說明 3.抒情 27 三選取題材 1.能根據題目選取題材 2.能選擇寫作策略1.說明 2.描寫 29 四起草大綱 1.能構思文章結構 2.能起草大綱1.記敘 2.描寫 36 五開始和結束 1.能有效開始文章 2.能有效結束文章1.記敘 2.描寫 38 六提取意念 1.能用思潮泉湧法提取意念 2.能說明同一事物的多種用途1.說明 2.記敘 42 七提取意念 1.能運用四種感官(視覺、觸覺、嗅覺、 聽覺)觀察事物 2.能利用四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 嗅覺)提取意念 描寫44 八轉換能掌握轉換策略(把口語轉換成書面語) 記敘47 九修訂能掌握修訂策略(自我修訂) 1.記敘 2.描寫 49 十擴展思維 1.能依一個觀點擴展思維 2.能運用想像力及內容組織能力1.記敘 2.抒情 51

十一綜合思維 1.能運用想像力及聯想力,以不同角度和 身分去觀察及了解外界事物 2.能模擬想像不同的人、事、物,並代入 他(它)們的感覺感受 3.能以不同的文類寫作相似的題材1.抒情 2.描寫 3.說明 53

設計示例一 —審題— 一﹑教學行為目標 1.能準確審題 2.能認識作者的身份、立場和寫作動機 二﹑寫作技能 1. 記敘 2. 說明 三﹑理論和經驗 1.作文題目有時比較複雜,特別是傳意寫作的題目,學生閱讀時, 常有困難。學生未能理解題目,就會「文不對題」,所以學生要 整理好題目提供的資料,認清題目的要求後,寫作便不會離題。 2.學生可根據下列各項條目,整理題目提供的資料: 2.1出題者的觀點:有些出題者把自己的觀點或某權威的觀點寫 在題目裏。這些觀點有時可以改,有時不能改。如不能改, 學生便要依出題者的觀點寫作; 2.2時間範圍:研究題目有沒有暗示時間限制,例如:時刻、季 節、年期等等; 2.3空間範圍:看清楚題目有沒有空間限制,例如:某指定地點、 某指定地區、某指定國家等; 2.4人/物:看清楚題目要求寫哪一類人,或哪一種物件; 2.5事件:看清楚題目要求寫哪一件事; 2.6表達的要求:看清楚題目要求作者表達的類別,例如:討論、 說明、分析、描述等等; 2.7人稱:題目要求哪一種人稱,例如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等。 四﹑教學材料 工作紙(一)、(二)

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论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摘要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的教学。学习认知具有不同层次,思维亦有不同层次。阅读教学根据阅读能力的层次训练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每位教师必须注重的。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思维形成一个思维整体,是阅读教学最终目的。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思维层次 什么是阅读教学?“就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1]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目前,中学语文科的阅读教学还没有特别强调“发展思维能力”。1993年公布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阅读能力”部分规定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整段文字强调了认知,理解,培养习惯,但没有明确“发展思维力”。而日本国语阅读教学指导原则是“以思考为主”。强调阅读的整体就是锻炼思考。而且在阅读教学单元目标中写得十分明白:“从社会的纠葛中,抓住人们对生活的种种态度——有怀着痛苦而生活的人,也有看到希望而生活的人,深入思考以发展思考力。”[2](《故乡》小说,《浪》诗歌,《二人之友》小说,组成一单元)日本阅读教学重点放到“思维”上是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尽管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阅读能力训练中没有标明“发展思维力”,但阅读教学本身就需要思维能力训练,认知、理解、运用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许多语文教师也在实践中把阅读教学重心移到了思维训练上。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3]。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说:“为了培养创造型的‘四有’人才,我从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两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有利于进行创造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又以发展创造思维为核心。” [4]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5] 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已渐渐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也成为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问题是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把握不住思维训练的尺度,思维训练的教学缺乏清晰性和层次性。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分类理论中蕴含着一个重要观点,即学习具有层次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这一理论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阅读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考虑阅读思维训练的不同层次。朱绍禹教授把阅读教学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其阅读水平层次性划分标准主要是以阅读过程中思维发展的程度为依据的,对中学阅读教学指导意义很大。如以鲁迅作品《故乡》为例,常见的阅读教学遵循如下步骤:第一步,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第二步,理清故事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第三步,概括小说主题。第四步,评价小说意义,概括写作特色。显然,阅读教学的四大目标是由浅入深的,其思维水平明显呈现出由低往高的层次性。教师必须预先明确这一点,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拾级而上。正如朱绍禹教授所说:“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个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6]朱先生“阅读水

思维灵活性训练.doc

活动2 思维灵活性训练 一、训练背景 人的一生,可能是平平淡淡、无所成就,也可能是轰轰烈烈、扭转乾坤。但是,都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当用惯常的方法、老一套的模式解决不了问题时,不妨采用思维灵活性方法处理可能就是一剂最好的灵药。思维的灵活性就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从广阔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思维程度。 思维具有灵活性;一是思维起点要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要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的综合的分析;三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经过这方面的训练,提高思维灵活性的品质。 二、口诀 三、思维导向 1.案例一 如果美术老师给你一张长50cm,宽50cm的纸,要求你画一幅1.5m高的人物图像,按1:1尺寸,你能完成吗? 2. 案例二 六根竹签可以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六根竹签摆出四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 3.案例三 两手握住毛巾的两头,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怎样使毛巾打个结? 4.同学们自己归纳:什么是思维的灵活性? 5.灵活性与流畅性区别? 灵活性是解决一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采用多个方法和途径去解决。 而流畅性是对一个问题能够快速寻求的答案越多越好。

对于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时采用流畅性; 对于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采用灵活性。 四、思维训练 1.个体训练一——灵活造句 例如:用“天才”造句 为了减肥,我妈每天才吃一顿饭. 牛排 大学 难看 的士 月球 牛顿 宝马 2.个体训练二————改变立方体 在一个正方体上切一刀,使它变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七面体,另一部分是四面体,该怎么切?另一部分是三面体、两面体呢? 3.团队训练——猜物品 ⑴方法 ①由队长(组长)抽牌,决定训练顺序。 ②被抽到的队,每次排两名队员。一名担任“说”,一名担任“猜”,两人相距2米面对面站 着。 ③担任“说”的队员先在主持人处抽出一张卡片,上面写有物品名称,不能让猜的队员看到。

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 肖建民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近些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中久攻而未克的一个堡垒,令人困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对作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为此本文特地作些探讨。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写作是一个由感知——内部语言(加工制作)——转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既然写作是思维的外化,那思维必须首先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叶圣陶语)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从写作的过程来看,一篇作文的完成,大体要经历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三个阶段,不论哪个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思维。 显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同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思维

发散思维训练题

发散思维训练题10. 如学校举办歌唱,第一排站9个学生,第二排插第一排的缝,第三排插第二排的缝,依次到地10排,一共多少人? 发散思维训练题11. 有一对亲兄弟好久不见面了。某天见面了,谈话间,哥哥再接然想起自己的侄女最近要结婚,他把这事同弟弟说了。可是,,对于弟弟来说,他却没有一个要结婚的侄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发散思维训练题12. 村边有一棵树,树底下有一条牛,它被主人用两米长的绳子拴住了鼻子。一会儿,主人拿着饲料来了,他把饲料放在离树三米远的地方,坐在一边抽烟去了。可是,当他没有注意的时候,牛把饲料全吃光了。当然,绳子很结实,没有断,也没有被解开。这是怎么一回事? 发散思维训练题13. 有两个人,一个人脸朝东、一个人脸朝西地站着。不准走动,不准照镜子,怎样才能看到对方的脸? 发散思维训练题14. 有一个试场监考非常严密,考生要作弊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试卷交齐后,阅卷的老师发现在50份卷子中,有15份卷子除了考生的姓名之外,答案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什么原因? " 发散思维训练题15. 一个男子惊恐地发觉头部的某处有黑色生长物,但他根本没求医服药,就顺利地除掉那黑色生长物。他是怎么办的? 发散思维训练题16. 在美国,有这样的一对夫妻,他们两人年纪相同,都是40岁。婚后,他们每天都要吵架,而且每天只吵架一次。可是,在上个月,他们只吵架15次。这是怎么回事? 发散思维训练题17. 有一名非常善辩的律师,办理离婚案件一贯蛄在女方立场,且为女方进行免费辩护,使女方从男方那里多得赡养费。然而,有一次这个律师自己出现了离婚问题,而这个律师仍不改变立场,仍为女方免费辩护,结果又使女方多得了赡养费,而且该律师在钱财上又没有什么损失。会有这样的事吗? 发散思维训练题18. 如果一架飞机不偏不倚正好坠落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你该在哪一个国家埋葬幸存者?

《创新思维训练》单选题(含答案)

《创新思维训练》单选题 1.包容性思维的长处主要是(C )。 A、明辨是非、做出评判 B、避免冲突、多元思考 C、整合歧见、统一认识 D、折中妥协、不偏不倚 2.创意的萌芽阶段需要(D )。 A、严密的分析与推理 B、大量的知识储备 C、周密的计划与实施 D、信马由缰式的发散思维 3.创造性天才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C )。 A、智商超过常人很多 B、体力超过常人很多 C、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D、情商高于常人 4.关于包容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异同,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C ) A、包容性思维从肯定合理部分开始,批判性思维从质疑开始 B、包容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都强调逻辑与证据 C、包容性思维容易变成是非不分 D、批判性思维有可能滑向论辩式思维 5.关于创新人格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A ) A、创造性天才大都是情商很高的人 B、创造性天才失败几率不比普通人少 C、创造性天才大都比较自信 D、创造性天才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6.关于打破规则的描述哪一项是最准确的?(D ) A、很多时候遵守规则是必要的 B、打破规则有利于实现创新与突破 C、当制定规则的基础已经变化,可打破规则 D、以上都对 7.关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B ) A、一种欣喜若狂的状态 B、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全身发抖 C、只关心内心的感受,对外界的敏感性下降 D、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自己烦恼 8.关于了结需要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 A、了结需要越高的人越容易创新 B、了结需要是指我们总希望尽快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不能忍受暂时的模糊混沌状况 C、了结需要是一种心智枷锁 D、了结需要让我们倾向于接受单方面信息 9.关于连接思维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C ) A、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有机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整体 B、其本质是二元联想 C、彼此连接的两个事物必须有相似性 D、是很多发明创造的典型方法之一 10.关于六顶思考帽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C ) A、六顶思考帽就是用六种颜色的帽子代表六个不同的思维角度或思考方向

思维基础训练

模块一语言基础训练 项目三口语思维训练 任务一思维基础训练 【教学目标】 了解思维训练的相关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基础训练把握思维训练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思维训练相关理论知识; 2.思维的条理性、广阔性、敏捷性、新颖性基础训练。 【教学难点】 以上第 2 点。 【导入新课】柏拉图:“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爱因斯坦:“思维世界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观察一张神奇的图片,看人是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的。如果 觉得是顺时针,证明爱动右脑,形象思维发达;如果觉得是逆时针,证明爱动左脑,抽象思维发达。再观察两幅画,看看你看出的是少女还是巫婆,数一数有多少个人头像(一般10-15 个)。(脑洞大开,打开思路) 【教学内容】 思维指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种复杂的内部心智操作过程,包括分析、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有了语言,思维才成为可以感知的物质形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思维。反过来说,思维影响着语言。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就使人明白,思路不清,语言 表达就很难让人明白。所谓“慧于心而秀于口”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一、什么是思维训练 1.思维训练是20 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技术。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功能是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得以强化的”。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今天人们不仅掌握了有效开发头脑智能的方法,而且也形成了诸多的思维训练流派,其中以“思维工具” (即思维方法)的传授和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思维训练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爱德华·德·波诺和他的“六顶思考帽”工具 爱德华·德·博诺博士(Dr. Edward DeBono) 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是横向思维理论的 创立者。德·博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创造力和新思维的象征,代表作《六顶思考帽》和《水平思 考法》。 所谓六顶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有

作文思辨性训练范文

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一) 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黄粉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懂得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讲评、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狮子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没错,老师你开玩笑呀!狮子还弱小!但是在《伊索寓言》里边有个《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强大的狮子却被小小的蚊子打败了。最后,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强大的蚊子又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现在,大家还觉得“强大”和“弱小”的问题很简单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文中如何用全面的眼光进行辩证分析。 二、考考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现在,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审题训练,考考大家的辩证思维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商品要包装,演员要包装,企业要包装……无论什么不装饰一下美化一下就上不了档次;可也有人说,东西还是自然的好,人还是质朴的好,买东西、找朋友、做事、做人,本色最珍贵真难得。 你对“本色与包装”又有什么认识、感悟?有过相关的经历吗?请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是汕头市2010年“一模”的作文题目。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审题的第一步工作是抓关键词。这个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有哪些呢?对!就是“本色”和“包装”。我们现在先来探讨一下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 ①你对“本色”的看法。 ②你对“包装”的看法。 这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来到这里,审题的工作结束了吗?没有。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审题还有第二步工作,就是抓关系。请大家在草稿纸上写下你对“本色与包装”的理解。(学生发言) ③你对“本色和包装”的看法。 (评价学生发言) 辩证思维对我们的写作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来看一看几篇优秀作文的标题和主旨句就知道了。 (学生齐读) 在适度包装前,请先审视一下,先挖掘、培养那独特本色,切不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色包装,是朋友还是敌人》22+22+8=52) “包装”了,其实没什么坏事,“不包装”也未必不好。只是,我们要看是如何包装,包装于何处,是否合适,世上本无对与错,好与坏,“包装”与“不包装”,见仁见智吧!(《“包装”与“不包装”》22+22+8=52) 有实力的人强调本色,而有实力的聪明人,在本色的基础上为自己包装。但有的人过分注重包装,被人打开一看,马上光芒消失殆尽,终归华而不实。本色需要,并且只需要适度的包装。((《本色需要适当的包装》23+22+8=53)

思维训练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而且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种认识是通过思维过程来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思维。我们用它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用它辨别真伪、识别美丑;用它探索新知、创造未来。由于思维的重要性,多少年来,心理学家对思维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如果我们把人脑比作电脑,脑细胞组织是硬件,而使用方法是软件。 人脑的硬件分三个阶段形成,即第一阶段零岁到3岁,第二阶段4岁到13岁,第三阶段14岁到20岁,全部硬件的70%在第一阶段的3岁左右形成,到20岁大体上全部形成。这些硬件当然分为左脑硬件和右脑硬件,它们分别有适于自己的软件。我们灵活地运用大脑产生出创造性的设想,实际上就是分别巧妙地用好左右两部分硬件,使它们协调工作。 1、思维的各个阶段0-1岁,思维的准备。 2、1-3岁,思维的萌芽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和实物。离开实物,动作终止。直觉行动思维中最初的词的概括调节作用。 2-2.5岁更多的还是直觉行动思维, 2.5-3岁,词和语言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比如幼儿拿错别人的东西,前者需要实物对比,后者通过描述回忆就可以判断。

想象的发生想象丰富的表象做素材,语言为中介的创造性综合分析活动婴幼儿时期更多的是模仿, 3岁左右出现简单的想象,也只是想象的初级阶段。 3、3-6岁,思维的发展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仍占主要地位,语言的概括性增强。直观语言的概括性正逐步替代直观行动和直观表象的概括性。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具体表现为对于单纯语言性的描述能够理解并做出分析。四岁的孩子能够通过谜面联系想象,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并将相关信息整合猜出谜语答案。(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谜底:花生)五岁的孩子可以对问题作出分析,并根据提示得出解决的办法,并能够简单的阐述自己的理由(把桃核种到土里可以?) 3岁左右的孩子,行动在先,语言在后。行动的速度总是先于语言,也就是行动与语言不同步。具体表现为绘画活动中先乱画,画完以后,惊呼:看!我画的大苹果4岁左右的孩子,语言与行为同步,在做事情的时候语言同时进行。具体表现为绘画中一边说一边画: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妈妈,漂亮的项链送给你。 5、6岁的孩子,语言能够先于行动,开始不紧紧依靠自身的行为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加频繁的使用较为抽象的语言,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组织,并具备了一定的交流技巧和交谈意识。已

五个训练法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五个训练法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本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同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五个训练法提高你的思维能力]文章均来自网络,

大脑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大脑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脑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发散思维能力是以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等8个方面为"发散点",进行具有集中性的多端、灵活、新颖的发散训练,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今天我... 发散思维能力是以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等8个方面为"发散点",进行具有集中性的多端、灵活、新颖的发散训练,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今天我为大家推荐大脑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 大脑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 一、破除常规法 有一个年轻人给另一个年轻人出了一道趣味智力测验题:"昨天我父亲碰到一场雨,当时没戴帽子,也没有撑雨伞,他头上什么也没遮,结果他的衣服全淋湿了,但是,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道题很简单,如果按照常规解答就无法回答。因为头上有头发,怎么能够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人头部没有头发,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思维训练法。 二、追根求源法 一天夜里,有一个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从旁边窜出三个歹徒来,企图施暴,这时,姑娘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把枪,对准歹徒,叫他们迅速离开。歹徒认为姑娘拿出来的是玩具,一点不怕,猛扑上去。于是,枪声响了,两个歹徒闻声倒地,被打死了。另一个歹徒正拔腿要跑,被行人抓住

了。这时,派出所民警也来了。大家一面指责歹徒为非作歹,一面又怪姑娘不该把人打死。正在议论纷纷,两个歹徒忽然活了过来,从地上爬了起来。试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此题,关键在于枪上。这支枪肯定不是真枪,因为真枪能把人打死,死人是不能复活的。此枪也不是玩具,因为玩具是打不死人的。那么,这是什么枪呢?这就要追根求源,一直要找到这是一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复活的枪。这究竟是什么枪呢?原来是一支麻醉枪,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这就是追根求源思维训练法。 三、谐音拼读法 有夫妇两人,都是音乐教师。一次,为了买一样东西,妻子到丈夫的办公室去,在办公桌上用纸写了四个字:"5632"。同事们都不知何意,但丈夫回头一看,立即就明白了,把需要的东西买了回来。请问"5632"是什么意思? 原来,"5632"是"速拿米来"的意思。"5632"是四个音符。这就是谐音拼读思维训练法。 四、数字去除法 大河上有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五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请问:这个聪明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通过这座大桥? 聪明人想的办法是: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即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见到他时就命令他往回走,这样就可以掉转头来过桥了。三

思维训练教学计划总结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本到奥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6、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分析、推理、判断能力,拓宽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才能,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数学素养上有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为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活动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训练并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训练并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思维空间 09-16 1501 训练并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生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本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同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

思维能力是写作中最重要的能力-1

思维能力是写作中最重要的能力 2010级中文陈汉文学号:115350103003 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凡是那些对事物有着独到眼光的人,在这份“眼光”的背后,必然靠着独到的思维能力——分析力、鉴别力、判断力做支撑,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拥有主动权的人。 作文教学就是以思维为核心,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体现,思维是作文的一种先前准备。没有活跃、敏捷的思维,各种智能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开拓思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讲,创新写作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只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径提供了材料;而要想使写作这种极富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全方位的展开和提升,必须多角度的系统磨砺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此训练写作必须培育思维品质。培育思维品质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强化应变能力,培育灵活性思维品质:创新写作特别强调学生在写作思路方面,要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缚,要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偏见,以有效的解决思路阻滞、模糊,材料重叠,理念陈陋,尤其是解决选材、构思过程中敝帚自珍,不忍割舍的刻板思维情境;这就需要变思维的僵化偏执为灵活变通,如是做来,写作的思路就是清晰的、

灵动的、富有活力的。 2、强化直觉判断能力,培育敏捷性思维品质:创新写作尤其重视材料周密剪接和组构,它要求学生在筛选众多材料的过程中,要抓关键准,理思路快,当机立断。要克服慢条斯理、四平八稳的不良思维习惯,以潜意识下的紧迫感逼促思维的运转提速;同时,在适时抓取思维启动后那些不期而至的直觉性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周密思考,迅速形成画面,并化作文字的表达。敏捷的构思和行文训练,可以使大脑的运行思路变得更加流畅,使有意注意更加集中,使写作者的情智更加专一,它是有效提高速度写作的必备品质。 3、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培育独特性思维品质:写作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一种语文能力。作文的内容没有现成的答案,思维的黑箱要打开并被他人所知晓,其外化的途径,不外乎就是说和写。而说是零碎的、即兴的、不宜储备的,写则是系统的、专项的、有目的的;因此,写作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运用新方法、新途径完成写作历程;可以有效的克服写作中对指导的过分依赖,这样的写作才是富有鲜明个性的,是充满独到见地的,是独具个人风格的。 4、强化洞察和预见能力,培育深刻性思维品质:写作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对图文知识的解读和鉴赏,不外乎是要通过文字的外化形式,将大脑中内隐的、流动不定的意识流进行逻辑的梳理,借助书面的定格,再现写作者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依据原因预见结果的思维轨迹。它使看似普遍、简单为人熟

关于孩子思维培训的重要性

关于孩子思维培训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潮流中形成共识的基本原则,其一便是促进思维的基本原则,学前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方法。 幼儿出生后具有吸收周围环境,建构自己头脑的旺盛活动力。表现为感觉能力、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几个方面,二岁左右伴随语言的发展思维同时发展。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形态。以语言或其他符号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典型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经历了直接行动思维(2-3岁)、具体形象思维(3-6岁)、抽象逻辑思维(5-6岁开始萌芽)三个发展阶段。 顺应幼儿思维方式的阶段变化特征,为其发展创造适应的环境,将促进幼儿思维的活跃与发展。如:常领孩子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让幼儿观察、操作、发现,巧妙回应孩子的种种问题,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等等。 幼儿思维发展阶段三个黄金期 一阶段:0~3岁-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刚刚萌芽 孩子刚出生接触外界,吃饱肚子都是通过嘴巴和舌头的吮吸完成,3、4个月之后要开始玩了他会被鲜艳有响声的物品所吸引,抓来之后首先他就想去吃这个东西,为什么呢?这个时候家长不理解认为太脏了,危险不能吃,每次家长把他的东西夺下来,他的思维就静止了,不活跃了。积木什么颜色都有,什么材质都不同,孩子会尝尝不同颜色的积木,尝完之后虽然他不会说话但得出一个概念:我看着都不一样但尝着都一样。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不要小看吃,对孩子来说

是很重要的。再大一些,不要用嘴巴去吃,他会渐渐地用手去玩去接触这个物品,例如认识手机,不会去听你说什么,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亲自感受,接触把手机扔来扔去,会听手机一摔和我的玩具车一样会不会发出声音,经过尝试他知道要想听到声音就得去按手机上的按键。这样的经验要让孩子自我尝试他才会理解。所以小年龄段的孩子要给大量的材料去操作,而不是让他去听去看。 二阶段:3~6岁-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具体形象的。什么是具体?什么是形象的?具体的东西肯定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而且他是很生动形象的,比如他是玩具、实物、图片、画册、音响视听。他能够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在孩子的脑海里建立表象,而通过这些表象孩子以后的感知才会提升思维能力。(大灰狼要来了?)孩子们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我用语言这么抽象的词,不具体也不形象,孩子会感到害怕呢? 因为他脑海里有大灰狼的形象,他脑海里有这种表象。而这些表象是通过我们具体形象的材料、书本、画册、动物世界、动画片,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思维提升需要这些表象材料,所以家长你在家里要多提供玩具、实物、卡片、书籍、视听,当然这里面有个过渡,实物和玩具都是具体直观的,但是书本和图片是建立在具体实物和抽象文字之间的桥梁,从低水平的具象思维过渡到高水平具象思维,慢慢建立,也就是说小班多提供玩具和实物,而中大班多提供书本、画册,让他过渡慢慢走向抽象逻辑思维。 三阶段:6岁以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什么是比较抽象的东西?生活中数字和语言是抽象的,例如3可以代表多个事物的数量,我现在说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句子里意思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是抽象的。一个家长曾说过,一次夸一个小女孩长的真甜,她的孩子就说“妈妈你尝过她吗?”。孩子是不理解语言的含义,和她的思维水平是有关系的,那么家长你们生活会不会出现孩子这样的童真自喻?但是你们是一笑而过吗?我 们发现孩子有问题了。我们应该怎么样?你就要跟她解释“妈妈所说的甜是说她长的可爱,漂亮的意思,不是你吃的那个糖果的甜。”我们应该多一句耐心的解释。孩子的语言是抽象,多倾听,多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很好的输出,很好的运用。你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会在你耐心的解释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 有想给孩子参加思维训练的家长厚学网这里给你介绍广东快乐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快乐种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快乐种子,是专注3-12岁儿童思维能力训练与开发的智能互动教育专家。我们的核心团队由来自教育、互联网、IT 行业的三位中欧EMBA精英组成,凭借多年在教育行业和IT行业的积累,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以匠心精神打造出适合中国孩子思维开发与素质培养的高品质教学产品。现开设“少年派思维馆”TOP数学等高端课程,为校(园)和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课程产品及服务。

儿童思维训练

儿童思维训练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注意力训练 1、吉米诺骨版 2、让儿童看画有线条的图,数出共有几条线。 3、让儿童在8—30横排列的数字中,按顺序找出8、12、24这三个数,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4、让儿童在竖排的数字中顺序找出数字1—10,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5、让儿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柜中数出有几个衣服架。(形象辨别训练法)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不同训练法 通过让儿童寻找两种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2、找相同的训练法 找出两种材料(或两种以上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作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3、合成训练法 例:⑴父母与儿童一起数数,每人依顺序数3个数。 如父亲:1,2,3,母亲:4,5,6儿童:7,8,9 ⑵父母拿出一些书,然后与儿童一起整齐地摆到书架上。 要求父亲一次摆一本,儿童一次摆2本,母亲一次摆3本。 4、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幼儿看1分钟,然后拿掉,再让幼儿照原样摆上。 第三阶段:记忆增强训练

A.成人在桌子上摆出下列玩具,让儿童看一分钟,然后家长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小刀,手表,水杯,小狗,让儿童说出减少了什么。 B.成人先说了下面第一句话,然后再说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少了什么字。 第一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还剩下1只,后来有1只非常大的鸟飞到树上来了。 第二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后来有1只飞到树上来了。 2、信息增加训练法 A.成人先念第一句话,然后再念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出了什么字。 第一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第二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2个苹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3、信息增失训练法 成人把下列物品摆在桌子上,让儿童看1分钟,然后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尺、水杯、钥匙、汽车;加上苹果、饼干、圆珠笔、夹子、火柴盒。 物品:橡皮书水杯眼镜钥匙积木汽车小刀磁带尺子硬币 4、动作训练法 A.成人依次做下面4个手势,让儿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双手握拳。 第二个动作:双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个动作:双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个动作:双手伸出小拇指。 B.成人依次做下面3个动作,让儿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把一块糖放到茶杯里,然后倒进一些凉水,再把杯盖盖上。 第二个动作:用4块积木任意组成一个图形。 第三个动作:用铅笔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积木上敲两下。 第四阶段:强化记忆训练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